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霸道王子》
简介:
一进会,韩国高中帮派组织。
林霏霏,17岁中国女孩,跟随母亲到韩国求学。性格懦弱无主见,心软又胆校喜爱零食和帅男……是个傻乎乎、不自信的清纯女孩……
申麒渊,韩国一进会首尔联合会的老大。暴帅、超富、傲慢、自大。街头邂逅林霏霏,被其独特的清纯气息吸引,展开不懈的追求……
是不是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当你说你不想结婚,要当个高傲的单身狗时,你的好朋友一定会语气非常坚定地和你说她也是,然后不久之后她就会脱单。对,我和我的朋友就是这个情况,她不仅迅速脱单了,留我一人凄凉,还要时不时跟我分享一下恋爱的甜蜜和心酸,要不是看在她那么重要的份上,我可能都动手了。
现在她要结婚了,因为疫情这个事情,她和她男朋友意识到了彼此的重要性,于是准备今年就结婚。作为她最好的朋友,当然要帮助她完成一系列的结婚准备,所以我们最近都在找适合拍结婚照的地方,听说泰晤士小镇很适合拍婚纱照,于是我们先来探探路。
臭丫头谈恋爱以后胖了不少,应该是在甜蜜的酒缸里被泡胀了吧。
其实真挺舍不得的,一开始甚至会想要不要劝劝她再想想,这么急着结婚会不会不太好。但是我忽然就想到了《小妇人》里的那个情节,独立叛逆的乔不愿意被婚姻束缚住自己,并且劝说选择了爱情和家庭的姐姐梅格不要结婚,永远和家人快乐地在一起,还可以去追求小时候的演员梦,到时候登台演出闪耀全场。但是梅格已经将家庭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梦想了,并且对乔说“虽然我的梦想和你的不一样,但不代表我的梦想不重要。”这句话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选择相信她的选择。既然你已经遵从自己的内心给出了答案,那我所能做的也只有尊重和支持了。
下车到里面走走看看,不愧是泰晤士小镇,建筑设计都很英伦风,真的有一种走在伦敦街头的感觉,我们来的时候人烟稀少环境又美,感觉在这里拍婚纱照能发挥的空间应该是蛮大的。
还有这种经常在**里会出现的红色电话亭,我就让她过去拍几张看看感觉,我相信到时候专业的婚纱摄影师会比我的拍照技术好,应该能给她拍出大片的感觉。
其实刚刚过来的时候,远远的就看见这个英伦风的塔尖了,好像是个教堂。
在这边找到这个教堂了,但是不能进去看,所以就在门口拍拍看。
她已经开始想自己拍婚纱照的时候要摆什么姿势了,你别说,真有那味儿了,我估摸着她肯定在来之前背着我偷偷做功课了。
这里还有植物藤蔓和凉亭,到时候也可以规划一下。
在里面玩嗨了,都忘记了自己是来参考婚纱拍照地了。
这里造的真的很有泰晤士河的感觉了,到时候可以在这里多拍几张,然后他们拍照我就负责给她补妆或者拿东西好了,反正在别人的爱情里,我也应该就是个苦力了。
看在我开车出来带她看地方,还给她拍照的份上,终于答应我可以给我的车做车模了,我一直都有这个想法来着,但一直没机会,这次刚好还有不错的景色,一切都是刚刚好啊。
这就是我的车,从前面看是不是以为是轿车来着?
