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是华语影视的经典之作,导演慧眼识珠,剧中的演员们也功不可没。
陈晓旭扮演的黛玉冰清玉洁,欧阳奋强饰演的宝玉风流倜傥,邓婕出演的王熙凤风华绝代,个个让人难忘。
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让他们一夜爆红, 邓婕则因为饰演王熙凤一角,一举拿下了金鹰飞天双视后。
早在出演王熙凤以前,邓婕是一位阔太太,丈夫是大公司的董事长。
1984年,邓婕认识了一穷二白的张国立,随后便抛下富豪丈夫,选择了另一种人生。
是什么原因让邓婕放弃豪门,她这些年是否有过后悔呢?
1 独立女性
邓婕1957年出生在重庆,家里几代都是唱川剧的,父母是川剧界小有名望的前辈。
邓婕天生漂亮,父母有意让她继承家业,她也从小就练习川剧,据说很有天赋。
原本,邓婕的童年还算幸福,但一场变故,却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邓婕10岁的时候,正好赶上“运动”爆发,作为川剧演员,邓婕的父亲被打入牛棚,一家人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变。
邓婕的母亲为了保护年幼的孩子,只能与丈夫划清界限,一个人扛下了所有的苦难。
那时候的邓婕已经懂事,不知道怎么安慰母亲,更不知道父亲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一年后,父亲便被迫害至死,年仅11岁的邓婕则亲眼见证了这一残酷的过程。
那天,她看着父亲被人殴打,拼了命哭喊,想要冲上去阻止那些坏人。
母亲却流着眼泪,死死抱着她,直到父亲没有了呻吟声,没有了呼吸。
11岁的邓婕如何也想不明白,父亲为何而死,更想不明白为什么母亲要拦着她?
从那一天起,她就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怨恨,以为是她放弃了父亲。
父亲离世后,母亲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她不再心生悲悯,而是冲着母亲大吼大叫。
不得已,母亲将邓婕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一同送到姨母家里抚养。
姨母看着一脸倔强的邓婕,告诉她: 你母亲心里很苦,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由于姨母的悉心照顾,邓婕很快忘记了曾经的疼痛,恢复了往日的开朗。
只是每当母亲来看她,她都不愿意见,甚至对母亲冷眼相向、恶语相加。
看着孩子们对自己的怨恨,母亲只能用拼命工作来麻痹自己,彼时温暖的家庭支离破碎,这份苦她不知道讲给谁听。
邓婕与弟弟妹妹寄住在姨母家,姨母家里有两位老人,还有年幼的两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邓婕开始变得越来越懂事。
在姨母家里住了五年,仅有16岁的邓婕便坚强独立,很会照顾人,也很有主见。
这一年,邓婕考上了四川省川剧学校,决定去完成父亲的遗愿。
如果能成为优秀的川剧演员,继承家业,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安慰。
1976年,“运动”结束,父亲得以沉冤昭雪,只是人都没了,一切来得太迟了。
邓婕心里五味杂陈,她发誓一定会继承父亲的遗愿,将自己的家族发扬光大。
2 人生如戏
邓婕21岁时从川剧学校毕业,如愿进入了四川省川剧院,成了川剧舞台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那时候的邓婕貌美如花,是台上风情万种的小花旦,也是亲朋好友中的好闺女。
80年代初,年少有为的张先生,便被邓婕所吸引。
张先生的父亲是一名高官,自己则下海经商,创立了一家 科技 公司。
