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艺术有哪些?民间的艺术故事

身边的艺术有哪些?民间的艺术故事,第1张

身边的艺术有年画,窗花,冰雕,中国结,刺绣,皮影,剪纸等等。

1、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3、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精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民间的艺术故事如下:

1、《白蛇传》

宋朝时,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

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

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

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2、《牛郎织女》

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

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

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

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

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玉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3、《梁祝》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

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

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又传: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4、《后羿射日》

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

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

5、《神农试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因为”病”而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又实在值得同情.神农觉得自己有保护好自己的子民的职责,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寻找治疗病患的药草,找到后他都先自己服用来确定有用与否或者有毒与否.最后终于找到了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患的药草。

《致命邂逅》平凡青春打败偶像招牌

同样是青春剧,电视剧《致命邂逅》中并没有万人瞩目的偶像明星,凭一群年轻演员的平实表演和导演对平凡生活的关注,这部戏的观赏性并不逊色于那些向日剧、韩剧看齐的“青春偶像剧”。

打着“青春偶像剧”的招牌,想向风靡一时的日剧、韩剧学习,并试图与它们一争高下,已成为国内电视剧制作的一种时尚。而《致命邂逅》走的却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青春剧路线,不是一味追求靓丽包装,营造脱离现实生活的梦境,而是正视当下年轻人的生存困境、情感困扰,注重故事性和观赏性,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仍然形成了近一段时间的收视热点。

导演:关注“市井青春”

导演丁黑的代表作是那部关注现实的《大人物李德林》,谈到这部根据张欣的小说改编的《致命邂逅》时,他说,中国无论从经济、物质基础还是观赏群体,都不具备产生日本和韩国那种偶像剧的条件,那种偶像剧其实是一种时尚消费文化,推销电视剧的同时更多地推销服装、化妆和消费观念,同时有一个能够接受这些消费观念的群体,而我们的青春剧应该有我们的样子,《致命邂逅》就是抓住今天都市青年的生存特质,将它戏剧化。丁黑对《致命邂逅》的定位是“市井青春剧”。

丁黑坦言,我拍这部戏的主旨就是要“好看”,只有戏好看了,才能使观众的视点聚集在剧中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上,并产生共鸣,这一点很重要。有些人被浮躁之气所浸渍,追求表面性的东西,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对美好真情的强烈渴望,它也是这部戏所要表达的东西。生吞活剥国外的电视剧模式,只会使自己的个性泯灭,弄成学步的局面。

拍摄之前,丁黑先让演员读小说原著,用小说的文学性来过滤演员身上的浮躁之气。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的丁黑很看重文学对影像艺术的影响,文学作品中如何把握人物行动线,如何铺垫,如何叙事,对细节的注重,对拍好电视剧都很有帮助。他认为,艺术的根本就是寻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对话的涵盖量有大有小,但都无法脱离情感和形象这两个起点。

俊男靓女群像出击

《致命邂逅》中的一群演员有的小有名气,如袁立、阮丹宁,有的崭露头角,如廖凡、朱洪嘉,有的完全是新面孔,如担纲主角的涓子和辛柏青,总之都不属于大红大紫之辈,但他们合在一起组成的群像,却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廖凡和袁立。

5 年 前廖凡在《北京深秋的故事》中演出租车司机就令人刮目相看,扮相比阿旦老10岁,木讷、实在、土气还以为那就是他的本色呢,这次才发现,原来廖凡也很帅。看过剧本的人都认为阿旦这个人物不好把握,演不好就会演成小混混,和“痞子”划上等号,廖凡很自然地靠近了这个人物,演出了阿旦最可贵的品质可爱。

袁立这次演的角色跟“欧阳兰兰”有近似之处,但不得不承认她非常善于把握这种角色的心理,将一个用尽心计执着追求爱情的女孩刻画得生动传神。袁立既现代又典雅的气质,理智聪慧的眼神,演出了这个女人的可爱和可怜之处。

涓子本名王慧娟,沈阳人,**学院表演系97级学生,开机前几天才在众多人选中被敲定。其实她说自己和徐寒池这个人物有很大的距离,生活中的她活泼开朗、无拘无束,属于“新新人类”,但这个人物是那种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形象,善良、文静、温柔却又倔强、有个性,所以在剧中她总是衣着保守。

剧中的章迈贪婪自私,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才能,但又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而辛柏青却是一个有头脑、很理性的人,演戏、做人都很认真,也许是内心与角色反差大,也许是这个人物设计有点问题,总之章迈这个角色不是很讨好。

阮丹宁演的国岚是个很时尚的女孩,直率得近乎简单,执着得近似任性,情感易变却很真诚,很自我却又很忘情,优点缺点都很鲜明,阮丹宁却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但对这类人可以理解和认同。拍这部戏她还受了伤,骑摩托车愣撞到墙上,手臂上缝了六针。