其实是辆MPV啦,我去年买的车,车身尺寸很大,所以车内空间也很可观。因为我是独生子女,所以买的MPV,这样一家人都带得下。我买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么大一个车女孩子开会不会比较难操控,尤其是在转弯、掉头、倒车入库这种时候,男人开着都有点吃力,更不要说女孩子了。
其实我觉得很多女孩子开车技术不太好只是因为对车没有那么感兴趣,也不经常开,所以通常会显得没有男人技术那么好。但如果有这方面的兴趣并且愿意经常开车的话,技术这方面根本不是问题。而且嘉际的方向盘比较轻盈,转弯半径不大,每次转弯什么的都很方便,所以我操纵起来还是蛮轻松的。
而且嘉际的外观设计是我很喜欢的,一点儿也不臃肿,也不会小家子气,前脸设计大气简单,很符合我的审美。
车身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运动的既视感,整体看起来在MPV里面是偏秀气的那种,男女皆适用。我每次开车带她的时候,她都会说我开车的样子很酷。
我觉得嘉际的内饰还是很有档次的,中控和车门内侧大部分地方都有软材包覆,而且双缝线紧密扎实,再加上各种细节方面的装饰,质感满满。
而且车内科技感很强,全液晶仪表盘和中控触摸屏尺寸特别大,特别抢眼,车内的整个搭配也非常高大上。我爸妈第一次坐进车里的时候都问我是不是谎报买车费用了,因为这个内饰感觉都不止十几万。
我用了这一年下来,油耗差不多在8个点左右,这么大的车身,这个油耗挺出乎我意料。而且这个车我现在用着挺舒心的,它已经成为我生活里重要的大伙伴了,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多便利。
话说回来,这臭丫头姿势摆得还是有模有样的,没有敷衍我。
以后她就负责陪伴爱人,好好经营家庭,我就和嘉际风雨兼程、互相陪伴了。最后奉上我们美人和美车的合照一张,也顺便祝她未来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梦里伊人结局凯琪选择和两个人都在一起,最后阿亮推着子聪和凯琪三人定格在一起。
剧集讲述容凯琪聪明美丽,是家族的宠儿和继承人,却被叔叔绑架欲图杀害,琪拼命逃脱却因意外而失去记忆,流落街头,幸得歌舞团的歌女依依收留并加入歌舞团,成为成员之一,团长沈光辉早期和好友彩蝶为情侣拍档的歌星,蝶对辉一片痴心,辉假装不懂,令蝶伤心失望。
琪的未婚夫林子聪是执业律师,前途无限,却在结婚前夕意外中失去未婚妻,受到严重打击,但是始终为放弃寻找琪,一次街头邂逅已经改名为红红的凯琪,大为惊喜,但是红红完全不认识他,并以为他存心不良。
子聪惟有从普通朋友做起,慢慢说服红红相信她就是他的未婚妻凯琪。依依与未婚夫王旭亮是欢喜冤家,终日在吵闹中过日子,红红奔走在两人之中做和事佬,亮出身黑社会,为人讲义气,红红在一次争执中认识黑社会老大,并为之赏识认为干爹,和亮一起为他做事。
人深得老大器重,黑社会老大另一手下欧兆佳见状不满,总和亮过不去,后为了争权害死老大,红红和亮一起对抗佳,与亮发生微妙感情,亮感觉与依依缘尽,红红为了依依的幸福躲开亮,但是纸包不住火,终于依依知道亮倾心于红红大为震怒,喊打喊杀。
亮不顾依依有了身孕执意分手,依依为了救亮而挨了佳一刀,送院无救身亡,红红伤心欲绝,而琪之叔叔发现了琪的下落,继续派人追杀,这时琪才接受子聪劝喻到医院做DNA测试,终于相信了子聪的话,子聪和亮与琪叔叔展开斗争,但是这时琪叔叔被杀身亡,琪成为第一嫌疑人被推上法庭,子聪和亮争相认罪。
1919年的春天,卢森堡王室迎来了夏洛特公主来继承王位,同时她也嫁给了波旁家庭的后裔费力克斯王子。双喜临门,整个卢森堡往事热闹非凡。为了迎接那些贵客,御厨们更是通宵达旦的忙碌着。18岁的男孩莱昂斯特法诺斯(Leo Stefanos)已经在这个厨房工作了4个年头。
