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提香的一幅画《花神》的一些资料

求提香的一幅画《花神》的一些资料,第1张

《花神》提香(1478-1576年) 花神原为希腊神话中的女神芙罗拉。意大利人把每年的 4月28日至5月3日定为花神节,在节日期间人们欢聚在一起尽情地嬉戏乐,人们用各种鲜花来装饰自己和动物,环境也布满花草,集会时有花神出现,往往是手持鲜花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装扮。历来画家都喜爱借用神话中的女神来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传达人性、人情和人爱的思想感情。这是一幅肖像性很强的主题性绘画,画中是位手持花束的威尼斯美人,整个形象就像盛开的鲜花令人倾慕。据说画中女子是画家当时热恋的情人,画家只是借神话之名,表达自己对情人的爱慕之情。画家以半身肖像构图。画中人转身俯视,目光专注作沉思神态;似乎由于转身的动态而使宽松的内衣自然滑落,裸露出丰腴的酥胸;金**的秀发披撒在圆浑的双肩上,与充满生命的肉体形成对比,使健壮的身体透露出青春活力,整个形象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提香是一位伟大的色彩大师,他特别强调色彩的和谐,绘画笔触要服从于色彩与光线对比的需要,笔触不仅要刻画对象的质感,同时笔触的动态起着塑造形体结构和传达情绪的作用。我们在花神的形象上看不到笔触和色彩,映入眼帘的是真实的秀发、肉体和服饰,它们之间所富有的节奏韵律恰似一首优美和谐的交响乐曲。

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1478-1576年),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北部风景秀丽的山区小镇卡多莱,12岁时父亲带他游历威尼斯,后来提香再次来到威尼斯便进了乔凡尼·贝利尼的工作室学画,从此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威尼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派。是乔凡尼·贝里尼的学生,并受乔尔乔的影响。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在宗教画《纳税银》和《圣母升天》中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爱神节》、《酒神与阿丽亚德尼公主》等神话题材的作品,洋溢着欢欣的情调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1533年查理五世封他为授以贵族称号后,则画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献给胜利之神》等趋逢权贵的作品。他的肖像画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在油画技法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他个人风格趋于成熟的第一个代表作是《神圣与世俗之爱》(1512~1515),表现象征圣俗两种爱情的两位女性分别居画幅两边,背景山水亦各有差异,神圣之爱(左边)背景为丘陵寨堡,世俗之爱背景则为湖滨城镇,但彼此皆和前景的泉石树木相连。象征的两女性刻画极为出色:神圣的爱表现为一衣着整肃的妇女,世俗的爱则为裸体女郎,她们彼此各倚踞图中央古典石棺式水池的两边,形成鲜明的对比。裸体女郎的形象健康美丽,光彩照人,被誉为文艺复兴艺术中表现女性美理想的最佳作。另一幅《酒神节》,风景描绘和人物形象含蓄而又富于诗意的安排,还带有乔尔乔涅的遗风,但是提香用色绚丽和以暖色为基调的特点却表明他已更杰出地掌握了油画技巧,这一新颖的表现手段极能适应他那生机盎然的健美造型的要求,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和谐的盛期文艺复兴的艺术典型。 此后,提香的杰作不断出现。祭坛画有威尼斯弗拉里教堂的《圣母升天》(1516~1518)。这是一幅高69米,宽36米的巨构,以地上的圣徒群众、云中升天的圣母和天顶的上帝分列下中上3段,上帝自由翱翔的形象和云层的环形构图可能吸收了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风格,但色彩的富丽和人物的生动有力则完全是提香的本色。画中凌空而起的圣母以及地上目睹奇迹感到无比惊异的圣徒的形象,在表现强烈的运动、力量和雄伟的体魄方面,不仅可以和米开朗琪罗媲美,而且为威尼斯画派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因此此画早在16世纪就被誉为“近代第一杰作”。 伊赛克的祭献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代表作则有1518~1524年间为费拉拉公爵制作的一组油画:《维纳斯的崇拜》、《安德里亚人的酒宴》和《巴科斯与阿里阿德涅》。第1幅表现许多小爱神(带翅的婴孩)在维纳斯雕像下嬉戏饮食的情景,第2幅描绘安德里亚岛上的人发现了水泉涌出美酒的奇迹故事,第3幅则表现酒神巴科斯和他的情人阿里阿德涅林中邂逅之事。每一幅画都有优美的山水风景陪衬,人物生动、情绪热烈和体态健美更属前所未见。提香这时期的杰作还包括一些肖像画和人物画,例如《带手套的青年》(1520~1522)和《苍神》(1516)。前者是一佚名贵族的肖像,后者则是借古典女神之名而创作的妇女像,两画在写真传神上皆得其妙,对典型性格和精神风貌的刻画更有独到之处。提香的肖像画也渗透生气洋溢的风格,在《苍神》形象的塑造上,更能将模特原型的写生(《苍神》与《田野合奏》、《神圣与世俗之爱》的女性可能都取自同一原型)与理想加工结合起来,集健康美质和聪慧崇高于一身,并强调丰满热情的女性美,奠定了提香日后一系列女性典型的风格特征。 1510年在帕多瓦作神学院壁画,1512年回威尼斯,1516年继贝里尼之后任共和国画师,1518年完成威尼斯弗拉里教堂的《圣母升天》。1532年在波洛尼亚遇皇帝查理五世并作其画像,由此受封为特命伯爵、宫廷画家并成为皇帝的私人好友。 1533年查理五世封他为授以贵族称号后,画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献给胜利之神》等趋逢权贵的作品。他的肖像画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1545—1546年访问罗马,为其平生之仅有一次,在此画注重性格刻划的《教皇保罗三世及其侄子》。 1548—1549及l550—1551年访奥格斯堡的帝国宫廷,为宫廷名流们作半官方画像,并为查理五世的继任者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工作。 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在油画技法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晚年,他坐在海边的花园别墅里,耳中鸣响着喧嚣的海潮音乐,头脑中酝酿着他那美妙的构思。白天,他孜孜不倦地在画室作画,夜晚,通宵宴饮,不知疲倦也没有忧愁。1576年去世。 威尼斯出现象提香这样在色彩上如此热情饱满的绘画大师,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人们在经济优异的条件下,对自由与入世哲学的兴趣日趋强烈。提香借希腊神话题材以表现人生的欢乐与享受,正符合一部分人在长期神学思想禁锢下产生的逆反心理。 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有很大影响,他象米开朗基罗那样长寿,又象拉斐尔那样幸运和受宠。在上层社会里,他的作品是最有威望的,同时他与威尼斯进步的人文主义学者,又有广泛的交谊。他反对教会专权,在最反动的年代,他坚决维护民族尊严,他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都通过对人的活动与性格的表现,来实现现实主义艺术的意义。威尼斯画派崇尚色彩,而提香的色彩表现力已达这一画派的顶峰。在威尼斯人看来,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被线条分割着,一切都是雾一般地溶合在一起的,这正是水城风光的特色。 虽然他一生的风格变化不大,但是在每个时期的风格还是各有特点。提香的早期与中期创作在用色方面已很出色,晚期创作则更是用宽大粗放的笔触和成堆的颜料组成,适合远观。他的风格的发展过程也代表了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起初的风格比较细腻,通过色彩和轮廓表现对象,进而发展到主要依靠光色来表现物体,他的风格的变化的中期影响了巴洛克的绘画,而后期则影响了日后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画派。提香的艺术生涯和丰富的创作实践推动了16世纪威尼斯画派的发展,他的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几代威尼斯画派的画家。提香漫长的生命使得他可以经历不同的阶段,如果说他的作品是从一种对大 提香·韦切利奥作品自然的令人愉快的视野开始的,充满生机而又理想化,带着古典主义色彩,那么他的后期作品则是有着引人入胜的热情,不管在诠释上还是技术上都是如此,这是巴洛克美学的前奏。