关于这群年轻人的故事,也有过于戏剧化而失真的地方,但他们的情感方式是可以在生活中看到的,几乎每一种恋情我们都是熟悉的,可能是这个缘故,使他们显得可爱。

涓子把《致命邂逅》带进大学校园

电视剧《致命邂逅》让本身还是**学院学生的涓子崭露头角,可涓子似乎还是有着校园情结,日前,她趁着到武汉参加活动的空隙,专门跑到大学里和同龄人一起分享她的作品。

日前,涓子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与大学生们一起观看了自己主演的电视剧《致命邂逅》,同行的歌手陈少华则担当起《娱乐现场》特派主持人的任务。

被问及成名后的感受,涓子表示:“其实我不觉得自己是名人,只是希望多拍出些好戏给大家看。”也许因为都是大学生的缘故,大家很快就聊得热火朝天,面对同学们的热情,激动的涓子还为大家献上了一首电视剧的主题歌。这边还没完,那边涓子又被几位女同学拉到了宿舍,女孩子凑在一起,似乎总有着说不完的话。

这次大学之行虽然短暂,但涓子却非常开心,她还透露给同龄人一个小小的秘密,那就是将来自己毕业之后,要把校园生活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来,出一本集子,与所有的人一起分享短暂却美好的校园时光。

“生命总有奇遇,美好一直都在,Still Here。”

令人想不到的是,一款近期低调上线的佛系手游《从未离开(Still Here)》竟不动声色地攀上了App Store本周新游推荐榜单,这无疑是对这款游戏匠心品质的肯定与认可。

据悉,《从未离开(Still Here)》是一款由Teebik Games发行的治愈系手游,自9月18日发行以来,因其别具一格的玩法受到玩家的广泛好评,在各大平台均获得了优异的评分。同时,上线不到一个月就凭借自身优秀的游戏品质打动了苹果编辑获得新游推荐,吸引了众多玩家的注意力。

作为一款冒险动作类与益智解谜关卡有机结合的2D手游,《从未离开(Still Here)》为玩家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唯美之旅,舒缓悦耳的背景音乐,清新唯美的游戏画面以及丰富多样的游戏剧情,都将给玩家带来全新的游戏体验。据相关数据统计,《从未离开(Still Here)》在上线之初便获得IOS平台中国动作类和冒险类下载排行榜TOP5的好成绩。看来,这款玩法简单佛系的游戏已虏获众多玩家芳心,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从未离开(Still Here)》从众多游戏中脱颖而出,受到App Store的青睐呢?

今天,就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款兼具佛系和治愈系爆棚的手游有何独到之处吧~

简单佛系 反乌托邦式的游戏玩法

如今的社会中,孤独、空虚的精神世界是许多人无处安放与述说的情感,人们需要承受的种种来自各方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人们急需能够治愈人们心灵,填充某一块空虚之地的产物,而《从未离开(Still Here)》正是这样一款充满治愈系氛围的游戏。这款游戏风格独出心裁,以神秘且极具探索的旅途形式,将生活的一切美好融入其中,给玩家带来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感受,更利用反乌托邦式的方式,用游戏中看似美好温馨的表象来揭示生活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遗憾和忧伤。

不同于其他手游,《从未离开(Still Here)》这款游戏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去除了等级成长体系,摒除了急功近利“刷刷刷”的玩法。主要倡导世界和平、保护自然、鼓励大家积极探索世间美好,充满治愈且佛系满满,可谓是正能量爆棚。

在游戏中,玩家将化身呆萌可爱的小精灵莫娜,在反乌托邦的世界里前行探索,体验这个充满神秘的旅途。游戏规则更是简单易懂,玩家只需通过上下左右滑动手指,便可控制莫娜的起落和飞行轨迹,完成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注重细节刻画 极具艺术气息的游戏背景

在游戏中,莫娜会遇到不同的故事场景,发现各种各样的新奇世界。整个游戏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气息,拥有清爽唯美的游戏画面,梦幻童话般的色调搭配,各种生动形象的动植物塑造绘制出充满想象力的场景,使得游戏充满了暖心的童话气息。外加制作团队精心设置的各种关卡与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让玩家在探索中感受满满的治愈和爱。

贴合玩家心理 以情感为突破口的游戏初衷

《从未离开(Still Here)》虽然是一款简单佛系的游戏,但其中也蕴含着一些人生大道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玩家的内心世界。这款游戏具有独特的专属性和开放性,可以让玩家感觉到游戏的归属感和未知性。每位玩家都将在此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花样旅途,打造独属自己的主角莫娜。在这里,没有既定的游戏套路,需玩家自行冒险探索,通过不断帮助和结交有趣的新朋友,来开启神秘旅途。

