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客家文化的饮食文化

台湾客家文化的饮食文化,第1张

客家美食可说是台湾客家文化的代表项目,客家文化重建运动的过程中,也把客家美食当成客家文化的中心价值之一,每一个客家运动的场合,都会有几项特定的“客家美食”,早期有“粑”,近期则是擂茶,这两个兼具美味与现场表演双重效益的饮食文化,或多或少鼓舞了更多人参与了客家文化。一般而言,客家饮食多以传统的“咸、香、肥”三个原则,描述客家人的饮食特色,然而,这样的特色,或许是非客家人在客家庄作客时,体会到的庆典式饮食场面,至于传统客家人的家常饮食,反而是非客家人较少碰触的简单与素朴风貌,甚至,还有勉强仅可裹腹的程度。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客家饮食也与时俱变,客家传统的家常风味重新受到肯定,一跃而成为周休二日的旅游宠儿,约略可归纳出几个特色:保持食物原料的原味、特别擅用香料与沾酱、具有独特的酱渍食品,最重要的是,每个乡镇,甚至村里,都可以找到特属地方与主厨风味(或称之为“有妈妈的味道”)的客家美食,值得大家一村又一村、一乡过一乡,追寻各地客家美食。

除了从传统出发的现代客家饮食之外,台湾客家人在战后还吸收了来自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发展出许多风靡饮食市场的城市美食,例如,从桃竹苗地区移居大台北地区的客家人,改良了源自中国北方的面食风味,创造美味可口的“永和豆浆”,近年来甚至成为风靡海内外的都市美食。

客家人在饮食文化的表现,一方面追溯传统,吸取养分,开创生机;另一方面则敞开胸怀,广纳各地饮食风味,紧紧地掌握了现代人的口味,秉持朴实的风格,共同参与了台湾美食创造的行列。

客家美食拥有近200多种各类小吃:灯盏糕、七层糕、拳头桃、芋子包、薄饼、香芋饼、珍珠圆、汤圆、牛肉圆、扁肉、芋饺、艾饺、豆腐饺、米冻、豆腐丸、笋、鸡血、清汤米粉、酿豆腐、酿香菇、酿腐皮、算盘子、黄

客家小吃取材广泛,品种繁多,具有浓烈的乡土性, 既展示了客家传统风格,又描述了客家时代风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味香四溢,百吃不厌,品种之多、选料之细,嗜食之众,将客家饮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有意思的是客家小吃米制品居多,多达一百余种。 这是因为客家人从北方平原迁徙到南方山区,粮食作物从过去主要种植小麦转变为主要种植稻米、番薯、木薯、芋头等,用大米谷物加工成各种花样的小吃也最方便最相宜。

在客家米制品小吃中,无论是乡村老宅,城镇街巷,最有代表性,最有风情,最凝结乡愁的非灯盏糕莫属。灯盏糕也叫油炸糕、也喊铁勺饼、辣哩、豆粒糍等,是客家地域最为普及的小吃。它是米与豆的结合,火与油的产物。古老的汀州童谣这样唱道:“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得死。”在连城则为:“灯盏糕,碌碌圆,又想吃,又钱。灯盏糕,扁那那,又想食,又还那(烫)。”从稚子口中道出了客家人对灯盏糕喜爱与念想。

闽西客家灯盏糕的来历却和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有着很大的渊源。传说诞生于宁化的清朝著名画家黄慎幼年丧父,家境清贫,其母为让黄慎专心学业,每天都在县衙旁边街头煎油饼卖,补助家用。黄慎的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磨米浆,年幼的黄慎见母亲如此辛劳,也早早起床帮母亲打下手推磨。米浆磨出后,其母就挑着炉锅出门炸油饼,因黄慎母亲炸的油饼金黄剔透,香气扑鼻,很受顾客的爱好,每天来买早点的人们络绎不绝。渐渐地,黄慎母亲所炸的油饼愈来愈出名,常常都供不应求。由于其母炸油饼的煎勺形似照明用的灯盏,聪明的黄慎就给它起了一个极有诗意的名字“灯盏糕”。从此“灯盏糕”的名字不胫而走。

小小的灯盏糕,在老一辈的客家人记忆里,是旧式灯盏下燃出一豆光明,孺子灯下攻书,慈母灯下缝补,耕读传家的精神在油灯的微光里世代传承。小小的灯盏糕,在孩子们的舌尖上,是诱惑,是家乡的味道,是一代代客家人基因密码的化解。他们吃进的不仅是客家小吃,吃进的还是文化。

         周末来到了位于深圳市布吉街道的甘坑客家小镇,这里别有一番江南小镇味道, 客家民居 ,众多古建,依山傍水,房连巷通,错落有致,犹如画卷。更有炮楼、碉楼、骑楼、吊脚楼等风情建筑融于山水之中,与几百年的客家老屋形成一种独特的 客家文化 载体。