提香对色彩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用色大胆,色调极其丰富明快、微妙而准确;他的笔触热情奔放,流畅自如,不拘陈规;画面响亮而又和谐,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雄浑、华贵之美

提香对他同时代的人有着极为明确的影响,但对于一个一直有着影响力的人来说,他对后代的作用更大,他的构图为后代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不仅是威尼斯人,也包括不计其数的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艺术家都敬仰提香,将其作为深刻研究的对象。意大利人,如科拉奇家及其流派,弗兰德斯画家如鲁本斯和凡·代克,法国人如普桑和布兰佳,或西班牙人,如委拉兹开斯,还有接下来很多年内几乎所有的马德里画派传人,都分析或临摹提香的作品,以在其中寻求光线和色彩,寻求理想的美和朝气蓬勃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力量。几个世纪过去了,提香作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和天才艺术家的典型,仍然停留在历史中,他灵巧的画笔可以解决美学上的任何问题,庄重、高贵而完美。瓦萨利曾评价说,在意大利,没有人能和提香的绘画天才相比,无论是拉斐尔或是达芬奇都赶不上他。

  但丁与贝雅特丽齐的相遇,一生之中,总共也就两次而已,而且两次都没有发生过当事人之间的直接交谈。

  第一次,是在1274年5月1日,但丁刚近九岁,贝雅特丽齐刚满八岁。这种年龄、且非青梅竹马似的一面之交(或者说是擦肩而过),可否忽略不计?

  九年之后(1283年),两人再次相遇,地点在佛洛伦萨市阿尔诺河畔的老桥(廊桥)边。

  但丁自己是这样记述这两次见面的:

  一、

  但丁在他的诗集《新生》中曾描写他九岁时见到贝雅特丽齐时的感情:

  “这个时候,藏在生命中最深处的生命之精灵,开始激烈地颤动起来,就连很微弱的脉搏里也感觉了震动。”

  但丁还写过这样的诗句:

  自从初次在凡间一睹她的芳颜,

  直到最后一次在天堂与她相见,

  我对她的歌唱从来也没有间断。

  (《神曲·天堂篇》第30章28行)

  二、

  在那位最高贵的圣女第一次现身之后,时间一晃就过了九年。她又在我眼前现身了。这一次她身裹雪白的服饰,走在两个比她稍微年长一点的女人中间当她走过一条街的时候,她把目光转向了我所站立之处。我顿时忸怩失措,万分心慌。她竟然向我点头示意,把她那不可言传的款款深情传递给了我。这对我来说,可以视为一种天恩。我感到我获得了无以复加的天恩那是这一天的九点整。

  (《新生》第3篇)

  但丁的这一段话,后来成为许多画家据以创作的源泉。其中最有名的,首推Henry Holiday(1839-1927)的名画The meeting of Dante with Beatrice。画中人眉目娟好,身段婀娜。背景正是这座老桥。现在去佛罗伦萨的旅游者,在很多报亭里都可以买到根据这幅著名油画制作的明信片《但丁与比阿特丽斯相遇》。

