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去不正规的那种场所含蓄的表达是什么?

天津人去不正规的那种场所含蓄的表达是什么?,第1张

说穿了,这在地道的天津人看来,也就小学英语“What’s your name?”的水准

不浸*这片热土多年的人,是很难掌握天津口头禅的精髓要义滴

因为太随性……所以抽象到难以理解……

天津人的小情绪

好么……(后面省略10万字)

说完一个消息,对方来句“好么”。您就猜去吧:他是乐意还是不乐意?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对方不说话,你都没法接下茬。

介家伙

迷之词语,结合说话语境都未必分析得出来:他是惊讶、感叹还是嘲讽……总之小编觉得,这个词纯属增加语言喜感,实际上没啥实际意义。

好么眼儿的

说这句话时,天津人一般皱着眉头,不会挂好脸子,多半前面还会加一句“介不没眼儿的事么,好么眼儿的”,主要指原本挺顺心的事突遭了变故。

——“本来说好一起出去玩的,好么眼儿的把脚崴了。”

罗罗缸

用来形容简单事情搞复杂,后患无穷麻烦不断,跟摞起的水缸没啥关系。

——净弄这罗罗缸的事儿,我索去大商场买吧,介小店不靠谱!

得已了

想象天津大妈一脸羡慕嫉妒恨的表情,加上这句“得已了”,绝对容嬷嬷附体!成功了、捡钱包了、涨工资了、找着对象了……总之最后嘚瑟到“目无尊长、无法无天”,大妈们就会跑出来咆哮:——得已了!管不了你了?有嘛了不起的!

大发了

吹牛必备口头禅,说起哪个亲戚有钱、哪个朋友有排场,也不给你说个具体数,就告你一句:“大发了”。你可劲儿猜去吧……

别打岔啊

这里没有小红花评比,打岔不是画个叉。话题进行到一半,强迫症患者怎能容忍没说完就换主题?话里话外那意思:打岔的人,一边儿待着去!

又出去瞎惹惹

话里话外都带着一股子嫌弃,感觉这种聚会不太正经。总之不是干正事的都叫“瞎惹惹”。

嘛玩儿

嘛玩儿=嘛意思=啥意思=嘛=什么?……

天津人的热心肠

“捞糨的啊”

热情好客的天津人饭桌上必说的一句话,前提是得有面汤稀饭一类的汤菜。出于”大吃大有“的原则,天津人会让客人“捞糨的”:鸡蛋汤多捞鸡蛋、面汤多捞面条、汤菜多捞菜和肉,总之一句话:别到最后灌个水饱,得吃饱喽!

“归其呢?”“拥给嘛”

归其呢=所以呢

拥给嘛=因为嘛=为嘛=为什么

你不往下说,热乎的天津人总爱问“归其呢”?其实骨子里都是八卦段子手。

天津人的随性

就介意思吧

天津不爱争强好胜,凡是讲究随性就好,做事不做满,做得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就介意思吧。

已旧已旧吧

吃了亏、买的东西不称心,赶上较真儿的一定折腾到心满意足为止。可天津人不讲究这些,既来之则安之,赶上嘛算嘛,已旧已旧吧。

赶罗嘛

那意思就是别着急,别赶罗,着急忙慌的更容易出差错。

不粘语

不粘语=不说话

天津人的损

长走鸡了、长咧古了

这是个有年代跨度的词,不是多年熟人都用不了。专指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越长越难看。

太次

人品不好、东西质量太差、办事能力不强……统统可以用“次”来概括。

——介嘛破饭馆儿,伙食忒次了。

不觉闷呢

背后戳戳人的常用法宝,专指讨人厌却不自知的一类人。

——晚上十点了还赖人家不走瞎嘚啵,搅乎人休息还不觉闷。

痴傻带苶(nie)的

不仅仅指智商不高,性格还有些窝囊、精神有些萎靡不振,却偶尔有些小心思,懂得占小便宜。想象一下边吃嘴里还掉渣,被别人数落了也不敢还嘴的画面——抓住这种感觉就对了!

二八八

天津迷之词语的翘楚。这不是算术乘法表,也不是神秘部队的代号……这是有本事有能力的反义词,比一般人的能力还得低一个等级。

——嗯,二八八的看不懂这个。

瞎么虎眼的

说浅了是说这人眼神不好,看不清东西,说深了就是没眼力见儿,看不出眉眼高低,不懂审时进退。

麻应人、膈应人、腻歪人

发自天津人内心深处的讨厌、厌恶、鄙视……总之是让人浑身不舒服的事情,是天津话里感情色彩很浓重的一句口头禅。

——他好几天没洗澡了还用我毛巾擦,太膈应人了!

