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是什么节

上元节是什么节,第1张

 上元节是什么节

 正月十五道家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道家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苏东坡著名的寒食帖就是记载那天)。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传统说法有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会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和千年传统,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遵循承袭了“三元节”风俗。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所以称正月十五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另《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来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农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融,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农历七月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农历十月十五,是汉民族传统古老的“下元节”。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道教中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根据道教传统,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三官大帝又被分别对应于尧、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闻名的大禹王。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上元节和中元节与下元节一起,构成了先民对人生感受、祈福、赎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体验,节日的范式不仅是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渴求和向往,也反映了人类对这种生命哲学的文化表达而已。

古代女子平常不可以外出,但有某些传统节日,女子有的以女装外出有的扮男装外出,她们会进行上街看花灯,清明节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讲的就是郑国人喜欢春游,出了城东门后,放眼望去之下全部都是春游的女孩子,是郑国小伙偶遇爱情的好机遇。很多男生和女生在春游时情投意合,定下终身。

谈恋爱的浪漫元素,慢慢转变成这些阶段春游的一个特性。为了更加方便大伙儿找女朋友,那时候甚至还设置了大型春游相亲约会节日——“上巳节”。上巳节,因选择夏历3月的首个“巳日”而出名,有着中国古代“中国情人节”之称。

魏晋阶段,三月初三被明确地固定为上巳节。不过魏晋人不像先秦人民那样,痴迷于边春游边恋爱的浪漫,而是追求“玄游”。文人们把出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法。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返乎自然,在山河间品茶,饮酒,作诗。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也就是上巳节这天,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共游会稽山,写下了著名游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到了唐代,春游才成了一项全民活动。《唐诗纪事》记载,每一年春天里,皇上一定会带着后妃、朝臣游梨园,到渭水边游玩祭拜。把出游形成制度,正是综合国力丰厚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老百姓都积极响应,迅速形成了全民性“春游热”。

在那时候的京城长安,有一种专供女性的春游方法:女士们联手出游踏青,路遇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说说笑笑,还解下身上的红裙子递相垂挂。这些赏花方法,在日本至今依然时髦。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2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李商隐《诗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唐诗上元节七首: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如春

过年什么时候最热闹?有人说是除夕,因为阖家守岁,燃放鞭炮,有人说是初七,因为基本上是开市的日子,头几天是亲戚间的聚会拜访,此时更多的是朋友之间没有约束的游玩。

但在唐朝,过年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五,因为人烟积聚的大城市,长安洛阳,有三天灯节,既然是灯节,就意味着晚上比白天热闹。而这三天是城门开启,不实行夜晚宵禁管制的。也就是说,平常哪怕是中秋,你最大的可能就是站在城市的高楼上和几个朋友看月亮,而且夜晚管制的时候,你只能留宿在朋友家,但是元宵节这三天三夜,你可以在城市内穿行,通宵达旦。这是比过新年还热闹的狂欢啊。

就不说城市外的农村,舞龙灯,迎送神。

正月十五为何有这样的魅力?

一,这是新一年的第一次月圆,从上古开始,人们相信太阳给人带来光明,但月神是带来水和繁殖的。所以月圆之时,有祭拜月神的风俗,何况一年最初的圆月,寓意丰收和圆满。

二,上古火神的崇拜。汉朝仍旧维持大量的燧木取火方式,尤其是春天,人们祭祀火神。

三,这是传统中国的送年,也就是从腊月初到正月十五,盛大的年节正式结束,生活工作即将步入正轨,农民开始春耕,围绕农业基础而设立的各种配套制度,社会体系开始新一轮紧张有序地运行。用盛大的仪式送年收心。

四,唐朝道教立国,官方系统性地弘扬道教,定上元节是官方法定节日,祭祀各路神仙,除了白天各种法事,通常神仙显灵都在半夜,比如唐朝著名的迎接紫姑神的活动就在半夜。另外唐朝同时佛教盛行,而自汉朝皇室就有正月十五燃灯供佛的重要仪式,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代更是大兴佛教,自然灯火隆重。