  但丁生平:

  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出生於佛罗伦斯(Florence)是义大利的民族诗人,中古到文艺复兴的过渡时期最代表性的作家,恩格斯(Anges)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继往开来在欧洲文学发展中占据一个关键地位。

  但丁在年幼时,双亲去世,他当代的主要教育是文学、哲学及作文,他的老师中,有位极有名的文学家拉丁尼(Brunetto Latini),除了上述课程外,但丁亦习绘画,且成为佛罗伦斯画家兼建筑家、雕刻家乔多(Giotto)的密友。

  但丁最初的写诗经验源於爱情,对他的初恋情人-贝德丽采(Beatrice)的爱慕,成为但丁作《神曲》乃至他所有诗作的泉源。贝德丽采於一二九�年去世,同年,但丁参加在托斯卡纳(Toscana)两个城市Arezzo和Pisa的反抗「皇帝党」派(Ghibellini)的行动。

  但丁三十岁时(一二九五年)和朵娜蒂(Gemma Donati)结婚,育有五个子女,但据《但丁传》所描述,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但丁三十五岁(一三○○)时,担任佛罗伦斯行政长官,在当时,佛罗伦斯有两个党派:一为「皇帝党」、另一为教皇党(Guelfi)。后者把皇帝党驱逐,而成为佛罗伦斯的掌握者。教皇党又分成白、黑两派,但丁担任行政长官的主要职责,乃是减少或化解两派的冲突。黑派请求教宗庞尼菲斯八世(Bonifacio Ⅷ)(1294-1303)请法王之弟华尔瓦伯爵(Count af Valois)查理到佛罗伦斯排解两派纷争,但华尔瓦来了之后,掠夺了白派房舍,把权力让予黑派。

  在此期间,但丁曾赴罗马拜访教宗,寻求解决之道。华尔瓦利用此一机会於一三�二年一月下令放逐但丁,并罚款。但丁无力负担,财产悉遭没收。但丁离开罗马之时,对教皇极为厌恶,认为是教皇调虎离山之计。从此,但丁无缘再回佛罗伦斯。

  一三○六年,他先后前往帕度亚(Padova)、固皮欧(Gubbio)及威洛纳(Verona),开始一段极为艰辛的生活。从《神曲》的第一句「当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可清楚感觉出他的万念俱灰。

  一三一三年,卢森堡公爵阿里格(Arrigo)(即亨利七世)南下攻义大利,但丁想趁此机会重返佛罗伦斯,但阿里格在西恩那(Siena)附近去世。但丁只好前往拉温那(Ravenna),於一三二一年逝於此。

作者:纪天才

山有山的雄伟挺拔,水有水的妩媚柔情。焉支山是一幅油画,远观比近看更和谐、丰韵,充满遐思,多了美感。

焉支山是一部厚重的穿越 历史 的作品,坐落在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处,东西长约34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焉支山主峰百花岭,海拔3978米,也是距县城最近的原始森林。

焉支山又叫胭脂山,因山中生长一种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妇女用来描眉涂唇而得名。景区内松柏常青,草木葱茏,蜂飞蝶舞,鸟语花香,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有河西“小黄山”的美称。

焉支山载入史册已久。先有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年轻将领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进,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得河西地区,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后有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行,为了统一河西地区,对伯雅、吾吐屯等西域27国实行怀柔安抚政策,并御驾西巡张掖,颁诏下令27国君主使臣前来焉支山朝见,隋炀帝在山丹焉支山举办“万国博览会”,因此焉支山有了“国博故里”“世博圣地”之称,使焉支山成为世界博览会最早的发源地而闻名天下。

初夏时节,是焉支山一年中最勾人心魄的季节。明净的天空,醉人的阳光,满目皆绿。山挺拔俊秀,五彩斑斓;水多情柔润,静静流淌,宛如仙境。

从山丹县城出发,行驶大约2小时就来到了“果子沟”入口处。“果子沟”是进入焉支山的必经之路,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顺着果子沟一路走来,焉支山入口远远映入眼帘。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焉支山就是水草茂盛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氏、匈奴等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据传,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焉支”或“胭脂”是其汉译的谐音,焉支山因此而得名。

舍车步行,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哗哗的小溪流水带着浓浓的夏意一路欢唱着,而不远处的树林间偶尔传来游人和孩子们的嬉笑声,使整个山谷形成动静结合的美。远景、近景层次分明,像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人在画中,画在心中。在两山对峙的峡间,一泓清泉淙淙流淌,清澈见底,水间许多大石当流,吞吐成音。夹峡松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松林间一些低矮的灌木生出各色杂花,星星点点掩映在枝头,耀得让人心醉,世外桃源般的清爽让每一个人沉醉。

我们一行人沿焉支峡步行上山,开始道路平缓,一路山水相映、流水淙淙,随着山势上升,林木繁茂、曲径通幽。和友人欣赏、拍照时,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与山水有关的诗词成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相连、山水相依、千山万水、高山流水、青山绿水、依山傍水、山重水复等。可见,山水河流、林木大地构成人类生存于其中且须臾不可分离的大自然。进入这样的山水间,令人全身放松、浑然忘我。

前行的路上,满目翠绿,郁郁葱葱。山脚下的野菊花在微风中摇曳,轻盈的小蜜蜂刚落在花瓣上,吸吮着花蕊,忽然之间又飞得无影无踪!一只花蝴蝶趴在草坪上一动不动,仿佛在思考什么,或许是飞太累了,想停歇一会儿。