        本人最喜欢的是家风家训馆,在建筑群后面靠山的吊脚楼的三楼。走进去就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雕塑,对圣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毫不犹豫地与圣人拍了张合影。这里有中国古代文人名士、英雄豪杰的家风家训展示,比如老子、墨子、朱熹、王守仁、曾国藩,还有不少家族族谱。更幸运的是还有与本人同姓的沈氏族谱,一不小心还能挖掘出我的祖先,看来还真应该出来多走走。

        最惊叹的是这里中国古建筑群布局的考究,建筑分布疏密有致,通道、连廊合乎人性,凝聚而不拥挤;建筑设计恢弘,处处体现中国文化的和而有静;工匠的精湛手艺在这里彰显的一览无余,一座座宏大复杂的建筑,居然都是卯榫结构,没有一个码钉,充分体现旧时手艺人的匠人精神和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专注的精神。

        穿梭在风景如画、客家文化浓厚的小镇,美食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不得不提这里各色美食,有台湾的风情小吃,有客家的风俗糕点,更有来自长沙的臭豆腐,更有小店主人那富有诱人口号的招牌和极煽人的吆喝声。

        禁不住美食的诱惑,我们走进了一家客家风味的餐厅,点了招牌菜客家窑鸡和传统小菜,口味不错,特别是窑鸡皮质鲜嫩,滑而腻,真是感叹客家人的智慧,勤劳而不忘体味美食。

        一个客家小镇,把客家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真想不到在深圳这个生活节奏快、现代繁华的城市,还有这样一个富有中国文化,体现慢生活的静谧桃园,是我们生活休憩的好地方。

深圳客家汇是一家以客家特色美食为主打的餐饮品牌,其独特的菜品与口感备受食客们的喜爱。首推的招牌菜——"客家酿豆腐",是客家传统美食之一,对于喜爱豆腐的人来说是绝对不能错过的佳肴。该菜品选用新鲜豆腐、瘦肉、木耳、虾米等精选食材烹制而成,香气四溢、味道独特,辣而不燥,回味无穷。

除了客家酿豆腐,深圳客家汇还有着其他经典菜品值得尝试。例如,"板栗烤鹅",鹅肉绵软鲜美,加上板栗的烤制,使得肉质更为细腻,口感更加丰富。另外,"潮汕咸饼",不论是当成点心还是搭配粥面,都是一道不错的选择。咸度适中,酥脆可口,让人想要一口接着一口。

总的来说,深圳客家汇的菜品融合了客家、潮汕等多地风味,且制作精细,口感独特,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如果你想了解深圳的地方美食,不妨来尝尝深圳客家汇的美食,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的独特味道。

客家菜的起源和典故?因何得此名?

盆菜作为客家菜的菜式出现由来以久,一般也称为大盘菜,大盘菜源于客家人传统的“发财大盘菜”,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大大的盘子,将食物都放到里面,和在一起,融汇出一种特有滋味。丰富的材料一层层叠进大盘之中,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时候每围一盘,一层一层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浓,令人大有渐入佳景之快。

明、清两代,深圳下沙村民把盆菜称为“新安盆菜”,当时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个木盆,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八人一桌,俗称“吃盆菜”。后来下沙人丁兴旺,生活越来越富裕,闹元宵的人越来越多,就改称为“大盆菜”。他们称该村的盆菜是做工、配料、烹饪方式保存完好的正宗盆菜。

香港元朗围村把盆菜当作地方的招牌菜(围村菜)向世人推介;关于围村菜的渊源。食家韬哥介绍,元朗平原乃鱼米之乡,原料丰富。但也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因。比如有点历史的氏族,家境富裕,自耕自给,丰衣而足食。家长害怕二世祖们外出惹事生祸,多设法给他们娶姨太,容许他们抽大烟,使他们整天猫在家里。少爷们呆在家里,当然是吃了早餐想午餐,吃了午餐想晚餐,逼得厨娘们用足心思,变尽戏法整出好吃的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就地取材、美味而又变化多端的围村菜就应运而生了。

盆菜比之有来头的“一品锅”更富有乡土气息,看似粗粗的盆菜实质烹饪方法十分考究,分别要经过煎、炸、烧、煮、焖、卤后,再层层装盆而成,内里更有乾坤,由鸡、鸭、鱼、蚝、腐竹、萝卜、香菇、猪肉等十几种原料组成。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宗亲法度,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团圆,一派祥瑞气象。大家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定然会呈现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处的菜,味道越鲜美。传统的盆菜以木盆装载,现时多数改用不锈钢盆,餐厅亦有采用砂锅的,可以随时加热,兼有火锅的特色。