瞎参乎嘛

瞎参乎嘛=有你的嘛

一句反问道尽内心不满:我们家的事儿,不用你管!

赛瞪

被赛瞪就是被数落了,感觉比被骂更难受。

受了病了、五迷三道的

追美剧一礼拜没睡觉、幻想活在二次元世界、突然某天喜欢变装出门……痴迷于各种不为他人所理解的奇葩行为,在老辈儿人眼里都叫“受了病了”“五迷三道”(不是六迷四道,这是固定搭配组合)。

烧包儿

攒了八个月工资买到的包,打了半年收集到的游戏装备……逢人便说,高兴得忘乎所以,就成了大烧包儿。自己再喜欢也得低调收敛着点,小心被人当烧包!

五脊六兽的

坐着腰疼、趴着窝得慌、躺着睡不着……怎么待着都难受,又不知道怎么排遣就是“五脊六兽”。一般学生在考试发榜前的这个症状比较明显:一边嘀咕自己的成绩靠没考好,可看书又看不进去,各种焦躁不安。

霍霍人

霍霍=祸祸

好好的东西不发挥其用,全都浪费了就叫祸祸。

大扯子

特别伤害少女心的一句话。专门形容疯疯癫癫、以跑代走、以吼代笑、丝毫不懂得矜持收敛的天津女子。

…………

……

不知道这些会误以为天津人爱吵架

其实我们只是爱逗爱找乐的津嘴子

并时刻做好了挨逗的准备

动图

在天津有种释放叫走你

有种成功叫齐活

有种修理叫得楞

有种倒霉叫崴泥了

有种吃法叫垫吧垫吧

有种停止叫打住

有种冒险叫玩儿悬儿

有种醒目叫扎眼

有种勇气叫楞子

有种团体叫哥儿几个

有种富有叫趁钱

有种脚气叫烂脚卡儿巴儿

有种气势叫批了扑噜

有种说谎叫瞎话儿白扯

有种状况叫绊了哥机

有种刺痛叫杀得慌

有种漏嘴叫拉拉

有种缓慢叫肉

有种霸气叫倍儿横!

方言就是指“地方语言”,我国的方言种类主要划分为四大类,不过还有许多人将我国的方言划分为九大类、五大类七大类等等。虽然,方言的划分种类不同,但是最让人同意的就是不管划分几个大类,大类里面还分有许多小类别。甚至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意思就是隔着三里远,地方的方言就有着不同的调,隔着十里远,音就不同,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与实际相差不远。我国地大物博,文化发展繁盛,方言文化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用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中国最难听懂的方言可谓是大家都公认的——温州话,温州话之难懂之处甚至被搬上国际大舞台,在一个外国影视剧作品中温州话就被冠以“恶魔之语”的称号,是**中FBI都无法窃取和了解的语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国际公认的晦涩难懂。温州话是属于吴语体系中的一个方言,它的发音和语法都与中国普通话相距甚远。别说是外地人了,温州本地人隔着几座山和水都有着不同的体系。那句“十里不同音”的夸张手法用在温州方言上,是十分恰当的。温州话在上世纪不和平的战乱时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战乱时期,温州话作为“密语”来传递重要信息,不会讲温州话的人更本没办法破解,可以说为后期的胜利有着一定的作用。中国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细数也是成百上千的数字,不同的文化在这个广阔的大地上交融贯通,造就了我们国家现在多文化的集合体。当然,在我国还有许多方言也是十分晦涩难懂的,例如粤语、潮汕话、客家话等等。

对写作文有好处,文笔会好点的

标准的普通话会给人留下好的映像!!!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的最大意义就是交流方便,以什么话为一个国家官方语言是另一回事,一旦确立,就应该人人学习,这一点说来容易,但做起来有许多心理障碍在里面。

美国开发西部的时候,世界各国人们一拥而入,他们操着许多语言,有古老的拉丁系,有斯拉夫系,但最后都放弃了自己的母语,共操英语,为西部开发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西部精神的重要组成。

