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夜之恋》外婆小铺在哪里?

《光与夜之恋》外婆小铺在哪里?,第1张

1、当等级达到13级,并且通过主线任务3-2之后才会解锁外婆小铺 。

2、解锁之后,在游戏主界面中的“光启西岸”中就可以进入外婆小铺。

《光与夜之恋》是一款东方都市背景下的高沉浸互动恋爱手游,汇聚国内外知名CV、专业级作曲家、以及超豪华画师&编剧团队,倾力营造与众不同的真实恋爱氛围。丰富互动、多线结局,带你走向属于自己的命定相遇!

场景地图

主界面分“光”与“夜”两部分。其中”光“界面有光夜变奏、信使巡游、信使花园、购物、心动邂逅、回家。下滑可到“夜”界面。包括光启西岸、星座研究、研习之旅、星光展馆和织梦迷境。

光界面光夜变奏:阅读主线剧情。每一章分为光结局和夜结局。

信使巡游:为蓝星安排行程,带回相应的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卡牌奖励。

信使花园:获得灵犀和心迹书简。

购物:购买及兑换道具。

心动邂逅:开展与每位男主独处的邂逅、约会。

回家:自我化妆、查看已拥有设计单品、灵犀图鉴达成度、真心话大冒险。真心话大冒险:使用真心话大冒险牌组与每位男主进行打手小游戏,选择卡牌互动。

光启西岸:各类资源获取的副本。

星座研究:获取小熊星座的副本。

研习之旅:个人属性升级道具本,同时会自动获得一些道具,达到上限后需领取才能再次自动获得。

星光展馆:根据主题,摆出相应的设计单品进行展览,同时获得一定收益。

织梦迷境:沉入梦乡,遇见不一样的他。

用PS合成时尚潮流艺术人物插画

本教程介绍近期最为流行的潮流艺术插画设计方法。这类设计风格非常个性,制作的时候用一些喷溅及高光元素来装饰人物,来表现画面的动感和艺术感。再配上独特的色调,画面显得更有个性。教程中部分素材需要自己去网上下载。最终效果

一、对女孩的照片制作蒙版。点击圆圈中按钮,这样,你在照片层中会得到一个白色方块。然后,使用黑色的钢笔工具或画笔工具擦除背景。(请确认你是在白色方块,而不是在照片本身上进行操作。)

二、执行图像调整色相/饱和度,将中间的锚点拖向灰色区域,以使模特变为灰度。另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是按住CMD+SHIFT+U(PC机中的CTRL键通常与苹果机中CMD键用法一直)。创建新的空白层,并将其置于底部。对它执行图层新建填充涂层纯色。调节模特照片的尺寸大小。通过调整,我将照片略微缩小,以使它更适合作品。调整尺寸的快捷键为CMD+T。(在调整尺寸的状态下,你不妨偶尔尝试按住shift、ctrl或cmd键,这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

三、复制图层。执行图层复制图层(模特层),或者按CMD+J。然后执行图层创建剪切蒙版。现在,顶部图层应当有小箭头指向下面的图层。

#p#副标题#e#

四、对顶部图层作处理。执行图像调整阴影/高光。点击选框“显示更多选项”,然后修改阴影数量为100,调整中间调对比度为-100。然后再使用滤镜模糊高斯模糊,半径值约为30。然后将混合模式从正常改为变亮。不透明度的选框紧靠在混合模式旁,确保其值为70%。另外,在这个剪切蒙版图层中,用蒙版将脸部覆盖,使脸部不那么模糊。如果你的所有步骤都正确,那么它会看起来像下面这张图。

五、复制底部的模特图层,并将其置于顶部,然后将其设为剪切蒙版。然后,对顶部图层执行图像调整阴影/高光。参照下图参数,并且最后执行混合模式变亮。

六、复制顶部图层。这次只使用模特的右手,将其他部分遮蔽掉。然后执行图像调整曲线。如果调整后的样子没你想要的那么白,那么将混合模式改为变亮。复制这个右手的图层。同时选中两个右手图层,并通过执行图层合并图层将它们合并。将这个图层设为剪切蒙版。