五,难得的灯火节日是大唐全民嘉年华盛会。

“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

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

舞成仓颉字,灯做法王轮。

不觉东方晓,遥垂御藻新。 ”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

有人说是沈佺期的作品。沈佺期是武则天时代重要的文臣,洛阳和长安是唐朝双都,可以看到以皇帝为主的元宵节是追古加上重佛都有,洛阳宫城通宵达旦举行歌舞和法会,直到第二天太阳出来。

孙逖则横跨武则天和唐玄宗两朝。这里写的是早唐时代上元节在宫廷之隆重。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是武则天时代的人,上元节火树银花,这是灯笼和烟火的盛会。星桥,是指通向天上的桥,实际也是也皇宫也大开大门,天子出来与民同乐。路上到处都是看灯过节的人马,那些歌女盛装打扮,在明月下行走。这天晚上,没有宵禁,人们自由全城游玩,灯月交辉,歌舞处处,所以不必和往常一样在意时间,到点回家。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朝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这是晚唐的灯节。张祜没有做过官,但是他如何看到三百宫女在跳舞,其实这也是唐朝的繁华和开放,在这天晚上,皇帝和宫人也会在城头看灯,奉献给市民的是浩大隆重的宫廷歌舞,为节日助兴。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唐]郭利贞《上元》

这里可以看到上元节的热闹,九天主干道上都是花灯,而所有的城门和府邸都打开并挂上灯笼,满城都是宝马香车在出动,人山人海,也就是这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上街,有的是诚心去宗教场所,更多的是沉醉在灯火热闹里。

这样的浪漫简直是不夜天,到处游玩根本不需要像原来那样到点回家。更是许多人在路上就吹奏音乐,唱歌跳舞,在梅花树下,看梅花在夜晚处处飘花。

”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

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

连手窥潘掾,分头看洛神。

重城自不掩,出向小平津“。 陈嘉言《上元夜效小庾体》

上元节是个宗教的日子更是民俗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思和乐趣。这天也特别宽容。唐朝女孩子是没有被限制户外行动的,但是灯月里看成群结队的丽人,一年真的只有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河边有很多盛装丽人。

她们有的出自高门大户,有的是小家碧玉,但节日使人人平等,都可以出来看花看灯看月。

难得集体出游的女孩子坐在宝马香车里,吸引她们的是路上英俊男子的身姿和容颜,而男性则更自由,哪里美女多,就去哪里。

正月十五其实也是男女恋爱结缘的好日子。灯月那么美,人又那么近,且节日所有的一切都是爱情的布景和道路。

”初年三五夜,相知一两人。

连镳出巷口,飞毂下池漘。

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如春。

遨游终未已,相欢待日轮。 '高瑾《上元夜效小庾体》

这不,有朋友特地三两人约着去看灯。这元宵灯节也是友谊的聚会。骑着高头大马,出了巷子,直接就奔向人最多的曲江曲池。一路上灯光是无数的月亮,那红红的灯火,将人的脸色照得分外好看。

唐朝的灯节肯定伴随各样的娱乐,我相信绝对这中间少不了吃喝。有人游玩,肯定有人做游客生意,所以这几个人兴致不减,一直要看正月十六的日出。这是通宵达旦啊!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唐]李商隐《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虽然李商隐这年没有在京城里,他因为母亲病故回乡丁忧,但是每年长安的灯节是那么热闹和绚烂,让他身在山野而心不由自主飞了过去。

这种有距离的回味,反而如同图画一样将长安的上元节整体那种气氛勾画了出来。

那长安此夜是月的华美,灯的灿烂,灯月交辉,让长安成为人间仙境,而灯月之下,是路上阻塞的车流,它们构成元宵节的欢乐和华美。

这句诗成为唐朝元宵节经典的诗句。

当然,李商隐对长安的浓情,当然还因为一个人,那个紫阳仙人号宝灯的紫姑道姑,自然还在长安城,她此时必定也在上元节最美丽华美的灯火里,盛装做着法事,那是他心里的爱人和仙女。

上元节对普通人的重要,依然是感情,无论是春的激情还是思念,在这个狂欢的日子,显得特别的美。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七夕节在如今依然被称为中式情人节,可是在古代,七夕节则是被称为“乞巧节”,女子们会在这一天准备一只蜘蛛,希望它能在盒子里结网,一次来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而古代的情人节则是更多地体现在“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

元者,头也,初也,第一的意思。宵者,夜也。我们马上就要迎来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普天同庆!大家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