这几天莱昂可忙坏了,整天都在整理碗橱和筷子,双手裂开了好几个口子,好不容易有点空闲,莱昂坐在门口用块布沾着缄水擦洗伤口。"这样太不卫生了,伤口容易感染发炎。"一个细弱的声音轻飘飘的飞进了莱昂的耳朵里,他抬起头,看见阳光中站着一个女孩。她有着淡黄稀疏的头发,微笑的眼睛向上翘成了弯月。莱昂从未见过她,猜测可能是费力克斯王子带来的仆人。女孩却自顾坐在了他的身旁。"要用药水擦洗,这样一定很疼的吧"她盯着莱昂的手指,心疼的微微蹙起了眉头。就在莱昂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时,一个女佣跑了进来,"芭莎公主,快走,夫人在找你!"女孩回头冲莱昂笑了笑,匆匆忙忙跟着女佣跑了。原来她是公主!在这个王室中,除了带他进来的亲戚,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他,更何况是公主。她那几句简陋的问候,让他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此后,莱昂从和女佣们的聊天中得知,15岁的芭莎,是波旁家族的远亲,因为无依无靠,所以被费力克斯王子带了过来。女佣们经常嘲笑她那稀疏的头发,还有脸上的小雀斑。莱昂心不在焉的一边听着,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转头时突然发现厨房门口有一个脑袋在那里看来看去,当对方的目光与他对上时,高兴的冲他摆了摆手。那正是芭莎公主。她快速的塞给菜昂一个布包,然后慌慌张张的走了。莱昂打开看到,里面竟然是一支疗伤的药膏。那天晚上,莱昂躺在床上,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芭莎因为心疼而蹙眉的样子,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啊,他的心里既温暖,又甜蜜。
几天后,一位伯爵过生日,要在宫中举办一个小宴会。宴会上的蛋卷冰激凌是当时刚刚流行的,它成了年轻王子公主们最热衷的甜点。其实芭沙也很喜欢冰激凌,但这种还是希罕物的食品自然轮不到她。于是,莱昂开始寻思为她做冰激凌。这天晚上,莱昂悄悄潜入厨房。不一会儿,一个橙子味的冰激凌就在他的手下诞生了。当莱昂悄悄的敲开芭沙偏僻而简陋的房门时,芭莎看到他手中托着的精美礼物,满脸惊喜。她品尝着甜蜜香滑的冰激凌,神情陶醉,仿佛陷入了某种美好的回忆。随后她轻声告诉莱昂,她的母亲是个富有想像力的女人,在世时就经常给她调制各种口味的冰激凌。莱昂恍然大悟,原来冰激凌里的奶油味有芭莎对母亲的回忆和思念。此外,由于母亲也是英国人,芭莎也精通英文,她喜欢教莱昂简单的英语,似乎这能让她重温母亲的回忆。
从此以后,莱昂常常悄悄的为芭莎研制各种口味的冰激凌,很多个繁星点点的夜晚,他们在品味着美味的冰激凌的同时情窦初开的甜蜜也环绕在心头。不过在那尊卑分明的年代里,由于身份和处境的悬殊,他们谁都没说出心里的爱意,只是默默的将这份感情埋在心底。
悲伤的热巧克力难留爱情
转眼三年过去了,芭莎已经由一个孱弱的少女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浑身透着果汁一样清新香甜的气息。莱昂的冰激凌手艺也得到了发挥,成为了宫廷甜点师的助手。有一回,芭莎突发奇想的说:"莱昂,你说如果能在冰激凌里加上巧克力会不会更美味一些"芭莎的愿望对莱昂就是无边的动力。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巧克力冰激凌。如何才能让苦涩又香浓的巧克力融入到冰激凌里去呢就在他苦苦琢磨时,一个消息象阴风一样吹进向了他。
20世纪初期,小小的卢森堡在这个欧洲地区地位窘迫,不时有人提出废除王室特权。为了找到一个靠山和同盟国,1921年卢森堡和邻国比利时为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决定王室联姻。而被选为联姻的人正好是芭莎公主。听到这个爆炸性的新闻,正在埋头调制巧克力冰激凌的莱昂心头一凉,手中的咖啡杯摔到了地上,碎掉了。他感到自己的心在猛烈的抽搐着。
