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原文是: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是: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五征,一是观诚,二是考志,三是观色,四是恻隐,五是揆德。
1、观诚
派人到遥远的地方办事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忠实而在跟前办事则能观察是否尽职,一直让人做冗杂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没有临烦不乱的才能,突然向一个人提问可以观察其机智,可以用仓促间和一个人约定的方法来观察他是否守信,使一群人杂然而处,看某个人的神色变化,就能发现其人的种种隐私,仁途通达时看他所尊敬的人是谁,显贵的时候看他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富有的时候要看他所抚养的对象,看一个人经常接触些什么东西就能知道他的爱好,经常接近一个人要体味他说话的含义。一个人穷困时要看他憎恶什么东西,贫贱时要看他不爱做什么事,这样就能看出他有没有骨气,在一个人高兴时能检验出他是否有自制力或是否轻浮,快乐时能检验出他的嗜好是什么或是否俭朴。让人愤怒可以考验他的本性优劣,让人悲伤能知道一个人是否仁爱,因为居心仁厚的人见别人悲哀也会与之同哀。艰难困苦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志气或是否有随遇而安的涵养,受重用,宠信的人要看他会不会矣奢*逸,被当权者疏远,贬斥的人要看他会不会背逆或有什么越轨行为,荣贵显达的人,要看他是不是见人就炫耀自己,显得了不起,默默无闻的人看他是不是有所畏惧。青少年要看他能不能恭敬好学又能与伙伴和平相处,壮年人要看他是否清廉实干,勤恳敬业,大公无私,老年人,要看他是否思虑慎重,父子之间,看他们是否慈爱,孝顺,兄弟之间,看他们是否和睦友爱。邻里之间,看他们是否讲信用,这些用以识别人的方法叫“观诚”。
2、考志
“考志”的办法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察他的心志,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和温柔,神色恭敬而不奉承,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流露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如果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是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伤害别人,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傲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缺点,不防备自己的过错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如果一个人的神情总是奉承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诌媚,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和,因此而洋洋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假如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烦意乱,但心志不被蒙蔽,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屈服,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如果因环境变化而喜怒不能自控。因事情繁而生烦乱,不能安静,见了蝇头小利就动心,一受威胁就屈服,这种人是心性鄙陋而没有骨气的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果断地处理事情,以无穷的应变能力面对突然的惊扰,不用文采就能表现出灵秀,这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假如一个人不能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又不听劝告,执守一种观念而不懂得变通,固执已见而不懂得改正,这是愚鲁刚愎的人,如果别人说什么也不听从,自私自利,毫不掩饰,强词夺理,颠倒是非,这种人是好诬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以上知人的方法,就叫做“考志”。
3、观色
观色所以能知人,是因为人的心气虽然涵藏在内心深处,但可以通过人的脸色去把握它,真正聪明的人一定会表现出难以言麻痹大意 ,无法穷尽的神色,真正宽厚的人一定具有值得尊敬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不可震慑的神色,真正忠诚的人一定具有耐人寻味的神色,真正纯洁的人一定具有难以玷污的神色,真正有气节的人一定具有值得信任的神色,质朴的神色正气凛然,坚强而沉稳,虚伪的神色游移不定,让人烦躁不安,这就叫做“观色”/。
4、恻隐
所谓恻隐,是看一个人,如果发现他要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作老实,假装慈爱以充忠诚,小心谨慎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考核一个人时,如果向他提问他不回答,仔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问,打着传播真理的招牌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时没招就故作深沉,这是借学识理论来隐匿其良苦用心的人,观察人时,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象,内心层懦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傲,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洁和英勇来包藏私心的人,若服侍领导或双亲时,喜欢向人夸耀他怎样忠诚、孝顺,好做表面文章,其实并没有忠孝的诚心,真实目的是为获取美名,这就是用忠孝来达到个人目的的人,以上就是所谓的“恻隐”之法。
5、揆德
所谓揆德,就是用估摸一个人的品德的办法来评断人,如果一个人言语忠诚,行为庄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妥,这是居心仁厚的人,如果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进身立脚点功能够如意,这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然恭敬勤俭而不失威严,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傲,这是有福德的人,有的人处在简陋贫寒的状况下而我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贵的情况下而不奢侈,功劳卓著而不背叛,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制这是有操守的人,有的人勤勤恳恳的工作,恭恭敬敬地孝敬父母,与人感情不睦但决不背叛,竭尽全力而不违逆,这是忠孝的人,这就叫“揆德”。
但凡文学人物能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作为典型,他们往往是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体,能以独特的性格特征使自己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刻画的周朴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曹禺创作《雷雨》时身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青年,其创作目的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反封建的基础上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是其主要宗旨。但是,这个主要宗旨却不应是《雷雨》至今久演不衰的主要原因,而在于曹禺先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周朴园,复杂而真实的周朴园,鲜活而不脸谱化的周朴园。而这主要是通过刻画其性格的复杂性来凸显的。如果曹禺对周朴园的性格不作复杂性的刻画,就会使人物形象平面化,那么周朴园的形象就会被抽象成一个概念,从而脸谱化了。
因此,我们对周朴园不应当仅从社会学的角度并以阶级的观点来分析,把他放在人民的对立面,而不把他当作一个自然人来研究。周朴园这个人物是复杂的,身份虽然是个资本家,但是他首先是个人,有着自然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有着人的自然发展的过程,和我们大家一样具有七情六欲。
周朴园在感情上有其真诚的一面。他也曾试图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像普通人一样追求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当年周朴园遇到侍萍的时候,其风华正茂,风流倜傥,虽身处封建氛围里,但新式教育的经历必然使其十分憎恶陈腐的封建婚姻,崇尚自由的爱情。他曾与侍萍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周朴园或许不会让侍萍生下孩子就抛弃她,以免拖累自己,然而周朴园没有抛弃她,不仅让她生下第一个孩子,还让她生下第二个孩子。如果周只是引诱侍萍,情况会是这样吗?