张先生很有创业天赋, 科技 公司在他手下越做越大,在四川省排的上名。
张先生爱好不多,闲暇之余便会去听戏,偶然遇到邓婕,被她深深吸引住了。
舞台上的邓婕明眸皓齿、声音洪亮,像是天上的女官,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张先生的心。
一连数日,张先生无论生意多忙,都会托人买一张邓婕的戏票,去听她唱戏。
也许张先生觉得邓婕是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未与她说过一句话,也从未将自己的欣赏之情,说与她听。
缘分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在一次川剧大师举办的聚会上,邓婕邂逅了张先生。
张先生主动向邓婕问好,邓婕却不认识他,保持着高度警惕。
张先生说,自己是川剧爱好者,在舞台上听过姑娘的戏,却不知道姑娘的芳名。
邓婕没有告诉他,他便与邓婕讲起来,哪日听得哪出戏,还分析得头头是道。
张先生西装笔挺,不像是听戏之人,却把戏看得如此透彻,这引起了邓婕的好感。
张先生还说,姑娘是真正懂戏之人,才能把戏唱的婉转透亮,希望能交个朋友,有空多多请教。
邓婕觉得此人谦逊有礼,便应下了。
那一日,张先生也没有多逗留,匆匆告辞。
没几日,邓婕登台演出,张先生主动来后台找她,两人一直聊到登台演出。
邓婕在台上唱戏,目光扫到台下的张先生,竟然有一丝不一样的感觉。
邓婕与张先生成为了挚友,两人越来越热络,私下里经常见面。
张先生温文尔雅,面对邓婕侃侃而谈,无论戏还是人生,都有自己的见解。
邓婕也隐约打听过张先生的来头,他的话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人生真正的大彻大悟。
后来,张先生直抒心意,邓婕说她明白,两人走到了一起。
可惜好景不长,张先生优秀,且十分爱护邓婕,对她百般体贴。
只不过,他也是个十分固执的人。
舞台上的邓婕太有魅力了,于是张先生觉得: 她已经嫁人了,不该再抛头露面,应该在家做贤妻良母。
但邓婕从小独立,却不愿意放弃事业。她明白张先生真心爱她,给了她温暖的家庭,但张先生却并不懂她。
随后,张先生限制了她的自由,两人因为这件事经常争吵,最后影响了感情。
最终,由于张先生的固执,邓婕对人生理想的向往,两人分道扬镳。
1984年,邓婕结束了与张先生4年的婚姻,重新站上舞台。
3 再结良缘
1984年,邓婕29岁,花开正盛,依旧是舞台上美丽的白月光。
张先生还是会去听她的戏,只是一切都变了味道。
在舞台上唱了许多年,邓婕小有名气,恰逢《红楼梦》剧组挑选演员,她受到剧组邀请去试戏。
邓婕气质典雅,穿上古装华丽又不失灵动,导演王扶林认为,她就是王熙凤的最佳人选。
不出所料,邓婕出演的王熙凤,像是从画里走下来的。
加上唱川剧的基础,笑声洪亮,身段优雅,把书里的王熙凤演活了。
导演、演员以及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成就了这一部不可超越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获奖无数,演员们跟着风光,邓婕也获得金鹰奖女配、飞天奖女配,一举成名。
有了王熙凤的成功,邓婕开始活跃在影视圈。
1984年,邓婕拍摄电视剧《密码没有泄露》,邂逅了张国立。
张国立是一名话剧演员,84年也是刚刚拍摄电视剧,与邓婕都是电视剧的新人。
两人在剧组互相照应,彼此之间有很多话题,成为了密友。
只是张国立有家室,还有一个两岁的孩子,两人之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三年时间,邓婕凭借《红楼梦》家喻户晓,张国立也得过话剧大奖,演过不少电视剧,小有名气。
再次相遇,两人心境不同,相同的是对彼此之间的欣赏。
1987年,张国立主演电视剧《死水微澜》,在剧组又一次遇到了邓婕。
张国立比邓婕大两岁,对她颇为照顾,让她很受感动。
