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复古女性绕腰一圈有玉佩的是叫什么?

古风复古女性绕腰一圈有玉佩的是叫什么?,第1张

环佩 [huán pèi]

环佩,古人所系的佩玉。后多指女子所佩的玉饰。《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 郑玄注:“环佩,佩环、佩玉也。”《史记·孔子世家》:“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一是礼仪制度,一是服装制度。在中国古代,服装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礼仪制度,只是到了现代以后,服装的制度性才逐渐削弱了。

古代男子佩玉与服装制度的关系不大,倒和礼仪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正是礼仪制度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不佩玉这种社会现象的。古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

中国古代男子的佩玉分为左右两组,“佩玉必双”就是这个意思。

每一组为一佩,每一佩由七块玉组成,分别有云、龙、藻、蛇、麟等图案。佩上的横玉称“珩玉”,形如角菱或残环。珩玉上端有一孔,用来穿带,挂于腰带之上;珩玉的两角各有一孔、中间一孔,分为三组,都用丝带或珍珠贯穿起来。中间一组的中间部分为一块圆形佩玉,称“瑀”。瑀上下各有三孔,用来上下联结,其末端悬一块玉,形如半璧,两端呈尖形,称为“冲牙”。冲牙的半圆中间有一孔,用以穿带联结,其它两组在中间处各悬琚形玉一块,上下各一孔,用以联结上下半组。下半组末端悬一块璜玉,璜玉的形状如半璧,两璜相对,形如全璧。这三组佩玉在人行走的时候,随着人的行动而相互撞击,其撞击声响古称“珩铛佩环”。

佩玉的意义:修身

实际上,佩玉撞击并不是为了悦耳,而是起着一种提示作用,提醒佩玉男子的行止必须从容适度。走快了,佩玉的撞击声非但不悦耳,而且很乱;走慢了,力度不够,佩玉就不会发出撞击声;只有不疾不徐,从容适度,佩玉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人起坐时也是如此。因此,这是一种通过外在手段强化男子道德修养的方式,其道德作用远远大于审美作用。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节,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戴的,《礼记》里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而这些有身份地位的君子都是穿华服长衫峨冠博带的,玉佩正好就挂在腰带上缀在长衫前,如果动作过大玉佩就大范围晃动显得很不雅,所以,戴玉的人都行动优雅。

玉佩属于服饰中的玉带扣、玉带钩一类

至于古代人腰间挂玉配是左边还是右边 挂什么样的 颜色和大小有什么要求,我不能断定,但《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之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这就是说,:君子佩玉腰间,徵角带右,宫羽带左,左右都是有的,只是不一样,徵角右,宫羽左是不能带错的颜色以好看为准,大小,综观拍卖展示,一般在5到7厘米,样子不外玉带扣、玉带钩,玉带环之类~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叫带銙,也叫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就是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

玉带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带扣:通过这个东西,把腰带固定在腰间,也就是相当现在腰带的腰带头;

带銙:唐代以玉质的带板为最高贵的象征,造型有方形、半圆形、圆角方形等等;

鞓:皮质腰带,通常为黑色,相当于现代腰带的主体部分,长皮带子;

铊尾:腰带末端的装饰品,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护腰带头避免起磨损,另一方面也起到美观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723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