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的散文诗

送别的散文诗,第1张

1,梦片

风在墙角激情的奔跑着,

雨在天空淅淅沥沥地下着;

敲打着我的窗前,

也敲起了遗失的美好;

那往日的时光

那尘封的记忆,

都被落日锁近沉重的大门,

当回忆变成失忆,

当有形变成无形;

才发现,

不会走细碎莲步的时光

却让我们,

散落天涯

2,天 使 之 爱

你的世界我曾来过。。。。。

-----------题记

银色的月光透沏了薄如蝉翼的流云,婆娑的树叶投下了暗的黑影随之与墙落交挥层叠,来来回回。。。。

夜凉如水,寂静无边的夜里,你重新翻开那反复的旧章,周遭的一切喧嚣都被它盈满智慧的深邃目光一一拂去,时而低吟沉思,时而仰望那心有灵犀的夜空,不时传来声声叹息。

是什么让你无边的思绪流连于寂寞的夜空?是什么让你迟暮的眼神透露出生的忧伤?是什么让你无言的青春浮上昏暗的阴影?

你无力的抬起头,夜是那么美,美得平添了几多离愁,风是那么柔,柔得让人忆起往日的守侯,在这样温柔的暗夜中,窗台的风铃与风的邂逅,发出轻铃的 声响。扣击着那狭小的心窗,聆听抚摸着那尘封的记忆。。。

你带着阳光般的微笑走近了人生的另一段历程,你满腔热情地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你用真诚写下爱的篇章,你用热忱留下优美诗行,你用信心面对未来方向,你认为大概人生就这样舒轻缓急的到达彼岸。

可命运之神并不那么垂青于年青的脸庞,也没让你忘却曾经的心伤,反而让你体味下一段痛苦之行。心碎的伤,风干最后一次灿烂的泪光。

你徘徊于生命的渡口,你与命运抗争,与病魔相斗,你始终秉持一腔热情。就这样,看着春残,花落。看着夏日,细雨。看着秋瑟,凋零。看着冬日,白雪。你累了,醉了,伤了,碎了。。。。。

终于有一天你望到了心底纯真的微笑,颤动的灵魂在也无法独享这个寂寞辽远的寒秋,爱的边缘,你伫立,你循回往返,你踟躇不前。你想用爱心感化忧伤,你想用痛苦抒写辉煌。但爱的国度,心的天空。没有永远的相守,也没有永远的相别。

相遇, 相识,相知,相别。就像人生的话剧,终究会落幕,也终究会散场。

你说过,你像个天使,因为天使有泪,天使有情,天使有一颗纯洁无暇的善良之心。天使带给你爱的勇气,天使陪你度过剩下时光。天使有泪,因为无言的守侯。

终究有一天,无泪的天使会带着回忆离开,带着幸福挥别。她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向往的生活,在她的世界里不再有悲伤,不再有别离。

当你再次看到天使的印章,天使已飞到另一段长满离草的国度,那是属于她的国度。她翩然起舞,泪洒如下,泪滴化成一段隽永的文字--你的世界我曾来过,不要去想,不要悲伤,你会有属于自己的徽章,自己的天堂,自己的方向。

当你依窗伫立,仰望漆黑的夜空,仰望灿烂的群星,偶尔会看见失散的星点,划然而下,那便是天使留下的最后一滴泪,没有黯然,没有话别。

回答者: 清心芷扬 - 助理 三级 6-23 16:57

我来评论>>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不好

0% (0)

相关内容

• 谁有经典的关于青春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不限,

• 请大家帮忙找一首英文歌

• 有关母爱的诗歌和散文

• 有没有关于母爱的诗歌

• 描写母爱的现代诗

查看同主题问题:有没有人 离别 散文

其他回答 共 4 条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回答者: 地平线魏建 - 试用期 一级 6-23 10:08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7、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虽是送别诗,却重在写景。起句点雨次句点暮切题,暗中还写了送,并且绘出了一个压抑的场面,为后文做铺堑,中间四句构成了一百万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深和远又染上一层迷蒙暗淡的色彩,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形成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结尾一联直抒胸臆。

8、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9、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诗写监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限的感慨。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经历和人世沧桑,现在又共同遭难,感到难以再会,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后二句看似平淡却自然流露出讥讽与无奈。此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首联开篇点题写惜别之情,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在远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梦。烟字确实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真意浓,十分真切感人。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V0W;

——首句提到唱诗,把读者引进离筵的环境中。首句休遣,次句解释,筵上唱离歌本已添别恨,何况是自己与友人的赠别之作,不免让人引起回忆,更加伤感。三句从眼前写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别的情景,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此诗说到分手和分手的时间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写景上很成功,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捷交代时间、环境、渲染气氛,三四句展示了两幅美景点明地点,富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色,透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三联写行者与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乐观开朗,送者空虚无着怅然若失。最后两句写只身回京更加寂寞。诗前半部分的景与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反衬。

10、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存?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胜殿前军。

座中醉宾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首联点出离席,反问有力除感叹外,还有安慰意。颔联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边地隐含的危机,饱含对国事的忧虑。颈联由远而近正写离筵,尾联化用,典故措词深婉,表面上是赞美实是讽刺。此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与叙事溶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风格苍劲雄迈顿挫有致。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刊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媲美。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林山人(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九(初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称秦淮寓客。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父亲吴霖起死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作为缙绅阶级的叛逆,他首先挥霍遗产。 29岁应试举人落第,从此再也不应乡试。30岁以前,就将田产房产都消耗光了。33岁时移家南京,开始了他的卖文生涯。36岁那年,曾被荐应博学鸿词之试,但只参加了省里的预试,就托病辞去了征辟,甘愿过素约贫困的生活,54岁时死在扬州。 [编辑本段]内容介绍 元末明初,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结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成驴变成马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然死了。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愈演愈烈。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他要斋戒一日,亲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一次,他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写字,拿来就写,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他竟破口大骂“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 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他无以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会。王太走将进来,碰到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大家开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们同王太刚下了半盘,就不得不投子认负,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像他们这样淡泊功名利禄的隐士在市井中还有很多,只不过在那些达官贵人看来,追求功名利禄才是正道。 [编辑本段]章回目录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腹溯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为界可分前后两段。前期,他与小山一样,以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游离于“正常”的生活轨道之外。“少年时,青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朝复夜,费蜀锦吴绫,那惜缠头价。”(《买肢塘》)“王家昙首,伎识歌声春载酒,白板桥西,赢得才名曲部知。”(《减字木兰花》)吴敬梓不像小山一样真正沉醉到情爱之中,而更多地标榜一种不见容于俗世的生活姿态。不是为游冶而游冶,而是在游冶中体验自由。胡适说,吴氏的家产是在秦淮嫖掉的,我倒觉得,“泥沙一掷金一担”是他有意为之。只有丧失了财产,挣脱了宗族的约束后,他才能以纯粹的心境进入到文学创作之中。 “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梓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45]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耐,就因为他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一个“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华横溢的畸人。他画荷花,“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陔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眼里。”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对“灭门知县”的威逼,王冕宁可风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头。他处茅屋之远而怀天下苍生,一语道出入股取仕的实质:“这法子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即有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凤四老爹在小说中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为一大关键。据考证,凤四老爹的原型为侠客甘凤池。[46]当时浙江总督李卫在奏折中这样描述甘凤池:“查此辈棍徒,造作讹信,往来煽感,着实痛恨,断难容其漏网。臣细思江浙好事悻谬之人,莫过于现在拿获之甘凤池等各犯。”(《雍正朱批谕旨》)对于这样一个叛逆者,吴敬棒却由衷地赞美道:“官府严刑密网,多少士大夫见了就屈膝就范,你一个小百姓,视如上芥,这就可敬了!” 《儒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结。当“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的时候,奇人却出现在市井中间。会写字的季遇年,“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去”。“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这样迎着施御史的脸痛骂:“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卜独立人格,意气风发。吴敬梓把“四大奇人”当作“述往思来”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则有闪光的人格,吴敬梓已悄悄换了一套崭新的价值标准。为什么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呢? 做裁缝的荆元,会弹琴、会写字,也喜欢做诗。朋友问他:“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的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写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与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脸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厂这席话真石破天惊。吴敬梓认识到,人格独立的背后是经济独立。被权力网络所覆盖的儒林中,只有爬墙藤一样的附庸,而元岩上松一样的独立者。市井人物操持着被士大夫所蔑视的职业,他们却在这职业中获得了真正的经济独立。好一个“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辅这样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吴敬梓突破传统的道德评判,揭示出产生“奇人”的经济基础。这一点,此前无人认识到。 开头出现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正如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所说:“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罢了。” 然而,这种社会心理终究很难养成。吴敬梓这个嵌崎磊落的败家子是寂寞的,他笔下的奇人们也是寂寞的。荆元为知音于老者弹琴,“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读者读到这里,掩卷深思,怕也要“凄然泪下”了!

