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图片欣赏,第1张

 在漫长的书体发展演变中,中国书法经由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依次形成,造就了中国书法璀璨多姿的艺术殿堂。而其中的隶书书法又是书法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欣赏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1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2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3

 隶书书法优秀书法作品4

 隶书的创作知识

 章法形式多样,主要有横成列、竖成行或横不成列、竖成行等,具体地说,一类是纵横均有规则的排列,有界格或无界格,以整齐为美,楷书、隶书、篆书多用这种章法;另一类是行距有规则,字距无规则,上下相连,左右错落,行书、草书多用这种章法。

 隶书创作有一定的格式,如:中堂、条幅、对联、方斗、横轴、匾额等。我们可以根据字的大小、多少选择相宜的格式,安排好主题部分和题款部分的位置。格式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

 一、创作幅式

 1、直式

 包括“中堂”、“条幅”、“对联”、和“条屏”等。“中堂”因挂于中堂正中而得名,它的大小一般是四尺整张宣纸,如四尺宣纸对开直裁,单幅竖写的叫“条幅”,文句对仗、大小相同的两条就叫“对联”。大小相同、四幅合一的则叫“四条屏”。

 2、横式

 包括“横幅”、“横披”、“横匾”和“长卷”等。横式是相对直式而言的,其名称又因幅式的大小和字的多少而各异。如“横匾”,一般四个字的最多见,而“长卷”因尺幅长、文字多而得名。

 3、扇式和方式

 扇式包括“团扇”和“折扇”,扇式作品一般带有装饰性,因此尺幅较近于实物的大小,而方式作品,又称“斗方”,二尺纸以内见方的最为常见。扇式和方式作品如用镜框装配,一般较适宜在现代楼房居室中悬挂,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于各种幅式具有各自的特性,因此初学者最好根据幅式的大小和文字的多少进行计算和安排,这样书写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作品的“一气呵成”。

 二、创作要求

 1、从右到左

 按照传统书写的习惯,作品无论是横式还是竖式,书写时都从右到左,并且起首不空格,诗词文句不用标点符号。

 2、大小适宜

 篆书、隶书、楷书作品,一般字形的大小相对要均匀,而行草、草书作品,字形的大小要有变化,避免雷同,增加感情趣味。另外,书写时应注意字不能越写越大或越小,尤其要区别比较正文与落款字的大小异同。

 3、间距得当

 一般地说,楷书的字距等于或小于行距,隶书的字距大于行距,而行书、草书、篆书的字距都小于行距,这是由各种书体本身不同的字形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书体与章法密切相关。另外,作品的上下左右都应留边,作品的末一行应尽量避免上面只留一个字或下面满字封底,要使布局协调舒适。

 4、对准中线

 无论哪一种书体,每一行字都有一条中线。中线其实就是一行字的“气脉”。初学者可以书写前,在纸上把每一行字的中线折好,这样便于每一行的字首尾相应,使“书为心画”体现的淋漓尽致。

 5、繁简统一

 书法作品使用的文字大多是繁体字,随着简化字的广泛应用,不少书法作品也采用了简化字。尽管文字的繁与简并不是书法艺术的本质,但是书法作品却要求风格统一。因此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能在同一幅作品中随意混用。

 6、随机应变

 一幅作品中,遇到相同的字时,最好有变化,如《兰亭序》中的“之”字,各有形态。遇到字的主要笔画连续相同时,也要有变化,如隶书中的波和行,草书中的长竖等,不能接连出现;遇到因字形的大小、宽窄使笔画难以上下、左右伸缩时,则要改变字的笔画,因势利导,顺势避让穿插。在整幅作品中,还应注意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

 行书是比较晚出的书体。从形态上说,“行”者,与“坐”、“跑”相对而言。行书最初又叫“行押书”、“行狎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某些特征。因此很多人有习惯性的称呼行书为行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草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行草书法作品1

 行草书法作品2

 行草书法作品3

 行草书法作品4

 行书字体的演变

 行书首先是书写方便:行书对楷书的部分做了简化处理,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其次笔法流动自如: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一下再写戈勾;也可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体态变化多:由于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因此其活动范围广,一个字会有好多种写法,变化多。如“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工整有致,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书写时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所以用以草稿、信函、随笔等,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是古今人士学习书法,特别重视此种字体,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字体。因此,项穆《书法雅言》概括说:“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行书中最着名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序”,虽是一份草稿,但可作行楷书的代表,其用笔灵动秀活,结体欹侧多姿,布白参差错落,而单字基本独立;在唐代受到唐太宗的喜爱,在遗诏中将原本跟他随葬,现在存世的只有摹本。

