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最出名的作品是什么?

毕加索最出名的作品是什么?,第1张

毕加索的著名作品有《亚威农少女》、《卡思维勒像》、《格尔尼卡》、《和平鸽》、《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等。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扩展资料:

一、《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是由西班牙画家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一幅油画。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画面上一共有5个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们的前面是一个小方凳,上面有几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变形,难以辨认。

画面呈现出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二、《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是西班牙画家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创作于1910年的油画作品,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

三、《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四、《和平鸽》

有一天傍晚,鲁西恩在屋顶挥动红布招呼鸽子飞回来,德国警察竟将其推下屋顶,致使坠地死亡。德国兵又将一只叫“萧莱士”的鸽子掐死,用车拖走鲁西恩的尸体。

密许老大爷极端悲愤,请其邻居——绘画大师毕加索为鸽子“萧莱士”画了一幅像。1949年,毕加索将此画献给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五、《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

《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是毕加索的作品,于2018年1月30日至2月2日在香港展出。

2018年2月28日,作品以498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3亿元)成交价拍出。

参考资料:

亚威农少女

卡思维勒像

格尔尼卡

和平鸽

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

  卫浴产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常见的产品大家应该都有一些了解吧!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着重介绍一下浴缸这种卫浴产品吧!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之中都安装了浴缸。浴缸虽然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我们在购买的时候也要懂得一定的选择技巧。我们不能光看浴缸的一些外表,对一些细节我们也不应该放过,比方说浴缸的排水器,因为排水器的选择非常地重要,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推荐几个浴缸排水器品牌吧!

  浴缸排水器品牌推荐

  浴缸排水器品牌—科勒

  科勒公司成立于1873年,总部坐落于威斯康星州,是美国最古老、最大的家族企业之一。科勒公司在厨卫产品、发动机和发电系统、家具、家庭装饰、酒店服务产业以及一流高尔夫俱乐部等领域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浴缸排水器品牌—箭牌

  "ARROW"箭牌卫浴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卫浴品牌。公司总部设在世界著名的陶瓷产地广东佛山,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制造与销售企业,主要生产ARROW箭牌陶瓷卫生洁具、压克力浴缸、冲浪缸、淋浴房、蒸汽房、实木浴室柜、PVC浴室柜、全铜质镀铬龙头、不锈钢盆及五金挂件等卫生间全配套产品,以及瓷质饰釉砖、抛光砖、釉面内墙砖、橱柜等系列产品。

  浴缸排水器品牌—TOTO

  TOTO公司由大仓和亲先生于1917年创立,最初名为东洋陶器株式会社,随后更名为TOTO(东陶机器株式会社)。1912年,大仓先生建立了一个专门研发卫生陶瓷的实验室(当时卫浴陶瓷产品在欧洲和美国已经非常普遍,而在日本却还是流行着木制马桶,和今天日本先进的卫浴文化相比,实在反差太大)随着这些卫生陶瓷产品的广泛销售,TOTO用它出色的产品,挑战已经被大众接受的传统卫生观念,直到今天,TOTO仍然继续在为此而努力。

  浴缸排水器品牌—法恩莎

  法恩莎是意大利一个盛产陶瓷的著名小镇,这里出产的陶瓷透出一股唯美、优雅、艺术的气息。19世纪初,与毕加索齐名的现代派画家马蒂斯(Matisse)到意大利陶瓷之乡法恩莎游历,寻求艺术灵感,在一次漫无目的的街头漫步之际,神秘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为少女的美深深打动,在巨大的创造灵感和热情的推动下,意大利设计师创作了一幅极具魅力神韵的作品,并将其命名为《法恩莎少女》,一时间《法恩莎少女》唯美优雅的艺术风格轰动了整个艺术界,法恩莎品牌由此孕育而生。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几个不错的浴缸排水器品牌,如果大家对这些品牌感兴趣的话下去可以做详细的了解。当然了这些品牌不光浴缸排水器做的好,在浴缸生产与制作方面也是很讲究,因为从它的浴缸产品之中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看出来。卫浴产品作为我们一些重要的日用品我们是非常有必要去了解的,只要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去使用这些产品。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日本高畑勋 著

