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和余华有什么关系

深海和余华有什么关系,第1张

余华和深海没有什么关系。

《深海》的导演田晓鹏继在某平台上直播时澄清了,这部影片和余华没有什么关系,没有承担文学顾问之类等职务。

深海是导演田晓鹏继“国产动画**里程碑”《大圣归来》之后,历时7年筹备制作,深海片尾指导是余华。影片采用现实与梦境交叉互文的叙事手法,讲述一位现代少女(参宿)误入梦幻的深海世界,却因此邂逅了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的故事。

**《深海》讲述了小女孩参宿寻找妈妈途中意外溺水,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遇见了南河,与他和船员一起在深海里航行的故事。

**评价

影片整体呈现出炫目缤纷的动画基调。深海是温暖的梦境,那么一定有别于本片现实情境中灰黑色调的黯淡海面与家庭生活。赤橙黄绿青蓝紫,无论是深海中的游鱼与水母,深海大饭店的陈设与人物,还是翻卷的潜流与漩涡,都被赋予了极其繁复的色彩。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画面并不是安静的,而是在运镜的驱动与光影的配合下,消散或聚拢,上升或下沉,流转或停歇,有规律或无规律地“漂流”组合,构成了一种极为契合梦境的“有意味的形式”。

示例步骤如下:

1、先用一张白色的长方形的白纸板,然后用铅笔将推荐卡的大致边框用铅笔勾画出来,以荷花边框为例子。

2、将签字笔将边框仔细的勾画出来,用彩色铅笔将荷花涂色。

3、在小一些的边框上,写上推荐卡三个稍微大一些的字。

4、然后将书的名字和书的梗概等内容写在推荐卡上。

5、用彩笔涂上淡淡的颜色即可。

作者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第七天》是余华2013年出版的小说,共13万字。有人评价这本书,“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这本书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杨飞(“我”)在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以及对往事的种种回忆,从而让这个荒诞的鬼怪故事层层抽丝剥茧、徐徐展开。

作者采用了蝉蜕叙事的风格。所谓蝉蜕叙事是指由第一人称叙事者“我”蝉蜕到下一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叙事者的叙事方式。以主人公杨飞为主线,从一主线又分别连接不同辅线,使得人物故事一个个独立存在,又环环相套,从而使得全书故事层层推进。

翻开书的第一页,余华引用了《旧约·创世纪》开篇中的一段话,“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这段引文表明了书叙事的结构,以七天为叙事结构。每天一个单位,每一天为一章,每一章是一段人物故事,每一个故事又都推动另一个故事。直到第七天,一切尘埃落定。尘归尘、土归土。拥有墓地的死者获得安息,而没有墓地的亡灵获得永生。一切又再一次归于宁静。

第一天,讲述“我”(杨飞)死了,接到一通电话让我去殡仪馆接受火化。“我”换上一身家里相对最新的衣服,一身白色的丝质睡衣,睡衣上写着“李青”二字。由于死的突然,料定没有亲人送葬,于是自己为自己带一块儿黑纱以示悼念。然后,拿着一个号牌去殡仪馆火化。不想,这个死后的世界一样社会阶级分明,贫富差距明显,没钱依然是寸步难行。由于没有钱,生前没有置办墓地,“我”无处去安息,只能无奈地离开。在这座城市里游荡,边走边来到一些地方,边走边回忆起一些生前的往事。比如,“我”生前准备去做家教的那家遭遇到暴力强拆,他们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在冬天寒冷的废墟里写着作业。同时,“我”也在找寻“我”的死因,在一家餐馆吃饭,由一张报纸得知自己的前妻“李青”自杀而亡。而此时,餐馆厨房失火导致意外爆炸。“我”就死在这里。

第二天,“我”与前妻李青在死亡的时空相遇,回忆过去的种种,互诉彼此离异后的生活。通过这番时隔多年、远隔“死死”的彼此坦诚,我们终于明白,其实对方才是自己生命中唯一深爱的恋人。如同李青说,“我结婚两次,丈夫只有一个,就是你。”又比如,李青说“我仍然爱你。”,而 “我”的回答是,“我永远爱你。”然而,就像生前无法守住婚姻一样,死后的“我们”也无法相守。生前是因为彼此的人生追求不同,而死后是因为有没有墓地的差别。