 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行书可以分为真行、行草两个层面。真行是比较规整近似于真书的行书。据唐代张怀的《书议》记:“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真行”亦称“楷行”、“行楷”。世间以王羲之为“真行”第一人。而行草:比较流动,近于草书的行书。亦称“行草”。但“行草”与“草行”难以细分,习惯上经常混用。宋代苏东坡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行书之“行”就作行走解。行书其实没有严格规范,可工整,也可放轶。明代项目《书法雅言》这样表述:“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清代刘熙载也有所修正说:“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其中《得示帖》可谓行草之典型,其中常有草字结法,且字与字之间每有连绵牵带,风格奔放。

 字体演变是本着实用为目的,力求方笔快捷,省时省力。然而,草书过分的简笔使人很难看懂,因此减低了它的实用性,才有了行书出头的机会。可以说,每一种新产生的字体都比旧体向这个方向更靠近了一步。写行书确实比草(章)书、八分要简便一些,又接近正体字,比较易认一些,所以这种字体一直到今天还为大家所用,也是所用的范围最广的一种。这就是为什么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新的字体流行起来的原因。这新的流行字体就是行书。字的主要目的到底还是为了用,美的欣赏则是附着上去的。

 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中国书法在世界书写艺术之林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浓厚的民族特性。不少人喜欢创作励志的书法,鼓励自己或者送给朋友。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励志毛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励志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励志毛笔书法作品1

 励志毛笔书法作品2

 励志毛笔书法作品3

 励志毛笔书法作品4

 励志毛笔书法作品5

 毛笔书法创作励志诗词素材

 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佚名《长歌行》

 6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7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0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11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12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13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14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15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16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17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8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19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世涛《狱中题壁》

 20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励志的十首诗词书法创作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长歌行》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赠萧瑀》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烟酿雨,荡尽胸怀——程墨的水墨书法

by赵黎畅(艺术理论博士)

       ^1水墨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水墨相氤氲[yīn yūn],产生丰富的随机变化。丰富性带来审美的趣味,随机性有着人生的哲思,变化性是种艺术的品格。水墨色相简单、朴素,却也是变化无穷,而书法的线条纯粹、抽象,带着生命的韵律,其本身也是一种姿势的记录。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书写出了诗与思的共舞。^1

       程墨在国画与书法创作中两者并重,在国画创作中汲取的墨法,他运用在了书法中。在传统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基础上,加上了墨法,这是他最初走进水墨书法领域的机缘。墨法的加入,使得作品呈现更加丰富的变化,带来的是更多无法预测的视觉效果,所谓妙趣横生。而水墨书法的关键,是水的运用,水的渗透赋予了作品空灵简淡,如同云散长空月在天。加之近来程墨多进行单字或少字的创作,弱化了书法的内容性、功能性,而突出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

       日本书法家手岛右卿的名作《崩坏》只有两个字,却带有冲击力和震慑力,表达出作者在遭遇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内心世界的崩塌与无可挽回的缺失。有很多评论家批评这样的作品不具有美感,是象征礼崩乐坏的伤风败俗之作。可是在经历了重创后,艺术家还在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心灵真实的彷徨无助、茫然无措,这样的创作行为本身就极具有凄凉的美感。艺术不一定总是要求我们蒸蒸日上、花好月圆,艺术更强调我们的内省外察、深刻反思。

       程墨的水墨书法,墨色浸透着他深沉的思想,水色晕染着他诗意的柔情 。^2他热爱自然造化,崇尚水的品格。上善若水,他说水墨书法的灵魂就是水,水的品格成就了字的品格,最终是指向人的品格。大道至简,程墨的感悟非常深刻:“水墨书法使用的黑白、浓淡、左右、主次等各种对比,无一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大道^2 ,水与墨的结合,形成的具有渐变的丰富的色阶,畅涩相合,气韵灵动,所以它是用水和墨为工具的对道的体悟与修为。”

