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错位天命
001 致命拍卖会
002 遗失的珍宝
003 红之恋
004 大师之光
005 风 流 债
006 珠宝女人说
007 自毁前程
008 噩运第六区
009 祸起神棍
010 暗夜如潮
011 病急乱投医
012 翘 家
013 相由心生
014 擦身的邂逅
015 黑色的女人
016 遇见的错过
017 客人Or情人
018 迟来的顿悟
019 再活一次
020 神祗之戒
021 有客到
022 名媛盛典
023 莫城双姝
024 独家定制
025 天使的断翼
026 盛宴上的“东坡肉”
027 萤火美人
028 暴发户的善举
029 强盗协定
030 下药
031 活人大百科
032 偷鸡不成反蚀粥
032 惊鸿一瞥
034 钻石秘语
035 夜色撩人
036 真假残忍
037 不公平待遇
038 退学危机
039 玫瑰手札
040 憋屈的赴宴
041 夫妻相
042 毒菊妇人
043 被蚕食的幸福
044 一千万页的女校历史
045 罗勒叶上的友情
046 怪味爱情
047 英雄救美
048 偷龙转凤
049 马场风云
050 王牌讲师
051 巧施乌龙
052 温柔一刀
053 男女交易
054 假酒亦醉人
056 初涉商事
057 羊过拔毛
058 人急马不跳
059 求爱期
060 二次初吻
061 狡光初现
062 威逼利诱
063 略施小计
064 旗开小胜
065 贱男人
065 花钱买巴掌
066 海滩识酒香
067 当暴发户二代遭遇暴发户一代
068 巧舌如簧
069 狭路相逢
070 千金手艺(二更到)
071 豪门试衣间
072 无名之火
卷二 命运邂逅
001 如此酒鬼
002 命中贵人
003 酒香论英雄
004 行家一出手
005 钓 人(首订、票子同求)
006 俎肉
007 意外的奸情
008 巷道受辱
009 雷霆暗怒
010 心生异样
011 无毒不丈夫
012 斩草除根
013 暗箭最难防
014 酒后真心
015 黑色的女人
016 遇见的错过
017 客人Or情人
018 迟来的顿悟
019 再活一次
020 神祗之戒
021 有客到
022 名媛盛典
023 莫城双姝
024 独家定制
025 天使的断翼
026 盛宴上的“东坡肉”
027 萤火美人
028 暴发户的善举
029 强盗协定
030 下药
031 活人大百科
032 偷鸡不成反蚀粥
032 惊鸿一瞥
034 钻石秘语
035 夜色撩人
036 真假残忍
037 不公平待遇
038 退学危机
039 玫瑰手札
040 憋屈的赴宴
041 夫妻相
042 毒菊妇人
043 被蚕食的幸福
044 一千万页的女校历史
045 罗勒叶上的友情
046 怪味爱情
047 英雄救美
048 偷龙转凤
049 马场风云
050 王牌讲师
051 巧施乌龙
052 温柔一刀
053 男女交易
054 假酒亦醉人
056 初涉商事
057 羊过拔毛
058 人急马不跳
059 求爱期
060 二次初吻
061 狡光初现
062 威逼利诱
063 略施小计
064 旗开小胜
065 贱男人
065 花钱买巴掌
066 海滩识酒香
067 当暴发户二代遭遇暴发户一代
068 巧舌如簧
069 狭路相逢
070 千金手艺(二更到)
071 豪门试衣间
072 无名之火
卷二 命运邂逅 [分卷阅读]
本卷共12593字
你的错过,成全了我的遇见
001 如此酒鬼
002 命中贵人
003 酒香论英雄
004 行家一出手
重生名媛我最大卷二 命运邂逅 [订阅VIP章节 成为起点VIP会员]
给本书投月票 | 打赏作品
你的错过,成全我的遇见。
005 钓 人(首订、票子同求)
006 俎肉
007 意外的奸情
008 巷道受辱
009 雷霆暗怒
010 心生异样
011 无毒不丈夫
012 斩草除根
013 暗箭最难防
014 酒后真心
015 男女酒色
016 开天辟地第一遭
017 肥水不流贱人田
018 绝境拍卖
019 初展艳芒
020 两种爱情
021 莫城的暴风雨
022 他们的秘密
023 冰火两重天
024 痛悟
025 几十年的坏习惯
026 引狼入室
027 白眼狼
028 讨来的情人节礼物
029 生米成熟饭
030 单单情人夜
031 黄口判福缘
032 婚姻风水学
033 真相的一步之遥
034 相 亲
035 半路杀出个抢亲的
036 火扑飞蛾
037 祸起萧墙
038 无烟的战争
039 陷 阱
040 沦为马车夫的绅士
041 右手的作用
042 悉心算计
043 彼此的忘记
044 佩罗的母亲
045 乔家后人
046 佳人难再求
047 第二个耳光
048 惊涛赅浪
049 玩火的刺激
050 抓 奸
051 姆森之子
052 真正的叶氏手札
053 毕业旅行之谜
054 噩运的开始
055 巴黎和纽约的战场
056 幸运与不幸运
057 电话亭和木吉他
058 命中注定的友情
059 谁才是上帝
060 玫瑰代表不了他的心
061 强求的际遇
062 某人的财商
063 各自的命运
064 鲜花冢、佳人笑
065 玫瑰血皂
066 各怀鬼胎
067 血色羁绊
068 冤家聚头
069 捣蛋的调情
070 瓦碎玉还全
071 真正的考验
072 耐她寻味的恋事
073 家族的龌蹉
074 分娩掉的悲伤
075 慕姐的主意
076 四个人的烛光晚餐
077 盛怒下的强吻
078 没有答案的答案
079 异乡的残年
080 谜样的老者
081 弑父的男人
082 雪掩下的深仇
083 意外的发现
084 龙椅上的“假女皇”
085 烈士陵里的邂逅
086 枪和男人
087 不该提起的往事
088 煽风点火
089 主动示好
090 背水一战
091 放纵
092 天价宣传
093 天降奇招
094 暗中贵人
095 锦上贴花
096 游龙戏凤
097 老古董们
098 昙花圣手
099 变味了的人生
100 个人风格
101 且听老人言
102 配不上,求不得
103 日本怪人
104 腹黑间的谈判
105 两个女儿
106 踏樱寻人
107 再生异象
108 世人皆疯他独醒
109 岚山鉴宝
110 假佩罗
111 黄之恋的踪迹
112 纨绔和名媛
113 瓮中鳖
114 半路杀出个“费”咬金
115 被亵渎的神物
116 收获
117 劫匪
118 意外分娩
119 错
120 讨价还价
121 自己的事业
122 新来的财务总监
123 一吻定情
124 蓝之恋
125 钻石迷踪
126 调教
127 杭少爷算命第一遭
128 就是神棍
129 被阴
130 谈条件
131 苏子曾的小聪明
132 血缘
133 最高楼
134 苏温合作
135 新的历程
136 狐狸间的算计
137 杭一邵的调查
138 被迫的同行
139 假公济私
140 爱情催眠术
141 仇恨的号角
142 曾经的家园
143 父子共有的女人
144 老管家
145 主仆情谊
146 夜探别墅
147 叶缇娜??
