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为友六百字作文

与苏轼为友六百字作文,第1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一个才情横溢、诗文俱佳的古代大作家,其词风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他是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为他处在中国古代文明的中间位置——宋代;又因为他身上融会了儒道佛这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三大主流思想

苏轼最著名的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凡是书念到高中的人恐怕都会背诵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词中写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年轻有为的周瑜写得何等地潇洒和智勇双全,表达了自己的无限钦佩和向往,而当时作者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曲折地表达了他空怀理想和抱负而不得施展的心声

同一年,苏轼又写了《赤壁赋》,格调已比《赤壁怀古》明朗许多这是一篇散文,“韩潮苏海”(意思是说韩愈的文章像潮水一样地奔放,而苏轼的文章则像海水一样广阔)是对苏轼散文的最高评价这篇文章写他和一个朋友,驾一叶扁舟,夜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他的朋友很悲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即:像蜉蝣一样将短促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米哀叹我们一生的短促,羡慕那长江的无穷无尽)面对朋友的悲观,和朋友一样人生不得志的苏轼却很豁达,慨叹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只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即:天地万物各有自己的主宰,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即使是一丁点儿也不要取用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成为声音,眼睛遇到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谁来禁止,享用它们永远不会枯竭,这是自然界无穷尽的宝藏,你和我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听着苏轼的慨叹,想想苏轼是何等样人物,年青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要“读遍天下书,走遍天下路”1056年,首次出川应试,就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也曾是宰相王安石的学生,可以说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但由于秉性耿直,针砭时弊,一直被贬官,他多么渴望能为国建功立业,但一生都不得志,只好把这种情怀寄托给名山大川,寄托给诗词文章其实有时候想想,生活的磨难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试想:如果苏轼人生得意,还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有意思的是,名山、大川、古迹有的是,但作者为什么一直对赤壁这个地方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呢在苏轼的精神世界中,杂糅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但儒家的思想应该是主流,所以尽管苏轼性格粗犷豪放,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自己没有像周公谨那样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直耿耿于怀吧

再说说苏轼的诗句,想必很多朋友都领教过,他开创以文为诗,拓展以诗为词,苏如海,独步天下,豪放又婉约,能文又能武,苏东坡之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他之赋,有前后赤壁赋等,皆为千古名篇,他工诗擅词,诗富画意哲理,词开豪放一派,书法也独树一帜是一个让我们钦佩的古代大家他的为文通才-----精赋精文精词精诗精书画!但是我更欣赏他的为人---乐官乐政乐民乐文乐流放!

他在被贬至黄州时种地的地名叫东坡,后来他就以此为号了他熟读五车书,才华横北斗,无奈命运事多乖,处处行路难卷入乌台诗案入狱期间曾两度想自杀,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在一系列的磨难中,变的越来越通达他拄杖穿屐鞋,于坎坷中高歌他披蓑衣戴斗笠,在风雨中潇洒;杭州黄州湖州,经他官辙而有兴;密州琼州徐州,有他遗迹便千秋他把西子融入西湖的绿波,他把月亮铸成中秋的思念,他把鸭子升高为报春的使者,他把橙黄橘绿描写的淋漓尽致,庐山经他一览,从此有了哲理,菊花在他的礼赞下,因而生出傲雪枝这些表象的通达除了其人生坎坷多磨难以外,还与他圆融地接受了中华传统各个文化思想有直接关联但他并不是“矛盾”无主,“杂”无头绪,他接受的主流是----“儒”,在各个磨砺和挫折中,他始终怀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在接受“儒”的同时,又接受了“道、佛”,一个“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胸怀,苏东坡便能熔坎坷经历而铸成为“通达”这一难能可贵的生存智慧

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创作有矛盾,恰是他学识渊博,经历丰富,人生多彩的哲学体现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处世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情感思想变化,各有偏重,但是关键在于抓住自我,活出哲学意趣来他的诗作脍炙人口,都反馈着他的通达和其才华横溢、洒脱怡然、情感丰富的内涵世界

感悟他的通达,我们虽说不能像他一样通才,但是可以学他的通达通达,利己又利人,既能为己所乐又能为友所娱------人生贵通达

(2)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 "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已经在家乡结了婚。苏轼母亲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苏家嘉佑四年,丧期已满,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长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亲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去上任时,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后来苏轼把当时所作的一首 《留别诗》收集在自编《东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年春,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百姓们生活困难。后来奉上级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北边筑了一个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喜雨亭记",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三、反对变法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顺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急,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设法运出。后来又碰上西夏人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应军粮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于工作,苏轼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与政治现实差距甚远,作为一位初任官职的热血青年,他感到无比的忧虑。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翌年他深爱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士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嫁给东坡,后来生下儿子苏迈,可惜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就死了),不到一年,父亲也跟着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枢回到了故乡眉山。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此时,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所以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举札子》、《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争的旋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和挫败感。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他在此地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 《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四,漂泊流离

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安石,便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苏轼在杭州作通判时的确作了不少诗讽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绝》的第四首:"杖黎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首诗就是讽刺青苗法的执行不力,官吏强迫农民借钱,然后又在当地开设赌场、妓院,把钱捞回来的丑恶行径。但这毕竟是诗,本不应构成罪状,但是围绕新法所进行的严肃的政治斗争己演变成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苏轼的诗得罪了那些青云直上的新贵,就难免获罪。

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李定等人,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他们的卑鄙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苏轼祈福外,前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张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镇 替他上疏求情,于是情势缓和下来。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为他说情,最后只定了苏轼 "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生活困难、没有薪傣,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后来,只好暂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饭,一家大小靠仅剩的钱节俭过活。老友马正卿实在看不过去,替他请得可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耕种、造屋。他汗流陕背地在东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则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于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所以便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东坡看做是自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其名为 "东坡雪堂",从此自号 "东坡居士"。