此外,《从未离开(Still Here)》的游戏理念,除了它的治愈系和温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唤醒玩家的情感寄托。它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里的天使,不断带领你与生活的美好不期而遇,在花样旅途中探险追逐。在游戏中,你会开心地收获遇到的每一个朋友,每一次的收集,每一步的成长,这些一点一滴也逐渐填充了玩家的好奇与期待,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体验。

在人生旅途中,与陌生人相识、同行,互相帮助,一起冒险,最终成为朋友,这或许才是《从未离开(Still Here)》所鼓励的游戏方式。

不忘初心 匠心铸就品质佳作

和一些大厂商相比,Teebik Games一直保持着神秘和低调,但这并不妨碍它对游戏品质的执着追求,而《从未离开(Still Here)》就是他们交出的答卷。据相关资料显示,Teebik Games公司成立于2014年,自成立以来,在全球共发行10款游戏,凭借坚持差异化精品游戏的发行策略,使得仅仅10款游戏便轻松覆盖上亿游戏玩家。其中,其自主研发的手游《堕落之魂》在欧美发行以来,全球累积下载用户达数千万,并取得20多个国家付费榜TOP1的优异成绩;《商店英雄》仅在国内就吸引百万用户下载,且数字不断攀升;《侠盗奇兵》更是以国际化的美术风格,新颖的独创玩法风靡玩家。

实力与成绩相彰溢彩,可以说是《从未离开(Still Here)》的真实写照。作为一款风格独特、好玩有趣的作品,从细节、画面、游戏性等多角度分析后,这款游戏确实在一些设定方面让人耳目一新,你会发现苹果新游推荐很有可能只是这款产品的第一个小目标,未来,《从未离开(Still Here)》还有的更多可能。

沿途的风光正好,不妨来尝试与莫娜一起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吧……

带有“你”字的歌词列举以下

1、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这清晰的话语,嘲笑孤单的自己,盼望能见到你,却一直骗自己,遗憾你听不到我唱的这首歌,多想唱给你。——《愿得一人心》(李行亮)

《愿得一人心》是由胡小健作词,罗俊霖作曲,李行亮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李行亮2012年09月22日发行的同名专辑《愿得一人心》中。该歌曲也是电视连续剧《最美的时光》的片头曲。

2、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如果真的在乎我,又怎会让无尽的夜陪我度过。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如果真的在乎我,又怎会让握花的手在风中颤抖。——《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张洪量)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是歌手张洪量的专辑《心爱妹妹的眼睛》,也是其中主打歌曲的名称。 这首歌在1990年第8届“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获得“最受欢迎华(国)语歌曲奖”。同时,这首歌曲也被台湾著名女歌手李丽芬翻唱过,她富有磁性的演唱为这首歌赢得了不小的知名度。

3、你是我生命的一首歌,心间开起花一朵;你是我生命的一首歌,想念汇成一条河;你在我心内的一首歌,不要只是个过客。在我生命留下一首歌,不论结局会如何。好想问你,对我到底有没有动心,沉默太久,只会让我不小心犯错。——《你是我生命的一首歌》(王力宏  Selina)

《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是王力宏和任家萱演唱的一首歌曲,由丁晓雯作词,王力宏作曲,收录在王力宏2007年发行的专辑《改变自己》中。

4、我依然爱你,就是唯一的退路;我依然珍惜,时时刻刻的幸福。你每个呼吸、每个动作、每个表情,到最后 一定会 依然爱你。——《依然爱你》(王力宏)

《依然爱你》是中国台湾流行音乐男王力宏演唱的一首歌曲,歌曲由王力宏作词作曲,收录在王力宏2011年发行的精选专辑《火力全开》中,于2011年9月14日发行。2012年该歌曲获得雪碧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港台金曲奖。

5、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Super Star》(SHE)

《Super Star》是华语女子团体SHE演唱的一首摇滚风格的动感快歌,由施人诚填词,Jade、Geoman From Sweetbox谱曲,收录于SHE2003年8月22日发行的《Super Star》专辑中,亦是专辑的同名第一主打歌。

一、引言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书就应运而生,即文字与文字载体的集合体。书是人类文明的浩瀚天际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以能够著书立说为荣,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志,可见书在我国发展中的地位之高。从商代先人将符号刻画在龟甲、兽骨之上,到西周人们将铭文刻在器皿内壁或背面,将战争、典礼等历史事件刻于金石之上,再到竹简、木牍、皋书,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之后发明了卷轴书,到发明了经折装书开始出现封面和封底,继而旋风装、蝴蝶装、背包装、线装书一一登上历史舞台。随着现代印刷、美术技术越来越发达,如今图书出版业的书籍设计已经百花齐放。

