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果《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散文鉴赏

孟庆果《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散文鉴赏,第1张

谢道韫一出生,就已经赢了。

1600多年前,她出生在东晋谢家。

陈郡谢家与琅琊王家齐名,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合称“王谢”。

王谢两家简直就是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的代名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是他们;“山 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说的也是他们。

谢道韫的父亲谢奕是安西将军,哥哥谢朗是东阳太守,弟弟谢玄是车骑将军,叔父谢安官至宰相。

谢家子弟人才辈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辅助帝王,安抚乡民,写诗作赋,儒、道、佛、玄,样样拎得起,放得下。

谢道韫虽然是个女孩子,胆识和气魄一点儿也不输男人,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她与大才女蔡文姬齐名,被后人收录进《三字经》里:“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成为人们提醒男人当自立自强的标杆。

1

谢道韫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叔叔谢安当起了她的监护人。

优秀的基因和良好的家教,让她出落得格外优雅秀美,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全面的素质教育,让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谢安与孩子们亦师亦友,除了在学堂里一起研习经史,他还随时随地出题检验他们的学问,学以致用。

平等的教学理念,严谨的教育方式,让谢道韫成了一个识大体、懂礼法、独立好学的美女学霸。

《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年冬天,谢安给几个孩子上课,他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随口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那雪就像往空中撒了一把白盐。谢安还没来得及作出评价,一旁的谢道韫不慌不忙站起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瞧这纷纷扬扬的大雪,怎么看怎么像被风吹起的柳絮,在空中飘啊飘。被后来者称赞为“咏絮之才”。

还有一次,谢安陪孩子们读《诗经》。他问大家:“你们认为《诗经》里哪一句诗最好?”谢玄第一个站起来说:“我喜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道韫则说:“诗经三百篇,我独喜欢‘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听了,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雅人深致”。

后来,宋代的蒲寿宬也写诗赞颂道:“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

书读得多,连随堂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都回答得那么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我们读过的书,看似不复记忆,但它已经沉积在一个人的气质和谈吐上,不经意间,就会从尘土里开出花来。

2

转眼间,谢道韫到了该出嫁的年龄,谢安把目光投向了能与谢家平起平坐的好友王羲之家。

琅琊王家更了不得,前有二十四孝“卧冰求鲤”的王祥,后有“竹林七贤”的王戎,王羲之的书法独步天下,王家的儿子个个风流儒雅,器宇轩昂。

谢安一心想给侄女找一个完美的归宿,他在王家七个儿子中比较来比较去,觉得王家老二王凝之做事踏实,不圆滑世故,最稳重靠谱,是最好的女婿人选。

王谢联姻,门当户对,强强联合,才女嫁帅哥,一切看似皆大欢喜。

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命运的走向往往不遂人心愿,看起来的完美,有时候只是一种假象。

牵手以后,他们没有赌书泼茶,而是把日子过成了相视无言,白富美成了路人甲。

王凝之禀性忠厚,但与他的几个弟兄相比,就略显愚钝了,并且他笃信五斗米道,性格懦弱,这让谢道韫在婚后不久就心生不满。

谢道韫跑回娘家,向叔父抱怨:“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意思是,我们谢家,个个都俊雅不凡,才华出众,没想到,天下竟还有像王凝之这样的平庸之人!

她与他精神世界不在一个层面上,无法沟通。她是一朵立于寒风中灿灿的梅花,衣袂飘飘,青丝飞扬,骨子里透出一股淡淡的傲气,一转身一投手,都透着一股子艳美。而他,是一棵躲在秋风里瑟瑟发抖的老槐,资质平平,皱褶子里都藏匿着迂腐与平庸。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书读多了,连生气都透着一股子理性,尽管心情不满,她还是学会了在浮躁里沉住气,给大家留足了面子。

3

谢道韫很失望,“大薄凝之”。

尽管谢道韫对丈夫畏畏缩缩的行为不太满意,抱怨归抱怨,书中的礼法她懂,嫁鸡随鸡,夫唱妇随,回到王家,她还是恪尽妇道,该干嘛干嘛。

当时,正处于中国最风流潇洒的魏晋时期,政局动乱,人心不稳,谈政事不被皇帝允许,大家在避世中喝酒、吟诗,或者学葛洪炼丹。

生活无忧的王家,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宦官、书画界名流,都喜欢在他们家里诗酒唱和,谈玄论辩,兰亭集会。谢道韫很喜欢这样的场合,虽然她是女流,不能抛头露面亲自参与,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

有一次,谢道韫在帘后听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辩论,王献之竟然被大家说得理屈词穷,面红耳赤。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

大家早就听说谢道韫特别有才情,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驳得哑口无言,只有甘拜下风。谢道韫很开心,王家人很有面子,她也风光了一回。