148 死亡碰面
149 叔侄相见
150 复仇的刀镰
151 甘甜的死亡之酒
152 不归雪路
153 黑色的雪
154 对不起,我爱你
155 被迫
156 选择
158
160 答应我,要活下去
161 复仇之阱
163 迂回的感情和猎杀
165 残忍的决定
168 失而复得的爵位
170 苏家的最高楼
172 暧昧的夜晚
174 提示
176 裘大败家子
178 那段不为人知的爱情
179 女人间的摊牌
182 最大牌的新晋员工
185 夜半来电
186 桃色办公室
188 临危的杭一邵
189 女人的妒火
190 赝品危机
191 喊停的夜晚
192 面临死亡的爱情
193 杭一邵的死
194 死而复活后的觉悟
195 现世报来了
196 苏氏的危机
197 临危不乱
198 她来负责
199 苏子曾的霸气
200 迟来的发现
201 旧人相见
202 疯狂的丧礼
203 苏氏保卫战(一)
204 苏氏保卫战(二)
205 苏氏保卫战(三)
207 苏氏保卫战(四)
208 亲情,爱情的生死战(一)
209 苏庆长醒了
210 夜色最撩人
211 法国的七月婚礼
1 关于九仙山的诗句四行
关于九仙山的诗句四行 1九仙山的相关诗词
梨花 薛利民九仙淑女漫散花,万朵千枝落农家。
桃李何曾争梨艳,殷期硕果待人夸。赠曲阜诗社采风九仙山 胡文强山有意水有情诗画相邀路一程欢歌笑语春色闹道是情意浓喜鹊叫桃花红风景庄园聚文朋痛饮一杯天池水吴村正兴隆山有景果木俏年高身健竞登高吟诗泼墨乐逍遥百花争欢笑色有尽意未了众家殷情赠墨宝共话蓝图锦绣程吴村正腾跃此间岂止藏九仙 朱亚峰此间岂止藏九仙,众家齐聚凤景园。
泼墨山水咏豪情,积淀文化塑名山。(作者系书院街道办事处主任)西江月·吴村大地峥嵘 周玉民九山柳绿花红,苍松翠柏含情。
诗社诸友雅兴浓,美文佳句涌动。吴村大地峥嵘,仙山天池如镜。
党政军民气恢弘,共奔锦绣前程。重上九仙山 荀昭安甑山四月人如织,仙女九凤身韵奇。
奶奶庙始康熙年,蜇龙载道飞天宇。向阳怀坐三清殿,元君祠攀陡千级。
方去南天观经纬,又上太平远是非。胜日寻芳 荀金轩踏青寻芳九仙山,翠岭连峰慢攀援。
绿染松涛一望去,闻向深峪听杜鹃。峰回路转平湖见,杏柿桃梨满山川。
但觉此时九仙至,风声遥应凤凰巅。登凤凰城前山春风又绿凤凰城,山清水秀景物明。
花解人语迎客笑,草似无心随春生。青松百鸟牵画意,溪流潭池动诗情。
攀登全凭意志力,何惧乱石路不平。九仙山游感贾祥林山前葱绿蜜蜂忙,诗人乘兴上山岗。
阵阵春风暖人意,山丹果花争芬芳。九仙山采风诗二首王景玉一清明时节天气晴,诗友乘车九山行。
风和日丽山花笑,桃红柳绿春意浓。二凤鸣九山凤凰台,海龟寿石笑颜开。
平安奇石平安道,九天仙女下凡来。九仙山新貌 李奉富阳春采风九仙山,心潮起伏思联翩。
昔时遍山石裸露,今日葱茏披绿衫。果树花香醉群鸟,水库碧波映蓝天。
盛世万民歌尧政,和谐社会绘大千。七绝 朱润广九仙山下果木深,清明时节花缤纷。
邀得东风拂君面,十里飘香又一村。游九仙山 蔡祥玲一沟一溪都怀景,一草一木满目青。
一崖一壁生诗花,一石一峰寓真情。一游一览临仙界,奶奶庙前遍春容。
偶得 李文华风和日丽清明天,诗友采风会九仙。眼前分明瑶池景,何人搬运到人间?九仙山即兴 兰心九山九回望,南风送客来。
四杯同山岳,五步遣心怀。莫言岁欲老,志高足不衰。
性情契一味,缘缘从今开。游九仙山拾英柳探天池影,花笑三春风,踏寻何须路,人在山怀中。
浣溪沙·诗社的春天 邓明进春和景明盛世年,社友畅游九仙山。诗社迎来新春天。
文代大会送东风,社友踊跃献佳篇。诗社硕果喜空前。
楹联 张韵川山水诚如仙境里,人间恰似天堂中。采风九仙山 李正标丛林片染桃花红,峪口河崖溪水声。
健步登攀谒石圣,南目吴村闹春景。登九仙山北峰 马书轩山峦叠起峰相连,壁峭崖悬柏参天。
奇石犹如自天降,观音神秘藏山间。牛郎织女鹊桥会,青蛙神龟向上攀。
九女堂下九女聚,跑马岭上跑马欢。孔子石前俯首拜,老子石旁仰面观。
黑风口处群英至,芦斗寺中居众仙。峪谷泉水叮咚响,蜻蜓蝴蝶舞翩跹。
帧帧美景如梦幻,疑似瑶池落人间。观九仙山有感 刘玉明庚寅孟夏赴北山,社友参观拜九仙。
凤凰栖息欲腾飞,先师捷足保平安。初识芦斗寺有感重登九仙山,初识芦斗寺。
幸会组织者,协和儒道释。多元文化兴,天池毓大师。
盼瞻万寿塔,善心奠宏基。寄语芦斗寺 (一)荀昭安盛时末法妄亏心,隆善高僧欲度人。
度似春风常长物,心如秋水不沾尘。福田广种存忠厚,善业精修举德崟。
佛法重来芦斗寺,功垂四海寄乾坤。寄语芦斗寺 (二)荀昭安仙雾缭绕响松风,大唐芦斗寺院倾。
九秩隆善发愿力,一朝法螺警世鸣。万寿塔佛随缘去,十方信士应时行。
龙天昭鉴地宫下,惟留净土惠后生。游芦斗寺 孔伟仙山隐古寺,兴替历千年。
路绕隆池下,虹飞芦斗前。出家半日远,入室一堂禅。
山村有真境,佛田别洞天。九仙山下初逢杨先生 兰心去岁风闻九仙山重修芦斗寺,来到方知此处规划竟是一片极具规模的宗教文化建筑群。
杨春炳先生首发倡导,设计规划殚精竭虑,功德定会泽被后世,善莫大焉!兰心深为叹服,以诗志之。每闻杨子如是说,与佛结缘传奇多。
欣赴九山红尘外,近得仙来又近佛。
2前瞻马耳九仙山那篇古诗的全文翻译
江城子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1]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六:“(诸城)县南八十里为九仙山,山有九峰,高松摩空,奇秀不减雁荡山。西北有潭水与东海相通,久雨将晴。井中有声如雷,旱则以石击井,必雨。其他石峰十有一,盘石十有八,俱巍而丽。子瞻诗‘九仙今已压京东’是也。”
[2]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东坡为守,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短短几句,便写出一座城市的明晦。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苏轼笔下贫瘠的密州也是美好的。由此到生出了去有机会要去密州看看的心思。
不知道千年之后的超然台遗迹是什么样子,我们是否还能登高望远,游目骋怀。
亦不知密州的月光,是否如千年前让苏子写下那传颂千古的诗句一般美好。
“超然”这个名字来自于苏轼弟弟子由的主意。到底是兄弟,如此心意想通。
“超然”,超然物外之意。作者却又道“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到底还是政治上失意苦闷的排遣罢了。
3前瞻马耳九仙山那篇古诗的全文翻译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晚云闲。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
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1]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六:“(诸城)县南八十里为九仙山,山有九峰,高松摩空,奇秀不减雁荡山。西北有潭水与东海相通,久雨将晴。
井中有声如雷,旱则以石击井,必雨。其他石峰十有一,盘石十有八,俱巍而丽。
子瞻诗‘九仙今已压京东’是也。”[2]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东坡为守,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
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短短几句,便写出一座城市的明晦。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
点轻烟。”苏轼笔下贫瘠的密州也是美好的。
由此到生出了去有机会要去密州看看的心思。不知道千年之后的超然台遗迹是什么样子,我们是否还能登高望远,游目骋怀。
亦不知密州的月光,是否如千年前让苏子写下那传颂千古的诗句一般美好。“超然”这个名字来自于苏轼弟弟子由的主意。
到底是兄弟,如此心意想通。“超然”,超然物外之意。
作者却又道“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到底还是政治上失意苦闷的排遣罢了。
4著名四行的七言律诗
1 题金渭湖 南北飞渡桥如虹,倒影白岸一片城。
绿苑春风拂芳草,仙境增色游兴浓。河滨黄沙烁故人,水面清澈洗红尘。
渊明驾鹤过陈仓,世外桃园此处新。 2周原新貌 冬深春寒鸟欲落,风清月朗谁蹉跎。
新芽破土看世界,只听湖畔满是歌。星海彩云染渭河,春潮涌动喜事多。
挥洒绿意寄青山,周原翠色映天阁。 3游凤翔东湖 千年古柳丝如烟,怀抱湖中一水天。
亭台会馆遥相望,不朽豪杰苏子瞻。画廊仿古色彩艳,厚重书品值万贯。
莲池清香好泛舟,园林风光传千年。 4望鲁台断想 荒冢残卧裴原畔,废碑路边遥相叹。
渔阳当年水草美,点燃圣火燕先贤。赴鲁就学志趣远,师奉孔子成业还。
设馆授徒开先河,尊师重教桃李艳。 5谒诸葛亮庙 岐下城南五丈原,天高气爽红日艳。
伴友涉足庙堂中,幽思遥远仰圣贤。北伐三军斗敌顽,出师表乃醒世言。
华夏先祖创伟业,英名流芳垂万年。 6拜炎帝祠 常羊山下渭河宽,放眼陈仓笼云烟。
姜炎开山养仙风,嘉陵水绕大散关。周秦文化遍中原,金台观里降天幡。
西府何止先世美,碧血丹心造奇观。 7夏夜千阳城 满城歌舞传悠扬,夜市灯火照溢香。
闲人唱摊掌话筒,微闭双目醉情伤。老将酣战门球场,远闻西郊唱秦腔。
太太秧歌扭正欢,月坠银河千水长。 8龙门洞 一块圆石含岩洞,真人七载诵道经。
猴山铁塔虽无头,悬崖浮梯试仙魂。西坡有棵迎客松,断桥绝无送宾林。
长春隐居悟天机,山水涵养度超人。 9千河晚照 一朵白云信天游,两岸行人空对愁。
不曾纵柳舞东风,喜迎霞光照神州。千河南岸已收秋,城中无园晚年忧。
夕阳莫奈台塬去,夜幕欲降万事休。 10经二路夜景 鸡峰山下似迷幻,火树银花好璀璨。
飞光流云夜色美,疑是梦境入仙园。射灯霓虹照楼前,大厦气派入云端。
音乐喷泉五彩艳,车流星河不夜天。
11千湖雨帘斜织钻云平,墩台山隐雾朦朦。徐氏不知千水美,高峡平湖胜仙境。
南峰倒映小舟横,海鸥群舞迎游人。渔家泊船桂花湾,网箱前后鲤鱼蹦。
12周公庙 古松古柏古寺院,人山人海人相连。玉佛居洞在笑谁,绿荫掩覆致高远。
手摸佛头口许愿,消灾免祸盼平安。香客纷杂心难卜,祈求好人永良善。
13钓鱼台 四柏一石三座庙,太公文王神相邀。磻溪河水流千载, 青山巍巍永不老。
脚踩钓矶思周朝, 先帝访贤也玄妙。姜尚倘若不钓鱼, 西周江山将飘摇? 。
14柳林之柳 玉立街头含羞笑,迎风微扭阿娜腰。满头青丝披肩绿,紫燕横飞探秋早。
千年古柳垂新潮,西凤名酒醉英豪。手巧村姑织锦绣,凤凰腾飞待明朝。
1登上天台 纵观群峰高,苍翠天台小。松柏云蔽日,曲径似烟绕。
攀登蒸浮躁,捷足勇者骄。回首望田园,遐思飞云霄。
2秦 岭 巍峨群山岳,岭戏春草坡。云雾壑涧翻,彩禽鸣如歌。
小屋坳坪落,沟深人吆喝。炊烟诱思乡,岿然看客过。
3嘉陵江 清溪南流去,斜阳扫钓矶。源头甘泉涌,下游满河溢。
探险深处走,怪石美如玉。千年琴声雅,万古水长绿。
4游莲花寺 寺悬半山崖,不见莲花开。檐角弧外翘,木白无画彩。
老太遁空门,尘缘早根绝。一把铁锈锁,关住万夫哀。
5野狐沟民俗 石臼茅草房,土屋盘大炕。双鹅守家门,罐笼晒玉棒。
山腰清泉冒,院中铁牛放。黑红脸庞笑,腊肉悬大梁。