很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广东沿海地区和香港新界乃至东南亚都有吃盆菜的习俗,但是追溯起盆菜的渊源,大概有两个版本。

宋末大将文天祥率麾下被元兵追杀,过伶仃洋狼狈逃至现时深圳市(当时的东莞)的滩头,通常会有文章写成是新安县,其实新安县设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别说宋,即使元时都还未出现此县。当其时,文天祥登陆滩头时天色已晚,部队只有随身带备之米糕,缺乏菜肴。“惶恐滩头说惶恐,伶汀洋里叹伶汀”,文天祥的心境可想而知。船家们同情忠臣,用自己储备的猪肉、萝卜,加上现捕的鱼虾,船上没有那么多碗碟,只好将就些,拿木面盆一齐盛出来。文天祥是客家人,现在的深圳下沙村人多以客家人自居,因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客家人和下沙村民对盆菜有如此的热诚。

另一版本是:南宋末年,宋帝为逃离金兵追赶,落难到如今的香港元朗,正当随从四出张罗食物之际,当时的村民得悉皇帝驾临,为表心意,纷纷将家中最珍贵的食物贡献出来,仓促间以木盆权充器皿,盛载佳肴,这也成就了盆菜一向把最贵重的食材摆在最上层的方式。不过,这个传说也只是传说罢了,要考究起来,总有让人生疑之处,因为用洗身体的木盆当作食器毕竟是大不敬的行为,怕且当时的民众亦不至于对皇帝如此不恭。

不管史实如何,盆菜作为餐饮业的一个奇葩,其烹饪方式的多元化,食材结构可随意变换,享用时营造的那种乐也融融的团圆氛围,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难得的“和味”享受。

客家菜

客家饮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客家菜肴,另一为客家小吃。

客家菜肴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h鸡、酿豆腐和红烧肉。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原味可口诚然,社会在不断变革,在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客家菜也在不断创新。传统的东江菜在现代客家人的锅头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誉。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客家人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着很大的关系;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炖等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

可口可心所谓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码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目前,客家菜除有传统的盐h鸡、酿豆腐和红烧肉这些“老三篇”外,比较具特色的有:

水蒸鸡选用家养或在山上用虫草谷物群养的鸡,整只放在锅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块趁热吃,十分鲜甜滑嫩。另据资料介绍,这种用土法饲养的鸡比用精饲料养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余倍,可见基营养价值极高。

全猪套餐主要有选用猪最“精华”的八个部位的肉堡成全猪汤,蒸猪红、猪杂,红烧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这种吃法类似往时,客家人一年到头在春节钉杀猪时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则是吃牛肚岗、牛柏叶、牛心顶和牛栓肉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这里吃的牛柏叶没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据说主要是为了健胃。

豆腐套餐客家人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种煮法都有,所谓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当主菜的煎酿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酿豆腐、炸豆腐皮等,还有当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鲜万绿湖野生的桂花鱼、鳝鱼和石鲶鱼仔,肉坚滑、味清甜,不带泥腥,或蒸或炖或煎都很可口。

客家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说反映了一种客家习俗。

正月元宵节元宵节客家人总要吃汤丸和悬挂花灯笼。汤丸有咸与甜两种,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人的习惯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丸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花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吃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二月二取下花灯,烧过年贴的对联、“利是”,清理、吃完过年时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备开春干农活。

三月清明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清明过后,就开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在广州的万绿湖酒家里,还有一道叫做“野艾煎蛋”的菜式,据其朱老板介绍,野艾还具有清凉滋补的功效。

四月八也叫水节,立夏节,因为是在表黄不接的时候,过节吃的食品较差,大多数吃的是杰米粉与麦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以表示纪念屈原,还吃酿苦瓜和用刚收成的黄豆做的酿豆腐。

七月十四上半年农作物的收成与下半年的耕种已基本结束,有喜庆丰收和放假休息的气氛,这天家家户户磨豆腐、吃鸭子,还要吃多种做法的新鲜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饼、田螺都表示团圆,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过节。以往还有放孔明灯作娱乐的传统。

九月九重阳节也叫鬼节,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这天进行。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客家地区有句话叫做“冬(冬至)大过年(春节)”,意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因为秋收冬藏,农事已毕,一年耕稼,丰硕喜人。这天吃的小吃是萝卜糍,由于这时天气寒冷干燥,所以客家人都在这一时节腊猪肉、腌咸菜等,准备过春节,这天腊的猪肉可保存较长时间。

春节(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不出远门,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迎接远归的亲人。过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笼糍,还有红烧肉、酿豆腐等客家菜。特别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与亲人团聚。

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你吃过哪些客家美食?味道怎么样?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华夏族特征的汉族分支,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的本地人之一。

客家文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客家美食也算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主要的几道客家美食,看你有没有吃过。

