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万水千山》,邂逅一场自我治愈的人生之旅

翻越《万水千山》,邂逅一场自我治愈的人生之旅,第1张

      如果你曾读过19世纪美国作家、自然主义者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你会明白在这本18篇体量的散文集中,详细记录了自1845年7月至1847年9月,26个月的时间里,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梭罗每一次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疗愈,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最终得以实现……

      时至今日,许多人提起这本书以及梭罗的这段经历,最常用的一个字眼仍然是“治愈”。在这本书里,梭罗教会了人们怎样明智地生活,鲜活地思考。他对生活的追求,可以用那几个醒目的大字“简朴、简朴、简朴”来概括。他的一生几乎放弃了所有物质上的享受,成功实现了自己关于简单生活、而不为谋生所累的目标,成为了一个彻底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的自然环境保护者。不仅如此,梭罗对“简朴”这个概念也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世上有两种简朴,一种是近乎愚昧的简朴,另一种是明智的简朴。智者的生活方式,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野人的生活方式则是内外都简朴。”

      无独有偶,两百年后的今天,在前知名传统媒体人沈颢以其亲身经历写就的日记体随笔《万水千山》中,事无巨细记录了自己从2019年7月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抑郁症困扰时,为了对抗潜在的抑郁,沈颢只身去了青藏高原做公益义工的一个月。对此,沈颢在封面上寄语:“我爬过很少的山,越过很少的水,但我总以为已经历了万水千山”。

      这是一个世外桃花般的所在,这里有一片海一样静谧的湖泊,高低起伏的山,连绵不断的草原,草原上有成群的野兽在奔跑,蓝色的湖泊上时不时有飞鸟划过,抬头便能看到可治愈万物的纯净天空,并收获了几位足以让他受益终的,从陌生到熟悉、志趣相投的朋友。

      一个永远热泪盈眶的有故事的知名媒体人,一个致力于沱沱河长江水源自然保护的公益事业创始人,一个来此做鸟类研究的中科院女研究生,一个热爱生活的家族坐拥24万亩牧场的藏语言文学系毕业生,四个人在这片与世隔绝的高原上几乎朝夕相处,这期间会产生怎样的物理碰撞和火花?

      海拔近五千米的高原上,沈颢住在班德湖观测站的一只集装箱里,除了日常缺氧,这里没有手机信号,人烟稀少,极度缺水,一日三餐要自己动手,所有厨余和日常垃圾要分类带下山或就地掩埋,只有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不止如此,时常还伴随着极端恶劣天气以及野生动物出没可能带来的意外风险。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原生态条件下,反而愈发衬托出高原上“太阳、明月、星星、云彩、风暴、彩虹”的光辉,以及义工们俭朴生活的快乐,还有那些来去匆匆的过客,沈颢用简单的食材用心为他们料理饭菜,看着他们吃得一脸幸福的样子,自己的内心仿佛也充满了被治愈的喜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把这本书视为一本有关野生动物与生态保护的读物。这里有宛若乌云影子的渡鸦、扑动翅膀时如西班牙舞女的裙子般的高傲德胜鸟、喜欢在通天河游泳的白唇鹿、总是有意无意闯入藏民家的棕熊、成群结队觅食的斑头雁、接吻的旱獭、时刻充满警惕的草原狼、藏野驴,雪豹、藏狐、小赤狐、秃鹫,以及被人熟知的藏羚羊、雪豹、岩羊,草原狼、斑头雁等多种野生珍稀保护动物。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时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以老杨来说,这位一头花白长发、一脸络腮胡子的生态水源保护人此前与沈颢曾有过一面之缘,但在格尔木驿站相遇时,二人都没有提及曾经的过往。那么,二十年前初次邂逅的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此后一个月的日子里,烟酒不沾的老杨在沈颢精心料理的饭菜滋养下,他们的人生又会产生怎样的交集?

      关于书中另一位灵魂人物吐旦,沈颢对他的着墨无疑是最多的。这位青海大学藏语言文学系毕业的藏族青年,传统藏族男主外、女主内风俗的践行者,家族经营着一个在沈颢看来如同世界首富般巨大的天然牧场,却也甘愿忍受高原上清苦的生活,一杯埃塞俄比亚花魁咖啡、一瓶黑皮诺红酒,一盘藏式酸奶拌苹果,几样简单的饭菜都能让他开怀大笑。或许,这就是所谓纯粹到极致的简单人生吧!

