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最喜欢书院的夜,特别是斑驳着几米星光时。这时,哪都不想去,只想守着吊灯米黄的光,木制桌子,和一本纸质版的书,冲开一壶碧螺春,在氤氲的雾气中享受一份难得的静谧。
读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每每持书一卷于书屋仰坐,进入想象的世界,悠哉游哉,生出遁世之逍遥。读书,与世界上最伟大的灵魂作伴,他们将智慧如同耳语一般告诉我,无孔不入地,渗入生命的每一个罅隙,使我像灌浆的麦子一样充盈饱满。让我感受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爱和悲悯。无论生命如何繁华或虚无,都要天真、虔诚、满含悲悯,但不悲伤。在这样一个大多数人都行色匆匆低头赶路的时代,做一个偶尔抬起头看看星空的人,这种感觉多美好。
假若你似我一般百无聊赖,你或许能理解我怎么会在午睡后突然思量起古人的生活来。
在那衣袂翩跹的时代,仿佛一切都胧在醉人的诗意里:曲水流觞,青丝墨染;腾王帝子,秋水烟霞;秋水轩唱和,玉人和月摘梅花;即便是闺房之乐,“赌书消得泼茶香”在戏谑中透着海棠花般才有的明艳。那时候,我们只是隔着发黄的书页,遥遥地感叹着古人的痴心和深情历史的车轮轻轧,但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在时光的打磨中没有湮没反而更加熠熠生辉——在书屋,我们也可以追溯千年前,古人心中的山水,眼前的十里桃花。“东阳马生”,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徜徉,亦弓亦马亦多情;效仿渌水亭,与王海诚老师一起探讨“读书与人生”;不必程门立雪,和亲爱的导员对话:对花,对月,对一个美好未来;也可以在每周五依约而至,敬飞哥一碗“清酒”激战在数字的斗转星移中。
与文字的邂逅需要缘分,倘若有缘,当自珍惜;倘若无缘,也可划火,焚书取暖。
从今天起,做个爱读书的人吧。书屋邂逅,一盏清茶,清风朗月,辄思玄度
永嘉书院景区风光秀丽,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均适合旅游。喜欢这种自然景点的快带上自己的家人来自驾游,与楠溪江来一场美好的邂逅!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江流纯净澄碧、清澈见底,两岸叠翠峰恋,茂林修林,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景区内植被良好,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其地面水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的水貌,纯净度超过国家一级地面水标准。
拥有凤凰渡、金珠瀑、洞天一线等30多个自然景观,堪称大自然的神作!
自然景观凤凰渡
取自于司马相如的琴曲《凤求凰》。取名凤凰渡有两层寓意:(1)此地有风花雪月的意境,适合谈情说爱;(2)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
快活林
是指游客在大自然中自由而快乐。因松树散发出的芬多精,可以起到抗菌、益智、放松身心的作用,让人真正体验到“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思想”。
水上舞台
面刻着“义”与“爱”两个字,其中“义”字排在前面,“爱”字排在后面,寓意永嘉书院对现实文化与道德的理解。
太一生水
是一本道家古籍的名字。“太一”就是“道”的意思。道生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回归于道。我们将“太一生水”刻在此处,寓意楠溪江20多万人口生生不息的源泉就是这一泓楠溪江之水,警示世人要敬畏自然,保护好水资源。
爱之岛
是根据书院的价值理念“公义与爱”来命名,其形如一叶逆行小舟,承载着弘扬当今商业文化和道德的使命,传扬永嘉书院“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信仰之爱”的五爱精神。
浣纱滩
传说陶朱公范蠡与西施隐居楠溪江陶朱村时,西施经常来这里洗衣服,故名“浣纱滩”。
骆驼峰
那凸起的山峰看上去很像一匹骆驼,故名骆驼峰。骆驼分两种,分为单峰骆驼和双峰骆驼。这是一匹单峰骆驼。“圣经”里有一个故事叫“骆驼穿过针眼”,指的是为富不仁的人死后想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人文展馆景区人文底蕴深厚,建有字圣工坊、翰墨斋、永嘉学馆、楠溪农园等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展馆。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古老四大发明的神秘魅力,欣赏名家大师字画创作艺术,了解永嘉学派与温州商道文化的发展变迁,感受文化带给人的深度熏陶
翰墨斋
大师工作室、创作室以及书画、奇石、瓯瓷等艺术品展馆
永嘉学馆
展示永嘉学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化形态
字圣工坊
毕_木活字,中国传统活字元素与现代工艺结合
嘉学派的历史变迁与璀璨人文,述说着温州商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连结着这一方土地的特殊的地缘文化。值得我们欣赏。
这是慈禧的真人照片吗?
