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最近感觉有点脱缰的意思,不过这宣纸质量真的不咋地,字写上去顺着纹路长毛。
(以下内容来自)
《野有死麕》是《国风·召南》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赞美了当时淳朴的爱情。对口语、方言的使用和刻意营造音乐效果的语词的创造运用,采用口头语言,最完整最准确地再现女子当时的微妙心理状态,生动而隽永。这首诗在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文学、民间文学的倡导者们的热烈的书信探讨中已作了极大的肯定,也是诗经”思无邪“特点的具体表现。
野有死麕①,白茅包之②。有女怀春③,吉士④诱之。
林有朴樕⑤,野有死鹿。白茅纯束⑥,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⑦无感我帨兮!⑧无使尨⑨也吠![1]
① 麕(jūn):同“麇(jūn)”,也可用“野有死麇”,獐子。比鹿小,无角。
② 白茅:草名。属禾本科。在阴历三四月间开白花。包:古音读bǒu。
③ 怀春:思春,男女情欲萌动。
④ 吉士:男子的美称。
⑤ 朴樕(sù):小木,灌木。
⑥纯束:捆扎,包裹。“纯”为“稇(kǔn)”的假借。
⑦舒:舒缓。脱脱(tuì):动作文雅舒缓。
⑧ 感(hàn):通假字,通:撼 ,动摇。帨(shuì):佩巾,围腰,围裙。
⑨尨(máng):多毛的狗。[2]
一头死鹿在荒野,白茅缕缕将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荡,小伙追着来调笑。林中丛生小树木,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慢慢来啊少慌张!不要动我围裙响!别惹狗儿叫汪汪 !”[2]
野地死了香獐子,白茅包裹才得体。少女怀春心不已,美男善诱情意起。
林中朴樕无人理,野地死鹿还施礼。白茅包裹埋地里,少女如玉属意你。
缓脱裙衣是何企,别碰腰带对不起。莫使狗儿叫不已,少女今生跟定你。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2]《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直面讴歌爱情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前两句是起兴,即用白茅把死麕包起来,表示珍惜,兴起下文“有女如玉”,表示要好好爱惜。根据《易》:“老夫得其女妻。老妇得其士夫”;《国语》:“罢士无伍,罢女无家”;以及《列子》:“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和《荀子》:“妇人莫不顾得以为夫,处女莫不顾得以为士”,可知古时女子未嫁称女,男子未娶称士,吉为美、善之意,“吉士”为英勇的男子,与下文的“有女如玉”相对。怀春,比喻女子已到了适婚的年龄,渴望结婚。这章的意思是说有一个英勇的男子从野外用白茅把杀死的麕包起来,送给自己喜欢的女子,向她求婚。描述的是乡村普通男女纯朴的爱情。“野有死麕”说明男子的职业可能是猎人。把猎物包起来送给自己喜欢的人,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性。王先谦说:“诗人览物起兴,言虽野外之死麕,欲取而归,亦必用白茅裹之,稍示郑重之意”[3],便是对此判断很好的佐证。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这两句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说文》把“朴樕”理解为一种有心的小木条,可燃烧。“有女如玉”形容女子正处二八年华、洁白无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意为用白茅把朴樕这种小木和死鹿包起来,送给洁白无瑕的女子,代表家庭生活的开始, 即吉士向女子求婚。一些学者认为“有女如玉”是女子的品德高尚的意义,如郑笺:“朴樕之中及野有死鹿,皆可以白茅裹束以为礼,广可用之物。如玉者,取其坚而洁白。”即是将“玉”字作“坚而洁白”解。王先谦说:“言林有朴樕,仅供樵薪之需,野有死鹿,亦非贵重之物,然我取以归,亦须以白茅总聚而束之,防其坠失。今有女如无瑕之玉,顾不思自爱乎?”[4],就是说,即使是鹿肉这样不是很贵重的东西也要用白茅包起来,何况是一个想无暇的美玉一样的女子,只是不自爱吗?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说文》:“舒,缓也。感,动人心。帨,佩巾也。”“脱”通“女兑”,《说文》:“女兑,好也”,联系上文,可知吉士希望能和女子早行夫妇之礼,符合恋爱中男子的心理特征。女子则比较理性,考虑比较周全,希望男子不要着急,从容迟缓些,不要动掀动她的佩巾,不要惊动她家里的狗,把一幅青年男女恋爱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反映了西周社会纯朴的人情动态。学者对这句诗的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偏差,都是理解为女子希望男子注意形象,潇洒舒缓,择日到女子家提亲,而不是草率而成。
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此篇是山野之民相与及时为昏姻之诗。” 吉士是一位猎人,他用自己的猎物向女子求婚,是乡村适婚男女的自然行为:“女怀,士诱,言及时也;吉士,玉女,言相当也。定情之夕,女属其舒徐而无使帨感、犬吠,亦情欲之感所不讳也欤?”[3]这个看法得到近代学者的响应,《诗经直解》提到了:“《野有死麕》,无疑为男女恋爱之时,其词若出女歌手。其男为吉士,为猎者,盖属于当时社会上所谓士之一阶层。” 《诗经注析》也说:“这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恋爱的诗。男的是一位猎人,他在郊外丛林里遇见了一位温柔如玉的少女,就把猎来的小鹿、砍来的木柴用洁白的茅草捆起来作为礼物。终于获得了爱情。” 从全诗来看,这各说法比较合理,符合社会实际。《野有死麕》创作于西周初期,封建制度尚未确立,男女之间并无“礼”之大防,民风淳朴,男女率性而为,理解此诗,必须结合此背景。