彼时的情谊,让她们关系更进一步,只是两人朦胧的关系却未挑明。
张国立由于奔波于剧组,与妻子也渐行渐远,终于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向邓婕表明心声。
其实第一次见到邓婕,张国立就心动了。
邓婕的一双眼睛清澈明亮,摄人心魄,与她对视仿佛整个人沉入海底,回到生命最原始的状态。
只是那时的张国立有妻儿、有家室,如何能给邓婕幸福,所以他不愿意承认。
直到再次与她相遇,张国立再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
邓婕表面独立精明,事实上非常没有安全感。
小时候眼睁睁看着父亲离世,看着家庭破碎,她一次又一次被噩梦惊醒,害怕失去家人。
造化弄人,曾经有个人给了邓婕一个家,却又让她失去一个家。
于是邓婕像一只受伤的小猫咪,内心的纯真善良,被警惕性深深的包围着。
张国立明白,只有让她看到一颗真心,她才愿意放下防备,能有片刻放松。
张国立也相信,能再次遇到邓婕,一定是上天赐予的机会。
于是,他向邓婕袒露真心,如果她愿意,会给她一个永远不会失去的家。
邓婕对张国立很有好感,听到他的一番话,很是感动,于是回应了他的心情。
两人不顾世俗的反对,不顾内心的挣扎,成为了恋人。
4 白头到老
张国立深深的爱着邓婕,承诺要给她一个家,他只能承受千夫所指,承受良心的谴责。
爱上邓婕,张国立却未曾后悔过,反而如释重负。
年少不愔世事,如今才懂得爱是责任,是与一个人共度一生的勇气。
张国立面对妻子充满愧疚,却还是把一切坦白了。
他把这些年攒下的所有东西,都留给了妻子,一个人净身出户。
1988年,张国立与邓婕正式在一起,一同去北京做了北漂。
张国立一无所有,却有一颗与邓婕白头到老的心。
于是,邓婕毅然决然嫁给她,尽管婚礼简陋,尽管婚房是一间出租屋,邓婕却有了从未有过的安全感。
好在,那时的两人在演艺圈都小有名气,能接下的戏也不少,日子很快好起来。
邓婕偶尔也会想念唱川剧的日子,偶尔想起父亲。
只是现在遇到一个男人,给自己一个家,就算再苦,也回不到那些绝望的日子里了。
邓婕以前的梦里,自己总是置身混沌,身边除了黑暗什么也没有。
偶尔能听见父亲的呼喊,也很快变成呻吟,再变成救命,最后寂静无声。
如今她看到了一点点的光明,像是早上的太阳,在地平线升起,缓缓照亮整个大地。
每当再从梦里惊醒,邓婕便紧紧抱着枕边人。
结婚以后的日子渐渐宽裕,张国立与邓婕商量,希望能把儿子张默带到身边。
怀着对儿子的歉意,张国立和邓婕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刚来到北京,夫妻两人积蓄不多,却果断把儿子送到北京最好的学习读书。
只是张默却始终对邓婕怀恨在心,认为是她勾引爸爸,破坏了他们的家庭。
直到20岁,张默在一档采访节目中表示, 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叫邓婕妈妈。
张国立对张默也心生愧疚,与邓婕一生未要过孩子。
张国立有自己私心,怕与邓婕有了孩子,张默便觉得自己是个外人,不利于他的成长。
张国立的一番苦心,张默却始终不能明白。
从成人开始,张默就十分叛逆,后来还走上了吸毒的道路,只为了与自己的父亲抗争。
邓婕作为张默的继母,却始终用心对待张默,毕竟她也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所亏欠。
照顾孩子已经十分辛苦,事业上对张国立也尽心尽力。
邓婕与张国立一同出演了《康熙微服私访记》,张国立做起了导演,邓婕便当上了制片人,甘居幕后。
张国立事业蒸蒸日上,当上影帝,邓婕功不可没。
遥想当年,邓婕没有嫁给张国立,凭借她的灵性与美丽,定能有所成就。
只是邓婕太过于重情义,为感情甘愿付出一切。
好在张国立是个可托付之人,邓婕没有枉费这些年的辛苦,最终收获了一个真心爱人。
只是年少辛苦,两段婚姻都未能圆满,与张国立虽然恩爱,却始终没能有自己的孩子。
如今人们对于她的评价,还是当年插足张国立婚姻之事,现在再加上一生无子,不知她是否后悔过?
