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在古代的时候没有出现皇帝,只有国王,夜郎国。
直接职务是元帅的没有,相当于元帅的名人有两个,张之洞和何应钦。
《史记·西南夷列传》开篇就写道:“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这段文字,史学家司马迁在史书中就将夜郎国的地理位置交代得很清楚了。
司马迁的上述记载表明,古夜郎国在君长以什数的西南夷、夜郎国所在的西南夷不包括其西的滇国等和滇以北的邛都国等。古夜郎国在以什数的西南夷之境,夜郎国的西面是滇国等,滇国的北面是邛都国等。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就不包括有滇国。很显然,根据这段史料记载的方位,古夜郎国的地域就是后来的贵州。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非常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1837年,卒于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抱冰,因为他是河北南皮人,所以又叫“张南皮”。他还有一个外号,身边人叫得更多,叫“香帅”。在评价张之洞一生的功过是非时,有人将他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兴义人,国民党一级上将。他是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从辛亥革命起历经两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何应钦因追随蒋介石积极反共而官运亨通,历任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兼教导一团团长、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兼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等职务。
扩展资料
贵州除了上面堪比元帅的两个名人之外,还有一些贵州古代名人。
1、王若飞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出生于贵州安顺,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
青年时代,王若飞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
1923年由法国***党员转为中国***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并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
王若飞说:“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意思”2009年,王若飞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丁宝桢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3、王伯群
王伯群(1885-1944),贵州兴义人,中国同盟会先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在兴义笔山书院(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兴义一中)毕业后,由兴义县(今兴义市)以公费选派日本留学 ,先后在宏文学院政治经济科、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深造,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5年,参与发动护国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日军来犯,大夏内迁贵州,抗战期间,王伯群带领大夏大学三次迁校。 1944年冬,王伯群在领导迁校过程中积劳成疾。1944年12月20日,王伯群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终年60岁。
4、刘显潜
刘显潜(1865-1938)贵州兴义人,陆军中将,贵州游击军总司令。
刘显潜历任黔西观察使、贵西道尹、贵州巡按使、护国军援川总司令、滇黔边防督办、贵州军事会办。身授要职的刘显潜,率部经数月时间,大刀阔斧兴吏治,雷厉风行剿匪患,其辖区地域纠纷和民族纠纷大为减少,广受称赞。北洋政府以其治理地方政绩突出,特授"上大夫"号,奖授四等文虎勋章。
护法战争后,贵州军队有贵州陆军、贵州游击军两大序列。刘显潜任全省游击军总司令,辖第一、二、三路游击军,及游击大队、盐务巡防队。
5、杨兆麟
杨兆麟(1878-1919),字次典,清贵州遵义人。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炯、麻江人夏同和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早年就读于黎氏,为黎怀汝女婿,受沙滩文化熏陶,是黎氏姻亲中的后起之秀。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北京会试,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人称"杨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浙江嘉兴府知府等。1906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时获法学博士学位。
归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后归故里,倡议纂修《续遵义府志》,并主持初纂工作。继又到广州,任国民政府参议员,1919年病逝于广州,年仅41岁。
张之洞、何应钦、王阳明、杨龙友、周渔璜等。
1、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2、何应钦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
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5月辞职,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
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1945年9月,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这是一个中国军人所能享有的最大荣耀!