七、将背景设为黑色。双击图层,选择颜色叠加,双击红色方块,并选取黑色。在另一个窗口打开你的喷溅,然后执行选择色彩范围。在得到你想要的选区之后,点击确定。在许多情况下,这选区选中的是你并不想要的东西,这时执行选择反向来修正它。现在,将喷溅拖入我们工作的窗口。通过执行CMD+SHIFT+U将转为灰度。重复第七步,让它变得更白。

#p#副标题#e#

八、使用蒙版来修正喷溅,以使其与模特的靴子相协调。另外,这个图层应当置于顶部,并且不要放在模特的剪切蒙版中。接着,按照自己的意愿,用飞溅笔刷在四周涂抹。在不同地方使用不同透明度,以便混合后达到好的光感。另外,也可以添加一些其他的特殊笔刷。要注意的是,这些操作都是在蒙版中进行的。记住:两个模特层应该始终处于顶端,而到现在为止,我们置入的其他东西应当放在底部。现在我们再来添加一些喷溅。置入一张新的喷溅,或者复制之前的那一张。

九、使用飞溅笔刷在不同的层上添加不同的色彩。

十、在背景层上方新建一个层,使用套索工具绘制一个三角形。当三角选区激活时,用笔刷在选区外涂抹,以达到这样的酷炫效果。

十一、再次返回白色背景层,在中间稍微添加些额外的灰色。双击图层,并设置下图参数。

#p#副标题#e#

十二、添加更多的飞溅,不过这次绘制在模特层后面,而不是蒙版当中。制作一些三角形和圆形。我在三角形上添加了紫色,为圆形图上了白色,并且降低了它们的不透明度。你也可以在形状工具的选项板里找到这些图形。用套索工具创建一条线条,让它存在于之前在背景中制作的那些线条中,然后将它向上略微移动。这样你就得到了一个额外的效果。在这个线条中,我使用了紫色,并将不透明度降低为5%。

十三、在作品中放入一些球,或者其他什么你喜欢的。我将自己的一些小东西放在Illustrator中,并用网格工具添加了一些效果。然后,我将它们粘贴到Photoshop中,并将其混合模式改为滤色。用画笔在这些东西后面绘制一些阴影,另外,你也可以用白色调和一下这些阴影。

#p#副标题#e#

十四、光效。我将向你演示如何制作那些光效。但是,这里也只是粗略带过,你需要自己稍加练习来掌握它。

十五、制作一些一闪一闪的星星,并且擦亮它们白色的部分,这样会让它们真的闪闪发光。最后,添加些简单的东西。

十六、仔细检查你的图像,寻找那些不自然的地方。目前看来,手有些奇怪。新建一个层,并将它放在模特的剪切蒙版中。使用白色笔刷来绘制手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很甜美。接下来是最终成品!

#p#副标题#e#

ps如何做出这种模糊效果,用於插画。就是边缘会闪3原色十分炫酷的这种模糊

进入通道面板,用移动工具点红通道,ctrl+a全选,然后用方向键向左或右移动几下,绿、蓝通道也执行上述操作。

大致效果

让古典音乐文化重回潮流——专访宿命回响原作广井王子与插画师LAM

《宿命回响》是广井王子在近两年投身打造的新一代多媒体企划。说到广井王子大家一定不陌生,作为知名游戏制作人,他的作品《樱花大战》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宿命回响》以“古典乐”作为新故事的落脚点,讲述了过往时代中的传奇歌剧和伟大乐曲化身名为“奏者”的少女,和她们身边的“指挥家”一起,迎战威胁人类的未知生物,让音乐回归世界。