虽然压根就没法好好跳起来,但我觉得那种手牵手的圆舞特别迷人。可惜,我在小学或中学里, 是从不曾被强迫跳过文娱集体舞的那一代人。我写“强迫”,是因为很多人都这样讲。据说,大家总会不情不愿地装出手牵手的样子。每次听人这么讲,我这个没有经历过的人就会训斥道:“为什么?太可惜了!就是因为这样,幼年时期的皮肤饥渴才会转化成扭曲的东西,在之后爆发出来。”如此教育别人,其实换作我自己,恐怕也会害羞得没法好好去拉手吧。

回旋舞,但不是那种专业形式的圆舞,而是随意的民间舞。从普罗旺斯的法兰多拉舞、加泰罗尼亚的萨达纳舞,到我们日本的“笼目歌”①,世界各地的民族舞蹈都是大家热热闹闹、欢乐开怀的形式。为了能使观众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份休戚与共的喜悦,我曾数次将手拉手的舞蹈画进自己的作品里。战后开始实行五一劳动节时诞生的劳动歌《将世界连成花环》(作词:篠崎正,作曲:箕作秋吉),我也很喜欢那句同名歌词。我还喜欢诗人保尔·福尔②那首《回旋舞》:

亨利·马蒂斯③的绘画生涯,据他所称,是由1906年那幅《生之喜悦》开始的。这幅大作当年曾毁誉参半,掀起轩然大波,而如今似乎并不被视为他的代表作,很少收录于画集当中。不过比起画作本身,我更中意的是它的题名“生之喜悦”(La Joie de vivre),觉得这句话颇有深意。我想,马蒂斯毕其一生所追求的,岂不正是这个主题?而且《舞蹈》(1910年)这幅画,显然也是对这种喜悦的表达之一。

附:马蒂斯设计的旺斯玫瑰园教堂豆瓣相册

实际上,《生之喜悦》画面中央的远景处也有六名(多出一人)跳舞的裸女,姿态与《舞蹈》十分相似。并且,马蒂斯画过许多自己工作室的画,经常把他本人那些挂在墙上、靠在墙边的作品,作为画中画纳入背景。尤其是展现了《舞蹈》(更确切地说是《舞蹈I》)局部的作品,包括只能稍稍瞥见极少一部分的,算起来就有四幅。多年以后,他还以同样的内容和构图,创作了一幅大红色的石版画。我们因此了解到,这个主题对于马蒂斯来说是何等重要,而对于这幅画,他又是如何倾尽了全力。

关于马蒂斯的艺术,他本人有个观点十分显著:绘画应该是把椅子。并不是说他画了一大堆椅子画,这一观点体现在他着手创作《舞蹈》的一年前,1908年为举办讲座的备忘《画家笔记》之中的一节:

而这归根结底不过是画家的“梦想”。写下这番话之前的那段时期,马蒂斯的绘画以名作《开着的窗户》为首,有几幅作品可以称得上“野兽派最精彩的成果”,但未必是“均衡、纯粹、宁静的艺术”和“精神的安乐椅”。他身处美术革新的漩涡之中,试错不断,内心孕育着激烈、紧张的躁动之情。这情绪亦流露在画面里。然而,它们全都色彩丰富地表现着人间乐园的“生之喜悦”。

《舞蹈》是幅巨作,宽391厘米,高260厘米,是俄国贸易商人谢尔盖·史楚金(Sergei Shchukin)为装饰莫斯科的宅邸定制的壁画。而前一年,画家一气呵成的同尺寸试笔之作也相当有名,被命名为《舞蹈I》。于是最终的完成版,有时也被称作《舞蹈II》。或许由于《舞蹈I》收藏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的缘故,《舞蹈II》更时常被提起。四年前(2001年)那场豪华的“MoMa 名作展”上,亨利·卢梭的《熟睡的吉普赛人》亮相日本,与此同时,我也一并欣赏到了马蒂斯的多幅作品。