读书多的人,通身带着一股书卷气,慧黠幽默,清雅睿智,在俗世纷扰中自成一方天地,挡也挡不住熠熠闪烁的光辉。

4

日子就这样在精彩与无奈间切换着,一天天过去了。她先后生下了四子一女。丈夫王凝之也在别人的举荐下,成为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琅琊人孙恩发动叛乱,那一年,她四十岁,已经做了外婆。

孙恩造反,会稽被围,城中大乱。作为会稽最高领导的王凝之,并不急着派兵,而是在府中设坛祭神,祈祷神灵保佑他们,神兵助佑他们。任她磨破嘴皮子,他依然不为所动。外面锣鼓齐鸣,杀声震天,他眯着眼且叩且诵:“我已请求过祖师爷,不久会有天兵天将相助,尔等不必担心。”她只好带着三岁的外孙,逃到城外。

五斗米道神仙没有帮他,城破兵败,孙恩率领叛军冲进城来,逢人就杀,见人就砍,王凝之还没跑到城口,就被抓住砍了脑袋,他们的儿子也在这场叛乱中被杀死了。

王凝之的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最终闯下了大祸,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

谢道韫横刀在手,抱着年幼的外孙,杀出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手杀数人,乃被虏”。

我们不得不相信气场的力量,孙恩要杀她,谢道韫淡定的神态、凛然的气势,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高贵,孙恩胆怯了,他对才女谢道韫以礼相待,护送其返回家乡会稽。

5

孙恩之乱平息后,家园残破,物是人非,谢道韫把家里收拾干净,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拿起诗书,面对这突然的变故。

文字,不能改变命运,却可以安放心灵。

新任会稽太守刘柳酷爱读书,久闻谢道韫清谈之名,便邀约谢道韫以诗会友。刘柳穿戴整齐,意志满满,谢道韫素面朝天,坐在帐内。两人交锋,各不相让,谢道韫“先及家事,慷慨流连,徐酬问旨,词理无滞”,刘柳“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

刘柳心服口服:“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对她照顾有加。

晚年的谢道韫,虽然寡居,并不保守,她终日以诗书为伴,优雅从容。她在堂上拉一素帘,与年轻人谈诗论道,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学子不计其数。

出身和家庭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做人先修身,书读得多,遇事才能淡定从容,端庄隐忍,处乱不惊。

现代国学大师余嘉锡说她:“以一女子而有林下风气,足见其为女中名士”。

谢道韫的作品,现在传下来的,主要有两首诗。

其一,是《泰山吟》:“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其二,是《拟嵇中散咏松诗》:“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

谢道韫最令人钦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采,而是那种任波澜起伏而宠辱不惊的淡定,那种“穆如清风”的人生境界。

岁月,终会带走一个人的一切,但带不走的,是他骨子里的高贵和对后世的影响。

这位魏晋时期著名的才女,用自已的一生,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那个读书多的女孩,被后人写进了《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谢太傅篇:

  原:

  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译:

  谢安少年就享有盛名,当时的人们都很爱戴羡慕他。有个乡亲要罢官回家了,走之前去拜访谢安,谢安问他有没有回家发路费,乡人回答说:“有五万把蒲葵扇。”谢安就拿起其中的一些拿着,京城里的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们都竞相购买,那些蒲葵扇的价格一下九涨了几倍。

  谢道韫篇:

  原:

  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译:

  王凝之的夫人谢氏,字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聪明懂事又有才能善于辩论。她的叔叔谢安曾问她说:“《毛诗》里哪句最好?”道韫回答说:“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称赞她有很有风雅。又有一次,家里的小孩们聚在一起,突然下雪了,谢安说:“它们像什么呀?”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散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非常高兴。

晋代王、谢两族,世代簪缨,朝廷倚之为柱石。既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又有所谓“山阴 谢道韫画像

