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莫读李清照,人生最苦是相思

少年莫读李清照,人生最苦是相思,第1张

诗经情话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生,用跌宕起伏,历经沧桑来形容并不为过。了解她的生平后,难免不会对这位才女心生怜惜。

常有人感叹: 年少莫读李清照,人生最苦是相思。

尘烟如梦,人间悲喜。

李清照用7首词,写尽了世事无常。

1《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首《如梦令》,让李清照名动天下,彼时她还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

出身在书香门第,父亲又是苏门学子,领着高官厚禄,那时的李清照无忧无虑、逍遥惬意,所以可以肆无忌惮地酒醉到日上竿头。

风姿绰约的她,才华出众的她,成了当时京城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李清照的倾慕者可以挤满汴梁城的整个官道,但却没有一个能扣开她的心扉。

饶雪漫曾经说过:“ 少女心事最迷人,千山万水抵不过微微一瞥。心里的少年应该是疯长的草和想象的春天。

少女在期待,期待可以邂逅心爱的人,卷帘后,花影间,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心中的爱意。

那时,年少,真好,也正好。

2《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18岁那年,李清照邂逅了21岁的赵明诚。

他们一见钟情,她为他披上嫁衣,他帮她早起画眉。

初春时节,春心萌动,有些馋酒,更有些思念在外求学的赵明诚。

初为 的李清照,多少有些“悔教夫婿觅封侯”,但是一想到两人婚后“共好金石”、“锦书传情”的琴瑟和鸣,就心生无限蜜意。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人这一生最大的运气,恐怕就是等到此生唯一的那次不期而遇。

只是有些人早早就能遇见,有些人却要耗尽一生。

3《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增广贤文》中说:“三穷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

生活无常,总会给你带来意外,是喜是忧难以预料。

就在李清照享受着婚后的甜蜜时光,一场突如其来的 ,将自己的父亲卷入事业的深谷。 父亲被赶出朝堂,同朝为官的公公又因为和父亲阵营相左,无法施以援手。

恰巧这个时候,丈夫又负笈远游,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她分担忧愁。

这么多年来,这是李清照第一次感觉到了酒的苦涩。

往后余生,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再难遇见那位天真烂漫的少女。

一个人真正成熟,也许就是从体验到世事无常开始的。

4《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人们常说婚姻里有“三年之痛、五年之冷、七年之痒、十年之伤”。

李清照和赵明诚,走过爱情里的浓烈如火,也经过了围城中的耳鬓厮磨,但是依然没能逃脱“7年”的魔咒。

因为无子嗣,赵明诚慢慢疏远起李清照,而且在家人的撺掇下,纳妾的事情也暗自被赵明诚提上了日程。

后来赵明诚在外地做官,两人相处的时间就更少了,李清照经常一个人独自喝闷酒。

佛陀在《长阿含经》中有言: “恩爱无常,会合有离。”

多少相爱的人,曾经爱到死去活来,可后来走着走着,风风雨雨都过去了,平平淡淡却冷了。

爱情就这么无常又无情,无情的不是时间,而是人心的善变。

5《菩萨蛮》(节选)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因为纳妾的事情,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可还没等他们面对面地处理这件事情,北方的金王朝开始率军南下,屠戮中原。

徽钦二宗都成了阶下囚,他们这群布衣臣子当然也没落着好,幸存者在一片惊慌失措中,流落江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河之遥,却成生死之界;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人生无常,最无常的就是这“命运”二字。

没有人愿意离开故土,但是生逢乱世,盛世家国都可瞬间瓦解,更遑论浮萍的人命呢?

此后,李清照的每一次醉酒,都缠绕着无限的家国哀思。

6《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

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初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衣冠南渡,匆忙间,那些见证了李清照和赵明诚昔日甜蜜爱情的金石古玩,被逼无奈之下沉入江河。

但是更让她痛彻心扉的是, 丈夫因为感染疟疾,不治身亡。

他虽然有负于她,可她始终对他一往情深。

所爱之物遗失殆尽,所爱之人也撒手而去。

自此,人世间就只剩下李清照,茕茕一人。

“酒醒时、往事愁肠。”

重阳佳节,形影相吊,个中孤苦,更堪与何人说?