苏轼在经过了此次的文字狱冲击后,胸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他虽然一直压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写诗惹祸,但创作的激情岂是能压抑住的他一面在诗中倾诉自己的冤屈与不平,一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喜悦,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处寻幽访胜,悠闲度日。这段期间对苏轼而言,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这些年中,他刻苦读书,因而在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于 "乌台诗案"给他打击很大,从而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文章,如 《前赤壁赋》,即在探讨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赋》外,他还作了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作品,来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此时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邑、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有天真烂漫之趣。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谈得很投机,这时的东坡对王安石仍不客气,亲切地责备王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而违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风。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儿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五、政事艰难

元丰七年,苏轼四十九岁时,宋神宗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这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后崩逝,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大力提拨旧派人物,东坡奉召还朝,太后命坐赐茶,又撒御前金莲烛台送他回院。由于太后废除新法,政局的情势开始逆转,原为政权中枢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执政。后世史家称之为 "元枯更化",旧法派继续当权执政。

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苏轼迸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人京以后,苏轼发现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后,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东坡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健将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张,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有所改变。他认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力劝司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成为夹缝里的人物,两面都不讨好。

这年九月,旧法派的领袖司马光去世,使得旧法派四分五裂,陷人了丑陋的派阀之争。集宋朝理学之大成的程颐领导的洛党相苏轼等人的蜀党势不两立,朔党夹杂其间,也纠缠不清,派阀之争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对私事的诽谤。

元枯四年,苏轼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便请调转任杭州叶知事,上任时,杭州人焚香列队欢迎,不料苏轼刚到任就遇到严重的天灾和病害。后来,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医院。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与白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是遭到作风激进的朔党的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而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

六、诗人之死

苏轼的职位越升越高,而对立的党派对他的攻击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对其以前的文字狱(即乌台诗案)大作文章。郁郁寡欢的苏拭请奏调任江南之地,但末获批准。元枯八年九月,苏轼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同月,高太后崩逝,"元佑更化"也随之宣告结束了。

元佑八年九月,十八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政权又转移到吕惠卿等新法派人士的手里,于是又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酷的弹劾。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义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得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他对这一切安之若素。他有两句诗写道:"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即使身处遭人唾弃的岭外之地,也不因此而丧志,仍旧悠然地过着清贫的生活。 不料京城朝廷的奸人仍不肯罢休,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他。这次苏轼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岛,是一个人迹罕至,瘴疬丛生之地。而苏辙当时则被贬在雷州,两地间隔着海峡,两人要分手时,苏轼还打趣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到了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为了糊□,他连酒器都卖掉了。可是他没忘了读书,这一段时间他最爱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他还常常带上个大酒瓢,在田野里边唱边走,作诗自娱。他还结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闲了就去串门,跟野老饮酒聊天,还常常给乡邻看病开方。苏轼晚年流放海外的岁月很艰苦,但他仍然超然洒脱,并自得其乐。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的和解。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为成都玉局观。在自惠州后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虽然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乐观开朗、富有朝气。苏轼六月渡过琼州海峡返北,月在悍江边时,他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位大诗人。苏轼北还,经过润州、前往常州时,运河两岸拥满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他们随船前行,争着要看看这位久经磨难的大诗人的风采。然而,此时的苏轼因旅途劳顿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

我心中的苏轼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苏轼作文400字 篇1

 幼时的我,读苏轼的《题西林壁》,熟读成诵,其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信手拈来,但对个中精深的哲理却并不深谙,只是读出了庐山的奇异,庐山的多姿。

 童年的我,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了解了原来诗竟可以神奇地将画这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不仅精要地再现了惠崇这位宋初著名僧人的画作之形象,而且还不为原画所囿,表现了画笔难以表达的感觉和事物,使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和蓬勃生机,将画意与诗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少年的我,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读明白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绝色佳人喻绝佳胜景的绝妙之笔,反复吟哦,暗自佩服叫好。后来的我,读《江城子》,读苏轼与妻子伉俪情深;读《水调歌头》,读苏轼对弟弟深挚的同胞情谊,以及超然达观的襟怀;读《念奴娇》,读苏轼豪放词的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阔。

 直到现在,我开始读懂苏轼了,读懂了他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物与我皆无尽”的旷达的人生态度;读懂了他戏谑自己的学生秦观“小人繁须也”的诙谐幽默……这就是苏轼———北宋文坛上的领袖人物,一位才华横溢、为世人所敬仰、为后人所钦佩的一代文豪。他的名、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境界一定会被人们所铭记,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苏轼作文400字 篇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记

 这次英语考试,我得了一个“好成绩”——65分。心里灰暗无比。窗外的风雨吹打着我的心,嘲笑地宣布我的失败。我的心情更加灰暗。

 我早早的吃完晚饭,心情很浮躁的来到了阳台边。望着这圆圆的月亮,突然想到苏轼面对着朝廷的腐败和轻视,仍大声唱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想:是啊,人间是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那天上的月亮,有隐也有现有圆有缺一样。这次英语考试的失误,我只要更加努力,就一定能勤能补拙。

 从此,英语早读中多了一阵大声的声音;英语课中又多了一阵流利的回答声;下课时,班级里多了一个正在看英语书的倒影。而且每当我回答失误的时候,不时也想起苏轼对我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习上更加的认真。

 85分,像一个娃娃的笑脸,灿烂的绽放在我的试卷上。

 放学时,美丽的晚霞铺满了天空。

 谢谢你,苏轼。是你的《水调歌头》,让我重拾了考试的信心。你的《水调歌头》会一直指引着我走向顺利的人生。——后记

苏轼作文400字 篇3

 他被人们誉为诗神,他被人们誉为词圣,他是历史上的传说。

 他才华横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吃饭吃出了东坡肉,他穿鞋穿出了东坡鞋,他戴帽带出了东坡帽,他精通医学、占卜、金石、写作,建筑、写诗。他为我们写了2700首诗,300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字数达到120多万字。他是一位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才。

