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带上挂的玉叫玉佩。
2、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3、《周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结佩。而爵鞸。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织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礼法。
古人腰带叫大带,又称为绅。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深衣外面要束一条大带,叫绅,所以称士绅或者绅士、搢绅。祭服、朝服有革带、大带之分。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丝线织成,系于腰间,下垂部分谓绅。天子、诸侯大带四边都加以缘饰。天子素带朱裹,诸侯不用朱裹。其称多见于先秦典籍。
古代贵族礼服用带有革带、大带之分。革带以系佩韨,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素或练制成。传世文物有定陵出土的大带、绶各7件。
扩展资料:
近代出土的商代石刻坐像中作上衣下裳,腰间束以大带,前系蔽膝。
孔子谈服饰论古今,不只说说而己,而是笃诚相待,身体力行的。他对于服饰充满了内在的谦恭与敬畏。有一次他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马上头朝东,在身上加盖朝服和大带,连那束在腰间的大带也要拖带着,丝毫不能马虎,丝毫不曾忘记。
大带是朝服的组成部分。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深衣亦腰系大带,以作权衡。
——大带
如意约产生于魏晋时期,相传吴帝孙权曾得到玉如意一柄。
历史记载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初唐编撰的《晋书》都有关于如意的记载。
只是当时的材质、形状等现在都不明了。
依据推测,如意源于爪杖,即民间俗呼“不求人”。
清代如意有以整块玉羊脂玉如意料雕琢成形的,如此器。
而以扬州产白玉如意最著名。
另一种为“三镶如意”,即以紫檀、珐琅、金银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椭圆,分别嵌镶玉饰,多种材质,珠联璧合。
形状特点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
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名词解释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
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
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
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发展历程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
《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
……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
’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
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
’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
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历史变迁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
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玉如意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
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意义 吉祥之物——“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
说到“如意”,人们都不会陌生。
现如今的会面、通信也会相互祝愿对方“万事如意”、“吉祥如意”等用语,即随人意。
从字面上讲,如意无非是符合自己的意愿。
寓意的抽象,是极易能让人理解的。
其实如意不光是抽象,还是具象的“如意”。
如意在民间有种种的说法,如事事如意、平安如意等,祝颂吉祥者也。
趋吉避凶,源于动物的本能。
人们祈求吉祥、幸福的心理活动,常常表现在行动上,即有意去营造吉利的环境。
有的用图画表现出来,称之为“吉祥图案”,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耐人寻味的寓意,象征着美好、幸福,寄托了人们的精神和愿望。
“如意”何物,不少的上可以欣赏到它的实物。
“如意”的实物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精致工艺品,如有意一饱眼福,可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会见到明、清两代皇宫内的用珍贵材料精心制作的如意。
起源 关于“如意”的起源,说法不一。
有说是古代文武朝臣的执笏。
清代的弘历皇帝有首“泳商铜如意”诗中云:“一柄曲拳代谈者,玢古色错金银。
谁知子氏尚质,已有欣于如意人”。
可见乾隆皇帝认为商代已有了如意,只是实物难寻,难以证。
如意最初的原型只是民间的一种挠痒痒用的东西。
汉代时民间出现了以骨、兽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属材料制成的如意,长约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朵形等。
手指形的具有实用的价值,能挠痒痒,取其名曰:“尽如人意”。
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自《音义指引》说:“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这种“搔痒痒儿”的工具,在南方被人称之为“不求人”,北方人则叫作“老头乐”。
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警世含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
除用它搔痒,还用它决策大事等,其威势有些近似了权杖。
如南朝的韦睿在徐州的战事中,就是用了“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了大胜。
如意也是文人雅士的所喜爱之物,吟诗咏玉如意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清雅悠闲之时还可以随身带之玩赏。
如意还是舞蹈的道具,故“如意舞”。
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
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伤所宠爱邓夫人脸颊,后虽治好了,但脸上仍留下了瘢痕。
引诱后宫人效仿,遂成古代点靥之风。
从唐代开始,制作的如意就更加讲究了,而且使造型丰富多彩,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的艺术品,使它的长度变短,柄端手指形变为少见的灵芝形、云朵形状等。
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整体造型优美华丽。
质材方面又多了金、玉、水晶、象牙、玛瑙等珍贵材料制作成的工艺精品,并有浮雕、镂空、镶嵌及景泰蓝工艺也用上了,而且装饰上了精细华丽纹饰。