剧本中借四凤之口告诉我们周朴园念经吃素,并且“一向讨厌女人家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凭他的那种地位,不去放纵自己的欲望,惟独对那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念念不忘?而且他还把这种怀念、忏悔和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真实地“外化”出来。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4月18日都要为侍萍做生日,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等等。有评论说这一切都是周朴园做给人看的,是虚伪的表现,我们恐怕不能如此简单地下结论。周朴园总的来说是戴着虚伪的面具的,但是对侍萍的爱情应是真诚的。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难道这也是做给人看的?何况30年来一直如此,如果没有真情,恐怕难以做到。
从侍萍这方面说,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而是周朴园出于卑鄙的目的玩弄了她,然后抛弃了她,侍萍是应当能够意识到并识破的,即使当年没有意识到并识破,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活磨难,她也应当能醒悟过来。那么,侍萍见到周朴园必然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哪会那么沉着?她也许知道他们当年的惨剧不是周朴园一手造成的,而是周家的那个封建家庭造成的。因为剧本中侍萍在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抛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又如:“她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她说:“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你不要怕,鲁贵他永远不会知道。”从这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语言和神态中,我们看不出其中包含什么愤恨情绪,相反,侍萍对周朴园的依恋之情却实实在在。由此反推,只能证明他们过去的时光是美好的。倘若30年前他们之间不是真爱而是玩弄,那么30年后的不期而遇应该是愤怒异常,而不会表现得那么温柔,她,鲁侍萍,一定渴望狠狠地撕下周朴园戴着的假面具。
如果周朴园对以前的感情一点都不在意的话,按照现今的社会生活态势,周对繁漪的感情应当很好啊。一个年轻美貌,充满活力的知识女性、当代**当是魅力无限的,即使不是周内心所渴望的那种女人,哪怕是出于玩弄女性的肮脏心理,周朴园对繁漪也应当恩宠有加,而不是同床异梦,若即若离。可见还是因为他对侍萍有感情有真爱的,至少在当年是有真实的爱情的,才会让他有这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神伤之痛。
但是,同样有夫妻之情,周朴园对她们二人的不同情感态度却表现出了其性格上虚伪的一面。作为丈夫,周朴园并不了解妻子繁漪的心理世界,也许是了解而不愿意尊重她的精神需求,对繁漪的嘘寒问暖式的关心虽然给他蒙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但是仍然无法与一个丈夫的体贴搭上关系,遮不住其冷漠的情感。相反,每当繁漪表现出反抗的苗头,其便开始软硬兼施,直至粗暴压制。繁漪的存在对于他来说只是一种象征――完整而美好的家庭象征,看不出他对繁漪有什么爱情,甚至连亲情都没有。比如周朴园逼着繁漪喝药那一段,先是要四凤服侍繁漪喝药,被拒绝以后,又打感情牌,要小儿子,也就是繁漪的亲生儿子周冲伺候其服药,此计未成,又生一计,转而打伦理牌,要大儿子――繁漪的情人跪请其服药。周朴园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逼繁漪服药,就是为了贯彻自己的意志,确立一种命令与服从的权威与秩序,表现出其专制而虚伪的性格特征。
在其性格特征上,真诚和虚伪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候互相交织在一起。周朴园病态的专制性格使亲情离其越来越远,于是乎周朴园的精神世界中只剩下侍萍当年带给他的美好爱情。但是,这种美好爱情又激活了他人性中被埋葬的良知,在事业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中被舍弃的爱情时时煎熬着他孤独的内心世界。在剧中周朴园自己亲口对侍萍说,抛弃侍萍是其惟一做过的错事,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使周朴园从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丑恶之心直到传统文化所养育的良知都让他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为了摆脱这种罪恶感的压迫,周朴园必须进行精神的自我拯救,于是就有了那些真诚的举动。比如在认为侍萍已经跳河而亡后,把她当作正式嫁入周家的人看待,到哪里都带着侍萍用过的家具,并保持摆设的原样,每年都给她做生日等等。但是,在知道眼前的四凤的妈就是侍萍时,或是出于对维持家中现有秩序的考虑,或是出于保护自己名誉地位的考虑,立即撕下温情的面纱,意图用资本家的惯用伎俩收买她,让她消失,而不是立即予以接受,并承认她在周家的应有地位。在被拒绝后,周朴园又让账房给济南汇一笔巨款,好似是一种良心上的发现,但是周朴园显然明白,侍萍是不会接受这笔钱的。在这里周朴园的真诚和虚伪又是交织缠绕在一起的,显示出其性格上的复杂性。
这就是周朴园,在性格上真诚与虚伪共生的周朴园。
(作者单位:沭阳高级中学)
《孟子》中的“恻隐之心”,历代大多将其解释为性之发用的情,这是一种将情感对象化打量的结果。面对《孟子》文本本身,本文认为“恻隐之心”是一种先于主体情感的情感,是一种本源情感。“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是一种本源的生活情境,在本源的生活情境中,作为仁爱情感的恻隐之心得以显现。这种本源仁爱情感的“恻隐之心”,通过“扩而充之”和“思”,从情感意向到情感意欲,从本源的情感之思到意向之思,再到意欲之思,从而产生了表象,产生了主体性,主体性经过认知之思而进行“推恩”,将仁爱情感端倪普遍化、理性化,从而树立起了人性本体。总之,作为本源仁爱情感的“恻隐之心”,通过“扩而充之”和“思”,从情感意向到情感意欲,从本源的情感之思到意向之思,再到意欲之思,产生了主体性,主体性经过认知之思而进行“推恩”,将仁爱情感端倪普遍化,最终达到“生物一本”、“万物一体之仁”,将情感理性化,从而树立起了性本体。来源:北方文学
原文