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经典的吝啬人物。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

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加以艺术的锤炼,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在此时,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不等同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而是成为了一个艺术形象。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创作主要运用了纪实、剪辑、集中、综介、变形、理想化等方法,并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吴敬梓以生活中的人物原型为基础,运用这六种创作方法,创作出了高士土冕、名士杜少卿、真儒虞育德等富有光彩的艺术形象。

然而在吴敬梓将生活中的人物采撷到作品中,将生活原型创作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是对真儒虞育德、庄绍光等理想人物的塑造上,表现出不重才学重品德的倾向。

在人物塑造上,《儒林外史》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处,而不是脸谱式描绘。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

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吴敬梓笔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单色的,而是杂色的。

-儒林外史

叩访大藏寺,是在秋末冬初,马尔康下了第一场雪。我们行至大藏乡春口村,在观景台眺望四周,群山白头,松披雪衣,屋顶纯净,晒台铺冰。前方的一片佛堂禅院,正是大藏寺,那金色的佛塔,衬着洁白霜雪,显得更加肃穆庄严。

大藏寺近在咫尺,真正要叩访拜谒,却不是一件容易事。 汽车 翻越大山,山路呈之字形,仅容一车行驶,每隔百米,折返一个三十度的斜坡。车辆像一头矫健的豹子,在崎岖的路上奔跑,吼叫着向上攀援。目光落向窗外,沟底的路越来越远,我们如同悬在半空,伸手能摘枝梢的积雪,抬头可望雪山的白云。

朝圣的路,原本就不会轻松。来时路上的风马旗,在河谷山坡,迎风摇曳。印着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以及那些经文佛像和吉祥物的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构成了连地接天的浩瀚境象。这些经幡和飘过的风,知晓这里人们的幸福和幸福的来处,红幡插草坪,如鹿角光芒耀眼;红幡插屋顶,如红火永远兴旺,于是幡旗成为自然的点缀,自然又成为幡旗的怀抱。铺天盖地的风马旗,猎猎舞动,慰藉着此刻的路陡途险,心跳目眩。

汽车 在大藏寺外戛然停下。我的双腿有些虚软,也许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缺氧的反应,也许是离开空调的车厢倍感寒冷,身体还未适应这里的温度。继而感知,古人将寺庙修在山高林深,或者气候苦寒之处,其实也有其用心和妙处。修行者只有真正隔绝红尘,与喧嚣和繁华断了往来,才能真正地静神潜心,专注于修炼;朝圣者倘若不经历一番艰难跋涉,轻而易举就能礼佛问道,哪里会因肉身的磨难,明明白白感到痛楚与不适,反而受到精神的洗礼呢?那么灵魂的升华,就更加遥不可及了。

大藏寺的牌匾高悬庙门,藏南底子鎏金大字。题字落款者是“爱新觉罗恒懿”,她是中国末代王朝的皇室直系后裔,端王载漪的曾孙女,也是宫廷画派的重要传人。这块牌匾,是大藏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后邀请她题写的。明清时代,大藏寺倍受历代帝皇及朝廷尊崇,长期得到皇室的供养,包括法物、印章、黄金、宝物、布料及僧人日用所需。由末代皇族恒懿书写寺名,可谓传统使然,遵循了 历史 之规。

风风雨雨六百年,时间在大藏寺面前,缩成一道亮光。从过去到现在,此岸到彼岸,法螺沉沉,诵经声声,循着光,辨着音,不觉沧海桑田,大梦初醒。

雪层覆盖了大藏寺的屋瓦,檐下结成了冰凌,触手可寒,难挡我们一行访客的心念热切。一颗红尘中跌宕辗转的心,带着一丝好奇,一种求真,靠近传说中的寺庙,去寻找也去叩访,去顶礼也去仰望。

大藏寺位于曲科尔山腰,山形状如一头巨象,寺院建在“象颈”的位置。附近山势环绕中央,自然形成了一座十三尊威德金刚坛城之排列。在寺院中心,极目远眺,东南西北各有一峰,肖似坛城的四方护法。

初雪浸染山头,远处云遮雾罩,峰峦尖顶如同落下了盐末子。大雪还未邂逅封山,仁慈地留下小道野径,供人行走。一只苍鹰,从远处飞来,在天空盘旋一圈,又如箭矢般射向陡峭的岩壁。白的山巅,黑的鹰翅,像是一幅稍纵即逝的画面,在天空中荡下恣意豪迈的一笔。寺外不远处,矗立一棵大树,许是受了苍鹰飞行轨迹的触动,梢顶摇晃,竟“爆”出几十只雀鸟,拍打翅膀,像一匹流动的黑绸,朝着河谷方向倾泻流动。

一只短尾黄狗,四蹄落在雪上,印出朵朵梅花。它从门里台阶一跃而下,仿佛很快辨出我们不过是朝圣的旅客,心怀慈悲善意,很快闪到门边,友好地摇动短尾,迎接远道而来的我们。

迈入寺门,经过约二十米宽的广场,拾阶而上,是雄浑庄重的大经堂。大经堂正面悬挂着黑底白纹的八宝图,屋顶镀金。从灰白云层中,透出几缕顽强的阳光,追光灯一般投射到人间,让白雪擦洗过的翘檐闪闪发亮。四下空寂,人们的脚步声响也像一种惊扰,房顶雪团纷纷坠落。飞溅的雪粉钻进脖颈,带来清凉触觉,精神为之一振,同时屏气凝神,持一颗虔诚清静之心,敛眉垂目,脱鞋缓步走进经堂。

经堂内饰繁丽,墙壁上层,是精致的唐卡,栩栩如生的画面,传递着佛经故事。殿堂中间,用供曼扎供奉着佛像与活佛画像,左侧耳殿,石墙供奉了千尊佛像;右侧耳殿,供奉的则是千尊度母像。

黄缎包裹的一根“神柱”,被誉为“大藏寺第一柱”,相传是由寺庙的创建祖师阿旺札巴选定,迄今已有六百年 历史 。曾经的苦难和辉煌,被时间澄净的河水无数次淘洗,是乎洗旧了模样,但只要将额头轻触神柱,双手抚扶方方正正的柱体,一股来自六百年前的风,拂动前额,吹散迷雾,沿着一条神奇的时光隧道,神思辗转,溯游到最初之地。

那时,世上还没有大藏寺,但有了一位名叫阿旺札巴的佛家弟子,小小年纪,因为资质聪敏,才学过人,从而颇负盛名。

十四世纪中叶,阿旺札巴在嘉绒地区呱呱诞生,于1381年赴西藏中部,跟随格律派初祖宗喀巴大师学法。宗喀巴大师对这名弟子有着一份沉沉的喜爱和期望。

1409年的一个清晨,阿旺札巴向宗喀巴大师描述梦境:天上降下一双白螺,二螺合一,跌入他的怀中。他信手取来,朝着东方一吹,螺声清越响亮,即刻震动了整个东方。

大师认为阿旺札巴的弘法因缘是在他的家乡,即西藏东部。螺声宏亮,启示了弘法事业十分广大。

阿旺札巴依依辞别恩师,临行时宗喀巴解下自己的念珠,赠给心爱的弟子。阿旺札巴手持念珠,发下大愿:“这串念珠有多少颗珠子,我便建立相同数目的寺院以报师恩!”