古人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对邓婕来说,或许这段婚姻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人各有志,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不同。
——END——
鸢都名人:执着发掘历史文化的邓华先生
--------------------------------------------------------------------------------
2006-1-19 16:54:00
人物小档案:邓华,1946年7月出生,潍坊市潍城区人,出生在教育世家。中年作家、摄影家和收藏家。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山东纺织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业绩载入《潍州名人录》、《华夏文学艺术家大辞典》、《世界杰出华人大辞典》。
邓华先生
邓华先生与他的藏书
邓华先生与其收藏
先生的收藏
先生的收藏
先生的收藏
先生的收藏
先生与其雕塑作品
跟先生相识是一次偶然的邂逅,先生可亲、博识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通过老艺术家孙立荣介绍,让笔者走近了先生。
先生住在一僻静的地方,阁楼花草掩映,雕塑奇石相衬,室内书脊林立、笔墨油彩之画点缀恰到好处。各种收藏琳琅满目,诗意中透着古典的味道。先生款款相待,热情周到,言语并不是很多却句句中肯实在。
交谈中还有老艺术家孙立荣的补充,才使笔者对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先生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尊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不仅涉足写作,而且爱好收藏摄影、旅游、飚车、雕塑和园艺,以独到视角探古访今,发掘身边各种尘封的知识宝库,寻找各种自然美的事物,用笔头、镜头、收藏发现美、留住美、鉴赏美。
先生富有传奇的经历和孜孜追求的道路更像一面旗帜。1946年,先生出生在本市一个书香家庭,爷爷是早期广文大学的教授,姥姥刘清真女士曾任广文小学校长、广文女中校长,邓华尚在幼年时姥姥就找来各类书籍、画册给他读,及至后来,刘清真到了北京也不断地寄书给自己心爱的外孙。从小饱读诗书,先生对文史哲产生了浓厚兴趣,1966年,先生高中毕业恰逢十年浩劫,失去高考升学的机会,后来在工厂和市直机关从事通讯报道、文艺创作和史志编写以及文秘工作十六年。先生早年丧母,在文革中又因继母的历史问题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先生前半生充满坎坷,但他对生活的热爱从来不变,对文学艺术的执著追求从来不变。
七十年代初期,正值文革期间,出版物多被禁出,他就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连环画《阿海》,并在《大众日报》、《群众乐坛》、《山东文艺》等报刊上陆续发表过不少诗歌、散文、歌词等作品。
八十年代初期,先生毅然弃政从商,下海搞经营,在商海和文海里奋力拼搏二十多个春秋。商潮张落,笔耕不辍,先后在全国性期刊《收藏》、《中国宝玉石》、《江南时报》;省级杂志《山东文学》、《山东阳光丛书》、《寻根》;美国华文《亚省时报》以及市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以及很有分量史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收藏满满当当、他的居室都成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汽车六年跑了十万多公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考察各地人文风情、民俗文化。因为业余爱好收藏接触的历史题材日渐增多、加上自己的积累和爱好,写成了一时畅销的散文、随笔及论文专著《史海贝踪》。
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虽说岁月蹉跎在商海一沉便是近二十个年头,却也小有成就,在本地的商界也算小有名气。03年国家文化部下达了“潍坊三百年文化研究”的课题,激发了先生对潍坊史料研究、撰写的热情,先生领悟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道理,潍坊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地方灿烂文化历史,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了先生,在潍坊文化、历史方面只有零星的记载,存在着诸多空白,于是先生以此为切入点专攻地方文史研究。从此数年如一日,白天走访收集资料,晚上整理,从没有懈怠过。《潍县陈氏世家简史》、《潍县郭氏世家简史》、《潍县丁氏世家》、《潍县张氏世家简史》,文集《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鸢都潍坊与风筝史话》、《百年沧桑乐道院》、《浮烟山与麓台书院》一部部文史著作相继问世,为考察潍坊文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在潍坊史志研究发展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先生认为,这仅是他创作生涯的发端,他将来更高的目标是文学创作,是写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