公都子(1)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2),以省瞽瞍(3)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4)其情(5),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6)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1]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 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 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 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 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 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 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 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 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 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 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 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汉语 成语 ,出自《孟子·告子上》及《孟子·公孙丑上》。 关于成语仓皇失措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仓皇失措的 造句 ,供大家参考。
一、成语解释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示例: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常有仁慈之念。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二、成语 近义词
悲天悯人 [ bēi tiān mǐn rén ]
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抗战时期,这位作家以~的情怀关注社会。
三、成语造句
1、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
2、看到这些骨瘦如柴的孩子,每个人都动了恻隐之心,纷纷慷慨解囊相助。
3、如此痛快淋漓地斩草除根之际,偶尔也会动了恻隐之心。
4、他做得太绝了,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
5、看到老人一天到晚形影相吊的样子,她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准备为他找个老伴。
6、每次在街上碰到残疾人,妈妈就动了恻隐之心,总要上前帮一点忙。
7、他强调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否则便是“非人也”。
8、儒家孟子认为人天生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以人性本善。
9、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难,目睹着惨状,同样也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
10、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11、许多所谓慈善家的行为,只不过为了沽名钓誉,而不是动了恻隐之心。
12、亚伦之所以关注一个斯巴达少女,并不是因为她有多漂亮,或者是动了什么恻隐之心。
13、一元论,他论据的重点是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14、突然,恻隐之心顿生,他丢下柴把,把这名日本兵背回了家中。
15、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16、瞧那可怜的模样,还真让人有恻隐之心。
17、为人有博爱恻隐之心,慈祥恺悌之意,清高慷慨,质朴无伪。
18、受到前世行侠仗义思想的影响,武飞动了恻隐之心。
19 所谓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既然想做一个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就不要接触这些不慈、不义、不善、无情之事。
20 某天在某界的她看见了一个悲剧的乞丐在诉说自己的悲剧 故事 ,所以动了恻隐之心。
21 古语有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丢却了对于生命的悲悯之情。
22 而小町呢,少言寡语,平庸无常,这让争强好胜的陆占强反倒多了些同情恻隐之心。
23 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指出每个人对他人的无辜受难均有同情心,正是人本性善良的表现。
24 我看这也不能怪你,杨牧与你相处多年,你难免会有恻隐之心,就算当初你没有放过他,恐怕还是会有人打清风寨的注意。
25 洪一见状也动了恻隐之心,心中问道:“行者,能不能救她”。
26 梧将军若发好生恻隐之心,敢烦开关以度蚁命,他日衔环,决不有负!
27 一个落魄的残疾杀手破天荒的动了恻隐之心,收留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孤儿,给他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28 孟子说,“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看见小孩落水,即便不是自家孩子,也会有不忍之心。
29 虽说这夜霜只有脱胎六层,但在以往也没少欺负自己,只不过是口头上居多而已,也许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罢了,毕竟是同族,夜墨还是起了一丝恻隐之心。
30 这已经不单单是星仔成不成为敌人的问题了,杜铭看着哑女两眼梨花带雨,眼眶通红的样子,不禁的动了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成语造句及出处相关 文章 :
★ 恻隐之心的详细解释及造句
★ 恻隐之心的造句及相关词语
★ 恻隐之心的造句与相关成语接龙
★ 关于恻隐之心的造句
★ 什么是恻隐之心及其造句
★ 恻隐之心怎么造句
★ 用恻隐之心怎么造句
★ 四字成语解释造句出处
★ 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
★ 成语舍生取义的造句及典故大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