在大藏寺诞生之前,阿旺札巴已经在嘉绒地区建造了107座寺庙。佛的慈悲,让阿旺札巴忘记了疲累,对于恩师的盟誓,是阿旺札巴不倦行走的坚强动力。他信念纯真,如同皑皑白雪,不染俗世纤尘。

为了承诺和信念,阿旺札巴宁愿付出一生所有,仿若磕长头的藏民信徒,不远千里万里,历数经年,不计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依然无怨无憾。每一次叩首触额、触口触胸,是让身体语言、意愿与佛相融,也是凡体与神佛的一次庄重交流。已经建造完工的107座寺庙,耗费了阿旺札巴大量精力和心血,但他仍旧爬山涉水,对于最后一座寺庙认真选址。

到达曲科尔山附近,阿旺札巴难以抉择哪一处最好。犹豫不决时,一只乌鸦飞来,衔去他的哈达,飞到了一棵高高的柏树,将哈达挂在树枝上。阿旺札巴看见树下有许多蚂蚁,忙忙碌碌来来去去。他心中大喜,这是寓意将来寺院僧人众多的预兆,决定将柏树的枝节修去,以树干为宝殿之其中一柱,围绕此柱,建立了寺庙的主殿。这根树干修成的殿柱,即是至今屹立殿内,黄缎缠裹的“神柱”。

神柱从此年年岁岁,守护着大藏寺,并以自己的血肉筋骨,融入大藏寺牢固的一部分。它用如钢似铁的脊梁,撑起了一座寺庙,撑起了六百年的雪雨风霜。

靠近神柱,让静静的空灵,放轻手脚,舒缓呼吸,用虔诚与它交流,以心神与之共振,无需恳求功名利禄,只要掌心贴着它就好,就像贴着 历史 的余温,如同贴着心灵的一份懂得。懂得的,必将懂得,就像归返游子的故里,触目都是熟稔,随手就能采撷曾经。原来人世的轮回,封存了秘密,时光已经凝成了木头的纹理。

神仙和凡人,神树和信徒,在时空的漩涡中,交汇有时,分别有时,就像大藏寺中著名的六臂玛哈嘎拉护法塑像,在不朽的传说中熠熠生辉。

当年大藏寺快要建成时,阿旺札巴一时找不到塑造佛像的巧匠善工而心中苦恼。有一天,三个自称来自印度的黑人前来寺庙求宿,并说自己是造像师。阿旺札巴十分欢喜,邀请他们为大藏寺塑造佛像,最终只有一位黑人应允留下。

寺院就快举行落成大典,黑人已造好了其他佛像,唯独一尊六臂玛哈嘎拉护法像,只造好了上半身,未能及时完工。无奈之下,阿旺札巴还是决定,如期举行竣工典礼。

就在庆典的尾声,黑人造像师戴上了一个巨大的护法面具,旁若无人地表演舞蹈。众人看着他,他浑然不觉人们惊诧的目光,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驱使,越舞越快,身姿灵敏,如风如电。眨眼之间,黑人造像师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被风刮走一般。大家擦擦眼睛,视线落到地上——地面只剩下一个面具,还因着惯性,微微颤动。

一位僧人指着六臂玛哈嘎拉护法塑像,忽然惊呼起来。人们纷纷转过头,这尊原本未完成的护法塑像,不知何时已经造好,色彩鲜艳,栩栩如生。阿旺札巴明白,黑人工匠乃六臂玛哈嘎拉的人间化现,以自身融入护法身像的方式,完成了塑像。

神迹令人信服。神与人,原来并无天堑相阻。阿旺札巴想起黑人工匠曾说:“我不需索要特别的谢仪,只需寺僧所得的供养,我也要一份相同的。”从此,大藏寺便有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传统,凡是有施主来寺庙分发供养,领诵师都会朗声提醒:“请勿忘记给‘黑人’一份供养!”

在大藏寺中,僧人将六臂玛哈嘎拉视为活生生的僧众成员,即使是在计算寺僧人口时,也会郑重其事地把他纳入其中。

神以人的形貌出现,又与神的塑像合一,留在人间的叮咛,却是“与寺僧无异”。看似一次曲折的神人交融,也许表达了大藏寺的普法精神,潜心修法,但不要将神佛想得高不可及。他们就在身边,在每个行善之人的心中,你我皆是凡人,却都可能具有慧根,都能修得佛性。

六臂玛哈嘎拉的洒脱与率性,在众僧面前显露了一出“肉身的藏迹”,皮囊只是我们生存的一个依持,假如不注入生动的灵魂,它只会如同空空如也的容器,毫无意义。人生在世,有时难免陷入欲望的纠缠,为了肉身安享富贵荣华,不惜蝇营狗苟,甚至遗忘良心。神佛是否带着一点嘲讽与悲悯,俯身看着地上奔走的人们,再用一次显身与隐归,一次无痕无迹的离去,将无言的点化,传授给真正懂得的人呢?

寺院终于圆满竣工,阿旺札巴大师如释重负地喊了一声“大藏”,藏语就是“完成了”的意思,大藏也就成为寺院的名称。大藏寺,意为“圆满的信心”,它是念珠上的第108颗珠子,是阿旺札巴对恩师的铮铮承诺,是马尔康的一束灼灼火光。

马尔康在藏语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依偎雪山而生的马尔康,纯然剔透,宛如一颗浑圆的珍珠,它是贝壳中的一粒泪,呼吸着远古的呼吸,宁静着今夕的宁静。1414年,大藏寺落成,这里有了燃烧得格外蓬勃的一簇火苗,雪山相围,星月朗照,与天很近,与太阳很近。法螺声响,穿过迷雾,撕开阴云,懂得的人莫不含泪低头,为天上的神,也为了人间的慈悲。

倘若没有悲悯,世界将是一片寒冷。而雪野一缕吉光,已翩然降临,它也许不能融化当时的冰雪,却能温暖后世,传颂至今。

在大藏寺的右方,有一座小石碑,上面刻着观音大士的形相。这是纪念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到访而立的石碑。

仓央嘉措如同一个永恒之谜,也是世间不老不朽的传奇,在漫漫 历史 的所有僧人喇嘛之中,他也许是最受民众倾心的那一位。他曾在诗中写道:“住进布拉达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虽有达赖喇嘛之名,仓央嘉措的生活遭到禁锢,他不甘受人摆布,内心抑郁,更加激发了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向往,这也是他对强加戒律与黑暗权谋的故意反叛。

仓央嘉措的一生,只在世间度过了二十三个年头。在有限的光阴中,能有一段隐姓埋名于大藏寺修行的时光,于他,也许是上天极其仁慈的安排。

深山中的大藏寺,在静寂的呼吸中,迎来了雪域最大的王。

仓央嘉措将内心的苦闷,化作“放荡形骸的举止”,他喜欢扮作普通僧人,云游四方。到达深山中的大藏寺,他感受到了内心难得的平和宁静,像是一只飞过千万里征途的鸟儿,找到一处丰美温暖之地,能暂时休憩疲累的翅膀,安放动荡不安的灵魂。

仓央嘉措巧妙地装扮自己,躲藏于护法殿中,混杂在一群喇嘛里修持,冷静旁观,对于大藏寺的规模以及僧人修学的勤奋甚为嘉许。如同一滴水,隐藏在整个大海中,仓央嘉措的心是澄澈的,波澜不惊,拥有身边这群修行的同伴,他感到欣慰和温暖。他们纯粹到了简净,将自己放得很低,低到无影无痕,这让仓央嘉措生起奇妙的悸动。他过去在拉萨街头,恶作剧般扮成贵公子或乞丐,也是为了抹去显贵的身份,这身份是纯金的冠,沉重不堪,压得他快要喘不过气来。

仓央嘉措的隐藏,被一位到过拉萨,曾经晋见过他的老僧发现。老僧瞅着他这般眼熟,心中狐疑,遂恭敬相询。

老僧到底认出了仓央嘉措。他嘱咐老僧为自己保密,但老僧恳求他留下一些驻锡大藏寺的纪念。仓央嘉措便说:“待我走后,你在我俩见面之处,立一个观音大士石碑,见碑者如见我本人!”

老僧郑重允诺,后来果真在该地立了石碑。

一生难逃羁绊的活佛,虽已离去两百多年,他的美丽诗歌仍在随风流传。“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的心,一半是献给神佛的,一半却是献给心爱的姑娘。他终极一生,努力追寻一点自由和快乐,求索人性的本真之美,这却成为他的罪证——“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康熙下旨废黜他,相传他在被押解进京的途中,于湖滨打坐圆寂。一代达赖,一代诗僧,终成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那一刻,仓央嘉措会想起马尔康白雪山头的大藏寺吗?他曾在寺中,离罪恶很远,离神佛很近。

我回望仓央嘉措昔日打坐修行的地方。靠着山的心房,铺了薄薄一层雪,像是温润的絮语,像是绵绵的佛号,佛的弟子,还在念着古老的经文。可叹世间已无仓央嘉措,他走得无挂无碍,无泪无怨。

当日的我缓步大藏寺,所体验到的从容平和,欣然而喜悦。也许,这正是仓央嘉措所感受过的,在瑰丽的群山之中,环抱静寂禅寺,在如洗的蓝天之下,涤荡喧嚣,安然静思。世间万物,莫不都是因循自然,让善吸引善,美黏合美,在莲花盛开的心湖,开出更加纯净的莲花来。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我想我不能再去打扰仓央嘉措安静的魂灵,也别苦苦追问大藏寺是否还记得他的清俊身影。所有发生过的,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世间原本是一场空,空莫旷阔,才会生长雪山巍峨,泉水叮咚,才会呈现世间百态,爱恨情仇。一段传奇,一次路过,一回遇见,已足够我们久久咀嚼,长长回味。

擦擦的出现,不知是不是藏地“泛神”的理论推演与人间再现呢?