一边前行,一边听向导给我们介绍。焉支山景区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其中有杨四郎泉、西北民族风情苑、玉皇观、万佛塔、隋炀帝行宫,钟山寺、百年焉支松、焉支玉溪、万寿岭等,每处风景都有耐人寻味而又不一样的精彩。

随着海拔升高,大家脚步沉重缓慢,看着通往遥远树林不见尽头的道路,愈发感到信心不足,友人们相互鼓励,一路前行。直至听到一声悠长独特的木鱼声,静寂空灵中,气喘吁吁的我们终于来到了钟山寺。钟山寺,原为宁济公祠,又称后寺。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玄宗李隆基诏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即安宁匡济的意思。该祠立于悬崖,依山势立柱,石道索绳为径。攀登其上,远眺四面,山中山外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从钟山寺走到玉皇观,路况相对平缓,有点下山的感觉。不想这一峰回路转,面前极其开阔,山峦叠嶂郁郁葱葱,而我的目光却被平缓而翠绿的山坡上悠闲吃草的黄牛吸引,忍不住多拍了些照片。

来到玉皇观,这里香火旺盛,是远近闻名的朝山圣地。每到农历六月初六,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朝山观景,避暑消遣。楼、阁、亭、榭、塔、坊、游廊巧妙布局,依山造势,以林掩幽,飞檐翘角,画栋雕梁,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出玉皇观,来到万佛塔。万佛塔是具有隋唐风格的殿塔建筑。大殿彩绘斗拱,疏朗宏大,出檐深远。塔高49米,塔基四方八角,重楼七层,设计精巧,气势恢宏,登塔观景,美不胜收。

继续前行,一条奇峰耸峙,碧水潺湍,花木葱茏,云蒸雾罩的风景谷闯入我们的视线,这里就是神仙斋。初见步道,顺着山势,蜿蜒曲折,延伸向上,一眼望不到头,让人望而生畏。抬眼望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不断爬山,步入其中,也确实如此。

一路向上,踏上木栈道,深**的栏杆和楼梯,在高大的绿树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身边已经没有了人声,只有来自山间的风在耳畔呼呼作响。幽静的步道,挺拔俊秀的苍松,满坡绿草簇拥在各色的野花旁,在微风中摇摇曳曳,煞是好看,让人忍不住继续往前 探索 。

来到神仙斋可以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感受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据传说,在上古时代,西王母曾在焉支玉溪里的神仙坪和瑶池边设宴,款待西巡途中的周穆王。

在林间步道曲折前行2小时后,终于来到了焉支山顶的百花池边。百花争奇斗艳,山花四野相闻,松柏掩映,流水潺潺……绕百花池缓步,层林深处的寂静和着布谷的鸣声由远而近,我眼前的景物本已是江山如画了,“祁连雪皑皑,焉支草茵茵”如诗的景象又在我心头涌动。

焉支山下是很难尽收眼底的一片大草滩,纵目眺望,可一览河西走廊千里通衢,俯瞰群山夹峙、万山奔涌之壮观气象。看山峦起伏,若翔若舞,四方绕云,八面来风,尽从眼底而过,令人顿生万千感慨!

时过境迁,当年万国博览会的胜迹已荡然无存,一代枭雄曾经拥有的威仪与辉煌早已遁入逍遥,唯有山顶寺庙的清脆钟声伴随着飘渺的云雾依稀能唤起人们点滴的遐思,让人追寻它的已不仅仅是它显赫的 历史 ,还在于它碧峰千绕、松柏交翠的奇妙风景。

焉支山是一处看不够的风景,一部读不完的史书。焉支山,山山有故事,水水有传奇,一棵树,一个传说;一块石,一段 历史 。可谓一山故事一山歌。这故事、这歌都在静静地等待着你来品读、聆听!

邂逅

凤凰的重生是经历了熊熊烈火的燃烧,蝴蝶的出现是经过了破茧而出的过程。而我们呢?

——题记

曾经,我们一味的去求佛拜教,感谢他们给了自己现在这样的美好,让我们可以在其他面前有炫耀的资本。

现在,我们却发生改变,不再迷信所谓的上帝,而是感谢父母,朋友的出现。

记得在小时候,曾经有一颗“忘忧草”落在我的手心,那简单的样子却那么可人,一阵风吹过,把她从我手中带走,向蒲公英一般飘在天上,纵然会有反方向的微风向她吹来,可却也不以为然,飞的那么平淡,无悔。

但是,风纵然会停下来,那棵草落在了地上,我再次将她拾起,这灵异般的生物也再一次恢复了平静,就像钓鱼人收起了鱼竿,提着水桶走了,水面像往常一样默默的沉浸在夜中,纵然会有鱼儿跳过荡起层层的涟漪,但那终归是要停下来的。

我将“忘忧草”放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为她浇水,享受阳光。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野外的东西就是野外的,你休想将其占为己有,也不要幻想能够得到什么”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我突然认为自己很残忍,认为自己真的理解所谓的“花落知多少”吗?

我转身走向那棵草,感觉似乎有些凋谢,是心理作用吗?不知道也许吧!

