老北京的酒馆与酒

老北京的酒馆与酒,第1张

在历史上北京不是大规模产酒的地方,也未出现什么名酒,但是造酒作坊有不少,老北京卖的“二锅头”、“南路烧酒”、“西路烧酒”等等都产在北京,烧酒京人称为“烧刀子”。

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播映之后,引发了人们对北京酒馆的一些回忆。《正阳门下小女人》是文艺创作,并非历史,剧中可以随意发挥创作者的想象。但是,因剧中涉及到酒馆,使人们对北京尤其是老北京酒馆的轶闻趣事和历史典故产生兴趣……

酒馆与酒铺

在老北京时代,北京的酒馆是分档次的,它们分别招待不同的酒客。大的酒馆称“大酒缸”,中等的称酒馆,小的称小酒铺。大酒缸开在大街上,而小酒铺多开在胡同里。有些大酒缸通常还有菜肴和饭食,如什么刀削面、饹饹面、饺子之类的供应,有些大酒缸与所谓“二荤铺”之类的饭铺饭馆合为一体了。小酒铺因大多开在胡同里,流动性酒客不多,多为左邻右舍的好饮者,故而只有简单的佐酒小菜,如炸蚕豆、花生米、豆腐干之类,至于什么“熏鱼”(猪头肉)等荤菜,小酒铺不预备,如果酒客需要可自带或招呼小伙计去买。

中型的酒馆在北京亦有,像孔乙己常去饮酒的咸亨酒店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合营的酒垆都属于酒馆之列,文化品位高些,故有优美的传说和悲惨故事流传。但发生地都不在北京。老北京城里的酒馆,如柳泉居、六必居等,后来由于改变了经营内容,柳泉居卖了菜肴,成为饭馆;六必居改为酱菜专卖,它们当年的酒馆身份就被人们遗忘了。据清人爱新觉罗·敦诚《四松亭集》记载,敦敏、敦诚兄弟与曹雪芹关系甚好,他们兄弟住在宣武门内太平湖附近,家中还建有“槐园”。有一年秋天,曹雪芹从西郊香山进城访友,巧遇敦敏兄弟。这一天天气不佳,“风雨淋涔,朝寒袭袂”,到处萧瑟凄凉,三人相遇后便在一个酒馆里饮酒叙旧,“举家食粥酒赊”的“雪芹酒渴如狂”,大有“三杯两盏扬长去,莫问前程路坎坷”的气势,大饮不止。三人在凄风苦雨的秋夜中呼酒谈往,畅说古今,抒 感,通宵达旦,“雪芹欢甚作长歌”的英雄本色表现出“燕市酒徒”的豪爽之气。这种供文人雅集的酒馆在清朝的北京有几家,并流传至清末民初。学者金受申在《口福老北京》一书中,对四义兴酒店有所介绍,而四义兴就是一个酒馆。书中称四义兴是东、西、南、北四个“义兴酒店”的统称,其中城北的北义兴,“在乾嘉时,买卖非常好,因毗邻成亲王府(即今之醇王府),成亲王又是一位诗酒自赏的名书家,便也时常微服至‘北义兴’小饮三杯,并于嘉庆六年书‘春在水云乡’五字横榜,悬于店于,至今还巍然存在。”

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型的酒馆,经营好的并入大酒缸或二荤铺之列,经营差的则沦为小酒铺了。老北京城经营小酒铺的多为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他们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辛苦经营,因为到这里消费的不会是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酒客们多为贩夫走卒,如拉洋车蹬三轮的、做小买卖的、泥瓦匠、卖苦力者,店铺的伙伴平日不允许饮酒,故见不到他们的身影。小酒铺处处显得小,通常是一间门脸儿,屋内最多有两三张桌子和几条板凳。到这里喝酒的人,酒量不小但消费能力差,一般二三两而已,略为富裕的酒客可能要一盘肉皮冻或炸蚕豆,手头紧的可能会自带一包花生米或一条黄瓜佐酒。至于那些凭着与酒铺掌柜认识可以赊酒的人,什么菜也不要,二两酒一仰脖就喝了下去,因为他们还要为“嚼谷”奔命,不会坐在酒铺内“说塔又说山,说完北海说西单”的呆上一整天。

