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传统文化和对话现代科技 议论文 可以怎么写

致敬传统文化和对话现代科技 议论文 可以怎么写,第1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

。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

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

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

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

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千

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

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

筑甚至都被为破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

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

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

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

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

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

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

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

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你才会真正

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

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

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

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

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

合的展点。

京都的灿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

,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

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

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是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历史悠久呀!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工艺品,而且都非常精致。

我也学习做过一些传统的工艺品,我学会做中国结,还学习做一些用竹子、蚕茧做的工艺品。今天有空,我就又开始学着做了起来。

我找来丝线等物品,接着,我拿起一条玫瑰色的丝线打了一个双扣结,留下了一个长长的挂口。接着,我打了一个草花结。可是不知道怎么搞的无论我怎么打都不能把这个草花结打好。不过我没有放弃,继续打着。我打啊打,打出来的不好看,就拆了重新打过。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终于打出了一个漂亮的草花结。我看着自己打出的漂亮的草花结不由得点头笑了。接着,我又将草花结加以改进,变成了一只花蝴蝶。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会儿,觉得还要加上一些装饰,就会变得更加好看。于是,我就又开始给它装扮起来。我给它穿上了一颗珠子。我想到一个漂亮的中国结都应该有一颗珠子的。我又打了一个人字结。然后我拿出自己的珍藏物品——一个有一个小洞的铜钱。因为平时我会留心收藏一些精致的小物品,所以我的藏宝盒里有许多这样的小物品。我把它穿在人字结上。很快,我就做好了。我又开始做另外一样工艺品。我找来两个茧子,剪成鞋子的样子,然后用红线把鞋帮穿起来,再穿上珠子做上流苏。我做了好一会儿才把它做好。最后,我把它们串在一起,啊,我的工艺品终于全部完成了!

看着自己做的工艺品,我高兴得笑了。

以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创造,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虽然方向不同,但更兼具融合相通、互补的一面,从“盘古开天”的神话中,先民的第一声呐喊鉴定了动态艺术的存在,从原始时代敲打出的第一块石器工具开始,不仅揭开了人类的文明史,它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次造型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考古材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期大量出现的彩陶,造型各异,在材料的选择、成型技术和艺术加工等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科技水平,如:大汉口出土的一件兽形器,整个彩陶造型犹如一只仰首、竖耳、狂吠的动物(配图)动物的口就是倒水的瓶口,它的臂就是陶器的把手,设计非常精巧美观,又如马家窑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四方连续的旋纹,给人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尖底瓶的造型不但美观,上重下轻是为了便于倾斜汲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的生产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逐渐普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从铸造技术到艺术风格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铸造工艺由传统的渐铸发展出了蜡模、焊接、镶嵌等工艺,形制由传统的礼器向着生活日用器转化,纹饰出摆脱了商周时代狞历森然的风格,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轻松自由的新风格,并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器,如:曾侯乙编钟(配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编钟,整套编钟共65件,依大小不同分层排列,至今仍可演奏乐曲,它音律准确、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体现了古代高度发达的铸工艺和科技成就,每个编钟造型独特,以纹饰美化,多个编钟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托举编钟的铜人全身彩绘,束带配剑,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是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在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新成就。 秦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配图)造型别致,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宫女跪尘持灯,宫灯的烟气通过右臂进入持灯人头部、体内,烟灰贮留后再排出,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灯座可转动,灯罩可启合,可调节烛光的亮度与方向是古代工艺和科技结合的典范。浑天仪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冶铸技巧、机械构造等多方面的科技与工艺高度发展的结晶。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秦汉时期是一个走向衰落的时期,中国青铜艺术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与战国时代相比,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类上都减少了,造成这种现象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它工艺门类的发展,如釉陶和漆器等工艺的发展,它们以其制作简便,质轻且表面光洁等特点优势,逐渐代替了部分青铜器,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工具逐渐代替了铜工具。 唐三彩是烧制的一种低温铅彩釉陶器,当时的科学烧制技术促进出工艺水平的提高,宋朝的赵州轿(配图)拱形的石桥符合了建筑力学的要求,也满足了人们视觉美感的需要。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平形透视是西方在视觉艺术中的巨大贡献,科学的透视原理的运用,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效果,在二维空间中体现了三度空间。解剖学的出现,不仅成就大批的艺术家迈向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也使医学,光学等科学得到了发展。 评议:从石器、木器、陶器、青铜器到现代合金器皿,从埃及金字塔、万里长城、屹立如林的摩天大厦到遨游宇宙的空间飞行器,无不是古代造型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结晶,艺术美的规律影响着科学发展创造的规律,反之科技的进步发展也带动了艺术的发展,“科学需要艺术,艺术出需要科学”。

