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被誉为“抒情的人文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学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对戏剧、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研究,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北京文艺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靖中学。1939年夏,他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并以第一志愿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文联主办的羊舍一夕主编。1961年冬天,羊舍的夜晚是用毛笔写的。1963年,异秉正式出版。1981年1月雨花出版。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因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关于汪曾祺旅游景点: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文学馆、汪曾祺故居。
人的生命
学习经历
1925年,汪曾祺进入高邮县第五小学幼儿园。1926年秋,汪曾祺进入县城第五小学。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京中学读高中。
1937年日军占领江南,江北告急。正在读高二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京中学,转学到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盐城临时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秩序被战争打乱了。汪曾祺勉强读完中学。战后,汪曾祺随祖父和父亲在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子里的一个小修道院里避难了半年。他在小说受戒里描述了这个修道院。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并以第一志愿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大学期间,汪曾祺和同学在校园里创办了文聚杂志,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和小说。
解放前夕
1944年,为了谋生,汪曾祺在昆明北郊坎农基由联大学生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老师。在从教的两年时间里,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了小说复仇。经沈从文推荐,发表在郑振铎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上。除此之外,他还写了职业,落魄,老鲁等小说。在此期间,汪曾祺认识了中国建设中学教师石,并确立了恋爱关系。
1946年秋,汪曾祺从昆明到上海。经李健吾介绍,他在私立致远中学当了两年老师,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期间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小说。
1948年初春,汪曾祺离开上海前往北京,与北京大学外语系助教石会合,暂时留在北京大学。失业六个月后,我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了一份工作。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汪曾祺报名参加“四野”南下工作组,被留在武汉接管文教单位,后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学任副教导主任一年。
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书之一,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汪曾祺早期的八部作品: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07000。五月,嫁给了史。
解放时期
1950年,北京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W
1958年夏,被划为右派,分配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动,暂时留在农科所协助工作。
1961年春,农科所请汪曾祺在固原马铃薯研究站绘制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不幸的是,手稿在文革中被毁。
1961年冬天,囚犯是用毛笔写的。年底,汪曾祺调任北京京剧团担任编剧。
1963年,鸡鸭名家正式出版。这是汪曾祺的第二本作品集。
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据沪剧邂逅改编的同名京剧,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党和国家***、朱德、董等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对演出的成功表示祝贺。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汪曾祺因右倾问题被关进牛棚,但1968年很快被解放。
1970年5月21日,汪曾祺因为对京剧北京文艺的修订和加工做出了贡献,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大门。
晚年
1977年发表民间文学论文范进中举,这是汪曾祺在文革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
1978年12月,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汪曾祺深受鼓舞,创作热情逐渐高涨。
1979年,小说民间文学出版于第11期羊舍一夕,这是汪曾祺文革后发表的第一部小说。
1980年羊舍的夜晚小说发表在芦荡火种十月号。
1981年1月沙家浜出版。4月花儿的格律发表于骑兵列传。这一年,汪曾祺的优秀作品不断出版,小说创作日趋活跃。10月,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汪曾祺时隔多年回到家乡访问。
1982年,汪曾祺新作继续。1983年,汪曾祺的创作更加活跃,发表了近20篇小说、散文、评论等。全国各地。
1985年在年初结束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
1987年2月26日,汪曾祺在北京入党。4月16日,汪曾祺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云南。10月,汪曾祺应安吉尔和聂华苓的邀请,赴美参加为期三个多月的国际写作活动。
1988年,没有新的小说,偶尔发表一些散文随笔。
1989年1月,人民文学与台北受戒同步行动,发行汪曾祺作品专辑。
1990年2月24日汪曾祺写散文北京文学。
1991年5月,异秉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1992年4月,散文集雨花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1993年6月,以家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大淖记事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春,应台湾省北京文学邀请,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文学研讨会”。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因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的拼音是wāng zēng qí。
汪曾祺(1920-1997),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他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代表作有《邂逅集》《受戒》《大淖记事》等。
人物经历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
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任教师两年,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这期间,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小说。
1948年初春,汪曾祺离开上海到北京,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助教的施松卿会合,临时借住在北京大学。失业半年后,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工作。
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50年,北京市文联成立。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作者)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
《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
《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
汪曾祺著作目录