小酒铺情趣不少,接地气且小市民生活气氛浓郁。昔日在东四猪市大街路南有一小酒铺,店主姓郝,大家都称他为老郝,是个正经的山东生意人。他的小酒铺上午比较清闲,午饭后就人多了,四张小桌都坐满了人。人们坐在这里与其说喝酒不如说是为了聊天打发时光。在这里喝的酒以山东黄酒为主,有些从坛子里打出来的酒则是一种叫烧刀子的白酒。小酒铺里很少有“喝高了”发酒疯的人。儿时,笔者家境困顿,但家父仍有喝上二两的嗜好,有时拮据,时常让我去赊酒……好在老郝是做小本生意的,来此赊酒喝的人不在少数,况且人以诚信为本,手头一有钱就还账,绝对没有赖账者。那时,离小酒铺很远就能闻到淡淡的酒香,尤其在冬天的晚上,屋外天寒地冻,而小酒铺内温暖如春,洋溢着酒气、水气和劣质烟的气息,生活味很足,大家围炉而坐,喝着小酒烤着火,忘记了一天的烦恼和劳累,消磨着冬日的时光,十分惬意。

京城不大不小的酒馆还有“黄酒馆”之称。正如1935年出版的《北京梦华录》所云:“黄酒馆,多半是山东人所经营的。五十年前,北京城里关厢外,都有黄酒馆,局面并不大,而非常雅洁”。在黄酒馆里“酒客饮酒既足,若想吃饭可以外叫。他们量酒,以半碗为单位。虽曰半碗,实则倒在酒碗里,依然是满碗”。在冬天人们有喝温酒的习惯,黄酒馆便“在热水锅内烫热,然后再倒在酒碗内”。不过黄酒馆“在光绪中叶左右,已然渐渐衰落了”。“城里的黄酒馆,也是逐日减少。今日硕果仅存的,一是西四牌楼迆北的柳泉居,一是正阳门外煤市桥的百景楼,但是这两家当初都是纯粹的黄酒馆,近来可都变样了”。

《北京梦华录》作者是穆儒丐(1884—1961),系香山健锐营的旗人后代,品茗喝酒是行家里手,1949年解放后曾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对京城的酒馆与酒颇有研究和体会,书中关于黄酒馆的记述是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大酒缸

老北京人称大的酒馆为大酒缸。顾名思义这种酒馆与酒缸关系密切。在陈鸿年所著《北平风物》中对大酒缸有明确的简述,他云:“‘大酒缸’是卖酒的生意,可是屋儿里,没有桌子,无论地方大小,屋里全是埋在土里四分之一的‘大酒缸’”。“缸口上,一律是红油漆的木缸盖,四周放上四五张凳子,这酒缸,便算是桌子了”。在《北平味儿》一书中也有大酒缸的记述,据书中作者说:“京市内外城差不多每一条大街或繁华的大胡同里,都有‘大酒缸’的开设”。

大酒缸里卖酒方式与今天也有所不同。他们卖酒论“个”,一个就是一杯,一杯就是二两。“酒杯都是锡制的,后来换瓷杯了。喝完一个,再来一个。走的时候,按酒杯算账”。昔日,大酒缸不卖炒菜热菜,更不卖饭,是“纯吃酒”的地方。人们在酒足之后还要饭饱,因此“四九城的大酒缸,在它的门前,一左一右,无论固定的商店,还是推车挑担的,卖什么吃食的都有。只要喊一嗓子,吃什么,有什么”,非常方便。

大酒缸卖的酒,最初只卖白干儿,也就是高粱酒。后来大酒缸“除了白干以外,还卖山西黄、山东黄和良乡酒,也卖茵陈、莲花白和玫瑰露”,酒类品种多了,顾客也多了。当时人们对大酒缸是有感情的,不少文化人对大酒缸留下了美好印象,有人写到:在“冬季风雪载途的日子,或是黄沙扑面,电线被西北风吹得发出哨子声时,在大街上缩着脖子,两手插在衣袋里急急行走,撩开大酒缸挂的厚蓝布棉帘走进去,随便在哪一角都可以占一个座位,要它两三碗白干,来上一碟炸饹饹盒儿、一碟煮小花生,叫伙计在门口卖羊头肉柜子上切几毛钱的羊脸子,用旧报纸一托,肉片大而薄如纸,上撒细盐,手捻而食,不用匕箸,三碗下肚,风寒被驱逐酒尽”。

