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是甜的,云是爱心的形状,小鸟叽叽喳喳好似再为他们歌唱。
这首诗中的男主人公深情地恋着一位女子,但是却难以如愿,也找不到追求的办法。就好像面对既广又深的汉水一样,怎么也渡不过河去。但诗人的一往情深却难以动摇,他甚至愿意做她的一个仆人,等那女子结婚之时去给她喂马。江汉浩渺迷茫的水色,男子无限缠绵的情丝,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这首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风韵。
1 关于《关雎》和《蒹葭》两首诗经的改写文章
雎鸠关关地鸣叫着,带着天籁般的对唱声,双双飞落在河中的沙洲上。
我站在那云雾弥漫的树林中,向远方眺望,仿佛看见了她。她伫立在和煦的风中,脸上洋溢着恬静的笑。
看着她那娴熟美好的样子,我的心中顿时泛起了圈圈涟漪…… 长长短短的荇菜浮在水面,朦胧中我看见她顺着水流左右采摘嫩绿的荇菜茎。看着她那满脸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她还不知道,我日日夜夜都在想着她,无论是梦中还是醒着,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 尽管我是那样地想念她,她却还依旧不能到我的面前,看着天空朵朵白云飘过,在那雪一般纯白的云层中,我仿佛看见她的影子,仿佛看见了她那恬静的笑容。她使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
月色下,我带着悠悠真情,绵绵情思,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荇菜参差不齐地生长在水中,梦境中我看见她正忽左忽右不停地采摘着那荇菜。看着她步履轻盈地走来,我不由得说出了埋藏在我心中已久的话语:“贤淑漂亮的好姑娘,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如琴瑟般相和,永远相亲相爱……” 长长短短的荇菜随着水波飘荡,依稀中我看见她左也采了右也摘。
听着窗外喜庆的鞭炮声,我许下了永恒的承诺:“贤淑漂亮的好姑娘啊,我一定要敲钟打鼓把你娶来……”。
2 把关雎改写成500字左右的散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再看点赏析就更了解了: 赏析: 由於流传久远,影响至深且大,因此历来对这首诗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首爱情诗赞美诗;是举贤诗、讽刺诗;是抢婚背景下的贵族,有关婚姻的教育诗(据《墨子》说法,「琴瑟」「钟鼓」均非平民之乐。)
;是祝贺新婚的诗,……。 其实,仔细玩味诗中那真率炽热的感情,我们毋宁把它当作是一首产生於二千多年前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娓娓细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他的倾慕、爱恋与渴望,而这正是亘古以来每一个人心中对爱情最深的企盼。
全诗依据将之分为三章,首章四句见物起兴,写自己的爱情与想望。雎鸠,是一种水鸟,传说这种鸟儿雌雄相爱,形影不离,情真意专,如果一只先死,另一只便忧伤不食,憔悴而死。
因此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至於说「窈窕淑女」是谁,是男子在河边邂逅了一位美丽佳人,而一见钟情,而倾慕追求?还是男子见雎鸠相亲相爱成双成对而春心荡漾,而思念起心中的人儿这里留给大家丰富的想像空间。 次章八句,以缠绵悱恻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也许是暗示著少女正在河边采荇,她的美妙姿态,她的窈窕倩影点点滴滴,深深的烙印在男子的心上,难以磨灭。也许是左右浮动的荇菜,就少女不可捉摸的心,注定二这条情路是要走得艰辛难熬。
於是日思夜想,不能须臾忘怀。白天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上翻来覆去的苦思冥想不能成眠,心中反复叨念著切割著爱人的名字,爱人的影子,这种「为爱而不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痴心想念那里只是一个愁字而已! 第三章八句,描写男子向往著愿望实现时的欢乐。
有人说:「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细读全诗,若最后只是像童话故事中大团圆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那麽诗意就荡然无存了!爱到深处无怨尤,爱的渴求能导致爱的升华。
这位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的男子,并没有伤心到吐血病倒,也没有绝望的自残杀人,而是给自己的感情找到一条出路,架构起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幻想著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一刹那间他满足了,他和他的爱人美满和谐的结合了!於是一场虚构的热闹的结婚场面快快乐乐的展开,让我们不禁陶醉在其中为其祝福。
但幻想毕竟不是事实,一转念后,男子又会想到什麽?是更深的相思愁绪?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的坚贞?也许留待大家仔细去玩味了!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你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呢?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
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
