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与虚伪的共生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真诚与虚伪的共生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第1张

   但凡文学人物能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作为典型,他们往往是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体,能以独特的性格特征使自己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刻画的周朴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曹禺创作《雷雨》时身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青年,其创作目的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反封建的基础上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是其主要宗旨。但是,这个主要宗旨却不应是《雷雨》至今久演不衰的主要原因,而在于曹禺先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周朴园,复杂而真实的周朴园,鲜活而不脸谱化的周朴园。而这主要是通过刻画其性格的复杂性来凸显的。如果曹禺对周朴园的性格不作复杂性的刻画,就会使人物形象平面化,那么周朴园的形象就会被抽象成一个概念,从而脸谱化了。

因此,我们对周朴园不应当仅从社会学的角度并以阶级的观点来分析,把他放在人民的对立面,而不把他当作一个自然人来研究。周朴园这个人物是复杂的,身份虽然是个资本家,但是他首先是个人,有着自然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有着人的自然发展的过程,和我们大家一样具有七情六欲。

周朴园在感情上有其真诚的一面。他也曾试图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像普通人一样追求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当年周朴园遇到侍萍的时候,其风华正茂,风流倜傥,虽身处封建氛围里,但新式教育的经历必然使其十分憎恶陈腐的封建婚姻,崇尚自由的爱情。他曾与侍萍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周朴园或许不会让侍萍生下孩子就抛弃她,以免拖累自己,然而周朴园没有抛弃她,不仅让她生下第一个孩子,还让她生下第二个孩子。如果周只是引诱侍萍,情况会是这样吗?

剧本中借四凤之口告诉我们周朴园念经吃素,并且“一向讨厌女人家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凭他的那种地位,不去放纵自己的欲望,惟独对那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念念不忘?而且他还把这种怀念、忏悔和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真实地“外化”出来。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4月18日都要为侍萍做生日,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等等。有评论说这一切都是周朴园做给人看的,是虚伪的表现,我们恐怕不能如此简单地下结论。周朴园总的来说是戴着虚伪的面具的,但是对侍萍的爱情应是真诚的。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难道这也是做给人看的?何况30年来一直如此,如果没有真情,恐怕难以做到。

从侍萍这方面说,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而是周朴园出于卑鄙的目的玩弄了她,然后抛弃了她,侍萍是应当能够意识到并识破的,即使当年没有意识到并识破,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活磨难,她也应当能醒悟过来。那么,侍萍见到周朴园必然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哪会那么沉着?她也许知道他们当年的惨剧不是周朴园一手造成的,而是周家的那个封建家庭造成的。因为剧本中侍萍在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抛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又如:“她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她说:“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你不要怕,鲁贵他永远不会知道。”从这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语言和神态中,我们看不出其中包含什么愤恨情绪,相反,侍萍对周朴园的依恋之情却实实在在。由此反推,只能证明他们过去的时光是美好的。倘若30年前他们之间不是真爱而是玩弄,那么30年后的不期而遇应该是愤怒异常,而不会表现得那么温柔,她,鲁侍萍,一定渴望狠狠地撕下周朴园戴着的假面具。

如果周朴园对以前的感情一点都不在意的话,按照现今的社会生活态势,周对繁漪的感情应当很好啊。一个年轻美貌,充满活力的知识女性、当代**当是魅力无限的,即使不是周内心所渴望的那种女人,哪怕是出于玩弄女性的肮脏心理,周朴园对繁漪也应当恩宠有加,而不是同床异梦,若即若离。可见还是因为他对侍萍有感情有真爱的,至少在当年是有真实的爱情的,才会让他有这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神伤之痛。