在雪域藏民的心中,世间一切物质,都能制成佛像佛塔。他们打水擦、打火擦、打风擦,是奇特而真实的情景,内心深信不疑的,是温润的水,热烈的火,飘散的风,已化作无量功德,护佑苍生。万物皆有灵,无私地给予人类繁衍生息之地,果腹强身之食,安居乐业之所,人对自然,却往往索取多过感恩。藏民以无形的擦擦,幻化满天神佛,也是向自然表达一种感谢和馈赠,只有世间最纯洁的眼睛,才会看清最高深的真理,只有最柔善的心灵,才能体悟信仰的可贵。

信念是一株苗,纵使外面世界风狂雨骤,有爱相护,有善为伴,它都能安然度过,一重又一重的劫,一道又一道的难。

往昔岁月峥嵘,大藏寺享过众多皇家荣光。寺内保存有乾隆皇帝所赠象牙印章、所供织锦布料、御赐天衣、五佛冠散件、历代圣旨、诏书及明代大将军所供铜锣。除历代帝皇以及西藏中部的无数珍贵供品极至高尊外,大藏寺在 历史 上,亦得当地十八土司的支持及供养,成为当时嘉绒地区格鲁派的佛法权威与中枢。 历史 上的大藏寺颇有名气,在拉萨布达拉宫,有一幅“西藏重要寺院”壁画,其中就包括这座大藏寺。

大藏寺原有弥勒殿、宗喀巴大师殿、大雄宝殿以及护法殿等六座佛殿,又有祈竹楼及堪康楼各一座,作两位法台历代住锡之处。寺院后山有一座闭关院,供寺僧禅修闭关之用。寺院前方有一座佛塔,足有三十米高,巍巍挺立,内有无数珍贵圣物。

如此壮美的大藏寺,在 历史 上也曾被无情损坏。为了毁灭它,有人甚至动用了炸弹,整个寺院,除了护法殿被当时征用为村民仓库,幸免于难,其余房舍均被夷为平地。

一场浩劫,让大藏寺成为一片焦土废墟。人们不知大藏寺是否就此陨灭于残桓断壁,星落于冰凉黑夜,悲叹绵绵,无可奈何。

寺院的一个老喇嘛,不能说会道,却做出了一件淡看生死的大事。他将大藏寺的护法像装进一个糌粑口袋,不管去哪里,都背在身上。别人讥讽他惜命如金,生怕被人偷了他的口粮,须臾不得分离。殊不知他是用生命,让寺庙护法像不被损害。

这位老喇嘛也是肉体凡胎,当时各种声音震破苍穹,诉说自己的正确和荣光,喧嚣粗暴篡改了静默,恐惧与惊栗如同阴云笼罩头顶。老喇嘛却能在纷纷扰扰的嘈杂吵嚷中,保留一片初心,不改昔日信念。他用这份信念守着护法像,护法像也默默守护着他。

也许世上本没有什么可以永恒,壮丽如大藏寺,也难逃这一定律。它曾是人们用心供养的一座佛寺,甘愿放出心头的血,织就牢固的愿,搭一座桥,到修为深厚的国度,看佛祖的拈花一笑,听清心的暮鼓晨钟。可它和善慈悲的胸怀,终究未能抵御命运无常。

也许世间没有真正坚固的东西,纵是坚如钢铁,也能将之轻易切割。人心,却是比钢铁更加坚硬的东西,从人心生长出的正信,历九死而不悔,总有一天,正信会再放光明。

当所有的挣扎都归于宁静,当所有的哀乐都化为无嗔,当所有的来去都成为永恒,一片犹如黄鹂嫩羽的雪,在心头开成了斑斓盛景。情在情的河流中沉浮,悟在悟的镜像里显形。

无痕的信念,终有一天,会让已成旧忆的大藏寺,再露真身,再现荣光。

祈竹仁宝哲将“智慧与慈悲”视为心灵的良药,认为这才是能治愈世间一切病苦的途径。当他1993年重回家乡马尔康,去往他四十年前,亲眼见识过盛况的大藏寺讲经说法。他虽早已得知寺院被毁,但眼前所见,仍让他“呼吸困难,一时之间很难适应”。出现在祈竹仁宝哲面前的大藏寺,只剩下几道破墙。

没有殿堂可用,祈竹仁宝哲只好坐在露天泥地上讲法。现场几万信众,席地而坐,凹凸不平的地面,砖石树根,挡不住人们热切的向往,大部分人激动得泪雨纷纷,泣不成声。人与人之间,因为信仰结成一道桥梁,心和心一起跳动,同频共振,一起感受着幸福和悲伤,落泪便是理所当然的事。

祈竹仁宝哲无法忘记这次回乡所见的情景,发愿重修大藏寺。此后二十年,他数次返乡,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商量重建寺院事宜。整个修建过程犹如朝圣之旅,每推进一步,都需付出全身心的努力。但祈竹仁宝哲没有轻易放弃,家乡的人民,以及他在全世界的信众都没有放弃。众人拾柴,熊熊火焰,耀亮了天空,一座斩新的大藏寺,在添加的一块砖一片瓦中,慢慢矗立起来。

重建后的大藏寺,有金顶大雄宝殿、弥勒殿、供有八米高的宗喀巴像的祖师殿、大悲殿、不动殿等,还建有寺史文物馆、辩经学院、佛学院、大型僧舍及集体用餐所用的食堂。在弥勒像及宗喀巴祖师像中,供奉多套《大藏经》、佛陀舍利、阿底峡祖师遗灰、宗喀巴舍利发及历代大师的圣物。在寺院的外围,又建造了一千个转经轮的围墙及供朝圣者绕寺转经的小径。

大藏寺的鼎盛时期,曾有上百间建筑物,如同一座小城,寺僧超过八百人之多,文献上一般记载为五百之数,是取自佛教史上五百罗汉之意。1993年,祈竹仁宝哲归乡讲法时,他亲历的僧众仅“四、五个左右”,随着寺院的修建重振,僧团的建设也日渐恢复,修学体系重新建立,寺中又有了暮鼓晨钟,诵经念佛。

喇嘛诵念的经文,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不过这并不妨碍内心的澄净。走进大藏寺,间或听见雪从松塔和屋檐落下的声音,人们自觉放轻了脚步,压低了嗓门,不去打扰清修的人,更不打扰圣土的安宁。身在滚滚红尘,千丝万缕相绕,“宁静”是难得的心态,就如甘冽泉水出尘的罕有,浮躁倒像令人沮丧的黑影,步步相随。行走大藏寺,我仿佛听懂了佛经,懂得蕴含的静和善,美和暖。僧人们所念与所求的,是天下所有生灵的平安,万物和谐,彼此有爱。

脚下的冰雪,发出轻微破裂的声音,如同过往太过执着而形成的“障”。破了障,明了目,静了心,让这次的行走和造访,充实而欣悦。邂逅大藏寺,就是对我的温暖仁念。

接近黄昏,太阳收敛了一半阳光,躲在云层隐去半张脸。顺手从灌木上握一把白雪,捏成球形,它渐渐光滑而瓷实,又渐渐崩析与融化。雪水沿着手指淌流,透过指缝的阳光,似有五彩光线,随着晶莹的雪水闪烁跳跃。

雪落无声,但能积下一地的白;踏雪有痕,却能让我们放下纷繁俗世。恰如有形又无形的佛,只要心中拥有,内心都会安定平和。大雪纷坠,情之浮躁归于清净无痕,再无流离,荣辱两忘。以雪之纯净,洗出一个清凉天地,以大藏寺的风云变幻,垒出一个心的憩园。

  一、日日春

 从有记忆开始,母亲就年年必养一种花。花开五瓣,或浅紫,或白,或红,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地开。结长荚状的小果,掰开它,撸下一排黑籽,随便撒到哪里,只要有一点泥土,它就发芽,长大,再开花,再结籽。

 我问母亲,阿伊,那是什么花?母亲说,日日春。

 大学毕业那一年,我们搬新家,有了一个小院子。母亲撸下几排日日春的花籽儿,扬手撒下去,我家的小院子从此日日春,年年春。遍地的日日春花与我们朝夕相处,它的笑容让我熟悉到视若无睹。抓住一把泥土就生长,给一点阳光就绽放。它那么平凡,平凡得如同我的家人。

 母亲却突然走了。

 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在开发商的碾土机下消失了。母亲不在的日子,再没人养日日春花。

 那一年,我带着儿子搬到新住处。小区外的路边、荒地上一棵棵、一簇簇的日日春花笑得那么快乐,我却泪流满面。

 母亲如果还在多好啊!只要母亲在,只要母亲在,日日年年就都可以是春天了。

 二、茉莉花

 洁洁家的茉莉花开了。一米多高的茉莉花树,繁茂的绿叶间上百朵的花儿都开了,芬芳四溢,弥漫了整个院子。

 孩子们都围过来,七手八脚地摘花。小洁洁站在一边,很得意,偌大的院子,就她家的花最多,最香。

 “你们在干什么?”忽闻一声怒喝,一个男人走进院子,对着摘花的孩子们大声吼着,“走走走,谁让你们乱摘花的。”

 孩子们吓了一跳,连忙各自逃开了。小洁洁却哭起来,小伙伴都走了,没人和她玩。

 见宝贝女儿哭了,男人连忙去抱她,哄她,但洁洁不依,仍旧只是哭,一会喊“妈妈,妈妈——”一会儿叫“阿嬷,阿嬷——”阿嬷急急地走出来,装着打男人的样子,“臭爸爸不乖,咱不理他,阿嬷叫小朋友们都过来摘花,好不好?”回头又怪起那男人:“孩子摘几朵花又什么要紧的?茉莉花开了不摘也是白白浪费了!”

