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第1张

  1中山装 布鞋 农村老年人不用买的现成腰带,用长布条或绳子系裤子 衣服的纽扣用布条盘扣袢 农村老大爷自做的扣袢对襟粗布汗衫 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织布 农村老大妈穿自己做的偏大襟的衣服 小女孩儿们扎小辫儿用红头绳

  小孩儿眉心点红点儿 小男孩儿自出生就留胎毛小辫儿

  2吃饭用筷子 吃饭、喝汤用大碗并且端着碗喝 农村做饭用特大号大铁锅 炒菜用大油旺火爆炒 一家吃饭不分餐而是聚餐,同吃一个盘里的菜 生吃大葱、小葱蘸酱 吃生蒜 吃饺子 馒头 手擀面条

  饼子、窝头 喝粥 饸饹 炖骨头 杂烩菜 煎饼

  油条、果子、锅箅儿、麻花、麻叶 粽子 元宵

  馄饨、云吞 烧饼 糖葫芦 喝白开水 原发自我国的各种蔬菜水果等等,中国吃食几千种,都是传统

  3中国式住宅各省、各市、各民族、各区域都有极独特的特点,睡大火炕 不用上网或各处打听,找到我国发行的民居邮票就可看个大概

  4先民创的各种独轮车 农村自己攒、焊的自行车 出门远行看黄历

  5过祖先遗留传承的节日 拜祖先 磕头 烧香

  烧冥纸钱 唱听看京剧、地方戏 舞狮、舞龙 、高跷、秧歌、旱船、落子、相声、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对歌、花灯、踢毽子、打陀螺、灯谜、歇后语、拜年、中国红、中国画、文房四宝、痒痒挠、年画、对联、石狮子、供神仙及祖宗牌位、花圈、挽幛、挽联、红白事随礼、中式家具、中国瓷器、中国杂技、汉字、汉文化、黄历、易经、八卦、道教、古遗迹、古建筑、诗词歌赋、扑满、中国结、中医中药、糖人、鸽子哨等等等等

  衣食住行、文学、艺术、婚丧、建筑、礼仪、节日、时令、制造、科学、宗教等等均在其中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年画目录 

起源和发展 

年画四大家 

主要出产地 

木板年画 

扑灰年画 

滩头年画 

年画制作过程 

 

  简介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三大“年画之乡”是: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只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编辑本段]起源和发展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另一说:始于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明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就是《四美图》,都作高客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由于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今日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绿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及至明末崇祯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予人以一种幽默感。印制方面亦有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之“西洋之剧场”就是。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5955htm

洪洞方言2013-06-12  志敏图书馆   阅 5291  转 10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用现代汉语说方言的事,有些吃力不讨好——怎么描述也难以表达得十分准确,因为读音和字词差异太大,只能做到尽量贴近。我的故乡在山西省洪洞县,其方言里的动词读音非常有趣。

“骂”在我们那里读“卷”,“你骂谁呢”要说“你卷孰呢”。但并非没有“骂”这个音,“吵架”或“吵嘴”就叫“嘶骂”,“骂”前加上表示马叫的“嘶”,显然更具动作性,生动得很。“扛起”是“恼起”,“扛住”是“恼出”,就是有“恼”这个音,但不表示生气。“吃了三碗”说“跌喽三碗”。“推”读“揎”,“你别推我”说成“你波揎饿”。“上”发音“烁”。“下”发音“哈”。“坐”读“错”。 “拿上”读“活舍”。 “听话”读“写话”。“嫁”说“改”。“娶”说“换”。“蹲下”是“圪嘟”。 “抓住”要说“撮出”。“看”读“niá”。“去”读“qiá”。“提”读“tiú” 。“放”读“fē”。“扯断”读“jüā”。“扔”读“蛮”、“跌”、“不撂”。“打搅”的读音是“搭嚓”。“借钱”是“架钱儿”。“修理”或“调试”读“摆置”。“训斥”是“哼哆”。“叙述”或“讲故事”叫作“合”。 “估计”或“约摸”说成“捏摸”。 “生火”是“抬火”。“耕地”是“跌剃”。“告诉”的读音是“烁也”。“相跟”读成“斯干”。“交代”的发音是“雕呆”。“吹唢呐”要说“出尼阿子”。“睡觉”是“树雕儿”。“挠人的痒痒肉”是“圪雷”。 “造作”读为“兹做”。“撒谎”是“邹句舌”。 “抚摸” 读“布拉” 。“拉家常”是“拍说”。“准备”读“搂早”。“劳动”读“屯弹”。“无病呻吟”是“虚伤气”。“逞能”读“擞坦”。“劫道”读“腰涛”。“办喜事”叫“过事”。“怀孕”说成“不连哩”。“动物小产”或“流产”要说“勒羔”。等等。

