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3.0】空降西安大悦城

【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3.0】空降西安大悦城,第1张

有人说, 看完莫奈400多幅真迹,需要走遍世界各地上百家博物馆。

而这一次,西安人终于可以有机会在家门口感受莫奈的那些经典画作。

12月16日

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30

空降西安大悦城

用自己独到的光与影

跨越时间与空间,解锁记忆的密钥

奉上一场千载难逢的影像盛宴

2018年12月16日-2019年2月20日   10:00-21:00

(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演出地点

西安大悦城(西安市雁塔区慈恩路777号)

演出票价

49元 早鸟双人套票

(使用时间:12月16日-19年1月16日)

在这里,你可以站在莫奈的《睡莲》前感受莫奈笔下变幻莫测的倒影世界

在《持阳伞的卡米尔》面前等待吹动着卡米尔脸上的微风拂过脸庞

坐在干草垛上,感受价值5亿人民币的《干草堆》真实的景象(此次展览里的不是原作)

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布展方式将400余幅莫奈作品以流动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5D效果,把印象派画作善于表现光与影的特点发挥到极致,画面跃然而出,色彩会更加饱满,光感会更加梦幻。

即使你是一位艺术小白,也完全不必担心。现场特设8个展区,动态画面、文字解读、语音讲解三者的结合,从莫奈的创作画室到池塘,从记录的车站到思念卡米尔的庭院,跟随着他的轨迹,让你沉醉在印象派的世界里。

 8大展区 

“印象的旅程“ “曼妙的巴黎“ 

“日出的印象“ “邂逅爱情“

“印象的色彩“ “灵感的源泉“

“秘密花园“ “MD SHOP衍生品区域“

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场的多媒体效果,让你仿佛置身于莫奈的画作之中,简直是浪漫又高级的拍照打卡圣地!

印象莫奈艺术展自2016年开展以来

已走过北上广深等 20个城市,

场!场!爆!满!

可谓是人气超高一票难求,

累计观展人数已达 1000000+

赶快来吧!

上门购票地址:

西安市新城区北大街十字东南角地铁站C口

西安银行东临 西淘票务

咨询电话:029-89390008

微信公众号关注“ 西淘票务 ”

谢谢你长这么好看还关注了我

还买了我家的票

广州艺博会秋季时间已经公布了,如果大家这个秋冬交接之际,没有什么什么地方可以旅游的话,不如就来这里,可以感受艺术,感受文化,这也不失为一次很好的旅游体验,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送上这里的一些基本信息!

广州艺博会2018秋季基本信息

时间:2018年11月30日-12月3日

地址: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C区

票价:100元/人

第23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将于2018年11月30日-12月3日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C区142-152-162馆盛大开幕!据悉,本届秋季艺博会门票100元,现在微信提前购买早鸟票,只需25

2018年广州艺博会蝶变、裂变为春秋两季。第23届秋季广州艺博会作为广州艺博会的第23周年,除了在原有的3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至4万平方米,让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本土体量最大的博览会品牌,还要搞点别的事。

第23届秋季广州艺博会有啥看

8大单元主题展馆构建专业艺术矩阵

花城馆(城市与艺术)

城市共融艺术主题展馆,继续将“花城”广州作为重点主题展览打造并展示。

国际馆(国际与前卫)

引进国际知名艺术机构,梳理和呈现日新月异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当代馆(当代艺术、影像、装置)

中国精神与西方审美荟萃。这里,整合了国内重要的艺术力量;这里,呈现了西方艺术前沿。

经典馆(名品画廊、经典艺术)

在经典馆,传统绘画邂逅西方经典。东方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重逻辑在这里有截然不同的演绎。

国粹馆(博物馆藏与古董古玩)

五千年历史,墨宝书香、名人珍奇层出不穷,国粹馆浸润在传统与潮流里,交融在历史与变革中,带领观众一睹不同国粹的瑰丽面容。

收藏馆(民间收藏、艺术珠宝)