 他重情重义,妻子因重病去世,他吊丧三年,为妻子种了3000多棵树,每夜都因思念妻子而睡不着觉,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时刻为民着想,当时杭州西湖面临着水域缩减,以及杭州的农业,手工业,渔业,交通运输受到巨大的危机,他为此想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他的努力下,建设了苏提,此后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各行各业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西湖苏提遗迹,不禁让我们想到这位伟大的诗人历史身影。

 在他考进士时,主考官是欧阳修,考试的人还有欧阳修的弟子曾巩。欧阳修在批阅时发现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认为只有他的弟子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准备把它放在第一名,可是为了避嫌,所以放在了第二名。第二天揭榜时,欧阳修发现第二名不是他的弟子,而是另一个人,欧阳修找到他以后。果不其然,他十分有才华,也很有礼貌,把他顺利的接到门下,成为欧阳修最得意的弟子。

 他就是才华横溢,重情重义,为民着想的苏轼。

苏轼作文400字 篇4

 眉山自古文学兴盛,史不绝书。如此盛地能孕育出苏子这样的诗人才子,想来也是不足为奇的。

 初次与苏东坡邂逅是在他的‘西北望,射天狼’中,仅仅两句就足够令我陶醉了。当时的苏东坡正值壮年,意气风发,有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这两句之豪放,恐怕也是震古烁今了!

 不久,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新鲜出炉。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很多种理解。但我认为,这句诗表达了机遇难得,要及时把握。因此诗是苏轼怀念其弟苏子由而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更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

 但“明月多被云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从此开始了一贬再贬的艰辛之路。看到这一史事,我也是义愤填膺。苏子报国之心若皎皎明月,却因政见不同遭人迫害,几至丧命。不过苏东坡到黄州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开始了他的美食之旅。

 我想尝鱼美,闻笋香就不必多说了,到黄州后,苏轼大名鼎鼎的《猪肉颂》也问世了。苏子最喜猪肉,还发明了“微火慢炖”,不骄不躁煮出的猪肉才能色、香、味俱全。自古文人吃货不少,但像苏东坡这样精于吃,还为美食专门写诗的恐怕也没有第二人了。一个热爱美食的人也必然热爱生活。

 他的才情,他的抱负,他的乐观无一不让我敬佩,虽我活不成他那样的人,但我也可学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之心,也可学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洒脱,也可学他“笑时犹带岭梅香”的越挫越勇。

苏轼作文400字 篇5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爱好美食的造酒实验者;一个诗人、书法家和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徘徊者。但我认为,他是一个潇洒的人。

 潇洒是具体的,是苏轼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时的表现。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潇洒的'人,他被贬黄州时生活拮据,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他自己开荒种地,还引以为荣。他那时很钦佩唐朝诗人白居易,白居易被贬时曾作《步东坡》。而现在,苏轼的这块地正好在黄州城东门外,于是他就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这,就是潇洒!

 苏轼还很很会苦中作乐。黄州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这并没有难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在黄州他发明了东坡肉和东坡羹这两道廉价美味的菜肴,还写了《猪肉颂》和《东坡羹颂》来讲如何制作它们。有了肉、饭、菜,还缺一杯酒。苏轼还按照朋友杨世昌道士提供的秘方酿酒,并作了《蜜酒歌》一首。这,亦是潇洒!

 苏轼能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勤勉生活,也能在艰苦的环境里自得其乐,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潇洒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果我们能像苏轼一样笑对生活中的波折,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苏轼作文400字 篇6

 读书与古人连接,听书了解古人。星期四下午,语文课堂上谢老师带领同学们听了宋朝诗人苏东坡的故事。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知道苏轼是在小学课本上学的三首诗,《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我对苏轼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他是宋朝的一位诗人。今天听后,知道了他还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通过聆听知道了苏轼的许多故事,早年经历、进京应试、名动京城、自请出京、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东山再起、筑建苏堤、流落儋州。通过这些故事,知道到了苏轼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以宽广的审美眼光拥抱大千世界,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审美态度。这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这次聆听知道了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1076年中秋节在密州所作,中秋望月怀人,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我对苏轼的故事只是略知一二,今后要继续读关于他的书,背诵他写的诗。

 通过这次听书课堂,我明白了谢老师的良苦用心,她在利用各种方式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对文人文学的兴趣,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

 我要多阅读,多揣摩,多练笔,坚持不懈,不断提高文学水平。

1 练笔:结合苏轼的诗写一篇练笔,400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维幼时的我,读苏轼的《题西林壁》,熟读成诵,其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信手拈来,但对个中精深的哲理却并不深谙,只是读出了庐山的奇异,庐山的多姿。童年的我,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了解了原来诗竟可以神奇地将画这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仅精要地再现了惠崇这位宋初著名僧人的画作之形象,而且还不为原画所囿,表现了画笔难以表达的感觉和事物,使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和蓬勃生机,将画意与诗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少年的我,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读明白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绝色佳人喻绝佳胜景的绝妙之笔,反复吟哦,暗自佩服叫好。

后来的我,读《江城子》,读苏轼与妻子伉俪情深;读《水调歌头》,读苏轼对弟弟深挚的同胞情谊,以及超然达观的襟怀;读《念奴娇》,读苏轼豪放词的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阔。直到现在,我开始读懂苏轼了,读懂了他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物与我皆无尽”的旷达的人生态度;读懂了他戏谑自己的学生秦观“小人繁须也”的诙谐幽默…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这是有关片段,你可以结合起来)。

2 练笔:结合苏轼的诗写一篇练笔,400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

幼时的我,读苏轼的《题西林壁》,熟读成诵,其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信手拈来,但对个中精深的哲理却并不深谙,只是读出了庐山的奇异,庐山的多姿。

童年的我,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了解了原来诗竟可以神奇地将画这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不仅精要地再现了惠崇这位宋初著名僧人的画作之形象,而且还不为原画所囿,表现了画笔难以表达的感觉和事物,使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和蓬勃生机,将画意与诗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少年的我,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读明白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绝色佳人喻绝佳胜景的绝妙之笔,反复吟哦,暗自佩服叫好。