5关于汉阳陵的诗句四句
汉水碧于天,南荆廓然秀。庐罗遵古俗,鄢郢迷昔囿。
幽奇无得状,巉绝不能究。兴替忽矣新,山川悄然旧。
斑斑生造士,一一应玄宿。巴庸乃嶮岨,屈景实豪右。
是非既自分,泾渭不相就。粤自灵均来,清才若天漱。
伟哉泂上隐,卓尔隆中耨。始将麋鹿狎,遂与麒麟斗。
万乘不可谒,千钟固非茂。爰从景升死,境上多兵候。
檀溪试戈船,岘岭屯贝胄。寂寞数百年,质唯包砾琇。
上玄赏唐德,生贤命之授。是为汉阳王,帝曰俞尔奏。
巨德耸神鬼,宏才轹前后。势端唯金茎,质古乃玉豆。
行叶荫大椿,词源吐洪溜。六成清庙音,一柱明堂构。
在昔房陵迁,圆穹正中漏。繄王揭然出,上下拓宇宙。
俯视三事者,騃騃若童幼。低摧护中兴,若凤视其鷇。
遇险必伸足,逢诛将引脰。既正北极尊,遂治众星谬。
重闻章陵幸,再见岐阳狩。日似新刮膜,天如重熨绉。
易政疾似欬,求贤甚于购。化之未期年,民安而国富。
翼卫两舜趋,钩陈十尧骤。忽然遗相印,如羿卸其彀。
奸幸却乘衅,播迁遂终寿。遗庙屹峰崿,功名纷组绣。
开元文物盛,孟子生荆岫。斯文纵奇巧,秦玺新雕镂。
甘穷卧牛衣,受辱对狗窦。思变如易爻,才通似玄首。
秘于龙宫室,怪于天篆籀。知者竞欲戴,嫉者或将诟。
任达且百觚,遂为当时陋。既作才鬼终,恐为仙籍售。
予生二贤末,得作升木狖。兼济与独善,俱敢怀其臭。
江汉称炳灵,克明嗣清昼。继彼欲为三,如醨如醇酎。
既见陆夫子,驽心却伏厩。结彼世外交,遇之于邂逅。
两鹤思竞闲,双松格争瘦。唯恐别仙才,涟涟涕襟袖。
6关于云的古诗四句
关于描写云的诗句大全
1、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唐·李商隐《咏云》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好雨不雨风不风,徒倚穹苍作岩险。——唐·齐己
4、兴云感阴气,疾足如见机。——唐·刘禹锡《观云篇》
5、灵山蓄云彩,纷郁出清晨。——唐·陆畅
6、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唐·李邕《咏云》
7、伫立增远意,中峰见孤云。——唐·崔何《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岭上云》
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大梁白云起,氛氲殊未歇。——唐·李峤《云》
10、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11、日际愁阴生,天涯暮云碧。——唐·许康佐《日暮碧云合》
1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3、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唐皎然《南池杂咏五首·溪云》
14、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可怜光彩一片玉,万里晴天何处来?——唐·杜牧《云》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6、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唐·杜牧《云》
17、漠漠沈沈向夕晖,苍梧巫峡两相依。——唐·徐夤《云》
18、晴晓初春日,高心望素云。——彩光浮玉辇,紫气隐元君。——唐·陈师穆《立春日晓望三素云》
19、山静云初吐,霏微触石新。——唐·张复
20、日西遥望自归处,尽挂九疑千万峰。——唐·吴商浩《湘云》
2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22、静即等闲藏草木,动时顷刻遍乾坤。——唐·幸夤逊《云》
23、杳霭祥云起,飘飏翠岭新。——唐·李绅《山出云》
2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25、深处卧来真隐逸,上头行去是神仙。——唐·齐己《看云》
26、会作五般色,为祥覆紫宸。——唐·李中《云》
27、阴去为膏泽,晴来媚晓空。——唐·李中《春云》
28、翠楼含晓雾,莲峰带晚云。——唐·李世民《赋得含峰云》
29、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唐·于季子《咏云》
30、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故临飞阁度,欲入回陂销。——唐·李商隐《齐梁晴云》
31、山头触石应常在,天际从龙自不归。——唐·韩琮《云》
32、碧落从龙起,青山触石来。——唐·李峤《云》
33、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唐·焦郁《白云向空尽》
34、春云春水两溶溶,倚郭楼台晚翠浓。——唐·韦庄《春云》
35、薄彩临溪散,轻阴带雨浓。——唐·裴澄《春云》
3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37、多谢好风吹起后,化为甘雨济田苗。——唐·李中《夏云》
38、龙似瞿唐会,江依白帝深。——唐·杜甫《云》
39、南北各万里,有云心更闲。——唐·于武陵《孤云》
40、虚虚复空空,瞬息天地中。——假合成此像,吾亦非吾躬。——唐·陆凭《咏浮云》
41、帝乡白云起,飞盖上天衢。——唐·董思恭《咏云》
4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4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44、云散天边落照和,关关春树鸟声多。——唐·韦庄《云散》
45、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唐·郭震《云》
46、将比鹭鸶还恐屈,始思残雪不如多。——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唐·贯休《孤云》
4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8、闲云生叶不生根,常被重重蔽石门。——赖有风帘能扫荡,满山晴日照乾坤。——唐·施肩吾《讽山云》
49、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唐·来鹄《云》
50、水底分明天上云,可怜形影似吾身。——唐·齐己《片云》
51、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唐·郑准《云》
52、来依银汉一千里,归傍巫山十二峰。——唐·姚合《咏云》
53、南北东西似客身,远峰高鸟自为邻。——唐·吴融《云》
54、片云朝出岫,孤色迥难亲。——唐·沈亚之《山出云》
7描写山水的诗句(4句)
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S226;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S226;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S226;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形容白水洋鸳鸯溪的四字词语和诗句
风光旖旎 [fēng guāng yǐ nǐ]
释义:形容景色柔和美好,风光美丽动人。也常作“旖旎风光”。
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一霎时局已到齐,真正是翠绕珠围,金迷纸醉,说不尽温柔景象,旖旎风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风景。
例句: 南国的春天风光旖旎,使人心旷神怡;风光旖旎,草色青青,随处都是我心灵的牧场。
风光旖旎的深山中万籁无声。
中文名
风光旖旎
拼音
fēng guāng yǐ nǐ
出处
《花市》
释义
景色柔和美好,风光美丽动人
偶遇之后
时值葭月,路江南,览数日。倚雕栏玉砌,凝千百里江,眄三五青螺,俯仰乾坤间,畅思游怀,忆往昔,思今时。颇有悟,实偶遇之得,故泚笔作章以飨。
顾国维之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猗嗟绝美哉,江南之烟霓雨雪,夫烟,袅袅而色醇,夫霓,靉霼而晻霭;夫雨,绵弱而稠密,夫雪,雰氲而轻娇。吾甚赞。故国维之言诚也。兴怀古迹,以江南之嗣庙最佳。夫感,绪之凝思聚攒也;夫绪,怀之撷景采情也;夫怀,景之生也,情之生也。夫抒怀者,或处澶湉云溪也;或倚巑岏嶜岑;或临猗昌薮泽;或傍覃覃悬川矣!夫生情者,或览雕栏玉砌,或怀蛾眉粉黛,或游卧漘睡塘,或感春梦秋荻矣!枚举之物,江南皆有也,无乎千百斯年,江南文曲星之最盛。咸应国维之言。此吾之江南一得也。
苏子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果矣。苏子假蟾月以抒人生之变。览乎古哉:迁客骚人意乱情迷者,多游于江南,亦多抒情于江南,其游景放浪形骸乎山水,宏论见乎诗词歌赋,留佳篇,创口碑,立根乎人世,遣怀乎万类,叹红尘,感人生,而难超脱乎凡缘,苦悟破乎红尘。纵有,亦鲜有人矣。然苏子之境,钟灵毓秀之精也,随遇而安,如在平然。虽多贬谪乎江南,或之遥,纵天涯海角,亦铭其态也。故自苏子而得:任生之狂澜巨浪,亦似掌一叶安舟于上;任情之幻变无定,亦似立一块磐根于中。以诗意,高情,雅芳之气于世间!此吾之江南二得也。
览乎江山,思绪绵远:夫水,汤汤东奔而不顾,假仲尼之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山,沉稳深重而不移,假儒家之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笃思乎江南之山水:愈灵愈秀。虽曰偶遇乎江南,亦甚曰邂逅,或曰见之而倾心钟情也。吾心甚喜。果矣,前愆之衍,陋卑之行,龃龉之见,难齐古仁人。今乎江南山水间,吾心宽矣,吾思明矣,吾绪朗矣。吾钦羡古仁人矣,愈钦羡乎江南之景也。何哉?江南之境入心矣。古人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或云,吾之境,随化江南也。
记于此,言愈鲜矣,然,偶遇江南,二得一悟,吾亦足矣。虽弗若祈此篇:寄得乎阅者。
1 韩愈的《马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
2 韩愈的《马说》原文和翻译原文:杂说四·马说作者韩愈朝代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 《马说》韩愈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4 文言文{马说}韩愈 的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待遇都没有获得,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 关于马的文言文塞翁失马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
