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文素养自我评价

小学生人文素养自我评价,第1张

写作点拨: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礼貌等方面来写,例文如下:

本人自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也可选择以下内容:

在学校里,我能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心同学,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上刻苦努力,思维活跃。希望今后努力学习的同时,能更加好问。相信我会迎来自己崭新的一页。

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关心体谅父母,使得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使我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为将来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社会上,我文明用语,礼貌生活,得到一些好评,我以后会继续努力。面对未来,我充满希望,相信只要有真心付出,就一定能有所回报!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对语文教学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文言文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博大精深。学好文言文对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传承和发扬,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学语文选摘了大量的文言文进入教材,笔者认为主要的用意就在此。

文言文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起作用的:

一、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先贤在科学、技术、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瑰宝绝大多数以文言文的形式保存和传承。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篇目都是经过历史积淀的名言、名篇,例如:通过学习《史记》中的篇目可以增进对历史的了解;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了解儒家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多么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文言短文,可以深刻理解现代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的成语的深刻内涵等等。对这些篇目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管中窥豹,学习到中华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彩的部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能够主动涉猎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为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传承、发扬,打下坚实基础。

在浩翰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历代文人志士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如同高山雪莲,让后人仰慕钦佩,“千载有余情”。屈原的“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细致阅读,领会蕴含在文章中的爱国情感,可以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此外课本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读罢《孟子》领略了超越古今的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教育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诫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起这些文章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来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文言文作品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态。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根弦,它极其敏感,稍加拨动就很自然地激起了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热爱。在流传已久的古典文学精品里,能激发这种情愫的文字比比皆是。儒家经典,《史记》等史学典籍,李杜的诗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学生经常浸染其中便可品味出中国文化的特有心态。

上世纪末,曾有西方学者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尚且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人对此更应深思。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教材编写建议方面,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言文不仅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思想精神,因此,通过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面对资讯爆炸的时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习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言文学习能增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发现和欣赏周围事物美的能力。文言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身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捍卫国家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那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局观,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正确地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审美素质和感知能力。历史人物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使学生灵魂得到洗礼和荡涤,这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文言文学习能发展学生审美想象能力。想象力比任何知识都重要。爱因斯坦说:“陀斯托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他的话,强调任何人都需要审美想象。学习文言文必须发挥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因为文言文言简意赅,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要靠读者去领会。因此,我们要通过文言文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以发展审美想象力。

名篇佳作就充满各种变幻无穷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蜀山兀,阿房出”,以大胆夸张的手法,使人想象出阿房宫之规模气势,“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些文字想象丰富,阿房宫中楼阁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桥梁横卧水面,灵动如飞;复道飞架在楼阁间,色彩绚丽,美丽如虹。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秦王穷奢极欲的生活便历然在目了。

再如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节文字描写鲲鹏变化、鹏鸟高飞,构思奇特,需闭目凝神,眼前就会展现一副神奇、雄伟的画面:在浩渺的北海,鲲这条大鱼在游动,只见洪波涌起,大鱼的闪闪银鳞在海水动荡中化作轻柔的羽毛,一只奇大无比的神鸟冲天而起,它的翅膀遮蔽了天空,翅膀拍动激起的浪花不知有几千里。这是何等的奇观,文字给学生以神奇的想象,一副壮美的画面油然而在目前。