此外先生还是一个多产作家,广泛涉猎,处处开花,酷爱摄影并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结集出版过摄影集《诗情画意》,先生在歌词、诗歌、散文、剧本等方面也颇具盛名,诗集《明日黄花》很受读者朋友们的喜爱。而且还完成了26万字二十多集的电视剧本《大商埠》,先生编著的《潍坊工艺美术大观》也将于3月份面世。
现在先生是省青年作协的理事,《山东文学》杂志特邀编辑,山东纺织职业学院的客座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潍坊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丽都园林工艺中心总经理、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等等,业绩载入《潍州名人录》、《华夏文学艺术家大辞典》、《世界杰出华人大辞典》。潍坊市新近成立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先生被吸收为促进会会员。
先生的成功离不开夫人的支持与帮助。在忙碌的写作生涯中夫人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不光在家庭、精神方面,而且在业务、著作方面也是最得力的助手。先生今年出版《潍坊工艺美术大观》一书后,将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撰写中美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祝福先生身体健康、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马拉松式的写作,从青壮年时起步,中间断隔近十载,今又老骥伏枥,痛哉悲哉,喜哉乐哉,个中滋味应有尽有。花开花落,人生结下几枚果实,不管是酸甜苦辣,惟愿今生没有虚度。”先生如是说,这就是先生其人。
周国平的邂逅的中心思想是:美好的邂逅即使没有带来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以物是人非的落寞告终。可这一种落寞忧郁却不凄怆,反而给人以美感。即使邂逅无法最终生长为持久的爱情,她同样能够带来生命的悸动,带来发自内心的纯真渴望,这些同样是爱情的体验。
一个落雪的冬日,一次无声的邂逅,犹如初恋般给予人灵魂的欢愉。然而,相遇却不能相识,相逢却无法相守,温暖了一整个冬天的幻梦最终也将被岁月定格成回忆。
扩展资料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邂逅”一词从《诗经·国风》里翩然走来,她走过苍茫的史迹与尘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走进情人们柔肠百转的梦里。
周国平先生将邂逅与冬雪写在一起,使人不禁感叹这是怎样奇妙的组合。她们同样美好绚烂,却又可遇不可求。正如我们不知道这一片雪花将落在谁的肩头,我们同样不知道转过那个路口是否会有心动。
mr英语读音:英[mistə(r)],美[mister]。
Mr作为英文缩写和简写有多种含义。如:Mr = mister:用于男士的姓,姓名或职务之前,对于没有头衔的男人的称呼或与某种官职、头衔等。MR = milliroentgen:毫伦琴;MR = magnetic resonance:磁共振设备;MR=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盐皮质激素受体。
MR = Monitoring Report CDM:项目中的监测报告;MR =Market Research:市场研究的缩写;MR = Match Record:赛会纪录。MR = Math Review:美国数学评论;MR = Medical Representative:医药代表;MR =MILK RUN:循环取货。
MR = Mental Retardation:精神发育迟滞,智力障碍;MR = Magneto-Resistive:磁阻式;MR =人事部门或行政部门;MR=magnetorheological:磁流变;MR=Materialrequisition:材料请购文件;MR=Measurement Result:测量结果。
MR=Music Radio: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MR=Mreceptor:受体;MR=MemoryRegiste:内存缓存器;MR=Medium-Range:中程;MR=mitralreflux:医学专业用语,二尖瓣返流简称。
例句:
1、 It's Mr Douglas, that pestilential man
那是道格拉斯先生,那个讨厌的家伙。