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当你离开了,无论有多少怨有多少恨,我还是会记得你当初让我心动的样子。

本以为余生很长,可分离总是猝不及防,还没来得及好好告别,就已经匆匆散场。

7《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首《声声慢》成了李清照晚年的注脚。

没有人会钟情于孤愁,只是不想再失望罢了。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不想去寻找新的人生,但是老天太会捉弄人。

再婚的丈夫张汝州,只为她的家产而来,在得知她的所有收藏尽数毁于战乱后,竟然对她拳脚相加,还得意洋洋地把自己科举作弊的勾当也说了出来。

李清照这一生活得何等骄傲,就连赵明诚纳妾都要偷偷摸摸地避讳她,岂能容忍张汝州这样的小人猖狂?

她将丈夫告上公堂,公开离婚。

尽管宋代法律规定,无论什么原因,妻子告丈夫,就得坐牢。

但这就是李清照,喝过最浓烈的酒,写过最深情的词,也敢反抗这世间最可恨的人。

她被上天宠爱过,也遗弃过;体会过最美的相遇,也经历过最心酸的别离。

世事待她无常,但她终不负此生。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年少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李清照年少时的这首词无意间却唱尽了她的一世悲喜。

知否?曾经鲜衣怒马,怎知无语凝噎。

知否?曾经陌上风流,怎知雨疏风骤。

人生,就像这一池被风雨吹打过的海棠花,你道海棠依旧,却奈何心里伤,未语人先休。

余光中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里写道:“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生命中有太多“知否”,在你想不到的地方。

一苦一甜是滋味;一朝一夕是日子;一喜一忧是生活;一起一落是人生。

只有品味了苦涩,才懂得甘甜的滋味;只有经历了苦难,才知道坚强的美丽。

人间值得,我愿你可大闹一场;人生无常,我愿你且行且珍惜。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作文我想画辛弃疾——600字作文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漫漫长河中,杰出词人辛弃疾可以说是一位建立了灿烂业绩的文化巨星。同时,作为我们济南人的老乡,辛弃疾还是一位一生都致力于统一祖国的民族英雄。近日,记者对这位历史名人的故居进行了踏访。

第一进院落:战袍飘飘宝刀不老

6月5日下午,记者乘车来到辛弃疾的故居——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在四风闸村的东南边,有一片壮观巍峨的仿宋建筑群,在周围的一大片麦地里特别显眼。从村头的公路上远远望去,真有点宋代大宅院的感觉,这片建筑群就是新建的辛弃疾故居。在遥墙镇文化站站长张兆金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村东公路行走,5分钟后便来到了坐北朝南的建筑群旁。

张兆金告诉记者,辛弃疾故居占地293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采取宋代建筑风格,古朴凝重,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落,各进院落展馆、亭榭错落有致,与院内景观谐为一体。

记者看到,这组仿宋建筑群的大门是巍峨壮观的四柱三门石坊,正门横额有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辛弃疾故居”5个大字。整座牌坊气势宏大,蔚为壮观。穿过石坊,为一六角碑亭,石碑正面刻的是稼轩公遗像,下方碑文是“辛公稼轩,名弃疾,字幼安,宋高宗绍兴十年5月11日卯时,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四凤闸村。”背面刻的是“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稼轩历仕始末”。默诵碑刻,词人一生的悲壮历程便历历在目。

碑亭后面是第一进院落的中心,这里矗立着雄伟的辛弃疾塑像,像高28米,用辛弃疾家乡历城特产“绣川绿”花岗石雕塑。只见在绿树鲜花的簇拥下,雕像中的辛弃疾头戴儒巾,身披战袍,腰跨宝刀,昂首凝视远方,一代词人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呼之欲出。

第二进院落:义胆忠魂一代词宗

步入第二进院落,首先看到的是稼轩故里碑,碑高3米左右,上面刻有“稼轩故里”4个镏金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书写。碑基为高台,台周均用雕琢精细的石栏砌成。

绕过稼轩故里碑,宏伟壮观的主展厅便映入眼帘。主展厅由中、东、西三座展室构成,均系木结构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中展室上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楹柱挂对联:“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匾额与楹联皆为郭沫若先生1959年撰写。步入展室,迎门处辛弃疾半身雕像令人肃然起敬。展室四周集中书法、绘画、摄影、木刻、雕塑等艺术手段,构成了62米长的展带,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辛弃疾豪放悲壮的坎坷一生。记者与其他游客驻足观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辛弃疾可是咱的济南老乡!”张兆金对记者说。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他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他曾多次上疏,力陈北伐大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20年。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韩祐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于1207年病逝。

