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歌的创作背景

清华大学校歌的创作背景,第1张

清华建校之初,即制定了自己的校歌。第一首校歌词皆

由外籍女教师Miss Kathorine E Seelye所作,词为英文,题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但词谱均不出色,兹举其第一段的中文译词如下:

同学少年肝胆相亲,荟萃一堂豪爽;

我歌于斯汝其和予,斯校一时无雨。

广播令闻,舣立荣名,群雄莫与争衡,

谓予不信,请君来临,会当赞和同声。

同声,同声,会当赞和同声。

后来出现的“清华优胜歌”(Cheer for old Tsing Hua)则是很受师生欢迎的佳作,但不宜作为校歌。歌词为:

Cheer for old Tsing Hua, Tsing Hua must win

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

You do your best, boys, we'll do the rest, boys

Fight for the victory, Rha, Rha, Rha!

当时译的中文是:

欢呼我清华,清华必胜。

再接再厉兮,无退有进。

君尽全力兮,予图未竟功,

同心同力争雄,攻,攻,攻!

在这以后,又曾出现过几首歌唱学校的歌曲,如“清华爱国歌”、“清华进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但也均不适合于作校歌用。

中华民国十二年,学校公开征求校歌,当时在清华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鸾翔先生(字巩安,汪健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苍苍”应征,经校外名人审定膺选,又经该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张丽真女士配曲,赵元任氏编合唱,于是成为隽永流传,直深受历代师生欢迎的佳作,歌词共有三段,录之如:

该校创建之初的英文歌词的校歌,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贺麟先生1925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仔细一想,原来此歌是一位美国女士做的,才恍然觉悟此歌原来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国化。……而此种美国化,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1923年前后,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入选为校歌。汪先生当时是我校教授国文和哲学的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

而以文言文作歌词也有弊端。这就是其中的典故、涵义对许多人来讲难以一看即知,如贺麟先生所言,当时有些同学“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故此,汪鸾翔先生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剖。同年,贺麟先生(当时尚在学校作学生)亦在《清华周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书后》,除前所述内容外,专就“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的涵义作了论述。现依二位老前辈指明的途径,从当前的视角,用今天的语言,试将老校歌歌词中较为难懂的部分分段释义如下: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讲该校地理位置。这里的“西山”、“东海”都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即“西边是山,东边是海”。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讲该校的理想是使祖国达到大同社会。“大同”,语出《礼记·礼运》,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后人们常用“天下大同”来表达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地位差别的理想社会。康有为先生曾著《大同书》,阐述了他基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爰”、“跻”都是达到的意思,“跻”还有“飞越”之意。

春风化雨乐未央

春风化雨,良好的教育。此句讲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其乐无穷。“未央”:没有边际。

行健不息须自强

源自《易传·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君子应摹仿天道运行的必然性,努力奋斗,永不停息。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

此句赞颂我校教学设施完备,尤指图书馆,为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左图右史”:人置身书斋,前后左右都是书。《新唐书·杨绾传》“(杨绾)性沈靖(沉静),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恬淡)也”。“邺架”:即邺侯之架。唐朝李泌,家富藏书,曾封邺州侯。后人用邺架称赞别人藏书多,校歌用此赞颂该校之丰富藏书。

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致知”、“穷理”是我国古代认识论的术语,常与“格物”连用,都是探索事物内在本质的意思。此句讲清华学子在学校中刻苦钻研,学习前人遗产,探索未知世界。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

与第一段的“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相对应,上段讲“东西”,此段讲“新旧”,即“今古”。“东西融会,古今贯通”是清华传统的治学理念。汪鸾翔先生将此称为校歌所含的“元素”。学习古代文化为今所用,所以说“殊途同归”。而今清华学子仍须学习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继承先人优良的民族传统,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肴核,美餐。“肴”指肉菜,“核”指水果。“闻道”,认识事物的真谛。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还宝贵。此句把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们的思想一天天丰满起来。

服膺守善心无违

服膺,铭记在心。《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海能卑下众水归

魏人曹植《当欲游南山行》曰“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是说深广的东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之水,正是由于它地势低下。我国古人常以此来赞扬谦卑的人品。《老子·六十六章》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管子·形势解》有:“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庄子·则阳》有:“江河合水而为大”; 秦相李斯《谏逐客书》有:“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荀子·劝学》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都借磅礴江海与涓涓细流的关系,说明了大小、高下、深浅之间的辩证法。校歌以此句勉励清华学子谦逊治学,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这样才能“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