第三天,讲述了“我”的身世。“我”,一个被母亲在火车上意外生下来的孩子,遂后从火车厕所的洞中掉落丢失。因此,当地的报纸称“我”是“火车生下的孩子”。幸好,“我”被养父,一个21岁的铁路工人杨金彪所收养。这位养父给了“我”全部的爱,一手把“我”抚养长大,并因为“我”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婚姻,终身未娶。在“我”的生母多年后找来,又为了“我”的前途,养父杨金彪花掉身上所有积蓄为我置办行装,送“我”去北方的亲生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然而,经历岁月变迁,生母的家已经远不如养父的家更适合“我”,更能让“我”感受到爱。在“我”终于决定回来和养父在一起永远生活时,这位养父却又身患重症,淋巴癌。“我”辞去工作、卖掉房子准备为他看病。而父亲为了不拖累“我”,离家出走。

这一节,有一段令人读到泪目,25岁的杨金彪被迫从爱情和亲情中做出选择,曾经把四岁的杨飞丢弃了24小时。但,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分离,使他确信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这个孩子,而不是其他。书的后面,也道出因为这一段遗弃过孩子的经历,杨金彪始终自责于心,最后也终于死于那块曾经遗弃过孩子的异乡的石板上。

书中另一个核心人物是“我”心中的母亲,李月珍。她是杨金彪的邻居和好友。从小给“我”奶喝,对待“我”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她总是亲切地唤“我”,儿子。然而,因为李月珍发现了一起社会的丑闻,27个死婴被医院作为“医疗垃圾”弃入城市的河道中。为了掩盖这个事件,李月珍被一起制造的意外车祸导致身亡。而随后,李月珍和27个婴儿们的尸体又在同一天不翼而飞。

第四天,讲述“我”邂逅曾一起在出租屋生活过的邻居,鼠妹。之所以叫“鼠妹”,是因为鼠妹是“鼠族”的一员,而鼠族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生活在城市的废弃的防空洞里,哪里没有阳光,空气污浊。白天他们出来上班干活,晚上又回到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他们就好像是城市中的老鼠一样。鼠妹就以这个名字作为网名。

鼠妹和他的男友伍超是一对理发店的洗头工,极度贫穷,生活艰难。但是他们仍然在贫困中相恋相守,尽管生活的压力和贫穷使他们争吵不断,但是他们仍然不离不弃。然而,这段难能珍贵的爱情却因为一个误会或说是一点儿虚荣心,被彻底地击碎了。男友给鼠妹买了一只她梦寐以求的iPhone4s手机,不过,是一只盗版机。一时之气,也因为被一群网友的群嘲与“鼓励”(唆使),鼠妹带着怨恨跳楼自杀。

第五天,“我”随鼠妹去到一个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幽灵的地方,“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首先遇到一对爱下棋、又爱拌嘴的骷髅兄弟。他们是多年前在一次扫黄运动中暴力执法的年轻警察,以及因被这位警察踢坏睾丸而复仇杀死对方的死刑犯李姓男子。他们生前一个伤人、一个杀人,恩怨极深。死后却成为一对不计前嫌、结伴永生的兄弟。

这或许正是死亡的力量。想起有句话说,“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是的,在死亡面前,所有的计较、仇恨都不重要了,所有的前尘恩怨也都灰飞烟灭。

第六天,鼠妹终于得知了男友伍超的消息,知道他卖掉自己一个肾给她买一块墓地。此刻,所有的怨恨都被爱所湮灭了。她接受了亡灵们为她举办的盛大又隆重的洗礼,换上一条由男人的裤子改制而成的裙子。此刻,她就如同一个纯洁的、完美的新娘,在所有游离的亡灵的护送下,去殡仪馆接受火化。然后,她就可以去往那块儿属于她的墓地,永远地安息。这一段余华将它描述地极其梦幻,如同在写一个童话。充满想像、充满梦幻。读者仿佛可以从纸上跃然看到一个亡灵所居住的乌托邦,那里所有人(死人)平等、友爱、互助,所有的一切都是和谐、宁静、美好。

第七天,“我”护送鼠妹去殡仪馆火化,也同时如愿找到了自己失散的、因病出走的养父杨金彪。这一章,他们之间那份即便是死亡也无法割裂的,比血亲更浓烈的亲情,令人动容。而杨金彪在殡仪馆自愿作为工作人员接待那些等待火化的亡灵。一如生前那般,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真实地不求任何回报。杨金彪这个人物的刻画是非常深刻的,真实、老实、朴实,天性善良又感情内敛,他就如同我们很多人的老父亲。

2014年,余华曾在答《京华时报》记者问时他说,“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他在这本书中是刻意制造一种叙述距离,把他不能直言表达的社会现实问题用光怪陆离的亡灵故事来告诉读者。