东西展室按“文东武西”的传统方位由雕像和壁画构成。其中,西展室为“义胆忠魂”。室中央坐落辛弃疾身披战袍、视察敌情的一组雕像,形象刻画了辛弃疾鞍马急征、抗击金兵、倜傥英武的儒将之风采,再现了词人当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军营生活。壁画“从大夫之教”到“活捉逆贼”,描绘了辛弃疾驰马渡江、突入军营、生擒叛徒的历历场景,幅幅形神兼备、摄人心魄。

东展室为“一代词宗”,展室中央是辛弃疾豪气逼人、紧锁眉宇的塑像,再现了抗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之情。壁画则从《美芹十论》到“报国无门”,展示了爱国词人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

第三进院落:品操功业不可多得

“辛弃疾不光是一位民族英雄,还是一代文学巨匠!”张兆金指着壁画介绍说,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

在东展室的东侧,在一片竹林的掩映下,一扇木门轻轻推开就来到后院———第三进院落,后院是仿宋民居院落,再现了词人所处的时代氛围,水池、藏书阁、议事亭等仿古建筑慢慢来到眼前,记者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徜徉在800年前的时代中。记者注意到,各个院落四周都由花园环抱,置身其中,花木扶疏,清静幽雅。

山东大学教授刘乃昌认为,辛弃疾是一位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的英雄豪杰,如果仅仅把他当作一个杰出的爱国词人看待,那是不够全面的,尽管他在词坛上享有盛名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其中的许多名篇,如“登建康赏心亭”所写的《念奴娇》和《水龙吟》,“书江西皂口壁”的《菩萨蛮》等等,都是他在担任军政职务时的作品。因此,辛词基本上可称作是英雄豪杰之词、男子汉大丈夫之词。“辛稼轩,词中之龙也。”

在历史上,辛弃疾是一位毕生致力于祖国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和论文在宋末士林广有影响,可惜《稼轩集》明朝以后散亡。今有辑本,仅存诗120余首,已远非全豹。稼轩的创作以词成就最高,词集中有汲古阁影宋本《稼轩词》4卷,又有元刊本《稼轩长短句》12卷。今人邓光铭编撰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收词620余首,最为完备。

作为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彩,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可以说,辛弃疾的品操功业和文学贡献,在古代历史人物中是不可多得的。

与辛弃疾的邂逅作文600字

月夜,我伏在案边,手中是辛弃疾的《破阵子》。读它,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再加上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壮词”不过是辛弃疾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他化身为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本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却只能沉痛慨叹“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他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多数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痛定思痛,当朝当代,钱潮涌地,欲浪滔天。穷乡僻壤衣食问题还没解决,星级酒店有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爱国热忱何在?

将头转向窗外,霓虹灯无比闪耀,我却感到格外刺眼。

作文《辛弃疾对剑说的 话》600字

我读辛弃疾

月夜,我伏在案边,手中是辛弃疾的《破阵子》。读它,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再加上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壮词”不过是辛弃疾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他化身为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本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却只能沉痛慨叹“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他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多数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痛定思痛,当朝当代,钱潮涌地,欲浪滔天。穷乡僻壤衣食问题还没解决,星级酒店有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爱国热忱何在?

将头转向窗外,霓虹灯无比闪耀,我却感到格外刺眼。

我想对辛弃疾说的八百字作文

听惯了“众里寻他千百度”,原贸然以为辛老是僵卧溪堂、伫立愁苦的词家。殊不知辛词婉约中的淡淡情愫含有深沉的政治意味。“词人的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有人说他的豪迈词作稍过了火,也有人说他晚年开始收敛、甚至懦弱。我认为这些言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评价辛弃疾。

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他真正奔走沙场的时间只有二十余年,但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士。他是一个悲愤的武士。闲置二十年对一个满腔热血的武人来说岂止是羞辱。“闲愁最苦”、“烟柳断肠处”都无法真实地描绘辛弃疾心中的痛苦。能让一个九尺男儿写下“断肠”之词,可见他的内心已被煎熬地何等苦闷!后人读着他所谓的婉约名作,读到的是令人怵目的呼唤,使人感受到在他内心堆积已久的愤懑。

