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国籍印度,1972年12月17日出生于印度穆拜,签约演员、模特、制片人。在学校期间一直是校足球队的队长,毕业后他在一家传媒公司作媒体策划工作,并且仍然是穆拜市足球队的队长。1999年他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男模大赛并取得了第二的好成绩,之后他加入一家模特公司并成为印度薪酬最高的男模之一。2003年他加入了宝莱坞,同年他主演了自己的处女作《元气》(Jism),影片中他饰演一位律师,和一位旅途中邂逅的女富翁坠入爱河,两人合谋杀害女富翁的丈夫以谋夺财产。尽管影片因为情节过于直白大胆而饱受争议,约翰·亚伯拉罕英俊的外表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
中文名:约翰·亚伯拉罕
外文名:JohnABraham
国籍:印度
身高:185cm
出生地:印度穆拜
出生日期:1972年12月17日
职业:演员,模特,制片人
代表作品:Water、TaxiNo9211、KabulExpress、生死竞赛2
主要成就:穆拜市足球队的队长
配偶:PriyaRunchal
个人经历
印度宝莱坞(Bollywood)签约演员
身高:185cm
约翰·亚伯拉罕于1972年12月17日出生于印度穆拜,他的父亲是喀拉拉邦省的一位基督教徒,是建筑师。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拜火教徒,年轻时曾做过篮球教练。他的本名是法汉(Farhan),后来遵从父亲的意志改成了约翰。他的父母的婚事因为双方的宗教差异不被双方家庭所认可,两人被迫私奔,直到约翰的出生才缓和了几家之间的关系。
关于事业
亚伯拉罕的事业起步是加入名为Time&SpaceMediaEntertainmentPromotionsLtd的一家媒体公司。后来这家公司由于财政问题倒闭,他随后加盟Enterprises-Nexus公司作媒体策划。
模特生涯
1999年,亚伯拉罕赢得了印度知名杂志Gladrags的选拔比赛,然后在新加坡参加ManhuntInternational(国际大搜捕,一种国际性的男性选美比赛,始于1993年)获得亚军。此后,他拍了大量的商业广告。为了进一步磨练演技,约翰·亚伯拉罕加盟KishoreNamitKapoor公司的演技实验室,成功地完成了一些演技课程。当然,此时的模特工作都是蒙混过关的。
演员之路
亚伯拉罕的**处女作是2003年的那部备受争议的影片Jism。观众反应强烈,他也由此成名。同年,他又主演了科幻片Saaya,随后2004年又主演了浪漫爱情片Paap。两部影片在Box-Office(Box-Office,印度**的统计排行网站,上的排名都不怎么样。约翰的轰动性银幕形象还是在2004年的影片Dhoom(中译:幻影车神/追捕游戏)中,他扮演的飞车党贼首Kabir。
2005年他主演了魔幻惊悚片Kaal和喜剧片GaramMasala,这两部**在Box-Office的排行都很乐观。同年他又主演了广受赞誉的影片Water,主要讲述的是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印度寡妇们的悲惨命运。影片的编剧兼导演是加拿大裔无党派**制作人DeepaMehta。这部影片在海外广受欢迎,而且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此时,约翰受到了海外观众的注意。
2006年夏季,他与一行宝莱坞的明星同事SalmanKhan,ZayedKhan,KareenaKapoor,EshaDeol,ShahidKapoor以及MallikaSherawat出席了“摇滚之星音乐会”(RockstarsConcert)。同年,他主演了Zinda,TaxiNo9211,Baabul和KabulExpress三部影片。其中TaxiNo9211和KabulExpress两部影片相当成功。
NikhilAdvani执导的众星云集的影片Salaam-e-Ishq:ATributeToLove,是亚伯拉罕在2007年的第一部力作。这部影片在Box-Office的排名一直偏低,但是在海外市场却大获成功。他在07年的另外两部影片分别是奇幻惊悚片NoSmoking和体育题材影片DhanDhanaDhanGoal。
约翰在DeepaMehta的新片Luna(尚未制作完成)中扮演一个激进的环保人士,主演还有DustinHoffman(达斯汀·霍夫曼),RachelWeisz和ChrisCooper。
除了**,约翰还是CastrolPower1,YamahaMarque,Wrangler,Fasttrack,ClinicAllclear和Pepsi(百事)的形象代言人。
人物生活
亚伯拉罕一直和女星BipashaBasu(BipashaBasu,就是在幻影车神2即Dhoom2里饰演女警和她孪生妹妹的那位大美女)恋爱,二人自2002年就开始了这段恋情。不过据传亚伯拉罕现已和性感女星BipashaBasu(碧帕沙芭素)结束了长达8年的恋情,国外网站疯传亚伯拉罕的现任女友是PriyaRunchal,一位来自美国LA的financialanalyst(财务分析师),John已经决定在2012年结婚,至于到底和谁还是未知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John&碧帕沙芭素(来自时光网)