后来的我,读《江城子》,读苏轼与妻子伉俪情深;读《水调歌头》,读苏轼对弟弟深挚的同胞情谊,以及超然达观的襟怀;读《念奴娇》,读苏轼豪放词的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阔。

直到现在,我开始读懂苏轼了,读懂了他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物与我皆无尽”的旷达的人生态度;读懂了他戏谑自己的学生秦观“小人繁须也”的诙谐幽默…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这是有关片段,你可以结合起来)

3 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4 结合苏轼生平的写一篇文章

苏轼的一生引言:“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今天读到了老师写的《苏轼的审美人生》一文,是我对苏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苏轼的诗,最初只是觉得他的是写得很豪放,对他们人并不了解。可是读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在它的身上有着太多的东西让我们去敬佩,他的文采,他的性格。

下面,我仅对苏诗作一下介绍:(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

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二)苏轼的人生观,审美观:苏轼多元的人生观及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对其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近几年研究者对此各持不同看法。如蒲友俊《超越困境:苏轼在海南》(《四川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认为,苏轼乐观豁达的生存方式和审美态度,使他能战胜在偏远穷荒的海南儋州的种种迫害和磨难,登上诗歌创作和文学思想。

5 写给苏东坡作文

苏东坡你那命运坎坷的一生在庸俗的人眼中是多么的可笑,历经官场的多磨,被迫流放,又在危难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诗词,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传奇。

我不禁对这位伟大的诗人产生无限的敬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的壮美展现在眼前,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滔滔的江水在日以继夜地奔流着,豪迈的胸怀面对着这样的情景时,使人产生对以往英雄的崇敬。

你在这美景中触景生情,面对着滚滚不息的长河,感到历史的逝去,就像那东去的大河,于是你提笔写下了这句话,并在缅怀故人时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壮美诗词。就像你一样,豪迈的胸怀使你在不经意间总能捕捉那小小的刹那。

如今,现代人足不出户,何来的豪迈壮阔?何来的汹涌澎湃?即使有,那也只是昙花一现,开不了多久。人的性情如同澎湃的大海,瞬息万变,一会儿晴朗无比,一会儿愁云不散,现实总是和理想那么遥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豪迈的诗人也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当你被贬黄州时,夜中月色入户,你难以入睡。

但这样的月色是多么的难得啊,在贬黄州期间,你这个闲官无所事事,不能签约公事,又在尘世中生活,见到如此的月光不免让人觉得欣喜,可眼下有没有同你一起赏月的人,于是你只好去找同你一起被贬黄州的张怀民。在这悠闲的散步之中,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苍楚和人生的感叹啊!这美丽的月色,在古人看来就是悲凉的。

人生的长河中有几多惆怅,几多豪迈,几多深情,几多愁,美丽的人生,历史的长河。你的事迹永远被歌颂。

6 作文 邂逅苏轼 500字以上

邂逅苏轼

知道苏轼是从“大江东去”开始的。曾几何时,被他描绘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被他豪放、大气的风格深深吸引。

苏子的一生命运多舛,起起落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权。而饱读经史的苏轼怀着“奋厉当有世志”的人生信念,忧国忧民,对国家政事坚持己见,丝毫不向黑暗势力妥协。不盲从、不徇私、黑白分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污浊的官场中,洁身自好。然而,肮脏的污流里岂能容下这一泓清泉?污流只会侵蚀这一泓清泉。于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在政治的斗争与权力的倾扎下,被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难以想象,在经历了险恶的宦海风波与坎坷的人生挫辱后,苏子还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以乐观积极的心发现生活的美丽。这需要怎样的胸襟与气度!

谪贬黄州时,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孤独的苏轼过着形影相吊的生活。“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苏子以孤鸿自喻,其凄凉境况,不可言说。至今读起这首《卜算子》依然能感受到苏子心中那莫可名状的孤苦寂寞。政治的失意,老友的置之不理,无边的孤独感向他袭来,莫非真应了那句“自古圣贤多寂寞”。苏子心中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几次大起大落,最远的贬到了岭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如何困难的境遇下,都依然保持自身的高贵人格,以坚定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感到人生无奈的苏轼研读老庄哲学,佛禅玄理来寻求心灵的超脱。“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子的词看似简单易理解,其背后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无穷的思索与启迪。在苏子眼里,世事不过过眼烟云,任得一世清净。

最欣赏的是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过是一次偶然林中遇雨,常人若遇到,会认为倒霉,淋了一场雨,成了落汤鸡。苏子却脚踏芒鞋,吟啸且徐行,以乐观的心面对这风风雨雨,抑或是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谁又能如苏子这般潇洒的淋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其中带着几分自嘲任性,又有几分豁达洒脱。任他风吹雨打吧,“谁怕?”风风雨雨总有停的时候。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一边却是山头斜照迎面。这其中包含着朴素的两面观哲理。最经典的是最后一句,当风雨逝去,回首一路走来的坎坷道路时,苏子不喜不悲,而是以旷达的心胸淡看风云,这般豁达与洒脱令人敬仰。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但也不乏婉约杰作。苏子的词风是多元的。最打动人心的是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宛如心灵深处的话语,用心来书写的不带任何娇柔造作的修饰,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情之至深,催人泪下。“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正的知己是无须太多言语的,因为心有灵犀,因为你在我心,简简单单几句,哪怕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足以表达一切,正所谓爱在无语时。想想如今的快餐时代,又有多少人有这般真挚的感情呢?

