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虐猫的这个人心理扭曲了。这样的人想法会很极端,性格可能自私,残忍。
一些人虐待动物是因为他遭受了强者的侮辱,不敢反抗而转嫁到动物身上,看到和听到动物挣扎、叫喊,施虐者会感到非常愉悦。虐待动物的病人,都有性格缺陷,越不合群者出现的问题会越多,例如偏执、抑郁、焦虑、古怪等人群。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侵犯行为,比如说小孩子受委屈,他会打小动物出气。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紧张、一种压力的转移,社会心理学上叫“挫折侵犯”。当今社会,人生存的压力比较大,如果遇到烦躁苦闷,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对象时,不满情绪就会转嫁到眼前的小动物身上。
如果是小小的施虐心,未必有错有害,比如很多人生气的时候,躲在房间里砸杯子砸枕头,发泄后往往心情好转,又没有伤害到自己和别人。
但如果构成暴力侵犯,或有严重的虐待动物心理倾向和极端行为就有必要进行治疗。
常用的自我疗法有:
1、自我松弛 比如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读一本有趣的书,或重复想象种种温情的情景。
2、自我反省 在烦躁不安时,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并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
3、自我催眠 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
4、 自我强健 多吃维生素B含量丰富的食物,像粗粮、鱼等,并坚持一定强度、时间和频率的锻炼,对于改善心情有很大的好处。但在开始锻炼时,须遵循医生的具体建议。
情况比较严重者,请医生诊断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你这是一种扭曲的心理,施虐者不管再可怜,也不值得同情,你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学会明辨是非。
一个心理正常的人绝对不会同情一个施虐者,他们会发自肺腑地去关怀受害者。而你的内心却截然相反,说明你有冷酷无情的一面,这是一种不正确的人生观。
如果我在生活当中遇到施虐者,都希望自己能够拔刀相助,去帮受害者讨回公道,而不是在一旁看冷笑话。你内心对施虐者充满同情,说明你有以下几种心态。
第一,你内心缺乏同情和怜悯心,这是一种冷漠的表现。
这是一种报复社会性人格,你认可施虐者的做法,忽略了受害者的无助与无辜,由此可见,你的道德观是不正确的。就算施虐者是你的亲朋好友,你也应该站在公平的角度上分析问题,绝对不能偏向施虐者,更不能火上浇油去伤害一些无辜的人。
第二,你同情施虐者,说明你和他有类似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是残忍而无情的。
如果你对失恋者的做法感同身受,甚至同情他的遭遇,说明你们骨子里留着相同的血液,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的叛逆,也是对他人的一种残忍。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应该勇于改正,要做一个善良而正义的人,你要多去关怀受害者,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三,施虐者是不值得同情的,你要学会看透事情都本质,不要被对方蛊惑。
有时候施虐者会装作楚楚可怜的样子,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如果你内心同情施虐者,说明你被对方蛊惑,无法明辨是非。这时候你要学会透过事情的本质,不要被对方蒙蔽双眼,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情感虐待就是精神虐待,它与肉体虐待明显不同,施虐者往往会控制和控制他们的受害者,而从不插手暴力。这种虐待很常见。
情绪虐待是一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包括言语虐待,个别情况下可能不太可怕,但在一段较长时间的集体检查中,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极端控制、令人恐惧、不公平、功能失调的关系动态。
对身体虐待的受害者来说,合理地解释和原谅虐待者的行为是很容易的--当虐待以微妙的、控制性的行为:形式出现,削弱了一个人的身份和自尊感时,就更容易了。
许多情感虐待的受害者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被虐待的事实。事实上,情绪虐待是如此难以察觉,这意味着你必须了解它的警告信号。这样,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是感情虐待的受害者,你就会更有准备。
有几种情绪虐待的常见症状:
你被指责做了你没有做的事情。你的伴侣试图让你相信你记错了,或者一些事情并没有以你知道的方式发生。这被称为“气体照明”,成为它的受害者尤其可怕。你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智和对自己的信任,因为这种虐待和故意的行为。
他们经常扮演受害者。他们很少承认自己的错误或道歉。他们把责任推给你或其他人,而不是承认他们的错误。这通常与他们责备你的行为和他们的不安相伴而生。
你不觉得与你的伴侣意见不合或有你自己的意见是安全的或舒适的。一一如果你敢说出来,你经常会遭到口头虐待。这经常伴随着你的伴侣强迫你采纳他们的意见,并且总是同意他们的意见。
你的伴侣会决定什么最适合你。这适用于你的职业,你的衣着,以及你如何度过你的时间。能够告诉你如何着装,为你做决定,告诉你在任何时刻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控制你和限制你个人自由的方法。
你不觉得用他们取笑你的方式来取笑你的伴侣是安全的。他们会迅速地羞辱你,取笑你,但当你对他们做同样的事时,他们却无法接受。这源于不安全感和想要感受自己比你更重要,贬低你会让他们自我感觉更好,更优越。
情感滥用者提起他们知道让你难堪或让你感到羞愧的事情,这是很常见的。你的伴侣经常暗示你是这段关系中幸运的一方。你觉得自己不如他们。另一种让自己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式。
当你难过时,你的伴侣会告诉你,过于敏感是你自己的错。他们对你的难过反应过度也很常见,不是生气就是不停地道歉。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让对抗尽可能地让你感到不舒服。
你害怕你的伴侣不赞成你,为了避免让他们失望,你采取谨慎的态度。-如果你不同意你的伴侣或者做一些他们不赞成的事情,因为你非常害怕他们的反应,你的关系是不健康的。
虐待小动物的人处于什么心理
在生活中你有虐待小动物的经历吗要知道虐待小动物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哦!不信的话请阅读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文章。
虐待小动物的人处于什么心理1遭遇心理压力挫折境遇
借虐待小动物寻求发泄
心理专家介绍说,虐待这种行为会给他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恐惧,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被强迫以自己不情愿的方式去做一些事情。
