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智囊》王维赶考与裴姑娘的对话?

巜智囊》王维赶考与裴姑娘的对话?,第1张

传说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年进京赶考,傍晚的时候走到一处荒野,荒野上只有一座小茅屋。王维在门外敲门,过了半天,一位年轻的姑娘出来开门。王维把要留宿的想法和姑娘说了,姑娘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说道:“我爹爹说了,让来的客人对对联,如果对上了,就可以留宿,如果对不上,恕不接待。”王维一听,马上来了兴趣,一口答应,并且催促姑娘抓紧时间出题。姑娘吟道:空空寂寞宅,寡寓安宜寄宾宿王维一听,这个上联字字都是宝盖头,一时想不出来,觉得有点为难。他正在那里苦思冥想,姑娘见他不做声,就说;“堂堂一位文人,连个对联都对不上,怎么进京赶考啊”说着进去把门关上了。王维很无奈,只好在黑暗中继续赶路。黑夜中不认识路,又是在荒郊野外,这可怎么办啊王维很焦急,情急之中,他居然想到了下联,于是又匆匆返回敲门。姑娘开门见还是他,有点诧异,但还是听他把话说完。王维这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说出了下联:迢迢逶迤道,适逢邂逅遇迷途。姑娘闻后,连连称妙,于是把王维迎进家中,盛情款待。

1卢纶+描写李广的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朝诗人卢纶(748--798或799)写的边塞诗,这首诗写得如此有英武之气。可是这首诗写得不是唐朝的将军而是赞美汉朝的飞将军李广的诗篇。

卢纶还有一首怀念李广的诗“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不止是他怀念李广,还有很多唐朝的人都怀念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大概可以从这些怀念李广诗篇中可以看出来,王昌龄(698--75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适(702--765):“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严武(726--756):“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假若飞将军李广还在,胡人哪能度过阴山?如果当年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将士们哪能征战那么艰苦?多么希望飞将军李广在呀,杀得那些胡人匹马不留……

2卢纶为李广做的诗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注解:

草惊风:风吹草丛,以为有猛兽潜伏。

韵译:

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

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

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在《史记》中才只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一经诗人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不正有些象化稻粱为醇醪吗?

3卢纶写给李广的诗

年代:唐

作者:卢纶

作品:塞下曲六首

内容: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4唐代:关于卢纶的《塞下曲》中的李广将军的故事

李广的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李广,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

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从军抗击匈奴。

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汉中郎,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刘邦)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

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

后李广又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景帝派一个宠信宦官同李广一起统率和训练军队抗击匈奴。

一次宦官带几十个骑兵出猎,路遇三名匈奴人骑士,与其交战,结果,匈奴人射杀了所有随从卫士,还射伤宦官,宦官慌忙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三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无马而步行,几十里后被追上,李广命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自己亲自射杀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

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奔。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命令所有的骑兵说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来。

李广又下令道:“皆下马解鞍!”(《史记·李将军列传》)他手下的骑兵说:“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说:“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果真不敢冒攻。

这时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骑上马,带十几个骑兵,射杀白马将,然后重回到他的队里,卸下了马鞍。

他命士兵都放开马匹,睡卧地上。这时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前来攻击。

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广回到了部队。

但“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身为主将冒然追击而不通知大军,此不可取。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众臣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任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这时程不识也任长乐宫卫尉,他俩从前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帅军队,却有截然不同的带兵方法。

程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但如果匈奴进攻,大军没办法抵挡。程不识则以严格治军而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式。

晚上敲刁斗巡逻,军中事务繁琐,却不怕匈奴进犯。可是士兵却苦于程不识之严,都喜欢跟随李广作战,这是程不识对老战友李广委婉的批评。

程不识景帝时因数次直谏而被任为太中大夫,为人清廉,谨于文法。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军臣单于入塞。

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最后军臣单于察觉了汉军的谋划撤退,马邑之围无功而返。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军四路出击。

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李广任骁骑将军,率军出雁门关,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卫青首次出征,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人。