随着时代发展,大酒缸也有了变化,有些大酒缸改变了以卖酒为主业的经营方式,卖上了饭菜,其中不少山西人经营的大酒缸加上了家乡的刀削面、猫儿朵等主食。几十年前在东四牌楼南路西的恒合庆就是一家很有名的大酒缸,它不但卖山西汾酒、竹叶青,还卖了啤酒等各种酒类,还加卖山西面食,成为山西风味饭馆,一度生意兴隆,文革后方停业。

茶可养性,酒可乱性,北京是文化古城,颇讲伦理道德,老北京城的酒馆、酒铺及黄酒馆、大酒缸等,不会有妇女经营管理,即便是“正阳门下小女人”也不允许,也不会有妇女到酒馆里喝酒的事。因此,使古城民风淳朴继世长。

北京的酒

在历史上北京不是大规模产酒的地方,也未出现什么名酒,但是造酒作坊有不少,老北京卖的“二锅头”、“南路烧酒”、“西路烧酒”等等都产在北京,烧酒京人称为“烧刀子”。酒作坊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至少在明清时代就已出现,清代的光禄寺内设有“良酝署”,“专司酒礼之事”。今王府井大街北边的烧酒(韶九)胡同及朝阳门的烧酒胡同都曾有酒作坊,前者系明代光禄寺酒作坊,后者系民间酒作坊。清中叶前,清官办的酒坊是用玉泉山泉水所酿,所酿之酒清白如玉,被称为“玉泉酒”。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焚毁三山五园,玉泉酒作坊难逃厄运,被洋人夷为平地,人们再也见不到玉泉酒。故而,溥杰先生多年前曾云,清末清宫没有酒坊,不会有皇家御酒,社会上买卖的“清宫御酒”、“爱新觉罗酒”等均为托伪之作,与清廷没有任何关系,爱新觉罗家族从不造酒。曾为“御弟”的溥杰,说的是历史真实,不会有错。

在北京除二锅头酒外,莲花白酒最著名,据说是慈禧最爱喝的酒,莲花白是用莲花的蕊加药制成,酒质甘美,其味芬芳,当年以海淀仁和酒坊所制最佳。老北京的黄酒在当年分五种,有南黄酒、内黄酒、黄京酒、仿黄酒、西黄酒。南黄酒即浙江绍兴黄酒,孔乙己爱喝的那种;京黄酒即北京仿制的绍兴黄酒;西黄酒是山西所产,它与汾酒是山西人开的大酒缸主打酒品;内黄酒与清宫有关,被称为“内府黄酒”,可能非本地所产,可能是绍兴进贡的酒,而这种黄酒“则自清室退位后绝迹”。据1940年统计,日伪时期北平市场上的酒曾分为料酒、清酒、花雕、女贞四类十几种。因日本侵华,日本清酒乘虚而入,但京人对此酒毫无兴趣,认为是兑水太多的白酒而已。只有在日本浪人和朝鲜人开的“居酒屋”内出售。

北京生产“二锅头”酒的作坊,近年已成为酒厂,至少有三四家,并且有了牛栏山、红星等品牌,为北京酒增色不少。

老北京有烟酒专卖制度,酒大致分为官酒和私酒两种,“官酒是已然领有票照,官许贩卖者。私酒自然未经官许,乃游侠亡命者流,私自贩运,为是从中渔利”。“官酒虽贵,成色却是靠的住,私酒未免就瑕瑜互见了”。据史料所云,民国之前,贩私酒者将酒装在猪尿泡中捆在身上,深夜时爬城墙入城,有些人会因此跌下城墙而伤亡或伤残。当年广渠门外造私酒的“烧锅”颇多,酒贩子从这里贩酒入城,爬的是崇文门城墙,而摔伤摔死酒贩的事,在这里屡有发生。