《宿命回响》(taktop)是广井王子担任原作的多媒体企划

企划目前所推进的内容包括TV动画《宿命回响:命运节拍》()以及即将上线的手游《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其中12集动画在去年底已经全部播出。

这部动画在人设和演出方面相当出色,播出后各类片段就在视频平台上成为了热门的剪辑素材,“男帅女美”的主角形象也成为了常见的网络头像。自从动画播出后,在各类“二次元头像推荐”相关的内容里,你就很容易见到《宿命回响》男主角朝雏磔人的身影。

相较于三十年前《樱花大战》诞生的时代,现如今的ACG行业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流媒体时代中,身为创作者如何去顺应这些改变,又怎样以新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创意与概念

原作广井王子以及负责《宿命回响》角色原案及设计工作的人气画师LAM便在最近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他们二位对此的看法,尤其是如何创作出具有“爆发力”的角色。

以下为采访内容:

受访者:广井王子

1954年出生于东京都墨田区向岛。立教大学肄业。

舞台演出家角色策划。金泽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立教大学就读期间加入一个独立**团体,从此开始了创作活动。

创立公司red-company,在动画和TV游戏行业掀起热潮。

参与漫画、小说、动画、TV游戏、舞台剧、SNS游戏、电视剧、广播剧等多部娱乐产品的制作。

近年也以NextMediaAnimation的CCO等身份活跃于海外。

代表作有《天外魔境系列》、《樱花大战系列》、《魔神英雄传系列》。

2021年担任TV动画《宿命回响:命运节拍》原作,2022年担任游戏《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原作。

游研社:《宿命回响》企划是以“音乐消失了的世界”为背景,围绕寄宿了音乐之力的“奏者”们展开的故事,广井王子先生是如何想到这一概念的

广井王子:以前我就听过很多古典音乐作品。音乐本身就能给倾听者创造出很多的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比如在听《火鸟》这首曲子的时候,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只火鸟从燃烧的火焰中飞跃而出的画面。于是我就想,既然可以通过音乐仿佛看到具现化的形象,那是不是能够以古典音乐作为主体,来创作有意思的故事,这就是《宿命回响》这个企划的创意源头。

游研社:广井先生平时会听哪些古典乐,可以分享下喜爱的作曲家和乐曲吗

广井王子:我经常听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威尔海姆·肯普夫、格伦·古尔德的曲子。我通常是通过指挥家和演奏家来选择曲子的,而不是通过作曲家。

在作品中,“奏者”也是同“指挥家”一起并肩作战

游研社:目前已经有多名以古典乐命名的角色在企划中登场,可以分享一下您是如何以古典音乐为原型来创造角色的吗

广井王子:我首先研究了作曲家们是如何构想原曲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角色创作。接着我将自己创造的角色原型介绍给团队,和大家一起通过反复讨论来逐步细化和具象化,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奏者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一成型。

所以我认为此次项目的关键就是这样关于角色创作的会议。团队全员仔细讨论了角色的外形、思想、成长背景,分享彼此的意见,并共同努力创造出了这些角色。

“奏者”的角色设计并不都是直观体现在外型上,原型为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之“木星”的奏者“木星”(Jupiter)就和名称本身有所反差

游研社:广井先生在游戏和动画领域的创作经验都很丰富,活跃在业界的多个领域,参与《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这样的手游制作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新挑战吗

广井王子:我认为游戏制作其实是一种团队合作,挑战不是个人而是团队的。团队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努力将制作人的想法融入到游戏中,从而确定故事的“主题”。

其实在大家制作和讨论的过程中,“主题”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我扮演的角色就是始终关注着团队是否有在共享这一故事主题。我认为创作的过程中困难和挑战是在所难免的,我对此没有觉得很辛苦。