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便把当时受伤得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

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射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

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但李广展现出的惊人骑射技术给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正是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的由来。

李广赋闲期间,曾和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南山(蓝田南山,今陕西蓝田县东。蓝田南山是显官屏居游乐的地方。

魏其侯窦婴谢病,亦屏居蓝田南山下数月。)中隐居游玩。

曾有一次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跟别人。

5有关李广的诗句

1、年代:唐 作者: 王维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雀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2、年代:宋 作者: 释师范

《偈颂七十六首》

一见便见,更不再见。

张颠草书,李广神箭。

3、年代:宋 作者: 释道颜

《颂古》

百丈野狐,塞雁衔芦。

李广神箭,张颠草书。

4、年代:宋 作者: 陆游

《排闷》

弃官谓逍遥,劳苦殊未既。

荒畴须垦辟,破屋久涂塈。

疾深药难求,食尽谷暴贵。

安能作经营,但觉睡有味。

秋高霜露逼,更苦薪炭费。

虽云未遽死,饥冻亦可畏。

颇思从李广,小猎聊吐气;

复恐灞亭归,邂逅逢醉尉。

5、年代:唐 作者: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6、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

《寄朱昌叔》

清江漫漫绕城流,尚忆城边系小舟。

射虎未能随李广,割鸡空欲戏言游。

云埋塞路惊尘合,霜入春风满鬓愁。

此日君书苦难得,谩多鸿雁起南洲。

#诗词鉴赏# 导语岑参是唐代的边塞诗人。其古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下面 考 网就给大家分享下唐朝诗人岑参的诗集,欢迎阅读!

 

唐朝诗人岑参的诗集篇一

 《逢入京使》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碛中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翻译

 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离开家乡将近两月。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翻译

 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

 

唐朝诗人岑参的诗集篇二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翻译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翻译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走马川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着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翻译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唐朝诗人岑参的诗集篇三

 《寄左省杜拾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翻译

 和你一起小跑着登上红色的台阶,隔着中书省、分属办公。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带着御香回家。满头白发哀伤花儿落下,羡慕在青云中高飞的鸟儿。圣明的朝廷没有什么过失、缺点。自己劝谏的奏章也少了。

 《和贾舍人早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翻译

 五更鸡鸣,京都路上曙光略带微寒;黄莺鸣啭,长安城里已是春意阑珊。望楼晓钟响过,宫殿千门都已打开;玉阶前仪仗林立,簇拥上朝的官员。启明星初落,花径迎来佩剑的侍卫;柳条轻拂着旌旗,一滴滴露珠未干。唯有凤池中书舍人贾至,写诗称赞;他的诗是曲阳春白雪,要和唱太难。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山房春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翻译

 风和日丽,满目荡漾着春天的色彩,天气回暖,蝴蝶和蜜蜂也开始忙碌起来,不时厅房飞进飞出。道旁低一点的杨柳枝条新牙初发,轻拂着路人的衣襟,春风携带片片花瓣飘进窗内,散落在桌案之上。

  山行

  杜牧·山行

  标题

  山行

  作者

  杜牧

  体裁

  七绝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项斯·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汪曾祺

清幽,静谧,汪老笔下的秋夜真好,带着暖暖的烟火气。

相逢秋月满,更值流萤飞。——王建

明月辉映,流萤飞舞,这是一个宁静美好的秋夜,两位乡居的老朋友不期而遇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欣喜。

晚风习习,月色清幽,虫鸣成阵,秋天的夜晚有着夏日沉淀后的恬静和怡然,有着小小的满足感。

秋夜闲适,古代的诗人们都在做什么呢?现在就和我一起到下面的 古诗中 寻找答案吧。

赏析 :秋夜泠泠,月凉如水,在这个凄清冷寂的夜晚,诗人去拜访借园主人。

入得园来,还没有见到要拜访的人,就先听到了从水面上传来的笛声。

悠悠的笛声在如水的月色里萦绕,那是醉酒的借园主人在抒发自己的心绪。

诗人没有惊动主人,而是静静地伫立倾听,笛声高亢处,仿佛能阻遏夜空中的碧云。

低回婉转时,又仿佛和水中红藕的香气交织在了一起,就连乐声 都带着 红藕清香的气息。

一曲终了,宾主相见,二人却久久地相对无语,月光下,显得分外宁静,秋夜的清露打湿了彼此的衣襟。

欲把心事付笛声。因为有着相同的人生际遇,所以懂得和理解彼此的心声,不必言语,无须多问,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最高的默契。