但是,同样有夫妻之情,周朴园对她们二人的不同情感态度却表现出了其性格上虚伪的一面。作为丈夫,周朴园并不了解妻子繁漪的心理世界,也许是了解而不愿意尊重她的精神需求,对繁漪的嘘寒问暖式的关心虽然给他蒙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但是仍然无法与一个丈夫的体贴搭上关系,遮不住其冷漠的情感。相反,每当繁漪表现出反抗的苗头,其便开始软硬兼施,直至粗暴压制。繁漪的存在对于他来说只是一种象征――完整而美好的家庭象征,看不出他对繁漪有什么爱情,甚至连亲情都没有。比如周朴园逼着繁漪喝药那一段,先是要四凤服侍繁漪喝药,被拒绝以后,又打感情牌,要小儿子,也就是繁漪的亲生儿子周冲伺候其服药,此计未成,又生一计,转而打伦理牌,要大儿子――繁漪的情人跪请其服药。周朴园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逼繁漪服药,就是为了贯彻自己的意志,确立一种命令与服从的权威与秩序,表现出其专制而虚伪的性格特征。

在其性格特征上,真诚和虚伪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候互相交织在一起。周朴园病态的专制性格使亲情离其越来越远,于是乎周朴园的精神世界中只剩下侍萍当年带给他的美好爱情。但是,这种美好爱情又激活了他人性中被埋葬的良知,在事业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中被舍弃的爱情时时煎熬着他孤独的内心世界。在剧中周朴园自己亲口对侍萍说,抛弃侍萍是其惟一做过的错事,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使周朴园从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丑恶之心直到传统文化所养育的良知都让他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为了摆脱这种罪恶感的压迫,周朴园必须进行精神的自我拯救,于是就有了那些真诚的举动。比如在认为侍萍已经跳河而亡后,把她当作正式嫁入周家的人看待,到哪里都带着侍萍用过的家具,并保持摆设的原样,每年都给她做生日等等。但是,在知道眼前的四凤的妈就是侍萍时,或是出于对维持家中现有秩序的考虑,或是出于保护自己名誉地位的考虑,立即撕下温情的面纱,意图用资本家的惯用伎俩收买她,让她消失,而不是立即予以接受,并承认她在周家的应有地位。在被拒绝后,周朴园又让账房给济南汇一笔巨款,好似是一种良心上的发现,但是周朴园显然明白,侍萍是不会接受这笔钱的。在这里周朴园的真诚和虚伪又是交织缠绕在一起的,显示出其性格上的复杂性。

这就是周朴园,在性格上真诚与虚伪共生的周朴园。

(作者单位:沭阳高级中学)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经典如儒家作品《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这种思想;羞耻心,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恭敬之心,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是非心,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同情心,仁慈的;羞耻心,原则;恭敬之心,礼貌的;是非之心明智的。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赠给我的,我当然有它的,不想了。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孟子》章节目录: 《梁惠王章句》 《公孙丑章句》 《滕文公章句》 《离娄章句》 《万章章句》 《告子章句》 《尽心章句》

扩展资料:

本篇赏析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 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 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 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

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 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 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 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 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

而 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 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 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 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

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 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 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告子章句上

一、恻隐之心 造句:

1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

2看到这些骨瘦如柴的孩子,每个人都动了恻隐之心,纷纷慷慨解囊相助。

3如此痛快淋漓地斩草除根之际,偶尔也会动了恻隐之心。

4他做得太绝了,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

5看到老人一天到晚形影相吊的样子,她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准备为他找个老伴。

6每次在街上碰到残疾人,妈妈就动了恻隐之心,总要上前帮一点忙。

7他强调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否则便是“非人也”。

8儒家孟子认为人天生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以人性本善。

9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难,目睹着惨状,同样也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

10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11许多所谓慈善家的行为,只不过为了沽名钓誉,而不是动了恻隐之心。

