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画家毕加索的资料呢?

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画家毕加索的资料呢?,第1张

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一个完美的结局》是由妮可·康执导的一部浪漫爱情**,由Barbara Niven、杰西卡·克拉克等人主演,于2012年6月21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富有的金发女人丽贝卡在罹患癌症的生命最后时光,邂逅了美丽的女艺术家帕丽斯而发生的一系列温暖柔情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丽贝卡(Barbara Niven饰)与丈夫梅森(约翰·赫德饰)建立了一个看似美好的家庭,过着富裕而平静的日子,然而波澜不惊的生活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家庭成员间财富的争抢,在外仪表堂堂私下却冷漠无情对待妻子的丈夫,这些对于已经罹患癌症时日不多的丽贝卡来说,现实的痛苦超出了她对未来的希望。

郁郁寡欢的丽贝卡怀着对美好新生活的最后一丝向往认真地做出决定,向创意女艺术家帕丽斯(杰西卡·克拉克饰)寻求帮助,希望帕丽斯能温暖安抚丽贝卡的心。

天从人愿,丽贝卡终于感受了一次毫无保留的释放和激情,丽贝卡就像一只新生的蝴蝶,帕丽斯让她学会了张开翅膀,尽情飞翔。

花道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

早已形成其

特有的象征语言和装饰概念。

花道

运用自然的、生命短暂的

花卉和枝干

使得时间维度被定格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

为室内营造

一种优雅、独特的芬芳气息。

花道,起始于古代中国,盛行于近代日本。当代日本花道,一方面表现形式多样,流派众多;另一方面还在继续研究使用传统的形式。此外,花道被当作针对四季变迁进行冥思的一种形式,它的宗教根源与生命的自然周期紧密关联,使得花道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草月流从传统花道中脱颖而出,虽然已有近百年的历程,但其创始人敕使河原苍风从创立之初即主张“花道”应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在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表现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草月流花道始终洋溢着清新前卫的时代气息,并以其轻快时尚、自由大胆的风格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被《时代》周刊称为“花道界的毕加索”!

在当今花道界,草月流更加懂得顺应时代变化,从家庭空间布置和个人怡情养性,走向了商业领域,通过橱窗展示、跨界舞台表演和置景等多种形式,将草月流的立体造型插花理念融入更多的现代空间中。

草月流的大型作品,在日本以及亚太、 欧美 国家的一些商场、酒店、机场、办公空间等随处可见,向人们展现着植物“短暂却永恒”的艺术魅力。

在当代花道的创作中,新花道主义的花道家们甚至使用玻璃、金属和塑料以及新科技材料来与植物结合,做各种空间作品的创作,彰显和创造更多 美的 可能!

在花艺设计领域,与室内设计行业相通,同样有东、西方风格及流派之分,东方多称为花道,西方称之为花艺,花植设计的“道”与“艺”,不仅在一字之别上,更有意蕴和设计着眼点的极大不同。

中国、日本、欧美等不同风格和流派,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也多有不同。东方的流派,从使用器皿插花开始,而西方的教学,则由不使用器皿的花束开启。近年,也出现了东、西方融会贯通的花植艺术理念及课程设置方向。

人们习惯了日常生活、工作中有鲜花相伴,在消费和审美理念上,也逐渐不满足于仅仅是观赏艳丽的花朵和花束,进而催生了花植、花艺设计行业的多方面发展。

如今,建筑及室内设计领域现代简约风盛行,中式、新中式空间,与“中为本、西为用”的中、西融合的室内设计更受高端市场青睐。

因此,在东方这块最具活力的热土上,终究会愈来愈多地需要东方的审美以及东方的花植设计作品。

我们认为花植设计作品不应停留在点缀环境的作用上,尤其不能简单将花束装入花瓶来做为居室空间的色彩衬托,那将是室内设计的一大缺憾。

插花可以是一种修养。中国古代尤其在唐宋时期盛行茶道、香道和花道,文人雅客无不追捧;近代日本将由中国传入的茶、花、香、艺发扬光大,尤其在花道方面的普及和运用非常广泛。

草月北京·2019初秋首期特别课程——

公开课

9月14日

下午 14:00~18:00

草月流花道

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人文体验?