他也是一个可悲的武士。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可能日趋渺茫,再加上自己又不被委以重任,辛弃疾心中却还是存有希望。他仍幻想自己的坐骑如曹操的卢那般奔驰于沙场。在大势不在时,仍念着“赢得仓皇北顾”,再“问何人会解连环”,实在令人读罢心中隐隐作痛。南宋局势已无力回天,空有满腔抱负,任凭如何宣泄,也无济于事。可辛弃疾依旧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心情已经不能用悲愤来形容,在后人看来,则已是一种可悲!难怪说他因爱国而生怨,听说在一二零七年的九月,他去世前仍是嘴里不断这喊着“杀敌”知道咽下最后一口气。他有着岳飞的霸气,却不似岳飞的境遇。在晚年的诗作中,他流露出了些许感性的内容,在那首《青玉案》中,不在笑语盈盈中,不在宝马雕车中的脱俗女子仿佛是他自己的写照,他把自己比作是孤高自恃、自甘寂寞的奇女子,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他处境的悲凉。一个堂堂武人竟落得如此境地,真是人生一大悲剧。

辛弃疾的可悲缘于他的生不逢时。倘若他能遇到刘备、孔明这样慧眼识才的君王将相,假使他能够生活在国泰民安的盛世大唐,或许他的命运会改变吧。也许凭着强壮勇猛,它能助蜀汉一臂之力,抑或成为像魏征、狄仁杰这样的贤相。虽然,中国历史舞台上会少一个大词家,但肯定会留有辛弃疾的名字。辛弃疾作为一名武士,一生都念念不忘着战斗,虽然跃马横刀的日子屈指可数,但他仍是一名武士,是一位被后人景仰的英雄。

辛弃疾之梦800字作文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

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

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闷。

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一个字:愁!

愁得无以言说。

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

辛弃疾之梦——作文700字

的起点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我们美好灿烂的一生便由此开始。那一刻就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然而人生的起点不只是我们出生那一个。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起点:有使人通向成功彼岸的;也有使人坠入失败深渊的。其实每个人的起点是一样的,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志向有所差别,所以才导致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十世纪中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两个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踌躇满志得踏上了他们向往已久的那片土地。他们要在那里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两个年轻人的起点是一样的,只有一点:一个年轻人是乐观主义者;而另一个是悲观主义者。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奋斗,那个乐观的人获得了成功,在社会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那个悲观的年轻人却一事无成,在生存和被社会淘汰的边缘上苦苦挣扎……

每个新起点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人们如何看待它。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其完成一半时,乐观的人会说:“只剩一半了!”;而悲观的人会说:“还有一半!”。这充分的反映了人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认识。

由此可知,人生的每一个起点都无所谓好坏,只不过在乐观的人看来都是通向成功彼岸的;而在悲观的人看来几乎都是通向失败深渊的。

人生是丰富多采的。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都会有许多起点,要想把握住每一个起点,你就要学着作一个乐观的人,这样你就会感觉到人生的美好,才能把握住人生的航标,最终通向成功的彼岸。

有关辛弃疾的作文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您凭栏远眺

双目凝然

夕阳如血

映在你脸上

却泛出冷光

灯暗黄,灯下

你抚剑长叹,悲慨万端

英雄梦,已成空

一切终究烟消云散

空留一世惆怅悲酸

遥想从前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那个吹角连营的当年

手中的剑

发出了锐利的光芒

在那过秦关吞残虏的英雄道路上

要将扬州路上苦难的泪

拭干

要将拂狸祠下胡虏的血

饮完

可怜白发生

心未死,鬓已残

想报国却被奸佞误

才报国无门,请缨无路

山河破碎

也碎了你的肝胆

笑容里藏着一丝苍凉的绝望

目光却深情坚定地望着北方

且不顾那生前身后名

可那君王天下事

依旧不能了却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赞美辛弃疾的作文500字

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李白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豁达开朗;而你,有的尽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爱国情怀。因此,辛弃疾,我崇敬你。

辛弃疾,你一生兢兢业业,一心想要精忠报国。你在家乡率先起义,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见风使舵,本着坚定的信念反金犯禁抗敌报国。后来你遇到了耿京,与他共商大计,与他奋起反抗,你尽自己所能,竭自己之力,满腔热血鼓舞起无数士兵的斗志。当义端窃走你的大印投奔金兵时,耿京的斩令落地,你却沉着冷静地请求三天期限,杀叛徒取大印。你跨上骏马,挥鞭向附近的金兵的营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而在山道上,你英勇果断,手起剑落,搜出军印,将义端的头颅挂在鞍上,催动坐骑,回营复命。

辛弃疾,你的赤子之心,让人震撼;你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你想要“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地杀敌报国,因而你组建了“飞虎军”,一支所向披靡的队伍,一支令金人闻风丧胆的队伍。可谁又曾想到,你当初可是冒着杀无赦的危险地上请呈;谁又能记得,你当初在期限二十天的时间里而做出的努力。你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是为民,是为家,更是为国啊!