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呢?我们暂且撇下,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显然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据我看来,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我们把《关。
3 怎么样扩写古诗关雎为800字作文《 关雎 》 扩写雨后江南,弥漫着青草的气息。起伏的心头,咽进满满的春色。丛林幽深处,泛着银白月色的琉璃湖畔,云烟氤氲。朦胧烟云中,用双桨划破宁静,泛起层层涟漪水波的女子,今处何方?她的衣着是朴素的,她的举止是流光溢彩的,她的韵貌却因彼此相隔甚远而朦胧不已。她从迷雾中缓现,宛若盛开的木槿花般恬美,又如银华月色般静宁。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美。
漫长的黑夜,给予我黝黑的双眸。现在瞳孔却失去了平日的光彩,那是因为我日日夜夜思念着你。 为了你,我难以入睡。为了你,我辗转反侧。为了你,我选择思念。思念着,你采荇时婀娜的身姿,划船时晃动的倩影,及那风吹银铃般清脆的笑声。神秘朦胧的你,给予相距不远的我那样热切的希望,却无法让我触摸。自从那次命运的相遇,我是这么热烈地想着念着你。为了你,今后我注定辗转,注定徘徊于琉璃湖畔旁,注定无法入睡。 琴声淋漓,清越似泉水。钟鼓齐鸣,浑厚似松涛。天籁般的乐曲,似有着一股红尘中最爱最怜的幽怨,一股尘世间至深至沉的爱意。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你,你那惊鸿一瞥,回眸一笑。
《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普罗米修斯》、《魔王》、《鳟鱼》、《菩提树》、《天鹅之歌》、《未完成交响曲》、《死神与少女》、《鳟鱼》、《冬之旅》、《流浪狗》等等。
1、《美丽的磨坊少女》
美丽的磨坊少女叙述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天真少年对爱情的憧憬与幻灭的过程。流浪的少年在河边磨坊邂逅了磨坊主人的女儿,因着她的美丽,他不再流浪,期盼这份蕴藏在心中的情感有个美好结局;怎奈这份憧憬却让一个突然到来的猎人粉碎。
痴情少年抱着患得患失、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开始放逐自己,他沿着河岸走下去,爱情的幻灭让他痛不欲生,最后只好殉情,投入小溪流的怀抱中。舒伯特笔下的乐声,便把这出精致的“歌曲小说”经营得非常感人。
舒伯特在创作之时,赋予每一个角色固定的调性。例如小溪流用G大调表示,这条溪流引他进入一个爱情的漩涡,听过他的低声细诉,也提供他生命的最后归宿。心情愉快时表现磨坊用C大调,哀伤时则用C大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描述爱情的幸福时一定是A大调,猎人的出现则用C小调。
2、《死神与少女》
《死神与少女》(亦称《d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一部由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Franz Schubert)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共分为四大乐章。这首四重奏,d小调,作品编号D810,因第二乐章主题旋律与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类似而具标题。作于1824-1826年,1826年2月1日在维也纳约瑟夫·巴尔特的家中首演。
3、《冬之旅》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美丽的磨坊女》和舒曼的《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连篇套曲Op39》,但在规模上都不如它庞大丰满。为了表达原诗的情感,作曲家在节奏、旋律、织体、调性方面都根据原诗的情绪进行了处理。使其在情感上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4、《魔王》
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诗所创作的叙事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著名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开创了艺术歌曲发展的新纪元。《魔王》作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试从多个角度讨论作品中各音乐要素的特点,浅析该作品创作的风格特征。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据歌德同名诗创作,作于1815年。当时作者只有18岁,这首叙事曲被编为作品第1号。全诗的故事情节: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
歌曲采用通谱手法,一气呵成,气势宏大。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孩子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由不同的音调体现出来。作者充分展示了戏剧性的情节,如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作者还以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愈加惊恐的神情。
5、《鳟鱼》
《鳟鱼五重奏》,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创作了著名的艺术歌曲《鳟鱼》。这部为钢琴与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在原作的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动描绘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动的鳟鱼的可爱形象;