如假包换,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现在一般认为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满洲镶蓝旗人,后抬旗入镶黄旗,其先祖属叶赫部(今吉林省四平市附近)。 慈禧太后拍了很多照片,为何从来都不笑说起清代一朝对自己外貌最满意的女人,非慈禧老佛爷莫属。无论是她自己说,还是各种史料记载,都对她的美貌多有描述。现在的女人为了留住自己美丽的样貌,会拍下很多照片,慈禧也不例外。她这一生留下数百张照片,可是大家发现没有,这么多照片,没有一张留下她的笑容。这是为何呢?
慈禧那个时候的拍照技术跟咱们现代不同,曝光技术非常落后。照相机的快门打开时间长,胶卷曝光时间也长,人物稍许的移动就会造成照片模糊。我们假设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是面带微笑的,可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想一直保持一个表情是不容易的,时间长了会不会脸抽筋都说不定。
当时的照相机胶卷曝光时间长到一个什么地步?从快门按下,到胶卷曝光,大概需要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试想,在这种情况下,是笑着比较容易,还是没有表情比较容易呢?
再者,当时慈禧记录自己容貌的方式,是从肖像画转为由相机拍照的。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在清代,肖像画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我们看清代宫中,一个妃子可能穷尽一生,才有一两次画像的机会。所以这种场合是慎之又慎的,正是因为稀罕,所以让画像成为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这种对记录自己容貌严肃的态度一直延续到照相机引进清宫。所以在慈禧根深蒂固的思想中,她仍然觉得这是一件需要被正经对待的事情,半分马虎不得。咱们看,慈禧拍照的时候,是倾囊而出的,几乎把所有的精致首饰,漂亮衣服都武装上。
再者,最后一点,也是每个女人都感同身受的一点,笑起来会有皱纹啊!想想,照相机进入清宫的时候,慈禧已经步入老年了。慈禧对岁月带给自己容貌的痕迹非常介怀,之前有画师为她画肖像画的时候,她曾经再三强调,不想要皱纹和阴影,因为那样显老。
放到拍照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慈禧拍照对光线、地点、妆容的要求,达到一个非常苛刻的程度。而且那个时候没有现在强大的PS技术,所以保持自己没有表情是不显露皱纹的最简单方法。即便是这样,在拍照之后,还要有专业的人为慈禧的照片进行润色。
慈禧太后拍了很多照片,为何照片上的她从来都不笑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就是那会照相技术不发达,从拍照开始到结束大致需要十到十五分钟,要是保持微笑的话比较困难;其二就是慈禧是一个很古板的人,所以她觉得照相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其三就是慈禧觉得自己照相要是笑的话,那么会留下皱纹,所以从来不笑;综上所述,所以即便是慈禧留下过那么多的照片,但是表情都是比较严肃的,并没有什么面带笑容的照片。
我们先来说这第一点吧!因为那会相机刚刚引进中国,并且照相技术还不发达,所以从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到胶卷曝光,需要至少十分钟的时间,如果长一点的话可能会需要十五分钟。那么慈禧要是一直笑的话,估计自己脸上的肌肉都会僵硬,所以一般慈禧照相是不笑的。
这第二点,在那时候照相不像如今这么的普遍,即使是贵为慈禧,也不可能说照相就照相,一般都是在正式场合或者是有什么重要的大事情才会照相。慈禧觉得照相是一件需要严肃对待的大事情,所以每次她照相时都会特别的严肃,不苟言笑。
这第三点就是因为慈禧是一个非常爱美的女人,她要是笑着照相的话,那么脸上就会有皱纹,相片上的她就不美了。慈禧认为自己脸上要是有皱纹的话,就会显得自己苍老不好看,所以她照相的时候就不笑,就是害怕自己一笑就会有皱纹。这三点就是为何慈禧照相不笑的原因。
慈禧太后罕见老照片:真实长相究竟有多漂亮可以说,通过晚清的各种宫廷照片可以看出,清廷皇帝后宫,无论妃子还是宫女都长的不咋的。
慈禧(82)这是(32)
它要上传本人真实照片。
陌陌是一款社交应用程序,它要求用户上传真实照片来确保安全和可信赖性,同时也为用户创造更好的社交环境。陌陌有一个独特的验证系统,需要通过验证才能使用某些高级功能,比如发布视频和进入游戏等。
上传真实照片可以让其他用户更好地认识您,认识您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容易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此外,相较于虚假照片,真实照片能够减少欺骗行为的发生,使社交环境更加诚实和真实。
在上传照片时需要注意隐私和安全问题。陌陌会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但是用户也应该自觉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轻易地将个人数据泄露给陌陌以外的第三方平台或个人。