最终,我也没舍得将其放走,他依旧是那么可爱,那么无懈可击。

后记

这是在小时候的经历,我认为这便叫“邂逅”,她或许会感谢我把她保护,但我确定要感谢她,感谢她出现在我的天地,一次儿时的邂逅,一次心中的浮萍 邂逅风景

在人生的道路上,偶尔走走停停,偶尔驻足遥望,偶尔蓦然回首,总会邂逅奇迹,邂逅道道砰燃心动的风景

——题记

回忆风景

时间总是不肯迁就我们,偶尔停下来聊聊天也是枉然知识悄悄地找一个寂静午后,独自泡一杯浓浓的不加糖的咖啡,倚靠在窗边,欣赏这午后醉人的风景,让它带我重拾往事

或是涕泪横流的场面,或是哭笑不得的捉弄,或是欢天喜地的一页……这些都流淌在我记忆的长河翻一翻,这些东西永恒的风景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这样一句歌词:"走吧,走吧,人生总要学会自己长大……"是呀,走了,回忆了,才发现自己长大了

憧憬风景

冰心,老舍,鲁迅,泰戈尔偶尔也会想象像他们一样名垂青史,冰心有如丝的心,如月光的情,在她的笔下风景无数却永恒不变;老舍的《秋……》实是妙绝,多彩而不乏简单;鲁迅的尖锐笔锋,总让人看到事实背后真正的风景;泰戈尔的"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饿责骂你的食物"实是贴切简要……他们所思所写的都和我们如此的贴切,知识多了一份韧心,多了一份留心哪一天,我也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打开他们的往事,细细品味他们独一无二的风景

思考风景

"请问,××怎么走 ""老虎"问了问那位保安员也就是这一问,才让我发觉,才让我注意到他们——保安员或许只是迷路的时候才问他们,或许只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留意他们,却没有注意到他们是一道道的风景

路边的人见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身边的树看多了,也就司空见惯了;心里的花开满了,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不多个心眼,或是稍纵即逝的风景,或是永久的风景,都让他们在你的心里成为你的"风景"呢

感悟风景

一阵风吹起,吹掉了我手中那张张白纸,弯下腰去捡时,遗憾 残忍 惊奇 不舍 树上的叶儿落满了一地以前总是幻想,我如果可以赋予两个生命给叶儿,那么我将一个给冬天,一个给小鸟,其实我不傻,这样的风景难觅风又起,我赶紧把白纸都捡了回来——有些叶儿居然残缺不全,这是必然——一片苍黄叶儿落下总意味着一片嫩绿叶儿的诞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得多好啊!果真如此大义凛然这样的风景值得细细品味,让人铭记于心,感悟良多

邂逅风景,偶尔走走停停,偶尔驻足遥望,偶尔蓦然回首,睁开双眼,风景无处不在;放眼遥望,风景奇幻美妙如同鱼离不开水,离开了风景,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香无味

美丽的邂逅 那个春天,对于玲儿来说,是生命中最美丽的春天,因为她遇到了风。

  他们是儿时的同学,时隔二十多年,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两人相遇了。也许,岁月还算有情,虽然间隔那么久,但从彼此的脸庞上还能找到儿时的痕迹。原来,人生的相遇就是那么偶然。

  风从事个体,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没有周末,没有假日。玲儿总是默默地关心着他。每天都要通过短信问候他。每逢刮风下雨总要提醒他骑摩托车注意安全。玲儿的温柔,玲儿的善良,时时感动着风。他突然觉得生活里充满了阳光。

  风也时时惦记着玲儿。那天下雨了,雨下得很大,风知道玲儿还在电脑前工作着,于是他带着雨伞来了,远远地站在她的单位门外,默默地等着,终于看见玲儿娇小的身影出现了,他走过去把雨伞递给玲儿,对她说:“玲儿,小心着凉。”那一刻,玲儿被感动了,看着雨水打湿了风的头发,水珠顺着他的额头往下淌,她真想过去帮他擦擦额头上的水珠,但她没有勇气那么做,直到看着风在雨中渐渐走远了,她还站在那儿出神。

  日子在忙碌中过得飞快,玲儿和风的友情也越来越深。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家庭,但他们都小心地呵护着这份美丽的友情,深怕有一天它从自己的身边溜走。风的工作每天都是那么忙碌,工作室的噪音又大,玲儿怕他寂寞,总是通过邮箱给他发过来很多好听的歌,风想起玲儿的时候就听那些歌。有一天,玲儿来到他的工作室看他,发现烟灰缸里有那么多烟头,玲儿知道风寂寞,于是她买了许多大白兔奶糖悄悄放到风的抽屉里,并写下一张留言条:“风,少抽烟,让大白兔帮你解闷吧!”后来的日子,风很少抽烟,但他也舍不得吃那些“大白兔”,每天都要打开抽屉看一看,仿佛看到了玲儿的影子。

  秋天到了,玲儿独自出差去远方,在陌生的街头,玲儿突然头晕,差点晕倒,她知道自己的血压又低了,好无助好痛苦,她突然想起了风,就象黑暗的大海上看到了一叶小舟。于是她给风打电话,告诉他自己的病犯了,又迷路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风对她说:不要怕,玲儿,此刻你心里想着,我就在你身边,你先找个地方歇一歇……然后玲儿按他的指点在附近买了药和矿泉水,又找人问路。慢慢的,玲儿的情绪稳定下来,精神也好多了。就在那一刻,玲儿的眼泪掉了下来。在陌生的城市里,有一份友情陪伴着她,好温暖。后来玲儿给风发了一首光良的《风雨同路》,并留言:风雨同路,远我的友情陪伴着你,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美丽的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了,就应该好好地珍惜,友情也如此。