John&PriyaRunchal
约翰喜欢穿牛仔裤,还喜欢自己代言的服装品牌。
主演**
生死竞赛2(Race2)(2013年1月)
真爱满屋2(Housefull2)(2012年4月)
俊美男孩(DesiBoyz)(2011)
武力(Force)(2011)
血色浪漫(2011)
纽约(NewYork)(2009)
燃情迈阿密(Dostana)(2008)
Aashayein(2008)
移民血泪(2008)
Hattrick(2007)
爱的奉献(2007)
进球才是硬道理(2007)
NoSmoking(2007)
囚室惊魂(Zinda)(2006)
9211号出租车(2006)
巴布尔(2006)
喀布尔快递(2006)
宣言(2005)
Karam(2005)
GaramMasala(2005)
水(2005)
Shikhar(2005)
丛林怪物(2005)
Madhoshi(2004)
幻影车神(2004)
元气(Jism)(2003)
最毒美人心(2003)
获奖记录
奖项与提名
Filmfare奖(FilmfareAwards,印度特有的一种奖项,类似于中国的金鸡百花之类的)
提名:
2004:Filmfare最佳新人奖(**Jism)
2005:Filmfare最佳反派奖(**Dhoom)
2007:Filmfare最佳反派奖(**Zinda)
2007:Filmfare最佳男配角奖(**Baabul)
宝莱坞**奖(BollywoodMovieAward)
奖项:
2004:宝莱坞最佳男新人奖(**Jism)
提名:
2007:宝莱坞BestSupportingActor(**Baabul)
印度国际奥斯卡**奖(InternationalIndianFilmAcademyAwards简称IIFA)
奖项:
2005:IIFA最佳反派奖(**Dhoom)
提名:
2006:IIFA最佳男配角奖(**GaramMasala)
2007:IIFA最佳反派奖(**Zinda)
Zee**奖(ZeeCineAwards简称ZCA)
奖项:
2005:ZCA最佳反派奖(**Dhoom)
提名:
2007:ZCA最佳反派奖(**Zinda)
全球印度**奖(GlobalIndianFilmAwards简称GIFA)
提名:
2006:GIFA最佳反派奖(**Zinda)
星尘奖(StardustAwards)
奖项:
2005:男子组明日之星奖(**Paap)
国际荣誉
2007:荣获国际巨人奖GiantInternationalAwards,奖励他对印度影视产业的贡献
国家荣誉
2006:获得拉吉夫·甘地奖RajivGandhiAward,奖励他对宝莱坞的贡献
小美是幸福最晴天电视剧里空姐。
平凡女孩方咏咏自小便学会生存之道,号称“万能**”一日上班路上,咏咏与年轻有为的企业巨子项允杰相遇,两人不打不相识。
育幼院拆迁事件,让允杰的弟弟项允超邂逅纯真乐观的咏咏,深为其所动。因缘巧合,咏咏阴错阳差地几次撞见允杰,两人擦出火花。
剧情简介:
肩负家族企业命脉、事事都掌握的很好的项允杰,令人不解的是身边竟没有一个论及婚嫁的对象。
原来在大学刚毕业的那年,他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恋爱,恋爱的结果,是他和女友结婚又离婚了。事隔多年之后,一个小男孩闯进了项允杰的世界,几番兜转,允杰发现,原来当年前妻并没有拿掉他们的孩子,这个八岁的小男孩竟是他的儿子。
遭逢突如其来的人生大震撼,过往他擅长的一切手段完全派不上用场,阴错阳差,允杰只能把一切希望交付在一个跟他吵过嘴、起过误会、甚至互看不顺眼的年轻女孩方咏咏身上。
就在这个小男孩的意外牵引之下,两人展开一场不打不相识的浪漫对决。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长达十卷的长篇小说。罗曼·罗兰能获得诺奖,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这部作品,获奖理由是,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高尚的理想,以及他在描绘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心和对真理的热爱”。
罗曼·罗兰把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当作偶像,他在贝多芬身上看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善良、坚韧、真挚、勇敢、用音乐服务人类。他就决定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出一个更理想化的小说主人公,也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来表述自己的人生理念。
