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十一:读朱自清《荷塘月色》 领略散文的建筑美、音乐美与绘画美。
一、
朱自清先生,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去《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二、
在新诗的创作上,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著名的"三美"主张。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 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 上都拥有美。
音乐美,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
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三、
如何理解散文的“建筑美”,是同学们学习中感到最困惑的问题。
首先从内容上看,散文表现的“建筑美”,是对建筑物自身精准细致的描写,从而让读者感受和体会到美感。
荷塘是一个看得见的建筑物,其高低错落、层次感,文章中从“近景”(第四段),到月光、云层与荷塘里的光影、白描、律动(音乐)效果(第五段),第六段,荷塘的四面,描写了荷塘及其远景,形成立体而生动的荷塘月色。
其次从文字上看,作者描写月下荷塘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木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语言平实自然。
对第四段,我们细细品味其中对荷塘的描写,曲曲折折、弥望、出水很高、“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文字充满了灵动与层次感。
文字的建筑美也是如此,能把景物中的高低错落与层次表达出来,甚至看不到的人类情感表达出来,粗浅、细腻、悠远。
同时,散文的建筑美不是独立的,作者通过文字精准生动的表达,将绘画手法、音乐融合在一起,互相成就,从而堆叠成一幅生动的荷塘月色。
四、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最大特点,其文字底下蕴含的意义、作者的“神”,才是文章灵魂所在。
理解朱自清结合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解读,毕竟我们并不处在同一个时代。
作品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发作者对政治形势巨变后,在严酷现实重压下的苦闷、彷徨与寂寞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散文和小说是文学不同的表达方式。结合小说写作,该篇散文的建筑美、绘画美与音乐美,是我们需要吸收学习的,在小说中同样可以运用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与优势,目的就是更好地塑造小说人物,烘托人物所处环境,从而让小说更加引人入胜,主题更具魅力。
(无界学堂日更营)
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的角度,分析了诗和画之间的联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画一体。也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差别、间接艺术和直观造型艺术的差别以及"说得出,画不就"的情况。 在中国艺术史上,诗歌和绘画均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们彼此之间密切相关,携手并肩地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国艺术的辉煌。诗歌与绘画之间虽然存在着联系,但毕竟是两种艺术手段,它们之间必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讨论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不论是"诗"也好,"画"也好,都是要在一定的感情的指引下,才能够彼此相融,彼此渗透。人们把诗歌、绘画、音乐并称为“抒情艺术三姐妹”。这三者在各自的艺术创造中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诗歌和音乐互补相成的关系表现在 :诗歌给音乐以诗意美 ;音乐给诗歌以乐曲美。诗歌和绘画互补相成的关系表现在 :诗歌给绘画以诗情美 ;绘画给诗歌以画意美。音乐与绘画互补相成的关系表现在 :音乐给绘画以情调美 ,绘画给音乐以色调美。推而广之 ,各门艺术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取长补短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斑斓的艺术世界
歌舞艺术和绘画艺术虽然分属于不同的门类,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二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在人类审美活动中构成了听觉与视觉的完美合一,成为互不可分的对立统一体。加强歌舞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能力,完备人们的情感体验,丰富人们的思维表达能力。关键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对立统一情感体验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归属于动态的时间艺术,是人类情感在听觉领域的体验与宣泄。绘画艺术是视觉的传达,归属于静态的空间艺术,是人类情感在视觉领域的体验与宣泄。歌舞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在外部特征上是截然不同的,但就本质和内涵而言,二者有着非常相似之处。歌舞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在发展历史、创作思维方式、作品特性描述、欣赏过程与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等方面有着几乎完全等同的表现。二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在人类审美活动中构成了听觉与视觉的完美合一,成为互不可分的对立统一体。一、歌舞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相似的发展阶段音乐与绘画都起源于人类在征服大自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只不过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歌舞音乐采用了声音的形式,带给人们听觉方面的情感体验;而绘画则采用了图形的形式,带给人们视觉方面的情感体验。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二者都受制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模式,再加上哲学、美学、心理学、科学、技术等学科不断地渗透,因此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过程。不同的艺术流派在二者中并行存在着,如远古时期、中世纪风格、文艺复兴样式、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后期浪漫派、新古典主义、重金属派、先锋派等。音乐和绘画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同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哲学、伦理、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密不可分,是这些因素在艺术领域中的综合体现。不同的流派反映了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人们对自然世界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折射出创作者不同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只不过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上述现象说明,一种艺术风格、一种艺术流派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偶然、随意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经历了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说明人类在各个领域中的审美心理是同一的,是受客观规律支配、受客观因素制约的。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音乐就注重“善”与“美”的结合,追求“诗”与“画”的意境。 关键词:诗画 情感 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流动特性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部类,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中包括绘画的气运及诗歌的意韵。