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
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
欲:想要,要。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
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6 韩愈的马说文言文全文翻译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7 韩愈的一篇关于马的古文名字是否为《马说》是的!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8 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欲:想要,要。
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之:吆喝它。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 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
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
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
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
9 要几篇关于马的文言文以及译文1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
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3:《战国策·楚策四》唐·韩愈:“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
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O喻指人才处于困境。
唐李白《天马歌》:“盐车上峻阪,倒行逆施长日晚。”另参见地理部·土石“盐阪”、动物部·走兽“盐车骏”、人事部·贫贱“骥服盐车”。
意思是人不能尽其才。 4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
5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
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
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
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
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
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6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
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又跳上马背。
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
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7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①,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②?”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③。
天下之马者④,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⑤,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⑥,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17)。”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⑦:“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⑧。”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⑨。
穆公不说⑩。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11)!子所使求马者,色(12)物(13)、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14):“一至于此乎(15)!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16)。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列子》8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9 燕昭王收。
10 苏轼写马的古文韩干马十四匹
[名句]韩生画马真是马 苏子作诗如见画
[原文]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用马通马语;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俛啄;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析赏〕东坡这两句,前句赞美韩干画马的生动逼真,后句是说他自己所作的诗,诗中有画-韩干所画的马真是马,读苏子所作的诗,如见到一幅画。
戊午甲寅辛丑甲午
薛元明
今日立冬。“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秋去冬来,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古往今来的书画印中都有表现“立冬”主题的作品,如出土的汉代简牍、王羲之《冬中帖》、王铎《澹圃山房阔》 、石涛《仿米山水图》、吴昌硕手札等等。深秋,万物安静地飘落、沉眠、潜,只愿冬天就这样开始走向更深的时光,不知不觉地与来年的早春邂逅。
立冬是冬季开始。“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也”。此时读到宋末元初诗人书法家仇远 立冬的诗句:“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感觉极其应景:迟来的丝丝小雨携来了微寒,庭前院落里的树叶半青半黄,还在变色,秋天还没有彻底远去……。仇远是杭州人,所描述的是南国情形。南方的冬天来得要晚一些,即便立冬了,仍是秋色浓郁。西北地区的红黄景象还未完全褪去。而在北国,早已是苍穹、凄风冷雨、寒霜冰雪,以至于万物萧条、落叶翩飞,雁影无踪、蛰虫无痕。
自古多情人易悲。花开一季,人活一生。人生如同四季,春种、夏耕、秋收、冬,理当如此。人生须和季节一样分明,遵循自然规律便能心态平和,得以安然。再是严寒的季节,也得学会让心情安暖舒适。落花翩翩,却不尽寂然,因为有墨香、书香相伴,可以思接千载,驰骋万里,沿着古碑帖的幽径,流连砚田无边。执笔为念,默书数行,用心灵去触摸李白的《上阳台》,用深情去感悟苏轼的《寒食帖》,难得有一份惬意。生活是嘈杂的,生命却是孤独的。时间的地老天荒,尘世间的万种风情,都是心灵深处最隐秘的希冀。黑白世界中,大小粗细、方正圆斜、浓湿枯淡,相映成趣。这些发自内心的墨痕字迹,乃是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纸张发明和大量运用之前,中国人利用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西北地区是中国书法的宝库。居延汉简、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并称“汉简”,发掘地都在甘肃。近代三大文物发掘中,汉简、写经和甲骨文,成为直接影响书法史进程的大。除了甲骨文在中原腹地,汉简和写经都在西北。最重要的是,这两种法书都是墨迹,得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书写的状态。西北处于乾卦之位,按照五行来说,冬天属水,西北方在五行属金。西北乃中国内地通往西域之要道,尤其是两汉时的雍凉之地,乃西北首府所在地,曾是东传的要道与之一 。汉时即设四郡,戍兵屯田,成为汉朝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回想起唐人的诗句,无论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描述的是同一场景。
简牍由 统一,尺寸有严格规定,标准的 文书纵23厘米,横11厘米。除竹简外,主要选用不易晕染、不易折断的胡杨、红柳和松木木牍,造价不低。汉简书风的恣肆、率意,不事雕琢,令千年后的我们,怦然心动。这些震撼人心的原大字迹,不过是厘米之内而已。一旦放大,便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正是得益于放大技术,汉简直接引发了晚清以来书风的丕变。无数不知名的 ,创造出不朽的经典。然而在当时,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份报告,也可能是一封家书。因为 不可计数,遗于后世的汉简作品,风格蔚然大观。汉简不仅有非凡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即便是军国大事,最终通过细小的个人之事呈现出来。
西汉 马圈湾简牍
这枚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其实是一份出关“申请书”——“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甲辰,关啬夫广德、佐熹敢言之:寿陵里赵负趣自言,夫欣为千秋燧长,往遗衣用,以令出关。敢言之。”“元康”为西汉宣帝年号,“十月壬寅朔甲辰”即公元前65年十月初三日。当下辛丑年立冬,恰好也是十月初三。也就是说,这件汉简面世,已经整整2086年。这位女子的丈夫在玉门关外值戍,她在立冬前请求出关,为丈夫送御寒衣服。适逢辛丑立冬,目睹这件汉简,虽然暌违两千余年,却仍能感受到亲情、爱情之美,嘘寒问暖,一如当下。时间仿凝固了数千年。