设计,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大到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设计,一方面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科学活动。设计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到处可见。当代的设计是否也应该这样,在所谓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到底应以什么为支撑?可以说,还是传统文化,它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直接,或间接,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1] 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现代设计的成长,即使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出了他对历史、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此书的卖点即在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不否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性。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他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纵观轰轰烈烈的现代设计运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而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譬如,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披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精神。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包豪斯这种立校精神,的确为现代主义运动开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先河。 由此可见,受着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发展,也都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在以前现在和将来都会直接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满世界地寻找最具民族特征、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珍品,为什么外国人对我们引以为豪的栉比鳞次的建筑群不屑一顾,而对我们自己常常忽略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流连往返的原因了。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把能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人称为大师的原因。陈汉民先生解决了一点,贝聿铭先生解决了一点,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大师。 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时,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融合起来,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既有中国的文化的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 贝聿铭先生更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在做中国的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共鸣。 这些大师自身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只要从中挖掘出一点养分,营造出一种韵致,便让我们感到了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引起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几个方面来简单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和影响。

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在中国,各种文化互相融通,数千年相安无事,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中华文化达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不殆;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设计,可以精美绝伦……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实用哲学,可以运用于各个层面,当然包括设计。

首先,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影响之巨大,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服饰的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服饰设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之间。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直到近现代,中国各阶段各民族的服饰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为世界瞩目,在今天的时装设计中,各种元素被服装设计师反复使用。 虽然因为时代的变迁,新材料的更替,工艺的进步,使设计手法有很多变化,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传承关系,不仅为中国的服饰文化所独有,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所常见。譬如一向以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的欧洲服饰文化,在现代时装设计上,就常常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拜占庭艺术风格、哥特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20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波普艺术风格、欧普艺术风格和极限主义艺术风格等的深刻影响。这些相互影响的艺术风格,虽然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数千年间积淀的文化,但时至今日,仍然被现代服装设计师交替使用着,而且也常常被人们视为最摩登最时尚的流行服饰。仅从这一点,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本文的观点——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巨大到让我们感觉不到;无处不在到让我们潜移默化。

其次,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招贴画是一种用来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设计作品,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能在一瞬间,一定距离外便明白所示为何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招贴画往往采取一系列表现手法,突出重点,删去细枝末节,甚至背景,并可把不同比例,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与理想,构图要集中而凝练,形象要精到而夸张,要以鲜明强烈的色彩、符号等手法来醒目表达宣传画的意思,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

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美学观为中国的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养分。例如,构思上,中国传统美学讲求“以一当十”、“以少用多” 、“由此及彼”的精炼,虽简却表现出吸引人的意境,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在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在构图上,讲究“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中国画表现对象时,背景常不着一笔却意境悠远;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却同样无形胜有形。在布局上,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规律,我国篆刻书法绘画艺术中都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种统一生动,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在造型上,讲究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炼,目的在于对于精神的关怀,对于启示的探索。这些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我国招贴艺术的设计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很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水”主题招贴艺术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2008年的申奥标志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第三,汉字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文化,她具有表情会意的功能,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这个个性特征使它在标志设计中独具魅力。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尤其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企业的标志设计,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演进为名副其实的文字信息传达媒介。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内涵丰富,构架完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中国银行”标志,在古代“滚圆”的铜钱形中融入一个“中”字,似两扇上了锁的门,象征安全与守信,图文并茂、内涵丰富,一目了然。再如“旗王茶叶”标志取形于一面旗帜与几片茶叶,融入“王”字,似飘扬的旗帜,寓意“茶中之王”。这样巧妙的结合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简洁生动,足以让人记住。