20世纪初,罗曼·罗兰完成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连载,一度在法国掀起了英雄主义热潮。当时,普法战争已经过去三十多年,在这段相对和平的时期,法国民众生活富足,精神层面却陷入了萎靡颓唐,特别是上流阶层,弥漫着一股无病呻吟的虚无主义。克利斯朵夫代表的英雄主义给法国民众注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活力。一战爆发后,有不少法国青年是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感召下,一腔热血奔赴战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个现象促使罗曼·罗兰反思了自己。
托尔斯泰写了篇文章,批判艺术的不朽性。因为文章里提到了贝多芬和莎士比亚,罗曼·罗兰就鼓起勇气提笔给托尔斯泰写信,捍卫自己的偶像和艺术理念。几个月后,托尔斯泰竟然给他回信了,还解释说,他反对的是虚伪的现代艺术,“真正的艺术旨在传递人类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艺术应该团结人类,服务人类”。这个观念此后也融入了罗兰·罗兰的创作原则。
克利斯朵夫在山中隐居了10年,待他再次回到巴黎时,已是功成名就的音乐家。他又一次邂逅了葛拉奇亚,那时,她刚失去丈夫,独自带着一儿一女。时隔多年,两人能否旧情重燃呢?在克利斯朵夫生日那天,葛拉奇亚特意把女儿打扮成克利斯朵夫初次见到自己时的模样。两人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一起,但他们的感情超脱了爱情,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克利斯朵夫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看见全世界都在演奏他的作品,他成了音乐家顶礼膜拜的大师,甚至成了一些青年想要打倒的偶像,就像他年轻时曾抨击过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现在,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的音乐成就了,但这并不是他所在乎的。眼下,他最欣慰的是,奥里维的儿子和葛拉奇亚的女儿结婚了,他最珍视的友情和爱情,这两股血脉结合在了一起,并将延续下去。克利斯朵夫回顾了那些在他生命中出现过的,先他而去的亲友:温柔的母亲、睿智的舅舅、萍水相逢的安多纳德、挚友奥里维,还有葛拉奇亚……克利斯朵夫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背着一个孩子在逆流中整整走了一夜,当他到达彼岸时,他问孩子:“你是谁?”孩子回答:“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故事在江声浩荡中开启,在涉水而行中结束。结尾的情节其实源自一个传说故事,有位叫克利斯朵夫的圣人曾背着耶稣过河。现在我们明白了罗曼·罗兰取名的苦心,在他看来,“每个人背负着他的上帝”。当然,这个“上帝”有很多解读,可以是真理,可以是善念,总而言之,每个人活着内心都需要点信念。
葛拉奇亚是个意大利语名字,如果转换成英语,就是Grace,意思是“救赎”,由此可见,在众多女性角色中,葛拉奇亚在克利斯朵夫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两人在生活中互相扶持,成了彼此的精神依靠,谱写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
除了主要的女性角色之外,罗曼·罗兰还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女性配角形象。比如歌剧女演员乌东,就是一个有魄力、有野心的女性。乌东的母亲是开小客栈的,和很多男人同床共枕,乌东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她为了离开客栈,想去当演员,可根本不识字,于是她跑到剧场旅馆当侍女,借此机会偷书看、学识字。好不容易碰上一个愿意带她入门的演员,其实是觊觎她的美色,让她用贞操来换取。
克利斯朵夫有次问乌东,碰到淹水的人怎么办?她的回答是:把他脑袋按下去。乌东对人生的态度可以用“惨烈”两字来形容,这是她的经历决定的,但我们能感受到她蓬勃的生命力,她不惜一切代价终于站在舞台上,成为光彩照人的女主角。
无论是克利斯朵夫的主线,还是乌东的支线,都充满了磨难,这也是罗曼·罗兰从贝多芬的座右铭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唯其痛苦,才有欢愉(Durch Leiden Freude)。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英雄主义,是要历经艰难坎坷之后的涅槃重生。第九卷的标题“燃烧的荆棘”暗合了这个观点。这个标题有什么典故?《圣经》里的《出埃及记》写道,摩西看到荆棘在火中焚烧,却没有烧毁。那个地方后来成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起始点。就像克利斯朵夫在人生最低谷时,他没有被命运打败,没有成为被焚毁的荆棘,而是以此为起点,在隐居的日子里对音乐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了。