“真实存在” 是按照 人类普遍观念来下 定义的。。然而在哲学上 不是这样诠释
莱布尼兹 主张 绝对存在的 是他的 单子
斯宾诺莎 认为 真实存在的是 “神” (思维与广延) 是单一实体的 两种不同活动方式。
笛卡尔 认为 有 思维与广延 这两种不相互关系的实体。。
黑格尔认为 绝对理念 (整体)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他明确表示 经验主义所理解的那种 存在不是合理的。。只有吧经验感知到的 理解成 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具备 真实性。。
以上是按照 理性主义和 德国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诠释“真实存在”的。。
而按照 经验主义来说。。照片是真实存在的。。他所承载的内容 不具备实体的完整属性(主性质 次性质)。。
彼时,上海浦东机场的天空异常晴朗,我们等待返程的航班,机场的人来来往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这里永远都是短暂的停歇点,总要离开。这是九月的季节,我们的西安那边已经有了秋天的气息,这里却好像还处于夏季之中,一场小小的旅行,就要告一段落,认识了一些朋友,帮助过陌生人,也接受过陌生人的帮助。生活就是这样,总有不同的人经过,总有不同的风景欣赏,风景再美,只能记在心里,刻成心中的回忆,让你感知生命中那些美好的瞬间。
都说苏杭就是人间天堂,百闻不如一见,那日,阳光正好,不明不媚。清晨八点多的光景,微风拂面,一束束的光穿越高大的树木绿叶缓缓倾泻。这里是惠山古寺,古树参天,空气极好,鸟鸣花香,当地晨练的老人,穿着棉麻服饰的从容女子,年轻的小情侣,每个在这里的人,或许是因为这清雅的氛围,都觉得分外亲切平和。穿过一条古老的街铺,就进入了寺中,因为不久之后就是中秋佳节,工人们忙碌的在装饰花灯,有些遗憾,不能够等到中秋节赏完灯再返回,不过脑海中已是想象了很多遍。
这里有天下第二泉,听说这里的泉水矿物质很高,那些肥硕异常的鱼儿就是最好的体现。游走于古寺之中,处处都充满着禅机,一切都是那么古朴典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清水汩汩,不愿离去。越往里面走,越是觉得别有洞天,里面还有一大片湖水,周边自然是古老的走廊,石桌石凳,悠闲的老人们下棋喝茶,怡然自乐,真愿意在这里坐一整天,就算什么也不做,就算只是看水看树,也绝对是一种享受。因为喜爱读书的缘故,自然免不了要逛逛二泉书院,特意在这里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清晨九点的光,照在书院的牌匾上,我一身淡色的简洁衣服,瞬间就觉得穿越时光,听到朗朗书声,听到希望和智慧。由于时间仓促,怀着不舍的心情,不能够细细咀嚼一番,唯愿有生之年,可以有幸再走这么一遭,也算得偿所愿。
午后时分,用完午餐,我们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水乡古镇——南浔。十分喜爱这个古镇,它不仅是因为历史悠久,还是因为现在好多居民仍旧住在里面,比起商业化十足的乌镇,斑驳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这里自然了许多。这里的人们都是靠着旅游为生,衣着发式是那种素色青花,散发着浓郁的古风。这里有许多名人故园,好生羡慕这里的人家,虽说不是自家的花园,但是他们却可以随意来去,赏荷坐船。我独爱"小莲庄",这是一处私家花园,不愧取名为此,果真莲叶何田田,大面积的荷塘,让人心旷神怡。其余各地也是一些特色十足的旧居,不明白古代的建筑风格,浅陋的觉得那么大的宅子,到底住了多少人,有些地方明明就是空余的,倒有些凄凉荒芜之意。古镇很深,也是时间的缘故,未再深入了解。黄昏时分,乘车抵达乌镇附近酒店,放下行李,就开始了乌镇之旅。印象中的乌镇,还是二零一零年刘若英拍的那个宣传片,清新美好,魂牵梦绕,念念不忘。二零一五年秋,终于来到乌镇,却因为它被商业化的腐蚀而失望。
我们是从西栅入内,光是走到入口处,就花费了好半天功夫,然后人群异常拥挤,等待坐的船就等了近一个小时。坐到船上,或是兴奋的缘故,那些游客七嘴八舌吵个不停,本来挑了临窗的位置打算好好欣赏一番,结果兴致全无,等待靠岸,赶紧逃离。青石铺就的小路长满了青苔,我也不知该从怎么样的方位说起,我们坐到平安渡下船,下船的这边全是民宿小吃,而走过石桥,水的那边全是工艺品店,看到这些工艺品店,不由想起了祝小兔的《万物皆有欢喜处》,书的内容便是讲述穿梭在城市里的做古老手工的那些手工艺人。其中有一句话,甚是喜欢:在手工艺人那里,人生都很慢,慢到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不知这里的人们是否生活也是如此。因为夜游乌镇,除了手机,也不曾有别的拍照工具,自己觉得水平不足以拍出想要的效果,果断什么也没有拍,就是尝了点美食,就和妈一起回了酒店。酒店门口有一家路边摊,老妈喜欢吃烧烤,我就让她先回去休息,自己独自等候,喜欢虾的我发现了有爆炒虾后,自然也不会放过,善良的老板是一位美丽的胖姑娘,我给她说明我们是来旅游的游客,想要尝尝当地风味,她就很用心的给我炒了一份虾子,特意多加了几片香樟叶,美味的不得了,现在回想,都口水连连。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次日,便前往西湖。