通过老师的叙述及影像短片的播放,给大家拉开草月流花道近百年发展历程的画卷,客观真实地再现草月流花道与人文、美学的无界关联,以及所致力的跨界艺术创作和舞台表演,包括各类空间及大型展会上的创作作品;

届时,老师会为到场的嘉宾和学员表演作品;演示插花技巧,依据学员对插花的了解程度,指导每位学员完成一幅具有草月流风格的插花作品。

研修课

9月15日—16日

上午10:30~12:30

下午14:00~18:00

草月流花道,主题创作与空间设计

系列课之一

以实战为目标,分区块设置课程。老师讲解、布置课题,并示范作品及辅导创作过程。

学员创作作品,老师指导点评,学员完成作品;学员及老师共同给予小组作品打分,评比出三组最优作品,并给予奖品及作品发布。

主题创作作品

1线条/色彩,个人作品。

2块状/材料,个人作品。

空间设计作品

1商业空间点位设计,小组作品。

2艺术空间展示设计,小组作品。

师者

日向雄一郎

日本 ∙ 花道艺术家

草月流师范会 理事

日向雄一郎花道事务所 创始人

日向花道艺术株式会社 董事

一般社团法人花行日本 代表处理事

师者

林小蕙

中国 ∙ 花道艺术 践行者

草月会本部师范 二级

草月北京 ∙ 花道艺术中心 创始人

优度蕙坊花植设计工作室 主理人

国际花道协会 会员

授课地址:

北京-前门-北京坊- W 7号楼一层南侧

课程学费:

A 公开课 490元/人

B 研修课 4900元/人

报名方式:

请扫描二维码,咨询课程或索要报名表。填写报名表并缴纳费用后,视为报名成功。

咨询电话(微信) :13901384701

↓↓↓点击民宿头条,详细了解课程

男性,马轲,1998年赴厄里特里亚援教,2001年赴中央美院研习,取得硕士学位。出生在70年代的马轲,被称为“新生代”画家。他的画既有具象的写实,更有意象、心象随机的抒写,游弋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获得表现的更大空间,却又始终在观念的渗入中寻求着某种社会内涵和生存意义。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视觉经验和幻觉世界的形形式式,用象征性手法,激起观者心灵的震颤和联翩的浮想。(推介人:陶咏白)

个人展览:

1999年9月,“马轲作品展”,天津美术学院展览馆;

2001年9月,“马轲风景作品展”,中国风现代美术馆;

2003年3月,“塔中人——马轲作品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2004年11月,“马轲作品展”,北京愚自乐园艺术空间画廊;

2006年3月,“马轲制造——马轲作品展”,上海美术馆。群展

1997年,“再启动”展,国际艺苑;

1996年11月,“罗中立油画奖学金”获奖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97年,“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98年12月,“乡村生活”展,法国联盟ASMARA;

2001年,“研究与超越”——中国油画学会小幅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4年,“中国第三届油画年展”(北京展区),中国美术馆;

2004年9月,“邂逅”,北京愚自乐园艺术空间;2006年1月,“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中华世纪坛;

2006年3月,“A+A,架上存在AA制”展览,中国美院老美术陈列馆;

2006年6月,“意象武夷”——中德艺术交流展,北京三尚艺术空间;

2006年10月,“出格”,偏锋画廊;

2006年12月,“200——-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中华世纪坛;

2007年9月,“中德——国际艺术交流展”,德国。

2008年4月,“返身三次方”,798夸克画廊

2008-年7月,《逻辑的有限性》,798跟尚国际艺术空间作品赏析:

不了解马轲的人,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画?他究竟想吐露什么讯息?

当马轲面对不熟悉的人,多半他是保持沉默的;但只要你愿意倾听,他随即可以侃侃而谈,对艺术,对人生…

马轲经常使用一些符号,比如”三角”、“读书”与“马”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三角或许是他心中的一座圣山,他把三角运用在画面,期待赋予一份独特的庄严;中国人“读书高”的寓意,也让他经由在大海中、高树颠,格外引人沉思;而喜欢画马,更彰显他满怀一颗急待自由驰骋的心。

对这位生于七十年代,被列名为中国“新艺术的后援”的艺术家,乐见他对艺术坚持,正绽放着光芒。(义丰博士)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ノ゙嗨,你听说过毕加索吗?

你一定在嘲笑我居然问出这么简单的问题对不对?

那好,让我再问一次,你知道毕加索的全名吗?

花几秒钟想一想,脑子里冒出来的名字,嗯,是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如果你的回答是这个,很遗憾,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是: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诺·玛丽亚·德·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德拉圣蒂西马·特林尼达德·鲁伊斯·毕加索)。

需要喘好几口气才能读完的名字,真的是好长好长好长啊。

为什么毕加索的名字会这么长呢?