综上所述,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情诗,青年男女约会,男子着急想成夫妇之礼,女子委婉拒绝之词,并不是“恶无礼”之诗,更不是贤士“拒招隐”之词,体现了西周社会青年男女朴素自然的爱情。
汉代《毛诗序》首先提出:“野有死麕,恶无礼也。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5]汉代的统治者把诗当作政治伦理教材,为统治者教化人民而服务,因此《毛诗序》对《诗经》的阐释是一种政治教化与功利目的的视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道:“韩说曰:‘平王东迁,诸侯侮法男女失官昏之礼,《野麕》之刺兴焉’”。[4]隐晦的指出这首诗是讽刺东周诸侯国的*乱失礼。而东汉郑玄《毛诗传笺》对“无礼”作了更明确的解说:“无礼者,为不由媒妁,雁币不至,劫胁以成昏。谓纣之世。”[4]意思是这首诗描述的是召南之地一位女子对一位男子无礼粗鲁行为的抵抗,从而体现出召南之地受到了文王的教化。故汉代统治者单纯的以政教作用的视域来解读文本,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而在宋朝的疑古之风下,欧阳修《诗本义》随之产生。他说:“纣时男女*奔以成风俗,惟周人被文王之化者能知廉耻,而恶其无礼,故见其男女之相诱而*乱者,恶之曰:‘彼野有死麕之肉,汝尚可以食之,故爱惜而包以白茅之洁,不使为物所污,奈何彼女怀春,吉士遂诱而污以非礼?吉士犹然,强暴之男可知矣。其次言朴樕之木犹可用以为薪,死鹿犹束以白茅而不污,二物微贱者犹然,况有女而如玉乎?岂不可惜而以非礼污之?其卒章遂道其*奔之状曰:汝无疾走,无动我佩,无惊我狗吠。彼奔未必能动我佩,盖恶而远却之之辞。’”[6]他反对以礼解诗,大胆怀疑,指出该诗描写了男女间*邪的行为,有违大道。后来朱熹以及他的弟子王柏和一些之后的学者也持有这种观点。
清代的方玉润论诗颇具批判精神,他首先对历史上诸说,如“恶无礼”说、“*诗”说等逐一辨驳,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新见:愚意此必高人逸士抱璞怀贞,不肯出而用世,故托言以谢当世求才之贤也。意若曰,惟野有死麕,故白茅得以包之。惟有女怀春,故吉士得而诱之。今也“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矣,然“白茅”则“纯束”也,而谁其包之?“有女如玉”,质本无暇也,而谁能玷之?尔吉士纵欲诱我,我其能禁尔以无诱我哉?亦惟望尔入山招隐时,姑徐徐以云来,勿劳我衣冠,勿引我吠尨,不至使山中猿鹤共相惊讶也云尔。吾亦将去此而他适矣。此诗意极深而词又甚婉,故使读者猝难领会。未敢自信能窥诗旨,要之,循章会意,其大要亦不甚相远也。[7]方氏将此诗阐释为一位高人逸士拒绝出山为官,并婉言谢绝当世求贤的人。方玉润“受到姚际恒《诗经通论》的影响,在自序中说:‘循文按义’,‘推原诗人始意’,‘不顾《序》,不顾《传》,亦不顾《论》,惟其是者从而非者止’。书名为《诗经原始》,就是不满于流行的附会曲解,从诗的本义探究诗的原始意义。”[8]因此方玉润的读解显示出了独特的视域,为研读诗经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视角。[9]
王质《诗总闻》:“女至春而思有所归,吉士以礼通情,而思有所耦,人道之常。或以怀春为*,诱为诡;若尔,安得为吉士?吉士所求必贞女,下所谓如玉也”;“寻诗,时亦正,礼亦正,男女俱无可讥者。旧说以为不由媒妁,诱道也。所谓道,即媒妁也,以为不以雁币,虽定礼有成式,亦当随家丰俭,夫礼惟其称而。此即礼也。”
礼记祭统篇:“‘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10]
卫宏《毛诗序》:“野有死麕,恶无礼也。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
陈奂:“朴樕为小木,犹扶苏为大木。皆叠韵连绵字,小木以喻杀礼,凡汉唐风绸缪篇:绸缪,束薪。传绸缪犹缠绵也,男女待礼而成,若薪刍待人事而后束也。彼诗以束薪为喻,此诗之上章云:‘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谓礼也,昏礼用鹿,杀礼可用麕。云德如玉,言女德如玉德也。[11]
朱熹:“言以朴樕藉死鹿,束以白茅,而诱此玉之女也。[1]
[1]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0 :P100
[2] 马祖熙,等66人.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45
[3]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P45
[4]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P111
[5] 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 局,1980 :P292
[6] 诗本义: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P192
[7] 《文艺报》编辑部文学回忆与思考[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P113
[8] 魏荒弩八十自省[J]随笔,1998(2)P154