器识:器量与见识,指人的内在涵养、精神境界;文艺:写作方面的学问,运用文字的技巧。《新唐书·裴行俭传》中有“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是讲我国古时知识分子为学修身的步骤。古人首先看重做人的度量与见识,修成大智大勇,达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的境界。至于“文艺”,则只是器识之末。古人这一见解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所谓“文艺”,已不似古人的写作,应指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聪明才艺。贺麟先生文中写到:“现在的青年大都目光如豆,喜凭一才一艺天生的鬼聪明,来出小小的风头,绝未作丝毫涵养器识的功夫。而我清华同学(我当然在内)也早就有narrow-minded的病根,至今犹未能除掉,……而校歌之'器识为先'四字,实对症的良药,予吾人以极大之教训,……”。我校长久以来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鼓励学子投身社会实践以“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其中蕴含的民族优秀传统此为其一。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什么是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穆叔认为,显赫的家世不能称为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校歌此句抒发该校学子要在各自学科中做出不朽建树的豪情。这里的“无问西东”当指立德立言要超出传统的东西学之上,取得世界级的成果,即今天所讲的“创世界一流”。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此句讲该校的学术民主。这里的“介绍”是“引入”、“推出”的意思,“是”为代词,即“此”。与上句相联,是谁把古今中西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立德立言”?是我校。而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贡献,在于我校有对各种学派、观点一视同仁的“泱泱大风”,在今天叫做“宽松的学术环境”。

水木清华众秀钟

秀,美好事物;钟,聚集。清华大学景色优美,各种美好事物在此聚集。

万悃如一矢以忠

此句讲清华学子及校友对母校的情感。悃,诚恳、诚实,亦指单纯的心。矢以忠,不变的忠诚。《楚辞·卜居》中屈原向郑詹尹发问:“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呼,将送往劳来斯无穷呼?”我是宁可保持诚恳、忠实的本色呢,还是在无穷的世态炎凉中疲于奔命呢?屈原的忠心是不变的,清华学子和校友对学校的忠心也是不变的。

赫赫吾校名无穹

穹,天盖。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天的形状像斗笠,就是穹。无穹与无穷通,但更有形象感。

二十年代清华大学老校歌诞生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批咏唱该校的歌曲。“文革”结束复校后,学校艺术教育部门还搞过新校歌的征集活动。但至今尚无一首歌曲得到大家的认同,可作为清华大学的校歌。相比之下,清华大学的老校歌倒是历经七十八个寒暑,仍然保持着摄人心魄的魅力。在我校即将迎来九十华诞的时候,将老校歌整理成简谱再次发表,希望能在我校师生员工中传唱,从中体味该校的历史和传统。此歌的曲调也极具特色,稳重坚定,神圣庄严,与该校的历史及特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作曲者张慧珍女士是当时我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原歌谱作曲者栏目上注的是“何林一夫人”,这既不符合今天的语言习惯,又显得过于陈腐,故改之。

希望老校歌能成为该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路上的号角!

   清华大学 有着百年的创校历史,除了这些之外清华大学的校歌在20年代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作为一个百年高校,清华大学的校歌也是风风光光了将近上百年,你知道清华校歌的由来吗?

  中华民国十二年,学校公开征求校歌,当时在清华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鸾翔先生(字巩安,汪健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苍苍”应征,经校外名人审定膺选,又经该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张丽真女士配曲,赵元任氏编合唱,于是成为隽永流传,直深受历代师生欢迎的佳作,歌词共有三段。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张慧珍(也做张慧真)女士谱曲。

 于1924年03月18日全体练习试唱,03月20日在大礼堂正式合唱,刊载于1924年03月27日《清华周刊》。为帮助学生理解,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

 二十年代清华大学老校歌诞生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批咏唱该校的歌曲。

 相比之下,清华大学的老校歌倒是历经七十八个寒暑,仍然保持着摄人心魄的魅力。在我校即将迎来九十华诞的时候,将老校歌整理成简谱再次发表,希望能在我校师生员工中传唱,从中体味该校的历史和传统。

 此歌的曲调也极具特色,稳重坚定,神圣庄严,与该校的历史及特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作曲者张慧珍女士是当时我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原歌谱作曲者栏目上注的是“何林一夫人”,这既不符合今天的语言习惯,又显得过于陈腐,故改之。

 结束语清华大学在20年代初征集校歌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最为重大的一件大事了,并非只有才子才能创作出好的文章,来自于民间的创造才是真正表达了民众中的清华。