那时的女子,平时都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婚姻大事,只能盲婚哑嫁,由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杜丽娘一般,整日感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只能在梦里想想柳梦梅。

那时的男子,最爱对月抒怀,一心想着功名富贵、红袖添香。比如贾雨村,心里想着偶然回看他几眼的娇杏,自作多情地认作是“巨眼识风尘”,口里却只能吟些“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功成名就之后,方才抱得美人归。

娇杏因是丫环,所以没太多防闲,因此才被贾雨村看到。正经的闺阁**,多是庭院深深阁几重,根本不让外面的男子见到的。韩寿如果不是身手矫健,善于飞檐走壁,想要窃玉偷香,纯属痴人说梦。

每年,有且只有那一天,年轻女孩可结伴游玩。单身汪们早早吹起了冲锋号,收拾打扮停当,便开始在香车宝马、花灯笑语中穿梭寻觅,大肆海选心上人。

女孩儿们,又何尝不小鹿乱撞,渴望着一次浪漫的邂逅!一个个美钗华服,秋波流转,笑语盈盈!只想遇一潘郎,引他上前相认,续那前世尘缘!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词作里再现了元宵灯会上的大型相亲会。春风吹暖,烟花绚烂,吹落如繁星,飘散似细雨。大路两旁,香车宝马,人潮熙攘,闺秀佳丽,骋目盈怀。耳畔眼际,凤箫传情,玉壶辉耀,狮舞龙飞,热闹非凡。

尽态极妍,美不胜收,目不暇给!心中偏爱那一人,装饰美丽,面容如画,更兼姿态纤巧,声娇语媚,幽香盈袖,动人心肠!只是秋波那一转,便隐入人群之中!

这厢抓耳挠腮,后悔不迭。偶一回头,心上人正站在那空疏的地方!或者,她也偷偷喜欢上了这个男子,拣着人少处,好让他看到呢!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代的另一位诗人欧阳修,则在《生查子·元夕》里,用他的清词丽句,记载了一个元宵节发生的爱情悲剧。

去年元宵,良辰美景,灯火通明。一双小儿女,打着看灯的幌子,相约在那水边桥头。柳枝垂,月初悬,灯尚未全亮,热恋中的人儿等不及了。好不容易守到黄昏,两人便急急出门。

大街上,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彩灯如画,两个痴情人,眼里心上,却只有对方。那一夜,月正明,灯正好,情正浓。

今年元宵,月亦圆,灯亦好,伊人何处?只剩这男子,空落落地伫立水边,望月伤怀,抚柳思人,徒留伤悲。

或许是时空阻断了恋情,或许是爱人嫁作了他人妇,或许是爱人随家人远迁他处。这男子,空换了一身春衫,说不尽的风流潇洒,伊人却没法看到!眼看着灯火阑珊、游人散尽,自知无望的男子,泪满襟袖!

尽管元宵节是古代男女私会的好日子,但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喔。有人说,元宵节是古人的光棍节,专门解决婚姻大事的。有人却说,明明是古代的有情人,搭乘了元宵节的顺风车。

  2021上元节是哪一天 2021上元节在几月几日

 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2021农历元宵节是辛丑年(牛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公历2021年2月26日。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古时候人们认为这一天是大利的日子。

 元宵节为什么被叫上元节

 天官说

 起源于道的“三元说”。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的诞辰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敬佛说

 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宗教,听说宗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宗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上元节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为何又称情人节

 元宵节是一个是一个瞬间产生爱情的节日。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这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不少多情男女借机物色心上人,擦出爱的火花,因此,元宵节这天也就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著名潮剧《陈三五娘》就是以元宵节为背景,讲述陈三邂逅黄五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古戏《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就是在元宵夜海誓山盟。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中,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好不容易丢了的《聊斋志异》第一卷终于找到了。心情是无比激动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四卷本《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是我的挚爱,可惜其中第一卷不知忘在何处,怎么也找不到,三缺一,打麻将、玩扑克,大家都知道这种痛苦了吧。所幸,近日整理东西竟不期然经找到了,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今日恰逢元宵节,那就乘兴讲讲聊斋中的“元宵”故事。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聊斋志异》提到元宵节的篇章寥寥可数,但却篇篇精彩。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致富篇——“人生的第一桶金”(《王成》)