收藏馆汇集全国各地奇珍异宝,且多数为家族传承。此次大众可以尽情追随时光,纵览历史文化,感受深厚底蕴,享受穿越古今的视觉盛宴。

工艺馆(工艺美术、文创衍生)

工艺馆共设面积2000余平方米,从国际视角、中国风范、岭南特色三大层面扩大中外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非遗馆(非遗、国粹)

传承非遗弘扬国粹,这是非遗馆的定位之一。除却广府记忆·非遗传承主题展等相关展览还增设体验区,让大众在体验中了解非遗、传承国粹。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区作为8大单元主题展馆的场外配套展区,将重点探索大型艺术雕塑置入公共空间与升级城市文化的关系。

8大主题展览

花城·国际视野

城市艺术交流展

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城市的灵魂所在。2017年,广州艺博会首次引入城市形象主题馆的概念,将花城广州以艺博会主题馆花城馆的形式呈现。

甫一亮相,就得到世界各地的展商、观众等各方的肯定,主流媒体更是争相报道。

2018年,花城馆再升级,特邀全球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媒体人齐聚,打造一场更高规格、更广泛影响力的主题展,全面而深度的展现广州之美、传播广州之声。倡导人文生活美学。

领略·当代触觉

当代先锋艺术主题展

当代先锋艺术主题展方家云集,群贤毕至,透过作品表达各自的人生经验、艺术历程及社会思考,让不同主题与形态的作品产生对话,描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图景,呈现一场东方艺术的蓬勃见证。

风靡·策展空间

国际策展人联盟特别展

力邀世界各国知名策展人独立策展、整体呈现。这一重要的创举,将促使中国艺术及时与国际同行沟通,把世界各国当代艺术最新面貌、精湛的创作技术、多元的文化特点、广泛的创作题材、开阔的思维理念展现在大众面前。

以此来推进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挖掘更多的优秀潜力艺术家。

发现·时代精神

当代油画艺术主题展

作为西方舶来的油画艺术,裹挟在近现代西学东渐的这股时代大潮中,在中国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历经百年而根深叶茂。油画艺术深深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已成为中国当下重要的艺术门类,参与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整体建构。

本次主题展通过参展油画家的集体视觉文本,将向我们呈现依次开启的文明画卷,抑或上一个时代的终曲和下一个时代的序曲。

重器·百川汇流

博物馆馆藏精品艺术展

第23届秋季广州艺博会通过多方邀约,打造重器百川汇流博物馆馆藏精品艺术展,回顾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经典之作。

其精心的构思,深入的表现,细致的刻画,恢宏的气势,独特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为我们留存了与之相应的一段段生动而精彩的历史篇章,其艺术的魅力增添了感动后人的精神力量。

变幻·艺术生活

美学空间体验展

用美学点睛空间,实现生活与艺术的互动是此次体验展的主旨。

现场将艺术作品与空间相结合,并将声、光、电的融合,打造出一个集艺术品、灯光、影像、装置与环绕声场等于一体的沉浸式多媒体美学体验空间,带给艺术消费者全新的颠覆和感受。

美学·新生时代

新锐艺术家联展

当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带着各自的憧憬、梦想与曾经的过去迈进艺术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持续的与之发生着关系,并且各自用不一样的艺术话语,表现当下美学视角。

丹青东方文脉

当代水墨中坚力量主题联展

中国当代水墨正逐渐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突破口,这群艺术家作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创新的****,一直以来以开放的视野对艺术作深层解读,他们站在当代艺术的视觉经验立场上重新审视东方美学的本体价值。

将东方意境与西方画理相融和,并在变革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在今天所取得的新成就。同时也让观众见证了当代水墨的中坚力量的集中“突围”。

注意事项:

1、一人一券,展览期间可进出展馆两次;

2、60岁以上的老人可凭老人证免费兑票;