“沪江”,是“深沪”的古称。宋元时,“深沪”乡名叫“沪江”,元朝时才正式采用唐末诗人罗稳诗中所提“深沪”为乡名,但“沪江”、“深沪”经常并称。

意即,在深沪兴办中学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立志开创深沪教育的新篇章。

在深沪有识之士的积极要求下,晋江县政府于1960年在深沪创办中学。1962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调整学校布局,又决定撤并。社会贤达人士陈尚文、陈取仁、陈绍强、洪祖印、蔡衍须、蔡婉真、杨谋举等人,在侨胞的支持下,成立“校董会”,接办深沪中学,并确定新校名为“晋江深沪华侨中学”,使深沪的教育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意思是办学的艰难和学校的经历、变化。艰难——内外贤达,不畏风雨,劳累奔波,筹资办学。旅菲爱国侨胞吴庆龙诸先生,在中菲尚未建交的困难情况下,想方设法,靠“地下”活动,筹集办学资金。另一方面,1962年,也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接办为华侨中学的,接办为侨中时,可以说是“三无”:无校舍、无教师、无学生。因为原借用的中心小学校舍,由于中心小学急用而被讨回;原来的教师有的下放,有的调动,有的辞退,所剩无几;新生无招,旧生也拟拨转给南侨中学和晋江三中。在这种情况下,校董会及学校领导采取紧急措施,在公社党政的支持下,侨中校舍迁往璧山南坡“崇真殿”,破损的古庙,紧急清理、修补应用;急请教育局重新适当支持师资,并设法自聘;请南侨、三中拨回生源支持。基本上是一切从头做起,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把学校办下去,而继续克服种种困难,力争把学校办好。

变化——“三起三落”、“三落三起”。

1960年创办,1962年要撤并,乡贤组织校董会接办。

1962年,由校董会续办为“侨办公助”性质的华侨中学。1964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尚未完全解决,而继续调整中学布局,深沪侨中又在撤并之列,撤并“工作组”已来校处理具体撤并事宜。可是 ,乡民颇觉紧张,自发阻挡“工作组”只好变“撤”为“扶”。校董会召开紧急会议,派出归侨陈绍强、地方人士蔡衍须、蔡泳蓝三位先生向县、地、省上访,得到省教育厅的支持和许可,批准为纯侨办的华侨中学。

1964年,以“纯侨办”性质的华侨中学续办。即办学经费,全部由华侨负责。菲律滨即成立《筹建深沪华侨中学委员会》(简称《建中委员会》)一方面继续筹集办学经费,一方面筹建新校舍。《建中委员会》由七人组成,吴庆龙先生任主任,委员有:张温助、陈绍普、吴世庚、陈绍伟、蔡芳看、王宏造等先生。新校舍兴建的地点,选定“菜堂内”,华侨筹资,杨谋举先生献地,全校师生进生大量的义务劳动,挖土方近5000立方米(在前座“教学楼”和南座“综合楼”两座楼的整个范围)经多方努力,1965年搬进新校舍上课,师生无不欢欣鼓舞。

1966年“文革”动乱,校名被改为“向阳中学”,学校一度被迫停课,与华侨联系被迫中断,学校受到冲击与破坏。

1970年,复课恢复原校名“深沪中学”,1972年增办高中部,1981年由于调整高中布局而停办,1989年开办职业高中班,1990年试办职业初中班。 我们学校,整个办学过程,都贯穿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不懈努力,获得很多荣誉,在我们县、市,以至全省和菲岛,遐迩闻名。下面列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 1 建校初期,在中菲尚未建交的情况下,旅菲爱国侨胞为了筹集办学资金,设“点”(即“股”)捐款,每点每年人民币50元,普通华侨职工,也力所能及,通过“地下”活动,广泛联系乡侨,使他们心向祖国,“减人不减点,移人不移点”,这个办法,是华侨集资办学史上的创举,得到各级侨务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表扬。

例 2 建校初期,首届初中毕业班,升学考试获县总分第二名;县文艺会演,我校舞蹈“巧姑娘”,获演出奖;初中组男子篮球比赛,获县冠军,在全县震动很大。不少人惊问:何时冒出一个深沪侨中,宁产了得!