2、You've been most kind,Mr Lewis
刘易斯先生,你真是太好了。
3、Yes, Mr Emory Thank you
是这样,埃莫里先生,谢谢。
4、MrPenn sounds quite businesslike
佩恩先生讲话十分专业。
5、Mr Griffin made a jerky gesture
格里芬先生打了个急促而不连贯的手势。
6、Mr Dambar was gratified by his response
他的答复使丹巴尔先生感到满意。
7、Mr Giles pleads ignorance as his excuse
贾尔斯先生以不知情作为他的借口。
8、He had metMr Maude by chance
他曾与莫德先生邂逅。
9、Mr Baker will be in charge of the campaign
贝克先生将负责这次运动。
10、Mr Robertson would be a credible candidate
罗伯逊先生将是一名有希望成功的候选人。
11、Mr Porter's book was an instant hit
波特先生的书立刻引起了轰动。
12、MrWhite tenderly embraced his wife
怀特先生温柔地拥抱了妻子。
13、Mr Brooke moved on from LA to Phoenix
布鲁克先生离开洛杉矶继续前往菲尼克斯市。
14、Mr White teaches first arade in south Georaia
怀特先生在佐治亚州南部教一年级。
夜读钟秀珊
地灵需人杰,独特的人文底蕴犹如点睛之笔,会赋与任何一个地方让人向往和怀念的特质。譬如说“一山一水一圣人”,大家自然明白是头绕齐鲁文化光环的山东。说到绥江,大抵亦然。不过,近些年在宣传绥江的名人时,不经意地走入了一种误区,那就是在想方设法收寻客居他乡诸人(特别是出仕者)的同时,对在本土默默地传承着文明的前辈淡忘。
钟秀珊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被淡忘的先贤。数年前我曾雄心勃勃地谋划了一篇《钟灵传略》,结果是搞了一个年谱便不了了之。今晚,无意中打开我的一本资料本,与先生邂逅了。那里有辗转抄来的先生之部分诗词和楹联。透过那些只言片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在作文化苦旅的长者,不屈,进取、达观和闲雅。
先生名灵,字秀珊。称字而不称名,会在心理上进入文雅境地,现代人总喜欢直呼其名,生活节奏加快使然,一目了然,无可厚非,但缺少一种心灵的交流。红学家周汝昌云:“中华读书人(知识分子也),对人不能直呼其名,那最无礼貌了,只称表字”。《严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先生与我同族,珍珠坝人氏。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始迁祖嘉兴公自福建武平随“填川”浪潮远迁西蜀,货殖起家,继而定居珍珠坝,开始了绥江钟姓望族的历史,世代劳作,繁衍生息,到先生这一代,已历六世。
秀珊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正直列强加紧入侵我中华之际,国内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绥江刚经历“太平军之乱”,元气大伤。“屋漏偏逢连阴雨”,幼年钟秀珊又遭遇了家庭变故,书生气十足的父亲打赢了一场历时三年的官司,却将两代人创下的产业赔得一干二净,父母一蹶不振,双双染上烟癖。
钟秀珊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走进了私塾,走进了他一生一世都未走出的文化殿堂,在祖母和外祖母的呵护下开启明经之路。十岁那年,两位老妇人相继亡故,家中更加拮据,“饔飧不济,常日中不举火,必俟典质叉缳,易米为粥而食之,有时忍痛离家传食戚里”。旧县志说得更明了:“家奇穷”。钟秀珊不得不辍学,幸赖叔父资助得以复学。关于他的师塾生活,我们只能从其子的文章中略知一二:“日食清粥一碗,鸡子半枚以为常”。但先生并不人穷志短,作对联自励:“万事莫如修德好,一生只为读书忙”。常挑灯夜战至鸡鸣,后世百年中族人以此激励后进。师塾先生黄履方“怜其穷窭而赏其精进”,赠以《四库全书》目录学著作。此后,又投入著名塾师刘乐之门下读四书五经。刘乐之先生,名伯墉,四川隆昌人,光绪初遭人诬陷来绥讲学,历30余年,“邑中廪、增、附、贡多出其门”。其人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教学“注重躬行”,并敢于传播新知识,这对钟秀珊影响甚巨。多年后,秀珊先生在编撰县志时曾深情地追忆:“从先生游,深受其教泽”。刘先生是县内第一个教育家,而其《县志略》(上下篇)则奠定了他作为绥江历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的地位,他同时也是绥江文化形成期的重要人物,我一直疑心流传已久的《副官村赋》出于其手。