对于西湖的印象,莫过于家喻户晓的《白蛇传》了,儿时,就惊艳于浪漫的断桥相会,这次终于有幸来到此处。杭州,是个绿化相当出色的城市,还未到西湖,就觉得空气清爽舒适。走过花港观鱼,就进入了西湖,西湖果真好大,所以我们只好坐船观景。还好太阳不晒,坐船游湖,自在的心境难以用言语去表达,此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逛完西湖,去了梅家坞村,在漫山茶园的农家乐中,品尝了杭帮菜,喝了西湖龙井,心中好生欢喜。来到这里,仿佛与世隔绝了一般,这里的人们种茶,采茶,卖茶,以茶为生,日子富足远离尘世喧嚣。体验过田园的悠然生活,到了黄昏时分,抵达摩登大都市——大上海。从杭州的浪漫从容瞬间转入高楼参天的上海,不觉厌烦压抑。去了最有名的南京东路,也不过就是购物中心罢了,只是比起我们居住的城市,楼高了些,东西贵了些,人多了些,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喜欢逛街的人来说,完全没有任何吸引力,无奈一旁的老妈已然买的收不了手。以前我的老爸曾经在上海读过大学,怪不得他喜欢吃大白兔,吃花生牛轧糖,原来都是地道的上海特产,发微信问老爸有没有想要带的东西,老爸也没什么需要,就自作主张买了糖果。人对于一个地方的留恋和回忆,往往也是因为那时青春正好,时光正好,才注入了诸多情愫,而对于我这种喜好清净的人而言,上海的空气总让我压抑无比。
入夜,似乎一切安静了些,在陆家嘴金融中心登上八十八层的金茂大厦,俯瞰这无比庞大的上海,真是觉得人若尘埃。转眼不见,在这里奋斗的人,那神经应是绷紧的,开始怀念我居住的城市。下楼的通道处有抓娃娃机,索性白天得了几个硬币,碰碰运气,何况里面是可爱的小黄人,无奈那都是骗人的机器,明明就抓住了,结果那铁爪一晃,瞬间滑落,失望。上海一行,让我放松的也就是夜游黄浦江,站在游轮的落地窗前,凉风拂过,视野开阔,东方明珠等建筑一一在眼前略过。船开的很稳很慢,将近安静的度过了一个小时,心情也平和了许多。这也是旅行路线的终点站,始于繁华,终于繁华。后来坐在飞机回去的时候,闭上眼简单的回想了一遍,这几个城市中,唯爱南浔古镇,那里最适合颐养天年,如果今生有缘,待到厌倦了浮世生活,就去那里觅得一处旧宅,喝茶听曲,如此,便真是不枉人生走了一遭。
一生之中,总要身处繁华,在青春正好的年月,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后功成身退,去一处安稳静好的地方,抛开所有烦恼,淡然处之。不同的城市,因为历史的基调,也让它们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凝聚了不同的文化,自然感受也是大相径庭。不能说有好坏之分,只是完全出自个人喜好不同罢了。这一路,虽然匆忙,疲惫,但也收获颇丰。至今,还会偶尔做一回美梦,梦回藕花深处,清水碧波,朱颜正好。其实,还去了好几处,只不过不是特别喜欢,也就省略了罢。优美的风景,有时候,拍不出来,写不出来,就是心里的一种感受,偶尔不必说,放在心里时时玩味,会觉得生活总会是好的善的。如果有时间,有条件,还是应该出去走走,等到回来的时候,你会带回来一个全新的灵魂和自我。
旅行,是最纯真的回归。
近日,抖音一段篮球运球视频引发了大量关注和热议,就这样一条没有露脸的视频,一夜暴涨百万粉丝,而且热度还在持续上升。事情起因是视频发布人虽然只是发布了一则自己运球的视频,但是观看视频的不少网友却没有把重点放在运球上,“北京豪宅万柳书院的定位,疑似齐白石过亿的画作和一零一中学的位置显示”以及这些信息背后的价值都让网友深扒得一点不剩。许多网友居然还在评论区纷纷称呼视频主角为“少爷”。
这件事情发展到这,我本以为就像平常自媒体爆火的事件一样,可能过几天也就淡化在大众的视野中,但是一则让人头皮发麻的手写信又让大家对这件事情的讨论重新掀起一个高潮。
那则“手写才是仰慕之情的最高体现”的手写信,在信中这位22岁的女网友用尽了自己的毕生所学表达自己对少爷的爱慕之情。并且把自己与众多网友划开界线,表示自己与别人不同,就算“喻少”没有“少爷光环”,“喻少”也是万众瞩目的,“喻少”本身就是优秀的人。似乎在表达,在你众多的追求者中,只有我与他们不一样,别人眼中只有金钱,而我却看到了你的内核。
不管手写信的作者的目的是否正如这般纯粹,还是为了获得流量密码,这件事情都令人咋舌。百万的粉丝涨幅,放在那些输出价值内容的账号中,可能每天熬夜写策划、编剧本在一个月都不能达到。但是“万柳书院的少爷和**”可以做到,自从第一个“万柳书院少爷”的视频爆火后,后面陆续也有模仿视频发布,阅读、点赞数据都十分可观。
在互联网社会中,越来越能感受到马太效应的存在,正如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就像向太一场直播可以轻轻松松地买出3亿,有钱人本来就优先拥有资源无论有形资产,还是信息资源。
那个买10元3斤水果的大叔他一晚上一千元都卖不到。还要担惊受怕连顾客上门都以为是城管赶人。
是他们不够努力吗?我们谁又能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事物的成败有很多种因素,不是努力就能有好结果。
最后,我不觉得他们在互联网发布日常有什么问题。只是我们为什么还要上赶着去充当“奴才”,自我调侃一定要这样的吗?可以说我仇富,但是我只是想给那些在评论区充当“奴才”的人,说一句,有钱的人真的很轻松地就能集结更多社会资源。一百多万的粉丝我们望尘莫及,他们一天就可以。你口中的“少爷**”从不缺舔狗,也不缺金钱,他们靠自媒体赚的钱也不会分你一分,所以你们还要上赶着给别人做精神丫袭和奴才吗?