走进书店或图书馆,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常常让人无所适从,不知该从哪一本读起。我们选择拿起一本书,一个原因可能是被书的名字所吸引,另一个原因则是被书籍的封面、装帧所吸引。从一本书的设计风格就可以看出这本书和买书的人是不是气味相投,有时候选择买一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它的封面。可以说,现代书籍设计艺术已经从传统典雅纯净的审美观转变为强调视觉效应的纯粹艺术表达,从实用、经济、美观的装帧原则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本书的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人说书籍设计是“一张纸开始的故事”。从最初的纸张选择,到封面、封底、书脊、扉页、目录、内页、页码页眉等的设计,插图的选择和绘制,印刷的完成,特殊印刷工艺的选择,以及适合装订形式的选用,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与书呈现的最终效果息息相关。所以研究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很有必要的。封面旧称“书衣”、“书皮”、“书面”。书籍装帧包括多道工序,涉及多个美术领域,但封面是一本书最要紧的装帧。封面艺术包含了书籍装帧艺术家强烈的艺术情感,而这种情感是与文字所承载的情感相吻合的,即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好的封面艺术能够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图案形式比语言传达示意更强,它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对事物和感情进行交流。

二、古代线装书

汉代虽然发明了纸,但当时的书写材料,竹、木仍为大宗,其次是帛。纸写书,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都没有充分的根据说明在汉代(特别是西汉)就已普及。线装书出现在包背装盛行的公元14世纪的明朝中叶,是我国装订技术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

著名学者邓云乡在谈到线装书时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首先在于它的载体线装书,没有线装书,无处看线装书,不会看线装书,那就差不多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可以说线装书上蕴含了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

线装书的美感藏在简单的封面里:泛黄的宣纸、最右端多种样式整齐的装订线、刻书工匠的字挺劲有力,间隔匀称,书法或浑厚雄伟或秀雅清逸,墨浓黑而光亮,,整个封面还体现着黄金分割比的美感。而印在封面上的或大或小或圆或方的印章为简单的封面点缀了一抹亮色。

古朴、简洁、庄重、典雅、实用,这种风格也与中国古代踏实治学,注重修身和精神层面的追求紧密联系。不同的时代地区的线装书会有不同风格的字体、板式,穿越古老的书籍设计艺术,我们仿佛是在昏黄的灯光下与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古人邂逅交心,流转与历史时光之间,对历史产生了浓重的敬畏。

三、民国时期书刊设计文化

随着西方文化逐渐渗透进国门,我国文学文艺类书刊发生了很大的风格上的转变。

书刊封面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标题和作者,而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刊的内容,图形、色彩、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个要素。装订也由单一的线装书转变为32开本成为书刊开本的主流。

这一时期封面设计出现了集中不同的题材。第一种是传统文字题材。民国时期以体汉字书法或者美术字体为主的封面有行书、隶书、篆体等。这些字体既有传统的审美意蕴,又富含形式感和体积感的时尚元素。

第二种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们带来的题材。他们最早颠覆了一成不变的素面朝天的古书书衣的样式,将才子佳人搬上了封面。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鸳蝴派”书刊大都是请名画家专门画封面画,不用现成的照片作封面。在摄影技术还没有大普及之前,手工绘画仍是封面装帧最主要的技术手段。而在照相封面泛滥的今日,更加感觉手绘封面的可贵。手绘封面在今天可称之为“失忆的影像”。这一类书籍主要以消遣为主,封面追求时髦,板式注重美观,封面女郎的照片充满整个封面,刊名等文字信息标记与照片之上,能够清晰反映标题和主要出版信息,整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第三种是中西杂糅图文并茂的题材。有洗练、朴实、静雅的传统风格,也有受到西方艺术风格和现代的构成形式主义设计观念影响的“学院派”,表现形态抽象很富于想象。

这一阶段出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闻一多、鲁迅、沈从文、丰子恺等人一改鸳蝴派的风格,老舍这样描述理想中文学期刊的封面:“素的与花的相间,半年素,半年花。素的是浅**或乳白色,由有名的书家题字,只题刊名也好,再写上一首诗或几句散文也好。

一回一换,永不重复。花的是由名画家绘图,中西画都可以,不要图案画。一面一换,永不重复。封面外套玻璃纸,以免摸脏了字画,每期封面能使人至少出神地看上几分钟,有的人甚至于专收藏它们,裱起来当册页看。”

在这个中西碰撞、新旧更迭的时代,这些艺术中体现出了一种气韵之美,也体现了设计者极高的修养——对诗歌、书籍、绘画、工字都有深厚的祭奠,使这一时期的图书开始形神兼备,既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又有对传统文化的坚持。

四、现代的书籍设计

随着现代文化的多元性和科技的进步,艺术设计的技巧更多,对现代美术、心理学、自然科学的结合更加广泛和深入。到如今,我们已经不能简单地给我国现代书籍设计概括出特点,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多元化。