3、1米2以下的儿童可在兑票处免费兑票;

4、本次活动不一定要按照卖票日期入场,只要在展会期间都能兑票入场,同时在展会期间可以进出展馆两次,期待您的光临。

交通

机场出发:

白云国际机场至广交会C馆

驾车/出租车:

广交会C馆设有地下停车场。出租车起步价10元/25公里,25公里后续租价26元/公里。

公交车:

广交会展馆站下229239262304461461班车582763B7快线大学城专线3高峰快线59高峰快线77

地铁:

搭乘地铁8号线至琶洲站C出口

如果大家要去看,就要赶紧准备了,赶紧开始计划自己的行程吧!

有时候,老天会刻意刁难一下天气预报员。

明明说好的要下雨,但他却一直憋着,像一位喝得尽兴不想上厕所的酒鬼,也像一位玩疯了的小孩,直到实在憋不住了,才倾盆而下。

我在陶窑村那天所遭遇的天气情况,就是这样。

如果说从泾县到歙县的这段路程,可以随时发现一些预料之中的喜悦——这里是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顶级文房四宝的制造基地,那么在泾县的陶窑村则可触碰到一些惊喜。

对于公众来说陶窑村的知名度并不高,且因缺少系统地考古发掘和研究,那些层层累积上千年的陶器,至今依然在四周青山中的古陶窑遗址下沉睡。

步入村中的古陶陈列馆,你会有一种强烈的穿越感,似乎走入了南唐或宋人的一间厨房、仓储间,体会到古人真实的生活氛围。从其中一些古陶碎片中,可清晰地感受到当时民间画师们一些花鸟画技法,画史中所记载的“徐熙野逸”、“落墨法”等等谜团的线索,也许便隐于其中。

陶窑村位于安徽宣城市泾县琴溪镇。

你若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爱好中画和书法,那么从合肥出发一路南行的旅途,随时会带来一些预料之中的喜悦。

过了芜湖,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便可到泾县,这里是宣纸和宣笔的重要生产基地。

早在宋末元初,泾县小岭曹氏家族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入元以后,在倪瓒、王蒙、吴镇、黄公望“元季四家”的推动下,水墨写意画占据中国画坛主流,他们的技法与风格形成与泾县所产的宣纸不无关系;宣城本地“宣笔”的 历史 更为悠久,在唐、宋的高峰期本地所产的紫毫享誉天下,为文人、画家们所宝。

泾县南与如今的黄山市接壤,不远处的歙县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孕育了徽商和徽菜,更是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

这条线路囊括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一条龙,堪称一站到位。

若是将行程定制得更为广阔,从歙县境内顺着新安江,经千岛湖、桐庐、富阳可以直达杭州。而从泾县往北与芜湖接壤,从这里入长江便可至南京。

杭州与南京,这两座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尤其在魏晋、五代南唐和此后的南宋,不同朝代的定都之地,其时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无数文学家、艺术家留下了无数精彩的作品。

为这些作品提供文房四宝的重要生产制造基地,正是以黄山为中心包括泾县、歙县这方圆300里左右的古徽州地区。

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大千与张善孖兄弟二人自杭州沿新安江二上黄山后,曾下榻于歙县。张大千在此定制了纪念墨,正面书“云海归来”,回到上海后分送友人,很是得意。

张氏兄弟来黄山的重要原因,是受到清初活跃于此的画家群体启发,这些画家们包括梅清、石涛、弘仁,比如出生于1642年的石涛,在青年时长期旅居安徽宣城,他首次游黄山是28岁。巧合的是,张大千也正是在同样的年龄开始了首次黄山之行。

这些清初画家面对黄山所感所悟之后,从而形成独特画风,近人将其归为“黄山画派”,此后张大千、黄宾虹等人遥接其衣钵。而黄宾虹本人,虽然出生于浙江金华,其原籍亦是安徽省歙县人。