一连三天,芭莎公主都没有出现在下午的餐桌上。莱昂心急如焚,盼望这周三的晚上能早些来到,因为那是他们约定在一起研制冰激凌的日子。可是这天晚上,芭莎失约了,直到莱昂盘中的冰激凌完全化掉,她也没有出现。菜昂感到有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芭莎出现在莱昂的视线里已经是一个月后。那天下午,他意外的在餐桌前看见了芭莎。她瘦掉了一圈,整个人看上去憔悴了许多。只是在看到莱昂的那一瞬间,她眼中迸发出两道炙热的光芒,那道光象剑一样刺痛了莱昂的心脏。他很想冲过去,抓住芭莎的手问她,希望她告诉他一切都是假的,她不会嫁人,因为她真心爱的人是他。可是他是仆人,而她却是高高在上的公主,莱昂无法确认他的爱情,可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想知道芭莎会不会爱他。
这天,莱昂给公主和王子们准备的甜点依然是冰激凌,由于真正的巧克力冰激凌还未研制成功,他急中生智,在芭莎的那份冰激凌上直接用巧克力写了几个英文字母"DOVE",正是DO YOU LOVE ME的缩写。他相信如果芭莎心有灵犀,一定能读懂他的心声。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莱昂紧张的盯着芭莎,看着那只写着字母的冰激凌转到她的面前。可是直到上面的热巧克力融化了,芭莎也没有仔细看那几个字母,她只是发呆了很长时间,然后含泪吃下了他为她做的最后一份冰激凌,也让他的心完全的碎了。
几天以后,芭莎出嫁了,莱昂坐在高高的山坡上,悲哀的看着载着芭莎的列车开向远方。他手里的冰激凌融化了,心爱的姑娘也远去了,莱昂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自从芭莎离开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菜昂沉默不语。他常常习惯性地来到厨房,坐在曾经和芭莎一起坐过的长椅上,看着那些一起分享过冰激凌的餐盘,回忆侵蚀着他的大脑,更显得悲凉和孤寂。菜昂的心里隐隐作痛,他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他决定离开,彻底忘记芭莎,开始自己新的人生。
伤感情的话刻在每块巧克力上
芭莎出嫁的第二年,莱昂离开了卢森堡,来到了美国,在一家高级餐厅里找到了工作。他踏实肯干,虚心老实,老板很赏识他,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几年后莱昂随着老板一家人搬迁至芝加哥,并在芝加哥成为一名糖果商。然而,时光的流逝,家庭的安定,平稳的事业,还有儿子的降生,都没能抚平莱昂心底的创伤。芭莎微微蹙起的眉头始终是他心上永恒的烙印。他掩藏的心事并未能逃过妻子的眼睛。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后,妻子越来越感觉到莱昂心里始终有另外一个女人。终于有一天,她的愤怒爆发了。她咆哮说不需要三个人的婚姻,然后就伤心的离开了。
莱昂从此一直单身带着儿子,经营着他的水果店。1946年的一天莱昂看到儿子在追一辆贩卖冰激凌的卡车。当他拦下儿子后,儿子失望的告诉他那辆卡车里有最好吃的巧克力冰激凌。莱昂紧闭的那扇心门顿时被撞开了。自从芭莎离去后,他再没做过一次冰激凌。而芭莎最后想要的也不过是一个巧克力冰激凌,他却没能达成她的愿望。莱昂决定继续过去没有为芭莎完成的研究。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研制,一款富含奶油的同时被香醇的巧克力包裹的冰激凌问世了,并被刻上了四个英文字母。儿子天真的问莱昂,冰激凌上"DOVE"这几个字母是什么意思莱昂轻轻的回答儿子,这是冰激凌的名字。说完,良久无语,他想起芭莎最后一次吃冰激凌的情形,那热热的巧克力上刻的也是这几个英文字母,可是她却视而不见。德芙冰激凌一推出就受到了大众的好评,许多人都爱上了它细腻得仿佛裹着柔情蜜意的口感。