故事中叙述了两个同时存在着的,彼此隔离又有相互联结的世界。通过殡仪馆来把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现实的世界是一个险恶的、冷酷的世界,死者的世界是一个至善的、温暖的世界。通过对两个世界的描绘,呈现给我们一个图景丰富,却五味杂陈的社会生活面貌。书中涉及很多现实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官僚腐败、暴力执法、人权缺失、价值观偏差、网络暴力、医疗腐败、非法器官买卖、食品安全等等。余华是希望通过死者所见、所思来对当下的这些个社会现象,制度上不健全而发言,而呼吁。可以说,他是非常勇敢,非常敢写!当然,一个有责任的作家应该勇敢,应该敢于关心民生,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敢于呼吁,敢于写实。人们太需要敢于讲真话的作者,而不只是能够去满足于文学上那些虚无的构建,和对美好的无限想象的作者。

同时,书中还保留温暖和希望。如同是要留给那些在漆黑之中行路的人,小心捧出一束温暖与光亮,不至于让读者悲凉到无法喘息,完完全全地绝望。比如,前妻李青死后的忏悔;鼠妹的男友伍超卖肾也要为恋人鼠妹买一块儿墓地;饭店老板谭家鑫知道生意难做,一家人又都死在一次厨房失火爆炸的意外中。但是他说,“一家人能在一起,到哪里都是好”。而故事中的最打动人的还是对于父母亲情的刻画,养父杨金彪、“我”心目中的母亲李月珍,虽然毫无血缘关系,却给予了这个的“我”以世界上最珍贵、最真挚的情感,家人的情感。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书的最后,余华留给读者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如同是要留给绝望中的人们以希望。下面是这段书的结尾,我们一起来欣赏:

伍超的声音戛然而止,他停止前行的步伐,眼睛眺望前方,他的脸上出现诧异的神色,他看到了我曾经在这里见到的情景——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

他惊讶地向我转过身来,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向我询问。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无戒学堂IP营第三季打卡第7天,2863字,累计14915字

四十六

陈耀武回家后总独自坐在角落里沉默寡言,让陈永良夫妇和林祥福都很担心,林百家会陪陈耀武一声不吭坐上一天。

重新开课后,陈耀武目睹私塾王先生因七个学生另投他门而在街上失魂落魄,搬着课桌去了王先生那里,并开口说话林祥福让林百家和陈耀文也去王先生的私塾,这让王先生扬眉吐气,不觉间纠正了身体歪斜的毛病。