1、盐h鸡

盐h鸡是一道久负盛名的客家菜,也是广东本地客家招牌菜式之一,流行于广东深圳、梅州、惠州、河源等地,现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经典菜式。

2、酿豆腐

酿豆腐是一道客家名菜,常见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制作材料需要豆腐、大葱、猪肉等,口味清淡,是客家地区美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汤汁醇厚,鲜嫩滑润,口味鲜美,广受欢迎。

3、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汉族传统名菜,属客家菜,制作材料有五花肉、梅菜、葱白、姜片等。通常是将五花肉上汤锅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后加葱、姜等调料炒片刻,再下汤用小火焖烂,五花肉盛入碗里,上铺梅菜段,倒入原汤蒸透。走菜时,把肉反扣在盘中。成菜后,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4、永定芋子包

永定芋子包是福建永定出产的传统风味小吃,属于闽菜系。红芋薯粉制皮,用肉、菇、冬笋为馅制成包,蒸食。鲜香滑软,冷热均宜。

5、萝卜{

萝卜{(客家方言),在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叫菜包@、菜头{,是特色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各地做法有所不同,但做法大同小异,都是将萝卜切丝和腊肉、香菇、虾米、花生米、葱''等配料做成馅,包进糯米团里,一般是做成饺子形状,或者根据自己的口味与其他材料一起做成各种形状,可以蒸、水煮和煎。

6、客家猪肚鸡

猪肚包鸡是一道广东客家名菜,又名“凤凰投胎”,做法也有很多种,都是其中的药材有些不同,不过,味道都很赞的。

7、客家煎蛋角

客家煎蛋角是广东省传统的名菜,属于粤菜系。客家人的经典家常菜之一,酿入蛋里的馅料丰富多样,金**的蛋角香得让人垂涎欲滴。

8、擂茶

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擂茶算得上客家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9、客家肉丸

客家人爱吃肉丸,肉丸既是小吃,也是一道家常菜,客家人主要是取“丸”与“圆”同音,寓意团圆、圆满。肉丸因用料不同而分为猪肉丸、鱼丸、牛肉丸、牛筋丸等。其特点是,味道纯正,保持原有肉味,韧性爽脆。

以上是给大家分享的9道客家美食,味道都很不错,到客家聚居地的朋友可以找找尝尝,欢迎客家朋友给留言进行补充。

我是孤尘一粒沙,致力于给大家推荐各地美食,喜欢我就关注我,你的关注是我不断更新的动力!

为什么一些客家人端午节要吃酿苦瓜?酿苦瓜和什么绝配?

说起客家人端午节吃酿苦瓜原由,据说当时酿苦瓜的来历便是有人要吃苦瓜有人要吃肉,于是酿苦瓜就是皆大欢喜了,这深刻地表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深厚的客家饮食文化。客家人从小每逢过节家里都会有酿豆腐,酿苦瓜,酿辣椒,酿茄子,以前有这么一个传闻,客家民间故事系列之一,客家美食,客家酿豆腐的由来,相传很久以前,一个五华人和一个兴宁人是结拜的好兄弟,后来因为在点菜的时候出现了矛盾,一个要吃猪肉,一个要吃豆腐,后来,聪明的饭店老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制作出了酿豆腐。动画表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深厚的客家饮食文化。

壹周君眼中,客家人个个是酿菜高手,真是什么都可以信手拈来开始酿。

端午节吃酿苦瓜,一来也是符合当地做菜风味,二来,苦瓜又有清火排毒的功效。

吃苦瓜以色青末黄熟时才好吃,更取其清热消暑功效。

酿苦瓜,是把苦瓜切成小段之后把肉馅(当然也可以是糯米馅)塞进掏空的苦瓜里面,然后放进锅里炒,之后再用火烩一下,苦瓜已没有生味,与馅完美地结合。

苦瓜虽苦,但它绝不把苦味传给“别人”,如用苦瓜烧鱼、焖鱼,鱼绝不沾苦味。

酿苦瓜做法不复杂,但口味会有挺大的差别,有人直接蒸好上桌,只有朴实清新;有人还要调酱汁泼上,那自然多了几层香味

苦瓜味苦,南方人多食为蔬。夏秋间都可吃到苦瓜,用作配茉佐膳,只觉可口,不觉其苦。

苦瓜甘苦味,加上肉馅鲜美和酱汁顺滑感,怎么吃都不腻。

苦瓜这么做出来,不油腻,但是又带有一些荤菜的感觉,浓郁的酱汁,其实很适合配上看似寡淡的主食,因此绝配当然是好吃的二两米饭,或者手工坤出来的半斤手工拉条。

减肥者慎重,就怕你吃一碗嫌少了,吃两碗还要舔盘子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267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