师恩难忘,刘先生对钟秀珊的最大恩泽莫过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支持他负笈县城(永善莲峰)。此时的钟秀珊已做了两年的童子师,生活依旧窘迫,常常自叹:“伤哉,贫也!事亲弗能赡,嗜学弗能博,尘务牵缀,岁月空掷,百年亦复何味!吾方励志他途耳。”中国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穷困潦倒让他萌生了改行的念头,但终不能自拔,而是以在年过花甲的族中塾师钟洪枢的带领下往返数十里拜谒亲友的方式,坚定了自己献身道德文章的信念。到县城入邑庠,至昭通应府试,再至1905年罢科举进昭通师范传习所,钟秀珊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自信。
十年后钟秀珊学成归来,受县丞韦国泰委任,与谢培一道创办绥江第一所小学堂。两位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将文昌宫魁星楼简单装修一番,接纳30余名学生,尽管供上了至圣先师的牌位,并且授课仍以经史、国文为主,但开设了算学、地理、修身、理科、体操、图画、音乐诸科,民众目以为读洋书而不接受。随着韦县丞的离任更加步履维艰。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也就是绥江建县次年,钟秀珊赴永善哪哈坪公校任教。进入民国时期的钟秀珊单从履历状上看似乎春风得意: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还家,任县高小教员;两年后接任县男小校长;再两年,经县知事呈请省府委任为劝学所长;民国十二年,代理劝学所长;民国十六年续任;民国十八年,任首任教育局局长……其实不然,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教育几无立锥之地,更谈不上发展:1916年,护国军川南剿匪,城中学校驻军,停办两期;1917年12月,川匪覃小楼劫城,劝学所及学校遭破坏,钟秀珊家产也被洗劫一空;1921年除夕,钟秀珊被解职;1925年以病辞职;1927年复职后五年中一再城陷,所局先后三次被军队占领,区区八千贯教育经费一有事便被挪用;1931年,相濡以沫三十三年的老妻郭氏病卒……
钟秀珊长绥江教育,值其前任邓树东(字翰青)“以戎马声中难言教育请假,随蔡锷出川”。三年前邓树东礼聘钟秀珊返绥。“相见以心道德交,谊重雷陈胶漆固。相求相应最相知”。翰青先生临行前将已为“迤东学务之冠”的绥江教育托付给秀珊先生,然而,“任重其如力不何,况值军兴遇坎坷,一咐重时当从节,迫于时事负君多”。“频年兵匪,官绅趋重治安轻视教育,学款任意挪移,一传众咻,几成众矢之的,教育人士纷纷改业,非特进展难期,即保存久有亦颇不易”。1922年到1923年间,是钟秀珊最为落寞的时候,我们可从其守岁迎新之作中感受这种心境,《壬戌除夕》:“去年今日是瓜期,旧恨新愁强自支。幸有老妻椒酿待,围炉进酒四更时。腊鼓摧残又一年,因公赔累有谁怜。囊空只好偿旧债,儿女偏争压睡钱。”《癸亥元日》:“梅花数点为谁开,复见天心斗柄回。安得儿曹敦孝友,一门雍目乐春台。樽开白兽待何年,老至依然困雪毡。回首韶华过半百,从今寡过学遽贤。”
落寞中,其挚友杨宏光军长,学生曾恕怀旅长劝其“晋谒当道,一展康济之怀”,均以衰病辞谢。不过,并非“寡过学遽贤”,退休后继续从事教育,于衙门口家中自立“镕经学舍”。那是一幢三家人合居的“三合水”瓦房,先生居右边三间厢房:一作卧室兼授课室,一作自习室,一作学生宿舍。学舍是简陋的,作息安排更是简洁:清晨起床、洗漱、用早点后早读,八点过渐次背书,十点授课,下午复习练字,两周一次作文与对对子,但教育内容的选舍,教学方法的应用却独具匠心,多年后学生们仍然感悟到他的远见卓识。学生冉良弼回忆到:“钟老师讲课,用语准确简练,善于根据诗文意境作栩栩如生的描绘。记得在讲到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钟老师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像演员进入了‘角色’,再现了一幅清丽的秋景图,我们如置身于画中”。秀珊先生,我们能有幸走进你的课堂吗?亲眼看看年届花甲的你,着一袭长衫而起舞,理一唇短髭而吟诵吗?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聆听你在讲授“邪书”《聊斋志
异》时痛斥贪官污吏,再也不能触摸你课间抽几口水烟的潇洒。但你的独立特行、刚直绝俗、方正严谨是穿越时空的。我轻轻的诵起你的《虼蚤歌》,怕惊扰了你,再次拍案:“虼蚤虼蚤,雌大雄小,六足善腾,秉性刚燥,口器锋利,吸血而饱,刺我肌肤,由里由表,最恨夜间,扬威铺草,窜入胯中,尤惹烦恼,挥之不去,视之已杳,竟夜不宁,直到天晓,举烛焚之,一网尽扫,无功而食,结局怎了,寄予贪人,回头趁早”。笑。先生,你好糊涂!亏你还在官场上混了十五年,知识分子的纯净一点不改,幻想什么贪人们回头是岸。要是能,两千年前《诗经》中的《硕鼠》早就让他们金盆洗手。贪人们听了你的疯话,一阵哄笑,笑你迂腐,笑你清贫,迂腐得彻夜未眠,清贫得睡铺草。仅此而已。
先生,“百无一用是书生”。1926年3月18日,那年你已是知天命之年了吧,中华民国执政段祺瑞下令向中华民国的国民开枪,死47人,伤132人,其时的你在闭塞的绥江,以什么为媒介获知这一讯息?你奋笔疾书《追悼北京政府屠杀之诸烈士》:“人道尚能保存耶,呈狼子之野心,士类摧残偏独忍;国耻当然遭雪耳,望燕京而洒泪,民权丧失共含悲”,“消不尽胸中块垒,识不尽舌下牢骚,天道太茫茫,羡多士同泽同胞养成胆气凭忠愤;前次××案发生,后又湘案继起,人心皆梦梦,得诸君可歌可泣捐弃头颅唉国魂”。遥远的北京城,你可听到,在这边鄙之地有一位文人正以文化战胜苦难的心志向你呐喊、控诉?