比“黄山画派”的提法更为宽泛也更早出现的,还有另一个同样活跃于此的画家群体——“新安画派”,清初张庚在其所撰的《浦山论画》中总结说,这一画派多师法倪瓒;王士祯认为新安画派开山鼻祖为弘仁(字渐江),他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同称为“新安四家”。

无论新安画派,还是黄山画派,其共同特点是以黄山及周边的风景为创作母体,提倡“师从造化”,从结构与技法上突破“清初四王”一味泥古守旧的甜俗之风;

其次,便在于他们均推崇倪瓒、黄公望等人,让水墨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而这,与本地所生产高质量的笔墨纸砚,不无关系。

尽管皖南这片土地,与中国绘画史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而疫情之后我们首次出行的目的地——陶窑村,却与绘画不太相关,从这村名你大概就能猜出,这里以制陶而闻名。

若是说与宣纸和宣笔的相逢是这段旅途预料中的喜悦,那么在陶窑村,却触碰到了一些意外的惊喜。

天气预报是要下雨的,但我们在村中那天上午,表面却阳光灿烂。云层一直按部就班地聚集着,它们搜集着村中的山间、林地、水田里的水汽。

暂时晴朗的天气,让我们有机会审视这座千年古村落的大体地理地貌。

村子的面积比我想像中大,村子以前的中心,应是在四周环山的一片凹地中。一条小河绕着进村的公路流过,青山环绕四周,其中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中间一片平地上,星罗棋布着村舍,粉墙矗矗,黛瓦鳞鳞。

陶艺师傅胡金中的工作室,就位于其中一间。“正对面这座山是龙山,后边这座是虎形山,”他站在院子外边的台阶上用手指点着四周,热情地介绍:“龙山东边这座,是青龙山,西面那是凤凰山”。

胡金中除了自己制作陶艺外,还执着于研究本地的制陶史。他自费买下一座古民居,从各个村民处收集古陶器和碎片,将它们整理归类,办了一个“古陶陈列馆”。

陶窑村制陶业的兴旺,可以追究到晋代。据乾隆时期《泾县志·物产》记载:“泥器出陶窑。相传晋葛稚川炼丹作陶器,其结庐处有施姓、陶姓擅其业。”而嘉庆时《泾县志》中也记载:“葛仙庙,在县东北陶窑。相传葛洪练丹于此,而陶器作,因立庙。”

可惜如今葛仙庙早已被毁。按照清人的记载,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早年曾在此炼丹,因而带动本地制陶业兴旺。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遂南行至广州,此后隐居罗浮山。中国绘画中“葛稚川移居图”便是描绘葛洪携家人隐居的这一主题,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王蒙的这幅《葛稚川移居图》,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984年,安徽省文物局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李广宁来此实地调查后,从烧瓷方式及采集瓷器标本,推测这里是一处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古民窑窑址群,主要烧制日用青瓷器。

在当年举办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上,李广宁将两次调查采集的标本做了分析和汇报,与会专家一致推断该窑址烧造年代是五代——北宋时期,其上限可能会早到唐代晚期,应属著名的宣州窑窑口。这类观点遂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但直到如今该地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上述调查尚不能作为断论。

据《泾县志》记载,明清两朝陶氏、施氏家族传承了制陶业,从清末一直到抗战爆发前夕,这里的制陶业都相当发达——“清末至民国25年前陶窑、施窑,新溪、罗家冲等村长龙窑多达60一100余条,窑工达千人,产品销芜湖、南陵、宣城、当涂、太平、青阳及沿江各地。抗战期间销路受阻,制陶业衰落。1949年,全县有大小窑3条。生产日用生活陶制器皿及缸瓦,窑工40余名。”

目前陶窑村依然保存着相对完整的传统制陶工艺技术,王玉林师傅带领七、八位工人仍在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

村中仍在使用的龙窑是上世纪50年代移至村口,如今这里也是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处研究基地,包括中央美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也常到此交流、学习。

