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4日,在皖南的新四军直属部队近万余人因蒋介石的要求在叶挺、项英的带领下北移,可是在1月6日经过安徽泾县的时候却遭到了来自国民党的七个师近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虽然新四军的将士都奋勇杀敌,但是由于人数相差悬殊,且新四军已经赶了几天的路,体力跟以逸待劳的国民军无法相比,最终,仅剩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而军长叶挺被抓,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都牺牲了。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而由于蒋介石严密地封锁了消息,直到1月9号,刘少奇给中共中央发电报,毛泽东等人这才知道新四军被国民党军队袭击的消息。而此时项英、袁国平等人不知所踪,毛泽东电令叶挺挽救危局。并电令周恩来向周恩来提出严重交涉,让他们即日撤围。但是蒋介石却是不为所动。
1月13日,朱德、彭德怀等人向蒋介石、各界士人等发电怒斥:新四军遵蒋介石命令北移,却在安徽泾县遭到了来自国民党军队共8万余人的围击,势必要歼灭新四军。
16日,《今日新闻》刊登了《皖南被围之新四军仍苦战中》。
17日,周恩来打电话给何应钦,痛斥: “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而面对这样的情况,蒋介石还污蔑是由于新四军叛变,还要将叶挺交付军法审判。
而原定于3月1日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在皖南事变之前就已经公布了参政员名单,中共方面人员是毛泽东、王明、博古、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邓颖超七人。
蒋介石原以为没有中共人员参加也没有关系,但是由于皖南事变被中外各界人士知晓,各民主党派都想通过这个会议来缓和两方的关系,而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表示希望看到中共代表来参加,并让他的私人代表居里留在重庆观看会议。
直到这个时候,蒋介石这才不得不想办法让周恩来等人来参加会议。
但是,中共方面怎么可能还在蒋介石污蔑新四军的情况下去开会呢?
于是,中共由毛泽东为代表,向蒋介石提出了十二条。其中的第二条就是让蒋介石承认自己的错误。
可是蒋介石却坚决表示不会同意这十二条。
就在蒋介石想办法想让中共参加会议的同时,在延安的红军却是在进行大生产。
原来,在皖南事变之前,蒋介石就已经下令不给八路军、新四军军需了。
陕北地区干旱,粮食产量低,因为需要解决在这的200万人的军民的生活所需,早在蒋介石克八路军军需的时候,毛泽东等人就召开会议讨论了这件事情,最终,会议决定开产大生产。
大生产上规定了各个军民相应的生产任务,由于最开始的时候,负责制定大生产计划的人认为书记处的同志有大事需要忙,就没安排给他们生产任务。毛泽东知道后却说: “作为党的领导同志,必须做出表率、做出样子来,从我毛泽东开始。”
红军的大生产运动进行得有条不紊,看到这样的情况,毛泽东心中很是高兴。可是,在这时候,毛泽东却收到了这样一封报告。
报告中表明,有个姓伍的姨婆痛哭大骂 “老天爷怎么不把毛泽东劈死” 。
下面的人知道后就把她给抓了起来,想要将她押到延安后等中央审批后将她枪毙,以儆效尤。
毛泽东知道后,立马对负责人说: “骂我毛泽东就要被枪毙?这是哪里的法律?如果你们不做调查,就这样随意的抓人、杀人,那我们***跟国民党有什么两样?我不同意你们这么做!”
那天晚上,毛泽东彻夜未眠,他的心里不断地在想: 我并不认识这位陕北的婆姨,我毛泽东到底是做了什么错事,她要那样骂?