这是一个有关穷小子如何致富的故事。穷小子王成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一日捡到一枚金钗,原来是其逝去的祖母所遗,祖母怜其困顿,现身施策,供资请王成赴燕都市葛,并叮嘱克日前行,不可迟一日。无奈中途遇雨,稍歇,及进京,则贝勒府求购已矣,只得贱卖。又见有人卖鹌鹑,收成不错,便用余钱全部买了鹌鹑,后不幸鹌鹑死掉只剩一只。正伤心欲绝、寻死觅活之际,旅店主人指引他:“此似英物。诸鹑之死,未必非此之斗杀之也。君暇亦无事,请把之,如其良也,赌亦可以谋生。”驯养了一阵,王成就带着它在街头与其他鹌鹑客赌酒食。这只鹌鹑果然厉害,总是赢,让他尝到了甜头。

但这只是开始。他一生的命运转折,却是在元宵节。

“先是大亲王好鹑,每值上元,辄放民间把鹑者入邸相角。”原来,古时上元节,民间有斗鹌鹑的习俗。亲王的鹌鹑很厉害,来相斗的人,都败下阵来。于是,王成出手了。《聊斋志异》这样写道:“(亲)王相之,曰:‘睛有怒脉,此健羽也,不可轻敌。’命取铁喙者当之。一再腾跃,而王鹑铩羽。更选其良,再易再败。王急命取宫中玉鹑。”这个时候,王成耍了一把小聪明,故意欲扬先抑:跪而求罢,曰:“大王之鹑神物也,恐伤吾禽,丧吾业矣。”王笑曰:“纵之,脱斗而死,当厚尔偿。”

结局相信你已经料到了,亲王惨败,他的那只玉鹑,且战且退,及至落荒而逃。

见到好东西,亲王自然不会放过,便提议想买下来。于是出现这样一出有趣的对话:王曰:“予不相亏,便与二百金。”成摇首。又增百数。成目视主人,主人色不动,乃曰:“承大王命,请减百价。”王曰:“休矣!谁肯以九百易一鹑者!”成囊鹑欲行。王呼曰:“鹑人来,实给六百,肯则售,否则已耳。”成又目主人,主人仍自若。成心愿盈溢,惟恐失时,曰:“以此数售,心实怏怏。但交而不成,则获戾滋大。无已,即如王命。”王喜,即秤付之。

这一出对话很生活化,王成来斗的时候,旅店老板也跟来了,旅店老板事先跟他说,只有我点头了你才能卖,但王成想想价格已经达到心理价位了,就不还价了。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母亲去寺前街买衣服,都是个体户的店,母亲看准一件衣服便会还价,几个来回,最后作势要走,店家都会追出来说:“给你给你!”“成囊鹑欲行”的智慧便在其中。

这些朴素的生活智慧告诉我们,你越不动声色、沉得住气,就越能成事。那个元宵,王成妥妥挣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所以,今天的元宵节祝你发财哦!

二、恋爱篇——“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婴宁》

在另一个元宵节里,一个书生遇见了一个美女,便相思成灾。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这是故事的开篇。上元节是邂逅的好时节。王子服就这样在郊游中得遇游春女子。蒲松龄的文笔分外高超,寥寥数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王子服看见美女“注目不移,竟忘顾忌”,活脱脱一个花痴;而婴宁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的身姿,天然流露活泼之美。

元宵节的这一场邂逅,让王子服如堕云里雾里,不知此身之所有。他把婴宁扔下的梅花拾了去,放在枕头下压成了干花,每天都对着它,茶饭不思、日渐消瘦。没办法,当天邀他同游的表兄弟吴生只得编了个谎跟他说,那个女孩子找到了,是她的小表妹。只是有点远,“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他可以代为提亲。心病还需心药医,自此,王子服马上饮食恢复,复原如常。但吴生原是谎话,故一去不返,王子服终于等不住,就不辞而别,去找遗花女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真被她找到了。遇见一个老妪一问,还真是吴生说的那样,遗花人是她的姨妹,老妪则是其养母。这个王子服很有意思,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故意问老妪婴宁几岁了,得知16岁,马上又说自己17岁,老妪自然明白,见他还未婚娶,就说婴宁和他还真般配。一会婴宁进来了,见到王子服,笑的停不下来,王子服又故态重萌,“目灼灼贼腔未改”。老妪很殷勤,体贴地留他在这呆几日。