苏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深刻的哲人。诗人的气质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别样美丽,哲人的思想让他包容万物,在辛酸坎坷的悲剧人生中超度自己。有人说,没有人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却洞察了人世间最深的奥妙。而如今,我也只是虔诚地拜读苏子的遗墨,用愚钝的心去感受苏子深邃的哲思,在字里行间被他的精神照亮。他的精神如此高尚,而我只能在人间仰望。

7 求一篇作文,关于写苏轼的,文章中要有苏轼的诗句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

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 “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 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 “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 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 “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

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

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 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飞翔的美丽,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

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 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

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闪电般划过。我豁然开朗,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

意犹未尽地收回目光,与苏轼对视。从他的双眸中,我又读出了一份悠远的自信。

这就是心灵的沟通,超越时空,纵横千古,今人与古人之约,原是如此简单而不凡。 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无数。

苏轼,北宋时代诗、词、文兼善的一代文学巨匠,是一位能把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惟融为一体的思惟巨人,作为一名少年就"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师长教师墓志铭》)而能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而不惜自身安危的"人平易近公仆",千百年来,一向是耸立在中国人的心中的一块刺眼丰碑。可是,苏轼生平中最悦耳的篇章,我感受就是他在年夜起年夜落的糊口狂澜中的斗争历史。

有史以来,良多一身正气之士,在肮脏、混浊、遭人冲击的世尘面前,自沉江河者有之,遁隐山林者有之,"万事不关心"者有之,抑郁忧伤而死者有之……而苏轼却在"朝闻……,夕贬……"的几死遭贬中,高声唱着"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凯歌,在世北归,实为一年夜事业,年夜有苏武牧羊的悲壮!我们年夜这活生生的真实人生中,读到了他艰深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虑,所默示的人生立场更为丰硕、深刻和悦耳,更具有典型性和吸引力,影响了后世文人对自我逆境人生的面临。

勇敢面临逆境人生

苏轼年夜人生角度去探讨人生奥秘,去面临逆境人生。其实,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硕的生命内在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不美观思惟,而是一种宽年夜旷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立场。苏轼就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给它作正确诠释的人。苏轼的"人生如梦"是在吸收传统人生思惟和小我糊口体验的基本上,形成的一套年夜磨折--省悟--超越的思绪。

苏轼在人活路上屡遭贬谪,老庄哲学、佛老思惟不时占有他的气宇,好道慕隐的出生避世思惟时起时伏。或许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年夜社会方面看,其一,赵宋王朝在鼎力扶持新的儒学思惟系统的基本上,也充实操作释、道两家思惟;其二,宋代权要田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是不不变的,士年夜夫的盛衰升降斗劲急剧,势力富贵"鲜有三世之久者"。这对一部门封建田主阶级常识分子的仕进情趣不得不发哨兵然的消极影响。其次,他父亲的屡试不第,愿意"自以闲居郊野之中,鱼稻蔬笋之资,足以摄生自乐,俯仰世俗之间",再次,苏轼和苏洵也曾外出游历,与一些"高僧"和"蓬户士"的交往行为等等,苏轼都耳濡目染过,于是在他的身上就年夜有乃父之遗风了。

苏轼在秉承前人的思惟的基本上,又长于把人生的个体生命放置在人类的长河中,如在《赤壁赋》里,他乐不美观的认为人生与自然"自其不蹦者而不美观之,则物与我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同样在他的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工具!"中,"雪泥鸿爪"的名喻,一方面默示了他初入仕途的人生迷惘,体验到人生的偶然和无常,对前途的不成把握;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他把人生看作悠悠远程,所经所历不外是鸿飞千里行程的且则歇脚,不是终点和目的地,总有未来和但愿的思惟。他的《水调歌头》中诉说了"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这小我生永恒的缺憾,是"此事古难全"的必然,但他仍是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不美观祝愿作结。所以,同是"人生如寄",前人年夜多是勾留在难谴的悲哀之中,而苏轼,却跟超越离合、忧喜、祸福、凶吉甚至出处相联系,浮现了自立的选择意识,默示出触处生春、摆布逢源的精神境界。

苏轼领受了老庄哲学中更生轻利、重自然轻物质、随遇而安的思惟,为不沉湎于如梦的人生而不能自拔的行为供给了顽强的理论依据。他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觉得人生之梦未醒,盖因欢怨之情未断,也就是说,摒弃欢怨之情,就能超越如梦的人生。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如梦的豪迥暌闺奔放理解,苏轼的生平尽管几度遭贬,备受冲击,穷徒∽彻,千辛万苦,在人不胜其忧的情形中,他仍然安之若泰,不改其乐。即使是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仰慕古英雄的时辰,也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踪意之情。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看似消极悲不美观,我觉得,这本色上也是他在借佛、道思惟放松自己,宽慰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宽年夜旷达。苏轼受释教思惟影响很深,古代英雄人以及他们的功名,在苏轼看来也不外是虚有其名,因而被他一笔扫到:"百年瞬息万事忙,夷齐盗趾俱亡羊"。这种深悟反省、疾苦麻木、否认人生、逃避现实的人生立场老是时不时地吞噬着他,使他持久处在"人生如梦"的深深苍莽中。

苏轼事实下场是一个念书人,虽然它所接管的传统文化身分是多方面的,但儒家思惟一向是其基本和主导。纵不美观苏轼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他"不得签定公函"的失踪意时代,他还在全力借助老伴侣的力量帮老苍生做好事、做实事,他自己也死力年夜各方面关心公众,如他在东坡务农时上书太守去除杀婴恶俗,成立救儿会等。这也证实他身处姆悍含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惟脉搏还在贰心中跳动。

苏轼也曾经写意、风光过一时,在盛名之下,历受了宋仁宗、真宗、神宗三代君主的"知遇之恩"。当苏轼处于党争倾轧漩涡而进退失据时,高太后还年夜贬地召回他,并以"撮合"和"托孤(那时哲宗皇帝还小,由太后执政)"的口吻对他说,他之所以年夜贬地起复,其实是"神宗皇帝之意。"这些优遇和名气也是苏轼经常在浩劫中得以保全人命的尚方宝剑,这也是苏轼在逆境中感伤"人生如梦"的时辰,能够获得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激进立场的原因之一,也直接影响了苏轼的人生价值取向。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更况且苏轼所受的是几代君恩呢苏轼的人生之梦也就有了这样深挚的依靠,不会像中国古代良多文人一样以隐居来消磨自己的逆境人生了。