精品中有汉玉檀柄如意、金镂空嵌珍珠如意、翡翠三镶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丝珐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如意成了观赏品、珍藏品,身价百增。
清代如意从民间转向宫廷,成了大臣敬献皇帝的贡物,也是皇帝为宫女的晋升及选妃的珍贵礼品。
皇宫中,皇帝也好如意,是历代皇帝所不能及的,这可从清宫的档案、轶案乃至皇家的诗画中可见到。
每逢皇帝即位、皇后和妃嫔生日、节日及喜庆佳日,大臣们都要向皇帝后妃等敬献如意。
最为有趣的是有位大臣一次进献了“九九如意”,就是用九柄如意为一盒,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
皇帝身边的大臣有的为了加官得宠,也进贡珍奇的如意等。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进贡者题款的如意。
据说:慈禧太后在六十寿辰时,在收受寿礼时,仅如意这项就收到了珍贵的精品八十件。
如意还是皇帝选后的信物和凭证,也是帝后赏赐大臣亲信的礼品,就连外国的一些使者有时也能得到皇帝馈赠的如意。
现今状况 如意吉祥,事事如意。
在邮票的发行上也有选了如意图案的。
台湾于1966年发行了“清代如意”邮票,其图案均出自清代的“白玉如意”、“珊瑚如意”、“红木镶宝如意”、“金漆如意”四件。
丁卯年,邮电部发行了首日封,图案为“兔捧如意”。
1987年台湾再度发行了“清代如意”的邮票,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都希望以此来表达“事事如意”的真情永在。
更有意思的是如意译成英文为“交好运”的意思,很多的外国人被它的吉祥名字和独特精美的造型而吸引,购买了工艺品带回国送给亲朋好友。
它为中外的文化交流、宏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道情词《玉如意》 道情是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
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玉如意》是清朝流传于江浙一带的一篇道情词,在江浙乡下老一辈读书人里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励志之作。
传说作者是江苏泰兴人严政新,因其母爱听道情,故作《玉如意》。
作者详细资料失考。
《玉如意》内容是描述一个穷苦读书人赫砚耕在穷困潦倒中奋发读书最后考中状元的故事。
赫砚耕及其妻子邬琼英尽管生活困顿,饱受富亲戚的白眼与欺凌,仍然不向生活低头的过程描述尤为详细而感人。
老百姓称为“苦不过《玉如意》”。
也有同名的昆曲。
腰带小志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
《说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注:“联合衣襟之带也。
今人用铜钮,非古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
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
《南史·刘琎传》:“(琎)方轨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后应。
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未竟,其立操如此。”连兄弟之间夜里见面说几句话,都必须整衣束带,否则就觉得有失礼貌。
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君臣之间更是如此。
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召陶谷。
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
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
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
在当时看来,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
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
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
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
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
《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
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
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据先秦文献记载,当时的丝带形制比较复杂,颜色、装饰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级差别十分显著。
如《礼记·玉藻》所记:“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大夫大带四寸。
……天子素带,朱里,终辟。”郑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甚至对带子系结后下垂部分的长短尺寸,都有严格的制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所谓“绅”,就是指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
《论语˙卫灵公》记:“子张书诸绅。”宋邢昺注:“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因为绅是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来记事。
当然,这是应急的做法。
在一般情况下,官吏记事,是用一种手版,名“笏”,不用时就将它插在腰间,后来干脆就把垂绅插笏的仕宦称之为搢绅。
搢就是插的意思。
《晋书·舆服志》:“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以后还引申出乡绅、绅士等名词,专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说他们具备了搢绅的资格。
至于妇女,虽然用不着搢笏,但腰带系结以后,也有一部分垂下,这种下垂部分的名称,在叫法上与男带有些不同。
明杨慎《丹铅续录》记:“古者妇人长带,结者名曰绸缪。
垂者名曰襳缡。
结而可解曰纽;结而不可解曰缔。”什么叫“可解”,什么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分别指活结和死结。
凡是打成环状的活结,古时称“纽”,而扣紧的死结则称为“缔”。
《说文·系部》:“缔,结可解也。”又“纽,系也。
一曰结而可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
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
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
朝祭之带,则近上”。
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
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
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
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
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
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鐍”,或称“带鐍”。
带钩一物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
