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马说》是韩愈写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作者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马说》这篇文章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的中心论点
《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篇文章表面是谈马,实际谈的是人才问题,作者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 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望采纳
(1)《马说》一文托物寓意,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同时又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2)倘若“千里马”没有被别人发现,就需要自己寻找机会,效仿毛遂,自己努力争取机会,因为机会不会自己送上门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