游研社:作为行业中的前辈,广井先生此次在跟LAM这样的年轻画师合作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广井王子:最初看到LAM的插画作品的时候,我就想和他一起合作来创作角色了。他独特的插画风格瞬间就打动了我,简直令我的灵感喷涌而出,并很快联系了他。见面后我就想着“啊,如果是这个人的话一定没问题的,肯定能创作出非常棒的角色”。从沟通的过程中能感受到LAM散发出的柔和气场,这使我确信了要和他一起合作的想法。

游研社:广井先生认为《宿命回响》这个企划的核心魅力在于什么地方呢

广井王子:我觉得古典音乐几乎是一种世界共通的语音。例如对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很多国家的听众都能形成一个共同的印象,而将这个大众熟悉的印象创作成一个具体形象的过程让我觉得很兴奋。在我看来,这就有点类似于**的复仇者联盟的创作。

游研社:从当初《樱花大战》“歌舞美少女开机甲”的点子,到如今《宿命回响》这样一个“古典乐曲现代拟人”的企划,创作过程中的差异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广井王子:怎么说呢,对于两个作品的不同,我自己还从没做过这样的分析。因为自己不是从故事主题来推动游戏制作的类型,所以也不会刻意去分析两个主题下作品的不同。但是如果《宿命回响》能受到大家喜爱的话,我想一定会有其他人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的吧。

《樱花大战》与《宿命回响》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却又不难从其内核发现相近之处

游研社:《宿命回响》在中国也已经凭借着动画收获了不少关注,广井先生对于国内期待着《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的粉丝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广井王子:在和LAM以及其他制作团队成员的合作中,我认为自己这次遇到了一个出色的团队,也创作出了很好的角色。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期待并且来玩这个游戏,来邂逅这些角色,与他们发生有趣的故事。

我之前的作品,像是《魔神英雄传》《魔动王》《天外魔境》《樱花大战》等,也都被引进了中国,收获了大家的喜爱,一直都很感谢中国的粉丝们。这次的《宿命回响》也请大家多多支持。

受访者:LAM(插画家设计师。以酷炫且抓人眼球的画风收获了很多人气,是一位活跃于角色设计、视觉作品、书籍插画等多个领域的插画家。在《宿命回响》系列作品中担任角色原案、设计的工作。)

LAM的ICON

游研社:LAM在接到担任本作角色设计的委托后,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本作的角色设计与既往的插画工作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LAM:在离开游戏公司作为自由插画师不久后,我就收到了《宿命回响》企划的设计邀请。当时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我自己很喜欢游戏,能担任大型游戏的主设计一直是我的梦想。

对于身为《樱花大战》的忠实粉丝的我而言,原作广井先生更是伟大的存在,能够像这样一起合作《宿命回响》我感到非常荣幸。

说到本作特别之处的话,应该是选择了“古典音乐”这种有历史感的主题。虽然“拟人化”在如今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手法,但对于音乐这种无形的事物,而且还是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喜爱的古典音乐的拟人化,我在感到开心的同时也充满畏惧。我很担心自己是否能创作出能被大家所喜爱的奏者形象。

但我觉得说到底,创作出所有人都喜爱的角色本就不可能,所以我抱着“就算担心也无济于事!将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答案传达给大家吧”的想法设计了奏者。

LAM创作命运的过程

游研社:《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游戏中女主角“命运”是最早创作出来的角色吗在设计角色的过程中有从哪些地方获取灵感,又有什么考量呢

LAM:“命运”就是最早创作的角色。

我自己平时就是“一边听音乐获取灵感一边作画”的类型,所以将对音乐的印象描绘成画作这种创作方式与我自身的特点非常契合。我通过研究作曲家贝多芬的历史和乐曲的起源,听着命运交响曲的曲子,将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描绘成画,来创作“命运”这个角色。

一边想象着“命运的红玫瑰”,一边就创作出了鲜红美丽的少女女性形象。而她卷曲的银发则是来自于作曲家贝多芬的形象。

在手游《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中担当“看板娘”的“命运”