 孩子们又围了过来,阿嬷亲自去摘花,让每个孩子都捧着一大捧芬芳的茉莉花带回家去。

 夜幕下的院子,花香弥漫,小洁洁和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

 世间再美再香的花也比不上童心的纯真与芬芳呵!

 三、水仙花

 清早刚睁开眼,闻得满室水仙花香,大喜。几盆水仙花都开了。算了算,一下子开了十六朵。那么洁白清新、超凡脱俗的笑容,绽开在这全新的早晨,真美呀!

 一边刷牙一边想着水仙花开的样子,满心欢喜。昨晚还没开呢,怎么一下子就开了那么多呢?或许是昨晚没发现?或许那时极度的悲伤让我忽略它了?可是悲伤呢?我昨晚的悲伤哪里去了?昨晚也是在这儿,卫生间的镜子前,我恨得咬牙切齿,哭得泪水滂沱。原以为这么深刻的恨忘不了的。可是现在,我找不到它了。我此时的心那么清明,宁静,轻松。面对几盆很快就可以全部开放的水仙花,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感激苍天让我还活着,可以看花开,花落。

 一直很喜欢安妮宝贝说过的一句话:爱是一朵花,开一开就要谢。花开注定了花落,可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昨日里所有的失败,所有的悲伤都是这人生之花肥沃的养料呢。人的一生,总是无法选择。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幸或不幸,谁能阻止,就如同我们不能阻止一朵花凋落。

 最怜水仙花。水仙花的花期极短,至多十几天,但为了这十几天的美丽,它必须在泥土里经历三年以上的精心培植。等待三年,只换来十几天的开放,可她依然那样洒脱,超凡,开得无怨无悔。不在乎生命的短暂,不在乎刀刃的创伤。

 生命如此短暂,但谁也没法否认或忽视她的美丽。她只要开放,就总是最引人注目的。以往年年见水仙花开,年年感叹:水仙花又开了,一年又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呀!从什么时候开始,再见水仙花开,心里开始萌生新的希望呢?

 那么多年来,一直都会怨恨,怨一些事,恨一些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感觉越来越淡了,就算有时恨了,也很快就可以解脱。是不是人到中年,才会真正地明白一些人生之理呢?人到中年才明白,不算晚吧?

 这个早晨,我感觉到了很久未有过的轻松与坦然,清灵与宁静。多么好的早晨,多么美的水仙花,多么清凉的风呢!这么想的时候,突然想去看看林清玄的《情的菩提》,翻开来,就看到这么一句话:心里要是无怨,不管世间的寒风怎么吹,我们都能听见风中美好的消息。心里要是有怨,再清凉的风里面都有寒蝉的悲声。真好!

 四、陋巷红莲

 这些日子常常想起Z,想念他泡的功夫茶,和他家那种在水缸里的红莲。

 我每次都是跟朋友一起去Z家。去他家,得七拐八拐走过好几条又长又窄的旧巷子,最后在一条巷尾抵达。黄泥墙,青瓦屋顶,旧木门,走进去,却有一个不小的天井,满院花草迷人眼。让我惊喜的是墙角处一大水缸里赫然种着几株红莲。几片碧荷叶,几枝红莲花,令人赏心悦目。莲色莲香满室流转,陋室不陋。

 晴朗之夜,在天井置一圆桌,几个朋友围着,看Z一个人烧水、洗杯、落茶、冲茶、刮沫、点茶……待热茶汤暖了胃,每个人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海阔天空信口随聊。Z话语不多,大多时间只是默默地为我们冲泡一杯又一杯的功夫茶,不时和坐在他身旁的爱人轻声细语地说几句什么。

 有一个晚上,大家慢慢品着醇香的热茶,并不怎么说话。墙角的红莲或含苞或盛放,有两枝紧紧偎依着,一高一低,开得最美。风吹拂着荷叶袅舞,莲香飘渺,令人陶醉。Z起身去拿了一支箫来,吹的是他自谱的红莲曲,他的爱人伴曲而轻歌,歌的也是他自填的红莲词。听着歌曲,我向那墙角的红莲看去,便觉得眼前这对夫妻就是那互相偎依的两枝红莲。

 某天,当Z君逝去的噩耗传来,心痛唏嘘之余,想起那陋室墙角下的红莲。不知道,遭遇风雨之后的红莲还会如往昔开放吗?

 五、种子

 曾经,楼下的杂物间外有一小块裸露着泥土的地面,是这小区里唯一的还能自由呼吸的土地,有邻居建议我给它铺上水泥,我婉谢了。我就爱那上面疯长的胭脂花。

 但一幢新楼建起来了,地面全都被翻新铺上水泥,胭脂花与那块裸土消失了。

 那块地本就不属于我。

 我于是常常怀念那小块土地上的胭脂花。我怀念的胭脂花有一天却从杂物间窗底下的水泥墙脚长了出来。风吹日晒,墙脚的水泥稍有剥落,墙隙里的沙土与清风甘露喜重逢,瘦瘠的胸怀却情意饱满,任几颗花种子的心扎根茁长。从水泥墙缝里长出的胭脂花已与人齐高,茎粗如手指,依旧在每个夏日的黄昏开成寂寞的紫霞。

 一株小草也来作伴。小草很快长大了,竟是一株开粉红小花的海棠花。

 我楼下杂物间的窗下,风景这边独好。我的喜悦也如此平凡无奇,也如水泥墙缝里的花一样欣欣然地滋长。

 六、莲心

 浸泡了一夜的白莲子,一颗颗丰满滋润,圆溜溜白胖胖的,惹人怜爱。但若不想喝苦的莲子汤,就必须剥开它挑出莲心来。剥开来,莲心朵朵绿,嫩芽齐初发,水灵灵俏生生地亭亭玉立。如此水灵的绿莲心却是苦的。

 摘下来的莲心装在白色的盘子里,黄的芽根,绿的芽叶,夹着芽心一点,满盘流翠。一枚枚莲心小巧精致,真像极了世间好女子灵慧细致的心。

 看绿莲心,总是越看越怜喜。

 每一枚苦莲心都有两片叶芽儿,一片长,一片短,长的弯曲下来拥抱着短的。一枚枚苦莲心里,装着绿夏金秋的情,亦如每个莲心慧质的女子,苦泪回咽,也一如既往情深意迷地爱着,爱着这苦难重重的凡尘。

 总爱喝苦苦的莲心茶,越苦越心清、气定、神闲。

 七、褪色的红豆

 那些从时光之河里淘来的宝贝,只要是影响行旅快乐和安全的,该扔的都扔了,该烧的都烧了。但还是有一小部分,至今收藏在我的“时光宝盒”里。比如那些老同学馈赠的一些信件,两根漂亮的羽毛,几枚印章,一大叠的黑白或彩色照片……

 还有,两颗红豆,两颗早已褪色的'红豆。当年我从一双温暖的手里接过来,为了爱情。

 两颗小小的红豆,静静地躺在盒子的底层,即使已褪色,却依然光泽闪亮,不蛀不腐。因为,那是红豆。那是王维在《相思》里吟唱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但是,两颗小小的红豆,被我珍藏二十年,而且还将永远珍藏下去,却与相思无关。二十年的时光足够让本鲜红如血的红豆褪了色,让青春一去不返,也足够让相思的激情冷却,让曾经的刻骨铭心都烟消云散。我的珍藏,只有一个理由——因为那是红豆。

 一切,都只因为那是红豆,那是本质不蛀不腐的红豆,那是值得任何人珍藏的美丽红豆。

 世上没有永不褪色的红豆,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但我坚信,世上有不蛀不腐的美好和信仰。