四十七

为抵御土匪,顾益民建立了溪镇民团,以商会名义收购流落民间的枪支弹药。土匪也到处掠夺和收买枪支。枪支皮条客出现,枪支买卖盛行。

众人抢着报名加入民团。顾益民请了朱伯崇任首领,由他亲自考试挑录用,十九个少了一只耳朵的人票全都录取。

四十八

陈耀武面对着林百家开始心神不宁,林百家也是如此。一天中午林百家在院子里睡午觉,陈耀武将手伸到了她的大腿上,林百家羞怯地默许了他的行为。

陈永良发现儿子的行为后大怒,操起扁担追打陈耀武,被林祥福阻止。

陈耀武三更时回家不敢敲门,靠门睡去。早晨被母亲推醒,拉进厅堂。陈永良用一根麻绳拉着他往外走。

林祥福说让陈耀武吃了饭睡一觉再行家规。

陈耀武被父亲用麻绳捆绑起来吊到树上鞭打,发出阵阵惨叫,林百家听后痛苦万分,急火攻心倒地昏迷。

林百家醒来后抓着李美莲哭个不停,李美莲告诉她这是前世定好的命。

四十九

陈永良为了让陈耀武远离林百家决定返回家乡。林祥福劝说道只要两人不再见面不必返回故乡,可以去陈永良接纳了建议。

两人深夜去酒馆喝酒,林祥福坦白了自己来溪镇就是为了寻找林百家的母亲,说既然文城是假的,小美阿强的名字也该是假的。

陈永良说小美和阿强不会回来西镇了。

林祥福说他想回北方的家了,只是女儿尚未出嫁还不能回去。

第二天早上陈永良去万亩荡查看落脚之地,李美莲请求将那个棉兜送给她做纪念。

陈永良回来说选定万亩荡的齐家村,林祥福将那里的两百亩土地归到陈永良名下。

林祥福和林百家将陈永良一家送到码头,林百家满脸泪痕看着船尾的陈耀武,他的脑袋再次歪斜,让她觉得他随时掉入水中。

五十

林百家起初时常独自流泪,坐在曾经是教室的房间发呆。有一天问林祥福自己的母亲是谁。

林祥福再次觉得溪镇不是阿强说的文城,感到此生再也不会见到小美。

他告诉女儿她母亲叫刘凤美,生下她不久就去世了,林百家的脸上布满了伤心。

十来天后,林祥福听到女儿的笑声,看见林百家从对面私塾中走出来,他如释重负,庆幸一切都过去了。

五十二

陈耀武离开林百家后丧魂落魄,有一天搭乘货船回了溪镇,去了私塾,看见林百家涨红的脸和她眼里的无限深情。下午陈耀武搭乘货船离开溪镇,如无其事地回家。

陈耀武往来于齐家村和溪镇,跟船员说是去溪镇看自己的女人。

林祥福有一天看到陈耀武从私塾走出的身影,看到他脸上的喜悦。他忧心忡忡,知道女儿为何而笑了。

五十二

林祥福在顾益民带来的《申报》上读到中西女塾的报道,突然感到顾益民可能耳闻两个孩子在私塾见面的消息。半月后,他将忐忑不安的林百家送到了中西女塾。林百家在这里遇到了顾同思和顾同念 ,开始全新生活。

一周后林百家走进学校专为不习惯学校生活的新生设置的哭室,呜呜哭了好久,想到很多的人和事。出了哭室,顾同思和顾同念在等着她,顾同思送给她象征着三姐妹的三枝梅花的刺绣,三人一起投身到笑声朗朗的女生中。

五十三

林祥福告诉顾益民他将林百家送到了中西女塾,顾益民告诉他顾同思和顾同念也在那里,让林祥福很欣慰。

林祥福开始了一人生活。木器社生意冷清,林祥福的心跟空荡荡的屋子一样空空荡荡。

一个夜晚,他去了那个私窝子,那个叫翠萍的已是昔日黄花,丈夫也因吸食鸦片过多中毒身亡。

林祥福开始是一言不发坐一个时辰留下十文铜钱就走,来过几次后两人开始说话,林祥福总是说起女儿,翠萍也说起丈夫,仍然流露出怀念。

一天晚上林祥福决定不回家了,再后来晚上来了就住在这里,在翠萍的抚摸中舒展了身体,沉沉睡去。

五十四

陈耀武最后一次来到溪镇时没在私塾里见到林百家,王先生告诉他林百家去了上海念书。陈耀武抖着身体伤心地对船员说自己没有女人了。

回程遇到土匪,船上所有船员都被砍死,陈耀武遇到那个叫“和尚”的土匪侥幸逃脱。

后来三年里,陈耀武没有离开陈家村,他长成一个强壮的男人。他不知道三年来林百家一直给他写信托王先生转交。

五十五

一个叫张一斧的土匪恶名鹊起,他抢了五十七次货船,用力斧砍了八十九名船员,关于他的传闻纷纷扬扬,水上漂和豹子李等几股土匪都投身他的麾下,人多势众后,张一斧就准备攻打溪镇了。

民团准备迎战,但百姓们对他们的战斗力感到提心吊胆。

五十六

四月里,张一斧率一百多土匪,抬着两架云梯,拉着两车湿被子和一门**到了溪镇南门。

朱伯崇亲自带着十七个人守南门。

土匪在城下吆喝要在溪镇过夜让打开城门,朱伯崇说溪镇住不下他们让他们走。

城墙上几个被割耳朵的士兵遭到土匪的奚落垂头丧气,朱伯崇喊着让他们举起枪。

徐铁匠开枪打死土匪小五子,另外七个独耳士兵喊着“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向城下的土匪开枪,土匪开枪还击,压住了城墙上的火力,架起云梯冲向城墙。朱伯崇指挥着集中火力向下设射击。

土匪披着湿被子爬上城墙,朱伯崇开枪打死两个土匪,独耳士兵扑上去把土匪摁在地上张嘴乱咬,徐铁匠的徒弟孙凤三将四个土匪全部开枪打死。

朱伯崇带头推倒一架云梯,陈三抱住一个土匪在他脸上咬下一大口肉,蹬着城墙抱着土匪和云梯一起倒下去,几个土匪冲他开枪,他跪在地上吐出咬下的土匪耳朵壮烈死去。

一个独耳士兵嚎啕大哭着跳下城墙,视死如归地冲向抬着云梯的土匪,顶着子弹狠命将云梯砍断,身中数弹后继续去砍第二架云梯。张一斧举起力斧劈下他的左胳膊,他右手的长刀继续砍着云梯,到张一斧劈下他的脑袋时,云梯已被砍成两段。