作为中国的人文圣山,庐山不但有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等众多大诗人留给我们的诗情画意和东、西林寺的佛理梵音,还有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白鹿洞书院。本期我们通过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来看看在白鹿洞的读书人是怎么珍惜时间的。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赏析
附: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对照。
在跟随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等众多大诗人的作品探寻庐山的“真面目”的过程中,我们渐次领略了庐山的诗情画意和佛理梵音,但就像我在上期分享的最后说的,这还不是“庐山真面目”的全部。作为中国的人文圣山,庐山还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前几期分享中我给大家分享了我们在庐山游学期间去过的陶渊明纪念馆、秀峰、石钟山、三叠泉、花径、东林寺……但游学期间与我们朝夕相伴的却是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白鹿洞书院。
在做这几期分享的过程中,那掩映在群山绿树之中的白墙黑瓦的楼阁庭院式古建筑总是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记得沿着蜿蜒的山路有贯道溪的潺潺流水相伴的晨跑、在独对亭里跟着鸟鸣一起叽叽喳喳的我们渐渐静下心来的晨读、每天去文会堂上课时都会路过却视而不见的碑廊的碑刻和堂前的周敦颐雕像、每次外出都路过的古老的棂星门、傍晚散步时看到的状元柱和江西进士榜、枕流桥下那块老师和邂逅的雅人烹茶其上的枕流石,还有离开前被妈妈拉着去看的朱熹纪念馆。当然,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日夜“住于斯,吃于斯,歌诗欢聚于斯”的延宾馆大院,还有白鹿洞书院那一进院后山的白鹿。实际上当时的我在每天丰富多彩的游学生活中并没有用心去看它,反倒是现在做分享时才补上对它的理性认识。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坐落在庐山五老峰南麓约十公里处的后屏山之阳,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合,一水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实在是个读书求学的好地方。我还记得我们在那天早晨坐着车来到白鹿洞书院的大门前,那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着“白鹿洞书院”的横额,古树垂荫,溪水轻吟, 好一派山居风景 。白鹿洞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东向西串联式而筑,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分别为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包括书院门楼、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士子楼、高等林业学堂等建筑。从方位格局上看,白鹿书院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群,建筑均坐北朝南;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白鹿书院建筑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培养学子、交流学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在战乱之后国家兴办的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的情况下,由私人读书而兴办的乡里之学,也是各派学者在民间自由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白鹿洞书院正是书院中大名鼎鼎的代表。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与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但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唐贞元年间。洛阳人 李渤 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了一头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宝历年间李渤为官江州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南唐升元年间开始在白鹿洞“建学置田”,供给各方来学诸生。