[9] 张晓萌视域融合下看《召南· 野有死麕》主题论争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1 期
[10] 仪礼 郑注句读卷二 四库全书 经部 礼类 仪礼之属台北:世界书局民国七十七年( 1988):P27
[11] 杨天宇 礼记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815:P113
关中方言趣谈
--------------------------------------------------------------------------------
乡党方言来历: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有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屋里人”趣说: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去娘家咧!”
把妇人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从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出现的关。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便出现纺线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关中大地上便出现了把男人叫做“外头人”、把女的叫“屋里人”的称谓。
“屋里人”一词,早已进入大雅之作。《红楼梦》为例,其九十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里人”,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里人”。以上引例中的“屋里人”,含义与关中方言里指的已婚妇女的含义大致相近。
“二百五”趣谈:在关中农村,人们把那些蛮干胡扑的人讽刺为“二百五”。“二百五”是个数字,怎么能形容人呢?它的由来说法比较多,下边介绍两种:一是来自赌具牌九。牌九上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10个点为,在玩牌九时称“毙十”。这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什么牌都能管住它。所以,人们就用二板和么五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些莽撞、傻气、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二百五”是“二板五”的转音。
二是来源于一则历史故事。传说战中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杀人犯,于是便想出条妙计:在城门上张榜说苏秦是内奸,杀掉他是为了国除了大害,应当赏黄金千两,请除奸者速来瓴赏。榜文贴出损,有四个人声称杀了苏秦。齐王笑着说:“黄金千两,昌充者杀,你们可不能昌充呀!”四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那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人分多少?”四人同声说:“一人二百五”。齐王勃然大怒,拍案大叫:“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斩了!”“二百五”由此而来。
“尻子”与“沟子”的释谈:人、猪、牛等的屁股,关中土话叫沟子。这个指屁股的字,有人写成“尻”,也有人写作“沟”。
“尻”(kao),意思指的是臀部,也就是屁股。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今山西平阳、薄绎之间谓臀曰尻子,四川亦谓臀曰尻子,音俏侈(念耻)如钩,九声之转也。”这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尻”字的考音念重了,就变成了钩子音了。其实,尻是个多义字,当肛门讲,还指男子对女子的性行为。关中人爱说“尻子蹲”,意跌倒了。“尻子客”意阳奉阴违的人。“尖尻子”意坐为住爱动的人。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得明白:“尻,今俗云沟子是也,今俗云屁股是也。拆言是二,统言是一”。说是说,尻、沟子、臀、屁股都讲的是一回事。清代在北京,接生婆给新生儿“洗三天”的口歌中有“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可见。沟子指屁股不是新造出来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屁股讲时,写成屁子、沟子都对,不过念起来,沟子更顺当一些。
“嫽”字谈:“嫽”,关中一带,称道啥好,常说“嫽”,“嫽得太”。嫽是古字,最早甲骨文就的,后引用为美好、畅快。说女孩美貌、聪明,加女字旁。
说火光大加火字旁。“嫽”状人美是很早的,《诗经.阵风.月出》:佼人嫽兮,即美人多漂亮啊。后来这个字意有了转化,就是“美好”的意思。西汉时杨雄写《方言》中说嫽,就是好。我国青海一带也把好叫嫽,可见说“嫽”的不限于陕西。今天垢山东、江苏一些地区当时也这样说。
“倭也”趣谈:倭也,这是关中,特别是渭北富平一带人日常爱说的一个 方言词语。细究起来,它的含义很多,现举例几个,同大家一起研究
一)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伢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
二)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和倭也,没啥弹嫌的”!