那是因为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那是一个连取名方式都很神奇的国度,而出生在西班牙的毕加索,骨子里带着西班牙人的特点,无拘无束。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毕加索,那再也没有比“自由”更适合的词汇了。借用beyond的一句歌词,那就是,原谅我一生放浪不羁爱自由。

毕加索的画风之多变,涉略之广,令人乍舌。

比如说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

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

象征主义

原始主义

新艺术运动

日本风格

甚至连广告都不放过

当然,不能忘记我们所熟悉的立体主义~

毕加索的一生,画风变幻无穷,谁也不知道他下一秒会画出怎样的作品,不过幸运如我们,却可以回顾他的作品,来看一看大师的艺术轨迹。

人们通过毕加索的作品,将他的一生分成8个重要的时期。

早期1890-1900

蓝色时期1900-1903

玫瑰时期1904-1906

黑人时期1906-1910

立体主义时期1910-1916

新古典主义时期1917-1924

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32

蜕变及田园时期1933-1973

虽然关于时期的划分,各家有不同说法,但从这划分中我们无疑可以感受到毕加索如他名字一样很长很长的艺术生涯。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师的作品,来体验一次无拘无束的艺术之旅吧。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他的爸爸是一位美术老师,而且还曾当过美术馆的馆长,毕加索从小在艺术之家长大,耳濡目染,接受艺术熏陶。

14岁,毕加索就考入了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就参加全国美术展,后来又考进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

毕加索的童年,一路顺风顺水,看似前程似锦,然而艺术学院的拘谨与乏味,令毕加索窒息,他迫切要冲破这令人沮丧的氛围,寻找新的出路。

9岁的时候,毕加索来到巴黎,住在克里希大街,因贫困而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期的作品,画面被忧郁伤感的蓝色所包围,拉开了他的“蓝色时期”。

毕加索花了许多时间画穷困潦倒的穷人形象。

比如可怜而无助的盲人↓↓↓

比如生活陷入窘境的母亲与婴儿↓↓↓

比如饥寒交迫的乞丐↓↓↓

这一时期的毕加索,作了许多对生命的探索。

他生活在穷人们的中间,目光所及的是赤裸裸的贫困、绝望与孤寂,而好友卡萨吉玛斯的自杀更是雪上加霜,让他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一残忍的命题。↓↓↓

生活中触目惊心的悲剧每日上演,映入眼帘,侵染入画,便成了满目悲哀的蓝,连他的自画像都弥漫着忧郁的色彩。↓↓↓

1903年,毕加索画下了这幅《生命》

画面中男子,便是他死去好友的形象。

用绘画书写生命的意义,将人生的不同阶段与不同场景描绘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彼此交织又彼此独立,似乎存在着因果,又仿佛风马牛不相及。

灰蓝色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偶然中存在的必然,必然中存在的偶然,在变幻无穷的生命中栖息着永恒不变的真理,这兼具“飘忽”和“坚定”双重含义的和谐画面,也许就是毕加索对生命所有思考的解答。↓↓↓

1904年春,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百花齐放,仿佛为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暖融融的玫瑰色。

而这一时期,毕加索移居至蒙马特区,与情人菲尔南德同居,暧昧的玫瑰色随爱情而来,融入进他的画布,青春洋溢的粉色驱逐了沉重压抑的蓝色,“ 玫瑰时期 ”开始了。

年轻女子、流浪艺人、杂技演员,在他的画布上粉墨登场,演绎着令人着迷的粉色喜剧。

蓝色到粉色,这令人捉摸不透的转变,是蓝色时期的劫后余生,还是粉色爱情的润物无声,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那些玫瑰色里泛出的温暖气息,在若有似乎的昭示着画笔的主人,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

1905年冬天,毕加索与菲尔南德分手,随之而来的,画家进入了所谓的“ 黑人时期 ”,开始对艺术的形式进行探索。

从这个时期的画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开始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造型如雕塑一样简练,大刀阔斧的剔除一切无关细节,用几何与棱角来演绎所描绘的主题,玫瑰色退场,转向质朴的黄褐色。

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一起创立了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经历了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为艺术界带来了一场杰出的变革。