老北京的商人懂规矩,所以在清末民初纷纷成立了与酒买卖有关的行业组织,除行业自律外,对维护酒市场安全也有一定作用。据1919年统计,北京“酒行商会”就有七家大店铺加入,“油酒醋酱商会”有191家店铺加入。至于代卖酒的油盐副食杂货店还没计算在内。历史上北京的洋酒很受冷落,被人们称为“鬼子酒”,1919年时北京卖洋酒的洋行只有两家,一为法国人开的大丰洋行,一为意大利人开的维利勾那洋行,专卖走私进来的洋酒,店开在东交民巷内,不受中国烟酒专卖法律约束。啤酒进入北京的历史只有100多年,当年老北京戏称啤酒为“马尿”。1914年山东人办的双合盛五星啤酒开业之后,北京人才喝上啤酒。喝洋酒和啤酒在100多年前是新鲜事,而今洋酒遍地,啤酒种类很多,而且酒吧众多,还形成了什刹海、三里屯的“酒吧街”,但是京味酒馆确不存在了。虽然大小酒馆在京城无处可觅,好饮者能回忆一下昔日的酒馆和京酒也是很有趣的。

旷世奇遇:帝木宝笈良工

不满肖像、姓名被使用,主持人马东获赔

这个城市里有好些孤独的灵魂在孤单的漂泊着。听孤独的人说,十二路街角有家名叫“邂逅”的小酒馆,据说,这是一家奇怪且神奇的酒馆只邂逅有缘的人。

传说小酒馆的老板能够满足任何人的愿望,但能够邂逅她的人却少之又少。当然,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不劳而获,在满足愿望的同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1

不知从何时开始徐梦渐渐地认识到自已是一个讨好型人格,她内心敏感、自卑、多疑,也很在意身边人的感受,尝尝委屈自已去讨好身边的人,她以为别人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她,实则不然,有些人会肆无忌惮的去伤害她。

平时生活中的交往让她的心很受伤,别人不以为意的一句话,徐梦会暗自神伤好半天。就这样,徐梦越来越害怕社交,性格也慢慢的趋于内向,最终,在别人的眼里她成为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亦或是在外人眼里的高冷。

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徐梦却把十个小时拿来嫌弃自已,渐渐地徐梦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她生活的很痛苦。

十二路街角的那家“邂逅小酒馆”似乎是受到了徐梦的召唤,悄悄的出现在了十二路的街角。

不知不觉间徐梦被那道闪着金光的门吸引住了,闪着金光的门好像并不能被别的路人看到,自然而然的,徐梦便走了进去。

老板给我来杯能解忧愁的酒,清烈随意,能让我忘掉烦恼就好,或者让我伶仃大醉,一醉方休。

生活太累了,累到我不想去生活了,或许喝了这杯酒,我便要笑着和这个世界说晚安了。

老板笑了笑,这是一间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酒馆,它能和你“邂逅”是缘份的驱使,你有什么苦恼喝了这杯酒之后都能解决,但是你得等价付出一样东西,这个交易才能实现。

徐梦诧异,她想了想,我要我的讨好型人格从此在我的身上消失不见,与之交换的是,我要把我今后所有的善良都交给你来换取我的快乐,我受够了现在的环境。

成交,喝了这杯酒,咱们的交易就完成了,你将会拥有一个全新的你。

2

浮生是“邂逅小酒馆”的老板,他自从拥有了神奇的能力后,便开了这家酒馆,他定了一条规则,邂逅之时的那个人,对其永远开放。

此后,浮生遇到了这世间的种种,也看透了这个世界——所谓的人性大多都是利益牵扯。

生活里的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种种浮于表面的东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不是浮生所想要看到的,他想要看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美好,可是他再也看不到了。

浮生在没有拥有神奇的能力之前,也是一个平凡着渴望美好的人。

说来也可笑,浮生的孤独是先从一个人的孤单开始的,不过他的适应能力非常优秀,后来,他学会了享受孤独。

在一次梦里,浮生遇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他努力去看却始终看不清楚那身影的脸。梦里,浮生记得与他交换了一样东西,也获得了一个神奇的能力。