放弃自己的母语需要很大的勇气,正是大家愿意接受新东西,不怕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环境,大家才能统一到英语上。人们不再是波兰人、英国人、法国人,都是美国人,没有隔阂,没有帮派,没有歧视,没有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一切以合理为准则,而不论说话的人是哪里来的。西部精神是开放的精神。

现代中国还有许多西部式的地区,比如石油城,搞石油的都来自全国各地,聚到一起以后,全都说通用的普通话,成为所在省的风景线,在这些地方没有本地人,全都是外地人,同样以合理为准则,不论说话的人是哪里来的。去过这些地方的人都赞叹当地的美国西部式的开放文化。

中国许多地区曾经是新生地,例如上海和青岛、天津,但是时间一长,这种开放的精神就淡化了,人们开始封闭起来。上海就很典型。

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以无锡、宁波、苏州等地为多,最初大家并不互相排斥,共同合成了“上海人”。但逐渐地,产生了上海小圈子的意识,上海人在文化上是自卑的,他们尤其在苏州人面前直不起胸来,苏州是有文化的,上海是没文化的,苏州是文明的,上海人是没教养的粗野的。但上海人在其它地区面前又很神气,“愿和苏州人吵架,不和宁波人说话。”尤其是苏北人,被歧视到全国出名的地步。

在现代社会,说普通话是有文化、开化的标志。例如济南青岛,都曾经是方言地区,现在除了一些老人,极少再有人说山东话了,看山东卫视新闻节目,大街上无论记者采访到谁,对方都操一口普通话。说普通话为荣,说普通话前卫,已经成了有文化的人的共识,连农村小学都全面施行了普通话教学,山东农村出来的打工者,没有不会普通话的。不会说普通话,会被认为是老土,这是发达地区的人的心态。

但上海、天津这样的城市仍然很落后,他们有明确的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以上海人为荣,外地人是老土。有人说一句话,先听口音,是本地人说的,再想地不对,外地人说的,听也不要听。自己歧视外地人,再说普通话不是要被人当外地人看?说本地方言首先是胆小的结局。

说方言的是老土,这话一点也不错的。说天津话的人就是土,说上海话的也就是土。他们一生都在上海,许多人连火车也没坐过,根本不知道国家变成了什么样子,哪里都比上海强。幸亏现在有了埔东,上海人不要坐火车,他们的旁边的现代化的埔东已经说明了上海是多么落后。现在人们一说上海发达,其实说的是埔东,埔东都是上海人心目中的外地人,真正的老上海真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井底之蛙,上海人、天津人,全一个味儿。

要是不建埔东,上海人做梦也想不出立交桥、宽马路、环线是什么味儿,上海人不懂飘流,没人有旅游帐蓬,没人玩儿过125CC的摩托,更不懂开着四轮驱动的军用吉普的感觉。你要说青岛已经很少自行车了,天天骑车的上海人一定不信。这一切,与上海人、天津人坚守方言互成关系。

说普通话的人就是开化,他们能接受新东西,能抛弃旧东西。说方言的人就是落后没文化,他们远离现代文明,与新东西格格不入,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连个普通话都不能接受,还能接受什么呢?

一、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工具,只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就会加快学习普通话的速度,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二、掌握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对于不同的地域,这种区别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对应规律。例如,张掖、临泽一带的人分不清sh和f、an和ang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了这种规律,纠正方言,正确练习,学习普通话就不是很难的事了。

三、先学会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字

在生活中,有一些字、词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例如:“您好、谢谢、请问”等,先学会这些常用的字、词并不断使用,待掌握以后再逐渐扩大学习范围。运用这种方法,容易看到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不怕嘲笑,持之以恒

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笑话,但不能因此而退缩。相反,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把他人的笑语变作自己学习的动力。

如果你是位北方人的话,学习普通话会很容易;若你是个南方人的话,那么就相对比较麻烦,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障碍,不过这得视你的语言(普通话)基础怎样了。

南方人的发音较特殊、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且有些地方的方言更为复杂繁絮。

一般来说,南方人说话都普遍存在无卷舌音和无后鼻音的现象,还有些地方甚至n音和l音相混淆;h音和f音分不清,再有就是四个音调之分拿捏不准,容易串调、串声。

只要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以上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平时多与用普通话交流的人接近和沟通,注意时常纠正和校对错误发音,加强与提高听、读能力(最好是大声地朗读象报刊、杂志等,效果较佳),那么学起普通话来就会事半功倍的。

刚学之时可能会进展较慢,可只要你摸着了窍门,就马上会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学起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到最后那可就一日千里,和原来不会说普通话的你再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毕竟普通话不算难。

要想学好普通话,首要的是每天坚持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在说的时候注意发现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方言问题后,需要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这可以请教老师,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同时,每天应注意听一些普通话标准的人的发音,包括听广播和身边普通话说的好的同学。另外,如果有时间,每天应进行一些朗读训练,按古诗词——诗歌——散文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总之,普通话学习也是语言学习,只有持之以恒,方能见效。一般只要坚持3—5个月,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有的人还会进步很大。

祝你学得顺利,用得畅快!