辛弃疾,你的爱国情怀无论是在下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时,还是在“单骑闯敌营,午仞数杀敌”的豪放风采中,都是那么的真挚。你晚年政治上很不得意,而且身体虚弱,仍心系国家。在九月十日,你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时如同又飞骑在战场上,对着金人砍杀,马儿不停地奔跑着,身后成千上万的大军跟着自己向北冲锋,旌旗飘扬,杀声震天……。

辛弃疾,你的爱国情怀让世人震撼,你的以天下为己任,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的赤子之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什才是精忠报国!因此,辛弃疾,我崇敬你。

以《我是辛弃疾》为题500字作文

月夜,我伏在案边,手中是辛弃疾的《破阵子》。读它,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再加上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壮词”不过是辛弃疾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他化身为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本欲“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却只能沉痛慨叹“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他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多数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痛定思痛,当朝当代,钱潮涌地,欲浪滔天。穷乡僻壤衣食问题还没解决,星级酒店有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爱国热忱何在?

作文《辛弃疾文化公园》300字

今天,我跟妈妈、阿姨、还有一位好朋友一起去神女湖游玩。

刚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地的鲜花,它们有红的、白的、粉的……竞相开放,好像在迎接我们一样。我们在门前的空地上打闹嬉戏,一阵微风吹来,树上的叶子也纷纷落了下来,好像要跟我们一起玩耍一样。有的还飘到空中,好像要跟我们捉迷藏一样。之后,我们又在草坡上野餐。草地上有小花、有小蘑菇,还有小麻雀呢!我们高兴地玩了很久,又到了一座石桥上去,那里有很多人,还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从石桥上往下看,看到的湖水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飞鸟、高山、还有我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最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神女湖。

1、梦里思大漠,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零;愁听,天涯传绝音。且行且慢且叮咛,踏歌行,人未停。

2、烟雨落断桥,青石碎。斟一杯天涯、一半花开,在风雨中潇洒。轻风过竹林,低声语。酌一杯牵挂,在青苔上开花。

3、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4、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轮回甘堕。

5、静水深流,沧笙踏歌;三生阴情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6、苍茫天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7、叹。殇。别。离合。悲欢。三颗心。两千年。大梦一场。再回人间。欲寻旧时事。难续往日缘。爱至浓处转薄。恨未成时已远。到如今物是人非。再与谁醉笑百年。

8、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9、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10、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1、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12、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13、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14、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15、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16、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17、微笑向暖,安之若素;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18、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19、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20、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21、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

2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3、离离渐渐长相忆,此情不关风与月。任时光如水,任红尘万丈。

2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25、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26、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27、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2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9、有的时候,回眸便是一生,而转眼,便已天涯。

30、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31、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3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33、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34、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3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3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7、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3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39、你的夕阳,我的容颜,谁的三分之一年。

40、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4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42、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43、那些上演着繁华不肯谢幕的年华里开出一朵地老天荒的花。

44、繁杂的经历在眼角镌刻深深的纹,我转身雕下一朵花。

45、只身步步海天涯,路无归,霜满颜。

46、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47、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48、青砖作尘,万世洪荒。

49、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50、梦里繁花落尽,此情未央,此意难忘,弦虽断,曲犹扬。

这篇《宋词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译文]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出典]范仲淹《渔家傲》

 注:

 1、《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3、译文1: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4、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神仙一曲渔家傲。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仲夏的午后吹过一丝清凉的风,宁静而悠远。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黄昏读到这首《渔家傲》的,天边的那一抹绯红已渐渐退去,我用一颗被晚霞和浮云濯洗过后的心,透过文字体味着千年前的沙场那雄壮中的萧瑟,豪迈中的悲壮。而词的本身却是了花间词柔弱无骨的靡靡之音,开创了苏辛豪放词之先河,细细读来,豪放中却又透出一丝难以名状的荒凉。无法和汉唐相比,北宋王朝并不是个政治统一,经济发达的朝代,它从建朝时就显露出一种孱弱,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可是就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北宋文化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繁华多姿,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我是喜欢豪放词的,婉约的风花雪月莺莺燕燕读多了,便腻了,倦了。