3、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4、杨龙友
杨文骢(1596年—1646年),字龙友,贵州人,明代画家。流寓金陵(今南京)。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人,六次会试不中,崇祯七年(1634)选为华亭县教谕,后迁青田、江宁、永嘉等知县。
为御史詹兆恒参劾被夺官。杨文骢博学好古,善画山水。为“画中九友”之一。生于贵筑,独破天荒,所作台蕖等图,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去其佻,出入巨然、惠崇之间。
5、周渔璜
周渔璜,清初著名学者,诗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
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终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张之洞,1837年生于贵州兴义府,今贵州兴义人祖籍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字孝达,号香涛,又是两广总督,故人称其为“张香帅”。张之洞具体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他肯定是个忠臣,清官。其次是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不仅是教育、军事以及工业方面。但总的来说他又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早年是晚清清流派,后期又成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要说他是晚清先进的官员,但从其创新方面来看又是建立在维护封建传统制度统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所以他的改革创新是不彻底的,但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下面具体来说说。
教育方面,张之洞创办了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再来讲讲张之洞总督的官衔,张之洞先后担任过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以及两江总督等官职。总督在清朝是地方最高级长官,正二品官级,管辖一省或多省。湖广总督的全称(清末)“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顺治元年(1644)设,驻武昌府,管理湖南、湖北。光绪30年兼湖北巡抚,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管这两个省的军务、粮饷以及巡抚事宜,就好比我们今天的省长。所以张之洞所任的官职还是挺大的,毕竟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至于张之洞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再补充一点引用自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传》的原画。
“第九,李鸿章与张之洞。十年以来,与李齐名者,则张之洞也。 虽然,张何足以望李之肩背? 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 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好名故常 趋巧利。”
丁宝桢 [清] (1820~1886)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道光二十五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曾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太监安德海。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丁宝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淮军名将,曾任江海关监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务。丁宝桢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在台湾推动了电报、煤矿等民用企业开发。1886年死于四川总督任上,葬于济南。他为官……[详细]
曹维城 [清] (1683~)
曹维城(1683~?),字价人,贵州贵阳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武进士第一人。清康熙四十二年冬十月,康熙帝策试天下中式武举于太和殿前,驾御瀛台紫光阁,阅试中式武举骑射技勇,后回到乾清宫,读卷官等以殿试武举诸卷呈览,康熙帝亲定名次。传谕曰:“武进士中,优者颇多。”康熙帝亲御金殿赐武举曹维城等102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曹维城获取武状元后,授头等侍卫,正三品官衔。据记载,曹维城,出身贵族世家,累官为云南副将、广西援剿左协副将。他的儿子曹石也是武进士,选为侍卫,也累官副将。他们父子二人虽然是武备-,却都能吟咏作诗。
李世杰 [清] (1716~1794)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生于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黎明村)。李世杰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为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由于其个性放荡不羁,对四书五经没兴趣,以至多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他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上身,为了避祸,父亲李植为他捐了一个小官,让他到江苏富安做事,由于他办事认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升任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他果断又能见机行事,办了几桩要案后,深受长官赏识,两年后就升任为江苏金匮县主簿。江苏巡抚庄有恭,两江总督尹继善都是知人善任思贤若渴的好官,李世杰在任巡检、主簿期间办事干练
赵以炯 [清]