当然,洪洞方言里也有一听就明白的动词。比如,说“仔细”就是普通话里的“节俭”。“知难知易”就是“善解人意”。 “不依”就是“不依不饶”。“跑茅子”就是“拉肚子”。

       某些古音遗迹只保留在个别方言的个别俗语之中,如:洪洞、临汾方言中表示人脸部浮肿的“胖(读po)”这个音就保留在“胖眉处眼”这个方言俗语中。临汾、洪洞、汾西、临县的“肥”,单念时,今已不读古音xi,只有在当地谜语“一对媳妇等等齐,吃肉轧面不得肥(读xi)——筷子”(汾西)、“弟兄二人等身齐,香油好面吃不肥(读xi)——筷子”(临县)和儿歌“茄子皮,瓠子泥,哪个狗娃吃得肥(读xi)”(临汾)中才有这个读音。有的语汇所保留的古音遗迹因时因地不同而略有变异,如临县儿歌:野喳喳野喳喳尾巴长,引过souzi容不得娘。运城一带谚语:人生三大事,攒钱盖房娶 xiouzi。临县儿歌中的souzi和运城谚语中的xiouzi中,sou和xiou均是“媳妇”一词早期的合音,它们反映了1000多年前的语音特点,都是极富价值的古音现象。下面再举一些反映古音的例子。

  1反映q读k的古音

  新绛歇后语:半夜里哭妗子——想起(qi读kei)来一阵子。

  2反映x读h的古音

  忻州歇后语:狗钻到风匣(xia读ha)后儿——回转不开。

  汾西谜语:一张木鞋(xie读hai),随拉就来。——抽屉

红匣匣(xiaxia读haha),出啦啦。——辣椒

  洪洞儿歌:噔噔噔,年下(xia读ha)了,糕儿枣花儿做下(ha)了,哥哥剁馅馅(xianxian读haihai),嫂嫂做饭饭。

  跛跛虫,覣不鞋(hai),过了甘亭是羊獬(xie读hai)。(“甘亭”、“羊獬”是洪洞两个相邻的村庄。)

  临汾谚语:桃吃饱,杏(xing读he)伤人,李子树底下埋死人。

  宁可误了收秋打夏(xia读ha),不能误了存才《挂画》。(蒲剧《挂画》是小旦存才的代表作。) 

父亲---爸

跌子:口头语,"你妈的"的意思,对应的词是“男性生殖器”,但往往还可以表达“操蛋”、“日他妈的”等等不太高雅的意思;

立楼:偏房,一般用于施展锅碗飘盆工夫的地方,偶尔也放一些陈年的杂物;

别打:不是“不要打”的意思,在洪洞方言里是“狠狠的揍”的意思或者“侮辱性的殴打”的意思,当洪洞人说“别打你”--赶快跑,要不胳膊折了、腿骨断了;

FU:是“水”的意思,也是“书”的意思,也是“谁”的意思,一定要看在哪句话里发这个音,否则你永远是一头雾水;

唢家伙滴:“坏蛋”的意思,往往是与自己政见、行动相悖而突发的言论,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亲昵的调侃也这样说,这时候表示的是关系好,用洪洞话说是“铁”;

儿吗:不是侮辱用语,只是为了求证一件事的准确性而产生的疑问,往往是你说出了一些超出常理的事实或者令对方很惊讶的事;

别侃俩:不要开玩笑了,表明对方不相信你的言论;

铁撵:也叫连手,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一种称呼,有时也为了交际应酬而套近乎;

方言俗语是挂在人们口头的语言形式,代代相袭,口耳相传,对古音起到了凝固作用,晋方言的俗语中保留了不少的古音。

母亲---家 

伯父---伯伯、拖爸 

伯母---姆姆、拖家 

叔父---爸爸、夫夫 

婶母---小妈、婶子 

祖父---牙牙 

祖母---“你哟” 

外祖父---老牙 

外祖母---姥“你哟” 

岳父---绰人 

岳母---绰母 

姐夫---家夫、哥 

妯娌---相互 

男孩---厮儿 

女孩---女“兀儿”、女子 

男性朋友---连手、了儿 

二、人体 

头---登脑、低脑 

眼睛---捻窝 

嘴---举 

手指---宅头、责头 

脚---节 

鼻子---皮子 

牙---“你啊” 