这个时期,毕加索不再去描绘物体的外形,抛弃透视、明暗,甚至物体本身。

分析立体主义时期 ,他将物体在脑海中分解成元素,然后重组在画面上,试图在支离破碎的画面中呈现完整的世界,在二维的画布上表现三维、四维、无限的空间。↓↓↓

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画家在作品中加入了字母数字等元素,并采用拼贴的形式作画,这一时期作品的色彩逐渐丰富,开始追求画面的整体与和谐。

1917年,经历了爱情失败与战争痛苦的毕加索前往意大利,为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台设计,期间邂逅了舞者奥尔加·科克洛娃,奥尔加是一位将军的女儿,她的风采重新点燃了毕加索。

1918年,他们在巴黎举行了婚礼,1921年,奥德加为毕加索生下了长子保罗。随着环境与情人的改变,毕加索的画风也随之改变,拉开了“ 新古典主义时期 ”的序幕。这个时期的作品,画面拥有罗马雕塑般的质感,却带着奔放的气息使画面更轻灵。

1925年至1932年,毕加索进入“ 超现实主义时期 ”。

1927年,毕加索邂逅了17岁的玛丽,她成为他的模特儿与情人,并为他诞下女儿。此时,毕加索并没有与妻子奥德加离婚,同时又与一名热情的摄影师朵拉同居。

毕加索游移在不同的女子之间,获得灵感与热情,这一时期的作品,形象扭曲,难以辨别形态。画家完全抽离物体的现实形态,通过扭曲与变形的细部描绘,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

毕加索后期的作品,多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绘制出的抽象画,画面剧烈变形,通过扭曲和夸张的笔触,表现画家内心复杂的情感。

盘点毕加索一生的作品,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他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惊人的创造里灌溉出了无限的艺术生命。

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引领了一个时代,他的艺术作品世代传承,还将为更多人带去灵感与启发。

孟庆楠

孟庆楠,知名画家,男,汉族,1973年出生于辽宁省。被授予“中国画圣艺术家”,“华表奖艺术家”,“中华艺苑名家”,“中国收藏年度人物-沪浙地区最受收藏界欢迎的年度艺术家”等称号。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画家,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画圣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等。作品入编《中国书画艺术博览》等。擅长植物花卉、风景、人物、建筑等题材,近八年独创意识流格子能量绘画,藏家遍及欧美、东南亚、港澳台,风格独树一帜,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有突出贡献。

中文名:孟庆楠

外文名:Mengqingnan

别名:水晶世界的魔法师、花仙子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辽宁

出生日期:1973、1、19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鲁迅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独创意识流格子能量绘画,解构主义、未来主义风格,独树一帜

代表作品:花语系列、戏曲系列:贵妃醉酒、巾帼英雄、中国制造系列

艺术简介

孟庆楠,男,汉族,知名画家。擅长植物花卉题材绘画,独创意识流格子能量绘画,独树一帜,备受世界藏家瞩目。

1973年出生于辽宁省调兵山市(原名:铁法市)。少年时,获日本神奈川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儿童画展银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装璜系。

2000年夏季先后参加了由北京白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办的“中法艺术联展”、“德国汉堡六人油画展”;北京“两千年中国艺术家”书画展金杯奖;“翰墨情缘”杯书画大赛三等奖。

2001年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大展赛精品奖,入选首届中国网络美展,被评为“福建十佳画家”,入选第一届“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入选全球华人网络美展,纪念雷锋诞辰6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三等奖,“大观杯”新世纪全国书画大赛铜奖。

2002年首届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大展赛银奖,第三届中国书画“画圣杯”大奖赛画圣精品奖,北京中国艺术博览会,销售业绩极佳。

2003年入选“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副刊。被授予“中国画圣艺术家”,“华表奖艺术家”,“中华艺苑名家”等称号。

2006年入选上海“创意之窗”Meet2010艺术授权数位生活展。“恋恋花蝶”系列艺术授权衍生品参加美国纽约国际授权博览会并与亚洲著名的伊莎·贝尔食品公司合作推出了月饼礼盒挂画系列。成为(ARTKEY)美国艺奇艺术授权文化有限公司的主要推广艺术家。

2006年参加福建鹏翰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风’当代书画艺术品拍卖会”。参加北京远方国际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的拍卖活动。在北京观音堂汉印画廊举办“孟庆楠的花语世界”作品展。

2006年至200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级徐茫耀、王向明油画研究生班”学习研修。