多说啊,

就像小孩也不是一开始就会说话的,说多了,接触的人多了,说多了也就慢慢好一点了,真的我有同学也是刚来读书的时候她说话我们要很认真地去听,好吃力啊,不过现在她也讲得特好了

试试吧,不要怕人家笑你,加油哦!

郑张尚芳

郑张尚芳(1933年8月9日—2018年5月19日),本姓郑,原名祥芳,笔名尚芳、方翔,男,汉族,浙江温州人。2018年5月19日晨,因病逝世,享年84岁。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专家。

长期以来,他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他也因此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

中文名:郑张尚芳

外文名:ZhengZhangShangfang

别名:笔名尚芳、方翔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

出生日期:1933年8月9日

逝世日期:2018年5月19日

职业:语言学家

主要成就:建立上古音拟音体系

代表作品:《中国语言地图集》《上古音系》等

方言:吴语温州话

古音专家

郑张尚芳教授原名郑祥芳。高中时改从父母双姓。1952年高中毕业后曾去北京地质学院专修班学物探。做过地质部物探队员,当过温州市五马中学教师、市图书馆编目员,“文革”中还当了十几年的渔业机械厂工人。一直热衷自学语言学,并受到袁家骅、王力、吕叔湘、李荣、王辅世诸先生器重指导,1955至1964发表了拼音及方言等大小文章十来篇。1978年至1981年参加《汉语大词典》温州师院编写组。1980年获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长期以来,他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他也因此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他的专著主要为《上古音系》,此书纲要已译为英文在法国巴黎出版。他还参与调查并编绘《中国语言地图集》,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应邀出国参与学术讨论、讲学等。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郑张尚芳现为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

自学成材

郑张尚芳没有大学学历,自称是“温州图书馆大学”毕业。他自学成材,成为语言学家并建立上古音体系,受到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被称为“郑张体系”。长期以来,他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参与调查并编绘《中国语言地图集》,多次应邀出国参与学术讨论、讲学等。主要专著《上古音系》纲要被译为英文在法国巴黎出版。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职。

人物经历

拜访郑张尚芳之前,笔者先在网上输进他的名字查阅相关资料,结果在百度上发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帖子。有网民问:这位语言学家的名字有点古怪,郑张是复姓吗?有人回复: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她姓张,她老公姓郑,女生结婚后把夫姓加在自己姓名前面,这个习惯至今在中国还有保留。比如比较有名的是“范徐丽泰”,她老公就姓范,她自己叫徐丽泰。

满头银发的郑张尚芳听了笔者的转述哈哈一笑,他说,国外也曾有学者误以为他是已婚女士,引用他的论文还用she、her,过后才知道他是主张父母平等自改双姓的。

1933年8月,郑张尚芳出生在龙湾永中街道寺前街北头桥东巷5号,原名郑祥芳。他在中学读书时遇到了5个同名者,高一时发现初中部也有。有人写信忘了分高初中,时常彼此拆了对方的信。于是,他就依父母双姓改名为郑张祥芳,当时他有个笔名叫“尚芳”,后来合起来便成为“郑张尚芳”。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张尚芳的父亲是温州瓯江布厂的经条师傅,因参加工潮,被国民党当局作为通缉对象,被迫只身远走他乡。因此,郑张尚芳从小就寄养在永中街道石浦村的外祖父家中。当时,他的外祖父有一本清朝留下来的杂字簿,上面分类记着温州话的生活用字,还分为五谷类、动物类、用具类。这是幼小的郑张尚芳第一次知道温州话的文字表达,从此对方言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郑张尚芳的中学是在温州二中读的,初中时(当时称永嘉县中),语文老师鼓励同学搜集谚语丰富词汇,于是他就带头组织了一个谚语兴趣小组。温州许多土话很难用汉字记录,除了查字典外,他对无法用汉字记的就试着用拼音记录,迈出了探究克服记录土语难题的第一步,并对如何给方言拼音着了迷。后来,他在温州图书馆找到赵元任撰写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书中记载了一整套用国际音标记录温州方言的方法,从而使他真正摸索到了研究语言的科学道路。