有了对"人生如梦"的清醒熟悉,就有了如梦人生的清醒糊口。苏轼在《定风浪》中寻到了逆境人生的糊口真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都相迎。回首回头回忆历来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年夜"风雨"到"烟雨"只一字之差,而它浮现的是人的糊口力量。人生的真正魅力就在于若何把刀剑相逼的"风雨"变为审美对象的"烟雨",诗意的糊口着。

苏轼在多灾多灾的人生之旅中,年夜年夜地丰硕了中国历来文人慨叹"人生如梦"的内在,是他更是儿女人看待逆境人生的强有力的刀兵。

"也无风雨也无晴"--潇洒的逆境人生

苏轼的人生之梦一向在顺境与逆境的出人鱿脯思疑着,前进着。出和入的问题,是中国文人面临的最年夜人生课题。出和入的矛盾,中国儒、释、道三家已提出过度歧的解决路子。儒家以入世为根基精神,又以"达则兼济全国,穷则独善其身"作为需要的填补;释教讲究出生避世,道家追求遁世,他们又与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相通。苏轼对此三者,染濡均深,又能兼容并蓄,在入世与出生避世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碰撞与激荡中,使内在的割裂获得通顺贯通、统一与整合,年夜而达到一种天趣洋溢、朝气浩荡、超然无累、自足完竣的人生境界。

苏轼是一个诙谐巨匠,他的诙谐与他的个性履历、糊口情趣、学识水平、文化布景等等都有着慎密亲密的关系。同时,诙谐诙谐也是苏轼特有的抵御逆境人生的有力刀兵。这种诙谐诙谐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踪败、忧闷和疾苦,带有自我解嘲、自我调整的特征。

一向以来,酒与文人就有着解不开的缘份。"对酒当歌"的曹操、"斗酒百篇"的李白、"篇篇有酒"的陶渊明……酒能给人以腾云跨风、飘飘欲仙的快感,使人陶欢然忘弃世俗之累,摆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贬谪后苏轼之类的心境刚好吻合,他也借臼媸暑。苏轼的酒量并不年夜,但他喜爱以酒会友,不单是酒的鉴赏家,他还自己造酒喝。他在定州短短一段时代,就曾经做过橘子酒和松酒。甚至在他逝世往后,他的两个儿子也经常被人问到他父亲做各类酒的体例,尤其是在他诗和手札中多次提到的桂酒。也还有人打着他的灯号,卖起了"东坡酒"。其实,苏时在做酒方面只是个外行中的熟行,而不是真正的熟行。我想,苏轼尝到的也许就在于做酒之乐了。

苏轼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书法家,一位画家。关于这方面的逸闻趣事就更多了,这也是文人多方面追求的默示,在逆境中,它们又会成为淡忘世情、自我消遣的精采体例。关于这点,在这里我不想再去赘述。

苏轼在风铀缮Ⅹ的道路上,能泰然处之,能挪用各类糊口身分实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他终于年夜一次次政治斗争的恶梦中醒来,惊骇、惊悸、思疑、委屈等被他年夜容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糊口立场和精神状况是十分可贵的,可以说,他真不愧为一个糊口的强者。值得我们芸芸众生进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逆境人生的夸姣祝愿

苏轼对逆境人生作出了如斯宽年夜旷达的理解和行为,组成了他怪异的人生风光线,达到了他特有的人生境界。这些都与他对实妓缮Ⅹ的热爱有关,不管苏轼身处何等姆悍含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立场和乐不美观向上的精神及其对夸姣人生的强烈呼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恰是因为有了对人生的由衷热爱,对糊口的细心感应感染,苏轼才有勇气和力量去超越并消减疾苦。

苏轼在逆境中,他的一双看待糊口的眼睛并没有因为疾苦和履媲而暗淡。在看这个多灾多灾的世界时,苏轼的目光也依然是在审美,这审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浮现?而苏轼就是在审美中健忘了疾苦,也淡化了疾苦。"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江城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约层霄。"(《西江月》)年夜他眼里看出去的世界,无不布满了一种属于生命和糊口的斑斓和情趣。因为人生如斯夸姣,才能如斯深切地去感应感染人生的给以和馈送。对人生的赏识中,苏轼几乎是感膏泽。仕途之失踪和糊口之艰不曾消磨他对糊口的灵敏的洞察力和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力。相反,在困苦中。他更懂得保藏一点一滴的欢愉和糊口的亮点,活出一派无邪和出色。

究其本色,苏轼是"儒道互补"这一人格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一向没有割裂"兼济"和"独善"的关系,而是把两者统一路来,使之成为自我成长的手段。所以,他不须去官、不须归隐也同样能自我完美。对封建时代后期的常识分子们发生了巨年夜的影响力,成为他们所普遍奉行的人格模式。

苏轼的逆境人生哲学分为四个条理:一是以庄学的"相对"不美观认可悲哀的存在;二是用悲哀存在的普遍性来否认对悲哀的执着;三是把人生视为一个漫长的持续的时刻过程以减轻悲哀与绝望;四是把握人生的自动权与悲哀抗争,变绝望为乐不美观与但愿。苏轼以"相对"不美观既看到人生的悲哀,又看到人生的欢喜,而且相信在漫长的持续的人生转变过程中,机缘和但愿是永远存在的。

苏轼是一个善待人生、热爱糊口的人,能够在自然的风光中,在悲苦的糊口情形里,寻到乐趣和知足。当他被一贬再贬,直贬到海南那萧瑟林中的时辰,他也涓滴不觉矮人一等,更没有是以而气馁,而是在桄榔林中,就地取材,筑为小屋,作《桄榔庵铭》以明心志:"九山一区,帝为方舆,神尻以游,孰非吾居?"收支意料的突发奇想,嗣魅这林莽间的小屋,无异于泛博宇宙间的一舆,以尻为轮,以神为马,遨游六合之间,何等自由安闲!似乎已经完全忘怀了自己仍是一个流放海角的阶下囚!他甚至把他的凄凉遭遇算作"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川。倏忽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一样的委顺自然。此时默示出来的乐不美观精神,已完全超越了物质身分和糊口形迹,进入了无物不成不美观、无往不成乐的自由王国。