       在水的作用下,作品产生更多随机性的变化,如果线条是经营过的位置和轨迹,在书写的过程中,水墨的交叠错落则是我们无法预知其效果的部分。如果用程墨的思想解释,好像我们在规划一段人生旅途的路线,起点和终点确定了,而沿途的风景则充满了未知。或许是壮美雄厚,或许是云淡风轻,或许是惊涛骇浪,而正是这种数不尽的未知数让人充满了期待,它们和起点终点的定数结合在一起,必然与偶然中,共同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风景。

        ^3 这种随机变化性也是一种艺术的品格,且带有禅宗的意味。李泽厚先生说:“中国艺术意境的更高层次是禅境。”程墨的水墨书法是艺术的创作,是宗教的深境,是哲学的沉思。它们不再仅仅是水墨与书法的二者相加,更是艺术家胸臆的抒怀,人生况味的凝结。^3

       莫疑净土程途远,日日人生雨点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宗教不一定是虔诚的信仰,而是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以及渴望远离尘世羁绊、寻求内心安宁的一片精神家园。程墨经常抄写经书,不仅是在抄经中注重书法技艺,更是他内心向往真善美的表达。抄写经书也让他的水墨书法创作有了禅宗的意境,成就了纯粹情感和精神的飘逸,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如何在超越世俗的艺术境界中安顿自己。

       八大山人在他的游鱼图中曾题写:“三万六千顷,毕竟有鱼行。”他留下了空阔,让观者自己飞出遐思。闻性本具圆通常,动静寤寐总昭彰。若能返闻闻自性,婆娑当处即寂光。 佛家讲色即是空,我们欣赏水墨书法,是要在空的境界中见出生命的本真,从有形化而无形。 眼前的书法作品和自己的生命形态已然交融,身在樊笼,心如鸿蒙,在审美式的人生里达到了内在与外在的浑然一体。

       除了研习历代书法名家名作,在水墨书法的创作上,程墨认为有几位国画大师对他影响比较大,如徐渭、黄宾虹、齐白石等。 他认为黄宾虹、齐白石的大写意把生宣纸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想水墨书法也是可以在生宣纸上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状态。 他经常思考,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如果加上墨法干湿浓淡的变化和节奏,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不断的好奇与探索,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看见星河宇宙。

       在下一阶段的创作中,他希望继续专研水墨书法的发展性,尝试多字数的通篇行草创作。同时传递他的思想,努力把水的品质表达到水墨书法作品中。

他喜欢:

水的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的谦逊——光明磊落,深不可测;

水的浩荡——豪情万丈,浪漫情怀;

水的韧性——以柔克刚,刚柔并济;

水的坚持——低调为水,默默壮大;

水的智慧——可方可圆,和而不同;

水的洒脱——随遇而安,笑看风尘……

       ^4他总结出这些水的品质,认为是水滋养了生命,滋养了他的创作。而反过来看,他也在创作中赋予了水以灵性,妙笔生花,点石成金。清清淡淡的一点水一点墨,在他笔下幻化出风起云涌,生烟酿雨,气象淋漓。滴水沧海,从晶莹剔透到包容万千,他的作品成为了一滴水很好的归宿。^4

翻山过海,万千路万千丘壑;

生烟酿雨,三两笔荡尽胸怀。

       风流才子是朋友间对程墨的戏称,而他的水墨书法确乎是一泓艺术的清泉,涤荡人心。他本人也是一股清流,怀抱清风明月的浪漫情怀,在艺术与人生的境界中,不断攀升。静水流深,他在追求的水的品格,也在锤炼思致的浩瀚和诗情的渺远。

候冠荣先生是我国知名的行书书法家,他的作品受到过内书法家的一致好评。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侯冠荣行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侯冠荣行书书法欣赏

 侯冠荣行书书法1

 侯冠荣行书书法2

 侯冠荣行书书法3

 侯冠荣行书书法4

 学书法,得5气去5气!