以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时称“庐山国学”,又谓白鹿国庠。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的国子监齐名,当时的学者争相往之。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给白鹿洞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白鹿洞书院得以发展。不过,对于白鹿洞书院贡献最大的人,恐怕还是朱熹。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成者。在儒家学者的心目中,朱熹是一位地位仅次于孔、孟的夫子,享有唯一的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殊荣。他在知南康军期间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教育士子,这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在统一大部分国土后,乱世渐平,文风日起,学子士人纷纷要求就学。但政府无暇顾及,开国后80余年未兴办学校,于是“儒者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学,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到宋真宗执政以后,又大力提倡科举,发展官学,制订了不入官学不能应举的政策,书院又逐渐衰落下来,但白鹿洞书院还在勉强维持。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烽烟四起,庐山的建筑罹于兵火,白鹿洞书院也“屋宇不存”、“基地埋没”、“莽为荆榛”、“荒凉废坏”。白鹿洞书院获得新生和兴旺,除了南宋偏安一隅,社会经济相对稳定以外,与朱熹的有志于振兴教育事业,为恢复书院所作的种种努力有很大关系。
南宋淳熙六年,朱熹被任命为知南康军。他考察了白鹿洞书院遗址,发现这里已是一片野草丛生、瓦砾成堆的废墟,感慨万分,决定加以修复。他一面分派人筹措兴复诸事,同时又将自己有关修复书院的种种设想奏告朝廷。
当时,南宋朝廷对金兵南下的惊惶始定,财政困难尚多,对教育事业无余力顾及,何况南康军已有三所官校,不必为修复书院烦费。但朱熹认为,白鹿洞这个地方“山川环合,草木秀润,真闲燕讲学之区。”他力排众议,一再上本朝廷,坚持重建白鹿洞书院,理由有二:一是宋朝开国以来,朝廷就十分重视白鹿洞书院的建设,书院对于传播文化、教育士人、巩固统治,贡献很大,因此,重建书院,“理不可废”;二是强调在庐山境内佛寺道观“以百十所计”,其毁坏无不兴葺。如果只修寺观,不修儒馆,只闻钟鼓之声,不闻弦歌之声,就太不重视文化教育了。由于朱熹的一再请求,宋孝宗终于批准重建白鹿洞书院。书院落成之日,朱熹高兴地饮酒赋诗:“重营旧馆喜初成,要共前贤听鹿鸣。三爵何妨奠萍藻,一编讵敢议明诚。深源定自闲中得,妙用无从乐处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
淳熙六年至八年朱熹任南康军期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重建院宇、筹措院田、聚书、立师、聚徒、订学规和立课程。朱熹在总结前人办学所订规制和禅林清规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了《白鹿洞教条》,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这一学规后来在全国书院被普遍遵行,至今仍为中外教育家所重视和研究。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包括“升堂讲学”、“互相切磋”、“质疑问难”、“展礼”等,而以学徒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为主要形式。朱熹对学生读书方法有许多精辟的指导,后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值得指出的是,朱熹每有闲暇则与学生优游于山石林泉之间,寓讲解、启迪、点化于其中。正因此,朱熹在书院周围修建了许多供游息赏景的亭榭,开凿了许多风景点,让师生把修身、讲学与适当的休息和旅游结合起来,活跃文娱生活,增进身心健康,认为这是造就德才的良好途径。这也正是我们在庐山游学期间的读书方式。
正是由于朱熹的苦心经营,白鹿洞书院名声大振,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誉享海外,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一个重要文化摇篮,也为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游学时住的延宾馆庭院的正中央有一座朱子像,我们每天早上和傍晚都会准时来到朱子像前穿着深衣歌诗,讲义中也专门编入了朱子的《敬斋箴》和《心箴》。我现在再翻看当时的照片和讲义,才理解了檀老师带我们到这里来游学的深意。白鹿洞书院真是读书游学的好地方,这十几天的游学生活是多么美好和难得呀!