 八、太阳花籽

 风在四川的朋友给她寄了一包太阳花籽。

 花开的时候,风拍了照片给我看,正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小小的太阳花。点点的紫,阳光下的紫,那么细细碎碎,那么平凡,并不高贵。风说,你喜欢的话,我也采集些花籽给你寄去。

 风说,她朋友的太阳花籽是云南的朋友寄的。

 云南的朋友说,她的太阳花籽是广东的朋友寄的。广东的朋友是托乡下的朋友特意收集的,她自己种了一部分,其他的都寄给天南地北的好朋友了。

 风说这些的时候,我心中丝丝的感动也像遇着一片暖阳悄然开放了。多么让人温暖的花籽儿,天南地北地传递着一种叫友情的花。

 太阳花本是一种适应力、生命力都极强的小野花,以种子繁殖为主,天南地北都可生长。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不一定要感天动地,很多时候只是像这太阳花籽一样,可以天南地北地分享,可以在不一样的天空下一起开一样的花,一起分享小小的快乐。

 九、花拆的时刻

 花儿静静地开。

 或含苞,或怒放,或欲放还羞,或朱唇微启,花儿总是以静止的状态美丽着。

 我总渴望看一场花拆的过程。我想像每一片花瓣拆开时的颤抖,那一瞬间的绽开,当如蝶翅渐展娇姿婉舞,或如心门开启芬芳吐露。

 但花儿总是静静地开着。我每次看到它的时候,它都是静静地美丽着,只有芬芳流动。

 为了看花拆,有一回我把一盆茉莉花搬到书案上,让自己只须抬下眼皮就能看到那几朵即将绽放的花苞。一整晚,我就对着它工作。我有时目不转睛久久地盯着它看,或时不时地就抬眼看一下,花却如故。等待如此难耐。起身去泡了一杯茶回来,有一朵花却已微绽,不敢再错过它,便静静地守候。花又如故。我再起身,再回来时,它却开放了。我沮丧无比。它在跟我捉迷藏吗?为什么我总是错过?如果我坚守,一定能看到吧?

 如是而三,我放弃了守候,花拆的美丽便只留在想像里,带着淡淡的遗憾。但每回读到张晓风的《花拆》,我就嫉妒她。她说:“有一种月**的大昙花,叫‘一夜皇后’的,每颤开一分,便震出噗然一声,像绣花棚子拉紧后绣针刺入的声音,所有细致的蕊丝,登时也就跟着一震,那景象常令人不敢久视——看久了不由得要相信花精花魄的说法。”我小时家里也有一株昙花,也曾经慎重其事地等着它开放,但每回它都是在我转身走开的时候才灿然绽放了。

 是不是只要我放弃任何别的事情,时刻不离,我就一定能看到那灿烂一瞬?可是我要怎么才能不被别的事情牵绊呢?或许遇见美丽是需要机缘的吧,有些幸运的人儿,往往就是不早一秒不迟一秒,刚刚好就遇上了。

 但我依然一直期待着。渴望看一场花拆。

 花儿静静地开。

 十、绿萝之根

 烨捡起一片被他碰落的绿萝叶子,正准备扔到垃圾桶时,我说,别扔,找个瓶子装满水插上,也许还能活,还能长出根来。

 真的吗?

 真的。

 烨半信半疑,手里拿着叶子反复端详,就这样一片叶子能长出根?可能吗?

 可能的,总要试一试才知道。我说,一边把一个小玻璃花瓶递给他。

 刚开始几天,烨天天去看那片叶子,看它是不是长出根来了。他等急了,叶子却不急,久久不见长根。他虽然依旧对我的话持怀疑,但毕竟叶子并没有枯黄,仍是绿的,他也就继续等下去。但没多久,他就懒得管它了。只是我依然坚持给它添水。

 当那短短的叶梗终于长出一丁点根芽,他才真正相信了我的话。

 水生的绿萝生长速度很缓慢,三年过去了,那个小花瓶里虽也须根纠集,顶上却只长出十几片叶子。但每次看着那些水灵灵的翠叶,笑容就爬上烨的脸,有时候这个已长高不少的少年会露出似有所思的神情。

 我多么希望,在他心里,也有一片顽强的绿叶已长出了根须。

 我祈祷,我相信。

 十一、花草之殇

 我一直悉心照料的花草,偶尔地就会让我茫然失措起来,因为我总找不到它们突然间就枯萎的原因。

 那盆吊兰吧,一直都长得特别好,开了几回花了,甚得我心爱。某天却突然就一叶又一叶开始变黄。我慌了,连忙找出《养花手册》,又上网查资料,寻找原因采取对策,但最终还是无奈地看着枯黄的叶子越来越多,我却束手无策。后求教于某朋友,我见过他养了好几年的吊兰,碧翠灵秀,没一片枯叶。

 “有让阳光直射了吗?”他问。

 “没有,放室内,有光,也通风。”

 “水浇过多了吧?”

 “不会的,一直都很注意。”

 “肥不足了吧?现在是夏天,不好施肥。要不,你给它换盆吧?”

 “好,我试试……”我一边应着,却犹豫着,换盆就会有救了吗?万一又伤着了怎么办?看着人家的能干想着自己的笨拙,真沮丧。

 某天又赫然发现一盆茉莉花也有几枝枝叶干萎了,枝端还没绽放的小花苞儿业己萎谢。心疼,又沮丧起来。几盆同放在花台上的茉莉花,唯独那一盆其中几枝枯干了,为什么?除了浇水,除了偶尔摘几朵花儿,我不曾碰触过它,更何况枯干的那几枝是靠墙壁边的。而我是唯一的嫌犯,家里这几天就我一个人在。在仔细地回想确认自己不曾做过任何可能伤害它的行为之后,依旧百思不得其解。无奈,拿了剪刀剪去那几枝枯枝,所幸它后来依然长得很好,慢慢地又抽出新芽,结出新苞。

 但当我用同样的方法,用剪刀剪去另一盆吊兰枯黄的垂枝末端之后,却发现我犯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那条垂枝从末端起,渐渐地整枝都萎黄了。我成了凶手。

 一系列的花草事故,让我越发觉得自己的无知笨拙。这个世界,关于生命的一切奥秘,哪怕只是花草,就有多少是我不知道的,有多少是我无法掌控的。

 而当我的一些朋友突然死于一场小感冒,一次偶然的急性肠炎,或者被检查出已到癌症晚期时,我悲伤茫然的同时更明白:生命如此脆弱和无常,因而更应备受敬畏和珍爱。

 抒情散文是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的特点。下面我为大家带来20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20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素描鼓浪屿

 我曾对一些忽至的感觉怀疑、迷蒙过,那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却着实来路不明的感觉,孤独的真我与放浪的假我更迭交错的样子,常自带多种烦心倦目的情绪,加之身体一再的如蒲柳之质令我懊丧之至。或许,真的是缘于一种漫长的守候,才令许多年后的行走带了些许暗隐的果。

 北方的三月,还在静待回暖的时候,而中国的东南方早已翠色入眸,蓊蓊郁郁了。当我真正的面对这样的海风,这样倾斜的石板路,这样繁花馥郁的三月之始,眼神与棕榈、桉树的叶子轻轻地摩挲,身体发肤沐于清淡的海雾之中,脚趾实实在在地触到小岛微微的颤动,虚浮飘荡的一颗心就此沉实安然起来,有什么返而又去了。大抵隐者、归者、过客,超然抑或俗恼,我确信这是一场前世布置好了的邂逅,不早不晚的相遇,皆凡圣不二吧。

 踏上这个只有191平方公里人口一万六千多人的小岛,鼓浪屿像块透明的水钻般,柔和娴静的矗立面前,干净舒爽的海风直抵心扉,荡涤所有属于来时的尘。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温和,与厦门市隔海相望的鼓浪屿就这样,展现我的眼前,这里离都市一海之遥,却无浮华蒸腾之气,闭气敛神,海潮相伴木浆的味道,算是入了桃园画屏的我了。

 阳光慢慢扯破那道薄薄的雾纱,耳畔,忽地翔过那种布帛相裂的细微声,若不是耳际灵光,还以为是某些树木拔节的声音。三月的光线不很强烈,仿若一团桂馥兰香的水汽满将上来,覆在路边笑意迎人的蕊黄蝶花上,沉在人们流连的脚窝儿里,附在我这个北游人的衣角发梢掸将不去,随着脚步的挪移,步步生香,究是香自何处,香去总也无踪吧。

 一坡连着一坡,一路措至一路,密集挨挤着,你很容易迷路却丝毫不感觉累,也可以随意坐在哪家的门阶上南树下观景休息,或支一蓬画布,无须浓艳之色,只需淡淡地轻轻地涂抹,随意而安静。