两个独耳士兵的牺牲让其他的独耳士兵失声痛哭。

张一斧命令拉来**,把城墙炸出一个缺口,朱伯崇肚子被炸出一个口子,他把流出的肠子塞回肚子,坐在地上继续指挥。最后他觉得自己不行了,就任命徐铁匠为团领,告诉他们一定要死守城门。

徐铁匠学着朱伯崇的样子指挥着十二个民团士兵浴血奋战两个多时辰,最后只剩下他和八处受伤的徒弟孙凤三,师徒俩趴在城墙的缺口上死守溪镇。

徐铁匠的眼球被打出来了,他觉得另一只眼睛也黑暗下来,就将朱伯崇的枪交给孙凤三,任命他为团领。

土匪狂攻了一天仍然没有攻下溪镇,最后**自己爆炸炸死炸伤了八个土匪。溪镇城里突然喊声震天,城墙上人头涌动,张一斧只得命令土匪撤退。

独耳民团誓死抵抗土匪、英勇奋战死守城门的壮举激励着城里的很多人涌向南门追杀土匪,杀了不少受伤和跑得慢的土匪。

击退土匪后,百姓们从城墙上下的乱石堆里找出朱伯崇、徐铁匠、陈三等十七具民团士兵的尸体,抬着走到城隍阁。

尚存一丝气息的孙凤三双手将盒子枪交给顾益民,说朱团领死前任命师傅为团领,师傅死前任命他为团领,他要死了任命顾益民为团领。

顾益民替孙凤三合上眼睛,说自己现在是溪镇民团第四任团领。

18个壮烈牺牲的民团士兵被葬在城隍阁前的空地上,让百姓记得是谁保卫了溪镇。

五十七

溪镇的独耳兵团威名远扬,顾益民重建了一支三十人的民团。附近城镇的民团甚至固若金汤的沈店都和溪镇民团订立了联防公约。

顾益民自视为各支民团的总首领,主张主动出击,一有匪情就亲自率团出城剿匪。

文字作者名称:(竞芳)

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题记

《活着》这本书我读了至少两遍。为何要一遍又一遍地读?

是因为这本书把将近半个世纪的“苦难”,浓缩到一个叫“福贵”的主人公身上。我从未见过一个人能承受如此深重的“苦”,能从如此深重的“苦”中趟出来,并重新回归平静的人生。

书中涵盖了人生七种苦楚,生、老、病、死、怨恨会、爱别离、求不得。通过文字来安安静静地品读这样的“苦”,让人上瘾,让人在觉悟到人生无常的同时,又惊叹人生的神奇。

这七苦,就像游戏里的七道关卡,一关比一关要难,每通过一关,都要付出常人不愿意付出的,意想不到的代价。我经常一遍遍地想象,如果自己置身于那种苦难,我能熬过几重。

言归正传。《活着》讲述了主人公“富贵”的一生。

富贵是一个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在赌局上被人设计,输光了所有的家业,老父亲也气得一命归西,从此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一家五口人只能挤在一个破败的草棚里,苟延残喘。

人生就是这么无常,一个呼风唤雨、娇生惯养的地主少爷,一下子沦落到人生的谷底。有一天母亲生病,富贵出去求医,在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又在战争中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全国解放后,富贵回到了家乡,才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妻子家珍独自将儿女抚养长大,儿子上了小学,但女儿凤霞因病成了哑巴。凤霞后来与成立的搬运工二喜结婚了。女婿二喜人勤快、老实,为家里减轻了很多负担,也非常疼爱凤霞。不久,凤霞怀孕了。

你以为苦难就这样结束了?富贵从此就能开始幸福安稳的生活?错了,苦难才刚刚开始。

先是县长夫人受伤失血严重,恰好富贵儿子的血型和县长夫人相同,就被动员去献血,儿子被抽血过多而亡。

再是女儿凤霞在生下一名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

然后女婿二喜在搬运水泥板时,因为吊车出了故障,被两排水泥板活活夹死。

至此,家里只剩下了富贵和外孙苦根,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苦根不停喊饿,富贵心疼煮豆子给他吃,不料,苦根却因此被豆子撑死了。

不幸的事情一桩桩发生在富贵的身上,最后只剩下一头老黄牛陪着他,在阳光下反刍哪些惨痛的岁月。

我不明白为何余华要把富贵的人生写得这么惨。在现实世界中,真的有这么惨、这么苦的人吗?