1933年李顺祺(字仁圃)长绥江,欲开局修志,,大学同学凌家珍(字聘儒)举荐桃李满县,誉满绥屏的钟秀珊任其事。先生将恩师所辑《县志略》呈阅,李大为感慨,遂于1934年延聘文学之士和耆宿分类采集。李氏离任后,继任刘承功力劝钟秀珊总编,先生依然辞之,刘氏劝导:“兴举废坠者,有司之责也;收罗散失者,儒生之事也,子诚儒者,勿庸辞”。并准课余从事。1936年先生就任总编,亲撰教育沿革上、中、下三篇及礼俗杂记。两年不遑,《云南省绥江县县志》初稿八卷于除夕前二夜封笔。先生,我手抚旧县志,追寻你们师徒数十年的超拔烦嚣,探求官员与学者为文化而形成的默契,你在字里行间告诫我:知识分子追逐的有息之所是永远没有东门犬的精神家园。
教书、治学与呐喊生涯老了钟秀珊。珍珠坝老灾早已荒废,次子尚质(字玉如)在 离老宅五里外的南岸村筑“大桥别墅”(今南岸村委会驻所)迎养,置酒延宾,评松论竹,拄杖赋诗:“一生懒备买山钱,有子如斯已足贤。只为藏书裁筑屋,原来食粟要耕田。芳园不必同金谷,别墅何妨学辋川。本是当年租借地,一兴一败卅年间”。王维自然是学不成的,古语云: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钟秀珊又以老弱之躯投入到《南绥钟氏支谱》的编修中。
足贤的儿子,后出任县临时参议员、南岸乡乡长,并不识时务地充任陈超匪部第一指挥所团长、参谋长,留下“战鼓咚咚响,今夜歇谁家”的绝笔后命赴黄泉。先生另有四子:长子尚文(字仿琴),曾任县议事会议员、区长,镇雄区长,因在冒水孔茶馆中目睹陈超匪部派夫,有感而发:“陈超斗不过***”而被其便衣据为人质,不久撕票活埋;九儿上了战场;十儿尚友自由“非凡”,居然敢把城隍老爷的胡子拔掉,冠帽砸掉,长大后打着父兄招牌抓拿骗吃,人称“飞机”流传下来的经典是到饭馆吃饭,将鞋脱下藏好,食毕惊呼被盗,以此赖掉饭钱并骗取新鞋,父兄无奈,托关系将之捆绑了送去当兵,后被遣回,解放后也被处决。秀珊先生在《五十自寿》中叹曰:“诸子何能冀克家”,一语成谶。不过,如若先生九泉有知,定能慰籍:长孙女德芸女士为首的一大批钟氏族人走上了教育岗位 弦诵不绝;曾外孙王平继承了他的治学志趣,把书读到了大洋彼岸,成为绥江第一个博士;王试雄继承了他的隐达兼容风范,潜心佛学。
1942年,先生以微疾谢世,年六十有八,随妻葬城东大坎。五十多年后,我也加入了文化接力的行列,在动员学生入学途中寻访其庐墓,多方打听未果,悾悾徘徊中,耳边响起先生的谆谆话语:“君子者,立德立言自堪千古,故不忧其箪食瓢饮而忧其道之不修;不虑乎瓮牖绳枢而虑乎名之不立”。是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道德文章已为不朽,又岂在乎一抔黄土?传承先贤之文明薪火,便是最好的纪念。
轻轻掩卷,早已鸡叫熹微。
作者:李孙宸
诗名:次韵奉酬韩绪仲先生邂逅汝南喜赋之作
朝代:明
全文:
班荆曾上谷,把袂复江坟。
共是皇华使,犹怜鸿雁群。
太行驱马倦,南浦待桐分。
何日罗浮上,相期理白云。
使星占两地,萍迹怅参辰。
何意驱疲马,犹能及故人。
咨询藩国礼,慰劳客中身。
前路俱难定,尊醪莫厌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