苏轼虽然分开我们已经九百多年了,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永远是一本内容丰硕的人生之书,值得我们耐心地去阅读。他盘曲的糊口履历和有关逆境人生的诗文标识表记标帜更是对当今"小皇帝"们进行"挫折教育"的活跃教材。我觉得,挖掘苏轼的逆境人生及其文化内在,也有着极其主要的意义,也应该是苏轼研究的一个不成轻忽的话题。

关于描写苏轼的,找到一首当代诗坛名家诗人写的唯美古诗词名篇名言名句之一如下供参考:

英雄迟暮

文/李者也

大江东去入海终,巨浪淘尽风流踪。

苏轼暮年天涯贬,英雄晚景叹凄清。

曾经激越远如云,当年豪迈去似风。

千古墨客终一叟,万代文豪今一翁。

然则同为白发老,一样银丝两样生。

凡夫至死空万事,英雄迟暮万事空。

空万事者事皆废,万事空者事曾兴。

但求不负才八斗,浓墨且书志满胸。

诗词文赋开门户,书画音茗皆成宗。

盛年凡夫仅凡夫,迟暮英雄亦英雄。

人生谁能料后事,后事料尽一无成。

壮岁勿荒凌云志,哪管迟暮沦蒿蓬。

注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建于1098年,明代更为现名,古代儋州最高学府。北宋文豪苏东坡晚年被贬至此地,当年意气风发的一代才子,老来晚景凄凉,远离亲人故友,几乎病死在当时的大荒之地。后来自寻乐趣,建立书院,教化人民,使得海南从此文风兴盛。现雕塑有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

走近白居易

  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走得很完美。有时候,开头漂亮,结局往往遗憾,否则何有天意弄人之说。白居易的光芒,曾经照亮过唐朝的天空,只是有那么一段路,他自己也在黑暗中摸索,迷惘而不知方向。

  初识白居易,是初中时那首浅显易懂却又饱绽黎民之忧的《卖炭翁》,这与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颇为契合,心下便对这位善良的诗人有了莫名的好感,后来读到《长恨歌》,钦佩之情再次涌起,因为世间万物,最得我心者,莫过于才情二字,白居易纵有时代之限,个人理念之偏,但挥洒于纸间的忧国之思,凝神于笔端的情爱之叹,又岂一般人所能企及。

  香山居士是深情的,今年暑假当我在西安华清宫邂逅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之后,更是对历史上这位用情颇深的男人产生了好感。舞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华丽的盛唐气象如艳丽的花朵在夜空绽放。编剧和演员,一手握着历史的内容,一手握着现代的形式,将《长恨歌》演绎得极为完美。我想,白居易是懂爱情的,否则笔下的情意怎能如清泉般汩汩流出,又怎能如岩浆般灼伤我们早已沧桑的心?

  他们说,《长恨歌》里有白居易的影子,邻家少女湘灵曾经像白莲一样盛开在诗人的眼里。那时,诗人十九岁,她十五岁,天真烂漫的年龄孕育的爱情最真实也最刻骨铭心,遗憾的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男人身后多有一个蛮横无理的母亲,陆游如是,居易如是,“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最后两句,是想象的画面,在远处的西楼之上,湘灵应该凭栏在独自思念着自己。咀嚼着这样的诗句,内心有种酸涩,那位才情兼具的香山居士啊,在深夜怀人的瞬间必定也是凄苦和悲怆的。

  白居易三十三岁了,在长安做了校书郎,当他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时,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回绝了他的要求,并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临走前,白居易悄悄地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两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读古人的情史,总以为薄情的多决绝,多情的又太懦弱,情爱如纸,总是被戳得千疮百孔。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逝世十年,杜甫去世两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也的确创作出了冠绝千古的诗作,遗憾的是,才人多薄命,日后的他,陷入牛李党争而深受其害,政治仕途上的一贬再贬,爱女金銮子的早夭,渭村三年贫病交加的生活……让他在妓乐、诗酒中放情自娱,为后世留了些话柄。

  纵然如此,我还是爱着白居易的,想起了年少时吟咏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时读来只觉爽朗入口,铿锵有韵,如今细思量,当年十六岁的白居易是带着怎样踌躇满志的少年情怀去睥睨天下的啊,在他眼里,世事皆是完美,无论是荣枯的自然法则,还是用火“烧”的外在摧残之举,野草都可以凭借生命本身的韧劲去与天地抗衡,那是一颗未经历世事磨难的心蹦出的天真之语,年少的峥嵘,是同样曾经年少的我所欣赏的。

  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走得很完美。有时候,开头漂亮,结局往往遗憾,否则何有天意弄人之说。白居易的光芒,曾经照亮过唐朝的天空,只是有那么一段路,他自己也在黑暗中摸索,迷惘而不知方向。

走近王维

夜深人静,手握着一卷书,倚着窗,独自观看霓虹灯下的黑暗。

脑海里尽是他的诗文,他诗文中的一幅幅画,画中处处动人的鸟鸣、风声;嗅一嗅,似乎又闻到辛夷花香。他,就是这黑暗夜色中众多霓虹很是灿烂的一处吧。

他是大唐盛世中众多诗人中的一个,他的诗没有李白的豪放与狂妄,没有杜甫的忧郁与顿指,没有白居易的平华与朴实,但他仍有万千“粉丝”,沉迷于他的诗中、画中。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可他的诗,应是诗中有画,画中有声(音乐)的呀!