就在这时,莱昂意外的收到了一封来自卢森堡的信件。此时距离他离开卢森堡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拆开那封信,居然是过去同在厨房里干活的一位伙伴写给他的。从信中莱昂得知,芭莎公主曾派人回国四处打听他的消息,希望他能够去看她,但却得知他去了美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莱昂拿到这封信时,已经迟了一年零三天。芭莎到底怎么样了她还好吗莱昂的心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依然那么急迫而热切。
历经千辛万苦,莱昂终于来到了比利时,芭莎并不在皇宫,而是住在郊外的一处破败的别墅里,迎接他的佣人神情悲伤,这让莱昂感到不详。芭莎像菜昂一样也老了,她虚弱的躺在床上,曾经如清波荡漾的眼神如今也变的灰蒙蒙的。莱昂扑在她床边,任眼泪低落在芭莎苍白的脸上。芭莎伸出手来轻轻地抚摸着莱昂的头发,用几乎微弱的听不到的声音叫喊着莱昂的名字。随后她艰难的讲述了整个故事。
原来当年在卢森堡时,芭莎也深深的爱着菜昂,曾以绝食拒绝联姻,但是被送到宫外严密看守了一个月,她深知自己绝对不可能逃脱联姻的命运,何况莱昂从未说过爱她,更没有任何承诺。在那个年代里,一个女子要同整个家族决裂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况且她无处可去。她最终只能向命运妥协。但条件是希望离开卢森堡时能回皇宫喝一次下午茶,因为她希望在那里与莱昂做最后的告别。她吃到了他送给她的巧克力冰激凌,却没有看到那融化的字母。
听到这里,莱昂泣不成声,过去的误解终于有了答案。但一切都晚了,三天之后,芭莎离开了人世。莱昂听佣人说,芭莎自从嫁过来之后,终日郁郁寡欢,导致疾病缠身,她曾派人回去寻找莱昂,得知他离开了卢森堡并在美国结婚了,就一病不起。
莱昂十分悲伤,如果当年那冰激凌上的热巧克力没有化掉,如果芭莎明白他的心声,那么会改变注意与他私奔吗他觉得一定会的!他开始悔恨自己的愚蠢和疏忽,为什么要在冰激凌上面用热巧克力刻字呢如果巧克力是固体,那些字就不会融化,他也不会失去最后的机会。莱昂决心制造出一种固体的巧克力,使其可以保存更久的时间。
经过苦心研制,香醇独特的德芙巧克力终于诞生了"DOVE"这四个字母被牢牢的刻在了每一块巧克力上,菜昂以此来纪念他和芭莎那段错过的爱情,
德芙官方故事: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一天希腊裔美国人莱昂看到他的儿子正在大街上,不顾安危地紧追在一辆贩卖冰淇淋的卡车后面,出于对儿子安全的担忧,为了不让儿子再为买到一支冰淇淋而在马路上奔跑,这位芝加哥糖果店老板决定开发一种优质巧克力冰淇淋。经过几个月对产品配方不断的调整和改善,这个因爱而生的优质巧克力冰淇淋终于问世,并被莱昂命名为德芙。
富含奶油的同时被香醇的巧克力包裹的冰淇淋,一推出就大受好评,很快儿童以及大人都爱上了德芙。到上世纪70年代,每年都有超过一百万的德芙售出,喜爱它的消费者蜂拥而至,络绎不绝。
不久,德芙的流行引起了一家专业巧克力制造商玛氏食品(M&M/Mars)的极大兴趣。
1986年,玛氏食品(M&M/Mars)将德芙拥入怀中,并将因爱而生的德芙品牌视为掌上明珠。在对德芙巧克力的纯度和口味进行改善后,玛氏食品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了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等新口味巧克力,这些巧克力续写着德芙的传奇,德芙巧克力的流行,持续至今。
谨以此文,缅怀真正的知识分子杨宪益先生
——作者题记
一
2009年11月25日,英国《独立报》发表了利兹大学东方学教授迪莉娅•戴文的一篇短文,《杨宪益:“文革”期间的名士翻译家》。
当然,“名士”是我望文生义翻译的,原文是“feel foul of authority”,直译过来就是“蔑视权贵”,我翻译的水平不高,姑且意译为“名士”,只是更可惜在于,国内的媒体竟统统将这个标题翻译成“陨落的中国翻译大家杨宪益”,看上去像是人家转载我们的悼词,原文的一点精髓,一点气韵,全都不见了。
更关键在于,“名士”恰恰是这位翻译大师的最大的风范,若是把这两个字回避掉,哪里能找到一丁点杨宪益先生的影子?
