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廷实书中午柳宗元和韩愈谁写你的文章好

与张廷实书中午柳宗元和韩愈谁写你的文章好,第1张

韩愈柳宗元散文比较明代茅坤有过一句话“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山水散文在柳宗元手里散发出了浓浓异彩,也是其散文中最具有独创性色彩的部分,为古典的散文领域注入了新的色彩,使得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色彩。而说到山水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曾有过一定的篇目,在这一领域,韩愈有不俗的贡献,而柳宗元发扬光大。韩愈有几篇名作:《新修滕王阁记》、《燕喜亭记》等,而柳宗元则有最为著名的“永州八记”。选题上,两人有着一定的差异,韩愈选题看中名胜,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其壮阔与历史名事,多为为此地锦上添花之举。例如《新修滕王阁记》开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这里写其渊源与广阔的历史背景,更写明了作者自己去的理由,是因为少时的仰慕,由此解开了叙述的大幕。而柳宗元则更多的是记载山村野景,不为人知的小地方的别具一格的风采,因为自己的游玩赏心之时的不经意的美的发现。例如《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8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仅仅是出游时的一次突然地邂逅,耳听水声进而与僻静幽深处寻得一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美景在不经意间进入作者的心底,游山水而得其意料之外的美感收获,后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离去,但赏心赏景得到了满足,离去又如何呢。韩愈以名胜古迹为赏玩,玩其底蕴与历史,在其中阐述自身情绪,柳宗元以不经意美的发现为玩,玩其野趣与内心的满足。两者实在不可互为比较,一者写出壮阔古胜,一者写出清幽山水,一者乐情,一者乐景。在对于景色的描绘上,二者有其相同也有其不同。相同者即旁征博引,典故相随。例如《新修滕王阁记》中描述滕王阁,开头即表示瞻仰“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以“三王”之名来表示滕王阁的历史底蕴,而在后文中也多有叙述其出发修葺滕王阁之本意,反少叙述滕王阁之景致“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先写自己为何到了滕王阁,而后“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更多的是叙述自己对于修葺滕王阁的无奈以及修葺滕王阁对于百姓的无一利之处。描写最多的是自己的政治因素而非景色,却在推究滕王阁背景之上多花了时间,结尾一句“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更是如此,将自己的因素也列为滕王阁之名中。柳宗元则全不似韩愈,景色的历史只是偶尔穿插,恰到好处的运用,起到与正面描写相合的作用,使其为必要又不会打扰到整篇文章的画面感知。例如《游黄溪记》中景色集中于黄神祠,以尚奇为名写出来独特的黄溪景色,而在其中有一段黄神祠的传说描写“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这里的描写起到了正面描写无法起到的作用,即侧面的烘托黄溪的幽深峭壁,而且使得景色有了一种独特的神仙的色彩。这里的旁征博引上,韩愈不免有些滥觞,而柳宗元则很好的处理了景色与传说的关系,两者一者看中历史,一者创造历史。

韩柳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景色的描绘上。韩愈注重大气磅礴,描写则稍显粗略,柳宗元更看重景色的独特美感,描写精密细致。韩愈在对于景物的描写上仅仅只是粗笔勾勒,而缺乏深重的笔墨注重,从而使得笔下景色广阔有余而内容泛泛,给人以说明之感,如《新修滕王阁记》中只有“瑰伟绝特”“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两处描写,使得读者对于滕王阁只有粗粗的印象,知道其瑰伟绝特,而不知为何,也无处感知。柳宗元则是将自己所感知的景物的美全部诉诸笔下,将自己脑海中景物的美转化为具体的笔下的文字,使读者可以轻而易举的感知到。在描写中将整体与部分相合,不仅仅写出远景的美,而且靠近,将美近距离的呈现,两种画面皆有。作者在《小石潭记》中即是如此,开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即远景,由水声率先勾勒小谭,一个模糊的画面展开,而“水尤清冽”则是补充了远景的描绘。后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更是将小石潭的近景展现,一副画卷已成,柳宗元细致的将所有的景色描绘出来,使读者可感可观。在语言上,两人都推崇简洁,两者都比较反对骈文的辞藻堆叠,更为看中的是言之有物与语言的美感。但两人对于语言的运用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韩愈散文用词奇异,犀利直露;柳宗元散文则简洁凝练,含蓄凝重。韩愈之文,倡导“唯陈言之务去”,力求做到“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亦或说,韩愈比较看重文中语言的新奇作用,力求把词句的新奇和流畅结合起来,继而形成一种以秦汉两朝古文言语为基础,并把中唐时的口头语言结合起来的新的散文语言。在韩愈也特别重视词语的提炼,使其文章语言力求准确、凝炼,语言简约、意义丰富,如《新修滕王阁记》中以“瑰伟绝特”“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写滕王阁,又如《喜燕亭记》中写亭附近的景色“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淄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岈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在语言上给人以新奇大气之感。柳宗元的散文篇幅都不甚长,但文章内容却十分峻洁、哲理深刻。他的散文语言还表现在文中语词奇诡、凝重、讲求历练劲健。他还特别善于用瘦硬语和奇字,显得精巧犀利,如《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两岸的景色“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描写中运用各种峻险的字眼如坻、屿、嵁等,使得幽静的小石潭陡然有了险峻的风光。在语言上韩柳两人注重不同,一者尚新,一者尚奇。