赵以炯,又字鹤林,贵阳花溪青岩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十二年(1886年)成进士,参加廷试(殿试)获第一甲第一名,成为贵州省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十四年(1888年)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十七年(1891年)年任广西提督学政。二十一年(1895年)充会试同考官。二十六年(1900年)丁母忧回籍,主讲贵阳学古书院。服阕入京,旋归青岩讲学。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病卒,葬青岩弓腰寨附近山上。家庭赵以炯之父赵国澍与其母陈氏(赵三太)共生育六个儿女,四男二女,分别取名以兰、以焕、以炯、以煃、以炳、以冷。
王士俊 [清] 清朝名臣 (1683~1750)
王士俊(1683-1750)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贵州平越(今福泉)牛场渚浒人。字灼三,号犀川,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10岁即能诗善文,19岁入平越府学,广交良友,不耻下问。见事不平,据理争辩。”康熙四十五年(1706)冬,王士俊乡试不成,时年23岁,便往河南丰润县探望做官的父亲,一面帮父亲做一些文书事项,一面也研习朝廷律令、熟识政务吏治。后返乡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考中举人,六十年(1721)赴京会试,中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任检讨。雍正皇帝即位,号召天下百官士子向朝廷进言,王士俊也提交了几条意见,被接纳后于雍正元年(1723)选送河
傅玉书 [清] 傅氏三儒 (1746~1812)
傅玉书(1746~1812),字素余,号竹庄,清朝贵州瓮安草塘下司人。贵州著名诗人。生于学者之家,祖父傅如励,曾师从明朝监军御史钱邦芑。傅玉书的父亲傅龙光,系乾隆中期秀才,平生喜爱程朱理学,一生著有学术著作数种。由于家风熏陶,傅玉书走上了钻研学问的道路。 傅玉书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气质和天分,从小聪明过人,6岁开始吟诗作对。阳春三月,他随父亲傅龙光以及私塾先生在其家门前的小河桥上游玩,塾师以“河边渔翁停停钓”为上联考之,傅玉书以“桥头学子抱抱袍”为下联相对。塾师对傅玉书小小年纪就有这种文学功底很惊讶,认为他将来一定有出息。
马士英 [明] 明朝兵部尚书 (1591~1646)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一说字冲然),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一说江苏仪征)。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王朝首辅,人称“马阁老”。后国事不济,在抵抗清军侵略中壮烈殉国。有清一代,其为人颇遭指责,时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录》对其持-允。有《永城纪略》
夏同龢 (1868~1925)
夏同龢(1874-1925),字用卿(用清),又字季平,号狮山山人。贵州省麻江县人。中国近代法政的开拓者、教育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夏同龢一生经历丰富,他是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状元身份出国留学的留学生;编著出版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行政法学书籍 ——《行政法》;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法政学堂之一——广东官立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并出任监督(校长);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并被推选为宪法 起草委员会六理事之一,参与起草《天坛宪法草案》;发起成立独立党派组织——超然议员社;
李锋刚 (1916~1950)
(1916—1950)一李峰刚同志,原是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十五军四十三师党委委员,一二九团政治委员,1950年12月奉命率部由昭通进驻威宁,1951年春,配合兄弟部队进行“威北、威南战斗”,战事告捷,将回昭通之前,不幸于4月29日在县城崇实中学(现威宁民族中学)团部驻地被敌人暗杀,终年35岁。李峰刚同志,1916年出生于陕西省浦城县东陈庄尧堡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25年开始在家乡读私塾,1931年在考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后,就积极参加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
王明基
王明基(原名王明、字丕承)是滇东北方言苗族(旧称大花苗),贵州省威宁县原八区新华乡(今黑土河乡)爱华村人。其父王道元是滇黔川边苗族基督教会创始人之一。爱华山,原名“海垮山”(又称“海角山”)。“爱华山”是王明基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他爱国之情取的名字。 得汉名一八九八年,王明基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祖辈佃种威宁县八大土目之一的牛棚子家土地。王明基先生从小跟随父母过着贫苦的生活。王明基先生此前无汉名,一九○五年正月十六日,英籍传教士柏格理从昭通来到王明基家,给他取名“王明”,当时王明基才七岁。
王伯群 李鸿祥 (1885~1944)
王伯群(1885—1944),贵州兴义人,中国同盟会先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 1906年,在兴义笔山书院(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后在宏文学院政治经济科、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深造,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年,参与护国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1920年,跟随孙中山回广东恢复军政府,在广州任大-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1924年,王伯群在上海创办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 ,1927—1933年,任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会议委员、交通部长、交通大学
邓恩铭 中共一大代表 (1901~1931)