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带钩实物出土。
文献资料中也常常提到带钩的名称。
如《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钩”等等。
制作带钩的原料,大多采用金属,如金、银、铜、铁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为数不多。
带钩的造型,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也有许多明显变化。
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兽形,有的做成鸟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龙形,另外还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尽述。
带钩的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镂,有的用错,不一而足。
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带鐍的出现比带钩要晚。
目前所见的带鐍实物,都是战国以后的产物。
所谓带鐍,指的是一种环形带扣,其形或方或圆,考究者附有扣针,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
由于它结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
三国以后,革带用鐍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却日见减少,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
后世流行的钩洛带、蹀躞带以至金带、玉带等,都用带鐍,而不用带钩,带钩的使命遂告结束。
带鐍虽然是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
这种丝带与丝绦不同,它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
史籍中常见有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
如《述异记》称:“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上有一织成宝饰络带。”《东观汉记》:“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及织成带的首部,就缀有一个金属带鐍。
《后汉书·舆服志》记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
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由此可见,这种饰有带鐍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男子,同时也可用于妇女。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8d5494eef01f3a296fada9079225bc315d607c95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新媒体编辑/ 新星
作者/ 楼昊杰(实习生)、新星
野史记载,明朝朱元璋时期的大臣们,能根据腰带的位置,揣测出朱元璋的心情好坏。
当朱元璋裤腰带一提,上仰到胸部,则说明他心情很好,反之,当他的腰带下垂到腹部以下,则表明皇帝要大发雷霆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c1f4134970a304e47b3dc33dac8a786c8175c6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朱元璋画像
我国古代的腰带,分为两类:一类以丝帛制成,称“大带”;一类以皮革制成,称“[pán]带”或“革带”。
西周时期,由于皮革鞣制、染色等加工水平的局限,革带无任何装饰,通过革带两端的绦带系结来固定,方便性和舒适性都不理想。
先秦贵族的高级礼仪服装中,大带用以束衣,革带用以佩物。由于革带结实,被用来悬挂玉佩环等比较重的服饰礼器,在革带外面缠上华丽的丝质“大带”,以遮蔽不好看的革带。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686c9177f3e6709a091393630c79f3df9dc556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秦始皇着装示意图,革带和大带共同使用。
使用革带者,无论是鳄鱼皮还是小牛皮,在当时都会被认为是社会底层。东汉的《汉书·贾山传》有“布衣革带之士”句,颜师古注释为:“言贫贱之人也”。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8389b504fc2d562b758ac24ec1190ef77c66ca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同样是两条腰带,如果你将大带内穿,皮带外缚,还是会被古人疯狂diss。
代表华夏礼仪文化的汉服很好地传承了革带和大带的穿戴方式,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则发展出了实用性更强的革带。
不过,革带真正开始流行在南北朝。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写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这一时期,也是革带使用和发展的最高峰。
|你的皮带扣好丑,我拒绝和你聊天|
早在西周末期,革带上就已出现了“带钩”,取代了绦带,实用性大大增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推行少数民族的服饰,其中就包括游牧民族喜用的革带。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47c7e4b2da1373f0830200b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革带及带钩示意图
人们逐渐发现,带钩在实用的同时,用来彰显身份也是极好的。革带上配带钩在春秋时期成为了风尚。带钩对还是公子小白的秦桓公有救命之恩。
《史记6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国君之位,管仲提前埋伏去齐国继承王位的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机智的公子小白迅速装死,躲过一劫。
虽然实用性远不如今天的皮带扣,但是一条带有精美带钩的革带绝对是当时的装逼利器。
带钩种类繁多,在形状上有棒形、兽形、鸟形、人形、龙形、匙形及琵琶形,装饰纹样有鸟纹、兽纹、龙纹、卷云纹、几何纹、连勾雷纹、涡纹等。无论从造型还是材质,带钩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高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788d43f8794a4c200b29be205f41bd5ac6e396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020202020202
陕西宝鸡出图的水禽形金带钩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eac4b74543a98226647857ee8182b9014b90ebb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战国玉带钩
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说林训》记有:“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人们已经通过带钩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社会地位。