发掘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积淀,将汉字和中国平面艺术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创意”和“创形”思维融入当代平面视觉传媒设计语言中,从而产生一种崭新的创造力,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展现中国文明不衰的艺术神韵,这应该也是中国设计师的理想与责任。

最后,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图案,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含义、富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现代设计元素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席位。装饰纹样的吉祥主题不仅表明了人对于未来的希望和理想,又以寓意的方式表达着人们征服困难的伟大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即使吉祥主题的装饰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性一面,它还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那火红的对联门笺、桃符年画,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的世界,表达一种对和谐、安康、富足生活的企盼。因而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佳篇。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的广布,寓意着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息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天长地久。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原企业标志均采用了吉祥纹样“回纹”。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家具艺术等设计领域处处可见表达吉祥的元素。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近些年服装业“中国风”的回归也反映了这种趋势,巴黎服装协会的人员到中国参观民族服饰博物馆都惊叹“明年的时装发布会的现场居然就在这里”,似乎这些历经千百年的传统服饰已经穿越时空,成为了摩登。这些都反映了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魅力正熠熠生辉。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这样必定会使中国的现代设计更具世界文化性与社会性。

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传统艺术的多样性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每一种不同的传统艺术都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因素,既反映了人文意识又体现其人文精神。这种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现代设计中一种特定的设计语言。以上我只是谈了有限的几个方面,只不过是管中窥豹,但也足以证明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息息相关,好比鱼水关系。当然,我们也在不断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也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今后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

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大多为了口粮、妻儿奔走;千百年后,我们大多数人不缺一口米饭吃,为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人世沉浮。现代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大增加,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此,有不少朋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割裂,认为我们拥有现代科技就好,传统文化属“可有可无”甚至“多余”的存在。对于这种说法,颜小二是绝对持反对意见的,如果抱有这种想法,颜小二把话说得重一点,那拥有这样思想的人还比不上千百年前的古人,因为他们的生命中只有“欲”,从未有超出过“欲”的浪漫,或者说更高层次的追求。

自我们华夏文明诞生的那一日起,无论物资多么匮乏,我们的祖宗早已注意到人之所以为人,一定程度还在于人的“精神追求”,于此,“文化”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涵养我们精神世界的“沃土”。

如果我们只在物欲中沉浮,而不知我们还需保有健康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就和狩猎场上的只是被欲望驱动的猛兽无太大区别,现代科技于“野兽”而言,又有何意义?

一言以概之,在颜小二心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传统文化,更要珍惜传统文化,原因之一是因为文化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是让人区别于野兽的存在,同时传统文化的主要作用是让我们突破“功利境界”,克服“机心”,继而走向“天地境界”之圆满的必要良药。

1、文化让人区别于“野兽”

在《世俗智慧的艺术》中有这么一段话:

人生来本是一蛮物,唯有文化才使他高于禽兽。

简单的一句话,却点出了“文化”之于人类的意义,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起着让人脱离野蛮、走向文明与秩序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思想家荀子曾犀利提出“性恶论”,他指出,人的本性有“恶”的趋势,如果不后天接受“教化”,用礼乐规范言行、修养德行,那么自己“利己”的天性就容易膨胀,人便容易沦为欲望的奴隶,和“走兽”一般。那个时候,荀子所说的“礼乐”绝对不是当时他们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当代先进科技”,而是一脉相承、汇集了几代人智慧的知识、民俗、文化等等的结晶。

于此,推而广之,就我们今人来说,我们还未脱离我们“利己”的自然本性,我们亦生来就有向“恶”的趋势,我们同样需要接受教化、学习悠久历史中充满智慧和人文底蕴的知识,以此涵养我们的德行、优化我们的言行。从这种角度上说,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确实起到让我们区别于“野兽”的作用。