封面艺术创造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如书的开本大小、字体选择、空间组织、色彩配置、层次关系的划分等,均要求其形式结构的严谨性、形态的可视性与美感的合规律性。有些书籍通过强烈的对比产生冲击力,有些则强调和谐统一的画面感,有些设计富于动感,有些则严谨庄重。有不同的装饰纹样、有特定的表现意象、可以运用抽象、留白……

当今世界图书装帧设计界的最高荣誉是“世界最美的书”,这评选的标准有四: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字图像之间的和谐;二是书籍的物化之美,对质感与印制水平的高标准;三是原创新,鼓励想象力和个性;四是注重历史的累积,体现文化传承。可以说这一世界级评判标准也是现今我国图书出版所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

有趣的是,我国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的图书多数都与传统文化有关。比如《诗经》,虽然《诗经》采用的是西式装订法,但在设计上特别加入了中国传统线装书的神采,封面是用刨毛的牛皮纸做成,手感粗糙,简单的黑白色调,右下角画有几片竹叶,两只小鸟展翅欲飞,“详解”“精译”字样做成印章形状置于封面空白处以平衡画面。既有现代书籍包装的简洁灵动,又传递出中国文化的传统韵味。再如《曹雪芹风筝艺术》,运用了线装书的古朴典雅的风格,画面虚线使风筝有了飞翔的感觉,再加上风筝亮丽的颜色,使整体效果简单却不失却灵动。《梅兰芳戏曲史料图画集》

也也是烫金线装书样式。

当然,还有一类书则更多凭借其设计创意取胜,如《蚁呓》,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互动空间,留白更体现一种禅意,《不裁》设计上用毛边纸,没有裁切过,读者必须通过裁书才能完成阅读。 当然这类书的封面设计也有其独到之处。

看了很多很多书的封面之后,最后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其实最好的东西总是最简单的,不需要过于绚烂繁华的色彩,不需要太多图画,简单,鲜明,和其思想性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也是在如今纷繁的图书中最可以脱颖而出的设计,能让行走在钢筋水泥间的人们感受到与商业社会普遍的浮躁不同的气息。此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也需要通过创新和坚持,使得带有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能够保持其活力和魅力。

封面书衣是文学艺术的百花园,是记忆的化石,是文化的遗珍,是历史的剪影,是人世的片段,是藏家的珍爱。莫道是,看尽了人间的繁华起落,灯火阑珊,光影掩映,还存有书的衣裳这样的艺术形态;这样的一抹风景令人留恋。