屁股---屁捻

三、衣着 

衣裳---呢烁 

鞋---孩 

衬衣---“思儿” 

皮带---“裤子带” 

四、食 

馒头---“吃地” 

面条---“旗子” 

汤面---“挂熟地、拖旗子、调花地” 

干面---“调地” 

和子饭---“米旗、米刹地” 

饺子---“煮角儿” 

玉米面食物种种 

“石条”、“卷子”、“擦疙斗” 

“拍拍儿”、“煮谷雷” 

“饽馍馍”、“古蓝子” 

“摊馍馍”、“捺馍馍” 

汤面---“挂熟地、拖旗子、调花地 

   女孩---女“兀儿”、女子

洪洞方言一、动物

麻雀——续娃儿

老鼠——圪拉里家

牲口——头谷

鸡——低儿

小鸡——低娃娃

羊——约儿

二、植物

玉米——棒子、稻黍

高粱——稻黍、红稻黍

豆子——透子

山药蛋——山蔓节

树——剥儿

玉米杆——勃勃

棉杆——花稍、花圪兰

三、用具

铣——千

锄——苏

筐子——笼卧

车——诧

自行车——诧子

土布——木年

棍子——圪兰儿    

小凳子——所儿

椅子——你翁子、屋子

场——戳里

碾——染

兜——斗斗

拖把——吨不

笤帚——条柱、扫柱

簸箕——播起、播七儿

时间 

今天——几码个 

明天——灭儿个 

昨天——牙儿个 

前天——前儿个 

后天——后儿个

二、自然 

太阳——日头 

月亮——月灭 

雨——女 

小雨——圪些 

阴——“您恩” 

晴——切 

下雨了——哈的累了

三、其它 

上了年数——烁了续么儿 

嫁——改

时间 

今天——几码个 

明天——灭儿个 

昨天——牙儿个 

前天——前儿个 

后天——后儿个

二、自然 

太阳——日头 

月亮——月灭 

雨——女 

小雨——圪些 

阴——“您恩” 

晴——切 

下雨了——哈的累了

三、其它 

上了年数——烁了续么儿 

嫁——改 

娶——换 

名字——灭儿 

外边——卫些 

里边——里头 

厨房——力漏 

地——剃 

上——烁 

下——哈 

院门——套门 

不要紧——百不责 

石头——得“读三声”石 

像、乡——读“西哟”拼音 

估计——捏摸 

隔一宿——格一押、跌一续

生身父亲称作爸

亲生母亲称作麦

儿女结婚过事哩

有了女孩称女子

生了孩子称媳妇

六十以后婆婆子

妻呼夫成掌柜的

二十叫作小伙子

一块行走叫斯干

炊事员称仔饭的

头称的脑和登脑

两脚通称说是节

遇事不懂解不下

锅里开了叫熬啦

学校称作园儿哩

书写文稿下字哩

骡马牛驴称头古

父亲的爸叫亚亚

父的母亲叫娘娘

生下男孩叫厮儿

女孩结婚叫新妇

四十左右叫婆娘

夫称妻为家里的

男孩十五称娃娃

同窗好友为连手

生炉称作抬火哩

面条通称为旗子

眼睛叫的是眼窝

穿鞋叫作穿孩哩

几人闲谈叫排达

喝杯开水称姜树

上学称作念书去

看书阅报叫鸭哩

猪羊鸡狗称畜色

泛舟之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的重大事件泛舟之役发生在晋惠公在位期间,惠公在位期间,晋国连年大旱,庄稼收成很低,人民饿着肚子,在这种情况下,惠公向秦国借粮食,秦国虽然跟晋国有矛盾,但最后还是答应借粮给晋国,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一幕,当时晋国的都城是绛,在现在的曲沃和翼城的交界处,

春秋时期的晋国,自始祖唐叔虞封于夏墟时起,到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分晋国,几百年间数易其始终不离以侯马为中心的方圆百里范围内的汾水之畔,晋惠公时的都城是故绛,但这个船队只能停留在侯马一带,在晋景公公元前585年迁都到新田这个地方,新田也就是新绛,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新绛,跟我们现在的新绛是两个概念,为什么叫新绛啊,新绛是有别于原来的那个故绛,所以叫新绛,也就是新田,新田这个地方是在侯马市一带,现在的新绛县就是古时的都城新田[新绛]的西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308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6
下一篇2023-09-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