 这里有着地道的洁净人间而无车马喧的况味,各式树木繁盛蓊郁,莫名的小花每一朵都细致的开放,小岛被海水终年围绕轻轻拍打着的,车马彻底无踪,果真劳心晦暗的来此,到是一番彻头彻尾的浣洗,从内至外再循环往复,那么,归去的,就是香味蒹葭的一个人了。

 岛上居民安闲自在,日复一日,而音乐始终透析灵魂起着主导作用,人们徒步购物、散步的身影很像流泻在琴键上的音符,一如现在的我徒步而走,兴许就踩进了某个钢琴家的脚窝儿里,乐声四起,似喝了几两白酒般脚步微薰。那个累世相传的传说很美:有一块石头,经年累月的被海水拍打出一个石洞来,每当海水漫上来,就会传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声响,现在岛路拱起扩大,海水很难涨到先前的位置,再也听不见那天然美妙的音乐了。沾了音乐精灵的灵气,小岛上音乐人才辈出,每六家就有一架钢琴在丁咚作响,接踵而来的“钢琴之岛”、“音乐之乡”,“海上花园”,各式的美名都难贯以这座小岛真正的含义。内里,是要靠一颗心来深深地感应,而不是单图名冠遐迩的美名。

 我喜欢“琴岛”二字,有琴音的岛,岛上琴声流淌,此时便不可狂歌醉酒,不可改操易节,只得一瓯清茶琴音相伴,风雨清透的一颗心,皆交付琴键,许是缘于一种生存之道,借琴声悠悠而欱野歕山。

 曲径通幽,经过的石门都是黑白相间的琴键,仿若按压下去,清越的音拍流淌出来,串串相绕相缠,归去的自己能否蘸惹些音乐的性灵呢。这里设有医院、学校、教堂、别墅,十三个国家的建筑自成一统,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或许,一场错误也会生成永久的美丽,会从中造就英雄。不由得想起那位“身着盔甲,背飘披风,左手持剑,右手叉腰,东向而立,神态肃穆,雄姿焕发,眉凝英气,目注波涛,似战前之沉思,呈决战之雄威”的英雄来,“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纬”的郑成功,三十九年的短梦可还安稳枕戈寝甲的日子你率数万人自厦门出发,驱赶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让被侵占三十多年的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你站在画像里凝神静气,被世人敬仰,你的墨迹、兵器、玉带、印章、石刻乃至墓碑,安然世上,而我,却听见你一声轻轻地哀叹。“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抚摸一下你的双龙钢炮,余温尚存,尝一口你亲自挖掘的“三拂泉”的泉水,清冽绵长,现今,你仍是那样的心有不甘呵。我的心很紧很紧,郑成功把剑痴望着一水而隔的小岛,我确信它也在翘首而待吧。

 信步前游,耳边传来清脆愉悦的鸟鸣声,令心情释然了很多,枝叶繁茂起来,鸟儿藏身于疏影深处,只把叫声触碰了绿意,婉转动听的泗溢流淌。溪水、竹桥、飞瀑、黑鹤、蜿蜒的山道时隐时现,如若再现一小片开垦着的耕地,一农人把锄而犁,我会急急的跑过去,看看是否陶令公隐居于此呢。

 爬上鼓浪屿的最高峰,海拔927米的日光岩,举目四望,正应了一句“天风浩浩,海浪滔滔”的景致,厦鼓景色,鹭江风光,浪涛起伏中的大担二担,青屿鸡屿诸岛以及内陆山峦海峡,尽收眼底,心旷神怡之际,心胸豁然开朗不少。转至山下,日光岩寺矗立眼前,迄今四百多年的日光岩寺,初名叫莲花庵,说是每天凌晨,朝阳从厦门五老峰后冉冉生起,莲花庵最先沐在金色的阳光下,故而明曰日光岩了。忽听一人高声而念:“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醸流霞”,却是郑成功的一首五绝诗,运笔苍劲有力,据说是摹了郑成功的笔迹而刻,底下刻着“郑成功私印”和“成功”两方印章。心中反复默念成功二字,灵光一闪:成功自在、一直且永远在吧。

 如果一些诗化的名字总能引人遐思,那么浑然一体的曲桥、小丘、林木、亭台,真的可以让你如入无我之静,佐以听涛轩书画、伴千波亭的俯视大海、连四十四桥的回徊通幽,那么菽庄花园的藏、借、巧之妙,任你怎地都走不出来了。菽庄花园利用天然地势借山藏海,巧以布局,动静兼得而疏密有致的妙处,就可令人换做一枚守候菽庄的石像,天长日久的不离不弃。

 说心里话,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人文历史、事件来历关乎由来已久的兴致,而纵容神思融入此景当中去却是万不能做作矫情的,单纯到不思不想,不亢不卑,只留一抹呼吸,似存在又不似存在,大可幻化成一石碑或一蔓草,原来放下所有尘世的执著之后,也能立地成佛罢,从而忘却先前的怀疑和迷茫,素淡的整颗心,爽快的,交与这一幅简约的白描――鼓浪屿。

20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掌心

 每一株仙人掌都有一颗温暖的心。——题记

 朋友将一盆仙人掌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它个儿不大,看似恰好能坐在花盆上,探着圆乎乎的脑袋四处张望着。它有着让你陶醉的绿色,它的周身都布满了刺。

 今天早上起来,伸伸懒腰,习惯性地先到窗子那边去呼吸新鲜空气,却不经意地发现书桌上多了一朵红。我走近一看,竟然是这个小家伙开出的一朵花!阳光透过树叶穿过窗户偷偷溜了进来,停在了这个初来的小家伙身上,滚动着,跳跃着。再加上顶上那朵大红的花,虽只小小的一朵,却能给人以热情,给人以生命的活力,充满了希望。我将它放在书桌的一角,每每读诗疲倦夜坐书斋之时,我都会拿起它把玩一番。

 忽地想起自己原来也种过仙人掌,说起那株仙人掌,那还是母亲为之付出了代价才得到的。

 那是初中的时候,我和母亲走在回家的路上。走过一户人家时,我看到他家院子里有一棵不算高的树子,上面热热烈烈地开了一朵朵赤**的花。树子竟然也会开花母亲说,那不是树子,那是仙人掌。我不相信,仙人掌怎么会有树子一样高我和母亲争论了半天,最后我们得到主人的许可,于是进到院子凑近了看。

 不错,绿色的外衣,有着尖尖的刺,又长又直,像佩着剑的剑客——分明有着和我以前见过的仙人掌相似的结构。但不同的是,它的绿是一种一丝杂色都不见的厚厚的沉甸甸的绿色,简直令你陶醉,甚至让你怀疑,天下竟有这一般的绿这绿啊,你无论如何也选不出一种其他的词来形容或描绘它,你找出的任何一个词语都似乎是对它的贬低和亵渎。叶巅上的**大花,小者如梭,大者如拳。深深地吸上一口气,色黄香淡,隐约而又清晰。它叶色碧而花色浓,相互渗透,一叶连着一叶一花簇拥着一花,颜色就滚动开来,活力就滚动开去,视野也随之开阔,像看到一大片仙人掌就在眼前。夕阳的余晖暖暖地照在这一树叶子和花上,目光竟也如同有了脚一般,踩在这绿色的植物上。我站在一旁出了神,直到母亲不知唤了我多少声后,我才回过神来。

 主人看到我如此痴迷,便允诺说可以让我剪下一叶带回家去,刨点儿土,又不用浇水就能活下来,好种!我充满渴望地望着母亲,央求她让我带一株回去;加上主人在一旁劝说,母亲终于点头让我剪一叶回家。于是主人进屋去拿剪子。我看到主人院坝里的老母鸡正带着一群小鸡仔儿在土里刨食,鹅们迈着绅士的步子在院子中央踱来踱去……真好!

 主人拿来了剪子,却不肯帮我们把叶片剪下来。据他说,这株仙人掌有些年头了,一直就在这儿。刺又长又多并且还直,万一被刺到,那可不得了!我偏就不信了,我一个人还剪不下你这小小的一叶仙人掌我刚拿去剪子正准备下手,谁想母亲竟奔了过来一把夺过我手里的剪子,斥责道:“你逞什么能啊万一被刺到咋个办你还要不要写字啊我当时楞住了,我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发那么打的火。我呆在那里不敢动,看着母亲拿着剪子去剪仙人掌。只见她小心翼翼地用三根手指捏住刺较稀疏的地方,右手用力地去剪仙人掌。啧在一旁不断地叮嘱母亲千万要当心刺,千万别给刺伤了。终于,母亲将一叶仙人掌取了下来,夕阳下显得格外可爱。

 我非常高兴,忙拿来口袋想把仙人掌装进去。当母亲准备将仙人掌放到口袋里时,我分明看到母亲左手手背上还直直地立着一根又粗又长的刺,在母亲的手背上显得格外刺眼。“妈,你手上还有根刺!”我叫了出来。她低头看看手,才发现真的有刺。“没事,不疼,我都没有注意到呢”,母亲一边说,一边不经意地把刺给拔了出来。母亲的手背上留下了一个黑色的小黑点,四周的皮肤也有些微红了。我拎着仙人掌,小小的心感到满足极了。可我哪里知道,母亲的手上还有一根小刺没被取出来!