《爨宝子碑》碑末的东晋“大亨四年岁在乙巳四月上恂立”落款中的“大亨四年”乃误用,因东晋“大亨”年号是桓玄篡晋时使用的,一年后桓玄失败。“大亨”年号使用仅一年,次年即不实行,仍用原来“元兴”年号。桓玄篡晋失败后,安帝改元“元兴”的第三年又改元为“义熙”。爨氏在边远的云南曲靖(当时叫“味县”和“建宁”及“宁州”,笔者注)竟未知,仍书刻“大亨”此中央王朝不用的旧年号。中原改元而爨氏竟不知,此乃是爨氏称霸古代南中地区,独踞一方,偏安南疆,闭关自守的结果和物证。所谓“大亨四年”,类推应是“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爨宝子碑》左下角镌刻有清代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七月,南宁(今曲靖市,笔者注)知府邓尔恒所题跋文,记述《爨宝子碑》出土及移置经过和评述该碑乃罕见之宝物:“碑在郡南七十里杨旗田(今越州,笔者注),乾隆戊戍已出土,新通志载而不详,近重修南宁县志,搜辑金石遗文始获焉,遂移置城中武侯祠。孝晋安帝元兴二年壬寅改元大亨,次年仍称元兴二年,乙巳改义熙,碑在大亨四年乙巳,殆不知大亨未行,故仍遵用之耳。仪征阮文达(云、贵总督阮元,笔者注)师见《爨龙颜碑》订为滇中第一石,此碑先出数十年而不为师所见,惜哉!抑物之显晦固有,时与晋碑存世者已鲜,兹则字画光完好,愿与邑之人共宝贵之,咸丰二年秋七月金陵(今南京,笔者注)邓尔恒识”。1927年,武侯祠毁于战火,此碑曾一度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餐风饮露,受阳光曝晒,风雨剥蚀,险遭损坏。辛被一寒士张士元发现,搬回家中,以靠传拓《爨宝子碑》的拓片卖钱为维持生活,“小爨碑”才得以保存下来。1937年,为迎接民国“京(今南京)滇公路周览团”的到来,才由民国云南省教育厅拨款在曲靖中学内建“爨碑亭”,并将“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今曲靖,笔者注)盟誓碑”移置其内一同贮藏保护。1989年在爨碑亭东面10米处,另兴建了一座圆形六角攒尖式顶,用以象征民族团结的“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亭”,将两通碑刻各置一亭,分开陈列和保管。爨碑亭(见照片)是采用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技术中的“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建筑形式是四方形亭阁回廊式的造形艺术,单檐歇山顶。爨碑亭门上方中间和门两侧楹柱上悬挂有清代“经济特科状元”、云南省石屏县的袁嘉谷先生亲手所书“爨碑亭”三大个篆字和其撰书对联:“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 石碑永寿二千载年”。袁嘉谷先生高度赞誉了这通历史文化艺术文物至宝——《爨宝子碑》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袁嘉谷先生亲手所书写的爨碑亭名篆字圆润饱满而秀丽,圆劲而有古意。对联的楷书笔力古厚丰腴,雄劲有力,书体的笔法酣畅流利,秀丽遒健而洒脱,也是难得的珍贵书法艺术遗物。 《爨宝子碑》碑文的书体艺术别致且有趣致,笔划结体在隶楷之间,还有篆书遗姿,极具刚健雄强的时代艺术特征。其书体笔划结体艺术变化无常,忽隶、忽楷、忽篆掺拌,可谓是“三体合一”的融合体,古朴浑厚而奇巧;书法艺术内刚而外柔,方笔遒劲,就象刀凿斧击而成,拙中带巧;字体参差有趣致,同字异写,无一字雷同;章法布局艺术大小错落,彼此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任其自然,和谐统一。《爨宝子碑》是兼有字体美、笔划美、章法美、镌刻精美的碑刻艺术珍品。其点画、字形、行气、篇韵都浑然天成,潇洒且轻快。它问世后,即为世所重,为金石书法家所喜爱。国学大师康有为先生对《爨宝子碑》赞不绝口,在其所著《广艺舟双辑·碑品》中称它:“朴厚古茂,奇姿百出,当为正书古石第一”。康评价《爨宝子碑》在书法艺术史上和汉文字的演变史中有:“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此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又说:“吾爱古碑莫如《谷朗》、《郛休》、《爨宝子》……以其由隶变楷足考源流也”;还对它作了形式象化的具体比喻:“《爨宝子》端朴若古佛之容”。康有为先生对《爨宝子碑》称赞不已,可谓是钟爱有加了。清末有个诗人看了两通“爨碑”后写诗云:“法书二爨足珍奇,朴茂肃疏世几知?邂逅偏逢嘉客至,挑灯逆旅对读碑”。也是称赞有加。

《爨宝子碑》书体艺术在近现代的赞词则有李根源称它时说是:“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可见它质朴的外表怎么也掩盖不住《爨宝子碑》内在刚柔兼有的妩媚诱人的秀丽气质。周钟岳则给它以“南碑瑰宝”之美誉。抗日战争欺间,一位专习“爨体”书法艺术达30年之久的书法家卢蔚乾,到云南省昆明市举办他的个人书法艺术展览期间,专程赴曲靖和陆良县了却他一览《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的夙愿。不巧,到曲靖时爨碑亭门上锁紧闭,无可奈何只得隔窗窥视,后遗憾地留下了:“寻碑万里曲州来,惆怅碑亭锁末开。窗外共君窥宝子,绿荫檐下几徘徊”的诗句。他到陆良县的贞元堡看到了《爨龙颜碑》后常说:“对于大小爨 碑,三十年来,始终弗解,故二爨不啻为余学书之津梁”。原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秦咢生先生撰七言绝句赞《爨宝子碑》曰:“大亨玉影吐芳甘,邈邈春风三月三。不守故常非放诞,故将流别振西南”。还有原上海书画院副院长韩天衡写诗赞它:“滇南乏古书,有书即奇出。一通爨宝子,羲之叹勿如”。已显书法家们对《爨宝子碑》的爱慕之深,都是称赞不已的溢美之词。可知《爨宝子碑》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和汉文字演变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是珍稀难得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和汉文化艺相融合的结晶物。近现代海内外许多书法家和书法艺术爱好者躬身实践,临摹研习《爨宝子碑》的书体方法,从《爨宝子碑》碑文的笔划结构中吸取精华后大笔创新,卓然成为书法艺术大家,令人赞赏不已。“爨碑”书体艺术在现今的文化艺术生活中用于书籍封面题签,如《爨史》、《南诏野史会证》等,古朴可爱。用于**片头字幕也很好看,如**《林则徐》的片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字幕等都别有风味。爨体书法艺术在广州应用的最为广泛。现在比较常见的爨体字为“招商银行”四字,具体启用年限不详。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先秦:佚名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译文: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大又圆。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容颜。不期而遇真正巧,与她幽会两心欢。

赏析:《诗经》中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一婚恋习俗。这首《野有蔓草》就是其中一首。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漂亮的姑娘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小伙子为她的美丽,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立刻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