一、养静气,去躁气

写书法急不来,就像煲汤,小火慢炖,让食材的滋味养分入到汤里。

即便你是个急脾气,只要想写好书法,不用多久你就学会了慢下来。

学上一段时间,你可能发现朋友们眼中的讶异。做事、说话也沉稳了。

这就是传统艺术的神奇,这就是书法的魅力。

二、养雅气,去俗气

书法只是让你写好字的话那也太逊了。

学书法,使你不得不经常翻阅书籍,特别是历史、古典文学等书。

书法艺术的发展又与政治经济关系密切,这方面你也要涉猎。

学书法能够长知识,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学书法使读书成为你的习惯。

三、养朝气,去暮气

书法的每一根线条都是鲜活的。笔下线条的跳跃、使转让你激情荡漾。

书法是逆生长的神奇艺术,人越老,线条越强劲,年龄越大,字中蕴含的“故事”越丰富。

观历代书法家晚年作品,那雄浑、那巧妙、那精致,何等的朝气蓬勃。

四、养正气,去邪气

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百姓遭殃。书法中亦讲究正气。

历代书法家哪个不是正气凛然,沾邪气,再怎么努力,邪气还是在你的书法作品里。

看看历代书论,你会发现任何时候奸佞之人都会受到唾弃。

蔡京、严嵩甚至连赵孟頫都有人骂。

五、养胆气,去怯气

学书法也讲究个胆大心细。不敢下笔,瞻前顾后,书法写的自然扭扭捏捏。

怕写不好就不敢写,不敢写你永远写不好。

这样,大胆下笔,细处留心,果敢的胆气自然就练了出来。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甲骨文发明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

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中国书法在古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著作是书法家艺术实践的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

先秦

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一般认为中国书法的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汉字的起源时期。原始汉字的面貌和形成时期没有确切的证据被发现,而目前发现的汉字最早的成熟形态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汉字形态,从十九世纪末人们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5万片的甲骨出土。甲骨文开始成为人们艺术欣赏的对象,并从这些甲骨上发现了中国书法的元素:汉字书写的结体、布局等等。

商、周两个朝代,青铜器得到普遍地使用。一些青铜器上还铭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金文。由于铭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大多是钟和鼎,金文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刻于钟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记述当时天子、诸王侯、贵族的祭祀典礼、狩猎、征战、诏命、封赐等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一般认为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主要汉字形态,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风格相近的特点,后来则渐渐拉开距离,越来越具有独立的风格特征。也有人认为金文有自身独立的起源,而且它起源的时代甚至比甲骨文更早,只是由于周朝人“事鬼敬事而远之”(《礼记·表记》),主要用来占问鬼神的甲骨文不像商朝那样受到重视,所以导致了甲骨文的衰落和金文的盛行。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金文风格厚重雄浑、典雅壮丽,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盘》。其中《毛公鼎》对后世的书法家影响很大,清朝书法家李瑞清甚至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这句话说明《毛公鼎》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必修课”。

周朝末期,在石鼓、碑石、摩崖等石制物体上铭刻文字开始出现,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石刻文字。石刻文字表现出了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点,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都被归入“大篆”的范围。现存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和木牍开始广泛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由于简牍的廉价,文字从此才可能开始被一般的平民所掌握。文字学习和书写的主要群体,才可能开始由掌握专门技能的人变为一般的平民。而中国书法也开始有了比较广泛的生活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在秦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在文字、货币、度量衡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原因,汉字形态的发展出现了民间和官方两条路线。因此,汉字的具体形态在从大篆向小篆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线性一致的过程。后来的人们就在这个时期的简牍文字中,发现了最初形态的隶书。

与简牍的广泛使用相适应,毛笔也开始作为主要的直接书写工具。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毛笔一直是中国人主要的书写工具。使用毛笔书写成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特点,从此中国书法的整体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秦汉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制度差异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同文书”(《史记·李斯列传》),即把原来各诸侯国所使用的各有差异的文字统一成为小篆。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叙述这段历史时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这说明,小篆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由当时的几位大臣负责,对当时各诸侯国的文字进行改造后,统一整理形成的标准汉字形态。由于李斯在书法方面的名气很大,后人把小篆也称为“李斯小篆”,认为小篆是李斯一人发明的字体。

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从字体风格的角度来看,它具有规范整齐、匀称优美等特点,在秦朝灭亡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受到书法家们的喜爱,几乎历代都有善于书写小篆的大家出现。

此外,小篆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作官用印玺的首选字体,篆刻艺术就是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汉朝最通行的字体是隶书,因而“汉隶”被认为是隶书的典范。一般认为,隶书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至战国,到秦朝时已经大致成型。小篆的笔画圆转匀称,写出来很美观,但是书起来比较慢,不能够适应实际生活中快速书写的要求;而隶书简化了小篆的笔画和书写方式,从而得到广泛地采用。