现代人有再熟悉不过的纸本和电子日历,其实古代也有按年月日干支顺序排列的“日历”,使用者们会记录重要或者行程,当时叫做“质日”或“视日”。海曲汉简《汉武帝后元二年视日》上记:“十四。丁酉、丙申、乙未,夏日至居郭门一(日)。甲午、癸巳、壬辰、丙辰、乙卯、甲寅、癸丑、壬子、立冬、辛亥、癸卯、壬寅、辛丑、庚子、己亥,戊戌冬日至居户一日。天汉二年城阳十一年。庚辛甲酉亥子不可秩息。”从这件汉简可以看出,天干地支之间,留有长段的空白,留出来用以填写需要的事情。历史典籍中最早出现的节气纪录,是《尚书·尧典》的“四仲中星”,即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春秋时代,产生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与“二分二至”,合称“八节”。海曲汉简《汉武帝后元二年视日》中残存了春分、夏至、立秋、立冬等属于八节的名称,乃是中国历节气演变的见证。
西汉 山东日照海曲简牍《汉武帝后元二年视日》
汉代是强盛之极的大一统王朝。汉代书法乃至整个汉代艺术因此而呈现出拙朴雄大的气势,展现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承载了强大的精神。历代王朝越往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融合”,涵盖各种元素的融和。从这个角度来讲,汉代及这之前的艺术,无疑更为纯正。
魏晋六朝三百年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更迭,整个像走马灯一样。书法见证人心,纪录时代。这三百年的书法,呈现出多头发展的迹象,甚至不乏乖谬和变异。尽管如此,多头潮流中,仍存“二王”这一主脉,乃魏晋的绝佳见证。王羲之《冬中帖》写道:“十一月四日羲之白:冬中感怀深,始欲寒。足下常疾何如 不得近问,邑邑。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经日甚为虚顿。力及不具。王羲之白。”冬天来了,羲之写信给朋友,天冷了,叮嘱朋友要注意足疾。因为不能当面问候,心里感到过意不去。而自己呢,一直苦于“心痛”,吃不下饭,身体也不太理想。这件手札有章草笔意,显然是个人成功变法之前的作品。王羲之书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倜傥,潇洒出风尘,后世自然有无数的膜拜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人都是王羲之的门徒,包括像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和王铎这样的级人物。
王羲之《冬中帖》
王铎是学“二王”的高手,在明末异军突起。他的书法 主要是颜米王三家。王铎极其崇拜米芾,被旋推崇为“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然人品颓丧,因为降清而被与赵孟頫同归于“贰臣”。最有意思的是,董其昌书法同样取法颜米王三家,与王铎却截然不同。所以说,取王,本质上涉及到“师面”还是“师心”的问题。这对于当下书风极度雷同的现状,颇有启示。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想与众不同,就一定能做到。
王铎对王羲之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章法和墨法上,一生吃着二王的法帖,将尺牍书风拓而为大,“涨墨法”的运用,使得行草书的表现从“线”到“面”,故而有“后王胜前王”的褒奖。当代王蘧常章草出现后,也有一样的评价。书法就是这样,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发展、创新。对比来看,王羲之身处乱世,朝不夕保,所以感慨“死生亦大矣”。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王铎晚年适逢明清易代,天崩地裂,降清后生活了八年,生不如死,极度压抑。从某个角度来说,王铎就是为了书法能有大成而屈膝投降的。当个人书艺炉火纯青之际突然面对生死抉择,心尤不甘。王铎没有选择杀身成仁,而是苟且偷生。同属晚明“三株树”的黄道周和倪元璐,皆从容赴死,很自然地,与王铎身后的声名,判若云泥。王铎晚年的书写材质要好一些,精品迭出。王铎没有辜负自己,极其勤奋,冬夜试笔,呵冻研墨,自抒胸臆,一件是《澹圃山房阔》 诗轴,款字中有“庚寅冬日书”,去世的前两年,笔走龙蛇,万马奔腾。另一件是《赠文吉大词坛》诗轴,对于王铎来说,又是一个不眠的冬夜。书风苍茫博大,然时有怪诞之姿,无疑与心境的压抑有关。
清 王铎《澹圃山房阔》 诗轴
清 王铎《赠文吉大词坛》诗轴
相比王铎的命运多舛,苏轼一生虽然仕途不尽如意,甚至时常处于斗争的夹缝中,不是被发配就是在发配的路上,但东坡自有之法,一生,在可以活出的滋味,由此成为世界闻名的“最有趣的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要有一颗有趣的灵。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幸,苏轼从容找到化解之法。贬谪到了岭南,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被贬至海南,写信给儿子:“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把吃生蚝的事说出去,要是这个秘密被人知道了,恐怕那些北方人听说这里有这么好吃的物事,就该学我,求着皇帝把他们贬到海南来,跟我争抢这天下的美味。看看,难怪他的政敌要气得半死。苏轼一生虽然颠沛流离,但笔耕不辍,诗文书画收获颇丰。
北宋 苏轼《孟冬薄寒帖》
这件《孟冬薄寒帖》出自《郁孤台法帖》,为南宋聂子述在绍定元年(1228)汇刻于江西赣州府赣县郁孤台。“孟冬”又称“小阳春”,即每年冬季的之一个月。其中写道:“孟冬薄寒,恭惟门下侍郎台候万福。轼即日蒙免,罪戾之余,宠命逾分,区区尺书,岂足上谢。又不敢废此小礼,进退恐栗。未缘趋侍,伏冀上为宗社精调寝兴,下情祝颂之至。谨奉手启,布陈万一,不宣。”这是苏轼对朋友表示感谢的一封信,没有具体特别的事项。虽为刻本,但笔致圆润、酣畅古雅,为苏轼作品中少见。
伊秉绶有强烈的“苏子情结”。嘉庆五年(1800),时任惠州太守的伊秉绶带着下属翻修惠州白鹤峰下的苏轼故居。在清理墨沼时,捞出一方端砚,砚背当中刻着一个“轼”字,侧边有“德有邻”的款。伊秉绶喜不自胜,便将这方苏子砚台视若拱璧。伊秉绶膜拜苏轼,更主要是思想上的认同。苏子活在和出世之间,儒道思想交替作用。嘉庆十二年(1807),伊秉绶的去世,丁忧回乡,一呆就是八年时光。这是仕途的寂寞之期,却是伊秉绶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临《裴岑纪功碑》虽说是临,其实乃典型的创作风貌。用笔饱满雄健,结字古拙厚朴,整体气势恢宏。正文共两行,行距靠近,字距稍离,两两相对。“敦、煌、竟”等字笔画虽多,但布白均匀,从容不迫,“大、守、此”等字笔画虽少,但小中见大,厚重磅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幅书曾被转赠。左边留有题跋:“馨圃大兄过小,见墨卿太守书此帧,甚好之,因以转赠,己卯春仲,叶尊并识”。题字笔法精到,一气呵成,与正联璧合,成就一段佳话。
清 伊秉绶 临《裴岑纪公碑》,癸亥立冬
在整个清代书家群体中,吴鼒(zī)可谓名不见经传,但因为“鼒”字难写而记住了他。吴鼒是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侍讲学士,善书能画,工骈体文。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墨林今话》。此书比 本身名气更大。从“试论当酒亦名将,况世说诗存古经”对联来看,主要取法集王《教序》,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兼学董其昌,得之气,因为诗文修养深厚,字里行间极见文气,所以能在当时的馆阁潮流中独具一格。由其所学,可见当时取法的普遍常态。
清 吴鼒,丙子立冬
面对朝代更迭的历史潮流,个人没办法改变,但可以根据真实的内心做出选择。王铎选择投降,石涛作为帝胄,选择成为遗民。“遗民情结”支配了其一生,也致使石涛一生不合时宜,借助书画探求生命的自在之境,抒写内心,我自为我。遗民情结主导了石涛的山水画创作。从某个角度来说,石涛的确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他是一个艺术哲学家,所以《石涛画语录》能够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学史的压卷之作。上海博物馆石涛《仿米山水图》轴款字云:“风急湖宽浪打头,钓渔船小兴难收。请君乌纱帽,月上丝纶再整游。定老年兄远以此纸嘱笔写山,用米颠刷字法,寄上一笑。时辛巳立冬四日清湘瞎尊者写。大涤草堂。”辛巳立冬是1701年,石涛正好是花甲之年。这幅仿米家山水整体上的确有风急湖宽浪打头之气势。字也是学米芾的,可见痛快之意。所谓“诗言志”,由此题款,当知真实不虚。
清 石涛《仿米山水图》,辛巳立冬
吴昌硕和石涛类似,活在一个变革的大时代,但又有不同。石涛面对的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吴昌硕身处的则是新旧时代的转变。吴不是遗民,成了遗老。“海派”中这样的大佬不在少数,诸如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和曾熙等。新旧时代相比,市场化和商业化因素的渗透,对于书法家乃至整个艺术家群体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旧传统和新之间,在吴昌硕这一代人身上,呈现出的依然是“旧学”烙印。吴昌硕生性嗜古,其诗尤喜用僻典,故而晦涩高深,但有时也难免迂腐。八十岁时的手札写道:“雨后东篱野色寒,骚人常把落英餐。朱门酒肉熏天臭,醉赏黄华当牡丹。(画菊)色如美玉丰神好,香与芝兰气味同。庭院笙歌初散后,亭亭一树月明中。(画玉兰)荷气迎秋天影,赏秋人醉倚阑干。无风波处真难得,浅水芦花画里看。(画荷)癸亥立冬后三日,成志仁兄雅嘱。”吴昌篆成就更高,影响更大,行草书成熟最早,应用最广泛。笔致老练,收放自如,篆、隶、楷、行、草各种笔法熔于一炉,用墨润燥相宜,结体中宫收紧、四面辐射,风格雄浑苍劲、恣肆老辣,虽是尺幅小品,却有排山倒海之势。吴缶庐一力旺盛,创作势头强劲,作品数量丰沛,含金量极高,诗书画印都达到巅峰之境。“甲申立冬”刻“大壶”,边款写道:“甲申立冬日,大壶先生嘱,仓石”,时年41岁。“丙寅立冬”刻“还读书庐”,已经83岁,“老缶不治印已十余年矣,今为大仓先生破格作此,臂痛欲裂。方知衰暮之年,未可与人争竞也。”由此印可知,吴昌硕因为臂膀疼痛,十多年不刻印,对于鉴定其代刀和伪作,具有一定的作用。两枚相距近四十年。吴印风格成熟早,但始终没有结壳,精进,可见风范。