因为自觉升迁无望,看透世俗的袁枚四十岁即辞官归隐,筑随园,收弟子,吟诗作赋,虽是乐在其中,却也心有戚戚焉,随园主人当属此类,所以二人从感情上是相同的。

这个秋夜,虽然凄清寒凉,但是,有心意相通的知音默默相伴,亦是温暖的。

诗人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年进士,是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赏析: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和几位好友兴致勃勃地聚在裴迪的书斋饮酒吟诗。

夜色渐浓,月上中空,月色如水,深深的庭院里,门户紧闭,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带来阵阵寒凉。

秋天的月光皎洁明亮,那些栖息在树上的喜鹊以为天亮了,都扑棱棱地飞了出去,震落了一片片秋叶,萤火虫在远处的烟霭中若隐若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色如此清幽美好,不知会引起多少人的满腹愁绪。

秋意泠泠,碧宇深邃,月华如练,这个秋天的月夜是如此的清静悠远,本是热闹饮酒赋诗的一众好友,不知不觉地都陶醉在这一泻千里的月色里了。

酒和知己饮,诗与会人吟。夜色清幽,荧光明灭,这个秋夜浪漫又温馨,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沉醉。

诗人简介 :钱起,字仲文,唐天宝十年进士,大历十大才子之中的佼佼者,与郎士元齐名。

赏析 :秋天的夜晚,诗人一边散步一边感叹天气变凉了,不由得牵挂起在临平山学道的好友丘员外。

空山寂寂,松子落地的声音清晰可闻,山中的秋夜显得愈加的宁静清幽,想必,此刻那个幽居隐逸的好友应该还未入睡。

前两句写怀人之人,后两句写所怀之人,人居两地,情牵一处,从容落笔,语浅情深,这发自内心的 情感 ,如涓涓溪流般令人感到温暖。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深深的情,浅浅地说,细水长流的情谊才会走得长远,牵挂着,惦念着,这就是朋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吧。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两个心意相通的至交好友,这个秋天的夜晚,不论是诗人还是诗人的朋友丘员外,都是温暖幸福的。

诗人简介 :韦应物,唐代诗人,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有《韦江州集》等作品传世。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晏会散后,步月平桥,这个新秋夜,白居易悠闲又惬意。

“两地俱秋思,相望共星河。”圆魄上夜空,皆言四海同。望月怀远,这个新秋夜,韦应物思念着家中的弟弟。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山中的秋夜,夜色如水,露华生凉,静谧安闲。

秋天的月亮纯净明亮,像水洗过一样,那月光都带着干净的气质,秋夜因为月亮,更加的令人心生美好。

秋夜真好,清风徐徐,月色清幽,既可以聚会,也可以思念,还可以访友,古人的秋夜真浪漫……

到过西湖的人可能会遇到西泠桥畔的一座孤坟,而这位孤坟的主人是南朝钱塘一位有名的诗伎——苏小小。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曾在杭州做过刺史的白居易经常用苏小小的名字代指自己喜爱的歌伎。他的好友刘禹锡曾经写诗玩笑他说:“无那钱塘苏小小,忆君泪染石榴裙。”

但是钟情于苏小小的并非只有白居易一个人,就连那个忧国忧民写下《悯农》三首的李绅也曾做《真娘墓》一诗道:“黛消波月空蟾影,歌息梁尘有梵声。还似钱塘苏小小,只应回首是卿卿。”而真正令人惊悚的是有着“诗鬼”之称的李贺所写,“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这个苏小小到底是什么人,能让许多唐朝文人念念不忘呢?