隶书的发明和普及,在汉字形态的发展史和中国书法史都是一项大变革,人们普遍认为,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汉代的隶书从笔画和结构上,都非常接近现代使用的汉字。实际上,隶书出现之后,汉字的各种字体在整体上都和隶书相近,而与小篆及以前的字体相差很远。这是因为在隶书出现以前的时代,由于社会生活对于文字记录的需求不足,以及书写材料的昂贵等原因,能够掌握汉字的识别和书写的人是很少的。汉字识别和书写的普及促成了隶书的出现,而隶书的使用反过来促进了汉字识别和书写。因此,隶书是一个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字体,这种实用性使得它和以前的字体都不一样。也由于这个原因,隶书在其他字体出现后仍然没有退出日常的实用领域。

现存的汉隶作品主要是以石刻、碑文和帛书简牍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石刻有《莱子侯刻石》、《开通褒斜道摩崖》、《鲁孝王刻石》等;碑文有《石门颂》、《乙瑛碑》、《西狭颂》、《郙阁颂》、《礼器碑》、《孔庙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熹平石经》等;帛书和简牍有《长沙马王堆帛书》、《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这些作品几乎都无法考证其作者,只有《熹平石经》据传是由东汉书法家蔡邕所书。

此外,除了主流的字体隶书之外,汉朝还出现了草书,以及原始的楷书和行书。草书是在书写隶书的时候以更简化的笔画、更快的速度书写出来的一种字体。汉章帝很喜欢草书,因而这时的草书也称为“章草”。东汉末年的张芝是第一位有名字的草书大家,他把早期的草书进一步简化为“今草”。

三国魏晋

到了三国、魏晋的时候,中国现在流行的大多数汉字字体都出现了。在这个时期,五种基本字体,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都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其中草书、楷书和行书三种字体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从此以后汉字字体上的发明基本停止,中国书法开始了以书法名家和流派为主线的发展历程,也逐渐有了正式的书法理论。同时这也是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和欣赏书法作品的时代,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吴录》关于书法家皇象的记载:“皇象字达明,广陵江都人,幼工书。”(《三国志·吴志·赵达传》)这表明擅长书法已经是一项值得史书记载的技艺。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法家,他们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世尊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擅长楷书,他的小楷作品《宣示表》,被后人誉为“正书之祖”。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他:“繇尤善书,于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时期的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成就最杰出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行书作品《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之一,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受王羲之影响,他的儿子王徽之、王玄之、王献之,孙子王淳之都擅长书法;尤其是王献之与其父齐名,两人并称“二王”。除了钟繇、王羲之父子以书法闻名的之外,还有一些当时的名士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例如东晋大臣王导、谢安、庾亮,隐士戴安道;此外,还有出现了一位女性书法家卫夫人,她是王羲之早年的老师。

在书法理论方面,钟繇的《用笔法》,卫夫人的《笔阵图》,卫恒的《四体书势》,王羲之的《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索靖的《草书状》等,都是书法家从事书法实践的总结;而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则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书法家列表。

人们普遍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高峰,由于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神韵、气度,后人就用“尚韵”来概括这个时期中国书法的整体风格。

南北朝

印刷和手写的魏体楷书:左上角为印刷字体,其余为碑刻的拓片。南北朝时期开始于公元420年南朝宋取代东晋政权,结束于公元589年隋朝灭亡南朝陈。在此之间的160多年,中国南北方各出现了相继的、或相互并立又相继的若干个政权,一直是一种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魏晋以来的成果,继续有所发展,尤其以楷书书法的成就最高。但是南朝和北朝在风格上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评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

由于这个时期战乱频仍,流传下来的南北朝书法作品,除了少量墨迹和写经,其余大部分都是碑刻和墓志铭。南朝书法更多继承了东晋的遗产,传世主要作品有:碑刻有《爨龙颜碑》、《瘗鹤铭》等;墓志铭有《刘怀民墓志》、《吕超静墓志》、《刘岱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等;墨迹有南朝齐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尊体安和帖》等;写经是南朝佛教昌盛的结果,主要作品有南朝齐《佛说欢喜普贤经》,南朝梁《华严经卷》、《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北朝碑刻数量众多,其中以魏碑成就最为显著,是汉字楷书书法的典范之一。例如,被称为“龙门四品”的《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和《魏灵藏造像记》,它们只是其中的小部分。北朝的墓志铭数量更是前所未有,代表作有《元怀墓志》、《张黑女墓志》、《崔敬邕墓志》等。

