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í pá ](英文:Lute, pipa)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
琵琶的历史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 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
弹弦乐器。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又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迳称琵琶。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相用牛角、红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标志。全长约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汉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 协奏曲《草原英雄**妹》等。
琵琶的种类
一、五弦琵琶
二、南音琵琶
三、响琶、月琶、高音琵琶、电琵琶
更新1:
阮: +低音阮
问题一: 全属琵琶类乐器! 阮:大阮、中阮、小阮 琵琶:琵琶(正常
又名北方琵琶),南音琵琶(又名南方琵琶),高音琵琶(柳琴),响琶,月琶,电琵琶 月琴 (不属阮类,只是类近,是汉族小数民族乐器。) 弹拨乐另有: 古琴 古筝(有不同弦数,一般使用21弦) 三弦 问题二: 以上的乐器最难便是琵琶! 左右手的技巧及指法较多! 定弦为 a、d1、e1、a1 弹奏时需戴上假指甲。 阮咸(大阮、中阮、小阮)、柳琴、月琴定弦皆是 g、d1、g1、d2 弹奏是用拨子弹奏, 所以这学法相近,只是乐器的大小及音色相异。 若果已学习琵琶的人学习阮咸、柳琴、月琴是较容易上手及学懂; 但先学习阮咸、柳琴、月琴的人,学习琵琶时,右手的技巧会较难,而左手的指法也较多,所以先学琵琶是较良好的。 问题三: 通利是没有任何中乐售卖的! 栢斯有少量,一般琵琶、柳琴、笛子、二胡、古筝均有发售。(但乐器的质素是供初学者的价钱较公价。) 青苗琴行较栢斯齐全,中/大型琴行当中,他们是较积极推广中乐的,价钱与栢斯相若。 买中乐大部份人都是去: 凯声琴行 粤华行 八音琴行 中乐乐器店铺地址 (排名已分先后): 粤华乐器行总办事处 中国香港德辅道中212号 (852)25438109 粤华乐器行总批发处 九龙官塘伟业街143号 (852)23430526 粤华乐器行中国香港分行 中国香港湾仔道188H号 (852)28917192 粤华乐器行九龙分行 九龙弥敦道464号 (852)23856688 凯声琴行 中国香港九龙太子道108-118号一楼(地铁太子站) (852)23812025/ (852)23807176 八音琴行 九龙通菜街226号一楼 (852) 23804337 青苗琴行各分行 greenerymusic/Branch/address 乐器价目 greenhillmusic/instru02 柏斯琴行各分行及产品 parson usicindex ------乐器详情请拉去下部份----- ----------------------------------------------------------------------------------- 柳琴、月琴、阮均属 琵琶类乐器 直项琵琶 = 秦汉子 = 秦琵琶 = 「阮咸」 或 「阮」 曲项琵琶 = 琵琶 阮(中原的"秦琵琶") - 大阮(低音阮),中阮,小阮(高音阮) 月琴 (属汉族的小数民族乐器): 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当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 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柳琴: 典型的琵琶类弹拨乐器,外形及构造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体长约65厘米,用柳木制作,四弦,形如柳叶,故又名柳叶琴。别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刚腿”等。演奏方法与琵琶类似,只是右手用拨子弹奏。 ---------- 琵琶 (东晋传入的波斯"曲项琵琶") ---------- - 琵琶 (竖抱
一般六相二十四品[建国后,琵琶的发展再次达到了新的高峰。在乐器改革上程禾嘉先生首先根据十二平均律排列相、品,使琵琶成为可以任意转调的平均律乐器。]) - 老式琵琶 (南音琵琶[横抱琵琶] - 四相十品) 五弦琵琶: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西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到我国的南方。 响琶: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琴的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月琶: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 (柳琴):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电琵琶: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参考: 自己
tmyco/
