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金书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和最后出现的顺序是哪两种

隶书金书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和最后出现的顺序是哪两种,第1张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商代之前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殷商时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西周时期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汉朝时期

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唐朝时期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宋朝时期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新中国时期

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汉字发展史 - 汉字谐音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与“童”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夜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与“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汉字发展史 - 汉字的发展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起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时期。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汉字(即最早的甲骨文)起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时期。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之前在某问答社区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甲骨文是不是真的存在,有没有可能是后人编造的。

提问者认为在历代史书中没有甲骨文的相关记载,所以甲骨文可能是伪造的,以下是问题的截图:

这个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个提问者怀疑一切的精神也是真的让人佩服。不过他的这些疑问还真的挺有迷惑性的。

下面是我整理和修改后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从四个方面论证甲骨文一定是存在的。

先说说王懿荣这个人,看他是不是真的有本事发现一种新的文字。

王懿荣并不是提问者所说的古董商,他是光绪六年的进士,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

他在1899年于一种叫做“龙骨”的中药上发现甲骨文时,担任国子监祭酒,负责管理皇家最高学府太学。

可能我们对于担任国子监祭酒没什么概念,那么数一下历代曾担任国子监祭酒的人物,就知道王懿荣当时有多厉害了。

像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王阳明的好友、明代著名理学家湛若水,除掉严嵩的徐阶等都担任过该职。能担任管理太学的国子监祭酒说明王懿荣本人的学术水平是不用怀疑的。

除了个人的能力,活跃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乾嘉学派以考究见长,为王懿荣等后世学者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考究技巧和经验,所以受时代环境的影响,王懿荣的考究能力也足以令他确定一种新的文字。

提问者提到历代史书中没有提到过甲骨文。

确实,没有什么史书提到甲骨文这种确切的东西,但是在《史记·龟策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也就是记载上古的君王做事情前会进行占卜。

虽然没有提到占卜使用甲骨文记录,但是使用龟甲占卜这件事情是确凿无疑的。而甲骨文正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

另一方面,其实史书没有具体记载使用何种文字记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祖先创造文字的主要目的是记录、传递信息,所以在文字产生的初期,是将其作为工具使用,很少会有人想到将这种基础的工具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或历史记录对象。

只有文字发展得较成熟了,有多个演变时期了,才会有人想到研究文字的演变。

金文是早就确定的文字了吧,那先秦两汉的史书中有多少对金文的记载呢?翻开先秦两汉的史书,除了对历史大事、人物的记载,就是对制度、风俗等的记载。

对于文字的起源、演变、意义等的系统研究要一直等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出现。

提问者说甲骨文只在商朝存在。

所谓甲骨文只在商朝存在的看法其实是不正确的。甲骨文在商代后并没有消失,而是以金文的形式存在着。

我们知道文字是一种事物,其演变是具有渐进性的,为什么甲骨文能迅速被罗振玉、王国维等大家释读?如果甲骨文与已知文字非常不同,想要快速释读几乎是不可能的。

甲骨文虽然古老,但并不是与已有文字完全不同,事实是,金文中有许多的文字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或者是有明显的演化、继承痕迹。

就算是我们现代人也能一眼认出很多甲骨文的文字,像我文章的几个小标题都是甲骨文,大家有认不出来吗?

我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可以看到,“女”字的金文相对甲骨文变得更加圆润,这主要是书写工具的变化和人们对于美观的追求,但没有发生书写笔法以外更多的变化。

由于车的实物的演化(到周代马车有了更多的部件),“车”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还是很容易判定这是一个字。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已经发现了,金文中有许多字形与甲骨文的非常相似。所以甲骨文在商代后并没有消失,只是以金文的形式继续存在。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反应了当时器物的形状,想知道甲骨文是不是当时的学者伪造的,只要看看甲骨文的字形与后来的考古发现的器物的形状是否吻合即可。

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酒”字。

可以注意到,该字的右半部分是盛液体的容器,是尖底的,这种容器在商代时就已不用,很显然是较早的器物的反应。

事实上,在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就出土了大量类似的小口尖底瓶,在陕西省博物馆就能看到,如下图:

甲骨文是在1899年被发现,20世纪初被集中释读,而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直到20世纪中期的1953年才被发现。所以当时的学者不可能伪造出这种字形。

同时,半坡遗址时间远早于商文化,而商文化的文字竟反应了更早的半坡遗址的器物类型。

再加上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我们完全可以推测,不仅甲骨文不是伪造的,在甲骨文之前很有可能有更古老的文字。

所以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甲骨文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给河南安阳打个广告: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安阳殷墟遗址看一看,那里展览有大量的甲骨文实物。还开设有中国文字博物馆,介绍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经过了将近四个小时的车途;经过了一路的颠颠簸簸;经过了一路的期待与激动,中午到达了目的地——北京!