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无法考证其作者,由此却可见书法艺术的繁盛。流传下来有名有姓的书法家也很多,南朝主要有羊欣、范晔、王僧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北朝有崔浩、郑道昭、赵文渊、王长孺等。这些人里面,萧衍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是有名的皇帝书法家;范晔、王僧孺和萧子云是文学家,而陶弘景则是医学家。

南北朝的书法直接影响了隋唐的书风,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智永、欧阳询、虞世南直接取法于南北朝的碑刻,清朝则兴起了推崇南北朝碑刻和墓志的“碑学”流派。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秦汉以来的又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大一统时期,这个时期在很多方面也达到了秦汉以来的又一个高峰。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吏的主体制度在隋唐时期正式确定下来,知识分子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文学方面,诗歌有“李杜诗篇万古传”,散文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同样,主要以诗文为文字内容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众多士人的喜爱和修习。

隋朝立国时间较短,在风格方面还有很多对南北朝书法的继承因素,但是隋朝的楷书在整体上已经逐渐趋于平正、规整,并且显示出融合南朝和北朝不同书风的气象。智永是隋朝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对初唐四家之一的虞世南影响很深。他的代表作《真草千字文》,不但唐朝时学习书法的人很少有不拿来临摹学习,而且现在还是人们学习楷书和草书常用的范本之一。隋朝的碑刻和墓志铭以《董美人墓志》为代表,被人们认为是上承北魏、下启唐朝的作品。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好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的作品,曾经用重金搜罗王书,死后还把《兰亭序》陪葬于昭陵。他的这种喜好有助于唐朝书法艺术的繁荣,而王羲之一派的书风能够在书法史上长期居于主流地位,也与李世民对王书的推崇分不开。李世民本人的书法也被后世称颂,他的行书作品《晋祠铭》是现在发现最早的行书碑刻。

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拓片(局部)。唐朝在楷书方面成就最为后世推崇,“唐楷”以法度严谨的整体风貌著称,在中国书法史上与“秦篆”、“汉隶”并列,是手书汉字形态的典范之一。唐朝擅长楷书的书法家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和薛稷并称“初唐四家”,都是擅写楷书的大家。颜真卿的楷书被称为“颜体”,他之前的楷书风格大多以“瘦硬”为特点,而颜体则看来筋骨丰满,笔力雄健,他因此也被视为楷书的改革者、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柳公权也是一位楷书大家,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他的楷书被称为“柳体”,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楷书字体之一。

唐朝书法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楷书,草书、行书、篆书也有众多书法家和作品产生。张旭和怀素人称“颠张醉素”,是唐朝最负盛名的两位草书大家,他们开创了草书中最挥洒如意的“狂草”。唐玄宗年间,张旭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此外,李邕的行书碑刻、李阳冰的篆书碑额、孙过庭的草书《书谱》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

在书法理论上,唐朝也富有成果:孙过庭的《书谱》既是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也是一部系统的书法理论著作。欧阳询的《三十六法》,主要阐述了书法的笔势和结体。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体现了张旭书法修养的全面性,还说明了唐代书法家在理论上的继承关系。张怀瓘是当时最博学多识的书法理论家,著有《书议》、《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等,尤其《书断》是书法史上最有名的理论著作之一,主要阐述了汉字各书体的发明和演变,品评了自秦汉至当时的书法家共一百二十余人。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则是一部中国书法理论著作总集,辑录了中国自东汉至唐朝元和年间的书论法理著作三十多种。

唐朝书法是晋朝以来的有一个高峰,因此后人多以“晋唐”并称,而后来学习书法的人也有很多先是从唐人入手,向颜、欧、褚、虞等人学习,然后上溯至晋人,直接取法“二王”。整体上,唐朝书法崇尚法度,对于后世学习书法的人而言一方面有规律和方法可以依据,另一方面对法度的过分强调又会抑制人们创造性的发挥,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次出现分裂和割据的局面,持续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907年-960年)。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民生凋敝,风流扫地,后来苏轼评论这个时期的书法创作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五代十国的书法创作也相对冷清。大体继承了唐朝的书法风格,但是已经有所变化。代表人物杨凝式本人是唐朝的进士,在书法上早年学欧阳询、颜真卿,后来取法王羲之父子,书风由规矩变为放逸,让人耳目一新。宋朝的书法家大都对杨凝式评价很高,因此杨凝式在唐宋书风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非常明显。杨凝式的代表作《韭花帖》,已开宋朝书法崇尚“意趣”之先河。