“韩柳文章李杜诗”,韩愈和柳宗元都是杰出的散文家,是唐代倡导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们以鲜明的古文理论以及丰富的创作作品,创立了有别于充满浮艳之气的六朝骈文的新散文,主张“文道合一”,以此撼动了五百年来一直统治文坛的骈文之牢固地位,对中国古代散文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只是简要地分析了两者的一些在于散文上的异同点,希望对于诸位有所裨益。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韩愈柳宗元散文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比较

明代茅坤有过一句话“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山水散文在柳宗元手里散发出了浓浓异彩,也是其散文中最具有独创性色彩的部分,为古典的散文领域注入了新的色彩,使得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色彩。而说到山水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曾有过一定的篇目,在这一领域,韩愈有不俗的贡献,而柳宗元发扬光大。

韩愈有几篇名作:《新修滕王阁记》、《燕喜亭记》等,而柳宗元则有最为著名的“永州八记”。选题上,两人有着一定的差异,韩愈选题看中名胜,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其壮阔与历史名事,多为为此地锦上添花之举。例如《新修滕王阁记》开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这里写其渊源与广阔的历史背景,更写明了作者自己去的理由,是因为少时的仰慕,由此解开了叙述的大幕。而柳宗元则更多的是记载山村野景,不为人知的小地方的别具一格的风采,因为自己的游玩赏心之时的不经意的美的发现。例如《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8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仅仅是出游时的一次突然地邂逅,耳听水声进而与僻静幽深处寻得一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美景在不经意间进入作者的心底,游山水而得其意料之外的美感收获,后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离去,但赏心赏景得到了满足,离去又如何呢。韩愈以名胜古迹为赏玩,玩其底蕴与历史,在其中阐述自身情绪,柳宗元以不经意美的发现为玩,玩其野趣与内心的满足。两者实在不可互为比较,一者写出壮阔古胜,一者写出清幽山水,一者乐情,一者乐景。

第 1 页

在对于景色的描绘上,二者有其相同也有其不同。相同者即旁征博引,典故相随。例如《新修滕王阁记》中描述滕王阁,开头即表示瞻仰“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以“三王”之名来表示滕王阁的历史底蕴,而在后文中也多有叙述其出发修葺滕王阁之本意,反少叙述滕王阁之景致“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先写自己为何到了滕王阁,而后“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更多的是叙述自己对于修葺滕王阁的无奈以及修葺滕王阁对于百姓的无一利之处。描写最多的是自己的政治因素而非景色,却在推究滕王阁背景之上多花了时间,结尾一句“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更是如此,将自己的因素也列为滕王阁之名中。柳宗元则全不似韩愈,景色的历史只是偶尔穿插,恰到好处的运用,起到与正面描写相合的作用,使其为必要又不会打扰到整篇文章的画面感知。例如《游黄溪记》中景色集中于黄神祠,以尚奇为名写出来独特的黄溪景色,而在其中有一段黄神祠的传说描写“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这里的描写起到了正面描写无法起到的作用,即侧面的烘托黄溪的幽深峭壁,而且使得景色有了一种独特的神仙的色彩。这里的旁征博引上,韩愈不免有些滥觞,而柳宗元则很好的处理了景色与传说的关系,两者一者看中历史,一者创造历史。