1952年高中毕业后,郑张尚芳曾去北京地质学院专修班学物探。做过地质部物探队员,当过温州市五马中学教师、市图书馆编目员,“文革”中还当了十几年的渔业机械厂工人,一直热衷自学语言学。1955至1964发表了拼音及方言等大小文章10来篇。1978年至1981年参加《汉语大词典》温州师院编写组。1980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从此离开家乡在京专门从事语言学研究。

结交语言大师的传奇故事

由于家庭成分原因,郑张尚芳未能如愿考上大学,但凭着对语言学的热爱,他长期埋头在温州图书馆里坚持自学,后来曾多次自称毕业于“温州图书馆大学”。当然,在他的自学成材道路上,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好多前辈的关爱,如吕叔湘、袁家骅、王力、王辅世、李荣等著名语言学大家,屡屡为他答疑解惑。

1962年,当时27岁的郑张尚芳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份10万多字的《温州方言记编写计划与音节提纲》寄给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没想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亲自审阅并批准了他的写作计划,考虑到他当时还没有固定职业,语言所还专门汇来100元的纸笔费,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丰厚的稿酬。此外,吕先生还从个人的工资中每月汇给他10元,帮助解决生活问题。

对此,年过七旬的郑张尚芳,至今回想起来还感激不尽。他动情地说,当时吕先生是国际闻名的专家,而他不仅是小字辈,甚至连照面也未曾打过。直到1979年,他去北京修改稿件时,才与吕先生第一次谋面。

郑张尚芳认识王力老师也有一段很传奇的故事。当时,王力先生写了《汉语史稿》的语音部分,郑张尚芳对此提了一些意见,并给出一些改动的建议。当年,一个是大学者,一个是无名小卒(民办五马中学教师),没想到,大学者对无名小卒提的意见居然很重视,而且非常欣赏,双方就这样建立了忘年交。

当年,他把研究上古音系的设想寄给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以及民族语言研究所专家王辅世先生求教后,很快收到了回信。王力先生亲笔回信:“我觉得你对音韵学无师自通,是十分难得的。你有许多好意见,歌部当改拟为,你说得很对。”王辅世先生有一次一写就是19页的长信,深情厚意跃然纸上。

大部头著作《上古音系》是郑张尚芳大半辈子的心血凝结。这本书是以1981年《上古音系表解》为基础,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自成一系的“上古拟音系统”,并被语言学界所认同、运用,业内称之为“郑张体系”,与此前通行的王力先生体系、李方桂体系并列。

郑张尚芳说,王力先生曾经答应愿意给他写序,可惜《上古音系》2003年出版时,王力先生早已去世了,此书也算是对他的一个纪念。

古代“普通话”盛行河南话

“温州地处浙闽文化的边缘地区,有相当部分人是历朝陆续从福建等地迁移过来的,所以苍南、平阳、洞头、泰顺等地至今仍流行闽南话。”在讲到温州话如何变迁时,郑张尚芳用温州话侃侃而谈。

前不久,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普通话研究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郑张尚芳认为,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河南话为标准音的,而今天的北京话其实是四百年前的东北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按照古音的发音应该是“墙岑萌虐光,捏捷地上箱。”郑张尚芳说,古代中国很早就有了民族的共同语言,也就是说当时的“普通话”。比如,孔夫子的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语言,很多弟子就会听不懂。所以,当年的孔夫子就是用雅言与弟子交流的,而雅言就像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郑张尚芳说,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而夏建都在洛阳一带,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四千多年。

“不仅今天的普通话里有一些古音的保留,东南亚国家语言的发音里也有我国古音的保留。”郑张尚芳说,古代我国的很多邻国都学汉字,朝鲜、越南、日本都用汉字教育,他们现在的音一般都保持唐朝的音,还有一些词是汉代的。

那么,为什么直到今天,我国依然存在很多不同种类的方言,尤其是南北方方言的差距会如此之大呢?郑张尚芳说,中国的语言方言既有复杂的方面,还有统一的方面,从黑龙江到云南都能通话。复杂的是东南这一带,因为这些地方原来住的是少数民族,越族和南蛮,学汉语学得不标准,所以形成方言,比较复杂。