不知何时,已丢下手中的书,端起泡有毛尖的茶杯,不由忆起故乡。脑中的诗句,在回忆的海洋里停滞,我看见了他诗中的画面,也看见了我的故乡:雨,连续下了几天,天地里的野草趁势长了一大截,在一个下着细雨的早上,村中的男人耐不住清闲,披着蓑衣,头顶蓑帽,肩负锄头走向村东的田里。

空气中的潮湿,让家中做饭的妇人着了急,她急于把饭早点做好,送给田间劳作的男人,可炊烟依旧是缓缓升起再缓缓的消逝。妇人掀开锅盖,用藜和面蒸的饭香喷喷的。妇人喜悦的哼着小调,将饭盛在碗中,放在竹篮里,扭着细腰,轻轻抚平乱发,轻快走向田地。 妇人走在田间小路上,看见远方的男人辛勤劳作,正在翻刨土地,身后跟着低头啄食的白鹭,田边的树林中传来阵阵的黄鹂啼叫;在端详男人喜善的脸,妇人轻柔叫道男人:饭来啦,歇歇……

男人抬头擦汗间已看见妇人走来,便听话的走去,带着憨厚的笑容,坐在田梗上林荫下,大口吃饭……

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男耕女织,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俗世间的种种黑暗。他一定也羡慕这种生活,要不然,也不会半官半隐。 他官至尚书右丞,有远大抱负,想为国家强盛出分力量,所以不舍离开官场,但又厌恶官场黑暗,于是一边做官一边隐居山林。在山林中修身,于是,也有人称他为诗佛。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他很羡慕田园生活,常常观看农家生活,向往而不能,是他心中的矛盾。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足以证明他修身礼佛,在佛中抚慰精神以填补现实的空虚。

天,渐渐亮了,霓虹灯一盏一盏的灭了,正如大唐的兴亡,在那瞬间已是千年以后。他也在大唐覆灭的狂风巨浪中淹没,消失的没了踪迹。但他的诗,却永远流传了下来。

走近辛弃疾

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的辛弃疾,纵然没有苏轼坦荡潇洒的开阔心境,却也是个满腔热忱的有为青年。辛弃疾年幼时,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在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时,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引得洪迈在名作《稼轩记》中,称他为“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生活在战乱纷飞的南宋,百姓整日处于水深火热中,已变得麻木、盲从,纵使有人立志推翻金人的统治,在几次反抗失败的情况下便都弃兵投敌乐。而辛弃疾,身处壮年,却疾百姓之苦,思人民之意。将自己的豪情壮志淋漓尽致地挥洒于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那宽阔的肩膀,高大的背影,无不体现了堂堂男儿的千万豪情,他那有如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无不令人动容。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拥有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从此归居上饶。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又作旷达之想。虽然辛弃疾终生未实现、完成自己的理想,但他那淡然自若,隐居世外的精神却足以诠释一生。作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军士大将,战场是梦想的舞台,但神勇骁战的辛弃疾被迫辞离官职,退隐江湖,其中的苦涩只有自己能领会。自古以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的陈子昂,少时就有“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政治热情。金榜后,他力主息兵、减刑、反贪、轻役,终因多次进谏而触怒龙颜,反遭贬谪。于是登幽州台愤懑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生之有限,世之无情,一腔孤独寂寞中胸而升!同为当代的传奇英雄,前者奋勇杀敌,后者坦言进谏,同样无法实现报国之愿,但一人豪放洒脱,一人却抑郁忧愤,何也?孰可谓人之心态也。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那绝不甘沉没的心灵,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永为世人所推崇、敬佩!

走进苏轼

翻开古典诗集,读孟浩然、王维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读白居易、杜甫你明白了什么是忧国忧民;读李清照、辛弃疾你了解了什么是婉转如风,什么是豪放如雷……而读苏轼,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纵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来赞扬他,纵有礼部尚书的官职,纵有文忠的谥号,我想这也不能也还不够概括苏轼有名望的一生。

提起苏东坡,中国人总是联想到他的豁达、乐观。古往今来在生死场上镇定自若,笑向刀斧丛林的英雄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声,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并不多,但东坡就是特殊的一个。

他!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

他!他是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憎恨邪-恶暴-力的人,一个瑜珈的修行者,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幽默的大师,但这还不是以道出他的全部。但正是他的道佛思想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他的人生,凡事都以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他的政治身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他的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还曾坐过130天的监牢,至于罪名,真正称得上“莫须有”。

东坡因为“马台诗狱”的案件被贬到黄州时,他的弟弟说过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但他与友人屋全于南长江边筑“快哉亭”,并酒后欣然赋诗“落后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显青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当他被贬到海南时,他写道:“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天水之中,九洲在瀛海内,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在劳作时,觉得劳而有获,心中欢喜,他写出:“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茶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可见他处在逆境之中仍乐观、豁达的对待人生。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知道他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他清新豪健,独具风格的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同样是写杨花,彭无逊在田园间有“点点挂作,雪绵松润,为君襄泪”,而苏轼在遭贬路途中唱出了:“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满江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葬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他既写花又写人,情春伤别,婉约风格,真是独树一帜。

同样是咏梅,吴文英在沧海亭边说:“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梅冻蕊。”陆游在阡陌中曾作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东坡却婉转的道出:“无骨那愁瘴露,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草绿毛么凤。素面翻羽,嫌粉涴、洗妆不退红唇,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同样是写春,黄庭坚在墙角边漫步时欣然赋诗:“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夫同祝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而苏东坡溜达于林木之间时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他才华横溢,诗文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

在荒芜大漠之中,他题作:“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问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不足怪者。”在黄河边上他吼出了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足以见他的乐观与豪迈。在月下他低声沉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山脚他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给后人留下的是绝唱,是平和而又豪健的诗。

读着他那婉约的诗词,感觉如沐春风,微风拂面时那一阵全身舒爽的感觉。

读着他那毫放的诗词,感觉如涛涛江水,以迅雷之势,东流赴洋,如万马奔腾,在草原上齐啸而过。

读着他的诗词的同时,读懂了他。读懂了他处事达观的态度,读懂了他面对逆境时豁达,读懂了他的“事不臆断而有无,可乎”的执著,读读了他“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读懂了他……

望采纳O(∩_∩)O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615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