原来,在红军刚到陕北的时候给她家分了5亩地,全家6口人也过了几年的好日子,可是,近几年又逢旱灾,交公粮任务又重,百姓根本就交不起公粮。而她的丈夫又在犁地时遭雷击身亡了。丈夫死了,还留下一个70岁的婆婆瘫痪在床,外加3个不到10岁的孩子,家里除了留着当种子的粮食外已经一粒粮食都没有了,但是上头征粮的干部却根本不管实际情况,还要将她家的种子拿走。她一气之下就骂了那些话。
毛泽东听完后对伍家婆姨说:“ 我不了解你们的情况,让你们受委屈了,你骂得没错,不仅要放了你,我还要感谢你啊。以后有什么意见,还可以再提。 ”
之后,毛泽东不仅派专人护送她回家,还将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口粮送给了她,希望能解她家的燃眉之急。这位伍家婆姨回去后逢人就夸赞毛泽东。
而另一边,对于向伍家婆姨一样遇到的征粮问题,毛泽东特意召开了会议。
在会上,毛泽东说:“ 我们第一方面的工作,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应该给人民以东西。要以实际行动帮助人民。而如果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只知道发号施令,甚至站到人民的对立面,那么***在陕甘宁边区是站不住脚的。 ”
会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即做出决定: 陕甘宁边区等地减少征粮。
陕北婚俗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相仿。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民国前,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
旧时,男女自 13 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等情况。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是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仪式。一般县北在男方家举行,县南在女方家举行,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民间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嫁娶在民间,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旧时,办喜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七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居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八碗”)。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折席口”。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好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髽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俗称“骚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及见婆婆仪式。是日,男家发客,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品同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母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
陕北信天游 女儿歌
白灵子雀雀黑眼窝,
刁眉涮眼你不要看我。
六月的黄河冰没化,
扭着成亲的是亲大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人里头数不过我可怜。
你有你的婆姨我有我的汉,
不要把你的眼睛滴溜转。
沙梁上留下你一道道踪,
活活挖走了妹妹的心。
陕北有句名谚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意思是说要找婆姨(媳妇)就找米脂的,找老汉(丈夫)就找绥德的,准没错。
话说三国时候的天下美人貂蝉便是米脂人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了这里一探究竟。
距离上次看到这种云朵已是一年多前了,因为对云朵比较敏感,沿途满是这样大块的云朵,车速快了你还能看到云在浮动。
没有来陕北之前一直以为陕北的画风都是硬派的,黄土高坡、安塞腰鼓,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没成想还有如此微妙的一景。
绥德县境内全属黄河水系,所以不难想象湍流的河水浑黄的如此透彻,站在千狮桥上向远处望去,如诗如画尽收眼底。
来到这里就要入乡随俗,从吃开始吧。站在摊饼婆婆身边盯了好久,看她几乎5秒钟一张饼子的速度,不慌不忙的将事先拌好的湿面均匀浇在平底锅上,迅速拿一个横木板一样的东西将面汁摊平,均匀的涂抹在平底锅上,因为过于薄,就在这铺平的过程里便蒸熟了,一张饼子就好。
饼子十分有弹性,夹菜一般有三种,猪头肉、土豆丝和豆腐干,对于肉食动物的我来说,猪头肉再美味不过。
吃个饼子也颇有讲究,沾的调料汁也是不同的。素菜饼沾的是专门调制的蒜水,荤饼汁沾的是调制的番茄汁和酱汁。
“天下第一楼位于县城东南,牌坊长369米,高169米,五门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由1118块石料组成,有楹眉66幅,成了天下名州雄风霸气横溢的南大门。”