而后,鳟鱼被猎人捕获,作者深为不满。作者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他对鳟鱼的命运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揭示了歌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
舒伯特这首A大调五重奏与通常的钢琴五重奏不同,不是那种钢琴加弦乐四重奏的标准形式,而是钢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四件弦乐器的组合,亦即比标准形式少了第二小提琴,而以低音提琴取代。再者,这首曲子有五个乐章,这一点也与众不同。因为第四乐章是采用舒伯特本人的歌曲《鳟鱼》的旋律而作主题与变奏,所以此曲俗称《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者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的名句。而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的故事的原本。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关 雎
诗 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此诗是《诗经》三○五篇的第一篇。
先看汉儒对它的解释。《毛诗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里所谓后妃指周文王妃太姒。《毛诗序》认为《关雎》的主题是颂美后妃之德,她见到窈窕淑女便寤寐思求,以配文王,毫不纵恣己色以求专宠。如此说来,这是一首美诗了。而申培《鲁诗故》的解释正相反,他说:“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后不然,诗人叹而伤之。”认为这首诗讽刺康后不遵礼法,以致康王晚起误了朝政。薛汉《韩诗章句》也认为“诗人言关雎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于无人之处。……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也。”毛、鲁、韩三家对此诗的解释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与王、妃有关,是一首关乎政治教化的作品。这种解释一直被承袭下来,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固然是如此,宋朱熹的《诗集传》也是如此。《诗集传》曰:“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朱熹以淑女指文王之妃太姒,认为《关雎》是宫中之人颂美她和文王相与和乐而恭敬的关系,这与毛诗的讲法大同小异,仍然是一脉相承的。
汉儒解诗有很大的弊病,他们主观地认为《诗经》都是为圣道王功而作,是先王用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所以对诗的解释多有穿凿附会之处,而且常常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牵扯,于是许多作品被曲解了。今人看到汉儒的毛病,以另一种眼光读《诗经》,遂有不少新的发现。《关雎》这首诗遂不再视为颂美后妃之德,而认为它是一首民间的情歌了。例如闻一多《风诗类钞》说:“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余冠英《诗经选择》说:“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苗条形象使他寤寐不忘,他整天地想;要是能热热闹闹地娶地到家,那是多好!”北大中文系所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也说:“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显然,这种解释比汉儒、宋儒的解释更切合实际。
然而再往细处追究,《关雎》的风格和《诗经》中其他一些民间情歌如《木瓜》、《狡童》、《溱洧》有所不同。即使风格不同我们可以用地域特点来解释,那么《关雎》里那位“君子”的身分毕竟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君子”可释为人君,也可释为贵族男子。如果释为人君,这正符合汉儒的解释。如果释为贵族男子,则此诗是一个公子哥在思念一个乡间姑娘,也未必妥贴。幸好“君子”还有另外的意思,就是有才德的人。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荀子·劝学》:“故君子结于一也。”《礼记·曲礼》:“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我看《关雎》里的“君子”就是指这种人。那位“窈窕”的“淑女”是配得上一个“君子”的,而“君子”也正思念着这样的姑娘。娶这样的姑娘必须有隆重的仪式,弹奏琴瑟以表示亲爱(琴瑟友之),敲钟打鼓以使之欢乐(钟鼓乐之),岂能轻易就得到她呢?那么,“窈窕淑女”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呢?《毛传》:“窈窕,幽闲也。”即幽雅闲静的意思。《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曰窕。”秦晋与《周南》地理位置不合,《方言》著于汉代,“窈窕”又是联绵字,似不宜拆开解释,所以此说可以不取。“淑”者,《毛传》:“善也。”意思是说她是个好姑娘;“窈窕”形容她怎么个好法,她不是轻簿放荡之辈,她有高尚的品德。“淑女”配“君子”正相宜,所以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的配偶)。”