12亚伦之所以关注一个斯巴达少女,并不是因为她有多漂亮,或者是动了什么恻隐之心。

二、隔三差五造句

1 一生友谊,两地思念,隔三差五,表表挂念,天气转凉,望添衣裳,注意保暖,防寒关键,合理膳食,起居有律,愿你开心相伴,幸福常在。

2 他和猪的区别就在于,猪不能变成人,但是他隔三差五就变成猪。

3 月老,能别再用劣质的红线帮我牵了嘛,隔三差五就断。

4 月老能不能别再用劣质的红线帮我牵姻缘了隔三差五就断。

5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隔三差五吃一顿水煮鱼的缘故。

6 一张英特网,两颗悸动心,字字句句真切;隔三差五露面,四面八方交友,倾心只为一人。520网络情人节,愿网络给你五颜六色生活,成就十全十美爱情。

7 别过量食用水煮鱼,特别是那种隔三差五便要来一盆的“上瘾”者更要注意适可而止。

8 一生友谊,两地思念,隔三差五,短信不断,表表挂念,诉诉衷肠,天气转凉,望添衣裳,注意保暖,防寒关键,合理膳食,起居有律,开心相伴,幸福常在。

9 没钱花不要紧,狗日的清欠办老徐还隔三差五的给小爷穿小鞋敲竹杠没事找碴,像只刚在厕所里吃完大餐被人一脚踩死却死不瞑目阴魂不散的绿豆蝇扰得老子烦不胜烦。

10 如此好笑之事,也有愚者隔三差五地生怕人家不知道,还要大声嚷出来通告天下,有意思。

11 那以后,我赚钱了,就隔三差五给家里买点小东西,哄得爸妈很乐呵。

12 因为我爸隔三差五出差,所以我家电报和长途电话经常有,信也不少;每次听到大喇叭里那令人兴奋的吆喝声,我和姐姐总是脚底生风,一口气就跑去了。

13 洋画儿玩的最紧那阵,我们隔三差五就奔官园“趸货”,放学后从庆丰小学直接出发,穿中廊下,再官园胡同北口左手一抹,溜溜达达十来分钟就到了。

14 一来二去倒也认识了光头男和马尾少女,因为这两人隔三差五也会到训练场修炼。

15 我想等少爷长大了,他会隔三差五的来,这里可是遍地的金钱…他会成为像尊爵一样的富翁。

16 凡间自出三皇五帝、贤人将相等有才之人后,隔三差五,王母便会邀约这些名贯天庭的俗世圣人来寿殿做客。

17 自从这些小家伙来到村里,村民王友塘家,就开始隔三差五炖鸡汤或者鸭汤喝。

18 这他妈的不是人干的活啊,要是以后隔三差五的打扫卫生这日子恐怕也没法过了,以后一定要包干到户,轮流打扫,要不然这房东当的还不跟农奴一样啊。

19 父亲和叔叔割回柴火来,隔三差五给爷爷奶奶家送,解决了三家的烧柴问题。

20 复正茂步入中年后便开始信佛,轻财好施,隔三差五的,就要派丫头家丁人到庙间施舍,顺便挂上个晨耀的名儿。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德性上来说,人皆有此心。对恻隐之心的有无问题已经无可争论,人,至于是作为一个人来讲,就肯定是有恻隐之心的,但是恻隐之心存在一个隐显的问题,有隐显,就是表现不表现的问题,表现则显,不表现则隐,隐不代表无。而对于恻隐之心的表现与不表现,是靠经验教育的引发,而外在的经验条件,就来自于我们所生活的外在社会环境。

恻隐之心乃是道德本性,作为实践的先天根据来讲的,也就是为内在固有的,将这种本心表现出来的,也就是恻隐之心显出来的,其心即是此本心之流行。而不表现此心,即隐此恻隐之心者,则是私欲之心,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迷茫的混沌状态。

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不是任何人创造的,是定然无疑的。人的良知作为天地万物之本,同时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意义。

慈悲心、同情心、恻隐心、怜悯心的区别如下:

1、慈悲心: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中国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陀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将 慈悲心、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影响着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后来印度佛教的产生。

2、同情心:首先是指对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觉察与同情感,同时也指这种感情的表露。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义和初级层面,人人都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

但同情心又是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这是同情心的引申含义和高级层面。

3、恻隐心:一般是指恻隐之心,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4、怜悯心:亦作“怜闵”。亦作“怜愍”。哀怜;同情。

扩展资料:

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

(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这一种,故亦称小悲。

(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

(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观音菩萨发之大愿,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所以慈悲心是佛心。

-慈悲心

-同情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975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