首先,我们到达中国科技馆,科技馆的外形就像一个巨大的魔方,雄伟壮丽又带着些许神秘。经过漫长的等待,满含着一颗激动的心,费了力牛二虎之力,却只看到了拥挤的人群,有点让我大失所望。不过经过我们的努力与坚持,终于脱离了人海,进入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型齿轮,非常壮观,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望。老师整顿好纪律便开始带领我们参观展馆一层,一层是科技馆大型展品最多的地方,展现了我们祖先的博大精深,有雕刻精美的甲骨文,有嗡嗡作响的大水车,还有惟妙惟俏的皮影,可精彩了!走在玻璃透明道上,感觉如履薄冰,虽让人战战兢兢,却又极其锻炼胆量!有的人在上面仓皇而逃,有的人犹豫不决,有的人则来去自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华夏之光展厅,整个展厅利用了各种先进的展示手段,让我们在亲身体验中体会到了祖先的创造,了解了古代发明的构造与原理。

第二层则是关于探索与发现的,分为宇宙之奇、物质之妙、运动之律、声音之韵等八大展区。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可是又是唯一的!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家园!在所有的项目中,我最喜欢镜像迷宫,一进去便看到很多个一模一样的自己,一下把我心中的好奇心点燃了,不禁感叹科技的力量!

第三层则是关于科技与生活的,让我们对身体的一些构成,一些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还拍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在照片中,我们都成了天气预报的主持人,化身为小主持人的我们,有的人表现的很腼腆,有的人表现的落落大方,有的人则表现的很严肃!拍照结束的我,因为些许疲倦便“席地而坐”,但是休息了一会就活力满满了,忽然抬头一看,发现了一个大红心脏,心脏旁的血管错综复杂的交织着,并且亮暗间有一定的间隔,表现了人的心脏的活动过程。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没有参观4楼便依依不舍的上了大巴车,踏上了回家的征途。

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隐约看见西方夕阳的红晕,时间流逝,回想今天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身边几只小鸟飞过,为我们这次旅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写作指导:河北省青少年专注力训练营助教:王术娜)

与笔为友作文1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我们也应当去外面看看,和大自然交个“朋友”!

 有了这个朋友,就无须担心迷路,被砍到的大树和北极星会为你引路。

 有了这个朋友,你就不必担心晾晒的衣服被雨淋湿,乌龟、蜻蜓和蚂蚁会给你启示。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逗我的小乌龟玩,可是,我发现小乌龟原来干燥的龟壳上怎么一下子变得湿湿的,于是,我便喊了:“妈妈,快过来看,小乌龟在出汗呢!”妈妈听到我的叫喊,过来一看,叫道:“不好!”随后便匆匆忙忙地跑到了阳台上,把晾着的衣服收到了屋里,我惊异地问妈妈:“老妈,天很好,你为啥把衣服都收进来呢?”妈妈笑了笑说:“龟背潮,下雨兆。刚才,你的小乌龟背上湿湿的不就说明要下雨了吗?”果然,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空中落下。

 不过,只知道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探求。想要了解这位“朋友”还是要花一番功夫的

与笔为友作文2

 写字是一件情趣高雅的事,尤其是毛笔字。练习写字,博览名贴,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练习写字,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练习写字,可以让我们走近古代先贤,接触当今名家,就会明白自己还有多长的路要走,不再固步自封,更不能目中无人,培养谦逊好学的美德。

 四年级的时候我来到了书法班,有幸认识了书法,我对书法的常识却是一窍不通,“它们认识我,我却不认识它们。”

 我却不在乎,俗话说:堂堂正正写字,端端正正做人。我决定先从正楷练起,一笔一划的认真写着。慢慢地,我沉浸其中,明白了“文房四宝”还有这么大的学问;领略了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的风采,熟识了唐代“欧颜赵柳”楷书四大家;也渐渐邂逅了甲骨文、大篆、小篆,结识了汉隶、行草书、更走进了楷书的怀抱。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如饥似渴的学习者,慢慢融入了其中。

 有时候,我忽然觉得这些字好像有生命似的,不时在对我招手。“手”,这个字就像我们人的手一样生动有色;“人”,这个字好像有灵性似的,在米字格里走来走去,这时候我真不忍心将他们括在方格里,真想让他们从方格里走出来得到自由,拥有自己的地盘。

 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我慢慢爱上了与墨共舞的日子,每天畅游在书法的海洋中。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积累着,我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书友,字也越写越漂亮。我觉得只要有恒心的支撑,“铁杵磨成针”,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学有所成,成为别人羡慕的书法人。

与笔为友作文3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天天都能陪伴在我的身边他就是我的——笔。

 这位好朋友,天天都能陪伴着我,在我伤心时,他仿佛在说:“不要哭,你可是要做男子汉大丈夫的人,你不可以哭。”在我悲伤痛苦时,他就会出现在我面前。他仿佛就在安慰我,叫我不要伤心,无论我在哪里,他都可以出现在我面前,他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

 每天放学,我一回到家,把书包放下,我正想把电视打开的时候,我的好朋友——笔,又过来了,他仿佛就在说:“快写作业,快写作业,写完作业了再看电视。”我只能答应他了。然后我就打开书包,拿出我的作业出来写了。我拿起了他就写起作业来了,每当我有什么题目不会写,他就像一位教师,在教我写作业,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步步高点读笔,哪里不会点哪里。

 上学时,我都会把他带在身上,因为有时候有些同学路过时,他们会一不小心撞到我的课桌边上,我的笔就会从课桌的抽屉里掉出来,我不能让我的笔受到伤害,所以我就把他天天的待在我的身边。他要是受到了伤害就会开始闹情绪,变得很不友好,把墨断了就写不了字。保护好他才是最好的办法。

 我的好朋友他的本事可是很大的,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其他方面上,我要是没了他就会变得不知所措。朋友我不能没有你。

 与笔为友是一件非常令我快乐的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7756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