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美食家苏轼品尝过的食物有:东坡肉、东坡肘子、蟹、茶、酒。
1、东坡肉。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为官贤明,当地百姓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2、东坡肘子。宋朝时,苏东坡曾到过江西永修一带,并为当地一个农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农夫为表感谢,特地留他吃饭。席间苏东坡吟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正在灶间做饭的农夫听了,以为这是苏东坡在教他怎样去煮肉,于是赶紧将猪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进锅里去煮,后世称为东坡肘子。
3、蟹。苏轼对蟹也非常钟爱,他在《东坡志林》中写道:“蟹者,天下美食也。吾每见蟹,辄忍不住心中痒痒。”他喜欢吃各种蟹,包括阳澄湖的大闸蟹、太湖的清水蟹等。他认为蟹肉鲜美,蟹黄更是美味可口,常常与朋友共享蟹宴。
4、茶。苏轼是茶的热爱者,他在《茶录》中对茶的种类、制作和品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喜欢喝龙井茶、碧螺春等名优茶,并将品茶视为一种品味生活的方式。他在《放鹤亭杂记》中写道:“以茶代酒,茶无害肾,酒有害肾。”可见他对茶的健康价值也有一定的认识。
5、 酒。苏轼也是个热爱美酒的人,他在《夜泊水村》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有饮者留其名。”他喜欢品尝各种美酒,如绍兴酒、黄酒等。他在诗中也经常描绘饮酒的场景,将酒作为一种愉悦身心的方式。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诗词理论家,居士,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是北宋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文创作风格优美、清新、自然,尤以豪放派诗歌见长,被誉为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倡导以情感表达为主的文学创作,提出“文章合于时宜,不拘一格”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蟹盖的直径45毫米左右,体重约100克。蟹盖的直径每增加5-7毫米,体重约增加50克左右,以此类推,因此,2两-24两的螃蟹大概你手边农夫山泉的瓶底那么大,甚至还没有那么大。
螃蟹(páng xiè)属软甲纲,十足目,是甲壳类动物,身体被硬壳保护着,靠鳃呼吸。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与虾、龙虾、寄居蟹是同类动物。
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区,也有一些栖于淡水或陆地。常见的螃蟹有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青蟹和中华绒螯蟹(河蟹、毛蟹、清水蟹)等。
生活习性
一小部分蟹类完全在淡水中生长繁殖,它们多栖息于山区溪流的石块下。还有少数蟹类如地蟹能适应陆地生活,穴居于潮湿的泥洞中,繁殖时期则迁移下海。蟹类绝大部分为杂食性。有些蟹类是肉食性,如梭子蟹可捕食鱼、虾及软体动物等。少数蟹类如股窗蟹则刮食或滤食藻类及有机碎屑。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原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