  玲儿和风都明白,拥有一份真挚的友情就是当你寂寞的时候,有个人愿意走过来抚慰你的心;当你疲惫的时候,有个人总在心里惦记着;当你快乐的时候,有个人比你还要快乐;当你痛苦烦恼的时候,有个人比你还心痛,甚至愿意帮你分担一部分。

  是啊,生命的长短并不重要,但能有人牵挂着也是一种幸福。也许,玲儿和风今生都是两颗相互遥望的星星,但他们是幸福的,那一次美丽的邂逅,让他们拥有了一份人世间最纯、最真、最美的友情。

邂逅黄昏 我喜欢黄昏。

  每当这时,就觉得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了,觉得世界不再那么躁动。

  太阳不声不响的缓缓的往大山背后躲去,生怕响动太大而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宁静,但她那浓重红色的长长的裙裾却因为太飘逸而妙曼的在西边的天际收拢。那慢慢消失的感觉给黄昏增加了神秘,似乎人们一天的疲惫随她而去,似乎人们心里无数的遐想随她而来。

  我喜欢黄昏给我带来的感觉,喜欢在那种感觉里散步,尤其喜欢在春天的黄昏遛达,到田间小路遛达,追逐黄昏仅存的太阳的一摸余晖,就好像可以沿着那一抹余晖去旅游天堂;到树林遛达,余晖遗落在才冒嘴的嫩芽上,给树林捈出了深深浅浅的亮色,小鸟在斑驳的亮光中飞飞落落,说说唱唱,使得宁静的黄昏的树林平添了几许神秘。一次一次的黄昏遛达总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留下不同的印象,一人一事一物总可以那么鲜活的留在记忆深处,甚至终生不忘。我想问:我记忆中的你现在可好

  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

  去年清明节的黄昏,我信步到了郊外的一座小山脚下,满山坡都是松柏树,新绿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我看看黄昏的西天,又看了看小山坡,眼前是那么的寂静,只有春风吹着松枝唰唰的响,于是我开始往高处而去。

  在松枝的摇曳声中我隐隐感到了有一种什么声音时时夹在风声中。我停下来想分辨清楚。终于听出那是一首曲子。我开始好奇起来,寻声而去。我爬了一会山坡,看到了一个女子的身影,为了不惊扰她,我蹑手蹑脚的绕到了她的后边,在不易被她发现处站住了。她站的对面树上挂着一件很大的风衣,面对风衣她一遍又一遍的用小提琴拉着《圣咏》。我心里暗想,连哀悼亲人的方式都好浪漫啊!我驻足远处不禁想,她为什么反复这支曲子?是已经天堂的人生前喜欢?是请求天父庇护亲人?是她在其中寄托哀思?遐想中不知道曲子什么时候停止了,却发现拉琴的她倒在了地上,倒在了冷风中。我急忙过去,扶起泪流满面的她,只觉得她疲惫的绵绵软,悲痛的沉重重。

  她略有平静的时候摘下了风衣,叠好抱在背包中。我执意帮她拿了小提琴,陪她一起下山了。天已暗,下山的林间小道上已经是人迹稀少了。一路上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临别点头道别。

  我不知道那男士风衣的主人是她什么人,父亲恋人或是好朋友都不必询问,就那份悲痛欲绝就足以见证那份情深深意切切了。我担心她会因经不起太大的打击而患病,更担心她会从此一蹶不振而颓丧。

  这以后我黄昏遛达的时候不免偶尔想起她,想她今日可好。人总是这样,一旦有什么好奇心还没有得到满足,便会想方设法。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几次去那片山坡松柏林,希望再度邂逅她,但都没有如愿。我的好奇心是那么的执著,希望终会有一天在这片留下记忆的小山林再度听到了那首旋律。

  转眼两年就过去了。一次我去一个画廊,看到了一幅油画《黄昏天国乐》。在树林里,一女子拉着小提琴,还有一象母亲的女士伴着琴声在歌唱。太阳的余辉抹在了她们的身上和她们面前的墓碑上。整个画面没有任何萎靡。我忽然觉得这场景好眼熟。蓦然间我想起来了,这不就是我曾经在松柏林遇到的那个场景!莫非作者是她!我下意识的往四下寻找。一细高个女子走过来问:“你看中了哪幅?”我眼前一亮--就是她!我在松柏林邂逅的她!她看我的眼神有些不解。我指着《黄昏天国乐》问:“这幅是谁画的?”“都是我画的。”我知道因为她当时太悲痛了,所有对我没有印象。此时我在她的表情里再也找不到悲伤,却看到她满怀信心,满脸快乐的状态。我曾经的担忧释然了。原来这是位坚强的女子。

  我看了她全部的作品,每一幅画面都传递着积极的健康的思想,表达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我坚信她是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的人。她以这样的生活态度给世人创造了美丽。她是美丽的人。

  尽管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尽管现实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打击,但如果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就会变得美好,世界也会因为一张张笑脸的灿烂而充满阳光。

日本高畑勋 著

《飞蛾之舞》是我邂逅的第一幅克利①的作品。当然,是复制品。我将当年的原物找了出来,放在书桌上,此刻正注视着它。这是昭和五年(1930年)发行的《世界美术全集》(平凡社)第三十五卷的卷首插图。我高中毕业出发去东京时,只把这幅画偷偷撕下来带在了身上。色彩跟亮度都与原画完全不同,并不只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褪了色,是原本的复制技术就有问题。饶是如此,看起来还能这么美,也是这幅画的可怕之处。