例 3 1989年,旅菲校友,成立《深沪中学暨附中菲律滨校友会》,是全菲第26个成立的校友会,可是活动能量和影响却超过前面所成立的校友会。在我国中原水灾时,我菲律滨校友会联合晋江三中、金井乔中菲律滨校友会联谊会、香港福建中学旅菲校友会举行“千里献心声”救灾捐款义演,震动全菲,受到我驻菲大使馆的极大重视和好评,并汇报到我国务院,得到国家的重视。

例 4 历年学科校际竞赛和中、高考都获得好成绩,得到很多奖励,甚至出了全市“中考状元”,第二名。学校教改尤为突出,1994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受到国级的表彰。1995年,被刊物《人民教育》第6期发表我校教改经验总结《拓宽办学路子》。 “勤、严、创、实”是我们学校的校训。总括起来说是:勤奋、严格、创造、求实。也就是“勤”字当头,勤勤恳恳,严格认真,勇于改革创造,讲求实效,狠抓落实。

“教学相长”,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从建校至今35年,侨胞和旅外校友一直十分关怀和支持我们学校,深沪中学的校史,也可以说是深沪华侨的兴学史。

我校领导和教师,坚持“勤谨奋发,团结协作”的领导作风和“勤教勤导,严己严人”的良好教风,为办好学校而辛勤劳动。

35年来,我校初中毕业32届,普通高中毕业8届,职高毕业5届,职初毕业2届,校友总数七千多人,遍布海内外,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这是校歌的结束语,是愿望,也是对母校的祝颂(即祝颂与愿望)。

“与……光”,是引用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比” 、“齐”,都是“同”的意思。

总意思是:“业绩”与“成果”永存,“理想”与“事业”长青。

       很长时间以前就想把自己对交大校歌(《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校歌》)的理解和体会写下来。我第一次接触这首歌貌似是在毕业那年学校合唱团的一次演出上,每一次排练这首歌都有一点小惊艳的感觉。词作者是民国时期交大的老领导之一梁启勋,由于时代背景的关系,整首词既有白话文歌词通俗、富有现代活力的一面,又不乏传统诗词的韵文美感,篇幅不长,颇有字斟句酌之感。

全词如下:

平畴辽阔兮奠邦基,大陆关河万里。

农产富饶兮庶物繁,贸迁赖吾曹综理。

乐同轨之相交之兮,驰骤遍中原大地。

河山险阻关塞庄严,固吾圄、男儿事。

欢愉当此际,青梅竹马,数年华远大相期。

美哉我平院,山林隐城市,有珊瑚绿树交织。

美哉,交大,管国家流通之机。

美哉,交大,看纵横宇内飞驰。

       十月份考完了一个大考,重于可以忙里偷闲下笔。下面分句谈一谈个人对歌词的理解吧,比较主观,可能有所偏颇。

平畴辽阔兮奠邦基,大陆关河万里。

农产富饶兮庶物繁,贸迁赖吾曹综理。

       中国高校比较传统一点的老校歌(创作于民国时期的)通常都有一个宏大的开头,如本首词,在开头就用国家的幅员辽阔、山河壮美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一个足够有画面感、视野开阔的基调。紧接着第二段就由宏观入中观——我们的土地农产富饶、自然资源充盈,那么谁来打理呢?下半句给出了答案,那当然是我们了。“贸”泛指商业活动,“迁”泛指交通和物流事业,这些事情当然是交大人在管理(感觉那时候很厉害的样子啊,“吾曹”就是我们)。当然那时候没有工业体系,商业贸易和物流的对象常常是农业产品和其他自然资源。这一句简明扼要的说明了我们是做什么的,且流露出一种责任感、自豪感。

乐同轨之相交之兮,驰骤遍中原大地。

       这一句是双关,或者说虚实结合的写法。表面上看说的是我们的交通事业——“轨”指铁轨,是交通基础设施,铁路轨道纵横交错,火车可以跑遍中原大地,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事业成就了,这是实写,而另一个层面——“轨”又代指交大同学的人生轨迹,大家来自各地,人生的轨迹可以在交通大学汇聚在一起,幸甚至哉!而“驰骤遍中原大地”寓意学生毕业后奔赴各地,担负起交通事业,青年人的豪迈表露无余。

河山险阻关塞庄严,固吾圄、男儿事。

       任何歌词的创作都会刻上时代的烙印,或深或浅。老校歌创作期间(以及其他高校民国时期的歌词创作期间)正值国家遭受侵略、饱受战争摧残的时期,然而国防事业不能仅靠河山关塞,还需要当时的青年学生投笔从戎保卫国家。这句歌词同样有浅表层面的意思,也有更高层次的内涵,除了参军这样直接的方式,作为知识分子如果能够使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不再落后,是更高层次的“固吾圄”(“圄”在这里指代国防)。私以为这一句颇有卢国沾“江山秀丽,叠彩凤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的感觉!总之都是历史的行程……