2007年参加了上海东廊拍卖有限公司的“当代艺术家联展及拍卖活动”。

2007年合作创作江苏省淹城博物馆大型壁画《远古时代》系列。

2008年签约意大利FUXINGALLERY,并举办“被魔法击中的水晶——孟庆楠的格子艺术绘画展”。

2008年1月参加美国RVSFineArt的“ChinesePortraitAndTimothyRoepeOnView”与Emily程、周春芽、方力钧、王广义、杨少斌、张晓刚等中外艺术家联展。

2008年7月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上海5号桥艺术中心举办的赈灾艺术品拍卖活动。

2008年10月参加日本京都SANJYOGIONGALLERY举办的“ChinaContemporaryArt,now”。

2009年5月参加深圳马哥伯罗好日子酒店上海复兴画廊深圳当代艺术联展。

2009年9月入选ShContemporary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2009年与Uwantartgallery法国知己画廊合作,参加与西班牙艺术大师萨尔瓦多·达利、法国画家都都的系列联展。

2009年11月入选第十二届杭州西湖艺术博览会。

2009年12月入选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2010年1月年上海五角场800号艺术区典藏艺术系列联展。

2010年1月入选,ArteFieraArtFirst第34届意大利博罗尼亚国际艺术博览会,29-31thofJanuary2010Hall18StandE。

2010年3月入选意大利米兰当代艺术展。

2010年4月入展由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艺术院主办的主题为“FACE”的中韩日三国当代艺术家联展。

2010年5月参加上海五角场800艺术区迎世博系列活动—中国当代艺术联展。

2010年5月底入选罗马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ROMATheRoadToContemporaryArt14-16thofMaggio2010。

2010年9月入选ShContemporary上海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

2011年5月入选台湾台北新艺术博览会。

2011年6月香港AGallery艺术巡展。

2011年8月在上海证大丽笙酒店举办“艺术巡展系列8——印迹”。

2011年9月入选上海艺术博览会。

2011年12月入选浦东印象“绽放年华”上海70/80艺术家邀请展。

2012年1月入选上海虹桥希尔顿酒店asiegallery“境界”国际当代艺术家邀请展。

2012年3月入选台湾台北新艺术博览会。

2012年4月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举办“绝代京华-孟庆楠格子绘画个展”。

2012年5月上海证大丽笙艺术酒店艺术巡展---“现实与梦境”。

2012年6月上海库会所“雅典娜与维纳斯的邂逅”当代艺术家邀请展。

2012年7月中粮万科“家园、桃园、本源”当代艺术家邀请展。

2013年8月格子绘画戏剧系列授权美国科勒集团跨界合作开发艺术家设计款卫浴产品。

2013年8月参加北半岛会所“中国梦”海派中国艺术家联展。

2013年11月入选“中国十大年度艺术人物”沪浙地区最受收藏界欢迎的艺术家。

合作艺术机构:北京白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ARTKEY)美国艺奇艺术授权有限公司、FUXINGALLERY上海复兴画廊、Uwantartgallery法国知己画廊、台北名典画廊、香港奥莎画廊、田青画廊、Asiegallery、碧云文化。

作品入编《中国书画艺术家博览》、《两千年中国艺术家长卷》、《当代中国书画艺术》、《新世纪书画艺术家精品大观》、《永远的雷锋书画集》、《中国书画名家博览》、《百年中国书画家名录》、《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家大观》、《美术大观》、《人民日报海外版》、《艺术名家》、《艺术观察》、《中华热土》、《中华之辉》、《天之骄子》、《高球先生No10》、《东地产-艺术特刊》、《上海第一财经》和《上海外国语频道》、《法国国家电视台》、《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图录》等公共媒体、及《孟庆楠的格子绘画》等。

作品赏析

主演:韩俊轩王一涵

集数:

导演:庞吉

状态:待更新

编剧:

年份:2016

地区:内地

首播时间:

首播平台:

类型:言情都市偶像网络剧

剧情介绍

缘于心剧情讲诉了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年轻艺术家方源在机缘巧合之下邂逅了乐观向上的杨柳,而更为巧合的是,他们皆在不经意间得知了彼此的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缘于心》是一部由著名演员庞吉担任执导的现代、都市网络剧,由新人演员韩俊轩,王艳等联袂演绎。

缘于心剧照

《缘于心》讲诉了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年轻艺术家方源在机缘巧合之下邂逅了乐观向上的杨柳,而更为巧合的是,他们皆在不经意间得知了彼此的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为此,他们相互约定为彼此保守秘密。而后,他们开始了有目的的相处模式。然而,在日常的相处后,他们皆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他们发现自己好像爱上了彼此。最终,这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将如何收尾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386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