南音这一乐苑奇葩,既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属于世界的文化财富,理应受到更多的珍惜、保护和扶持。 人生中有些经历真是不可思议。就说我这个长期以文学创作为业的人吧,竟然与故乡泉州的南音结下半世情缘。岁月悠悠流过了五十多个春秋,每逢清风轻拂的夏日黄昏,或是月华如水的秋夜,当古城长街深巷传来琵琶洞箫委婉深沉的旋律,我不禁为之心驰神往,情牵梦萦。那典雅清丽的南音仿佛有一种美妙神奇的魅力,蓦然唤起我的激情与灵感。于是,我怀着一腔挚爱南音的情愫,写下了一首首咏叹南音的诗章,一篇篇赞美南音的散文、随笔,陆续发表在海内外数十家报刊上。同时,编撰了多部介绍泉州南音的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荧屏播映;执编了许多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画册型特刊,并搜集音乐界、文化界学者专家探研泉州南音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论,选编为《泉州南音艺术》一书出版。我常想,老在文学的圈子里转总感到单调乏味,有时就想钻到圈外“透透气”,开拓艺术视野,扩展表现空间,广泛吸收艺术营养。而我之涉足南音,也许可以说是力求将文学与音乐艺术嫁接的一种尝试。更何况,“音乐是一条河流”,流荡着历史和时代的旋律,民族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乃至中外优秀的现代音乐,蕴含着多么丰富的真善美的精华,它本身就是一座值得作家、诗人们去探寻、发掘的艺术宝库。
几十年来,从初识南音、欣赏南音,到了解南音、热爱南音,进而为推介、扩展南音的影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也是一不留神就成了“南音迷”,并且把我对泉州南音的深情倾注于诗歌、散文、电视、书刊之中,献给这位东方音乐女神。
早在五十年代我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蔡其矫描写《南曲》的诗篇:“洞箫的清音是风在竹叶间悲鸣。/琵琶断续的弹奏/是孤雁的哀啼,在流水上/引起阵阵的颤栗。/而歌唱者悠长缓慢的歌声,/正诉说着无穷的相思和怨恨。……”这诗句引起了我对南音无可名状的遐想。于是,我的笔下也出现了许多有关描写南音的诗作。如:“渔镇的月夜,灯影朦胧鱼香浓,/海滨榕树下,南音声声绕星空。/谁家织网女哟,一曲新歌出唇飞,/白发老公呀,手抱琵琶拨春风。/波涛轻按寮拍,岸边渔火晃动,/南音像美酒,灌醉了渔人心胸。/我想,我想这一曲流水欢歌,/该也飘进了故乡人们的梦中”……我写的一首小诗,竟被南乐大师纪经亩老先生谱成南曲传唱,令我十分感动。
1974年初秋,香港新联影业公司来闽拍摄一部反映福建风光名胜的彩色长纪录片《武夷山下》,需要一首以南音谱写的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当时我承担了撰写曲词的任务。连熬数夜,几易其稿,终于由陈天晴、吴造先生谱写成一首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的**主题歌《晋江两岸好风光》,影片一上映,这首长达七分钟的南曲也着实“风光”了一把。后来,我又与南音工作者合作了《红灯照心田》《老华侨游桂林》《情系泉山》《故园情深》等南音节目,或晋京献演,或在大型歌舞晚会、电视文艺晚会演出。参与这些创作演出活动,使我对南音艺术更加情有独钟,总觉得音乐能让我张开想象的翅膀飞翔。
八十年代我在宣传文化部门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向海内外各界人士宣传、推介名城泉州的风光名胜、文物瑰宝、传统戏曲、民俗风情等成为我的主要“功课”。20多年间,我写作了数十篇有关南音的散文、随笔、通讯,执编了多届国际南音节、木偶节、“海丝”文化节的特刊,选编了《泉州南音艺术》《泉州木偶艺术》以及泉州南音代表团晋京、赴港澳台、赴法国巴黎献演的书刊画册,撰写了多部记述南音的特色与魅力的电视专题片。在由我执笔撰写的参与角逐“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申报文本中,包括泉州南音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占有浓墨重彩的篇章与举足轻重的分量。当然,我所作的这些努力和贡献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作为一位文化工作者,我是真心想为泉州南音香飘四海、走向世界多做一点有益的实事,为此倾注心血,付出时间与精力,也是颇有意义的,不妨说是一种吸纳传统文化精华的自我熏陶,一种含英咀华的审美艺术享受。
今年元宵佳节,由文化部外联局、福建省文化厅和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隆重举行的 “第四届泉州‘海丝’文化节(闽台文化汇展)暨第八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嘉宾云集,盛况空前。当来自北京的中国音乐学院百名师生与泉州南音乐团艺术家共同演唱南音名曲《直入花园》时,可谓荡人心魄,叹为奇观,这种前所未有的美妙场景令人热血沸腾,产生巨大的轰动与震撼。它昭示着泉州南音迎来了一个明媚的复兴的春天。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满怀激情地说:“泉州南音是绿色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根,我们应当竭尽全力去保护它、发扬它。”刘德海教授认为,泉州南音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群众性、世界性和自娱性等三大优势。泉州南音社团非常多,群众根基十分深厚。世界各地的华人中都有闽南人,有闽南人的地方就会唱南音,泉州南音具有世界性,对吸引海外华侨和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起到了很大作用。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泉州南音已经很成熟了,南音社团大部分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演唱南音有很浓厚的自娱自乐性。我认为,这“三性”的精当概括,也正是泉州南音历经沧桑而不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根本原因。南音这一乐苑奇葩,既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属于世界的文化财富,理应受到更多的珍惜、保护和扶持,使之在保护中继承,在发展中创新,世代薪传不息,不断发扬光大。相信这也是海内外南音弦友们的共识。
我和南音,几十年相伴相随,耳濡目染,于丝竹管弦声中获得了心灵的陶冶与启迪。夜读晨耕,日积月累,春华秋实,居然也有些许收获。如今从我多年撰写的文稿中略加筛选,结集为《琵琶洞箫说南音》一书出版,就算是描绘南音苑神韵风采的一朵小花吧!
陈瑞统:福建省泉州市文联副主席(责任编辑张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