游研社:LAM个人最喜欢的奏者是哪一位呢在奏者的创作过程中有发生什么趣事吗

LAM:其实每一个奏者我都很喜欢,但最喜欢的还是“小星星变奏曲”和“G弦上的咏叹调”。

在发送了“小星星”的草稿之后,喜欢可爱系角色的工作人员跟我说“再强化一点少女感吧”,所以就又对头身等方面进行了修改,才最终完成了大家看到“小星星变奏曲”形象。

在创作过程中,我十分重视那些本就偏爱“小星星”这种角色类型的人们的意见,希望能与他们产生共鸣,在磨合想法、交换彼此意见方面与他们做了许多沟通,最终创作出了我自己也觉得非常有魅力又可爱的女孩子形象。

而“咏叹调”在我设计过的角色里也属于少有的鄙视眼形象(ジト目),能创作出的这种略带新鲜感的角色让我很欣喜。而且她在这样的形象下却带一点脆弱的性格也很可爱呢!

“奏者”小星星变奏曲与G弦上的咏叹调角色形象

ジト目:一般来说指的是表示不屑的眼神。但是不含恶意,类似于中国常用的“呵呵”这种程度。在动漫作品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画法:上面两道横线,下面在同一端画半圆形眼睛,横线超出眼睛一段距离。

游研社:在第一次和广井王子先生合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LAM:广井王子先生他是一个非常坦率、开朗、温柔且精力充沛的人呢。因为是创作过多部名作的重量级人物,所以我一开始感到非常紧张。

但是他将角色相关的大部分空间都交给了我,让我能够自由地进行设计创作。

在合作过程中他一直与我交流关于画作的看法,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在交流的过程中他总是充满活力,能感受到他对作品的热忱,始终是我非常尊敬的创作者。此外,他还是个时尚达人呢!

游研社:LAM喜欢古典音乐吗比较喜欢哪些曲子

LAM:其实我本来对古典音乐不是很了解,经常会出现知道曲子但不知道曲名的情况。但是借着参与《宿命回响》的机会接触了很多的乐曲,并爱上了古典音乐!

个人而言,比较喜欢的是《木星》《钟》《蝙蝠》《四季(冬)》等曲子。设计奏者的时候就会循环播放对应的乐曲一直听。我会一边创作,一边留意设计的角色和正在听的音乐是否相匹配,确保两者之间没有差异感。

游研社:LAM的画风非常独特,尤其是人物眼睛的部分相当有辨识度。在《宿命回响》中为奏者们设计眼睛时,有添加什么新的灵感或是收获心得吗

LAM:我自己也觉得自己的画在刻画眼睛和妆容的部分很有特点。这一点在插画上很能体现效果,但在创作故事中的角色时,发挥的自由度其实会减少。比如以现代学园生活为舞台的作品,如果都是眼周化妆很浓的角色的话就会跟世界观脱节了。

但这次设计的奏者不是人类,而是寄宿着音乐之力的奇幻存在。所以不会限制我的灵感,能够尽情发挥。因此,奏者眼周的妆容和设计都充满了LAM的风格。反而是男主角磔人这样的人类角色,为了区别于奏者,在其眼睛的创作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不同奏者大多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眼部表现

游研社:LAM色彩丰富的插画在中国网络上也很有人气,还有粉丝为你取了“人间调色盘”这样的昵称。对热衷于您作品的中国粉丝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LAM:我很高兴自己在中国也有很多粉丝。非常感谢大家一直关注我的画。“人间调色盘”这个称呼很有趣呢(笑)。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知道并喜欢LAM的画,所以我觉得《宿命回响》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本作里会有许多色彩丰富、形象很有辨识度的角色登场,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她们。我也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跟中国的粉丝们见面。

—以上采访结束—

关于游戏《宿命回响:弦上的叹息》的其他资讯,

可以前往官网了解更多:

