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第1张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原文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选自八下语文书 第四单元 十七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八上语文书 第一单元 第二课(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我、北京京剧院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9年考入中国西南联大中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与他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整体感知

 全文隐隐贯穿下面这样一条思路。

 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使文章语言显得过渡自然。

 第2、3段,说鸭蛋在家乡的知名度以及鸭蛋的特别。

 这段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第4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了“鸭蛋络子”。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但也许有读者还会存有一丝疑惑: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

 这就涉及到文章主旨方面了。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平淡而有味,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也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生字词,理解生僻词语意义;

 2通过梳理文章,了解文章脉络;

 3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写作背景;

 4体会文章语言上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5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珍惜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基础字词

 拼音

 1典型字

 腌(yān)

 门楣(méi)

 练囊(náng)

 袁枚(méi)

 苋(xiàn)

 焉(yān)

 拧(nǐng)

 车胤(yìn)

 门槛(kǎn)

 粽子(zòng)

 手腕(w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大襟(jīn)

 系(ji)鸭蛋络子

 2多音字

 扎 zhā扎根 zhá挣扎 zā扎彩

 拧 níng拧毛巾 nǐng拧开 nìng拧脾气

 络 luò络绎 lào络子

 槛 kǎn 门槛 jiān 槛车

 字形

 楣 门楣 硝 硝烟 隍 城隍 舱 船舱

 媚 妩媚 销 销售 煌 辉煌 沧 沧海

 嵋 峨嵋 消 消失 徨 彷徨 沦 沦陷

  词语释义

 重点词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城隍庙:为传说中主管某座城的神建的庙。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

 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腌:把鱼、肉、蛋、蔬菜、果品等加上盐、糖、酱、酒等。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苋菜: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白嘴:文中指光吃咸鸭蛋而不就饭。

 避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白嘴吃:不就其他东西,直接吃。

 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练,白色的绢。

 近义词

 郑重-慎重

 都是形容词,都有认真的意思。不同的是,"郑重" 意思是严肃认真,而"慎重"意思是谨慎认真。在词语搭配上也有区别,如"郑重其事""郑重声明""慎重处理""态度慎重"等。

 担忧-担心

 都是动词,也可以作名词。都有不放心的意思。一般常用于可能出现不如意的情况。"担忧"不仅指放心不下,还有忧虑、发愁的意思,语意较重。一般不带宾语。如"妈很为你担忧";"担心"只指放心不下,语意较轻,常带宾语,如"妈很担心你"。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一尺来长的**、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

 剖析:用小孩子的眼光与语气,评价地方的风俗,真切而实在。"道道"一词明显含有地方特色,用在这里,平淡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2、出鸭。鸭多。

 剖析:"出鸭鸭多",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剖析:"一扎下去""就冒出来"两相对比。特别是用"一就"的句式,写出了高邮咸蛋的质细而油多的特点。作者对高邮蛋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突现了文章的主旨,赞美高邮咸蛋,歌颂故乡可爱。

 4、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剖析: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二、重点语段

 1、"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至"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剖析:这一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依次写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谈端午风俗时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前文看似闲笔,实际上渲染了"端午"的浓烈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所以谈"端午风俗"也是必要的。

 2、"高邮的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剖析:这段写家乡腌蛋的特点。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嚼石灰"又极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让人跃跃欲试,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

 结构简析

 文章叙述了 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高邮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主题有如下表述:

 1、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2、文章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3、本文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审美鉴赏

 文章从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出发,引出高邮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产--咸鸭蛋。在对此的介绍中,洋溢着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如文中的"哦!你们那儿出咸鸭蛋!"以人们的惊讶和熟知的语气来体现咸鸭蛋的名气。"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特别"二字,可见咸鸭蛋在外人心中的地位,"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中的"完全不能",作者用全盘否定的语气突出家乡特产的优点,在不知不觉的夸耀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对咸鸭蛋的喜爱,对身为高邮人的自豪。

 高邮的咸鸭蛋之所以如此的出彩,我想与端午节中"吃十二红"还是有联系的吧,红是红火,咸鸭蛋越红,人们就更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反过来,人们愿意把它当做十二红之一,咸鸭蛋就会越红。两者相辅相成。同样,咸鸭蛋越出名,就越能代表高邮,越能代表高邮,咸鸭蛋就会越好!水涨船高。

 这也许就是民俗!作者选择了咸鸭蛋做为自己家乡的荣誉,亲爱的同学,你会选择什么来代表你的家乡

  问题探究

 问题: 本文记叙的是最普通不过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的作文有什么启示呢

 导思写作来源于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这篇文章又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生活中处处有情趣,只有细心地观察生活才能得到写作的源头活水,也才能真正地掌握写作的真正本源。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才会有对生活更深刻的爱和情。

 探究第一步:细细品味《端午的鸭蛋》,进一步体会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艺术:口语色彩浓厚;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第二步:学习了语言艺术之后,体会文章源于生活的特点,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五味》(汪曾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qi350rGQD452McVQDAeeQ

密码:r9gm    

书名:五味

作者:汪曾祺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04

页数:177

内容简介:

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当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仅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中国人讲究寓教于乐,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几篇谈美食例如《吃食与文学》的文章里,他犹如邻家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点也不讨厌他,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挺可爱的小老头。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1 汪曾祺散文好词好句

我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到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这个意思其实古人早就说过黄梨洲<文案>卷三<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云: "予读震川之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归有光的名文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我受到影响的也只是这几篇归有光在思想上是正统派,我对他的那些谈学论道的大文实在不感兴趣我曾想:一个思想迂腐的正统派,怎么能写出那样富于人情味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呢?这个问题我一直还没有想明白