苏小小从小生活在一个比较殷实的商人家庭,后来父母病故,导致家道中落。及笄之年的苏小小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迁到西泠桥畔。因为她天生秀美,引来许多文人雅士的追捧,也因此成为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伎。

如果是一个简单的诗伎很可能就会流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苏小小却是能脱颖而出,大概是与她的经历有关。“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首南朝诗歌描绘着苏小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事与愿违,苏小小曾在西湖边邂逅官宦子弟阮郁,两人一见倾心,结成良缘。可惜好景不长,两人最终因阮父反对而被拆散。

与阮郁失联后,苏小小日渐消沉,在二十三岁时(一说十九岁)便因病去世。而此时曾受她资助的鲍仁去滑州赴任,路经钱塘,正赶上苏小小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其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后人也为了缅怀苏小小,在其墓上建立慕才亭。

有关苏小小的传说有很多,除了她凄美的爱情经历外,大都是关于她的才华的,甚至到了宋代也有志怪小说里说赶考书上遇见苏小小芳魂的故事。回到主题,为什么唐朝诗人会对这位女子如此倾心,写下不少诗篇。

笔者以为原因大概为一下几点:其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社会的安定繁荣使社会风气发生改变。在唐朝时官员与歌姬的关系很密切,曾经在杭州做官的白居易,离职回京还带了许多歌姬。在社会这样的社会风气下,许多人遇见歌姬时难免会想到前朝之人。

其二,在苏小小之前有名的女性人物形象大都和政治需要有关,例如:昭君出塞、木兰从军等。唐朝的繁荣与安定和文化的开放是离不开的,文化的发展是唐朝人在思想上追求更多的东西,这就需要打破原先的束缚。虽然当时的诗人不会想到女权主义什么的,但是苏小小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还是会触动唐朝诗人的内心的。对于这些追求,在开放的文化氛围里更容易被放大。

其三,诗歌相比较之前的汉赋楚辞表达情感更加直观简便,不像屈原那种寻遍了百草来衬托自己的品节。诗歌随心所欲地表达着诗人对时间的追求,而才子佳人的话题也是自古被津津乐道的,所以唐朝的诗人们更不会那么容易就放过这个话题。

唐朝的唐诗被称之为我国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巅峰,也正是数不胜数的唐朝诗人为我国留下璀璨夺目耀眼的唐诗,到至今仍保留着5万多首唐诗,唐朝诗人可谓是人才辈出,那有哪些著名的唐朝诗人是好朋友呢?

一白居易与元稹

这两位真的是当时有名的好基友,白居易与元稹被后人尊称为“元白”。白居易的一首《赠元稹》,讲述了他与友人元稹之间真挚的情谊,诗中也高度赞美了元稹的为人及表达了白居易对元稹的深深的欣赏与喜爱。一句“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淋漓尽致的表现二人的心心相通,而元稹也在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中写下了“我今因病昏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由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深厚情谊,可见友谊之深,是非常好的朋友。

二李白与杜甫

据说李白在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途中于四川与杜甫相遇,被称之为一次太阳与月亮之间美好的相遇,杜甫曾用是十余首诗写下了这场美丽的邂逅。一首《赠李白》可谓是深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杜甫渴望与友人李白一起去环游天下,远走高飞。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杜甫和李白已是铁哥们。李白虽然写给杜甫的诗很少,但每一首都是情谊深深的,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深深的表达了李白对杜甫的恋恋不舍之情之深。可见这二人的深厚情谊。

三柳宗元与刘禹锡

在柳宗元去柳州,刘禹锡去连州时,二人一路一路相伴,一起喝酒作诗,互相勉励,成为彼此最好的知己。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正是在刘禹锡两眼湿润润,伤感之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柳宗元的难舍难分,不舍之情。二人的深厚情谊更是令后人读之不忍泪下,久久羡慕与回味这二人间的珍贵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3645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