       当然,受时代观念所限,这首歌词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毕竟在当代,“固吾圄”早就不仅仅是男性的职责和工作了。也有可能是因为那时候招生不容易招到女生吧。

欢愉当此际,青梅竹马,数年华远大相期。

美哉我平院,山林隐城市,有珊瑚绿树交织。

       校歌的上半段,无论是歌词风格,还是作曲风格,整体偏向庄严、肃穆、神圣的感觉,描写交大人的宏图伟业。然而在下半段“画风”有一个不违和的转折——转向了轻松、愉悦、富有青春气息的风格,转向了更接地气的校园生活:“欢愉当此际”,这是很实在的,不管是那个时候还是现在,或许大学时代是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代,单纯如“青梅竹马”的关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期待着实现自己心里的远大志向。

       跟其他许多一直把自己端得“高高在上”的校歌作品相比,这一段的创作非常有创意。

       第二句则直抒胸臆,“美哉我平院”,哪里美呢?在喧嚣的城市当中,我们就像是隐匿在山林之中的贤者,如隆中之诸葛,田园之陶潜,有这样的求学环境可以说是非常理想了。

       “珊瑚绿树”指的并不是植物(土地上怎么可能有珊瑚呢!),指代的是优秀杰出的青年栋梁,这一句是比较委婉的夸一夸自己——你看我们环境这么好,里面个个都是人才,看了是不是觉得超喜欢在这里面?

美哉,交大,管国家流通之机。

美哉,交大,看纵横宇内飞驰。

       最后两句是最豪迈的升华,非常直接的表达了对母校的赞美与热爱——美哉!管国家流通之机,看纵横宇内飞驰,呼应了开头第二句交大人的责任和事业。前一句描述的是现在,而后一句“看纵横宇内飞驰”由实入虚,代表词作者对交大未来的美好祝愿,说白了就是——咱们现在很牛,以后更要玩大的。

       没想到自己会对一首创作于民国时期的自己学校的老校歌这么有好感……大概是因为这首歌里包含了我(或许还有其他很多人)曾经对于大学生活的美好理想吧,自由,青春,社会责任,单纯,社会栋梁,诸如此类的关键词。而现实当中我们这些人的关键词——考试,学分,写论文答辩,思测,绩点,有没有户口,补助发了没,素拓,讲座,实习,或许还有——保温杯,枸杞,秋裤。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我常常说不清自己对这学校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时而觉得有些感情,但仔细想想,只不过是怀念读书时候的自己,与朋友、师长一起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而已,大概换个环境也是一样,而所谓学校,在我多年的印象当中,其实更像一个行政机构,一个办事的机关,从大环境上看,不太像是个年轻人做学问的地方。说到“年轻”,每年五四的时候微博会铺天盖地的突出“青年”这个词汇,我反思了一下,虽然自己的年龄尚且符合这个定义,不过在心理上可能已经不是青年了。

       越得不到的越向往。年华远大,珊瑚绿树。父辈、祖父辈那一代人经历过一毕业就被国家分配到某个岗位上当“螺丝钉”的职业经历,我反而觉得当代的大学生虽然可以自由的选择职业,但本质上,或许更是一颗螺丝钉了,冥冥之中注定你被钉在哪一个位置。

       老校歌的意义在于,时时刻刻提醒一下我,虽然你读书的这个学校现在是这样的,你身处的社会也蛮无聊的,但这个学校也青春过,热血过,也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自己也争点气,哪怕就剩个青春的尾巴了,该抓紧还是要抓紧。

       希望在很多很多年之后,我听说某个亲戚朋友的孩子来交大了,我能由衷的说一句“交大啊好学校!这个志愿报对了!”不是客套话,也不是因为我曾经是这毕业的,而是我真心替那个报交大的孩子感到庆幸,这是我现在对母校的一个祝福。当然,按照自己的性格,以后批评这学校的时候还是会更多……

       可能在开头听过新校歌的朋友会疑惑,怎么不是“北京交大北京交大百年辉煌桃李天下”那首校歌……那首歌就是首口水歌好吧……听起来简直就是朝鲜人民赞颂伟大领袖北境之王的歌,而且那歌词,随便找个稍微有文案功底的校团委宣传部本科生理事就能搞定吧。没有黑的意思,就是跟平院校歌相比高下立判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新时期的词曲作者啊还是要学习一个,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要不然写出来的作品让人觉得too simple,always naive!

        歌词控表示这首词抄起来也挺爽啊!(写不惯传统汉字略渣请谅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2120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