几个月来,我一直想为宪益老写点东西,作为纪念。只是每当提笔的时候,总觉得言不尽意,迟迟至今,终于明白,关于宪益老,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说清楚的。
二
幼年生于银行家之家,青年负笈留学牛津翻译《离骚》;中年翻译《鲁迅选集》、《红楼梦》,名扬海内外,受毛泽东好评;年过半百,竟逢牢狱之灾;晚年整理国故,终成一代宗师。这便是杨宪益一生的速写,所有的新闻媒体,所有的人物专访,从那逝世那一刻开始,都将镜头与笔墨对准了这位才驾鹤不久的老人。
在这个大师相继谢世的时代,杨宪益的辞世,颇有点英雄末路的意味。与季羡林、任继愈的逝世不同,他在理论上并无参天建树,所以构不成学术界的“大丧”;他与王世襄的辞世也不同,后者乃是一代历史名宿、文物大家,在“文物热”的今天,王世襄的辞世对于古玩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动;而杨宪益的离去与贝时璋、钱学森等院士们的辞世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钱、贝两泰斗乃是中国现代科技的奠基人,仅凭这点,翻译家杨宪益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但有些人却注定不能被遗忘,因为越发在这个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时代,越发要看重某些表面上不是那么重要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1915年秋天,在这个充满激变的年份里,出生在天津银行家豪门的杨宪益,似乎天生就携带着一种独特的名士气质。“白虎星”下凡,似乎正显示出一种“名士”的态度。
“白虎星”是克星,在杨宪益出生前,其母便梦见一只白虎跳进她的肚子,这在当时是非常不祥的预兆,一向乐观豁达的杨宪益从未把此放在眼里,虽然他幼年丧父、童年孤独,晚年丧妻,一生千辛万苦、饱经冷暖,但杨宪益仍坦诚积极面对,晚年他的英文回忆录《白虎星照命》还以此为命名,大有“无所谓”的名士态度。
名士是一种风范,杨宪益终身追寻这种风范,可谓到淋漓尽致的态度。在他童年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造反的思想也贯穿到小杨宪益的脑海里,好几位私塾先生因为向他传授“克己复礼”的四书五经,竟被四五岁的杨宪益狠狠地“教训”了一通,最后竟被灰溜溜地赶出了杨家,这在当时是非常果敢的举动,尤其在“天地君亲师”余毒未灭的五四时期,才四五岁的杨宪益竟然有此等魄力,实属难得。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说杨宪益幼年此举纯粹是懵懂无知才无畏的话,那么其后的事实证明,幼年的杨宪益并非是公子哥怪脾气作怪。自打他“撵走”无数私塾先生后,最后他终于被一位老师制服了,这位老师没有棍棒,也没有“仁义道德”,而是一位清贫不移志的诗人魏汝舟先生。
魏老先生虽为前清秀才,且是名噪一时的“同光体”诗人,但不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也不愿意与袁世凯等人同流合污,拒不出仕,终身困苦,靠为富家担任私塾先生为生。杨宪益赶走其他私塾先生后,这位魏老师勇敢地担任杨宪益“启蒙”的重责,除了讲授唐诗宋词二十四史之外,魏老师还通过中西方历史故事,向杨宪益传授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存亡之际的做人道理。刚刚启蒙的杨宪益猛然醒悟,在当时的中国,只有“西学”才是救国之路。
几年之后,杨宪益坚持要求去中学接受“新学”教育,而魏先生也有了自己的选择,在杨宪益获得当时天津最好的教会中学——新学书院的录取资格后,六十多岁的魏老先生不顾杨家的苦苦挽留,在一个夜晚,给杨宪益留下一本自己的诗集与一封信,然后悄悄地离开杨家。魏老先生知道,他所知道的知识是有限的,杨宪益只有接受中学、大学、甚至留洋海外的系统教育,才有获得真知的机会。
“他是一个永远严肃并有尊严的人”。晚年的杨宪益如是回忆自己这位启蒙老师,他自己确实也是按照魏老先生的坚强人格去完善自我的,“魏老师影响了我一生的人生观,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Gentleman”。
三
魏老先生的名士态度,确实影响了杨宪益的一生。
青年的杨宪益,勇敢刚毅,是一位“罢课领袖”,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爆发,正在读初三的杨宪益勇敢地组织同学们走上街头,校方派遣一位教师代表来劝阻“风头正劲”的杨宪益,杨宪益的脾气岂是可以“劝阻”的,一下子就和这位教师代表起了冲突,没想到这位教师代表也是一个“名士”,二话不说桌子一拍就警告杨宪益,如果坚持罢课,学校将处分有关人员直至开除学籍。
“开除就开除!”