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北方人频频南下。有的是汉代来的,有的是晋代来的,有的是宋代来的,不同的时代,北方的语音也在变,到了这里留下来,这个地方的人就留下了当时的发音。比如杭州话,宋室南渡时从宋代汴梁(开封)迁过来的,就把开封话带过来,然后跟土话结合形成的,里头有大量边音“儿”尾词。

郑张尚芳说,今天的普通话最为接近的是清代的语音。北京话的底子应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话。满清进京以后把原驻民赶到了外城,旗人住内城。因此今天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听东北话声调就比天津话还更近北京些。北京话的地位是到清中后期才提高的,民国时教育界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未批准,直到解放后1955年全国召开文字改革会议、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后才确定下来。

创新是自学的重要努力方向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郑张尚芳靠自学成材,最终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1992年美国著名语言学专家王士元主编的《汉语言的祖先》是一本很权威的汉语史著作,书中选登了被学界称为是代表20世纪后半叶国际历史语言比较学汉语史研究一流水平的学者论文,其中中国大陆仅三名学者入选,而这三位学者全都是温州人。他们是郑张尚芳、潘悟云、游汝杰。

当年为了研究温州话,郑张尚芳经常在温州街头听别人争吵,并当场将吵架的口语记录成卡片。他说,这是研究语言的方法之一。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66年,他积累了俚语方言卡片3万多张,同时搜集到有关温州方言的书籍资料达64种。遗憾的是,其中一半书籍在“文革”中被人抄走,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为了研究温州方言,郑张尚芳自学了朝鲜语、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日语和我国藏、苗、壮等少数民族语言基本词汇资料。他说,虽然不能完整地说出这些语言的句子,但可以看懂需用的资料,从而进行几种语言之间的比较。

纵观海内外语言学者,郑张尚芳的学历可以说是最低的,不但没念研究生,连大学本科也没念过。回顾30来年的刻苦自学,他说,自学者光靠刻苦是不够的,还要耐得住寂寞。为了自学钻研温州方言,他先后以义务工、合同工的身分两进温州市图书馆,一共干了五年时间。正是有了这些扎实基础,他才能破格考取我国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语言研究所一名的研究员,最终成为享受政府终身津贴的语言学专家。

“做学问首先要确立志向,年轻人如果能考上高等院校更好,考不上也没关系,只要追求志向不断努力,靠自学同样能取得成功。”郑张尚芳认为,做学问有很多种方法,自学有自学的长处,因为自学没有师承,可以不受老师的影响局限,按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当然,很重要的是要有创新能力,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如果没有创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将一事无成,因此创新是自学者的重要努力方向。

其实,温州人的身上就有一种十分难得的创新精神。温州人办企业,靠的就是创新精神,温州人做学问靠得也是创新精神。从这一点来说,两者有触类旁通之处。

郑张尚芳在自学成材的道路上,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而他留给我们的人生财富不仅是学术成就,更是一种精神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中国各省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差异[收集][转帖]

中国各省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差异[收集]中国各省的性格差异以下评论纯属收集各方资料所得:

上海女人:举止得体雅致,有女人味,但不可能出现那种为爱不顾一切的“烈女”。上海男人:在媒体中往往有小男人的坏名声,但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把西方的绅士遗风中国化了,也别有可爱之处。四川女人:川妹子既辣且媚,骂起人来“嘴巴狡”,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与人吵架的时候,往往“辣”劲十足,使对方只好落荒而逃。同时她们发起嗲来也无人能抵档。四川男人:偏居一隅,见识不免狭窄,有夜郎自大的遗风,虽藏龙卧虎,但若不走出三峡,也只能成为一些歪才怪才。重庆女人:重庆美女多,人说重庆街头“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也是辣劲十足,不好对付。重庆男人:“坨子”硬嗓门大,性格狡黠而不乏豪放,像著名的重庆火锅一样,既麻且辣。山东女人:女孩其实温柔多情,有教养,重仪表,尤其在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美女也不少见。虽不像南方女孩那样妩媚多姿,却也不像南方人所认为的那样五大三粗,有一种健硕之美。只是山东话忒土,女子撒起娇来让人头皮发麻,故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山东女孩子发嗲”之说山东男人:“山东出响马”山东男人有豪放的名声,但那可能只是《水浒》之类小说的误导。其实他们重等级、讲礼仪,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尤为怕官,并不比其他地方的人更豪放,反而常常使人觉得拘谨。湖南女人:湘妹子没有川妹子的辣劲,却精干而又聪慧,娶来做老婆绝对不错。湖南男人:蛮劲十足有爆发力。湖南男人文人多,重事业,所以文人似乎喜欢从军,“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河南女人:河南女人与山东女人相似,缺少女儿性而妻性母性重,做老婆可以,做朋友则不免乏味。河南男人:河南男人坐镇中原云游四方。大多文质彬彬,思想活跃,文人学士众多。但名声不好,河南紧邻山东,似乎没有鲁人的质朴爽快,却有鲁人的粗野;南接湖北,没有鄂人的精明能干,却有鄂人的滑头。陕西女人:陕西女子表面温柔顺从,内心刚烈,炽热如火,往往以柔克刚将丈夫控制得服服帖帖。陕西男人:为人温厚而又豪放,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远单纯。如: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人。男人重传统但也是负担,往往保守偏执,而现实中的落后与历史中的辉煌又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失落感,于是自恋又自卑。东北女人:东北女孩普便身材高大,但不粗俗。她们说的都是一口东北普通话,听起来比较舒服;大连女孩子口音与胶东方言相类似,听起来有一种海栗子味,与她们洋气的外貌不太相称。不过东北女孩细心,性格好,会照顾人。东北男人:表面豪爽,内里暗藏心计,处世相当细腻,玩起计谋来也花样百出。即使对人恨之入骨,也很少像南方人那样马上撒破脸皮,而是引而不发待机行事。但东北男人大男子主意严重,好面子。天津女人:表面性格开朗,习性不乏带一些京味,但油腔滑调的天津话与小气的性格相得益彰,让人难以恭维。善长控制男人。天津男人:天津男人有“青皮精神”之说,没有发展成上海市民的那种独立的个性意识,反而沾染上几分“京官”常有的欺下媚上之气,从而变形为一种刁悍的性格。

‍‍我的现任老板,口音重、音色沙哑、低沉、思维跳脱、经常话说一半、爱省略、爱点到即止、爱话里藏话、爱反复无常、掌控欲强、喜欢追根究底、特别关注细节、忘性大,工作狂、没有上下班概念;最头疼的,他技术出身,专业术语尤其多,还都是简称,对于外行,我时常傻掉。我是他的助理,大跨度的从不同行业转过来(服装-->医药),同岗位也略有两年工作经验,面试数次,邮件沟通数次,写资料数次,终获认可入职。初来时的应对是,看他的行事记录、工作笔记(当然是被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他允许的闲谈或工作的场合里多近前倾听,多了解他的说话方式和发音习惯,多学习专业和业务相关资料,多了解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多揣摩他的话中话,所以我入职前就提前打好招呼告诉他,我不懂的太多,可能会一遍遍确认,您若看好我要用我,得做好被烦的准备。然后和公司中与老板接触较多的老员工老领导们打好关系,虚心求教,侧面多了解老板的各种习惯,曾经有与他共事十几年、年龄相当的分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他们认识这么久,老板的话他也就能搞懂百分之七八十,好歹他也是技术出身!!于是我继续傻呆!继而鸭梨山大,以至于有段时间,体重下降、内分泌失衡、满头包。现在入职半年多,老板的意思还是时常搞不准确。所以但凡他的命令,还是会习惯性找他确认。最不济也要先知会给他再给别人传达。失误偏差较初入职时有大量减少但仍不能避免,于是持续傻呆。只是频率略降低而已。可能我太好说话,加班挨骂也啥啥没怨言,老板也不好意思辞掉我,反正我就这么越来越顺手了~‍‍

《杨光的快乐生活》。

1、杨光家又传出姐姐与姐夫的吵架声,杨光再也坐不住了,为姐姐家的幸福安宁,走上了求医要子之路,庸医假药险些让杨光上当,为找一个可心的孩子又险些让人家当成了人贩子,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光还真的为姐姐抱回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儿,不过,您要是以为这就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2、该剧是由著名相声演员杨议、杨少华领衔主演,许瑞生执导的20集大型都市系列喜剧,是一部由天津人编、天津人拍、天津人演、说天津话的都市喜剧,出现既为天津的电视喜剧填补了空缺,也弥补了天津没有情景喜剧的空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07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