那么,这“淑女”是不是正在采择荇菜呢?我看诗的原意并非如此。这与《采葛》不同,《采葛》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明明用了一个“彼”字,指出是思念那个采葛的姑娘。在《关雎》里并没有类似的提示。我看,与其说采荇的是淑女,还不如说是那君子,或者说这只是一个比喻。我们不要忽略“参差”二字,“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样子。还不可忽略“左右”二字,“左右”有到处寻找的意思。那“流”字释为“求”,似乎暗示并不易得。那“采”字和“芼”字,都有择取的意味。采荇,是要从那些参差不齐的荇中采到那最好的荇;求女,是要从众女中求到那“窈窕淑女”。这和“采采芣苜,薄言采之。采采芣苜,薄言有之”不同,这里有一番选择。在这一点上和《关雎》接近的倒是《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中,聊乐我员。”一般的女子是不值得为她“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诗一开头的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水鸟名,俗称鱼鹰,相传雌雄有固定的配偶。然则这里的“关关”就是雌雄求偶相和的鸣声了。这两句既有“比”的意思,又有“兴”的意思,妙语天成,原是不待修饰的。
现在可以对全诗加以疏解了。此诗依郑玄分为五章,每章四句。首章,以雎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幽闲的好姑娘,她正是君子适宜的配偶。次章,以采荇为喻,采到如意的荇菜不容易,求得“窈窕淑女”也不容易,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追求她。三章,接着二章递进一层,求之既不可得,则更加深了对她的思念,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想她(“服”,怀也)。这思念是如此悠长,以致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了。四章五章,复以采荇为喻,想象一旦求得她,则必以和美的音乐迎接她,使她高兴。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中和平正中含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激情,代表了《诗经》的总体风格。
诗文欣赏说《诗·关雎》
作者:吴小如
--------------------------------------------------------------------------------
^^1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2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讲到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历来也有两种意见。即在赋、比、兴几种表现手法中,有人认为“关关雎鸠”两句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写是比兴,由河洲的禽鸟和水中的荇菜“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这就是诗的主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诗干脆自始至终都是“赋”。而说它的手法是“赋”的,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人旧说,认为采荇菜的活动本是贵族妇女(包括后妃以及嫔妾)应做的“本职工作”,所以是“赋”;二是今人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写实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劳动少女,于是表示了爱慕之情,无论“雎鸠”的鸣声也好,采荇菜的场面也好,都是“君子”身临其境耳闻目见的,当然属于“直陈其事”的“赋”了。这些说法都能言之成理,读者不妨互参。
不过如让我讲这首诗,我倒比较倾向于“比兴”说。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不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来点什么填塞入诗,而是以即目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做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着产生了联想。我们可以承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眼前实景,但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诗人在选择诗料时单单看中了“关关雎鸠”,这本身就体现了“比兴”的作用。否则诗人为什么不写别的呢?换言之,也只有写互相鸣和的一对水禽才与这首诗的主题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赋”的框框里,反倒近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了。
我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讲成比兴手法,是以字、词的训诂为依据的。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讲成同义词,即都有“寻求”、“采摘”和“择取”的意思。“流”之训“求”,从西汉的刘向(他是治《鲁诗》的),东汉的高诱(说详《吕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都有考证,而且比较可信。比如《说苑》中《越人歌》的汉译就有一句“搴流中洲”(这一句是经过校订的),这里的“搴流”即为同义复合词,“搴”和“流”都作采摘讲。可是朱熹的《诗集传》则兼用“流”字本义,认为这句是指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此说虽遭清人(如姚际恒)非议,我倒觉得朱熹的讲法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至于“芼”,旧注亦训“择”,朱熹却据董逌《广川诗故》解“芼”为“熟而荐之”。我觉得此解亦近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说法。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芼”之使熟,随即捞出。由此可见,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为左右两边。人们劳动,大抵双手兼用,尤其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时候,总是左右手同时并举。这也属生活常识,无劳辞费。