杨宪益脖子一拧,瞥了一眼这位老师若有所思的眼神,带着同学们冲出了教室。
但这位老师却一直器重杨宪益的才华,他被派来劝阻学生,是他的职责本分,但他却对杨宪益的才华与胆识很赞赏,不久后,这位老师自编自导的话剧《西施》招募演员,女一号为当时天津著名女星张美如,男一号却在全天津的教会学校中“海选”,这位老师一下子想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学生领袖,而正好杨宪益对于上台演话剧,也非常感兴趣。于是,两个名士相遇,都不计对方前嫌,三杯酒下肚,师徒竟成“演员”与“导演”的搭档。
只是,杨宪益虽然胆大激进,但在舞台上却扭扭捏捏,特别是面对一个漂亮的女一号,竟然紧张地说不出话来。这位老师悉心指导杨宪益舞台表演,教他领会剧本,渐渐地杨宪益吃透了戏剧精神的内核,在舞台上收放自如,令这位老师也称赞不已。
“一个革命者不能只会在街头喊话”——这位老师的教诲深入杨宪益的内心,他开始对这位年轻的老师刮目相看。数年后,杨宪益负笈留洋英国,与这位老师在伦敦的街头邂逅,此时的杨宪益已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而这位老师,也是一代戏剧大师萧伯纳的高足。
同在异乡为异客,名士不惧寂寞,只患无友。在1935年的泰晤士河畔,师徒成了莫逆之交,很快,两人建立了超越师生的终生感情。
这位老师,就是当代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
少年时代的魏汝舟老师与青年时代的黄佐临老师,为杨宪益的世界观定下了不可磨灭的基调。杨宪益的翻译之路,竟然也是从“名士”的赌气开始的。
在剑桥的课堂上,一位叫布伦顿的教授,成了杨宪益的指导教师,布伦顿老师是一名典型的英国绅士,开口莎士比亚,闭口德莱顿、蒲柏,这让有着很强民族自尊心的杨宪益很受不了。他从小受魏汝舟先生教育,中国是诗的国度,只有屈原、李白才是世界顶级的诗人,这些西洋诗人,如何能与中国的诗仙诗圣们相提并论?
课堂上,杨宪益质疑了老师,并提及屈原、李白的名字,可惜布伦顿教授耸耸肩膀,对于这些人并不知道,杨宪益急了,把手里的《离骚》给老师看,布伦顿不懂方块字,仍然不置可否。
“我要把离骚翻译成英文!”
年少气盛的杨宪益,一赌气,真的决定翻译《离骚》,布伦顿也表示,愿意通过杨宪益的笔法,看看神秘美丽的东方诗国,拉弓没有回头箭,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名士岂能说话出尔反尔?但是,《离骚》是出了名难懂的中国古诗,翻译成白话文都非常困难,翻译成英语,那真是难于上青天了。
处女译作选择《离骚》,杨宪益费了不少脑筋,但凭借他优秀的西学底子和古典文学造诣,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把《离骚》翻译成了英语。或许是因为同为名士,杨宪益的译作大气磅礴而又流畅,略带夸张和嘲弄的口气,不但把屈原的名士气派表露的淋漓尽致,更赋予了全新的文学内涵,连一向苛刻的布伦顿教授都拍案叫绝。
直至现在,这本书还屹立在欧洲各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作为杨宪益名士青春的纪念。
四
在英国,杨宪益除了获得了“洋教授”的头衔之外,还收获了自己终身的幸福——一位名叫格莱迪斯•玛格丽特•泰勒的女孩,走入了杨宪益炽热的内心。
这一走入,就是同甘共苦的五十年。
名士并非无感情,相反,名士最大的特点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把感情宣泄到极致。在爱情的滋润下,回国后的杨宪益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到翻译工作当中,翻译是一门苦差事,尤其是中译英,这几乎是非英语母语译者所不敢尝试的艰难工作,杨宪益做到了,并且,做的比西方汉学家们都好。
《阿Q正传》、《儒林外史》、《资治通鉴》、《红楼梦》……各种大部头在杨宪益的笔下都被翻译成美丽隽永的英文,流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家,东方文化头一次这样走出国门,不由得令西方学者惊羡,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文化与精神,都在中国这篇辽阔神秘的土地上。
全国解放后,杨宪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新政权的建设当中,他甚至放下手中热爱的翻译工作,将自己的时间用到了建设新中国的洪流中。
名士多爱国,屈原、嵇康、王国维,无一例外。真正的名士,并不是困顿书斋,也不是放荡形骸,而是以一种独有的热情与世界观,去面对时间的一切美好。