 过了一个星期,因手背疼痛难忍,我陪母亲去医院照了片,才知道母亲手背上有一根很小的刺已经快插到手背的骨头上了!后来医生用刀和镊子先将母亲的手划出一条小口子,然后用镊子找了很久才把刺给夹了出来。刺虽然取出来了,却因在手里停得太久,现在每逢阴雨天气,母亲的手背上都会或多或少有种疼痛感,手背上那条取刺的刀疤也一直留在了母亲手上。

 后来因为读书,我几乎没有时间再去照顾那叶栽在自家院坝里的仙人掌,甚至连看它一眼的时间的都没有。可是它却似乎没有一丝的失落,依然在阳光下,在风雨中生长着,给人以活力,给人以激情,给人以温暖。再后来又因为改建老房,它被丢弃在我家院坝外的墙角下,如同弃婴一般,没有谁肯为它作哪怕片刻的停留。而我,也终归没能再见它一面了。

 突然门“吱呀”一声开了,我转过头,看见母亲走了进来。望着渐行渐近的母亲,我这才发现母亲苍老了好多,她的头发已经有银丝夹在她原本乌黑的秀发中;她的眼角和额头,已经有小小的“沟壑”出现。这还是我的母亲么印象中的母亲,是有着乌黑浓密的秀发,有着着光滑水润的皮肤……尽管天天见着,怎么感觉母亲似乎在昨夜一下子变老,让我感到很陌生

 不,不是这样的!自从我来到这片土地之后,母亲便承担起两肩的重担,她开始哺育着我,呵护着我,关心着我,温暖着我……炎炎夏日,料峭严寒,她用一颗慈爱的心一直陪伴着我,我被这伟大的爱紧紧包裹着。母亲的脸虽然反映出母亲的苍老,但我觉得母亲并不老,她还很年轻!那些爬在脸上的皱纹,那些如同雪一样白的银丝,还有母亲手上的那条口子,就像这盆仙人掌一样,是母亲曾经的责任和爱的痕迹。

 “搞快点儿,发什么呆啊,下楼吃饭了!”我的思绪被母亲的叫喊打断了。“晓得了!”我回头看看书桌上的仙人球,是那么的清晰自然,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给人以热情,给他以活力,给人以温暖。阳光撒在它的身上,轻轻地,暖暖地,像一股暖流一直流到了它的心里……

20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寂寞梨花情

 春天,一场花的盛宴。春宴一词送给它最合适不过。你瞧,迎春开了,玉兰开;桃花开了,梨花开。春光灿烂,灿烂的是人间三月的天,四月的雨,还有春回大地的花。绿油油,白寂寂,黄灿灿,粉艳艳。春风暖人,春花醉人。

 白玉兰抽出绿叶,红玉兰开。桃枝钻出叶,柳叶满枝头。花朵是春天的宠儿,赶着趟,你来我往,你去我回,生怕错过花期。春天是绿,是粉,是黄,是白……她最美丽,最朝气,最青春。

 惆怅了白玉兰的凋零,伤感了桃花的短暂。猛然发现,忽如一夜的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对梨花,一直没有热爱之心。远远地看,苍茫的白,惨淡淡。春天是绚烂的。这白,白得的确不像玉兰冰清玉洁,不像西府海棠高雅华贵。都说白,纯洁,干净。可梨花的白,白中似乎带着尘,轻轻一碰,白色的粉末轻舞飞扬。梨花,白的压抑,无奈,伤感。也许,是这白不够沉稳的原因吧。

 傍晚,独自在河岸行走。河水绿如翡翠,在夕阳中缓缓流淌。喜欢水的绿,温婉中的软,柔得妩媚。岸上的柳在暖风中摇曳,同样的绿,不一样的是色,层次分明,浓淡相宜。再配上岸上的白,的确是不错的景致。

 我寻了梨花而去。未到梨花前,已然望见了草地上的落英。白,指甲盖大小的花瓣,一个个散落在草坪上。草地白绿相间。驻足观望,哦,好大的一片梨花树。“梨花淡白柳深青”想着苏轼《东栏梨花》中的诗句。站在树下,隐秘的风飘来甜甜的梨花香。我望着这春天的花朵,这儿一簇,那儿一团,挂在树枝间。花朵娇嫩美丽。黑色的花蕊,丝一般支棱在花瓣中间。花瓣简直不可触碰。娇柔的花朵,哪里招架得住一阵春风。风柔,花瓣落,像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第一次走进梨花,第一次赏她,猛然发现,这花的确是个尤物。梨花带雨,用来形容漂亮女人哭泣的容颜,还真准确。

 花瓣雨,是花瓣从空中凋零的飘逸之美。唯美的意境,充斥人们美好的遐想。在梨花园中漫步,在花瓣雨中行走,风吹梨花,花瓣纷飞,那才是雨。小,白,多,轻,柔,凉,密。那雨是伤感的哭泣。点点泪,滴滴情。

 梨花是伤感的花。白居易曾用“一枝红艳露凝香”形容杨贵妃牡丹花容之美,而用“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她泪流满面,痛苦的心境。梨花,是等待,是别离。

 刘方平在《春怨》中这样写道“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夕阳西下,落日黄昏,满窗的灿烂,是伊人归来的时候。然,只换来,金屋藏娇,独守空房,静守流年的寂寞。梨花的灿烂,还没有为他开,就老去了容颜。一首春怨,一声叹息,一帘寂寞。深宫中的女子,倚靠窗前,望日落,盼君来,想着心事,用丝绸的帕子,擦着泪滴。庭院深深深几许。院中的梨花开了,谢了,一年又一年。想的人儿至今还没有出现。深宫虽好,寂寞难耐,对于美若天仙的女子,不能不说是残酷的等待。后宫佳丽三千人,得到赏识,遥遥无期。地上凋零的哪里是花瓣,分明是女子破碎的心。

 梨花的花语,纯真的爱,守候,分离。任何的花语都是人们根据花朵的秉性赋予。梨花的弱不禁风,赐予她爱的孤寂。“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春来,芳草萋萋,独上高楼,遥望远方,盼着远方的他归来。日日的思,夜夜的念。鸟鸣,惊了心,滴了泪。

 一样的黄昏,一样的梨花,一样的寂寞,一样的守候,一样的春愁闺怨。中国古代的女子,就是这样,以寂寞之心,孤苦之意,守着忠贞。梨花,熬过漫长冬季,终于等到了春暖花开。盼来的却是等待,在等待中逝去了容颜。生命最光鲜的时候,浪费过去。叹漫长守候,叹深闺寂寞,叹容颜老去,叹远方的你,不知思念的浓。

 梨花的轻,薄,像极了那些哀怨的女子,命是薄的,情是重的。难怪诗人笔下以梨花书写愁苦之情。元稹的妻,那个叫韦丛的女子,大家闺秀,守着元稹,放下千金之身,受尽尘世之苦。等待他与自己相守,安享流年。等来的却是病中,元稹与大他十一岁的薛涛诗词酬唱。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的妻,十二年的婚姻,守了九年的寂寞。等来的是柳永在烟花柳巷与歌女一段段爱恋。湘灵,白居易一生深爱的女子,为他守着爱情,等来的是终身未嫁,孤独一生。

 梨花的惨白,注定爱寂寞。花瓣薄如蝶翅,注定青春短暂,红颜易逝。梨花是深闺中的女子,等,盼,老了容颜,短了命。中国古代人物画中,无论是清朝的晓寒图,落花独立图,芭蕉仕女图,还是柳下佳人图,都是以孤独女人形象出现。寂寞中的女子,不是雨打梨花深闭门,就是梨花满地不开门。本以为,闭门不开,锁住了寂寞,实际不然。现实中的门易锁,心里的门难封,只留下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暮春,绿肥红瘦,空山念远。人生的短,与其感叹,与其在外寻花问柳,倒不如赶赴家乡,怜惜那个为你守候,等待你的人。她的花容为你开,她的爱情为你守。她愿,执子之手与尔偕老。怜惜值得怜惜的人,不要让爱你的人等待,不要与疼你的人分离。相爱容易,相守难。守着你的女子,最值得你用生命爱一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19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