      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各种人际关系也是个很难描述的事情。由此导致的抑郁症是个屡见不鲜的话题。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自我治愈?在此,笔者欲借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结尾,以飨读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经过查阅,归纳了下,两者区别主要有2:

1、毛色(特别是腿部):

盘羊:体色一般为褐灰色或污灰色,脸面、肩胛,前背呈浅灰棕色,耳内白色部浅**,胸、腹部,四肢内侧和下部及臀部均呈污白色。前肢前面毛色深暗于其他各处,尾背色调与体背相同,通常雌羊的毛色比雄羊的深暗,个别盘羊全身毛色为一致的灰白色。

岩羊:通身均为青灰色,吻部和颜面部为灰白色与黑色相混,胸部为黑褐色,向下延伸到前肢的前面,转为明显的黑纹,直达蹄部。腹部和四肢的内侧则呈白色或黄白色。体侧的下缘从腋下开始,经腰部、鼠鼷部,一直到后肢的前面蹄子上边,有一条明显的黑纹。臀部和尾巴的底部为白色,尾巴背面末端的三分之二为黑色。

2、角:

盘羊:雌雄均有角但形状和大小均明显不同。雄性角特别大,呈螺旋状扭曲一圈多,角外侧有明显而狭窄的环棱,雄羊角自头顶长出后,两角略微向外侧后上方延伸,随即再向后下方及前方弯转,角尖最后又微微往外上方卷曲,故形成明显螺旋状角形,角基一般特别粗大而稍呈浑圆状,至角尖段则又呈刀片状,角长可达145米上下,巨大的角和头及身体显得不相称。雌羊角形简单,角体也明显较雄羊短细,角长不超过05米,角形呈镰刀状。但比起其它一些羊类,雌盘羊角还是明显粗大。

岩羊:雄兽和雌兽都有角,但雌兽的角很短,仅有13厘米左右,基部扁,角形直,往上逐渐变得尖细,横切面几乎为圆形。雄兽的角的长度为60厘米左右,最高记录为844厘米,既不像盘羊那样盘成螺旋形,而且有很多褶皱和颗粒,也不象北山羊那样朝后呈弯刀形,而且具横棱,而是先向上,再向两侧分开外展,然后在一半处稍向后弯,角尖略微偏向上方,整个角的表面都比较光滑,末端尖细,角基略有一些粗而模糊的横棱,横切面为圆形或钝三角形,虽然没有盘羊和北山羊角那样奇特,但也因为特别粗大,显得十分雄伟。

据1990年吴毅、蔡昌平等调查,倭岩羊活动于海拔2400m至4600m之间的干热河谷、高山栎林、杜鹃云杉林、亚高山灌丛云杉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最喜食的植物有黄精、小管草等12种;喜食植物有小黄菊、星状凤毛菊等25种;较喜食的植物有獐牙菜、龙胆等8种;偶食的植物有醉鱼草、旱蕨等8种。黄昏要到比较固定的地方去饮水,冬季舔冰或食积雪。每年6-8月还有到固定地点去舔食盐分的习性。群居性,少的仅3-5只,一般为7-35只,聚集群常在50只以上,多见于冬季。11月发性交配,孕期约6月,于4-5月每胎产1仔。主要天敌有雪豹、豺、狼,雕和鹫等猛禽袭击幼仔。

向丙中洛出发,

一路见惯“被时间遗忘的”地方;

它似乎与身旁奔流的怒江一起,

共处另一个平行宇宙,

而与当下世界无甚瓜葛;

人们都说 丙中洛“人神共居”

来之后你也会有所同感——

大隐不仅隐于世,

隐于丙中洛。

撰文、摄影:姚力

向往已久,但山路艰险——丙中洛之行一拖十多年。2019年12月,随着 怒江美丽公路通车 ,丙中洛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疫情影响,2020年的云南也冷清,正好避开人流,完成了我的丙中洛追梦之旅。

第一天:记忆之城

大理-永平-六库-怒江美丽公路-知子罗-老姆登

我选择大理作为出发地。 第一天的目的地是老姆登 ——一座距大理300多公里的小村。

从澜沧江到怒江,一路大都在峡谷中穿行,沿途常可见山体滑坡的痕迹,即便不是雨季也有一定风险。2020年春季,怒江到独龙江的公路刚修好不到半年,便又在雨季被自然灾害损毁,一直到同年10月,独龙江都尚未对外开放。

大理出发一个多小时,过了永平不远,高速公路的行程就到了尽头,开始进入漫长的峡谷地带。在六库吃过午饭,经过巨大的美丽公路名牌之后,正式踏上怒江美丽公路之旅。

所谓 怒江美丽公路 ,其实是中国最长国道G219的一部分,从六库至丙中洛,全长28686公里,由原219国道丙六公路改扩建而来,将原来一天的行车时间缩短为5、6小时。10月的天黑得很快,我决定越过老姆登直接前往 知子罗 ,而后再返回住宿。

距离老姆登4公里的知子罗,原是怒江州州府和原碧江县县府所在地,地名源自傈僳语,意思是 “好地方” 。上世纪70年代,地质专家认为知子罗有发生大面积滑坡的危险,政府决定进行整体搬迁,先是怒江州府迁移到泸水市六库镇,知子罗作为碧江县县府;而后80年代碧江县也被撤县,这里从繁荣的城市成为空虚的村庄。

时隔三十多年,人们渐渐淡忘了对于山体滑坡的恐惧 ,一些原住民开始返回曾经的家园,然而繁华的知子罗却已经成为了一座凄冷的“废城”。入口处的八角楼是全城最新的建筑,这座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图书馆,后来改作怒族博物馆,如今也是知子罗的最佳观景台。