这座牌坊远看就已然看出了雕刻的精细,走近一看,那精美的雕工,精湛的雕刻技术真的是从每一处雕花、镂空处散发出来。
这里的吃的还真的是与众不同,在西安吃凉皮也是吃的不少,但这种伴着猪肝的类似凉皮的东西还真是第一次见。
主要原料是荞麦,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蘸汤浇入即可食,再拌上事先卤好的猪肝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因为距离较近,朋友非要带我参观下红色圣地,杨家沟。弯弯绕绕在山里颠簸,不记得拐了几个弯,不知道穿过几座山,终于来到了一片空地。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来的路上完全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身处什么位置。下了车看到眼前的景色才松了口气“我的个乖乖”。
这里是曾经的指挥部,这里曾居住过众多伟人,曾做出过那么些个扭转亿万民众命运的决定。
现如今窑洞还保留着它的特色,进窑洞迎面扑来冷气,真正的冬暖夏凉。
窑洞的奇特之处在于黄土的材料,透气性较好,冬暖夏凉。这种奇特的穴居在现在看来也是感叹人类智慧的。
说起陕北印象多是黄土高坡,安塞腰鼓,红色印象,可这蜿蜒的山脉上也被绿色覆盖,竟是那么可爱。
现在越来越多的景点都加入商业的成分,也是,要不哪有钱来维护,来发展呢?理解的同时也希望不要变味太多。
这里是姜氏庄园,米脂县城东,在山里不知道绕了多久才到目的地,或许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开发的痕迹并不明显,但说起血色浪漫你们一定熟悉,其中一个场景就来自这里。
这曾是大财主姜耀祖历时十六年亲自监修的私宅。整座庄园无处不雕,无处不琢。
细节处仍然可见当时庄主的文化内涵与聪明才智。
时代变迁,不变的是姜氏族人对老人们的遗产的保护。跟随着还住在这里的老人,给我们介绍着每一间房间,带着一串串的钥匙,带我们看粮仓、看灶台,一层又一层,一片片靑涧石化作神用。
老人给我们看他最近整理的族谱,一本用绳线穿过的泛黄的草本,上面仔细的画着家族的传图,还能看出每一代人是什么字辈。
离开了庄园后又回到绥德,细细观察后发现绥德的石雕真是一绝,尤其热爱雕刻石狮,所以我们慕名而来,来到了石狮博物馆。
入园处耸立两座195米高的狮子,震撼是真的。开着车一路盘山登顶,沿途满是狮子。这里的狮子千奇百怪,各种萌态,绝对是你从未见过的传统狮子。
有的天真烂漫的露着牙齿微笑,有伸出舌头故作萌态的,有的像ET,有的埃及风。
车上看到这枚狮子,必须要拍一下,哈哈,你懂了吧,看到这些憨态可掬的狮子,完全颠覆了我对石雕狮子的印象。也不得不佩服工匠的创作力,几百头狮子竟罕见重复发表情。
两天的绥德之行也是结束了。最后还是把宝贵的时间留给特色小吃吧,记得以下几个小吃,一定要试试才不虚此行啊:抿挟、碗托、长煎饼、驴肉、驴板肠、摊黄!作为肉食动物的你,这里,你值得拥有。
“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
夕阳的余晖照映着村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一位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的陕北老汉,扛着农具赶着老牛,从田地里耕作归来。山梁梁上有人唱起了壮美的信天游,曲调悠扬高亢、粗扩奔放的信天游,在那贫瘠苍莽、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 黄土高原 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 榆林市 和 延安市 。陕北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文化交融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 秦 汉 文化为主体,融合了部分北方草原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塞上明珠--榆林
下午,我们从西安乘上车,一路沿着210国道北上,过了黄陵后,天色便渐渐黑了。西安到榆林距离600公里,长途卧铺大巴每天下午自西安发车,途中不再上乘客,次日天亮到榆林。乘坐卧铺大巴方便快捷,旅途可以睡觉休息,一觉起来到达目的地,不耽搁办事。不像长途公共汽车,一路上走走停停,到延安还要找旅店歇息一个晚上,旅途要多走上一整天。
到绥德、米脂后,天色渐渐亮了。透过车窗向外望去,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雄壮苍凉,那数不清的山梁,形态各异,百态千姿!但无定河流域,却是溪流纵横、水田密布,阡陌交错的农田周边,是一排排整齐的网状防风护林带。浓郁而独有的边塞文化和如诗如画的大漠风情让人难以忘怀。
榆林,称榆阳,古为上郡地,有“小北京”之美誉,依大漠,踞高原,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自商武丁北伐鬼方三年以来,一直是我国民族争战古战场的前哨要地,明成化年间设榆林卫,筑卫城,为长城九边重镇之一。现在榆林有公路北通内蒙古鄂尔多斯,东通山西,西至宁夏,南达关中,来往方便。这里仍是陕北的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
城北约5公里有镇北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为了保护蒙汉交易市场而建立的。台高四层,周长130米,面积5O50平方米,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墩台。东连长城,环绕红山,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巍峙于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之边,俨然是一座巨大屏障。登临台顶眺望,榆林城景,尽收眼下。
