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情感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情感教育,第1张

四川省甘洛县新华中学 王正彬摘 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1、培养爱美情趣,打下人文素养的基础。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进不得花园,确实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想像到了满园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3、注重实践,提高人文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我上课经常讲故事,学完拼音后,我常常把故事讲到关键处停下来引导学生阅读故事,这对巩固学生对所学的拼音的记忆是极为有利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课余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这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促使学生与美文作者对话的过程,把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多方面地感知了文本,感知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读过《丑小鸭》的小朋友对我说:“丑小鸭小时真可怜,别的动物不该欺负他。”读过《野天鹅》的小朋友说:“艾丽莎对她的哥哥那么好,怪不得哥哥们都喜欢她。”廖廖几句,折射出了少年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学会阅读,孩子们的人文内蕴不断地积累、提高。

4、强调主观感受,加厚人文底蕴。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言微旨远的古诗历来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为佳。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为了培养学生体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过诱导学生寻求句外句,悟出诗人“不说出”的哲理,设计问题。如果把上句“不识”换成“要识”,即要识庐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该怎么说学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庐山”或“要身在庐山外”,然后问这两个句外句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像,使他们获得诗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5、以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需要注重的四个问题

  (一)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首要途径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大学人文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即塑造“天之骄子”的灵魂,使他们成为这个社会“仰望天空”的人,也就是用人文精神之火点燃他们对自由、梦想和未来幸福的追求。

  (二)第二课堂是实施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反映,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醒、自悟,它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单纯通过教化就可以拥有和实现的,它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广泛学习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而这些是在第一课堂不能实现的。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它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更加灵活多样,是大学生们喜欢的教育模式和空间,它的特点决定其成为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

  我们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采用报告会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采用讲座介绍新思想,新知识;采用座谈会听取人生经验和体会;采用辩论赛明辨是非;采用演讲培养人的激情和严谨;举办艺术节、音乐会、话剧表演、艺术作品展览、文学作品赏析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写一封家书、家务劳动、体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互助精神。

  (三)博雅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所谓博雅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通识教育,但博雅教育比通识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人摆脱庸俗、唤醒卓越,它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大学教育理当担此重任。博雅教育就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解参悟,使自己的精神升华,通过知识的“博”达到精神的“雅”,塑造其灵魂和内在气质。

  博雅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关涉到很多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1)对“两课”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改革和调整,突出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2)选定一些人文基础课程为全校公选课或必修课,比如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赏析、东方哲学智慧、《论语》赏析、中国书法艺术与鉴赏、四大名著漫谈、从文化视野解读成语典故、古典名曲赏析、辩论艺术等;(3)各专业设立反映本学科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课程,比如数学发展史等;(4)形成经常性的名师交流和讲座制度;(5)鼓励教师或学生成立独立的学术和文体社团组织;(6)建立高水平的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和就业辅导咨询机构;等等。

  (四)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

  要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实现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除了思想认识到位,措施方法得当,还需要建立健全评价和考核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并落到实处。而对此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和义务。现就如何实施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谈几点浅薄的体会: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 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 由此可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 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如何让这一教学方式真正 “植入”课堂教学之中,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精选问题,做个有心人。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让学生探究什么? 何时探究?应精心安排,抓住恰当的时机,让学生畅所欲言,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最近听过 一些教改课,不乏合作交流的形式,但细细品来,也有造作虚假之嫌,有的文章浅显易懂,一 遍读来,学生已大体了解,纷纷举手回答。这情景出乎老师意料,尴尬之余,拿出事先准备好 的几个问题,让小组内讨论,名义上再探究探究,实则为了完成课前教案中是早已安排好的、 必不可少的体现新教改的环节。这样的合作我们宁可不要,别把学生看“扁”了,他们有能力 研究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诸如,学完《琥珀》后,在课上研究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 条件?课后小组同学再去研究其他一些琥珀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查找资料,写出实验报告。学 生一放学就着手准备,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就真正让学生互动起来。 2、全员参与,做个用心人。这里的全员参与即是指全体同学个个参与,也指教师的参与。 教师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会消除一些学生的恐惧心理,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如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在新课伊始就说:“同学们,平时总是你们提问,今天老师有个 不懂的问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我,不相信老师还有不懂的问题。 我接着说:“我课前读了这篇文章,认为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又不需归还,所以 题目中应用‘骗’而不能用‘借’”。果然不出所料,一语既出,有些同学也点头表示赞同。 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再细读全文,各抒已见,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经过一番争论,学 生们大都认为:诸葛亮在双方交战时将十万支箭如数归还,可谓“有借有还”,而且更深入地 理解到“借”字,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胜过“骗”。在 辩论中,我也曾两次发表自己的看法,过了一回学生瘾。 二、重视语感的培养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 的反对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 此。”多么精僻的论述,一语道破“语文”的内涵。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一个字— —“读”,“故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 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1、在读中品词学句。“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和血肉,一篇文章中不乏好词好句,我 注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句,边读边品味好在哪里,体会“两句三年得,一 吟泪双流”的境界及如何才能读好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在读《日出》时,注意 了大量拟人句、比喻句的阅读与学习,将日出的美景表达得淋漓尽致。《飞夺泸定桥》一课, 在读到“千钧一发”这个词时,多数学生停下来想了一会儿,有的还在这个词的旁边写出“十 万火急、迫在眉睫”等表示情况紧急的词语。这样,学生边读边品,由点到面,使语文教学扎 实有序。 2、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放弃射门》一课重在赞扬世界级著名球星福勒在足 球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友爱、宁失一球、不伤队友的高尚体育风范。我让学生反复诵读 第3自然段,抓住福勒动作、神态的描写,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讲。在学生读熟以后, 组织辩论:福勒放弃射门对吗?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从这场比赛的重要性、集体利益、体育 真谛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最终从文中悟出,福勒这种高尚的体育风范值得提倡,赢得公平, 赢得光彩,让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人性美,这是无法用金钱和名誉换来的。此时再指导学生怀 着对福勒崇敬之情读这一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唯有开放,才会有活力。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曾指出:“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日, 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进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要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 和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途径有: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 加速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 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 。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除背诵必背古 诗之外,加大背诵量,尽量超过400万字。“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了。 2、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 学不限于教科书,不限于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 络空间,它包括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竞赛、夏令营等,也可请上家长参与评价。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 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92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