《邂逅集》,1949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羊舍的夜晚》,196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1982年8月,北京出版社。
《晚饭花集》,1985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寂寞和温暖》,1987年9月,台湾新地出版社。
《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10月,漓江出版社。
《晚翠文谈》,1988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茱萸集》,1988年9月,台湾联合出版社。
《受戒》(法文版),1989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蒲桥集》,1989年3月,作家出版社。
《晚饭后的故事》(英文版),1990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旅食集》,1992年4月,广东旅游出版社。
《汪曾祺小品》,1992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1992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随笔选集》,1993年6月,沈阳出版社。
《菰蒲深处》,1993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榆树村杂记》,1993年9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草花集》,1993年9月,成都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4卷5册),1993年9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塔上随笔》,1993年11月,群众出版社。
《老学闲抄》,1993年1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异秉——汪曾祺人生小说选》,1994年9月,甘肃文艺出版社。
《五味集》,1996年1月,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矮纸集》,1996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逝水》,1996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选集》,199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独坐小品》,1996年1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
《去年属马》,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199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各地的新华书店不同,实在是无法确定能否买到,希望对你有帮助!
代表作品
《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 《黄油烙饼》、《葡萄月令》 。
人物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人物评价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品:《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汪曾祺。本文主要讲述了三代人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文章以写真实、说真话、抒真情为特点。
作品鉴赏:
本文作者记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文章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招待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短篇高手”汪曾祺先生一贯的幽默风趣风格。
做父亲的能尽量保持一点童心,与儿女处成兄弟一般的关系,或许是父子人伦一种较高的境界。那么,推而言之,多年夫妻能否成兄妹?多年母女能否成姐妹?倘如是,人间亲情将更温馨,更融洽。
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中国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的心领神会。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
这应该是中国父子关系比较好的状态,显然与西方不同。东方人,就像诗,贵在含蓄。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1 汪曾祺散文 语句
《汪曾祺散文 》语句:
1、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2、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3、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4、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5、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藏书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文图书馆的藏书。就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搜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6、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7、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8、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简介汪曾祺: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 汪曾祺散文好词好句我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到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这个意思其实古人早就说过黄梨洲<;文案>;卷三<;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云: "予读震川之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归有光的名文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我受到影响的也只是这几篇归有光在思想上是正统派,我对他的那些谈学论道的大文实在不感兴趣我曾想:一个思想迂腐的正统派,怎么能写出那样富于人情味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呢?这个问题我一直还没有想明白
"他是真正做到 "无意为文",写得象谈家常话似的他的结构 "随事曲折"若无结构他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他的<;项脊轩志>;的结尾: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平淡中包含几许惨恻,悠然不尽,是中国古文里的一个有名的结尾,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趋舍不同,静躁异趣,杜甫不能为李白的飘逸,李白也不能为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词宜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耆卿的词宜十三,四女郎持红牙板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国的词可分豪放和婉约两派,其他文体大体也可以这样划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因为什么,豪放派占了上风,茅盾同志曾经很感慨地说:现在很少人写婉约的文章了" 十年浩劫,没有人提起风格这个词,我在 "样板团"工作过, 江青规定: "要写大江东去,不要小桥流水"我是个只会写小桥流水的人也只好唱了十年空空洞洞的豪言壮语 _____以上摘自 <;谈风格>
"<;边城>;激怒了一些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因为沈从文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他们规定的模式写作"
"第一条罪名是<;边城>;没有写阶级斗争,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针对这样的批评,沈从文作了挑战性的答复: "你们多知道要作品有"思想",有"血"有 "泪",且要求一个作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到故事发展上,人物语言,甚至一本书的封面上,目录上你们要的事多容易办,可是我不能给你们这个,我存心放弃你们。。"
"第二条罪名,与第一条相关联,是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脱离现实生活, <;迷城>;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 <;边城>;有没有把现实生活理想化?这是个非常叫人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小说叫边城?这是个值得想一想的问题 <;边城>;不只是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 因为想留住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