 作为边塞词之滥觞,这首《渔家傲》剑走偏锋,风骨遒劲,把民族命运,动荡时局填入词曲,不得不说是一个先河。上阕读起来如同躺在一幅生动的塞外疆场的画卷上:塞下秋凉,北雁南飞,号角阵阵,孤城紧闭,笛声断肠,用一系列独特的景致为下阙的抒情做了一个绝色的铺垫,渲染出战场将士的心情与哀思。同样的感觉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也能领略一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何等的悲凉。下阙开篇便是浊酒一杯,戍边将士借酒浇愁,可是,这杯浊酒如何能解关山万里外那浓浓的思乡之愁边患未除,久困孤城,还乡之计又从何谈起寒夜深重,彻夜难寐,羌笛伴清霜,将军鬓发斑白,战士潸然泪下,无限的忧伤和悲凉油然而生。这首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烘托情,情融于景。忆起子羽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少陵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太白的“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我仍是偏爱《渔家傲》里的意境,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道尽了身为将军的范仲淹一片赤子之心!

 一榭汉朝的花,一支唐代的舞,一片北宋的瓷,一幅大明的画,都将化做华美的碎片。战乱的频繁,朝代的更替,在历史的尘烟里,如浮光掠影般闪过。欣赏希文,不仅因为他的文学上的才华,尽管他的旷世名篇《岳阳楼记》,洋洋洒洒流传后世。更吸引我的是他的文武双全,文韬武略集于一身。面对西夏的侵略,他金戈铁马,驰骋沙场,运筹为幄,忠心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传世名句,亦是他一生的为人准则;文学上,虽然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他却是宋初诗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词赋兼擅,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别具一格。他著有《范文正公集》,而《渔家傲》,《苏幕遮》等名词也被后世永久传唱。

 神仙一阙渔家傲,读破希文一片心!临月夜

 5、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6、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屡战屡败。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仕陕西经略副使知延州(今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思乡忧国之情。

 上片通过景物描写,写出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士时刻御敌的情况。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不相同。如何不同呢?大雁南飞无留意,边声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无留意”用拟人手法写大雁急切南归,对两北边塞没有点留恋之情。这既渲染西北边塞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怀亲的感情。

 “四面边声边角起”写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声随之而起。“边声”指啸啸马鸣,飒飒秋风。“四面”极写边声比比皆是。这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氛围,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

 “千嶂里,长烟落日城闭”,写在层峦叠嶂里,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上、落日余晖之中,关门紧闭、绝少人迹的情况。“孤城”写出驻地关塞的险要,边土的荒寂,“闭”不仅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同时暗示了边将士时刻御敌的情况。“长烟落日”又可使人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江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诗意。

 词的上片,“雁去”、“边声”、“千嶂”等边地特有的物象,衬托和突出了边塞“孤城”四周的苍凉秋景,为下面的抒情渲染了氛围。

 过片之后,主要写边防将士戍守生活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将士离家之远,思乡之愁难以排解,只好借酒消愁,可只能饮到“浊酒一杯”。“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典故抒发了战士们的报国之志。他们希望像汉朝窦宪那样追击敌人,刻石勒功,安定边境后再返乡,现在边境不宁,没有回京的打算。

 “恙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写月光皎洁,满地如霜,不进传来笛悠悠不断的声音,更使边将深夜难寐,“明月”例来是作为思乡的意象,这里“霜满地”取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营造了思乡不寐的意境。

 将士们虽有报国逐敌,燕然勒石而还的志向,却不能实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立功无望,返乡无期,所以说“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首词上阕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雄浑郁的“边塞风景图“再用点染手法使画面由概括到具体,逐层围绕“异”字展开。下阕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使思乡和报国之情交织互现。给人慷慨悲凉的感受。

 唐五代以来盛行的婉约词风,宋初的寇准,钱惟演、韩琦、晏殊、宋祁等人的词,或内容苍白,无病呻吟,或流露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带着浓厚的南唐词风的余韵。范仲淹的这首词不仅在内容上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而且在风格上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所以说范仲淹是在苏轼之前的豪放派,他开了豪放词之先河。