宋朝和辽金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混战局面。宋朝立国长达300余年(960年-1279年),大部分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由于朝廷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军事方面,宋朝经常无法抵挡北方政权的侵扰,但是在文学、艺术、科技和哲学思想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朝初期,持续战争对民生造成破坏余绪未平,宋太祖是典型的行伍出身的军人,虽然在大臣的建议下,实行重视文官治国的制度,但是文艺的繁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文学家欧阳修曾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但是不久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相继出现,被后人合称为“宋四家”,宋朝书法一时变得光辉灿烂。

面对唐朝的书法成就,宋朝的书法家有所变革和突破。苏轼总结自己的书法特点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与唐朝书法崇尚法度的做法相反,信手而来,追求个人的自由创造。黄庭坚早年学习周越,俗气未脱,后来师从苏轼,“乃得古人笔意”,擅长行书和草书,和苏轼齐名。米芾在继承传统上用的功夫最深,自称他的书法是“集古字”。他先是遍习唐朝颜、柳、欧、褚诸家,后来接受苏轼的建议,开始学习晋朝人的书法。这种转益多师的经历,使得他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他的书法是传统的法度与自己的个性兼备,因此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蔡襄的书法由于恪守晋唐法度而显得创新意识不足,但是他辈分最长,书法成就全面,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关键人物。

“宋四家”之外,宋朝的许多文人、大臣和皇帝也擅长书法。例如欧阳修、范仲淹、蔡京、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秦桧、岳飞、范成大、陆游、张孝祥、朱熹、姜夔、文天祥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他的楷书瘦直挺拔,自成一体,被后人称作“瘦金体”。

赵佶“瘦金体”楷书作品《秾芳诗帖》。中国书法发展到宋代,已经有了晋、唐的高峰在前头,宋人面临着丰富的书法作品遗产要整理和继承,而他们在这方面的成绩也相当可观。刻录于公元92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的《淳化阁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法帖总集,被誉为“法帖之祖”。《淳化阁帖》收录了从三代到唐朝一百多位书法家的四百余幅作品,原刻本深藏于皇室和王公大臣之家,后来以翻刻本的形式流入民间,并且引起其他书法丛帖的大量出现,对后世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淳化阁帖》为滥觞的各种法帖,就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这种“帖学”独大的局面直到清朝“碑学”兴起才被打破。

辽、西夏和金都是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的前身契丹建国时间还在北宋之前,而金和西夏的立国则都早于南宋。这些政权和汉族的宋朝政权经常发生战争,但是在文化方面都受到汉族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辽朝的契丹文是参照汉字创制的,但是只通行于契丹族人中,而且辽朝统治阶层的人大多通晓汉文,所以汉字文化也在辽朝受到推崇,不过尽管如此,辽朝并没有出名的书法家和作品流传下来。西夏和金的情形和辽朝相似,由于他们的文字都只通行于本民族中间,在他们所建立的政权灭亡之后,其民族文字逐渐变得无人使用,遑论文化的传承。

元朝和明朝

300px-Zhaomengfu_Xingshujpg蒙古人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于公元1279年消灭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抵抗力量,统一中国。元朝在军事上的强大,使得它拥有广阔的疆域,然而能够排除外患的干扰,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文化。元朝在其统治初期就恢复了科举制度,尊崇属于汉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但是,在元朝实行的种族制度下,一般汉族人却遭受歧视和不平等对待。很多汉族的士人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便潜心于书画等技艺;另一方面,其他民族的知识分子也受他们影响,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书法家。

元朝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是赵孟頫,他出身于赵宋宗室,却在元朝出仕。赵孟頫在书法方面成就非常全面,篆隶真行草各体皆精,尤其是他的楷书,风格典雅秀美,人称“赵体”,与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欧阳询的“欧体”齐名,至今仍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楷书典范之一。