知子罗的地标八角楼

乌云中射出光柱映在对岸高黎贡山上

知子罗唯一的公路几乎看不见行人;没有银行,没有 娱乐 场所,一切现代生活似乎与这里无关;沿街的房屋大都废弃;剩下的仅是昔日的招牌;道路尽头是百多年前法国传教士传教时修建的知子罗基督教堂,未到礼拜尚未开放;由于长时间被遗忘,小城保留着数十年前的样子,正如游人们为知子罗起的新名字—— “记忆之城”。

天色渐晚,我驾车返回老姆登,住进预约的旅店。与知子罗的清冷不同,老姆登因为半山腰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而颇有人气,整夜路灯通明。

不过,明亮的灯火并未影响怒江原始而纯净的天空,登上旅店天台,灿烂的银河肉眼可见……

第二天:怒江第一湾

老姆登-怒江第一湾-丙中洛-扎拉桶(桃花岛)

“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 村子不大,却曾入选“2017中国最美村镇50强”。老姆登教堂是当地最著名的地标,这座始建于1930年的教堂是怒江峡谷中最大的一座。与中国各地常见的基督教堂相比,老姆登教堂没有玫瑰花窗、没有高耸尖塔,只是简单的白墙、红漆木窗。有趣的是,老姆登虽居住着怒族、傈僳族、白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却意外在基督教信仰上达成高度共识。

告别老姆登,继续驾车奔向丙中洛。 怒江第一湾 位于丙中洛的南部,但并不是怒江地理位置上拐出的第一道弯,而是因为奔腾的怒江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硬是在此处冲出近360度的大弯。当地傈僳族叫它“火夹”,后通称为怒江“第一湾”。急剧的变向常常让江水翻滚不已,湾中心的陆地却意外宁静,有一个叫坎桶的小村子在这里世代耕耘。

不出几公里,便在路旁的观景台上见到了刻着“丙中洛”三个字的巨大石刻,传说中的丙中洛终于出现在了眼前,怒江美丽公路,也到了尽头。

丙中洛的房子零星散落在半山腰,怒江从山脚流过,再次拐出一个大弯,湾间是一座名为扎拉桶的村落,村子以“桃花”闻名,因此当地人取名为“桃花岛”,传说村子至今还保留古老的桃花节民俗。

第三天:人神共居丙中洛

丙中洛-石门关-茶马古道-雾里村-丙中洛

从丙中洛继续逆江北上几公里,便是 石门关

传说古时人们往返石门关,只有在怒江水落时分,从水边小心穿过;若江水涨起,就算岩羊、猴子也难以通过。所以当地人称石门关为“纳依强”,意思为“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

望着石门关,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那时的渔人是不是也曾穿过这狭隘的石门关,沿着怒江继续南下,继而邂逅扎拉桶这座“桃花村”?

穿过石门关继续向西藏方向前进,江对岸突然出现零星的吊脚楼:有的沿江而建,有的散落田间,这便是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的取景地—— 雾里村。

人们说在丙中洛一天可以看见“两次日出”, 一次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另一次就是此刻——上午九点半,太阳终于懒洋洋地爬上了山岗,光线透过茂密的林木形成一道道光柱,山中顿时如熹微的仙境。

向前几百米,一条的人工开凿的道路若隐若现,这是通往雾里村的茶马古道——既是滇藏古驿道、丙中洛到察瓦龙的马帮的必经之路;也是如今 唯一一条“活着”的茶马古道。

“雾里”是怒族语“翁里”的谐音,意为 “像一个鸟窝的地方” 。约60户居民傍水而居,以农耕为生,村里的老人大都不会汉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由雾里村继续往前,本该到达入藏前云南的最后一个村落—— 秋那桶 ,可惜因修路暂时封闭,只得放弃。

因为多民族混居的关系,丙中洛的信仰非常自由,小小的村落里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原始宗教都和谐共生,一家之中有两种教徒并不少见,在当地人眼里, 这才是丙中洛人神共居的真正含义所在。

重丁教堂暂时封闭,不甘心的我由重丁教堂出发继续寻访 普化寺 —— 整个怒江州唯一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 可惜的是,整座寺院都在整修——也许在领略“丙中洛人神共居”这件事上,我的缘分还未到吧。

购买2021国家地理中文日历

再“见”月球

“面如桃花红琵琶,霓裳羽衣饰绿钗”指的是羊。

1“面如桃花红琵琶,霓裳羽衣饰绿钗”的意思是,脸部永远是红红润润的,“绿钗”指的是羊角,所以生肖就是羊。

2羊是羊亚科的统称,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羊亚科,是人类的家畜之一。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是羊毛的主要来源。毛色主要是白色。我国主要饲养山羊和绵羊。

3羊又称为绵羊或白羊。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原为北半球山地的产物,与山羊有亲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体形较胖,身体丰满,体毛绵密。头短。雄兽有螺旋状的大角,雌兽没有角或仅有细小的角。

4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如:绵羊、黄羊、湖羊、山羊、岩羊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8978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