如果是为了惩罚富贵年轻时胡作非为的生活,那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惨痛了。再说家珍、凤霞、二喜、苦根他们都是非常善良的好人啊,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地活下去,最后却沦为命运的牺牲品

富贵年轻时有“罪”,可他的家人们都是无辜的啊,为何要用他们的生命来偿还富贵的罪过。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说过:“《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

这段自序让我感悟到了作者的本意。其实余华讲述的不是富贵和他家人所遭受的无穷无尽的苦难,而是讲述“富贵”和“命运”之间的纠葛,而富贵家人所遭受的一切,都是为了很好的诠释这种纠葛,从而揭示什么叫“活着”。

富贵和自己的“命运”,相互感激着,也相互仇恨着,但彼此都离不开对方。富贵所遭受的一切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很像,都是命途多舛,被生活戏弄了无数次的人。但富贵、祥林嫂面对苦难的态度却迥异。

富贵在遭受这些痛苦的时候,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什么,也从来没有陷入过深深的悲伤,而是将痛苦深埋在心里,抬头继续迎接新的生活。哪怕迎向他的又是新一轮的,他无法预料的痛击。

美国时代周刊曾写道: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比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老年富贵在夕阳下佝偻的身影,像极了人在面对苦难时的姿势。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富贵将这七苦尝了一遍又一遍。

苦,越深;富贵的眼泪就越宽广和深厚。也许作者要揭示的是:再深重的苦难,也要充满倔强地,毫不妥协地活着,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是的,如果富贵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的话,从他所有的家人全部都已经离开他而去的那一刻起,正常人,肯定会深深地崩溃,再也找不到在人世间活下去的理由

那么,到底什么是余华所说的“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呢?余华没有给答案,在这本书中也找不出答案。我想任何人都找不出最标准的答案。

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这是余华的一篇中短篇,收录在《我胆小如鼠》里面。《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三篇合集。

第一篇我胆小如鼠,脉络清晰,很容易懂,杨高到底是胆小还是胆大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第二篇夏季台风,写的很讽刺也很现实,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弱小与求生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着重想谈谈第三篇。这一篇写得很迷,对,就是离奇与荒诞,以一个18岁少年的内心视角,掺杂着各种被迫害的幻想。初读时,一脸懵,重读还是一脸懵,隐隐觉得这是不是一个少年死前的回光返照般的幻想,一切都是虚构的。就像**《生死停留》表现的那样,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主人公在发生车祸时弥留之际想象出来的。我试图在结尾中找到它是完全虚构的痕迹。但是余华写得很巧妙,让你既觉得它是现实,又怀疑现实的真实性。

最后主人公“他”坐上了一趟煤矿列车,逃出了小镇。我不知道这寓意着主人公最终的解脱即死亡的解脱,还是指在现实中他的确逃脱了那个小镇。

下面来理一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全篇虚构中掺杂着现实,其实有点难区分的。

首先是按时间线来分,毕竟“四月三日”这个标题时间好像贯穿全文。小说并没有讲到四月三日发生了什么,因为它还没有到来主人公就逃走了。从这个时间线往前推,那么整篇小说写的大概就是三月二十九日到四月二日这五天之内发生的事情。

三月二十九日,主人公“他”的十八岁生日,然而并没有啤酒蛋糕,没有人记得没有人帮他庆祝,无依无靠,是他给自己生日之夜的主题,他感觉到以往的自己在渐渐离去,他的内心正在发生某种扭曲,某种妄想的扭曲。

三月三十日,早晨起来,幻想出街遇到他喜欢的女生,白雪,感觉她看他的眼神带着暗示,感觉路边梧桐树下站着的男人不怀好意。然后他去找他的朋友张亮家,但是他的朋友似乎对他的到来很惊讶,并不欢迎他。他感觉他们在交谈着什么,避开了他。事实上他的确碰到了白雪,但只是匆匆擦肩而过。去了朋友张亮家,但是张亮对他的到来很愉悦,他觉得这种愉悦也带有捉摸不透的感觉。傍晚回到家,他觉得父母关着门在密谋着什么,他听不真切,只听到一个“四月三日”,他便觉得,四月三日这天会发生什么关于他的不好的事情。