不由自主的唱出了心声,向她倾吐了爱慕之情。此诗以田野郊外春草露浓为背景,既是一种起兴,同时也是一种象征。因为这样的场景,一定是春天,有露珠,有青草,而且是长得非常茂盛的青草,情长意浓,男女相遇,自然情景交融。

人不期而遇,爱情也就不期而至了。所以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都不免动心的解释说,“男女相遇于田野草蔓之间,故复其所在以起兴。”

全诗两章,每章六句,重复叠咏,先以写景起兴,再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肖像描写,最后抒情深入主题,一步一步由浅到深,衔接恰当,水到渠成。

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完美境界,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作为一首圣洁自由的婚恋赞歌,无论是作者的诗意想像,还是那岁月静好的真实写照,此诗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似一道明亮而澄澈的光芒,静静地绽放在古老而神秘的华夏沃土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恋歌,写的是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毛诗序》认为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像,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

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明代季本认为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从诗歌意境看,《郑风·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

但是《毛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郑笺》说:“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月,草始生,霜为露也。《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春秋时期,战争频繁,人口稀少。统治者为了繁育人口,允许大龄未婚男女在仲春时候自由相会,自由同居。《风》诗中许多首诗都反映了这一情况。这首《郑风·野有蔓草》就是其中一首。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20世纪30年代,北京涌现出一批向往纯文学的作家,他们不在意宏大叙事,也不想在文章中讨论政治问题,只想描述一种自然、淳朴和淡然的人生状态,这群文学家后来被称为“京派”作家。

作为“京派”作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汪曾祺继承了“京派”文学的诸多特点,尤其是将老师沈从文身上展现出的自然和恬淡气质完全内化,这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一点,因为现代文学早已在众多大师,如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福克纳的带领下,开始了叙事技巧的“大更新”,文学家的笔法日趋精致和技术化,很少有人对朴素如水的文字感兴趣,换句话说,人们的文学审美,在潜移默化中已经适应了华丽的“匠气”,在这种情况下,汪曾祺几乎以一己之力,使“京派”文学重新受到关注,让这个正在消失的文学流派散发出一股隽永的余韵。

“京派”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藉由政策的助力,国内文学界再次尝试接触西方文学,当时不管是欧洲文学还是拉美文学,给中国文坛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人们对于那些陌生文学巨匠的写作技巧、文字风格以及叙事结构统统惊叹不已,这种出乎意料的震撼感,从侧面展现了彼时中国文学的迷茫,面对已经成体系的西方文学,我们似乎还没有弄明白创作的方向和主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汪曾祺走上前台。

汪曾祺

汪曾祺的文风,既不是大江东去的豪爽,也不是晓风残月的萎靡,而是相对简素而平淡的,但这种平淡并非寡淡,品之无味,相反,读了汪曾祺的文字,读者总有一股意味深长的感觉。汪曾祺在80年代重新开始创作,文风与过去一脉相承,仍旧没有明显的现代感,但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了端倪——一种可贵的东西回来了。

那个肇始于新文化运动,经历了战争、迷茫、革命的重重考验,始终保持着自身特色的文学流派再次苏醒,那种与崇高、宏大、雄壮审美大异其趣的“京派”文学回归了人们视野。汪曾祺作为“京派”文学的最后一个大师,文字上有四大特色。

青出于蓝

汪曾祺文字的第一大特色,就是跟沈从文的文学追求相似。

沈从文

如果说汪曾祺是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出的最得意弟子,恐怕没人反对。汪曾祺上大学时就素有文名,29岁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这之后一直保持着创作,1980年发表了大获好评的《受戒》,1981年连续推出《异禀》《大淖纪事》《岁寒三友》。这个时候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已然成熟,或者说最终定型,这并不难理解,本来他就视文学风格如人格,彼时汪曾祺已经60岁了,不需要什么变化,而是将已有的风格收紧、提纯,就足以开宗立派了。

汪曾祺的作品个人标签明显,但我们仍旧可以看到沈从文的文学意蕴:藉由小说“发现与重造民族品德”,也就是把美与善结合,打通由美向善的通道。比如《岁寒三友》讲述朋友之间的义气友谊,为拯救落难的友人,主人公卖掉视若珍宝的三块田黄石章;《鉴赏家》描写知音关系,画师和水果摊贩之间越过了文化隔阂的惺惺相惜;《受戒》刻画了小和尚和女孩之间“思无邪”的感情,纯真而善良;再比如《大淖纪事》彷佛是《边城》的翻版,但是比《边城》多了些阴影,也正是阴影的存在,反而让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更加可贵,甚至比《边城》更贴近现实,彰显了一种坚毅之美。