近代 吴昌硕手札,癸亥立冬
近代 吴昌硕刻 还读书庐,丙寅立冬
近代 吴昌硕刻 大壶,甲申立冬
吴昌硕有“诗书画印”四绝之称,在其之前有赵之谦,在其之后有齐白石。赵为“海派”先驱,齐则属“京派”,但赵之谦对于齐白石影响很大。齐白石习惯上称自己“诗之一”,有故弄玄虚的意思,其实是当家。吴昌硕的也属“头牌”。对比来看,吴昌硕算得上古典时代最后一位艺术,齐白石称得上是新时代的之一位艺术。但和之间也存在落差,尽管风格品评在某些地方缺少可比性,但总的来看,齐白石的艺术深度无法和吴昌硕相颉颃。齐白石的“功劳”,是在绘画题材方面有开拓性,改变了文人画所追求的情趣之美,趋于质朴和家常主题,青菜、萝卜、苍蝇、老鼠等不登大雅之堂的物事成为入画题材。其实早在赵之谦和吴昌硕手中,已经有过一些尝试,只是到了齐白石手中,创作更多而已。立冬到了,北方人喜欢大白菜炖粉条,或者是小鸡炖蘑菇,吃起来的,且又方便省心,故而成为家常菜的代表。齐白石很爱画白菜。有关齐白石曾想以自己画的白菜换一车真白菜的段子,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齐白石是真的喜欢大白菜。《白菜》题款:“不独老萍知此味,三代咬其根。借山翁制。”齐白石喜欢白菜,蕴着对家乡的怀情,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知足常乐。
近代 齐白石《白菜》轴,纸本设色
另一件《白菜蘑菇》 题款:“白菜之佳无过北地,菌野之美惟有南方,雁来去时方生。菌类之风味,能超群者此种也。土人呼为雁来,惜无蘑菇等之有大名耳。白石山翁并记。”人对于喜欢吃、习惯吃而后来却有吃不到的东西,会滋生念想。齐白石离开家乡,成了“北漂”。北地的白菜好吃,也易吃到,但家乡那呼作“雁来蕈”的蘑菇却再难吃到,便格外想念。南方的雁来,就是北方雁去之时。时值秋冬之季,美食可以弥补时空位移的缺憾,时不时画一下美食,可以缓解个人心里对人世的五味杂陈。
近代 齐白石《白菜蘑菇》轴,纸本墨笔
针对吴齐篆刻,曾有人提出“有”之说。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吴齐皆臻于高寿,风格达到极致,学之者难以化出,开拓空间小;其二,容易只学到毛皮,甚至变得一身习气。相比之下,黄士陵的印风属于型,能够发挥的余地大。归根结底,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是否为“善学者”。学不好书印,原因多半出在 自身,不能责备所取法的对象,所以“吴齐印”之说,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以讹传讹,总之,可以休矣。最令人感慨的,是吴齐之间的恩怨龃龉,已成为一桩“公案”。据实而论,吴对齐有提携之情,但对于大家来说,一旦在理念上无法同步和合拍,最终都会分道扬镳。
众所周知,齐白石的老师是王湘绮。其实,齐白石在京城之时,还有一位老师,就是徐州人张伯英。书法史中还有一位张伯英,就是东汉张芝,首创“今草”,被尊为“草”。近代张伯英乃碑学大家,是清末探花冯煦的入室。张伯英热衷北碑,过人之处在于舍弃了魏碑点画的锐利形态,追求刚猛、沉着、遒厚的韵味,独树一帜。其实无论是帖学还是碑学,关键在于取法理念,同出一源,各呈其态。张伯英曾在北洋任职,目睹的黑暗,毅然引退,从此开始了鬻字治印的职业生涯。对照其书风来看,可谓“书如其人”。
近代 张伯英,己卯立冬
从赵之谦开始,再到吴昌硕、齐白石,书画家印人的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邓散木虽是职业化书印人,但与当下的职业化有本质的不同。“职业化”有两层意思:一是专注力,平生的精力和心思全部集中于此;二是书印成为饭碗。有的偏于前者,有的偏于后者,有的两者侧重。因为此种差异,直接导致风格和趣味不同。邓散木膂力过人,可以直接徒手刻巨大的青铜。最惊人的是创作数量,堪称古今之一。一般的印人,平生数量不过三、四千方,多一些的过万,最多的二、三万已是极限,邓散木一天几的创作势头,几十年如一日,至少近十万方。“风华正茂”刻于1953年,证明了一点,《毛 诗词》系列这种形式,邓散木很早就已经尝试。广而言之,在“系列主题印”方面,邓散木具有开创性。
当代 邓散木刻 风华正茂,癸巳立冬
相比邓散木的职业化生存状态,台静农的书法属于学者字,但在学者字中又独具一格。学者字一般都比较严谨,甚至难免拘束刻板,但台静农书法却能做到潇洒与凝重兼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陈的书法更多一些随性和放浪。台有两件立冬时节的横幅作品。一件“黍米”,乃去世前两年所作,风格老辣苍茫。另一件内容是苏轼《望湖楼》诗三首,款字写道:“书苏诗,不觉袭其笔意”,时间要早上五年。历代很多文人,内心对于苏轼天然就有一种向往和崇拜。台静农的作品,落笔险峻,古拙遒劲,点画如刀切玉,利落有神,结字奇崛,笔意高古,有一种冷逸孤傲的韵味。台静农是近当代书家中,学倪元璐而能自出机杼的代表人物。学养深厚、阅历丰富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当代 台静农,癸亥立冬
当代 台静农,戊辰立冬
立冬时分,秋天最后一抹色彩在梦里无声溜走,有时还未来得及享受够温婉和古韵,未来得及参悟那一份寂寥与闲愁,就被促着来到冬天。“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秋去冬来,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其实人的生老病死,又何尝不是如此?丰子恺曾说过:“人生也有冬夏。童年如夏,成年如冬;或少壮如夏,老大如冬。”立冬之后,冬天就会在寒风冷雨中悄然来临。初冬草木凋零,万物匿,干净开阔,就像经年岁月中那些空白时段,也带来一季的萧瑟和迷茫。屋外的虫鸣匿迹销声,窗外各种树上金灿灿的黄叶一夜间簌簌地落尽。但愿这深秋的万物安静地飘落、沉眠、潜,只愿这难捱的冬天就这样开始走向更深的时光,不知不觉地与来年的早春邂逅。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陆斯嘉
以上就是与戊午甲寅辛丑甲午相关内容,是关于齐白石的分享。看完戊午年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有的地方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参考资料:
我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简介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回答者:飘羽寒鹰 - 经理 五级 6-25 08:20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推于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
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
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
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
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
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
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
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
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
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
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
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
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
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
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
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
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
乱窜”,而不知其究里。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
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
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
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
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
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
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
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
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
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
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腊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
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
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
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
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