三月三十一日,他想象这天八点半会醒来,会有一个陌生人敲他的门。这天早上,他的确八点半醒来,他又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发现实对面一户人家有人访问在敲门。他对自己的预感开始深信不疑,自己的幻想一一对上之后他感到恐惧,被压迫的恐惧。上午出门在街上,他看着街边的橱窗,他看到的是一个个断手断脚的怪物。事实上那些是他的同学。他感觉周围的人都在注视他,都在暗暗参与着谋划着什么,他对此深信不疑。回到家,他吃着母亲早上买的油条,突然一个奇怪的念头出现,油条里可能有毒。他被这个镇住了并且确信其事,他感到胃里出现骚动。事实上油条好好的。晚上他有听到母亲在跟邻居密谈着什么,连邻居家的小孩都训练有素地欺骗他。

四月一日,上午去同学汉生家,他又开始想象,他觉得自己喜欢的女生白雪躲在汉生家,她已经叛变入敌营。他不再相信她。晚上父母提议出去散步,他看着黑洞洞的胡同,阴森森的月亮,一切的都是凄惨而可怖的。晚上睡觉时做梦,梦见醒来时他的朋友会来把他架起来,带到大街上,他会被卡车撞死。

四月二日,早上,他的朋友来找他,他感觉到跟梦境中的对上了。他跟朋友来到街上,他因恐惧挣脱了朋友们,在街上奔跑起来。他后来碰到了父亲,他觉得父亲看他的眼神不对劲,他觉得头顶脚手架的工人会扔下一块砖来把他砸死。晚上,他仿佛听见火车鸣笛的声音,他逃出了家里,逃上煤矿车,躲在煤堆里,看着站台越来越远,看着小镇越来越远。

小说的结尾是一个故事,小时候他有一个邻居,每天在窗口吹口琴,他也每天在窗台下听,后来那个邻居在十八岁的时候得病死去了,那个口琴声也死去了。

整篇的脉络就是这样的,以很大的篇幅来写他内心的被害幻想,他的朋友孤立他,他喜欢的女生欺骗他,他的父母联合邻居谋害他,连大街上的所有人,在他眼里都是充满着不怀好意的注视,想着怎么害他。其实写得很阴暗,这个少年内心的阴暗全都展现出来了,但不是自己对他人的阴暗,是他内心完全没有安全感,完全融入不了这个世界,感觉整个世界就是在迫害他,他孤身一人,手无寸铁,无从反抗,只能想着远远的逃离。我觉得悲剧的是,这个内心如此不安如此恐惧的少年,即使逃出了那个小镇,他还是会遇到不同的人,那个时候他的内心又会被恐惧所充斥,因为他的被害妄想症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不可纾解,仿佛一个瑟瑟发抖的兔子站在狼群中,即使狼群没有想吃它的想法,兔子内心的恐惧也会把它淹没,除非它能逃到一个没有狼群的地方。然而悲剧的是,我们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人,是不可能完全与人断绝的,是不存在这样一个完完全全与世隔绝的地方。我相信内心抑郁的人,都会想着如何逃离,真正意义上的逃离,但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只能煎熬着,勉强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从外在可能看不出他们的内心的天翻地覆,像文中的“他”,他的朋友,父母,好像没有一个人来关心他的内心。18岁的生日,啤酒蛋糕这些是他最后的求爱,然而现实是他自己一个人过了一个冷冰冰的生日,他整晚睡不着,他的内心很清晰的知道有什么东西死掉了,那是他对人们抱有的最后的善意,对世界抱有的最后的希望。然而没有人察觉他的内心,没有人在这个他极度敏感的时点给他一点温暖。他喜欢的女生白雪是他心里的一朵白月光,他幻想着她会注意到他的内心,幻想着她会了解他哪怕一丁半点,但现实是没有。他对她也失望了。他对所有人开始感到恐惧了,在后面他觉得自己继续在那里待下去他一定会死掉的,在现实中死掉的,于是他逃走了。

他小时候的一个邻居在18岁时得病死掉了,而现在刚过完18生日的他,内心也可以说是死掉了。

试图分析一下他内心这样扭曲的原因,我想,父母的忽视淡漠,朋友的有意无意的孤立,极有可能是他变成这样的原因。当然还有他自己的性格原因。我们不能说他变成这样被害妄想是不正常的,因为他既没有去伤害别人也没有去寻死觅活。只是在这个刚满18岁的少年内心,还是需要被关爱的,他幻想出来的一切都是缺爱的表现。我不知道在许多年以后,当他内心足够强大,不需要别人的垂爱的时候,他回过来看自己这一段时期,是否能释然地一笑而过。

我不知道在他的幻想中,四月三日到底会发生什么更令他恐惧的事情,但那件事情一定是让他奔溃的,无力承受的。我只希望,内心这么脆弱敏感的少年啊,愿你真的能乘着煤矿车,逃离那些让你恐惧害怕的事情,我也希望将来的某一天,你能发现发现心中存的善意,能遇到一个真正愿意走近你内心给你一丝慰藉的人。

毕竟你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愿你心有所安,有足够的勇气去拥抱这个世界!