与朱熹和李渤一样珍爱白鹿洞读书生活的还有我这期要分享的主题诗《白鹿洞二首·其一》的作者王贞白,他正是在白鹿洞读书求学时写下了这首有着“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传诵千古名句的名作。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人。唐乾宁二年登进士,七年后授职校书郎。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的描写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征戌之情,深切动人。在政治上,王贞白有着鲜明的立场与决心,他在《宫池产瑞莲》诗中写道:“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然而天性耿直的王贞白并没有能够实现他的志向。他生活在政治一派腐朽、朝廷上下到处有贼臣奸相、战端四起的晚唐。自从进入朝廷之后,王贞白就已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末政治上的污浊与腐败,于是在朝廷中担任闲职的王贞白在盘桓数年后,终于无法忍受尔虞我诈、人心惶惶的官场生活,趁唐昭宗赴岐山狩猎之时,愤然退出这一是非之地,归隐返乡,时年还不到三十五岁。
王贞白深感自己无力挽救日益衰败的大唐社稷而弃官退隐,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面对国家危亡的情感痛苦。守义退隐实际上是他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所以王贞白退隐之后并没有去过那种闲逸自在的生活,而是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了家乡百姓,在乡邑永丰县城外西山之南创建了“山斋书舍”潜心教学,为家乡子弟传道解惑。教学之余他以著书自娱,勤奋不辍,常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号称“江西四大诗人”。王贞白“学力精湛,笃志于诗”,其诗“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清秀典雅,辞意工丽”,深受四方学者所推崇,尊以为师。南唐中兴元年,王贞白病卒于故里信州永丰,即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朝廷敕赠王贞白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公”封号,建立“道公祠”,葬于广丰区城西门外城壕畔。
王贞白的诗在唐末声名远扬,其文学地位在历代均获很高评价。宋人潘若同的《郡阁雅言》说:“贞白,唐末大播诗名”。元人辛文房所作的《唐才子传》称王贞白“学历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介可知矣”。但对于现在大多数人来说,他的名字在群星灿烂的唐朝诗坛却很不起眼。不过他的《白鹿洞二首·其一》里的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你一定从老师或者家长的口中听到过很多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写白鹿洞最有名的诗。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
“春深”就是春末,暮春;“引笑”就是逗笑,开玩笑;“周情孔思”指周公礼法、孔子儒学,诗中乃泛指经史之学;“追寻”意思是深入研究。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大致就是说: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已经快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一样珍贵。若不是被道人的逗笑打断了思绪,我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这是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首句叙事,“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树木荫浓,春色已深,这是诗人不经意中猛然发现的。这一发现令诗人甚感意外,颇多感慨。时序转换本属寻常,为什么之前诗人没有发现呢?“读书”二字道出了缘由。正是因为诗人的心思完全沉浸在读书之中,所以才发现时序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转变。然而这发现所引起的并不是对大好春光易逝的感慨和遗憾,而是读书的光阴如此珍贵,因而时不我待的珍惜心情,所以接下来发自诗人肺腑的感叹“一寸光阴一寸金”成了传诵千载的惜时金句。这一诗句以金子喻光阴,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表达时间之宝贵,极其形象而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对时间的珍惜。
这里的“一寸光阴”指极短的时间,那么古人为何把时间称作“光阴”?“一寸光阴”又是多长时间呢?“光阴”这个词的出现与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关。在清代以前,中国没有钟表,要想计时很不容易。当然,这并不代表古时没有计时工具,比如我在《正月十五夜》那一期分享中就给大家讲到了“铜壶滴漏”这种计时工具。而“光阴”一词则跟“日晷”这种古老的计时工具有关。日晷是人类根据日影位置的变化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由底座、晷面、指针组成。底座与地面平行,晷面与赤道平行,指针与地轴平行。指针一般为铜质,垂直穿过晷面。晷面呈圆盘形,石质,正反两面都刻有12个时辰。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投影就会投向晷面,指在哪个位置上,便意味着是相应的时刻。每天从早到晚,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每走一步,日晷指针的影子也紧随其后产生相应变化。太阳是“光”,影子为“阴”,流逝的时间体现为光的阴影变化,“光阴”这个词就由此而来。
再来看这个“寸”。我们现在用时、分、秒来度量时间,古人为何用“寸”来度量光阴呢?《大戴礼记·主言》中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郑玄注解《礼记·投壶》时也说:“铺四指曰扶,一指案寸。”可见,寸是一指宽的长度。日晷指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花的时间,就被称为一寸光阴,即“寸阴”。因为寸只是一指那么短,所以“寸阴”自然指的是很短的时间,以此来衡量时间,更显时间之珍贵易逝。
