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钩、玉带扣、玉带銙皆可纳入古代服饰用品范围,从玉带钩的沿袭和发展来看,主要流行在战国至汉代和宋代以后的两个时期,这与汉代以后带钩被带扣替代,以玉带扣、玉带銙表达身份、等级、权力的风气有关,玉带钩完成了由实用向精神转变的过程。
最早的玉带钩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至今不下十几件,这些玉质带钩是用事先修整好的长方形玉块切割钻磨而成,一端为穿绳的孔,另一端是用于勾系的带钩,用法是钩首向里,向外的是一略呈弓弧的长方形而看不见钩首,钩首较长,束带牢实不易脱钩,实用性较强,从其设计的精美程度看,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带钩已经具有了礼器的性质。
带扣在古时的称谓很多,如“师比”、“带鐍”、“钩蹀”等等,中原带钩直呼为带钩,“师比”则应是北方对带扣的称呼,有将带扣称作“銙”的,这和将带扣与带钩等同一样,都是谬误。《胡服考》中“其带之饰则于革带上列置金玉,名曰‘校具’,亦谓之‘鞊’,亦谓之‘环’”。“唐中叶以后,不谓之环而谓之銙”,并称“校具”即“铰具”,以上所举其实是指革带上的装饰,并非指带扣本身,“铰”为装饰之意,铰具就是施饰之器,这与玉带銙的形制更为接近。
从结构上看,带扣主要有环孔和舌针两部分,功用是装于带头便于解结。带扣主要有死舌和活舌两种,死舌固定在扣环一侧;活舌则可以转动自如,死舌固定在扣孔边上,不能活动,比较接近带扣的原始型。北方地区带扣一开始便用于人身束带,中原地区的带扣是从马具开始的。大约从西汉始,带扣开始用于身体束带,到两晋时,带扣的使用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不同规格和不同质料的带扣分别为不同阶层的人所用。唐代《新唐书·舆服志》记载把带扣分为三品
以上用金玉,以下分用金、银、石、铜、铁几类,这是关于玉带扣少见的文字记述。与玉带钩功能相同的玉带扣似乎很少有实物出土,这与之后的玉带銙和之前实用束腰的玉带钩有不同之处。
戴玉的秘籍其实就是要经常佩戴。
不要将玉长期放在箱里,或者闲置在外,时间久了玉器也会“失水”变干。
俗话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就是说要经常佩戴。
在人体温润的小环链境,常常佩戴能使其润泽,玉的种和水头都会变好,人体的汗和无意中接触到的水对玉是很保养的!这就叫“人养玉”;
相反的“玉养人”就是玉可以无意中帮助按摩人体上的穴位哦,戴玉的好处很多,玉质的清凉也可使人镇定安神。
不是,我发个图给您看,如下所示。
古代玉扣子是亲友送给外出者或者出嫁的女孩或远行的人祈福用的,也叫"平安扣",就是应了宋朝蘇东坡那句"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以用圆璧(正圆形中空的玉,表示送礼的人的心都因此空了)来代表思念和求平安的意思,只要远行或远嫁的人都会送一颗,古人还会在上面打上缨络,或乾脆缝在远行者身上,称之为"玉扣子"或"平安扣"。
假如**拍错了,那就是基本历史常识需要加强。
补上另外一个打络子的玉扣子,古人一般男性会把玉扣编结绑在腰间,女子则戴在脖子上,或是编成手串藏在袖内,或者小一点的玉璧就缝於衣服上,最频繁出现的则是先秦时,民俗上称为"玉扣子"或"平安扣",专有名称为"璧",古代有名的"和氏璧"就这个形状,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商朝。
可参照台湾作家罗霖的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