邓恩铭(190115~193145)原名邓恩明,字仲尧,化名黄伯云、丁友民、佑民、又铭、尧钦、建勋等。贵州荔波人。水族。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靠亲友资助求学。1917年秋,-离家到山东济南投奔过继给黄家的二叔黄泽沛(曾在益都、淄川、沂水等地当县官),继续上学。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与王尽美组织学生-,反对-条约,积极参加宣传、演讲、-、-活动,成为学生界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20年11月21日,同王尽美等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被选为学会的领导成员。学会出版了以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励新》半
韩念龙 (1910~2000)
韩念龙(1910—2000),原名蔡仁元。杰出的外交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原常务副部长。贵州仁怀中枢街道办事处人,1927年在遵义三中读书期间,深受校长黄齐生的影响,立志追求民主革命真理,报效祖国。1929年毕业后,因不满贵州军阀周西成不准黔籍学生外出求学的高压政策,怀揣200块大洋,晓行夜宿走路到重庆,然后坐船到南京,再坐火车去上海,进入了广西名流马君武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公学,主攻美国经济。这与他后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该校当时名师如林,王造时、周谷城、罗隆基,以及客座教授胡适都授过他们的课。
刘显潜 (1865~1938)
刘显潜(1865-1938)贵州兴义人,陆军中将,贵州游击军总司令。刘显潜历任黔西观察使、贵西道尹、贵州巡按使、护国军援川总司令、滇黔边防督办、贵州军事会办。身授要职的刘显潜,率部经数月时间,大刀阔斧兴吏治,雷厉风行剿匪患,其辖区地域纠纷和民族纠纷大为减少,广受称赞。北洋政府以其治理地方政绩突出,特授“上大夫”号,奖授四等文虎勋章。护法战争后,贵州军队有贵州陆军、贵州游击军两大序列。刘显潜任全省游击军总司令,辖第一、二、三路游击军,及游击大队、盐务巡防队。刘显潜与地方吏治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一省地方行政组织
王若飞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896~1946)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08日)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说:“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意思”1896年10月11日生于贵州省安顺县城北街。早年随舅父黄齐生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运动。1917年冬,王若飞考取官费留日生,后入东京明治大学读书。为抗议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侵略中国的强盗行径,他愤而归国。1919年10月,王若飞赴法国勤工俭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学习,他成为一名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留法期间,王若飞积极参加了勤工俭学学生所开展的各种斗争。
何腾蛟 [明] (1592~1649)
何腾蛟(1592-1649) 明总督。明贵州黎平卫人。字云从。万历二十年(1592)生。天启元年(1621)举于乡。历知南阳、大兴,擢巩昌兵备副使。以善抚兵将,为洪承畴所推荐。崇祯十六年,何腾蛟拜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翌年,福王立,加兵部右侍郎、武英殿大学士。旋总督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军务。明年四月,左良玉举兵反,腾蛟不从,被挟持以去,后投水得脱,从宁州转浏阳,抵长沙。腾蛟召堵胤锡、傅上瑞、章旷等,痛哭盟誓,调副将黄朝宜、张光壁、刘承胤等集兵长沙。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下南京,唐王立于福州。
陈铁 (1898~1982)
陈铁,陆军中将。贵州遵义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参加了北伐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1982年病逝。陈铁,名永贞,字志坚,1899年出生在贵州,1923年辗转去到广东,次年考进第一期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成为贵州有名的抗日将领。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拟就陈铁早年追求进步和抗战中英勇表现作些介绍。入黄埔学理论当革命军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1924年5月,陈铁考进这所军校。一进学校,印入他的眼帘的是“升官发财的请往他去,贪生怕死的勿入斯门”
郑珍 [清] (1806~1864)
郑珍(1806~1864)清代官员、学者。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治经学、小学,亦工书善画,还是晚清宋诗派作家,其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所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郑学录》等。家族启蒙郑珍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农历三月初十生于遵义县西乡天旺里河梁庄玉磬山脚下(今鸭溪镇金钟村荷庄村民组)。先世为江西人。郑珍出生儒医之家,母亲是东乡乐安里三甲沙滩黎安理的三女。
牟应受 [明] (~1639)
牟应受(~1639),字子咸,又名元善,贵州省安顺府贵筑县人,拔贡出身。明崇祯八年(1635)四月由广东永安县县令调升为连平州知州。崇祯十二年卒于任所,葬于连平州城城北马口头岭。牟应受为连平州首任知州。他在连平州任职期间,政绩卓著。据《连平州志》记载,连平州城是他经手创建。他“肩巨任重,创始经营,观其阴阳向背之势,相其水泉滋息之宜,诛茅伐树,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宫墙,街巷市肆,网不克安厥宅”。与此同时,他“清丈巢田,兴学设兵,测壤定赋,百务毕兴”。几年之间,当地居民原先那种“闰内外数十茅舍,求一牲醴祀地不可得”的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得以逐渐改善。
晚清名臣张之洞,兴义人,事迹不用我介绍了吧?
② 丁宝桢,织金人,巡抚大人一道宫保鸡丁名垂青史。
③ 何应钦,兴义人,官至行政院长,代表国民政府接受日本投降,人生巅峰。
④ 邓恩铭,荔波人,嘉兴游船13巨头之一,历史地位不要太稳。
⑤ 王若飞,安顺人,若不是遭遇意外,就是开国元勋。
⑥ 杨志成,三穗人,开国上将,战功赫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