文言文学习能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成熟。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健康健全的审美心理。让学生经常跟古之圣贤接近,从而慢慢理解圣贤,慢慢跟圣贤对话,他们就会渐渐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进精神与宽厚的胸怀,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的节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原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悟到“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而思齐”的人生追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的境界。这样慢慢熏陶习染,使学生人生境界不断提升。学生接触经典的机会越多,他的审美心理就越能趋于成熟,促使之早日形成正确而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而深沉情感,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文言文学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要点。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学好文言文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字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说话的作用,“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语言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对他今后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言文重视朗读和背诵。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课本所选的名篇务必精读,熟读直至背诵,名家名篇的语言不仅规范典雅,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荀子《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句,至今犹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学生常记常背一些这样的文句,精美的语言就会融化到他们的骨子里去,时时激荡着创新的灵魂,通过感染、熏陶、内化,生发出旺盛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新的语言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献极其丰富,传诵至今的许多名句名篇,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识记大量的语言材料。汉语的历史源远流长,必须继承的语言材料很多,从常用词语到名篇名段名句,都应该继承下来。在可能的前提下,识记的越多越好。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打开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常会对古人那一个个高超的说话艺术击节赞叹拍案叫绝。如邹忌的生动设喻、绵里藏针,触龙的避实就虚、迂回婉谏,烛之武德欲扬先抑、晓以厉害等。他们用如簧之巧舌,达到讽谏奇王,说服太后,说退秦师的目的。赏析文中人物的说话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口才不无裨益。邹忌在讽谕齐王时,由于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认识到身居高位的君王,听到的常常是阿谀逢迎之辞,难以听到实话,因而容易受到蒙蔽。邹忌首先分析了妻、妾、客、“美我”的原因是“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自己因而受到了欺骗。接着启发齐威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由此推出,国君听到的常常是溢美之辞,以致受到蒙蔽。这种以事为喻,寓道理和指责于其中的讽谕法,取得了神奇的劝谏效果。可见,艺术地使用语言,往往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我们不妨从古人身上多多学习和借鉴语言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文言文学习可以积累成语,积淀语言。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包括流传于人民口头并被吸收的俗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的流传大部分来自于古代的文献典籍。例如孟子的语言成就很高,从中可提炼出不少常用的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一暴十寒等。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以下成语: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两虎相争等。这类成语多积累些,可以很好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成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合理地使用成语,与成语的知识性互为表里,可增加语言的内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培养说话能力的主渠道,文言文学习在丰富学生语言,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四、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其文学价值经过历史的筛选,在篇章结构、遣词造句、音韵声律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除了古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可以吸收其在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方面的丰富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可以积累作文素材。高考满分作文选中,屈原、司马迁、苏武、苏轼等人的材料屡见不鲜,课内文言语句的征引也频频出现,这些材料的运用提升了表达效果,赋予作文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当然,材料的范围应该适当加以拓展,不能总是让这几位名人露脸,一到高考,他们总是最忙碌的。

其次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这表现在学生可以运用文言词汇。例如《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可以被直接运用到写景的文章中去。

第三可以借鉴作文技法。文言文中有许多技法,值得学生在作文中借鉴。例如,韩愈的《师说》,先立后破,正反论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先叙后议,环环相扣;这些布局上的技法,对学生写作很有价值。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围绕情感线索,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抒发细腻而深刻的感情。这些构思和选材的技巧,能给学生很多启示。

综上所述,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发挥文言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应有作用呢?

  摘 要: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素养一直是教育的热门话题。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具备人文知识、态度和行为标准。本文旨在通过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人文素养的思考与探索,初步诠释语文教学在人文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 思考 探索

“人文素养”就是指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标准当中。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人文教育是要使人活得更自觉、更崇高、更高雅,有着更为宽阔的心胸,更加注重精神追求。本文旨在通过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人文素养的思考与探索,初步诠释语文教学在人文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一、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一)对语文教材编写的思考

语文教材是进行人文素养培植的重要材料,我国目前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作为人文素材还远远不够,或者说面还太狭窄。例如外国文学作品中在初中阶段选了《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竞选州长》、《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海燕》、《生命的意义》等几篇,都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或是统治者的荒*无耻、丑恶嘴脸,或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无情和民主制度的虚伪。(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的除外)无论内容还是数量都偏少了。《最后一课》写爱国主义,但仅此一篇。同样的现象也体现在古典文学的选择中,也是较注重阶级性,也是揭露反映封建制度的腐朽、衰败的作品居多。对鲁迅作品的选择也有类似的倾向。不管编选者有意还是无意,这种选择的标准和范围还是太狭窄了。