因为在画展之前已有一阵子没瞧过马蒂斯的画集,面对着《舞蹈I》时,我心中有些讶异。原本应有的属于舞蹈的生命力,我却从画中体会不到。这还是那幅对我而言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作品吗?我将之视为“生之喜悦”的原型,时不时都要拿来回味一番的作品,就是眼前这幅吗?难道它在我脑中的印象,已被擅自美化和夸大了吗?说不上为什么,我失望透了。这种情形之下,我也没有仔细去欣赏它。因为想看的其他画家的作品,要多少有多少。

这篇文中举例的《舞蹈》(《舞蹈II》)与纽约现代美术馆的那幅《舞蹈I》,差距就是这么大。昔日我在画集中看到并喜爱的,究竟是它们中的哪一幅,如今我也记不清楚了。至少,圣彼得堡的这幅《舞蹈II》中,充盈着我所期待的生命力,那浓烈的色彩、肉体和跃动感,都鲜明而炽烈。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长时间端详此画后,再去看《舞蹈I》,就又能重新感受到它的好了。当然,我是就画册来说的。两者之间达成了一种互补。画面左侧的女人,反弓的身体,曲线优美;右下方的女人将倒下去,手已松开,但仍拼命想去拉住的样子,有种“破”的张力,在两幅画作当中都有体现。不过,虽是相似的构图、相似的姿态,两者给人的的印象大相径庭。《舞蹈I》因为是试作,胸有成竹的构图,呈现出清晰的趣味性。五个人在画面中占据的位置很平衡,十只手臂勾勒出一只美丽的圆环;地面的绿和天空的蓝,使前景的人物更加醒目,色彩的分配与对比……样样莫不精彩。不过,女人体态纤瘦苍白、摇摇晃晃,像是为裸体舞蹈感到害羞似的,不知哪里有种柔弱的印象。与此对比,画家通过《舞蹈II》讴歌了肉体之美。为了补足《舞蹈I》中欠缺的力量感和跃动感,对女人的姿态、身体表现、色调都竭力进行了强调。这种做法虽极为成功,却稍稍牺牲了构图的优美。

如此将两幅画比较来看就会明白,马蒂斯试图去达成的目标,是怎样一项困难的任务。去年(2004年)的“马蒂斯展”,如实地教我明白了一件事:马蒂斯的绘画,一见之下,让人丝毫感觉不到有什么辛苦费力,只会让人感叹:画得好棒!”或“好美!”。然而实际上,全都是付出了百般努力才取得的结果。其中有几幅佳作,都同时展出了它们的最终完成版,及记录了制作过程的数张照片。近来,即便是个人画展,也多会设定一个主题或概念来进行展示。对于绘画爱好者来说,真是既有趣又值得感激。

亨利·马蒂斯是第一位我将其作品在某段时间内全部看完的画家。在刚升入高中的那六个月里,战后未久的1951年,紧跟在东京、大阪之后,仓敷的大原美术馆也举办了马蒂斯的画展。我这个地方上的少年,个展之类的文化活动一次也没见识过,终于有机会不必离乡就能把全世界巨匠们的艺术成果全都领略了。这次盛事,也是大原集团文化动力的一种象征。与现代艺术真品的邂逅始于马蒂斯,这对我来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马蒂斯的绘画美丽、易懂,有大量的素描,仅凭着一根线条就将女性的脸部流利地勾勒出来,我为那出色的技巧惊讶不已。还有他学艺时代画的那些裸露着阳具的男性裸体画,也让我感到震惊。彼时我还没有认识到素描是一种把握人体造型与线条的训练,提到裸体,一直以为就该是女性。当时,马蒂斯正着手设计法国南部小镇旺斯那座美丽的玫瑰园教堂,画展中提出了教堂的模型,同时,也展示了彩色玻璃的巨幅设计定稿、壁画的练习稿,以及马蒂斯的工作照,美好得像是个梦。看了取代画展图鉴的、美术杂志《水彩画》的临时增刊号,我才知道,1947年那幅色彩与造型大胆非凡的《红色房间里的玫瑰色裸妇》(Pink Nude,Red Interior)也曾参展。