虐待包括使用人身暴力和性暴力、威胁和恐吓、情感虐待和经济剥夺等。儿童和成人都可能发生。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是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比如有的孩子虐待小动物,一是想用欺强凌弱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再就是孩子被别人欺负过,曾经寻求帮助或者只是期待着情况改变,结果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种情神压力让孩子无法以正确的心理状态对待事物,最终演变成压力下的情绪爆发。“人类个体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重新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发泄一番。”
很多能力和人格形成在幼儿时期
不良行为易使人格偏离缺乏责任感
成人的很多能力和人格,大都形成在幼儿时期,这是心理学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感受爱的能力,敏感期也是在童年。所以,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感受到爱,或者没有加强这种感受的机会,有可能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失去了调整的机会,可能形成人格的偏离。
现在有的孩子精神压力过大:一方面要对付繁重的学习,另外还要在家庭过严的教育下成长。家长都望子成龙,然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有限,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渠道进行缓解。这时,有些孩子就会做出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另外,经常施虐者,成人后也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社会对他人冷酷、缺乏好感及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
想要除去虐待动物这种“怪癖”,心理学家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找到诱发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可以从心理上入手。对于这种人,应该让其接受心理疏导,同时亲人朋友也要多多劝解,或许可以帮助其改掉不良恶习。
拓展阅读: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很多种,在临川上一般分为轻型心理疾病和重型心理疾病两种。
轻型心理疾病包括:
1、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抑郁症。
2、癔症,如:人们睡觉醒来之后对现实中的食物有种模糊不认识的感觉。
3、人格障碍,如:偏执性、情感性、分裂样、冲动性、强迫性、表演性、反社会性、依赖性、边缘性、其他类型等。
4、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常见的如: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病理性网瘾等)。
5、性心理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易性症等。
重性心理疾病包括:
1、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激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
2、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意识障碍综合征、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等
在这里特别说明一点,“被害妄想”属于精神分裂的一种,患者需同时就诊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
虐待小动物的人处于什么心理2一、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底线,人性的天良
最近,反对虐待动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呀
这就先得说清楚,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为什么呢就因为人性中有一条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起点,叫“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的善心,所以又叫“不忍之心”。按照孟子的观点,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天良,故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要有这份心,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相反,如果没有,就麻烦大了。弄不好,会“禽兽不如”。
但,这跟不虐待动物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之心,其实有一个心理依据,即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一个人,为什么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说到底,就因为自己不想受这活罪。比方说,自己不愿被烧死,才不忍心烧死别人。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是,“己所不欲”易,“勿施于人”难。这就需要培养。而且,为了保证培养成功,还得把这善心和天良,从“勿施于人”扩展到“勿施于物”。当年,孟子讲“恻隐之心”,举出的例证,就是齐宣王对一头将死的牛,表示“不忍其觳觫(吓得发抖),若无罪而就死地”。牛如此,狗和熊,也一样。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动物侵犯了人权,威胁到人的生存呢也要善待吗也要。即便万不得已,比如出现了鼠疫、鼠灾,也不可虐杀。为什么因为虐杀即虐待,虐待即残忍。不仅是对别人或动物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你想嘛,虐待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不把虐待当回事,下一步,就有可能以此为乐。这时,他就会完全丧失了人性。所以,必须反对虐待,反对虐杀。比方说,在不得不保留死刑时,坚决废止凌迟、腰斩、砍头等方式;在无法避免战争和执刑时,决不虐待俘虏和犯罪嫌疑人。当然,也不虐待动物,哪怕它“丑恶”如老鼠。
二、只有彻底到连老鼠都能同情,才真正是有“恻隐之心”
写到这里,我想起刘瑜的一篇文章,标题叫《老鼠,作为证据》( 2006年4月21日《南方人物周刊》)。文章说,有一只老鼠,在厨房里被粘板粘住了,垂死挣扎。这让她想起了另一只也是被粘住的老鼠,叫了两天才死去。她还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只老鼠被邻居老爷爷用开水烫死了。