"他是真正做到 "无意为文",写得象谈家常话似的他的结构 "随事曲折"若无结构他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他的<项脊轩志>的结尾: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平淡中包含几许惨恻,悠然不尽,是中国古文里的一个有名的结尾,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趋舍不同,静躁异趣,杜甫不能为李白的飘逸,李白也不能为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词宜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耆卿的词宜十三,四女郎持红牙板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国的词可分豪放和婉约两派,其他文体大体也可以这样划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因为什么,豪放派占了上风,茅盾同志曾经很感慨地说:现在很少人写婉约的文章了" 十年浩劫,没有人提起风格这个词,我在 "样板团"工作过, 江青规定: "要写大江东去,不要小桥流水"我是个只会写小桥流水的人也只好唱了十年空空洞洞的豪言壮语 _____以上摘自 <谈风格>

"<边城>激怒了一些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因为沈从文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他们规定的模式写作"

"第一条罪名是<边城>没有写阶级斗争,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针对这样的批评,沈从文作了挑战性的答复: "你们多知道要作品有"思想",有"血"有 "泪",且要求一个作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到故事发展上,人物语言,甚至一本书的封面上,目录上你们要的事多容易办,可是我不能给你们这个,我存心放弃你们。。"

"第二条罪名,与第一条相关联,是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脱离现实生活, <迷城>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 <边城>有没有把现实生活理想化?这是个非常叫人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小说叫边城?这是个值得想一想的问题 <边城>不只是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 因为想留住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2 汪曾祺作品里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1、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2、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3、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4、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5、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6、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7、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8、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9、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10、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11、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12、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13、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14、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15、他(闻一多)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

3 汪曾祺散文 语句

《汪曾祺散文 》语句:

1、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2、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3、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4、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5、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藏书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文图书馆的藏书。就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搜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6、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7、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8、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简介汪曾祺: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4 关于汪曾祺的名句

1、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说故事。

——汪曾祺《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 《冬天》

3、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汪曾祺《文与画》

4、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 惟悠闲才能精细。 不要着急。

——汪曾祺《岁朝清供》

5、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五味》

6、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汪曾祺《一辈古人》

7、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曾祺《跑警报》

8、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汪曾祺 《大淖记事》

9、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徙》

10、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

——汪曾祺《邂逅》

11、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汪曾祺 《蒲桥集》

12、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 汪曾祺《岁朝清供》

13、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汪曾祺 《人间草木》

14、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

——汪曾祺《老味道》

15、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汪曾祺《文与画》

16、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曾祺《四方食事》

17、四处走走,你会热爱这个世界。

——汪曾祺《随遇而安》

18、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汪曾祺《老味道》

19、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汪曾祺《复仇》

20、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

——汪曾祺《豆汁儿》

21、心闲如静水, 无事亦匆匆。

——汪曾祺《美国家书》

22、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了,我就得走了。

——汪曾祺《双灯》

23、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汪曾祺《跑警报》

24、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汪曾祺《找点乐子》

25、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汪曾祺《慢煮生活》

26、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汪曾祺《咸菜茨菰汤》

27、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

——汪曾祺《钓人的孩子》

28、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29、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30、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

——汪曾祺《水蛇腰》

5 汪曾祺散文/世纪文存好词好句

汪曾祺散文

作者:汪曾祺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1

ISBN:7020050344

字数:200000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定价:21 元

内容提要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编者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时光五载已过,编者又在此基础上精编出这套“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十六种。经再次遴选,本丛书不仅每册新增加五万余字,而且每册还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专著全集30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编辑推荐

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目录

我的家乡

文游台

观音寺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舍

泡茶馆

跑警报

自得其乐

自报家门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国子监

钓鱼台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爷

老不闲抄

胡同文化

我是一个中国人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五味

寻常茶话

食豆饮水斋闲笔

韭菜花

果园杂记

葡萄月令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湘行二记

泰山片石

北京的秋花

林肯的鼻子

美国短简

香港的鸟

谈风格

谈谈风俗画

“揉面”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关于《受戒》

6 汪曾祺作品集句子赏析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的作品有

《小学校的钟声》《老鲁》(1945年)

《复仇》(1946年)

《鸡鸭名家》《异秉》(1948年)

《羊舍一夕》《看水》(1962年)

《骑兵列传》(1978年)

《受戒》《塞下人物记》《岁寒三友》(1980年)

《黄油烙饼》(1983年)

《跑警报》(1985年)

《瑞云》《黄英》《蛐蛐》(1987年)

《双灯》《捕快张三》《同梦》(1989年)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小芳》(1991年)

《老虎吃错人》《人变老虎》《樟柳神》(1992年)

《护秋》《尴尬》(1993年)

《鹿井丹泉》《喜神》《丑脸》(1995年)

《三列马》《大尾巴猫》《去年属马》(1997年)

散文

《花园》

《前天》(1946年)

《冬天的树》《下水道和孩子们》(1956年)

《国子监》(1957年)

《关于葡萄》(1981年)

《旅途杂记》(1982年)

《天山行色》(1983年)

《翠湖心影》《昆明的雨》(1984年)

《昆明的果品》《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1986年)

《金岳霖先生》(1987年)

《林肯的鼻子》(1988年)

《我的解放》《四方食事》(1989年)

《多年父子成兄弟》《贾似道之死——老学闲抄》(1991年)

《自得其乐》(1992年)

《草巷口》(1995年)

《晚翠园曲会》《北京的秋花》(1996年)

小说集

《邂逅集》(1948年)

《羊舍的夜晚》(1963年)

《晚饭花集》(1985年)

《茱萸集》《菰蒲深处》

散文集

《关于葡萄》(1981年)

《逝水》《蒲桥集》《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初访福建》

艺术小品集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

《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编剧

《范进中举》(1954年)

《王昭君》(1962年)

《红岩》(1965年 )

文集

《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7052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