 7、该词以边塞景色,军旅生活如乐……不蓍是向充满脂粉气息的词坛吹几了冷风。不过,若与盛唐那些意气飞扬的边塞诗作相比,本篇又稍显衰飒。这或许是因为北宋国力远逊于盛唐,在民族战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的缘故。

 该词“吹冷风”的功效。词可以说是发源于中唐,到五代时已经小有规模了,至北宋就有了兴盛的苗头。不过还是没有摆脱“花间词”的风格。范公之词写了边塞。的确是可喜可贺的。想这是一个必然中的偶然,还是偶然中的必然呢?因为范公和随后的欧阳修都是整个宋朝文学的宗师级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到整个文坛的走向。尤其是对后起的苏轼更是影响倍加。

 从范仲淹一向的文学主张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必然中的偶然”;但从他的整个人生经历并当时历史背景来看确乎又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这两者差别又在哪里呢?

 范仲淹一向主张文章“应于风化”,认为“虞夏之书,足以明帝王之道”,而“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他的这些主张可以说在他的各种文学体例中都有所体现的。在词作上他反对“花间词”的作风,在诗歌上反对“西昆体”,在文章上则是反对“五代的华丽骈文”,倍加推崇唐朝“古文运动”的做法。可以说这一首词就直接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积贫积弱”是形容宋帝国常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了。掌管军队的是文官。全国的重要兵力都维护皇城去了,边疆战事一旦爆发,就可想而知其结果了。

 “将军白发征夫泪”与其说是对守边将士的无限同情和无奈,倒不如说是对这种军事制度的深刻批评。做为一个军事上有作为的将领,范仲淹不可能不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无奈。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了!

 从五代起,整个中国文学的走势就是由“外放”转到“内秀”。无论文化,还是艺术,都是如此。这已是定论,我们在考虑宋词时,就没有必要拿其与唐诗相比了,虽然在这里它们都是边塞作品,因为作品体例不同,自然约束也不同,开豪放一派的范词难道说还不“意气飞扬”么?,那么比及“婉约”又何如?

 我国古代,诗和词两种文学样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诗言志”,是文人抒写怀抱、反映社会的重要工具;而“词为艳科”,是士大夫娱宾宴客的消遣品,尤其是文人词,本身就是在灯红酒绿、浅斟低唱中生长起来的,题材往往局限于男女相悦之中。北宋初年的词坛,还是这种状况。范仲淹这篇作品却脱颖而出,在词开了边塞词的先声,是个很大的突破。以后,苏轼、辛弃疾等人广泛地开拓词的题材,与之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词的发展历史看,这首《渔家傲》也有重要的地位。

 8、这是一幅“边塞秋风图”。那形象的强烈真是使人读了久久难忘。

 不妨看看这段动人的描绘:

 边塞的秋天是个异样的秋天。一到这时节,南归的雁儿便连头也不回的飞走了。塞上特有的边声——西风的呼啸,驼马的嘶叫,兵士的吟唱,草木的繁响,还衬上悲凉的号角……把秋天的气氛渲染得严凝肃杀。

 四面耸立的都是高山,山脚沉重地横着茫茫的烟雾。太阳很快就沉落下去,剩下一座孤城更显得伶仃孤立。城门于是紧紧地关起来。

 寒冷和孤寂构成一股迫人的气氛,让人感到难受。单靠一杯酒是抵挡不了的,思乡之念冰断地涌起来。

 然而,一想到守边责任的严重,敌人侵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思乡之念又一下子压下去了。回乡不得,因为责任还没有完成呵!

 夜已深了,在“万帐沉沉”之中,大家都没有睡着。将军抚循着头上白发,有些战士还偷偷拭去思乡的眼泪。外面是一片银也似的白霜,只听得慢悠悠的羌笛声在旷野中回荡……

 多么感人的一幕!它不仅写出了连疆的典型环境,还写出了这种环境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它是一页真实的历史,没有造作,没有粉饰。而更重要的是,只有深知将士的甘苦哀乐的统帅,才有与将士同样亲切的感受,才写得出如此动人的篇章。试想想那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主军者吧!

 边塞也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情调。作为坐镇一方的主帅,难道不应该写那些使人感到昂扬奋发的事物吗?这样发问当然是有理由的。但是,作为一军主帅,就不可以描写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士心情的矛盾复杂吗?这样的反问又是同样有理由的。我们没有权利指挥作者只能这样写而不能换一种笔墨去写。

本文作者(来源):范仲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864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