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又状写出人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郗璿提亲,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婚嬅高门的难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 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王羲之更以书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虽然略逊其父也颇得真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道韫叔父就是“淝水之战”中东晋政权中,措国家如磐石的谢安。晋室东渡之初,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温的聪颖与才情。有一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 谢道温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吉甫作诵”是指的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这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深致。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 ,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象是什么样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有人问起, 答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怪!”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哥哥——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正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候,名流雅集。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健还在字美。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但刚刚嫁过去的时候,还有一段归宁抱怨的轶事。 《 世说新语》还有段记载:“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谢道蕴的意思是:“我们谢家,从老到少,个个都是杰出人才,俊雅不凡。可是我没想到,天底下竟然还有像王凝之这样平庸的人啊。”其中“遏”便名震青史,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的统帅谢玄!想她家世如此耀眼,自己又才可比天,竟然嫁给这样一个窝囊之人,委屈之情难以言喻。王凝之的确不是一个才华高妙的人,也不是个魏晋风流的代表者。就算跟他的弟兄相比,也只能算是平庸者,考其一生,更是迂腐无比。黄长睿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献之)书具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他的诗文,说不上佳,在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中,更是毫无出色。譬如其兰亭诗:“荘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仅此而已。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谢道韫听到了。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韫端坐在青绫幕樟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典围绕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淡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 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肥水之战时,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守长江上游,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留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当时都城沸沸扬扬,相率猜疑,都说桓温无故入朝,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谢巨族。当时谢安、王坦之都在朝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温,百官随行出都,个个惶惊不已。桓 温在新亭大陈兵卫,延见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温遥拜。谢安这时是吏部尚书,从容走到桓温面前,谢安见到帐后罗列甲士,坐定后即对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帐后置甲士乎?” 桓温只好答道:“恐有猝变,不得不然。”于是挥退甲士,掬诚欢谈多时,方才动身,同入建康。 谢道韫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 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 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厉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早听说谢道韫的才名,及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 命属下为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此时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 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世说新语·贤媛》)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张彤云嫁到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济尼, 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二人各有所长,大家都认为还算公允。 “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而已”。西晋因“八王之乱”而国力大伤,东晋更因外频频而摇摇欲坠。两晋人物醉生梦死,过着有了今天没有明天的颓废生活,使谢道韫的情致和事迹更力出色无比。在离乱交织的晋代,谢道韫称得上是一个“人中之凤”式的人物。

谢道韫出生名门望族,为赢得“淝水之战”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才学过人,甚是聪慧,且勇敢果断,品味高雅,为东晋女诗人。《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则云:“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因此,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谢道韫的文才气度,曾令她的小叔子王献之折服。相传谢道韫曾为王献之论战过。 书圣王羲之的幼子(老七)王献之传其衣钵,颇得其真谛,被后世合称“二王”。晋代的名士多喜清谈,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不分白天黑夜地谈论不休。王献之也不例外,常邀文苑中顶尖的人物来家里相聚,在高手如云中论战,不亦乐乎。 一次,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时,窘于应对,一时间处于下风,被此经过的谢道韫得知窘境,欲为之解围,就差了丫鬟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上书“欲为小郎解围”。 魏晋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虽有大家闺秀偶尔参与清谈,但会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与之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当时的谢道韫便在垂下的一方青帘后,接着王献之他们的话题,从容不迫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便让在座客人无言以对,理屈词穷而甘拜下风。让谢道韫顺利为小叔子论战解了围。谢道韫之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质不仅体现在论战中,更体现在她为自己的丈夫的突围中。一介弱女子,在危难时刻,丈夫都寄希望于神佛之时,她临危不惧、挺身而身,带领家丁突围。 谢道韫嫁到王家数十年,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无人不认为她是不可多得的好媳妇。十年间,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从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荣升为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两晋虽不少人醉生梦死,看似洒脱飘逸,实则东晋是个因外频频而摇摇欲坠的朝代。就在王凝之在担任会稽内史时,发生了“孙恩之难”。 《晋书·列女传》载:“(道韫)及遭孙恩之难,举措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贼兵孙恩造反,杀到门前,王凝之还在求神拜佛,每天闭门默祷,以为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倒是一介弱女子谢道韫在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学她叔父谢安“但尽人事,各凭天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组成一支突击队伍。 孙恩大军长驱直入,王凝之仓皇出逃,在城门附近被对方截住,糊里糊涂地被砍了脑袋。谢道韫镇定自若,带领队伍乘乱突围出城,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冲到大街上,一如她在青绫幕幢后的谈笑风生,其胆识与谋略不由得令人叹服和心折。 后虽勇而力不能敌,终成贼兵的俘虏,但其言行令贼兵孙恩也大为心折,对其改容相待,命人送她安返故居。此后,谢道韫一直寡居会稽。 家破人亡寡居会稽的谢道韫,并没有因此难而自艾自怜地幽怨生活,心性也并没有因世事之变故而改变,她依然那么地淡定和从容,为闻名而致的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使受益者众。 “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宋蒲寿宬《咏史八首·谢道韫》)如谢道韫这般的女子,被后世才子佳人的笔墨不断追诉敬仰也是意料中的事。

    言语第二之九十二、芝兰玉树

    (原文)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译)谢太傅(谢安)问家中的晚辈:“孩子们和自己有什么相干,为什么却希望你们有出息呢?”众人没有能回答的,车骑(谢玄)回答:“就好象芝兰玉树,总希望它们生长在自己家的庭院罢了。”

    贤媛第十九之二十八、王江州夫人语谢遏

    (原文)王江州夫人语谢遏曰:“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

(译)王江州(王凝之)夫人(谢道韫)对谢遏(谢玄)说:“你怎么一点也没有长进?是俗事烦心,还是天分有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258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