今时不同往日,男生系一条有着大Logo带扣的腰带,会被人认为俗气并疯狂diss之。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d81800a19d8bc3ee8587a03898ba61ea9d345a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大Logo皮带
|腰不好就别用蹀躞带了|
西晋至隋唐时期,革带的功能、形制都趋于多样性。唐宋文献中常出现的“玉带”、“金带”都属于革带,区别只在于革带上的装饰物材质。
唐《通典》对不同阶级的人应系何种腰带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教文物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带[kuǎ]:腰带上的装饰物,如玉、金、银等);四品,金带,十一庶人服黄铜铁带,六。”
当时武官还使用一种"蹀[dié]躞[xiè]带",“蹀躞”原意为小步快走,正符合佩戴者行走的姿态。直到宋辽,武官都流行使用这种腰带。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50f4bfbfbedab64a3e33109fc36afc378311e6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辽代蹀躞带及带示意图
蹀躞带装饰物的下端还连着一个铰链,衔接着一个金属铸成的小环,专用于系佩刀、剑、磨刀石等物。《旧唐书·舆服志》中记录:“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真(用于雕凿的楔子)、哕厥(骨头做的解绳结的锥子)、针筒、火石袋等也。”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3d9f2d3572c11df7d68c3ea682762d0f603c2b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辽代陈国公主驸马萧绍矩墓出土的金蹀躞带
|古代没有高腰裤|
明洪武年间,官服使用的革带成为了辨等级的工具。为了使佩戴者显得气度大方,明朝官员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没有束腰作用。由于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革带是活动的,为了保持腰带平衡,佩戴者必须用手扶着,呈现出“撩袍端带”的样子。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dbb6fd5266d0168049e2e19c2bd40734fa35a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明代官服示意图,“撩袍端带”为明代官员常使用的姿势。
关于腰带佩戴的位置,《礼记6深衣》早有记载:“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腰带下忌压到大腿骨,上忌碰到肋骨处,在肋骨和胯骨之间是为得体。如下穿法对古人来说,是不够尊重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8f790529822720ee7779e3370cb0a46f31fabb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现代的高腰裤,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到明永乐年间,革带的形制因礼制需要而成为了定法。革带上装饰物的数量和位置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明《正字通》记载:“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3087bf40ad162d9237f1ed51adfa9ec8b13cd6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明代标准形制革带示意图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f061d950a7b0208b5ac432869d9f2d3562cc89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明·玉花树腰带
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墓中出土的玉带,使用了14块和田玉,底部镶以金托,镂空雕出了翔于云间的龙。明初的革带绝大多数为素面玉带,就连万历皇帝使用的也都是素面玉带。朱元璋用精美的玉带陪葬,在当时极其罕见,可见汪兴祖功高盖世。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3119313b07eca8076bd452e9a2397dda04483b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汪兴祖墓陪葬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自称皇室后裔?掀起衣服看腰带!|
清代满人入关,为了强调皇室的尊贵,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尤其对于爱新觉罗这一宗族。顺治十八年规定了用腰带颜色区分身份高低,汉族官员只能系蓝色或石青色腰带,严禁越级束用。
《清会典》更详细记载了皇室的腰带颜色:“凡宗室觉罗皆别以带,宗室系金黄带,觉罗系红带。革退宗室者系红带,革退觉罗者系紫带。”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1b4c510fd9f9d72a9bf56cd4df2a2834359bbb6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皇太极的正**腰带和鳌拜的青色腰带,鳌拜权倾一时,在腰带颜色上也不敢越级。
所以,下次有人给自己加戏,自称爱新觉罗后人,什么民族资产被冻结在XX银行等人来投资,你只需问一句:“您腰带是什么颜色?”,便可以让骗子无所遁形。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7246b600c3387441da053b55a0fd9f9d62aa09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5e736d12f2eb938b4d5063bde628535e4dd6fb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11f3a292df5e0fedda0f5c8576034a85fdf72b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而且,刻意彰显自己的“皇室后裔”身份的人,基本是旁支,正统爱新觉罗后人往往低调到隐姓埋名,多改“金”姓。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fdf8db1cb13495445a694ad5d4e9258d0094ab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点击阅读更多|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8644ebf81a4c510f20949ed36b59252dd52aa5a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7c6a7efce1b9d16c757e6a8f8deb48f8d54646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
文章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世界遗产地理》纸刊。
玉石对人体的健身作用很早就被人类所发现。玉石具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明耳目等功效”。因此长期使用健康玉石腰带,可溢气通脉,壮肌强筋骨,温中除风寒,轻身延年,同时对前列腺、神经痛、腰痛具有显著缓解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