离镇北台西不远,沿清水河岸有名胜 红石峡 ,由 红砂岩 构成,故名。两侧岩壁势如刀削,高10余米.凿石为窟,共44窟。据碑石记载,此处曾是宋元间一所名刹,叫红山寺,系由西夏二国王的陵墓建成。随着历史的变迁,今人称之红石峡。 石壁 上有许多古人题字题词。几百年来,红石峡曾名冠边塞,不少达官文人来到榆林,必先到这里吟诗作赋,偶有佳句丽章,便把它镌刻在石崖上。现为众人喜爱的游览胜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榆林还是县级市。榆溪河由北向南从城市中间穿过,城市主要街道就是一条老街,一水儿的青砖石板路,街上大都是明清建筑。主干道是条三里长街,由南至北依次分布着 文昌阁 、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六座楼阁,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背街小巷是一座座青砖砌筑的四合院。自明代中叶以来,文官武将、边商富贾和手工业者云集,长街短巷、高墙低檐的四合院便成为各阶层人士聚居的处所。榆林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据查,榆林城四合院有1000多座,可惜缺少文物保护意识,或被拆除,或成了大杂院。
二道街还未完全建成,西沙那片还是棚户区。市内最大的企业是榆林第二毛纺厂,榆林毛毯、羊毛防寒服质优价廉、驰名天下;最知名的学校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办学底蕴的百年名校,——榆林中学,是陕西省首批确定的十五所省级重点中学之一。最甜不过桃花水。据说女子饮用普惠泉水后肌肤细腻、面若桃花,女美而妇丽。榆林的桃花水豆腐,自带的清香味道竟比肉还好吃。据说可以秤钩;最热闹的地方是南门外,榆林地区运输公司门前,人声鼎沸,叫卖声,吆喝声,吵架声混杂在一起,自行车、汽车、毛驴车熙熙攘攘,来来往往。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貌特征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西南部白于山区是梁状低山丘陵区。昔日榆林每年春天黄沙漫天,“柳桂湾,刮起了风,刮得白天点上灯,刮得喜鹊丧了命,刮得毛驴掉沟中,刮得磨盘翻烧饼。”榆林城曾被迫3次南迁,也曾发生数次“沙漫城垣,紧急排除”的事例,风沙甚于战祸,使城中百姓惶恐不安。
街道边上便是黄沙,脚踩上去绵绵无力。上街道走上一圈,飞扬起来的黄沙扑在衣服上,灌进鞋袜里,“咯吱咯吱”弄得浑身很不舒服。但不像黄土那样,沾上了就不易掸落。我找了辆自行车骑行,在沙地骑行很是费力,没骑多远便歪歪扭扭地倒下了,扶起来再骑,再摔倒。城市西郊,是人工栽植的成片的樟子松林;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黄沙梁,无边的沙海中,点缀着一丛丛绿色的沙柳、沙蒿。
自上世纪50年底末起,榆林政府和人民已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在沙漠的腹地种植万亩以上的成片林地,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如今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已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治沙面积5000万亩,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毛乌素沙漠植被覆盖率已达30%。榆林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3%,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种养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改善了全市的投资环境,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区域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陕北农村--佳县马家沟
在南门外,我们坐上去佳县的班车。小妹裹上了头巾,包的严严实实,扭过头莞尔一笑:“姐夫,这儿风沙可大了。”沿榆佳公路,过了青云寺后、然后顺着佳芦河畔,经过刘千河、方塌,约30公里路程,走了一个小时,最后到了王家砭。
王家贬镇,山川相连,交通便利,据六乡镇中心位置,是农副产品集散地,自古商贾云集,被称为佳县的“白菜心”。王家砭境内河道平坦、川塌地成片,水资源丰富,佳芦河水为两岸灌溉提供了方便。 境内王家砭中学是佳县重点中学之一。
在王家砭没有停留,我们又搭上通往刘国具乡的村村通班车。说是村村通班车,其实是辆破旧的中吉普车,车厢里坐得满满当当,还有只老山羊,——附近赶集的农民把羊也牵上了车。吉普车沿着山路飞快地奔跑了起来,一路黑烟,一路颠簸,尘土飞扬。约半个小时,到了康崖窑村我们下车,接下来的路程要步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站在陕北高高的山峦上,举目放眼望去,一道道沟沟梁梁、一座座山山卯卯,此起彼伏,绵延不绝,旷世原野,粗犷苍凉。大路旁边的沙地里,以梭梭草、沙柳、沙蒿、骆驼刺居多,乔木主要有胡杨、柳树、榆树。在沙地植物间的空隙,是斑斑驳驳的黄沙。风起了,黄沙滚滚,睁不开眼,砂砾打在脸上麻麻的痛。山峦上隔不多远,便突兀着一个小土丘,或者叫墩台,这是古代军事用途的烽火台。多建于北宋时期,为防御西夏、辽入侵而建,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