我抗拒不了余华的作品,从经历了一生辛酸已经看得通透却仍要艰难活着的《活着》,到一辈子靠卖血养活一大家子人临老日子好过了却恐惧自己再也没有价值的《许三观卖血记》,

我的心一次次在作者锐如刀锋的笔触下战栗呻吟,他的文字就像苍凉深沉的海水瞬息就能将我淹没,然而在经历了生命的窒息之后,又觉得自己获得了心智的重生,借着作者的笔锋再度轮回,品味着一个又一个苦辣酸辛五味杂陈的生命历程。

《第七天》一开始在我脑中的画面清冷孤寂甚至还渗着白惨惨的迷雾。然而在故事的最后,那画面变得越来越明亮温柔,就像一个饱满的生命终于可以解脱……

在《第七天》中,余华是这样写死无葬身之地: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我看见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

我们曾用死无葬身之地去诅咒坏人,而在余华笔下,这却是一片净土,来到这的人都是善良的,也许他们也有做错过事,但他们值得被原谅。

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震撼着我。这个看似平静的太平盛世,是否只是表象?所谓的事实真相又是什么?我们一直活在温暖的阳光下,黑暗的地方何时才有光明?这些我们得不到回答,或许以后有人会给我们答案。

《第七天》写的是一个普通青年男子杨飞死后的七日见闻。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去讲述着现实中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他死后的第一天,他本该去殡仪馆烧了自己,然而殡仪馆不是他命定的终点,他死不起,因为他买不起墓地。贵宾区的魂可以住海景墓,普通区的魂尚能往山间水边安息,而他,只能漂泊。

他死后的第二天,他本该与他永远深爱的女人在死亡的时空里永远相爱,然而这个为了一己私欲的女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墓地,他们活着无法相守,死后仍然无法相守。正如女子活着时投入他人怀抱时对他的承诺:我仍然爱你,而他轻轻回复的却是我永远都在爱你……

他死后的第三天,他重温了与养父的快乐时光,养父的胸膛是他最温柔的摇篮。这个年轻的男人最终还是为了他付出了一生的时光甚至放弃了爱情和婚姻……

他死后的第四天,邂逅了那个与男友沦为鼠族的洗头妹,在浮华城市的地下,他们像老鼠一样生存。这对恋人曾共许一生,然而严酷的生活给不了他们斑斓的爱情,一个洗头仔一个洗头妹,只有在无穷无尽的争吵中维系着爱情的温度直至死亡。

他死后的第五天,遇到了一对生前的死仇死后的挚友,他们一个是暴力执法的警察一个是被警察踢碎睾丸的卖*者,也许唯有死亡能化解仇恨令众生平等,在这个平等之地他还见到了自小哺育他的妈妈,因为医院随意丢弃死婴的丑闻让她成了一个游魂,在这个平等之地,她成了二十七个死婴的母亲……

他死后的第六天,又一个亡魂捎来了鼠妹爱人的讯息,那个聪明勤奋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在大城市为鼠妹撑起一个温馨的家的男人,卖掉一颗肾为他心爱的女人买墓地。再没有怨恨的鼠妹终于可以穿着众亡魂为她织就的婚纱去那个没有新郎的家安息了……

他死后的第七天,终于在殡仪馆见到了他早已化为枯骨的父亲。死亡也无法割断这浓烈的亲情。他最后对父亲说:我会常来看你。然后便去了那众生平等的终极净土:死无葬身之地。

这七天里,他还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魂,看透了光怪陆离的事,社会不公阶级分化权钱交易情色勾当,作者一笔写不尽的心酸事,

小说描述的强制拆迁导致无辜老百姓受害、爱人的现实而背弃、鼠妹和伍超的平民式爱情其中穿插的细节无一不反应和讽刺了当今社会的现实现象,特别在人死后的殡仪馆分了VIP炉和平民炉,人们在死后也要按照贵贱之分安息。

这是一本绝望之书,也是一本希望之书。迅翁在《野草》中曾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我想余华大概也是此感吧,所以在世界尽头,他为我们造了一个美好的地方,它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651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3
下一篇2023-11-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