这些事搁在任何地方,可能都稀松平常。灭鼠嘛,好像没什么不对,作者也没说不该。让她受不了的是:一,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二,如果一定要死的话,为什么不能让它死得痛快一点,不那么备受折磨呢文章说:“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痛,也会绝望,也会挣扎。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
说实话,这篇文章让我很感动。我没有想到,一个人的恻隐之心竟会及于一只老鼠。在许多人(也包括我)看来,老鼠是肮脏的、丑陋的、作恶多端和死有余辜的。不是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么既然必须消灭,又何必管它怎么死呢
但我们,不,就说我吧,却从来没有想过,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也没有想过,即便它“罪该万死”,也不意味着就该折磨至死。然而刘瑜想到了,这让我感到惭愧。是的,惭愧!因为只有彻底到连老鼠都能同情,才真正是有“恻隐之心”。
三、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
的确,连老鼠的惨死都于心不忍的,还会虐待人吗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相反,一个人,今天能虐待老鼠,明天就能虐待狗,后天就可能虐待人。因此,为了保证人不受虐待,必须反对虐待动物。这不是什么“动物福利”或者“狗权”(动物权),反倒是“人权”,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问题。
事实上,不忍心其无罪而死,不忍心其折磨至死,正是现代社会法治与人权的心理基础和人性基础。比方说,国际社会一致公认不能虐待俘虏,不能虐待犯人,不能虐待动物。我永远不能忘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医学院的学生们带着担架,拎着兔子牵着狗,走向实验室。解说词说:担架是为狗准备的,兔子没有,这意味着兔子将不再生还。
影片的结尾,是师生们为实验动物建立了纪念碑。每年清明,他们会去献上鲜花。这不是虚伪,而是人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生命尽可能的尊重。要知道,只有尊重一切生命,才能最后真正尊重人自己。
因此,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而且,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否则,下一个被按倒在床,挖肝取肾抽胆汁的,没准就是我们自己。
虐待动物的事件在拷问着我们。拷问着我们的天良和人性,也拷问着我们的国民性!
小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的解决方法
1通过童话、故事等生动形象的内容教育孩子,给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小动物的善良、可爱和可怜,讲述它们被野兽捕捉、吞食时的悲惨情景,借以引起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或爱护。
2创设条件,让孩子自己饲养一些小动物,诸如金鱼、小鸡、小鸟、小兔、家蚕等,让孩子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小动物的成长,与这些小动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孩子就会逐步养成主动地关心动物,爱护小动物的习惯。
3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把孩子的剩余精力引导到游戏、劳动、学习等方面来。
此外,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家长要注意孩子生活环境的净化和检点自我的行为,培养孩子同情心。一旦发现有虐待小生命的现象,要加以批评,而且家长要说到做到。相信孩子在你的关爱之下,一定会转变的。
喜欢虐待动物的原因
首先,虐待小动物是一种心理发展退化的返祖行为
我们的祖先,在进化和生存的过程中,从猿类进化到智人,学会了使用武器打猎,也就是对其它动物的捕捉和杀害,当然这是一种原始性和生存的本能,随着进化和社会发展,这部分的心理倾向并没有因为社会供给的充足而完全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当我们的心理发展受阻的时候(受阻的原因可能是挫折,或者是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心理就会固化或者是倒退,出现返祖行为,本我急速发展,单一的追求快感来弥补心理的创伤。
其次,自我强化
这个因素适用于所有的作出非常规行为的人身上,这些非常规行为人或不被重视,或没有社会存在感,或被质疑各方面能力,虐待动物并且发到社交媒体上给人看的原因,就是要吸引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做出一些一般人不敢做出的行为的。这是一种自我心理的强化,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个体对于通过正常渠道彰显自我能力的缺失和实际能力的低下。
再次,负面情绪发泄目标的转移
由于挫折,被打击,或者是生活环境剧烈变化带来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释放,那么就会引发人类的暴力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直接发泄目标不能的时候,这种发泄暴力行为就会下意识的选择新目标,也就是进行目标的转移,一般都会选择没有攻击性的,可以肆意发泄目标,就是小动物来动手,因为可以把情绪宣泄到极致。
最后,童年缺少关爱以及成年后的人格障碍
童年时期对于动物的虐待,会不会造成成年后的暴力行为比例增加或者犯罪答案是肯定的。童年时期对于动物的虐待,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得不到足够的家庭关爱,这个时候就可能造成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社交障碍,而为了引起家庭成员的足够关心,不管这种关心是什么性质的,责备也好,维护也罢,孩子就会做出出格的行为去吸引注意,关爱缺失情况越严重,行为的程度就越深。
成年后,由于对于动物的虐待,造成的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因素缺失,比如同情,责任,还有羞耻感,以及对待动物进行虐待时养成的冷酷,冷漠性格,很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这种由于童年虐待行为形成的固有模式,会投射到社会中,变成对社会规则以及法律的蔑视。而更加严重的,就是随着虐待动物行为的增加和反馈,个体遇到不可发泄的情绪的时候,已经不满足于小型不会反抗的动物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严重的针对人的暴力发泄和虐待行为,同样也是在发泄自己无法发泄的情绪。
对于动物的虐待是一种不道德的非正常行为,不要认为这种针对非人类动物的虐待是儿戏,可以肆意妄为,抛开道德因素,这种行为会深深的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为成年后的针对人的暴力犯罪埋下伏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