作曲家:Yiruma

出自〈夏日香气〉,

24岁的钢琴家与作曲家---Yiruma ,在韩国出生英国长大。

曾就学於英国伦敦 'The Purcell School' 特别音乐学校,

后来毕业於 'King's College of London University' ,主修作曲 。

在他的音乐作品里,展现了兼融东方的抒情与西方的典雅细致的音乐风格。

因主修古典钢琴与作曲,Yiruma展现他傲人的古典才情与欧洲人善感的特质;

同时,纯净与清新的东方特色也呈现在他的音色里。

藉由细致的音乐性探触,他精致的演奏技巧,予人一种非凡艺术家的深刻印象。

具体介绍,

在这里也说不全

我找了两个网址

分别有以及其他曲子下载

http://spdcshnueducn/1000130365/jieshaohtm

http://bbschinabroadcastcn/simple/indexphpt37296html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 "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玫瑰红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毕加索年表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变奏”是将一个音乐材料在保留某些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变化,一方面仍可使人听出原型,同时又有新鲜感。

比较简单的变奏是基本保持主题的旋律轮廓、节奏型甚至和声,只是添加一些小小的装饰。

稍复杂些的,则会将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织体、和声都做较大幅度的改变,甚至只是选取原材料的某个因素加以发展,以至于几乎听不出它们和原型的联系了。音乐作品中的“展开”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变奏。

变奏曲式的概念是:由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体构成的曲式。图式为:

A+A1+A2+A3+A4+A5+A6+A7……

A是主题原型,A1 、A2是主题的第一变奏和第二变奏,依此类推。

假如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变奏曲--也称作主题与变奏,有点像是同一个服装模特换几种不同的装束多次登场。可能她第一次穿一件中式旗袍,第二次是西式晚礼服,第三次又换成都市牛仔装,第四次是职业装,第五次是运动装……不管服装怎样变,甚至变到你几乎认不出这个模特了,但实际上人还是这一个,她的修长的身体、她的面庞,还都是原来的。

音乐中的变奏有点接近这种情况。主题本身通常比较单纯,但后面一个又一个的变奏会展示出各种各样的性格侧面,有的行云流水,有的果敢有力,有的诙谐快活,有的气势磅礴。有经验的欣赏者会一边听出它们的新的个性,一边又能捕捉到这些变奏与主题的联系。而对作曲家来说,变奏曲是一种能够展示其想象力的体裁,他要在一个有限的主题之上,作出丰富的变化和发展,使这个主题的潜藏素质一一得到发扬,展现出新鲜的意趣。这可以说是"在有限情境中追求无限的自由"。

一首变奏曲中,变奏的数量没有限制,可以从两三个一直到几十个。此外,它可以在前后分别加上引子和结尾。如果变奏数目比较多,它们还会形成组,常见的情况是形成三组,在音乐特性上具有"再现三部性",即一,比较平稳的陈述类型,这一组对主题的变化不是太大;二,丰富活跃的发展类型,它们在个性和写法上都有较大的变化,离主题原型最远;三,带有再现性质,是对主题基本个性的回归。

例如,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是一首精彩的变奏曲,由主题和六个变奏组成。主题本身是二部曲式,两个部分各自有重复。它的旋律宁静优美,虽然很朴素,但极有韵味。

这首作品属于"严格变奏",即每段变奏基本上没改变原来主题的乐句结构,它们只是在原有的框架上进行装饰而已。另有一种"自由变奏",它对主题的改变幅度相当大,每一个变奏只是从主题中选取很少的因素进行自由的、大幅度的扩展,如果不作仔细分析,几乎听不出来各个变奏和主题的关系。

此外还有一种非常古老的变奏方式,它的主题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低音旋律,在全曲多次重复,在其之上,其他声部进行变化。这种盛行于16、17世纪的变奏曲有个专门的名称"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它是三拍子的,速度徐缓沉稳,采用小调式。德国作曲家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里亚(BWV582)》是一个杰出的例子。