在中国古代,音乐是最被重视、并且获得高度发展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各门艺术的中心和源泉,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诗和画了。 中国人常用“诗情画意”一词来表达美的境界,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情趣和意境,强调“善”与“美”的结合,向善中求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说抽象的文字可以表达抽象的情趣。诗词是用文字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动人的意境,而绘画则是用图画来描绘美丽的图景。中国绘画中有“工笔”、“写意”两大类,工笔画细致入微、精雕细刻,追求的是“形似”;写意画是用笔放纵、造型概括,追求“神似”。而“传神”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追求。 正是受这种意境的影响,中国音乐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境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文学、诗歌、历史、美术的综合体。它所映现的也正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物质和精神力量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任何艺术都是在主观和客观相互关系之间建立起来的,徐复观先生在《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一文中说:“绘画不仅仅是再现自然,但终究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以它常常是偏向于客观的一面。画因为是以客观自然为基调,所以就定画的机能是‘见’。诗则是表达感情,所谓‘诗以言志’以言志喂基调,所以常常是偏向于主观的一面。”钟嵘《诗品》以开始便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诗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说,画是“见的艺术”;诗则是“感的艺术”,那么音乐作为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所包含着的非语言、非概念、非思辨所能传达、说明、代替、穷尽的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意味,同样也是那样朦胧而丰富,宽广而不确定。到后来谈到“因为中国文人能有意识地在诗中发现出画的题材,并由此再进一步用作诗的方法来画,从而提高了画的意境,使之得以在精神上进一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用画来说明诗的‘远’的意境,则是诗与画的相互启发,循环无端了”。在我看来中国艺术中岂止诗与画能做到“互相启发,循环无端”书法与诗画,书法与篆刻,音乐与书法,音乐与诗画。扩而大之,华夏艺术正是如此生生不息,得以流传的。 因而要很好地表现中国音乐,就要把握好中国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这种意境。而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跟音乐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来更好地表现音乐。如诗与画。在演奏和欣赏一些诗情画意的古代曲目时,我们可以结合诗与画的特征来演奏和欣赏它。
《追光者》通过杂技与戏剧、舞蹈、美术、音乐等艺术的结合的节目,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蕴的“新杂技”表演形式。《追光者》由杰出新锐导演伍一担任总导演,与林怡、杨明圆、庄雪雯三位拥有国际化视野及丰富创作经验的杂技编导组成导演团队。
音乐跟美术结合的必要性
摘要:美术与音乐作为不同的学科各具特点,但是,这两个同属艺术门类的姐妹花,使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及内心产生的的共鸣是相同的。笔者认为将音乐引入美术教学是提高学生艺术感悟力、培养学生的探知欲及提高绘画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
美术与音乐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现代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同时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力尝试。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
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他用音符做色彩,用旋律做线条,画出一幅用心灵去感受的心灵之画。俄国着名的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曾经说,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的钢琴,画家是弹钢琴的手,他有目的的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
因此,音乐和美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将是一个多美妙的感受。笔者将从提高学生艺术感悟力、培养学生理解艺术的共通性及提高学生绘画表现能力三个方面简单的进行分析。
音乐美,是对音乐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等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这首诗音乐美的表现有: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蜡、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音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这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回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气度。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1)全诗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2)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是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音色有些类似绘画中的颜色,但又不尽相同,因为画家笔下的颜色与他所表现的客观事物的颜色有一种必然的联系或参照,如植物多用绿色,鲜血用红色,大海天空多用蓝色等。而音乐则表现的是抽象化的客观事物和人的感情,缺少具体对应的参照,因此,作曲家的艺术表现就有了更多的个人体验和丰富多样的音色选择。然而画家早已尝试用具体的颜色去表现抽象的事物和情感,遗憾的是作曲家却不能选择某种音色去具象客观的事物。也许这恰恰是音乐的玄妙所在。音乐表现对音色的多种选择,丰富了人的想像,为音乐更增添了艺术的气质。
绘画、雕塑、音乐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常欣赏这些经典艺术形式,不但可以提升欣赏者的艺术审美水准,艺术鉴别能力,更能让欣赏者感受到崇高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对提升个人修养与人格很有帮助。
但我们在欣赏音乐和绘画、雕塑时,会明显感到,总觉得绘画和雕塑不如音乐带给人的感染力和振憾力强大。
只因为绘画和雕塑是典型的视觉艺术,能直观地看到,它们往往展现一个瞬间形象,给观者带来的是碎片式的艺术感受,缺乏一种连贯的、持续的感受力。
而音乐是脱离视觉形象的抽象艺术,无法用眼睛看到具体形式,只能通过听觉和想象力来完成欣赏,有助于催化欣赏者的想象空间。
另外,音乐中从低音、中音、高音有许多音调,都是模仿自然中的天籁,时而如轻风拂动,时而如流水哗哗,时而如千军万马奔腾,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更大,这种变化在本质上跟人的心跳一样,容易俘获人的感性认知。
当欣赏者的感性认知陷入到音乐韵律中时,很容易被音乐本身的节奏带动起来,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不少人在听音乐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或者唱起来,哼起来的原因。
还有一点,一段音乐往往有好几分钟,一些交响乐甚至有10多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它们都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展开起伏跌宕的节奏,这种连贯性会一步步叠加到欣赏者脑海里,从而形成持续的共鸣。
如果音乐节奏很短,比如,“咚、咚”两声鼓声,听者听完,得到的感染力十分有限,就不会产生共鸣。
如果是连续的、有节奏的鼓声,比如,古代战场上给将士加油助威的连续的战鼓齐鸣声,就有强烈的催人勇往直前的力量,将士不往前冲杀都不由自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