浮生失去的是自已能够看到美好的能力,却获得了能够帮助别人过上美好生活的能力。这对于浮生来说很划算,因为孤独的他并没有看到过美好。

浮生很喜欢自已开的酒馆,并起名“邂逅”,意为邂逅这世间的所有美好。可是他自已所想看到的美好,他不知道何时才能邂逅,有可能是一辈子。

3

后来,徐梦又去了浮生的酒馆,她开朗了好多,自信洋溢在脸上,之前失去的东西她都拿了回来,之前承受的东西也都还了回去。

整个环境也随着徐梦的改变而改变,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至今快二十六的徐梦仿佛成了异性绝缘体,她的一切都好起来了,可唯独没有一个与之契合的灵魂与她相识。

外表光鲜美丽的徐梦,其实也有很多难言之隐,与她相处时间长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没有了善良的她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她没有自身心理上谴责,也不在乎世俗道德的评判,以自我为中心,处在一种畸形的快乐当中。看似扬眉吐气的反击,实际伤害了他人。

徐梦又苦恼了,可是善良对于她而言只是一个词汇而已,起不了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她试图去寻找自已所失去的善良,可是都是徒劳的,善良好似掉进了万丈深渊,让她无能为力。

徐梦又来到了“邂逅小酒馆”,她想来这寻找一个合适的答案,抱着迷茫、无力、来寻找心中的最后一丝期望。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辛辣索然无味,但却能麻痹神经,让人处于一种飘然的状态。

“怎么了?”浮生温和的笑着。

徐梦直接了当的说“我失去的善良还能再找回来吗?或者说,我可以继续和你交易吗?”

“不行,只能交换一次。”

“咕噜”一口烈酒滑过咽喉,徐梦突然觉得一股窒息感袭来,压得她喘不过气。

可是生活还要继续,如意不如意都得过。

“果然我所看到的事物里美好是不存在的,当初拿走她的善良之后,我本以为她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看来我还是失败了。”看着徐梦离去的落寞背影浮生这样想到。

这已经是浮生第八百次失败了,他想要的,终究是不能得到了,可是并不代表不存在,在遥远的地方,在还未到来的时光,或许他想要的就安安静静的存在着。

好了,去寻找邂逅下一位孤独者吧,有得有失不就是生活吗。

人啊!越是没有什么便想要得到什么。可是选择了,后悔并没有什么用。

人生不就这样吗?

我被骗了。

被一部豆瓣评分 93 的美剧骗了。

《百年酒馆》

这部剧的分组类型是“ 喜剧 ”,事实呢?

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

并不是“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的那种起初让人发笑,深思过后却是一阵沉默的悲剧。

而是那种毁灭所有美好的东西给人看,丧到了极致的悲剧。

我是一个向来不喜负能量**的人。

这也许和自己本身情商低,人又蠢笨有关,负能量**往往会看上去十分深邃,十分形而上,富有哲学与伦理色彩,我看不透。

又或者可能是因为当我看这类**时,总是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些东西会让我整个人变得阴郁起来,我不喜欢。

所以,当我满心欢喜地点开这部高分“喜剧”《百年酒馆》,喜剧元素的的确确是有的, 但更多的却是满的要溢出来的悲剧元素

可是我又无法说服自己不去看它,因为它太好看了,我停不下来。

剧名叫做《百年酒馆》,顾名思义, 一家开了一百年的酒馆

本剧所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件百年酒馆内, 三代人的感情纠葛,家族的起起落落。

不要以为这样听上去这是一部会有很多季的“史诗”长剧,别怕,不是这样的,它主要讲述的是百年之后,这一代的故事。

上一代和上两代的人虽然说只存在于回忆之中,可这回忆却又成了桎梏这百年酒馆里的人和事唯一的因素。

这间百年酒馆的的名字叫做“ Horace and Pete ”,同样,这也是未翻译的原剧名。

这是一家1916年由Horace 和他的表兄弟Pete联合经营的酒馆,至今刚好100年。(剧中的时间是2016年)

酒馆的画风颇有点 《深夜食堂》 的味道,一个吧台,两条长椅,另外还有几张木桌。

店里只卖威士忌、金酒、伏特加和啤酒,一百年没有变,老牌到了极致。

客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他们各自的观点。

比如美国大选时的“自由派”小哥和“保守派”小哥便在酒吧争论了起来:

保守派说:“你们这些自由派,就知道政治正确,满嘴胡话地推动些动物法案,基佬议题,讨厌白人与基督徒,爱教人思考,就是些觉得自己最牛逼的混蛋。”

自由派说:“保守派之流,就是恐同的种族主义者,无论啥事都要扯到上帝,自己明明自私又拜金,却又爱让所有人都遵守什么狗屁的基督教作风。”

两人争来争去,在一旁的观战小哥终于看不下去了:

除了政治之外,他们还会讨论其他话题,诸如同性恋,诸如爱情,诸如人生。

时不时,还会来一碗鸡汤:

说到这,你们是不是以为这真是一档如《深夜食堂》般讲万家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剧?