赵孟頫行书自作七绝诗。其辞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子昂为中庭老书。赵孟頫主张学习书法应广泛汲取古人的长处,在他的影响之下,元朝的士人学习书法多以“复古”为尚:一方面,元朝的书法家以晋、唐人的作品为榜样,重视书法基本功的训练,与宋人作书崇尚“意造”的旨趣大异;另一方面,和赵孟頫本人的成就相似,元朝的书法作品也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前朝的多样性,不但行书、草书出现了成就很高的书法家,楷书的成就也高于宋朝,更难得的是,像章草这种几乎绝迹的古书体也有书法家下功夫研习,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但影响略小,尤其擅长行、草书,赵孟頫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除去赵孟頫的自谦,也可见鲜于枢草书成就之高。与他们同时代的书法家邓文原则擅长章草,是研习这种古书体不多见的名家之一。康里巙巙稍晚于赵孟頫,也以草书名世,是少数民族书法家的代表人物。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秋天,明朝将领徐达攻克大都,结束了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明朝初年,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民生得以好转。不久,便恢复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后来更要求科举考试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作答。

八股取士的做法不但对文章的格式规范有特定的要求,而且对书写文章所用字体的风格也有明确导向,也就是倡导“台阁体”。台阁体并不是以某个书法家的作品为范本,而是明朝官方所提倡的书法风格,即一种端庄雍容、规范整齐的风格。由于科举是普通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写八股文、练台阁体就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倡导台阁体的结果,就是造成书法风格的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受此影响,明初书法除了擅长章草的宋克等少数书法家之外,整体水准不高,能够代表明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还没有出现。

明朝中期,以吴中四家——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和王宠——为代表的文人书法,体现了这个时期的书法成就。祝允明、文征明和唐寅都是当时的才子,以诗文名动天下,而文、唐二人在绘画上也是当世巨擘,王宠则擅长篆刻。这些人艺术修养全面,书法风格方面追求个性,与仕途必修的台阁体书风截然不同。祝允明的草书成就最高,清朝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这样评价他:“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公。”文征明小楷名动海内,代表作《千字文》被认为可比肩王羲之《圣教序》。唐寅书名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但笔力稍弱。王宠晚年书法大巧若拙,自成一格。总体而言,他们学习书法多从近朝书法家入手,向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学习,然后循唐代大家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而上,最后取法二王、钟繇,而且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由近而远的师法路径,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效仿。

董其昌用行草书写的杜甫诗歌。晚明书风又有所变化,倡导个性的发扬,最著名的是“南董北王”。“董”即董其昌,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仕途亨通,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董其昌艺术修养非常全面,书法和绘画都有极高成就,并擅长书画鉴定和收藏,且精通禅理。他的书法综合了前朝历代各家风格而能自成一路,其书风飘逸空灵,布局疏朗匀称,用墨枯湿浓淡变化多端,被认为是“集古法之大成”。清代初期康熙、乾隆两朝皇帝都非常欣赏董其昌的书法,使得当时追逐功名的学子大多学董书以求仕。“王”即王铎,又称“神笔王铎”。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其狂草以势取胜,与魏晋风度大不同。王铎在明亡后出仕清廷,所以世人对其人品多有贬抑,但他的书法在日本受到极度推崇,以致有“后王胜先王”(王铎胜过王羲之)之说。

书法到了明朝,尤其是明朝后期,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文人学士遭遇仕途不顺,或本来就不愿出仕,转而醉心书画等艺术,有的甚至以卖书鬻画为生。他们多从学习前代大家的作品开始,到后来则形成自家的风格,各人都能依据其性格偏好,发扬个性。到明末,以董其昌为代表,这种发展路径已经达到了它的巅峰,直至清代碑学兴起。

清朝和民国

明末清初,很多书法家慢慢放弃学习晋唐的帖本风格,反而学习更古老的汉朝碑刻的隶书体。汉隶碑刻属于左规右矩,法度森严一派,为官定的标准书体。

清初著名的书法家有金农。他原名司农,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虽然金农以卖书画为业,名噪江南,但亦善于书法,他的隶书古拙厚重,楷书自创格调,自称“漆书”。他的代表作有《隶书诗》。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属兴化县人,他有诗、书、画三绝,“扬州八怪”之一的。他十分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为画点题,并穿插于画面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部分。郑簠,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人。主攻诗词,擅书法,精篆刻,临汉碑三十余年,博采汉碑各体之长,成了清代隶书名家。

清代的方朔在《枕经台题跋曹仕碑跋》

“ 国初郑谷口山人专精此体,足以名家。当其移步换形,觉古趣可挹。至于联扁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矣。 ”

到了清代中期,书法受到考据学的影响,书法家追求年代更久远的篆书。于是篆、隶书体得以复兴,而书法家更利用篆、隶书法的线条趣味来写楷书或行书,这种新的书法风气,被称为“碑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2101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