汪曾祺年轻时

汪曾祺的文字,时时刻刻透露着沈从文的影子,可以说青出于蓝,有没有胜于蓝,不好说,但他确实在老师沈从文的基础上,将“京派”文学带上了另一个台阶。

松散、随意的风格

汪曾祺文字的第二大特色,就是松散、随意的风格。

有人曾评价汪曾祺的文字有一种力量,能够抚平暴躁,镇静心神,深得笔法之妙。汪曾祺对自己文字的看法是“传统”“随便”,他曾承认“嘉靖三大家”之一的归有光对自己影响深刻,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小说与西方文学大相径庭,因为他的文字更像是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

汪曾祺的画

相较于结构紧密的现代小说,汪曾祺的小说以松散、随意为风格。关于文字本身应该具有的技术性,有人批评他缺少作文的多样性手段,一味靠松散和随意取巧,面对质疑,汪曾祺曾多次表示,自己的文字是以“节奏”替代结构,强调小说结构的“无迹可寻”,甚至说小说的结构的特点就是随便。他认为写小说就是要把稀松平常的事说得有意思,不要太过突出故事性,那些用力过猛的故事,情节太强,反而会变得不太真实。

另外,松散的风格对他来说,不是无法掌控全文的征兆,而是有意为之的设计,相对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法,他更喜欢走一步看一步,以“为文无法”的逍遥态度写自己的想法。

抒情化的散文小说

汪曾祺文字的第三大特色,就是小说的抒情化、散文化。

小说重故事还是重语言?也许对汪曾祺来说,在他的小说概念中,语言的重要性远超故事性,语言能够达成的效果,远超于故事本身。

对语言,汪曾祺要求精炼、简洁、准确,他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散文化小说不是史诗,而是抒情诗。就他的作品和小说来看,汪曾祺确实可以称做抒情诗人。这种创作精神,完全继承了沈从文的那种平静、简淡的文字风格,在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后,更显意味悠远。

以随笔、笔记的方式写小说,排斥叙事布局、不重视故事性、拒绝在小说中讨论思辨问题,或许正因为这样,汪曾祺的作品中,散文能够集成四册,而小说只能集成两册,在他看来,小说可能只是散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生活中有趣的事、不平凡的人

汪曾祺文字的第四大特色,就是喜欢描述生活中有趣的事、不平凡的人。

汪曾祺的文字风格,在浑然天成的气质中,还有着丰富的生活情趣,所谓“鸟兽草木”皆在其中。他善于观察市井生活,尤其是对民间匠人的生活了如指掌,比如《鸡鸭名家》中的“照蛋”、炕鸡子、赶鸭;《大淖纪事》中的锡匠;《受戒》里的“名士风流”;《异禀》中的药店切工等,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涉及一两种“杂学问”。

汪曾祺

除了有趣的事,汪曾祺还喜欢写不平凡的人,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是具有“异禀”的市井人物。这些小人物其实多是“奇人”,而其所谓“异禀”者,在《异禀》中的解释是因为因缘际遇,一些人成了“非常之人”,作为奇人,他们又干成了非常之事。这也让汪曾祺的小说常常带有几分传奇的意味。比如在《八千岁》中,勤奋但吝啬的米店老板八千岁,因抠门被小军阀“八舅太爷”控制,只能托,没落世家子弟宋侉子搭救,后者游戏人间,但十分仗义,最终左右周旋,终于救出了八千岁。整个故事简单,但透着一股风尘侠客的味道,每个人都不平凡,很有唐宋遗风。

总的来说,汪曾祺喜好撰写生活中有趣的事以及不平凡的人,他对人间好玩、好吃、好说的东西兴趣盎然,对于诗、书、画更是青睐有加,活泼的心思、高尚的品味、逍遥且自如的文笔,体现了他精神上的优哉游哉。

老年汪曾祺

汪曾祺的文字艺术

汪曾祺的文字艺术,并非一蹴而就或者浑然天成,他也不是无师自通,不学而能。早年间,他下笔锋芒毕露,才气尽显,带着一股火气,然而经过时间的沉淀,见得多了、吃得够了、想得透了,最终达到了圆融无碍的地步。

他文字风格的松散、随意,完全建立在“生活中的世界”之上,所以下笔自由自在,相较于那些匠气明显,打磨痕迹突出的文字,更显得充实而真实,仿佛整个人间都是朋友,完全没有脱离实际的疏离感,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一方面由于汪曾祺积累了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始终没有放弃“京派”文学的理念。

老年汪曾祺

朴素、真实、大度、宽厚,是“京派”文学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汪曾祺字里行间散发着的气质,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用令人惊异的力量冲击我们的世界观时,稳住中国文学阵脚的却是“京派”文学,汪曾祺用自己的朴素文字,给“京派”文学留下了一道悠远绵长的余韵,同时,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自信和自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5269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