三)指屋舍整洁入眼。如“你呀娃把屋拾掇得倭也!”
外地人对这个似乎土气的词语多不理解,但考其渊源,也较悠久。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其意思关中方言的“也”大致相同,只是关中人在方谈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广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A 系联《诗经》入韵字。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B 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C 系联谐声系统。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2.研究上古声母的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是谐声字,并参照古籍异文,古籍注音和声训。
A 谐声字。造字时代,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声母的大致情况。如:悲B,绯F;篷P,逢F等,有相同的声符,可以知道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
B 古籍异文,指同一语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写法不同,如: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
陈骈贵齐。
田骈就是陈骈,可见上古时代,田与陈同音。
C 古籍注音。如〖说文〗中云:冲----读若动,表明两字同音,声母当然也相同。
D 声训
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冬,终也,物终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二、上古韵部研究
自宋代就有人进行研究,如郑庠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清代顾炎武正式把古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后来,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如:
异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
非 辈; 方 旁; 奉 棒。
方言:
蚊。负父之命,注作:“负音佩。”方言中多说“负债”为 “背债”。
现代闽方言里就无唇齿音{F},厦门话里把“房”读为[ ]。
2.古无舌上音
《十驾斋养新录》有“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是从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如:直读为特,竹读为笃,陈读为田。又如:
厦门话里,陈读为[TIN]
3.娘日归泥说
由章炳麟提出。认为中古的娘日两纽归入泥母。
谐声字:而(日纽)---耐(泥纽)
涅(日纽)---泥(泥纽)
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周祖谟等人都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提出了古声母三十二个的说法。
四、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至今还无定论。顾炎武、江永等认为古四声一贯,实际上认为古无声调。黄侃认为上古有平、入两调。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 清阴浊阳。
清: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平崇船如狂------阳平。
B 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 去声不变。
D 入派三声。
全浊: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五、反切以前的标音法
1.譬况
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用的术语有“急气”“缓气”“长言”“短言”。
2.读若
用近音字来标音。如:
莠读若酉(淮南子)
3.直音。用同音字来注音。
郦食其:服虔注:音历异基。
直音虽好,但有时找不到同音的字,于是产生了反切。清人陈澧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认二字为一字,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
4.反切
六、古音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古代的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就是通假。古音通假实际上就是写别字,由于 先秦时代对文字的使用没有规范,这种别字得到了社会的认承,就成了通假字。东汉训诂学家郑玄作了如下解释:“其始书之也,仑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这种情况和写别字类似,但又和写别字不同,因为它产生以后,别人跟着仿效,相沿成习,就成了合法的了。今天的别字则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古音的声母和韵母相同。
辩 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后)两字古音同属并母元部。辩字,本义在巧言,假为辨。
言伪而辩。(礼记王制)本义
两 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
直 特 两字同属定母职部。直的本义为不弯曲,假借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
2.近音通假;有如下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母相近;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声母,韵母都相近。
声母相同,韵母相近;
时,是。(时,禅母之部。是,禅母支部)时的本义是季,假借为“是”。
韵母相同,声母相近;
被,披。(被,并母歌部。披,滂母歌部)。被的本义为被子,假借为“披”。如:操吴戈兮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声母,韵母相近;
阙,掘。(阙,溪母月部。掘,群母物部)。阙的本义为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阁楼。假为掘,如:“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不明古音通假,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书的原意。如,八月剥枣。“剥”通“扑”,扑打的意义。“归孔子豚”,“归”通假借为“馈”,不是归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