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在四时的流转往还里,古人逐渐认识到,时光流逝从来无情,不曾等人。首先将“寸阴”与“寸金”连在一起,劝喻人们珍惜点滴时光的,是《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璧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玉环,虽价值连城,但时间却比璧玉更为宝贵。而王贞白的这首《白鹿洞二首·其一》在第一句“读书不觉已春深”叙事的基础上自然引发出来这样意味深长的感悟,正足以引起每一个珍惜时间的读书人共鸣,也因此诗句一出,便成为有口皆碑的格言警句,以至于后来被编入集结中国从古到今各种格言、谚语的明代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不过,《增广贤文》中把“一寸光阴一寸金”和“寸金难买寸光阴”组合起来的广泛流行反倒让人们忘了它原本的出处:王贞白的这首《白鹿洞二首·其一》。我和妈妈参加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录制时,我们家庭团多次冲出百人团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符昕姐姐在有一场答题时就是给卡到了接“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上句这道题上。
在表达了深深的惜时感叹后,诗人是否又接着读书去了呢?原本还真是的,但却被来访的道士朋友给打断了,这正是接下来诗的第三句“不是道人来引笑”所表达的内容。这个道人看来是个诙谐有趣之人,不知他对诗人说了点什么,把专心读书的诗人给逗笑了。道人要静坐养生、炼丹修道,是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的了,而诗人则还需要道人来“引笑”,才肯放松一下,休息片刻,可见诗人读书之专心致志,聚精会神。那诗人读的又是什么书呢?第四句“周情孔思正追寻”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道人到来之时,诗人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虚心涵泳圣人的教导呢。
从这首《白鹿洞二首·其一》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贞白是惜时如金、潜心求知的人,想来他能成为当时著名的诗人一定也得益于这样的品质吧。
有意思的是,对白鹿洞书院有决定性贡献的朱熹也有一首和王贞白这首《白鹿洞二首·其一》异曲同工的诗作《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此诗大约写于朱熹的晚年。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堂,看到一群学子在室外池塘边打闹戏耍。当时正值深秋,梧桐树叶随风飘落,想到自己白头,不禁感慨万千,随口吟下了这首诗。这里的“一寸光阴不可轻”是不是和“一寸光阴一寸金”表达的惜时之意如出一辙?而“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是不是也和“读书不觉已春深”一样,用敏锐、细腻的笔触和含蓄而形象的时序流转的意象,表达了相似的光阴似箭、时不我待因而一定要珍惜时间的感受?唯一不同的是,朱熹的《偶成》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少年们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而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则是用“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道出自己对时间的无比珍视。
实际上古诗中表达类似劝学、惜时的还有不少呢。比如我之前曾经分享过的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是不是和朱熹的《偶成》诗意有些像?
我妈妈很喜欢王贞白的这首《白鹿洞二首·其一》,在参加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录制时,她第一次上场时选择的定场诗就是“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但她在答接上两句诗的题目时,却把陆游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和朱熹的“一寸光阴不可轻”给混到一起了,虽然这两首诗压的是同一个韵部,貌似也是无缝对接,但妈妈常常自嘲“还是背诗的功夫没下到啊!”确实是,我们读书学习,不但要珍惜时间,更要在宝贵的时间里真正下到足够的功夫啊!
我们在白鹿洞书院游学时也践行了王贞白诗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和朱熹诗中“一寸光阴不可轻”的惜时精神。我们每天早早起来跑步和读书,上下午都在上课学习,到了晚上也不忘记写作业,外出游玩的安排也都很好地配合了读书学习的内容。正是因为我们当时格外的珍惜每分每秒,才让这短短两周的游学变得如此难忘。
在王贞白的家乡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他的这首《白鹿洞二首·其一》中“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名句已经被当做当地的文化名片来打造了。2012年9月11日,当地政协举办了“王贞白文化品牌建设”调研座谈会,努力想把王贞白文化打造成当地的特色品牌,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珍惜时间的人们想到时间就会想到广丰,想到王贞白。甚至有部分政协委员还建议将“光阴”文化写进城市名片,成立组织机构,抢先进行品牌注册,并加大宣传力度,让王贞白的“光阴”文化家喻户晓。这种较为商业化的推广确实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但是否真能传播把“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惜时精神用于读书的内涵呢?
1你去过什么书院吗?能给大家分享一个你喜欢的书院吗?
2你参加过什么印象深刻的游学活动吗?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3你读过朱熹的诗吗?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首他的诗,比如《春日》。
4你还读过什么劝大家珍惜时间的诗吗?能给大家分享一首吗?
5你在学习中有没有感受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吧。
特别题目去过庐山营的小伙伴们,你们对白鹿洞书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贞白》
(元)脱脱等撰《宋史·朱熹传》
雒诵堂《庐山营讲义》
白鹿洞书院官网
中国最早的书院,是官方的什么机构?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