2008年,国际陶艺大师李见深在此详细了解制陶工艺,并拍摄了纪录片《陶窑》。这部片子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十届法国国际陶瓷**节,获“文化遗产奖”,之后该纪录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最佳陶艺纪录片奖”。

“古陶陈列馆”是一幢有些年代的典型徽州民居,主体建筑为砖梁结构,用于挡风和防火的马头墙,被雨水冲刷出斑驳的痕迹,让人联想起黄宾虹那句“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

进门有一前庭,中有天井,原来用着厅堂和厢房的空间,如今被布置为陈列室。透着玻璃橱窗,依次放置着古人制作、或者用过的器物。

距离如此之近,让我恍惚走进了南唐人或者宋朝人的一间厨房、或者是杂物间,各类的碗、盏、执壶、酒注、轮盘、罐等依次展示在陈列架上。也许其中某件小罐就是古人用来盛放盐的,双耳的陶壶可能是用来盛酒的,角落里的大陶罐,或是用来储存谷物。

据胡金中介绍,陶窑村的古窑遗址面积达15000平方米,堆积层最高可达6米。但尚未进行系统发掘,他所搜集的这些藏品,均采集于地面,主要有青釉、黑釉、黄绿瓷器。

其中最早的陶器和残片应是五代南唐时期,当地工匠所烧制的生活用器。这类生活用器因为需求量巨大,以及成本等问题,大多以实用功能为主,它们并不像故宫或者其他博物馆中,那些精致、细腻的精美艺术品,但它们都带着古人真实的生活印记,让我们可以揣测当时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够触碰和闻到他们劳作中的留下的汗味和泥土气息,这种质朴的真实感带给人的震撼,甚至远远高于那些过于粉饰毫无瑕疵的精美器具。

也就是在这间陈列室里,胡师傅向我展示了几件五代南唐时代的古陶碎片。前段时间正好一直在写有关南唐时期徐熙的一些文字,我对于画史中记载的徐熙“落墨法”有些囫囵吞枣,因为不见有画迹佐证,一边写,自己心里也觉得没谱。

不过,从这几片古陶器物身上绘制的花卉,倒让我联想起人们印象中风格“野逸”的徐熙画法,它们并不像从隋唐、五代时期以双钩设色为主的主流花鸟画技法,这种技法到了五代,其代表人物是后蜀的黄荃父子。而身处江南的徐熙,其技法与他们截然不同。

在北宋郭若虚编撰的《图画见闻志》中,引用南唐才子徐铉的对徐熙的评价:“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同时也引用徐熙自述称:“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这表明徐熙的画法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开创了一种新的“落墨法”。其技法特点是主要用墨来塑造形象,辅以色彩。

在宣和画谱中,也提到徐熙“落墨法”的几个特点:“独熙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

除了以墨色组合塑造物像外,徐熙的花鸟还有“野逸”之说,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元人汤垕所撰《画鉴》中也说:“熙画花,落笔颇重,中略施丹粉,生意勃然。”

徐熙本人的画迹已难见到,而从这几组陶瓷残片上的花卉图案,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到当时江南地区民间画师们,早已娴熟地掌握了不用线条勾勒然后着色的绘画技法,他们仅仅用毛笔“草草”几笔,便画出了花的枝叶和茎干,利用自然的墨色塑造出一片盎然生机。虽然并不精细,但其用笔流畅,造型生动,显然是有一定的固定程式和粉本。

遗憾的是因缺乏更为专业、细致的考古研究,这几片民间画师留下的陶瓷残片,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南唐时期徐熙一类技法的想象空间和思路。

下午三、四点左右,我们驱车前往杭州时,大雨终于伴随着雷电倾盆而下。

身后的景物变得昏暗和模糊,陶窑村和这诸多的 历史 谜团一道,也被笼罩在一片烟雨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8731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