训诂既明,然后讲诗。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寻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我所以把它讲成比兴,正是从字、词的训诂上体会出来的。
^^3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1950年我曾在大学里教过一年《毛诗》专题课,承废名师(冯文炳先生)把他的讲义手稿惠借给我,其中讲《关雎》的一段居然幸存至今,谨转录于下即做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转摘自我的一份劫后残存的讲稿中,当时是把先生的意思做为自己的话写下来的,因此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读者鉴之。)
成语: 辗转反侧 成语简解
编号 : 1385
成语 : 辗转反侧
注音 : ㄓㄢˇ ㄓㄨㄢˇ ㄈㄢˇ ㄘㄜˋ
汉语拼音 : zhǎn zhuǎn fǎn cè
参考词语 : 展转反侧, 转辗反侧
近义 : 辗转不寐 , 翻来覆去
释义 : 形容因心事重重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语出《诗经.周南.关雎》。 △「 窈窕淑女 」、「梦寐以求」
Emoji符号 : 辗↩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辗转反侧”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典故说明 : 《诗经.周南.关雎》描述一个男子在河边邂逅了一位品貌双全的姑娘,于是日思夜想,不能忘怀,想要与她结成良缘,以致于「辗转反侧」。「辗转」和「反侧」都是指睡不安稳,翻来覆去。后来「辗转反侧」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因心事重重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如清代小说《歧路灯.第七三回》:「辗转反侧,真正是明知莺燕均堪爱,争乃熊鱼不可兼。」
典源 :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1>雎鸠2>,在河之洲。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4>。参差5>荇菜6>,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7>。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悠哉悠哉9>,辗转反侧10>。 〔注解〕 (1)关关:状声词。鸟鸣相和声。 (2)雎鸠:水鸟名,俗称鱼鹰。生有定偶,故《诗经》〈关雎〉篇以喻君子的配偶。雎,音ㄐㄩ。 (3)窈窕淑女:品貌双全的女子。美心为窈,美状为窕。见「 窈窕淑女 」。 (4)好逑:好配偶。好,音ㄏㄠˇ。述,匹配。 (5)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6)荇菜:荇,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名。叶圆心形,径寸余,有长柄,叶缘略呈锯齿状或波状,表面绿色,里面淡紫色,浮在水面,嫩时与茎可食,或称荇菜。 (7)寤寐求之:言无时无刻都在追求。寤,睡醒。寐,睡着。见「梦寐以求」。 (8)思服:想念。服亦思念之意。 (9)悠哉悠哉:思之不已的样子。悠,长。见「 悠哉悠哉 」。 (10)辗转反侧:睡不安稳,翻来覆去。
书证 : 01《诗经.国风.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源) 02《朱子语类.卷二五.论语.八佾篇》:「忧止『辗转反侧』,若忧愁哭泣,则伤矣;乐止于钟鼓、琴瑟,若沉湎*泆,则*矣。」 03《歧路灯.第七三回》:「辗转反侧,真正是明知莺燕均堪爱,争乃熊鱼不可兼。」 04清.王韬《淞滨琐话.卷一.田荔裳》:「生睡籐床,颇觉安适。闻女辗转反侧,久而不眠。」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形容因心事重重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使用类别用在「反复难眠」的表述上。 例 句 <01>老王被这件官司弄得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02>每次考试前夕,她总是辗转反侧,紧张得不得了。 <03>明天就要出国观光了,小明辗转反侧,兴奋到天明。 <04>后天就要参加学测了,他辗转反侧,紧张得无法入睡。 <05>因为心中惦记著那件事,让他整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成语接龙
“辗”字开头的成语
辗转反侧
“侧”字结尾的成语
辗转反侧
转辗反侧
展转反侧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辗转反侧。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辗转反侧”分成的单字详解:
辗, 转, 反, 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