读小说时,我们会发现,尽管克利斯朵夫终生未婚,但情感经历非常丰富。莫扎特和瓦格纳等音乐家的情史为罗曼·罗兰提供了素材,但相似度最高的,当然还是贝多芬,他虽然能够进入上流社会,但因为门第悬殊是不可能和贵族**结婚的。贝多芬和学生约瑟芬曾互生情愫,但约瑟芬最后嫁给了一位伯爵,伯爵去世后,约瑟芬又选择了一位贵族。贝多芬的一腔深情最终化为了一首首乐曲以及情书。相比之下,小说中克利斯朵夫和葛拉奇亚的爱情故事,就显得更加理想化了,两人虽然没有结婚,但都把对方视为了精神伴侣,在默默相互守护中走完了一生。
除了音乐家情感生活,我们也会好奇,罗曼·罗兰怎么评判其他音乐家?通过小说,我们能窥测到他的好恶,或许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提倡的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认可莫扎特的天才,但和才华相比,莫扎特的为人就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亨德尔反而受到罗曼·罗兰的青睐,他认为这位作曲家是在为“大众创作大众的歌曲”,他把这个“普世性”的精神也添加到了克利斯朵夫身上。至于柏辽兹和舒曼,罗曼·罗兰认为他们太过软弱,两人被丰沛的感情左右,影响到创作生涯。对于瓦格纳,罗曼·罗兰借克利斯朵夫之口表达了他“不喜欢(瓦格纳)那种悲观、多情的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做的音乐评论不可避免地招来了非议,毕竟,乐评的主观成分总会有不同意见。此后,他在一战中发表的和平主义观点又一次惹来了批判浪潮。我们开头提过,不少热血青年是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感召下战死疆场。罗曼·罗兰开始反思,他提倡的英雄主义为什么会让年轻人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一战爆发时,他住在瑞士,眼看自己最欣赏的两个国家,德国和法国打得两败俱伤,就发表文章,呼吁“和平应该凌驾于纷争之上”。但在战争期间,这样的观点非但没人迎合,还被骂是卖国贼。不过,这也是罗曼·罗兰一直秉持的理念,他是和平主义者、国际主义者,他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把奖金捐献给了国际组织红十字会。
其实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就表述了他希望不同文明互相理解融合的想法。克利斯朵夫是德国人,奥里维是法国人,葛拉奇亚是意大利人,奥里维和葛拉奇亚的后代最后在克利斯朵夫的撮合下结成连理。罗曼·罗曼把希望寄托在了民众身上,就像在他着力刻画的租住大楼中,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背景的租客在克利斯朵夫的穿针引线下逐渐有了交往,对彼此产生了好奇心。
茨威格在一封公开信中向罗曼·罗兰致敬,称赞《约翰·克利斯朵夫》拉近了法德两国年轻人的关系。茨威格也一直提倡“欧洲要有统一精神”。遗憾的是,两位好友两次目睹了法德两国兵戎相见。茨威格出版了《昨日的世界》后,在1942年自杀身亡。《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对自己所处时代写的离歌,这部作品也在冥冥之中预言了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的落幕。二战后的法国文坛,掀起了新小说浪潮,反英雄小说成为主流,英雄主义反而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
时隔百年之后,我们该如何看待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它其实并不是要鼓励人们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完成名垂史册的丰功伟绩。它是一种生活态度。罗曼·罗兰最看重的一点是顽强的生命力,就像西西弗那样,日复一日地推着石头上山,就算石头注定会再次滚落,他也会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生活充满了磨难,这是罗曼·罗兰眼中的生存底色,但他不会就此妥协或放弃,他选择抗争,就算失败不可避免。为善,为真,心存信念,心怀大众,大无畏地、勇敢地活下去,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的英雄,足矣。
知识要点:第一,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想要塑造一个比贝多芬更完美的形象来体现自己的英雄主义。除了写小说,罗曼·罗兰还是一位非常重要的音乐传记作家,为贝多芬、亨德尔等人写过传记。
第二,我们可以把克利斯朵夫看作是一位“活在当代的贝多芬”。克利斯朵夫身体力行贯彻的英雄主义,简单说就是,不屈不挠地反抗命运,用音乐为大众带来福祉。
第三,《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小说主人公的个人奋斗史,但罗曼·罗兰在叙述中还添加了不少音乐评论,以及对法德两国文明的比较,读者也可以在这些内容里有所收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