巴赫主题低音旋律之上作了20次变奏,听者绝不会觉得腻烦,而是会感到美不胜收,会不禁感慨:在这样一条朴实无华的低音旋律上,竟然会发展出这么美丽而丰富多变的音响。

变奏曲式对于作曲家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这就是在有限的材料上进行无限的变化,对于作曲家的想象力和技巧都是考验。对于听者来说,辨认每一个变奏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及不同之处,那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也是令人为之着迷的。

丘天(SEASON) 作品:《遥远的60天》、《西红柿炒蛋》、《邂逅》等。 199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此后陆续发表一些中短篇《遥远的60天》、《西红柿炒蛋》、《邂逅》等。觉得漫画是一个空气般的世界,它真实的存在,却其实伸手不可及。 汤蔚青 生日:1224 星座:摩羯座 血型:B型 兴趣:漫画,小说 最喜欢的食物:桂圆 最想去的地方:日本,印度(东方国家) 工作的能动力:心血来潮,比如说能感动自己的东西 怪癖:1把笔屑都集中起来放进一个心型盒子中保存留念。 2吃好晚饭下楼去看邻居溜狗(狗是帅狗) 爱好:捉弄一些可怜幼小无辜的同学!(汗……) 性格:别扭,不过绝对不灰色 形态:单细胞(讨厌曲折的事)人尽皆知的超级路痴 喜欢:富坚义博本人及漫画、各种科幻灵异小说及VCD、信口开 河的聪明生物。 主要作品: 短篇:《红楼二尤》、《猫》 中篇:《雨霖霖》 长篇:《女船王》《千羽鹤》 http://hknetshcom/bbs/932/html/tree_89614html 蒋健玮(CANDY) 生日:1月12日 星座:摩羯座 出道年月:1996年7月 处女作:《变奏》(1997) 代表作:《红舞鞋》(1999) 喜欢的颜色:蓝紫、红、黑 喜欢的花:郁金香、梅花 喜欢的食品:辛辣食品和巧克力、冰淇淋等发胖食品 喜欢做的事:画漫画、看动画片、睡觉、收到画迷来信 喜欢的漫画家:清水玲子、冰粟优、本桥馨子、大矢和美、尾崎南、田村由美…… 1996年7月《卡通王》,处女作(彩稿)――“宴会” 1997年11月《卡通王》,处女作(短篇故事)――《变奏》 1999年1―6月《科幻世界画刊》,中篇连载故事――《红舞鞋》 1998年11月《卡通王》,短篇故事――《英雄》 1999年11月《卡通王》,超短篇故事――《记忆CD》 2000年5月《卡通王》,中篇连载故事――《与死神有约》 出道之今,在《卡通王》(上海)、《科幻世界画刊》(成都)、《少年漫画》(北京)、《百分百新感觉》(武汉)、《活页卡通》(天津)等全国8本动漫杂志上发表了封面、封底、中插等近40幅彩稿作品。 姚非拉 性别:男 籍贯:武汉 特点:酷爱漫画;喜欢听老歌,比如陈升、罗大佑、小虎队 已发表的作品: 《梦里人》(2001年9月<北京卡通>连载结束,历时5年) 《疯狂到雨季》《雪花》《特殊使命》《快乐平安夜》《和我共舞吧》《明天不会有泪》 在北卡开设FLY漫话专题 客心 生日:5月4日 最喜欢的颜色:蓝色 主要发表作品:《小鸟与玫瑰》《黑森林》《魔法扫帚》《猜心游戏》《血风暴》《安魂曲》《诱惑》《今晚我是比得潘》、《时光流逝》 《柯柯与阿南》《人偶师未来》 《BOYS AND GIRLS》、《烛》、《ANGEL1》、《ANGEL2》 活跃杂志:《卡通王》《卡通先锋》《少年漫画》《漫友》 阮筠庭 1980年生 短篇漫画:处女作《月亮的眼睛》(1995年或1996年/ 《卡通王》)《哥哥万岁》 /1997年8月、《十七岁的日出》/1999年1月、《初二男孩》/1999年9月、(《少年漫画 》)《我的天使》《少年漫画》 代表作:《Leave》 彩稿:频频出现于《少年漫画》、《卡通王》、《北京卡通》、《漫友》等漫画杂志的 封面、中插、扉页。 