前方不远处的山坳里,便是此行目的地——刘国具乡马家沟村。村子不是很大,也就百十户人家,全村都姓马。马家沟离刘国具30多里,倒是和王家砭镇连畔种地,人们跟集赶会也是到王家砭。依照“逐水而居,依山而筑。”原则,人们在沟道南坡向阳地方圈起了窑洞,一排排石砌窑洞高高低低,略呈台阶式布置,倒也错落有致。一进村是马家沟小学,一个不大的院子,建有三孔石窑洞,一圈低矮的用石头垒起来的院墙,简易栅栏大门几乎从不上锁。离学校不远处是座简易的龙王庙,村后边有座土地庙,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离不开雨水。“村村有庙宇,家家有神龛”,是陕北所有县市的共有特征,马家沟也不例外。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一院窑洞一般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窑为正窑。半圆形的窗棂贴上白格生生的窗纸,红格艳艳的窗花,窑内锅台用清油和鸡蛋皮皮砌成花朵,炕上有花花绿绿的炕围子,铺着白净的秸秸皮席子,再铺上羊毛毡,柜子、箱子、米囤,摆放有序。“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在炕上坐。”陕北的男人和女人就住在这样温馨的窑洞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欢女爱、繁衍生息,一片生机盎然。
沟底有条不知名的小河,河边有水井、山泉,清冽甘甜。陕北人和关中习俗大有不同,家里来客,先端上自家腌制的酒枣、卤水炒制的南瓜子、葵花子,再盛上碗小米粥。这儿没有喝茶习惯,给客人不提供茶水。口渴了,随手拿起水瓢,到水缸里舀一瓢饮。农村人大多食用猪油,不吃辣椒,少有醋,喜欢吃杂粮、大烩菜,猪肉烩粉条人人喜爱。
村庄周围的山梁梁上是农民的土地。主要种植谷米、高粱、玉米、荞麦、绿豆等,经济类作物有马铃薯和葵花。尤其适宜种植马铃薯,沙土地土质疏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平均亩产1600公斤至3000公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农村的女人们经常说,离了蛮蛮(马铃薯),就不会做饭了。这里出产的马铃薯外皮光洁,色泽艳雅,个大肉肥,质地细致,含淀粉较高,深受当地农民喜爱。每年秋季收获的马铃薯也不拉回家,就近储藏在路边的菜窖里。“不会丢,没人去偷。”妻说。还有大红枣,佳县红枣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被称为“中国红枣之乡”。各家在门前、涧畔,或沟边、山卯,都栽上了枣树,漫山遍野,到处可见。人们上地、或牧羊时,捎带着就栽植十几颗枣树,家家都有十几亩枣园。
陕北过年最有年味。几乎家家都搭有“火塔塔”,除夕点燃,彻夜燃烧,孩子们也都围着“火塔塔”嬉戏玩耍。街上各家商号都要搭起丈余高的大火塔,人们围着火塔扭秧歌。 陕北人 闹秧歌 ,就是图个红火。每年正月二过后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压了锣鼓五音。由于当地 煤炭质量 好,又有 柴木 助燃,所以在正十五的夜晚点燃后,火焰照红夜空,在 伞头 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 唢呐 ,秧歌队绕塔高歌欢舞,特别是伞头的即兴表演、对唱,非常好看。
春节过后,孩子们开始上学了,家里的男人也要出外务工,地里的庄稼就靠女人务弄。男人走后,女人们独自扛起犁铧,赶着毛驴上山,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复一年地轮回。一头毛驴、一把镢头和一个女人,在山峁峁上把平静的高原搞得黄土飞扬。这里种地苦,苦在山地路也崎岖,苦在使不上机械,全靠人力。一片山坡连着一片山坡,一座峁子连着一座峁子,干不完的活,望不尽的地。她们上山背柴、下河挑水、推磨子压豆腐,整日在黄山沟梁间穿梭,整日在屋里院外忙碌。她们就像黄土高原背洼洼上鲜艳的山丹丹花,给单调的黄土高原带来一道夺目靓丽的风景。
这儿的人们爱唱歌,无论是苦还是甜,不管是开心还是郁闷;“陕北人都会几句信天游,扭一段大秧歌。”妻说。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轻易能听得到。关中的秦腔唱腔宽音大桑、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狂朴实之感;陕北的民歌却是像黄河水酿成的老烧酒,品上一口,立刻就会醉上心头。两者燕瘦环肥,各有所长。信天游里有蓝天的味儿,有黄土的味儿,还有浓浓的陕北人情味儿。信天游是黄土地上的天籁之音,是陕北人心底里生出的山丹丹。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为你开了另一扇窗。”2005年国家在王家砭到马家沟的黄沙梁上,勘探发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岩盐资源。借着富足的岩盐资源,国家设立了省级榆佳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新建设的榆佳高速、神佳高速在这里交汇,交通十分便利,榆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入驻企业28家,到处都是一片热火繁忙的景象。
大部分土地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陕北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们搬出世代居住的马家沟,在交通方便的沙峁梁上圈起了新窑洞;通过人蓄饮水工程,把沟底的井水打上了新居民点,水泥路也通道了村里。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富余劳力,在家门口的工业园区上了班。每到黄昏,下班回来的年轻后生和婆姨女子们,聚集在村中心的文化广场,热热闹闹地跳起了广场舞、扭起了大秧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