气派的手工装订版《世界美术全集》共三十六集,放在当时,也算是划时代的出版物。然而,彩色的扉页插图在各卷当中也就只有那么几页,剩下的全是黑白印刷。尽管如此,它与丛书《日本儿童文库》(ARS社)和《漱石全集》(岩波书店)一起,都算是战后我家的至宝。在冈山市的空袭中,我家的房屋悉数烧毁,但哥哥仍是用大板车把它们运到了农村,寄放在那里,才令它们免于损毁的命运。西洋绘画的别卷,扉页图是透纳的《雨、蒸汽和速度》。对蒸汽机车特别着迷的我们,曾一面惊叹,一面反复看了好多遍。

《飞蛾之舞》在我少年时代以其现代绘画的崭新魅力,初次开启了我的双目,对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最近出版的克利的画集里却完全看不到它。或许其他的魅力之作、重要代表作数之不尽,因此在甄选的时候,无论如何总会漏掉它。虽说藏于日本的克利作品中,恐怕它是最早开始被我熟悉和亲近的一幅。当我想在专栏连载中选择谈一谈克利时,首先浮出脑海的就是它。今日,在看了无数次画展,通过许多册画集浏览了大量克利的出色作品之后,这幅画已算不上我特别钟爱的一幅。不过,借着现代印刷技术的便利和此刻的一点机缘,我觉得是个让此画重见天日的好时机。并且,我发现收藏它的爱知县美术馆,在官网上公开了它的拷贝。再一次仔细观赏《飞蛾之舞》令我感到震撼。它比我所以为的更加深刻。

即使放在同时期的作品中,它也依然显得朴素而单纯。层次美丽且具有深度的格子形色块之上,飞舞着一只拟人化的线描的蛾。克利有许多小尺寸的作品,这幅也只有50厘米X32厘米。蛾的描线,是用“油彩翻印”的新技法,从1922年起到1923年试画了好几张而绘成的,以油彩制作出了碳精画的感觉。将油画的油彩面朝下,敷在水彩纸上,而后用铁笔将线条轮廓刻印到水彩纸面上,最后再用水彩润色完成。画面上好似污垢的那些纹路,据说是转印的时候手按在纸背上沾上去的。这幅画很明显,必定是脑中想象着动画片里我们称为“精灵”的生物震动翅膀时的模样,而后复印出来的。

中央,贯穿了画面顶部和底部的光明之中,飞蛾一边扇动着翅膀,一边挺胸抬头、身体反仰成弓形,向上飞升。然而克利特有的六支矢量箭头束缚了它的移动,尤其是钟摆一般坠向下方的长箭头发挥着重力的作用,使蛾无法继续向上飞翔。这是一个用力抵抗的瞬间。它的脸庞因头发被牵扯而扬起,嘴唇紧抿,屏住了呼吸;眼睛望着憧憬的天空扇动着翅膀,徒然抵抗。日字形横切过它的躯体,与周遭的暗蓝绿色区域及格子色块,将飞蛾包围起来,仿佛在告诉它:别想从这里飞出去哦。仔细看,飞蛾胸前刺着一根羽箭,且有伤口。裙子下部的那一滴垂饰,莫非是眼泪?而所谓“蛾舞”,是一种想要飞升的悲情挣扎?

克利在这幅作品中寄托了怎样的意义,我不得而知。然而今日再看,不知为何,我想起了自己尊敬的一位出生在冈山的诗人永濑清子,想起她在三十四岁左右时写的一首《诸国的天女》(《诸国的天女》,河出书房,1940年):

像原初的太阳一般热爱光明的女性永濑清子,一面梦想着“在无垠的天际飞翔的日子”,一面每天辛勤操劳着家务、育子和农活。永濑清子是当年宫沢贤治的遗作《不畏风雨》在葬礼上被发现时,在场见证的诗人之一。克利的飞蛾,就仿佛宫沢贤治那首《夜莺之星》里的夜莺,向往着飞上天空。然而与夜莺不同的是,正如永濑清子自身,正如你我,想要飞翔却被扯回地面,身插箭矢,不停挣扎。顺便一提,这幅画的德语原名不是与英语moth相对应的motte,而是“Nachtfalter Tanz”,即“夜晚的鳞翅目飞虫的舞蹈”。夜晚的鳞翅目飞虫,也就是夜蝶。飞蛾身为夜晚的蝴蝶,与夜莺一样,让人联想起夜里浓妆艳抹、做皮肉生意的女子。夜蝶,拼命地想要挣脱出自己的处境……不过这幅画所表达的,还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的一种普遍性境况的暗示。对飞蛾的线描,呈现出一种令人无法忽略的克利独有的幽默。

克利的绘画色调着实美丽,也如同诗歌和音乐,具有一种童话幻想式的幽默,多数让人感到一种具有都会气息的、洗练精致的美感。20世纪的画家当中,克利直至今日仍最受喜爱,理由恐怕正在于此吧。他的很多作品乍看之下显得时髦精致,也惟其如此,才强烈吸引着观者。但实际上,它们却隐含着深刻的主题。而《飞蛾之舞》,正是这样一幅作品。