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为出发点,通过集中、鲜明、生动的语言和它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开真实世界的知识,展现出一个宽广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勇敢、善良、自由和正义等高尚品质,引领他们去捍卫尊严、珍惜生命、追求自由等,为个性发展做必要的精神储备。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二)对教师教学中模式化、程式化的思考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育者应该努力探讨和钻研的中心。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中也涌现出了很多较科学的方法,诸如“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五步教学程序、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等。它们的确对教学改革起了推动作用。但细究起来发现这些语文教学改革大都是只在技术层面上展开,未能深入到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更深层次的探讨。如果刻意地模仿和过分地追求形式,往往会流于唯技术化倾向。其实语文教育教学的更高追求应该在精神层面上,它的更高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培养丰富的人性、正义感、独立思考、忧患意识、自尊、自律、善于与他人协调并为他人着想、热爱自然与生活等等,这些才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钻研和探索的重点。

(三)对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思考

教师对人文素养的培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现代社会人们思想观念日新月异,教育现代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如果我们的教师不更新观念,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很难说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

要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该加强教师的人文精神。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需要有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足够的知识贮备和高度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审美与科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融入宏大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之中,站在思想解放的最前沿,真正落实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以“人”为核心并向外辐射,从而将语文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倡导开放的情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要尽量做到“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作为智慧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而不再是讲解员,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要宽容,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要给予肯定和赞赏,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乐于标新立异。

(二)注重情感熏陶。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及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感染熏陶。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因而应在教学中努力减去重复的抄写、过多的练习、繁琐的提问,重视引导品读,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体察课文中展现的情感世界。教学中应努力挖掘语言与意蕴的结合点,在蕴含情感的关键处着意点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人文意蕴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以教学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为例,我们可以用投影片打出文中的语句“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让学生以抑扬顿挫之声反复诵读,认真品味语句的深层含义。在语言的领悟、感情的体会中,学生可受到人文思想的感染。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以培养情感为本,注重用理解、体味、评价等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材料,“披文入情”,有感有悟,学会正确感悟别人优秀作品中的思想,学会表达自己生命历程中的心灵体验。

(三)倡导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科本是一个美丽的学科,其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富有人文意味的心路历程。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自主、活动、开放、积极地发现、探究、感悟作品中的意境和神韵,让学生带着协商或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作品,以获得一种审美悟性。以教学童话《七颗钻石》为例,我们可以不以教师分析课文为手段,不以单纯理解内容为目标,而是指导学生读读议议说说,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指导学生挖掉文章中间部分,别出心裁地改编课文。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感受无比深刻。像教冰心的《繁星》这类写得很美的散文时,一分析就会支离破碎,无法真正领悟。如果创设一个“晚上学课文”的情境,让学生回家一边朗读课文《繁星》,一边品味天空繁星,这样的话,效果将出奇地好。这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

(四)把握课堂细节,及时开展人文教育。

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出轨”现象,如果听之任之,既会滋长学生的不良行为,同时也失去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时机。有一次课上有几个学生时不时地在那里讲话,尽管我多次用眼神制止他们,但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来背一下《生命的意义》中保尔的那段名言吧!”我马上开始背:“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学生们便深情地背:“当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学生受了这段话的感染,我再讲课时,课堂是出奇的安静。所以,把握课堂细节,及时调控课堂并适时进行人文教育将收到启示、诱导、感染的效果。

(五)全面评价学生,体现人文性。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全面评价学生既能肯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又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评价观,而在全面评价学生时体现人文性,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某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几句话:“我觉得这个世界太悲凉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可怜了。这个世界太缺少关爱了,人与人之间太冷漠了。”这是思想偏激的表现。我就给学生下了如下 评语 :世界本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但是矛盾有主流和支流之分,尽管世界上确实存在很多阴暗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应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应相信社会主流还是好的。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作文,因为从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心声,知道他们的思想动态,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语文教学在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形成中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它的功效,提升一个人的素质,为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洪友,李虹在多重对话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

[2]李梅兰浅议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5,(01)

[3]蒋斌,白沙海远航――扬起人文素养之帆[J]语文新圃,2004,(07)

[4]柳方平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8)

[5]龙应台人文素养[J]中学生百科,2003,(06)

[6]周逢春论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4608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