喜欢马蒂斯的人,在全世界数量之多,应该足以令人震惊吧。当然,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在一次又一次的画展中上,接触到他的大量真迹,也长期亲近目染于大原美术馆的藏品《画家的女儿》及普利司通美术馆(Bridgestonge Museum of Art)的诸藏品,再加上马蒂斯那种漂亮的装饰性风格,禁不住会生出购买海报和巨幅复制品的念头。某次画展上,我买了张《红色房间》(1948年)的大尺寸复制品,一直贴在我家楼梯正面的墙壁上。去年的“马蒂斯展”上,我住在能登的小女儿也买了张《波利尼西亚群岛,天空》(剪贴画,1946年)的大开版印刷品带回了家。

如今,当我思索马蒂斯绘画的魅力时,总想把那种大胆的彩色平面效果和装饰性,跟表屋宗达④或尾形光琳的装饰性及金箔纸的效果加以比较。冈本太郎⑤在20世纪50年代,好像曾说光琳的《燕子花图屏风》是“开在真空里的花”。年轻的我,一面感叹:“说得真好啊”,一面又想反驳:“金箔纸可算不上真空的。”金箔纸会对光线进行微妙的反射,时而显示出坦阔无际的平面感,时而又具有水墨画留白的空间感,让人分不清何处是天空,何处是地面,衬托着画面上和谐相融的景物,使之成为浑然的整体,展现出一种优美的装饰性和平面设计风格。而其上描画的景物,也不会变得好似抽象图形或纹样,那些风神雷神、燕子花、红白梅自不必说,就连最具抽象意味的俯瞰视角的舞乐图,也完全不失其具象的写实感。

马蒂斯的作品,也多运用大面积的色块,令人分不清墙壁和地板的界线究竟在何处。然而不管它们如何具有平面性和装饰性,如何以无与伦比的色彩感觉给我们带来是觉的愉悦,那些用线条描绘的物体或人物,也绝不失去其真实感,呈现出令人惊异的具象的造型感觉。假如画家不具备这种造型感的话,又如何能画出一笔到底的精彩素描和那般迷人的剪贴画呢?马蒂斯的绘画,达到了一种看似简单易模仿,实则绝对无法模仿的高度。

我突然想到,表屋宗达《舞乐图》的左扇上,也画了四个戴着假面的乐师,正手牵手,跳着轮舞。

2005年5月

毕加索个人简历

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籍装帧等方面。毕加索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他的作品约达六万件,仅油画一项就在万件以上。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做到了。

父:荷西·路易兹-布拉斯科

母:玛莉亚·毕加索-洛培兹

1881 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8/9 7/8岁 在父亲(美术教师)指导下画画。

1889 8岁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画的是斗牛士。

1895 14岁 进入巴塞隆纳的隆哈美术学校,其父于该校任教。入学考试是古典艺术与静物写生,依规定可有一个月时间完成,毕加索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

1896 15岁 作品"初次领圣体"参加巴塞隆纳美术与工业展。

1897 16岁 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但常不去上课,比较喜欢去"普拉多美术馆"参观。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西班牙大师的作品:葛雷柯、委拉斯盖兹及哥雅等。 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898 17岁 经常出入"四只猫"酒馆,开始与前卫艺术圈往来。结织卡萨吉玛斯及日后成为其私人秘书的沙巴特斯。