2、就现代文明而言,传统文化让我们收敛“机心”

颜小二和许多90后一样,有幸坐上了现代科技的快车,来到了基本上不会为一口口粮发愁的科技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但是,相比于谋求一口口粮的那种田间劳作般的辛苦,内心的喘息声时而让我头晕脑胀。

没错,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平凡的上班族的我,也多次为工作上、生活中的一些“机心”而烦恼不已,也曾被“内卷”所裹挟,经常在身不由己和声色犬马来回切换,五天之后,早已疲惫不堪。

就现代人的需求而言,颜小二感同身受的便是:缺少安宁的内心。而传统文化中让我们收敛“机心”、让内心安宁的人文哲思有太多,这些都是治愈现代人内心苦闷的良药。

在《庄子》一书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这句话是说,用多了机械类的东西,受到这种“灵巧转换”的启发,必定会出现机巧之事,机巧之事一定会激发人们机变之类的心思。这种心思在心中久了,曾没有受到世俗沾染的空明内心定然会不再齐备,空明的内心也会不似从前。于此,人的精神就不会安定,而精神不安定,人将会离“道”越来越远。

在道家看来,人最大的快乐就是与“道”相伴,背“道”而驰,只会让人在忙于奔命中疲惫不堪而无所得。

所以,限制、束缚自己的“机心”、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当代人一生的课题,而拿下这一课题的突破口,便在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写到最后

最后写一点颜小二的肺腑之言吧,我从一个懵懂而功利的小女孩成长成一名稳重的姑娘,期间经历过颠覆三观的虚伪、冷漠的看客、颠倒黑白的污蔑,也曾奋起战斗过,但更多以失败告终,那些日子里,我坐立不安,心神不宁。

但是自从我在就研究生期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后,我渐渐开始理解旁人的“利己”、“冷漠”与“自私”,也开始反省自己的“虚荣”、“狭隘”甚至是“天真”。当我看明白并理解旁人利己的动机的时候、当我发现生活的追求不在于他人的一言一行,而在于自己内心的愉悦的时候,旁人的自私不再面目可憎,而我的心境也更加豁达。

于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它可以告诉我们,生命绝不仅仅只是眼前的功利与苟且,这个世界存在更让人心之向往的“别有洞天”,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不是旁人与自己过不去,而是我们不放过自己。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文化的价值之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化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只能立足于当代中国去甄别并择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摒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消极成分。这应该成为衡量一切文化遗产的基本坐标。偏离了它,我们就有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要么“食古不化”,要么“喝祖骂宗”。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这种复古读经的做法,抹杀了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特点,难以适应新的文化需要。同时,对于历史上的中国,我们更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但也应看到,今天的中国毕竟是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历了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重构,经历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激荡,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和再现。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活”起来,活在当代人的观念和生活实践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才能真正得以弘扬光大。所以,它只能“活”在不断的损益中,这恰恰是一种文化的常态。不然的话,传统文化就有可能沦为现代新儒家所焦虑的“木乃伊”或死古董。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和创新,才能实现有活力的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我们应采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态度。譬如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二十四孝”,今天的人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拘泥于模仿它所描述的具体情形,而是借鉴和继承“二十四孝”所体现出来的孝道精神。不然的话,就难免走向“愚忠愚孝”之类的愚昧。冯友兰当年所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包含着这层用心的。道德的具体表征会随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但道德之为道德的那个“理”,却能纵贯古今中外、超越时空限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中国人重新发现文化上的自我提供内在依据。在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中,我们很容易在文化上陷入自我迷失,从而找不到“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又到何处去”的答案。不解决这个前提性问题,就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根本性问题。重新找回现代人的自己,重建现代人的自我,就不能不进行一番文化上的“寻根”,重新接续我们同传统文化之间脐带般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能够提供启迪。当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意味着人类必须调整自身同自然的关系。在工业文明中,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乃是引发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生存陷入困境的深刻文化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085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