不,客人们谈论的观点话题,讲述的鸡汤故事,都只是这部剧的枝枝叶叶。

这部剧的核心还是聚焦在Horace and Pete身上。

经营这间酒馆的第一代老板是Horace and Pete,第二代老板还是Horace and Pete,第三代老板依旧是Horace and Pete。

有点回忆起当初被《百年孤独》人名支配的恐惧,但还好,第一代Horace and Pete基本没有戏。

我们就用老Horace、老Pete、Horace and 和Pete区分好了。

Horace,49岁,是个离异的中年大叔,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和子女关系很差,想要和他们亲近,却又不知道该怎样沟通。

前妻会偶尔过来和他倾诉,“嘿,你知道吗?我和我公公偷情了”。

而当初两人离婚,就是因为Horace上了他的小姨子。

有时为了解决生理需求,会想和死了老公的前女友啪啪啪,可最终又因为忧伤不了了之。

当他终于邂逅了一段艳遇,并成功全垒打时却发现对方竟然是个变性人。

他懦弱,单纯,耿直冒傻气却又有着自己的善良。

他的父亲,老Horace,是个有着暴力倾向同时又自大无比的混蛋,打老婆打孩子,他是全家的噩梦,也是整个故事悲剧的起源。

他有三个孩子,大女儿Sylvia,二儿子pete和小儿子Horace。

因为他的家暴,在Horace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带着他和姐姐Sylvia离家出走,直至成年之后才回来。

回来时,老Horace已经死去,店里只剩下老Pete,这也是个毒舌刻薄的老头。

他甚至因为不喜欢孩子而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了自己的表兄弟老Horace,并为那个孩子取名Pete。

没错, Pete不是亲生的 ,他和Horace不是亲兄弟, 老Pete才是他的亲生父亲 ,这或许也是当初妈妈离开时没有带他一起走的原因。

Pete一直未婚是因为他不是个正常人,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必须靠药物来维持自己的清醒。

如果不吃药,他就会陷入迷幻,变得狂躁异常,有进攻性。

可如果你们看完剧就会发现,正常状态的他其实是所有人中最正常的,其他正常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不正常。

老Pete,毒舌了一辈子,满嘴Fuck,抛弃自己的儿子,仅仅是因为不喜欢养孩子。

大姐Sylvia,自私刻薄,婊气十足,亲情观念淡漠,一言不合就生气甩锅给别人。

剧中每个人的人生单独领出来都是一部悲剧,将这每个悲剧都融合起来就有了这部《百年酒馆》的大悲剧。

前面我说了,一切悲剧都来源于老Horace,源于他的家暴导致不合理的家庭氛围,让第三代人的成长都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心理发展不健全。

看起来好像只要没有老Horace,一切都会变得十分美好。

但往深处一想,他是一切悲剧的起源,那么他自身的性格悲剧,造成他今天这样的变态心理又是什么原因呢?老老Horace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不得而知。

大姐Sylvia一心想卖掉这间百年酒馆,表面上是大逆不道。

可从她的角度出发的, 这间酒馆根本就是噩梦,就是一个错误,即使它有一百年的历史,它也是一百年的错误!

这部《百年酒馆》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说不出来。

因为它所表现的就是我们这 操蛋的生活 离异,家暴,血缘关系,堕胎,失恋,精神病,紧张的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教育······

以及来自于酒馆顾客的关于 爱情、人生、政治、同性恋、娘炮 等方方面面问题。

这部剧包含了太多悲剧,要命的是这些悲剧又是那么地真实,它在你我身边都曾真切地发生过。

观看这部剧时,请务必确保自己有足够的阳光值,否则那些最现实的阴霾会将你吞噬到渣都不剩。

今天,又是负能量满满的一天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4012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