1900 19岁 在"四只猫"酒馆举行首次个展。与卡萨吉玛斯首次前往巴黎,居住于蒙马特区。

1901 20岁 好友卡萨吉玛斯因失恋自杀,触发毕加索以蓝色调作画,蓝色时期开始。在弗拉画廊举行巴黎首次个展,开幕前就卖出15张画。

1902 21岁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 22岁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1900-1903年间三度回西班牙。

1904 23岁 定居于巴黎"洗衣船"。邂逅费尔南德.奥立维并同居,常去观赏马戏团的演出,粉红色时期开始。

1905 24岁 以马戏团题材创作"卖艺人家"等。画展受到重视。结识洁楚·斯坦因兄妹。

1906 25岁 在罗浮宫看到伊比利亚半岛的雕塑展,印象深刻。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

1907 26岁 创作"亚维农的少女"。到民俗博物馆看非洲雕塑。参观两个塞尚回顾展。结识布拉克。

1908 27岁布拉克第一次举行立体派画作展。

1909 28岁 解析立体派开始。与布拉克成为邻居。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1 30岁 首次把印刷字母放到构图中。邂逅艾娃·谷维。

1912 31岁 与费尔南德分手。完成第一个拼贴作品"藤椅静物"。与布拉克合作纸贴画,发展出合成立体主义。

1915 34岁 艾娃因肺结核逝世。

1917 36岁 至意大利为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台设计,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瓦。

1918 37岁 与欧嘉结婚。因芭蕾而与上流社会接触。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19 38岁 认识米罗。

1921 40岁 长子保罗(1921-1975)出世。

1922 41岁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4 43岁 以装饰性立体派风格作许多静物画。

1916/7-1924年间多次为芭蕾舞台作设计。

1925 44岁 创作"舞",首次影射与欧嘉的紧张关系。参加超现实主义的首次展出。

1926 45岁 以集合物手法作"吉他"系列。

1927 46岁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雷莎·华特。

1929 48岁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姻婚危机。结识达利。

1931 50岁 于柏吉卢城堡设立雕塑工作室。参加超现实主义于美国的首展。

1932 51岁 以玛丽-德雷莎为模特儿。

1933 52岁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佛拉系列版画)。费尔南德.奥立维出版回忆录。

1934 53岁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发表用织物做模型翻制的雕塑作品。

1935 54岁 6月与欧嘉及保罗分居。9月玛丽-德雷莎与毕加索的女儿玛亚出生。

1936 55岁 邂逅南斯拉夫女摄影师兼画家多拉·玛尔。

1937 56岁 创作"格尔尼卡"。

1939 58岁 同时画玛丽-德雷莎与多拉的同姿势肖像。

1943 62岁 邂逅22岁的方斯华姿·吉洛。作集合物"牛头"。

1944 63岁 加入法国***。

1945 64岁 于慕洛完成第一批石版画。

1946 65岁 与方斯华姿·吉洛同居。访马蒂斯。

1947 66岁 方斯华姿·吉洛生子克罗德。首次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中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

1949 68岁 方斯华姿·吉洛生女帕乐玛。为世界和平会议作"鸽子"石版海报。

1950 69岁 获颁列宁和平奖章。

1953 72岁 于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 73岁 与方斯华姿·吉洛分手。马蒂斯逝世(毕加索曾说:"只有马蒂斯才是真正的画家")。开始创作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5 74岁 欧嘉逝世。

1956 75岁 与克鲁佐共同拍摄**"毕加索之谜"公映。写信给***,抗议俄罗斯入侵匈牙利。

1957 76岁 画委拉斯盖兹"宫女"变奏40余张。

1959 78岁 作马内"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 80岁 与35岁的杰奎琳结婚。

1963 82岁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系列。巴塞隆纳的毕加索美术馆开幕。布拉克逝世。

1964 83岁 方斯华姿·吉洛出版回忆录,造成毕加索与克罗德及帕乐玛决裂。

1966 85岁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

1970 89岁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画作捐赠给巴塞隆纳毕加索美术馆。

作品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问题描述:

他在法国待了多少年晚年又在哪干什么

解析: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 ;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33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