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
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
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
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在《荆楚岁时
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
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
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
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
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
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1 关于梨花的诗古诗句
关于梨花的诗古诗句 1形容梨花的古诗句
1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4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
5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6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7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
8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
9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玉蝴蝶》)
10雪岭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元 吴镇 小令《[南吕]金字经·梅边》)
2描写梨花的古诗句
最佳答案 检举 隐藏 1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4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 5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6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7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 8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 9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
(《玉蝴蝶》) 10雪岭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
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元 吴镇 小令《[南吕]金字经·梅边》) 天下的花中,要说白,当数梨花。
春风荡漾,梨树花开,千朵万朵,压枝欲低,白清如雪,玉骨冰肌,素洁淡雅,靓艳含香,风姿绰约,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古时候,每逢梨花盛开时节,人们最爱在花阴下欢聚,雅称“洗妆”。
唐朝时,这一风俗十分盛行,据《唐余录》记载:“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曰:‘为梨花洗妆’,或至买树。” 人们最爱用梨花作头饰,当时,汝阳侯穆清叔赏梨花曾赋诗云:“共饮梨树下,梨花插满头。
清香来玉树,白议泛金瓯。……” 历代诗人钟爱梨花,留下了很多描写梨花神、气、韵、致的诗篇。
梨花白得清纯,白得玉洁,白得无瑕,如雪一般晶莹;美而不娇,秀而不媚,倩而不俗,似玉一般纯洁,这首先引起了诗人们的遐想。南北朝的王融《咏池上梨花》:“ 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
温庭筠有诗云:“ 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雷渊赞梨花:“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
张建描写梨花初绽为“嫩苞开破雪搓球”,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以“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 赞美梨花。而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则从另一个角度把飞雪比作梨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雪喻花,以花喻雪,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更妙的是“花开白雪香”,古人曾把雪与梅花作过对比,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如将梨花与雪、梅相比,梨花既不逊雪之白,也不输梅之香了。
清代文学家李渔赞曰:“雪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读古人梨花诗,便觉有清香从纸上飘出,清凉怡人——“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李白);“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邱为);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陆游) “梅花雪,梨花月”,月下梨花,更有一番风韵。
“一树梨花一溪月”——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潺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梨花入月,月光化水,是流不尽的温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院子里梨花盛开,月光如水;池塘边柳絮轻漾,春风和煦,是何等的良辰美景!“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云满衣裳月满身,轻盈归步过流尘”——夜色朦胧,星月临空,梨花似月若云在春风中轻盈舞,偶有花瓣飘落,好似月光在闪烁,月色与梨花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怎不令人心驰神往,陶然怡悦,叹为观止! 最妙的要数梨花经雨了。雨中梨花,尤其妩媚动人。
白居易一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杨贵妃在仙山上听说唐玄宗的使者到来时潸然泪下的仪容,形象生动,刻意人微,明丽动人,可谓写出了人间美色的极致。后人多沿此把雨中梨花比作美人垂泪,如宋·王洙《梨花》诗:“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文征明在《梨花》诗中有“粉痕白露春含泪” 梨花带雨悲而不伤,却写出人间美色的极致,一滴滴,一点点的,不需风吹,自然引出心湖里那一圈圈又是怜,又是爱的痴情。在铺垫环境和渲染气氛时,诗人们也常常把梨花衬托出一种凄凉的意境、哀怨的心情。
如戴叔伦《春怨》诗“金鸭香消欲断魂 ,梨花春雨掩重门”宋人李重元有一首《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作者用黄昏时雨打梨花的景象,衬托了一位深怀相思之情的女子的孤寂的心态。周邦彦 “弄夜色 ,空馀满地梨花雪”,用具体的梨花落满地以象征“ 春去 ”。
恨春去匆匆,只留下满地梨花如雪,极写怨恨之情。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
周密有《浣溪沙》词云“梨云如雪冷清明”,写春残的用语冷峭动人。杜牧诗:“带叶梨花独送春”。
梅尧臣《苏幕遮·草》“落尽梨花春又了”以梨花落尽写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 ,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 。 吟诵古人咏梨花的诗句,只觉全身都浸透了梨花的圣洁清香,五脏六腑有说不出的妙境,惬意极了。
3有关梨花的诗句
这里竟有500首:/searchaspRR=1&TT=%C0%E6%BB%A8&scommand=%CB%D1%CB%F7
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寒食书事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4描写梨花的古诗句有哪些
1、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
——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2、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3、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4、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6、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7、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8、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9、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10、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
——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11、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扩展资料:
梨花,蔷薇科梨属,梨树的花朵。梨树,落叶乔木,叶圆如大叶杨,干有粗皮外护,枝撑如伞。春季开花,花色洁白,如同雪花,具有浓烈香味。果可供生食外,还可酿酒、制梨膏、梨脯,以及药用。
5关于梨花的诗句有哪些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杂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赋梨花
史达祖
玉容寂寞谁为主。寒食心情愁几许。前身清澹似梅妆,遥夜依微留月住。
香迷胡蝶飞时路。雪在秋千来往处。黄昏著了素衣裳,深闭重门听夜雨。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春(东)风情味。
曾记。
曾记。
人在新建(武陵)微醉。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白居易《杭州春望》)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杜牧《初冬夜饮》)
柳絮池塘淡淡风,梨花远院落溶溶月
"谷城春晓山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古代诗人赞美滕州梨花的诗句)
瑶花慢 周密
后土之花,天下无二本。方其初开,帅臣以金瓶飞骑进之
天上,间亦分致贵邸。余客辇下,有以一枝
朱钿宝,天上飞琼,
比人间春别。
江南江北曾未见,
谩拟梨云梅雪。
淮山春晚,
问谁识、芳心高洁?
消几番、花落花开,
老了玉关豪杰!
金壶翦送琼枝,
看一骑红尘,
香度瑶阙。
韶华正好,
应自喜、初识长安蜂蝶。
杜郎老矣,
想旧事、花须能说。
记少年,一梦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
6关于梨花的诗句
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
岸苇:岸边芦苇。丹:红。
唐·郑愔《贬降汝州广城驿》
带叶梨花独送春
唐·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杨叶:杨柳
唐·岑参《送杨子》
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
宋·陈克《豆叶黄》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宋·范成大《棠梨》
7含有梨花的诗句有哪些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4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6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春(东)风情味。
7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8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
9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10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
11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12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13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
14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
15杨柳梨花迎客处,至今时梦到城南。
16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17髻滑凤凰钗欲坠,雨打梨花满地
18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19记当日、门掩梨花,翦灯深夜语
20杨柳小桥人远别,梨花深巷月斜辉
8关于梨花的诗句
1、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译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2、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宋代: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译文 说是梨花又不是。
道是杏花也不是。花瓣白白又红红,风韵独特有情趣。
曾记得。曾记得。
武陵渔人被陶醉。 3、左掖梨花 唐代:丘为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 译文 梨花自然比白雪艳丽,清冷的样子也赛过雪花,它散发出的香气一下就侵入衣服里。
春风请继续吹动它的花瓣,希望这美丽的花朵能飘落在皇宫大殿的玉石台阶上。 4、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清代:纳兰性德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译文 春天的景致又到了梨花零落的时候,夕阳西下,黄昏降临,却不知道人间尚有人相思惆怅,不能自已。
曾经浓情蜜意,海誓山盟。为了她甘愿做梦中之人,于是整日对着她的画像呼唤,希望能以至诚打动她,让她像“真真”那样从画中走出来与我相会。
5、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 五代:毛熙震 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
译文 满院的梨花如飘香的白雪,高楼的静夜里,檐下的筝片在风中呜咽。弯月斜照帘帷,我思念的郎君,近来梦中也难相会。
小窗上映出幽暗的灯影,梁间的燕叫声,惊断了我的愁梦。屏风旁断断续续的香烟袅袅飞动,仿佛我刚刚梦到的行云,正从巫山飘回家中。
9关于"梨花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
洛阳一别梨花新,黄鸟飞飞逢故人。
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
不逐秦王卷象床,满楼明月梨花白。
明日梨花园里见,先须逐得内家歌。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帘垂粉阁春将尽,门掩梨花日渐长。
眼看菊蕊重阳泪,手把梨花寒食心。
可怜少年把手时,黄鸟双飞梨花白。
侵阶草色迷朝雨,满地梨花逐晓风。
东风满地是梨花,只把琴心殢酒家。
杨叶垂金砌,梨花入井阑。
萱草已数叶,梨花复遍枝。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10描写梨花的古诗句有哪些
春日上方即事唐王维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阙题 唐杜甫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杂诗 唐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忆王孙 唐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感讽 唐 李贺 蝶飞红粉台,柳扫吹笙道 十日悬户庭,九秋无衰草 调歌送风转,杯池白鱼小 水宴截香腴,菱科映青罩 秋蒙梨花满,春昏弄长啸 惟愁苦花落,不悟世衰到 相和歌辞·长门怨 唐 刘长卿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却被风吹 梨花 金元好问 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 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 素月谈相映,肃然见风度 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 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宋 陆游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水龙吟宋周邦彦 素肌应怯馀寒,艳阳占立青芜地 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 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 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 别有风前月底 布繁英、满圆歌吹 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 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 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 抚旧惟销魂,南山坐悲峭 淡黄柳 宋姜夔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兰陵王 宋周邦彦 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年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倠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睺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 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阮郎归 宋秦观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 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 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 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 赏春 元 胡祗遹 梨花白雪飘 杏艳紫霞消 柳丝舞困小蛮腰 显得东风恶,野桥路迢 一弄儿春光闹 夜来微雨洒芳郊 绿遍江南草 黔驴山翁,轻衫乌帽 醉模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