第 2 页

韩柳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景色的描绘上。韩愈注重大气磅礴,描写则稍显粗略,柳宗元更看重景色的独特美感,描写精密细致。韩愈在对于景物的描写上仅仅只是粗笔勾勒,而缺乏深重的笔墨注重,从而使得笔下景色广阔有余而内容泛泛,给人以说明之感,如《新修滕王阁记》中只有“瑰伟绝特”“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两处描写,使得读者对于滕王阁只有粗粗的印象,知道其瑰伟绝特,而不知为何,也无处感知。柳宗元则是将自己所感知的景物的美全部诉诸笔下,将自己脑海中景物的美转化为具体的笔下的文字,使读者可以轻而易举的感知到。在描写中将整体与部分相合,不仅仅写出远景的美,而且靠近,将美近距离的呈现,两种画面皆有。作者在《小石潭记》中即是如此,开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即远景,由水声率先勾勒小谭,一个模糊的画面展开,而“水尤清冽”则是补充了远景的描绘。后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更是将小石潭的近景展现,一副画卷已成,柳宗元细致的将所有的景色描绘出来,使读者可感可观。

第 3 页

在语言上,两人都推崇简洁,两者都比较反对骈文的辞藻堆叠,更为看中的是言之有物与语言的美感。但两人对于语言的运用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韩愈是唐代中期官员,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生遭遇挺坎坷的,任官好几次最后都被贬,晚年才做了个礼部侍郎,韩愈病逝后追封为“韩文公”。

与韩愈并称为韩柳的那肯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宗元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柳宗元一生的诗文创作无数,但是他在文的成就远远大于诗。他写的散文特别有感染力,说理性特别强,语言上用语犀利,讽刺辛辣暗示当时社会风气。

两位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那么他们当时推崇的肯定是儒家思想。因为当时唐朝中期盛行复儒思想,而韩愈和柳宗元把复儒推向了高峰。但是两人当时在复兴儒学思想的问题上有不同的主张。韩愈认为应该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他越过了经学直接复归孔孟,经常以孔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而柳宗元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不反对儒家的“道统”,也不反对佛教,他只是不感兴趣,他更重视谈吐还有赵学派不拘于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

但是两个人也有共同的观点,那就是"文以明道"的主张核心。但是韩愈写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依据孔孟儒家正统的伦理道德和等级观念,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而柳宗元的道唯物主义思想和政治改革等主张比韩愈要突出很多。韩愈认为作家写文章时更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情感表达,这样才能写好文章;这样做有利也有弊,阻碍了其他学子创新的思想观念,但不得不说,韩愈柳宗元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他们的散文别开生面,具有新意,打破了常规写作思想。

●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

柳宗元在文学上,与韩愈齐名,同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也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创作丰富,可分为论说文、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和诗歌五类,各具特色。

他主要成就在散文上,代表作有《三戒》、《蝜蝂传》等。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古文大致为五类。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骚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

●柳宗元在在柳州的主要政绩及影响

柳宗元先贬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宗元在柳州四年,释放奴婢,设馆倡学,兴利除弊,政绩昭彰。公元八一九年死于柳州,终年四十七岁,世称“柳柳州”。今柳侯祠内有一绝世宝物“荔子碑”,为韩愈撰文,颂柳宗元事,苏东坡书法,堪称“三绝碑”。当地居民哀悼他,在罗池地方建庙纪念。现在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有柳宗元衣冠墓。

释放奴婢

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设馆倡学

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文明发达的都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

兴利除弊

柳州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身为柳州刺史的柳宗元先生,几乎让人忘记了他还是一个著名的散文家。但是他在柳州历史上写下的这些篇章,闪烁着任何词汇都描绘不出的光辉。就像与之齐名的散文家韩愈后来赞扬他的业绩时说的:“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有后先,比以其时。于是民也有经,公无负租……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步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候之至,按国之故,以俑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木名,柳民既昏说喜”。

在柳州度过的余生最后的风雨四年里,柳宗元作为一个地方官,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大道。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却是令人怀念,不能遗忘的。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尽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荒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855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