1949年之后,洋教授杨宪益成了新政权的普通劳动者之一,转变身份后的他代表“南京市民革”草拟了支持新中国建设的宣言和讲话,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他还写了一系列文章,宣传和解释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土地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文艺政策乃至宗教政策。在那些日子里,杨宪益简直成了新中国在南京的“新闻发言人”。虽然他不是***员,却早已把自己当成党员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面前,他疏忽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甚至三儿子、小女儿杨炽出生时他都不在身边。那时他在一大堆头衔中间周旋,除了编译馆“接管工作组组长” 以外,他还是南京市民革筹委会负责人、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理事,甚至他还被任命为南京市政协的“副秘书长”,在忙的昏天黑地的年头里,杨宪益是充实的。
在南京的日子里,他与陈毅、柯庆施等***都成了酒桌上、书房里的朋友。
1953年,毛泽东接见了杨宪益,问他,“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
“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杨宪益不暇思索地反问。
名士始终是名士,无论他工作多忙,多么爱国,一旦进入到他感兴趣的领域,他会迅速地暴露出来他的性格,自信,果敢,甚至有些自我,但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才情与底气,哪怕在当时几乎被神话的毛泽东面前,三十多岁的杨宪益,依然没有丝毫的掩饰。
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文革”中的杨宪益受尽了磨难。但他自信、蔑视权贵的名士态度,更是暴露的一览无遗。
他鄙夷四人帮、林彪等人的做派,他喜欢饮酒,借酒浇愁,于是,他成了监狱里“酒气最香”的囚犯,在偶然间听广播时,他听到在国家***排序中没有林彪,他判断,肯定是林彪下台了。
于是,深感兴奋的他将“红宝书”中第二页关于林彪的语录撕掉,扔掉。一周以后,狱卒检查时看到杨宪益的“红宝书”少了一页,什么话也没说。
杨宪益高兴地告诉狱友们,林彪垮台了。
消息还未正式公布,杨宪益却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向广大的受难狱友们告知了自己的这一猜测,如果他猜测有误,这在当时必然是杀头的罪,但名士是不怕死的——且看骂曹的孔融、击鼓的祢衡、张狂的徐文长,还有弹琴的嵇康,有谁把杀头当一回事儿?
杨宪益不怕杀头,没过几天,事情果然是他估计的那样,林彪折戟沉沙,他自己也被放了出来,几年的牢狱生涯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人生的又一次感悟罢了。
五
杨宪益一生,有三个头衔,洋博士,真名士和革命者这三个头衔,在这三个头衔中,“真名士”最能反映杨宪益的性情。
“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点过时的语汇,但现在的我们似乎喜欢旧事重提,在西南联大、之江大学、燕京大学的吉光片羽中,在季羡林、胡适、梁实秋的背影里,我们常会凭借一些文字找到些许怀旧的安慰,但我们在严肃地面对“钱学森之问”时,又骤然失语——什么是大师?什么是名士?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如果一个小学生追打自己的老师,我们会给他严厉的处罚,但是,如果当时杨宪益受到了严厉苛刻的处分,是否会有一代名士的将来?
如果一个青年学子敢于和老师叫板,今天能否还有黄佐临这样的老师,以宽宏大量的胸怀去劝导一名学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师生关系能否发展成为半个世纪那样的莫逆之交?
如果一个翻译家,他以一种极大地热情去面对他的翻译工作,去皓首穷经地面对传统经典,我们能否让他不至于在“出版产业化”的滚滚洪流中获得一份养家糊口的机会?
如果一个敢于发牢骚、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不再被“处理”掉,或者被某些机关、个人当作“怪人”而“打入另册”,我们是否离那个大师云集的时代,更进一步?
似乎太多的如果,却没有一个答案,一个民族的前行,除了科技的发达、技术的革新之外,似乎更需要一些类似于脊梁、血脉与精神的东西,所以,我们不期望驾鹤西行的一代名士,会成为一个让我们望尘莫及的绝代名士,仅此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