第二天,婴宁爬树玩,看见王子服过来,狂笑不止。摔了一跤,爬起来又是止不住地笑,“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紧接着也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

王子服等她笑完了,把袖子里上次捡拾的花拿出来给婴宁看。婴宁接过来,说“都枯了,干嘛还留着?”王子服恭敬地说:“这是你上次上元节丢在地上的,所以我要保存好。”婴宁问:“留着干嘛?”王子服说:“显示我的爱慕之心啊。”婴宁说;“这算什么事啊?我这花很多,我叫下人过来给你扎一捆带回去。”王子服惊呆了:“妹子,你是不是傻啊?”婴宁说:“干嘛说我傻?”王子服说:“我爱的是你,不是花啊。”婴宁说:“咱们就见过一面,至于说到爱嘛?”王子服说:“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我说的爱,不是普普通通的谈恋爱,我是想跟你结婚领证滴!”妹子说:“谈恋爱的爱和结婚的爱有区别么?”王子服说:“结婚是要一起睡觉的!”妹子低头想了半天说:“我不习惯和陌生人睡觉。”……

看到这,你是不是很同情王子服啊,哈哈哈!真是累啊!但更搞笑的是,一会儿他们见到婴宁的养母,老婆婆问去哪儿了,婴宁说在跟哥哥讲话呢,哥哥说要跟我睡觉!是的,你没听错,她就是这么说的!我们来看王子服的窘态: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曰:“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

就是这样一个傻乎乎的喜欢笑的憨女子,但王子服喜欢,爱的死去活来。“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真是元宵一遇误终身啊。有关故事的后续,请你去翻《聊斋志异》吧,这里不赘言了。

三、凶杀篇——“第一例换头术?”(《陆判》)

元宵节很热闹,但热闹的地方,往往也很危险。不但会有产生踩踏的可能,也是盗窃、抢劫多发之时。《聊斋志异•陆判》就提到了一起发生在元宵夜的凶杀案。

“吴侍御有女甚美,未嫁而丧二夫,故十九犹未醮也。上元游十王殿时,时游人甚杂,内有无赖贼窥而艳之,遂阴访居里,乘夜梯入;穴寝门,杀一婢于床下,逼女与*。女力拒声喊,贼怒,亦杀之。”

侍御,监察御史的职务。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称巡按、清称巡按御史,清又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称巡城御史,又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称巡漕御史等等。故事里讲的就是一个吴御史家的女儿很漂亮,元宵节出去玩,被一个色狼看见,见色起意,跟踪他到家,乘夜爬着梯子进到她闺房,先杀了她的一个奴婢,想强奸女子,遭到女子高声反抗,强奸犯怒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她也杀了。

但事情还没结束。吴家停尸堂上,不料过了一夜,尸身在,头却不在了。吴家刑讯侍女,侍女只说:被狗吃到肚子里了。吴侍御告官,但三个月都没破案。后来有人发现同郡有个叫朱尔旦的男人,他的老婆新近换了头,长的跟吴家死去的女儿一模一样,吴家派人打探果然属实,想着朱家肯定用了妖法杀了她女儿,把头拿走换到自己女人身上。就把朱尔旦(字小明)告官了。(第一次看到古代有人叫小明哈哈。)但是小明冤枉啊!

原来,是小明结识了地府的陆判官。因为小明觉得自己老婆样子难看,陆判经常吃他好酒好菜,就帮他从死人堆里捡了漂亮脑袋过来换上。谁知就撞到枪口上。这起案子的结尾是,陆判让吴家死去的女儿托梦给父母,说明了真相。最后真正的罪犯绳之于法,而小明因为老婆项上人头的关系,做了吴家的女婿。

正好前不久,看到有个新闻讲换头术的,因为伦理方面存在问题,而受到人们的质疑。

其实聊斋的这个故事就已经揭示出其背后的伦理困境。即换头后,这个人是谁?譬如,故事中换头后的女人,到底还是不是小明的老婆我们看到,这个成功做了换头术的女人,连带着使小明的身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之前非亲非故的吴家的女婿!

以上,就是《聊斋志异》中发生在元宵节的三个故事,有兴趣的话去读原文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834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