事实上,直到这次仔细地去琢磨它之前,我从来不曾想过它是如此主题沉重的作品。对我来说,《飞蛾之舞》不过就是一幅简明浅显的扉页图,成黯淡的红紫色基调,既没有用来表现夜晚的青黑色暗部,也没有光明之处,是“虽然稍显阴森,但不知何处也含着一丝幽默的、神奇而有趣的画作”。而且在我的记忆中,这只飞蛾与其说是翅翼宽大肉厚、肢体肥硕的蛾,不如说更像一只嘤嘤嗡嗡、扑着翅膀的飞蚊。我胡乱认为,那支箭头是一种对蚊香广告的联想;就连飞蚊手中那支刺向中央下方、让人觉得像是一杆标枪的凌厉箭头,也仿佛作为一种反作用力,帮助飞蛾下定决心去跳跃和飞升。实际上今天重新审视它,尽管它在飞跃,却并没有被束缚,而是如同一个坠着箭矢的蛾正决然不屈地向上跃起的瞬间。飞蛾腰部附近横贯而过的、沉重阴暗的色带,基本上让人感觉不到其存在,反而是为了清晰地衬托出飞蛾反仰的躯体。虽然线条从未改变,但与我之前对这幅画的印象竟如此迥异。

我有两本画册,里面都刊载了这幅作品,分别是战后1955年和1962年的版本。虽说号称是“原色版”,但如今看来,印刷的精度很低,而且比实物更加灰蓝阴郁,看上去跟那幅赤紫色的扉页图是截然不同的两幅作品。当我看到它们时,为什么就不曾把《飞蛾之舞》重新品味一下呢?我想,恐怕是因为它看起来早已不如其他作品那么具有魅力的缘故。受困于孩提时代形成的第一印象,我变得十分武断,抱着一种强烈的成见,心说:“明明应该是幅更加浅显易懂的有趣作品才对啊,怎么如此怪异!”也未把儿时那张扉页图拿出来比较一下,就匆匆翻页,把目光移向别的作品去了。

那么,原画看起来究竟怎样呢?我走访了爱知县美术馆,第一次面对面领略了真迹。感觉上它比我以为的尺寸要大,色调朴素但本身有种飒爽之气,颇值得一看。它不像美术馆官网和画册上看到的那样暗部过于浓重,亦不显阴郁。与其说是蓝色,倒不如说微妙地泛着绿意,连微小的细节也能瞧得分明。比起大约两年前,如愿以偿参观克利作品的大本营伯尔尼美术馆那会儿,我体会到了更深、更不一样的满足感。绘画这种东西,还是得欣赏原作。在美术馆里,看来这幅画算是明星作品,有超过原画尺寸的大幅海报出售,我当然买了。好,就把那张搅扰我多年的《世界美术全集》扉页图,连同记忆一起,收进箱笼深处吧。

这次,我原想就克利这位自己热爱的画家,写写一直以来我所感到的种种魅力,他的有趣、深刻,甚至难解。可惜,此刻已没有这份余裕。

克利那些一笔到底的线条画,及符号式的线条表现,初看之下,有的即使说它们像是孩童所绘,也不足为怪。克利和毕加索等画家,他们对于简洁线条的尝试,都给了日后的漫画、平面设计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这两人的方向却彼此不同。毕加索的绘画,也常被人们形容为“好像孩子信手的涂鸦嘛”。只是,毕加索几乎没有从孩子那里得到过任何影响,这一点可以肯定。毕加索是从对现实的再现发展到变形,再由变形发展到省略。因此,他对自己那天才般的造型能力,即“出色的描摹能力”,一次也不曾抛弃过。与此相对,克利却显然受到了孩童画强烈的启发,而且他并没有因为这种启发,就把精力投入到现实的变形中去,而是飞起一跃,紧紧连接到孩童时代,或自遥远的原始时代地球各民族一直在进行的那些人类普遍共有的表现行为上。对此,克利曾道:“绘画不是再现眼睛所看到的事物,而是让事物能够被眼睛看见。”(《创作信条的自白》,1920年)而且,他的色彩感觉是惊人的。作品中会显现出幻想与心理层面的东西,也是理所当然。

克利,开拓出一条通往真正的绘画世界的道路,是西洋首位做到了这一点的画家。

2004年4月

孤儿成长发奋图强终成富翁。孤儿富翁没有安全感,到处买房买铺买艺术品以作保值之用。

无意买到一油画,甚爱。

然此画受某神秘人向杀手组织指定,亦必得之。富翁不愿出售,杀手组织于是派出女杀手,借扮保姆接近富翁。

女杀手为找到油画收藏之处与富翁周旋,期间富翁爱上女保姆。

此爱因富翁为纠结的双子座,故一直在爱上一个身份如此之低的女子,表白还是不表白之间犹豫不决。

女杀手对富翁之爱并不知情,套出油画收藏之处后即动手偷画,却被抓到。

富翁追问她为何要偷画?女杀手编道此画系自己父亲遗作,自己小时父亲去世时被人拿走拍卖以还欠债。

富翁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遂将画赠予之,并对其表白。

但女杀手对其并无爱意,且退出组织代价巨大,权衡利弊之后心里仍然决定返回组织。只是为得此画与富翁虚与委蛇,一时间好似双方郎情妾意如胶似漆,双方甚至许下同生共死之约。

后女杀手以带画奠父之名,假造车毁身亡事件,重返组织。从此两人各分天涯,再无相见。富翁感叹爱人命短,烧掉共死之约,于酒会之中另觅美人。

以上为简要提纲,估计虽不足600字,不过富翁童年部分,富翁与保姆相处部分,保姆偷画细节部分,保姆自述编造的身世部分,富翁表白后双方相处部分等。。。都是可以随意加内容的!真要加全了,几万字也能编得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95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