主要作品发表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少年漫画》杂志,北京出版社的《北京卡通》, 《卡通王》杂志,《卡通先锋》,《漫友》等杂志。 99年2月开始为《少年漫画》连载“亮一亮”漫画时尚栏目。2001年合著由中国人民美 术出版社出版的《新漫画快捷之路》教材。担任2000年底至今《北京卡通》封面指定插 画和《少年漫画》等杂志的封面插画。 参展中国美术美术展览馆98年中国首届漫画原作展,2000年香港东亚漫画高峰会,2000 年冬台湾展,2001广州冬季漫画展,历届上海动画漫画展览会并收录画集。 作品被收录在《中国新锐漫画人》画集一,二,日本SEINC《COMIC ARTISTS 2001 》。个人原画集出版准备中。 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连环漫画最佳彩色单幅奖。《北京卡通》2001年度彩色插画这个画家大家应该很熟了吧,原稿图鉴中也有她的图,去看,去看。非常喜欢筠庭的彩 图,那才叫形神兼备。(陶醉中……) 阮筠庭主页: wwwrainboxorg wwwrainboxneasenet 李堃 旗卡通主力画手 2002年正式加入旗卡通 少女漫画资讯杂志<新干线>的王牌作者 是旗卡通少有的少女画派。画风唯美浪漫细腻神秘 一九九八年中旬开始画漫画; 得奖经历: 一九九九年初发表在《科幻世界画刊》第一部短篇《六月二十六日花座》, 并获“第一届画刊杯漫画大赛”一等奖; 一九九九年七月获上海“首届漫画大赛”彩色单幅组二等奖; 二OOO年获上海“首届漫画大赛”彩色单幅组二等奖; 北京“第一届美年达漫画大赛”彩色单幅组二等奖; 二OO一年获北京“第一届美年达漫画大赛”彩色单幅组一等奖; “科幻世界画刊东立杯新人奖”漫画三等奖; 二OO二年获“中国连环画奖”彩色单幅组优秀奖; 二OO三年获“中日青少年漫画交流”彩色单幅组优秀奖; 发表作品: 自一九九九年至今,已在中国各类新漫画杂志上发表中短篇漫画十多部; 插图、封面,彩页百余幅;单行本四本,详细如下: 《科幻世界画刊》上发表彩稿十余幅;中短篇《六月二十六日花座》、 《长相思之谁念西风》、《孤独》、《新东施效颦》、《白蛇笑传》、 《为了痛苦》、《门》、《火星之梦》等; 《动画世界》上发表短篇《漫画之梦》; 〈科幻世界〉封面一幅(此杂志第一次用国内作者作品),小说插图六幅; 《梦幻总动员》小说《恶魔嗜血之夜》彩页插图二十余幅; 《北京卡通》封面、封底二十余幅;彩插十余幅; 《新干线》彩插三幅;小说《河图洛书》黑白插图五十余幅; 《耽美梦想》封面、彩插四幅;小说插图四幅; 还陆续在《卡通王》、《漫友》、《动画大王》、《中学生时代》等杂志 上发表彩插图、封面十多幅; 现为《今古传奇》杂志特约插图作者,已创作插图六十余幅; 给河北美术出版社绘制了“聊斋系列”漫画绘本《画皮》、《白秋练》、 《于去恶》、《王六郎》等四部单行本,目前仍在合作,另四部已在绘制中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C0%EE%88%D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6837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4
下一篇2023-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