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藩(1904-1984),字月儒,时称“赵岩先生”,幼家贫,曾入私塾,好诗文、书法。十四岁从鼓词名师“东山德”学艺,一年后即出师登台演唱。以演唱武侠题材见长。音域宽广、声腔、道白刚劲、优美、琴鼓伴奏恰到好处,有力烘托故事情节,善于随情节的发展演多种武打动作,有时还以武术师装束上场,听众莫不凝神屏息,形成独特风格。时人誉为:赵岩的“劲”,岳生的“文”,华山的“琴”,世池的“音”。一次在平阳县城演唱时,台下巧有一武术师听唱,不觉听之入迷,模仿其动作。演唱结束后,武术师所坐登椅竟被碾碎。代表曲目:《三门街》、《龙虎图》、《十粒金丹》等,1949年后演唱的新题材有:《渔姑乐》、《三世仇》、《黄继光》。
管华山(1916825-1960111),乳名南山兆。原籍瑞安市塘下镇南山西岸村,1951年迁居温州市区,十三岁学艺,师承候福祥,曾过堂于陈宝焕先生,1936年,参加由温州民众教育馆举办的温州鼓词演唱大比赛,演唱《貂蝉拜月》获第一名,从而崭露头角,四十年代,经常演唱于温州市区各(书)词坊,以他严肃的舞台作风,认真的艺术态度,更博得广大听众的赞扬。演唱的词目有《玉堂春》、《杨乃武与小白菜》、《董小宛》等,代表词目有《孟丽君》、自编词目《三错奇缘》,他擅长须袍正旦,唱腔平实厚朴,道白自如,自屈一指,刻划人物感情真切逼真。形神兼备,尤以神似为最,民间把“管华山的神似油”作为美谈。1958年,他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新群英会》,获优秀演出奖。而且参加温州市民间曲艺首届观摩演唱大会,获得演员一等奖。解放初期,曾任瑞安县曲艺改进会主席,温州市第一届曲协主席,浙江省第一届曲协副主席,温州市一、二届政协委员。
管华山一生短暂,但仍不愧为温州曲坛的前辈。
阮世池(1928911- ),瑞安市安阳镇人。浙江省文化厅首批命名的民间艺术家、温州鼓词“阮派”创始人。十四岁拜王启凡学艺,后重师陈宝生、陈阿奴先生。十七岁时,以唱《五凤图》、《十二红》成名。解放初期,任瑞安市曲艺改进会副主席。1952年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鼓词《王贵与李香香》,1956年又赴省城,演唱《秋香爱社》,均获好评。1958年进瑞安市曲艺队任演员,当年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山岗红波》,获优秀演出奖,同年8月,上北京参加全国首屈曲艺会演,演唱鼓词《别靠天》,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随后,中选参加由中央文化部组织的巡回演出江苏、上海、江西、广东、辽宁、天津、山东等十一个省市,又参加福建前线慰问前线三军,受到热烈欢迎。1964年参加浙江省曲艺调演,演唱《李大娘捉特务》,1968年转瑞安广播器材厂当工人。77年归队。1979年,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演唱自己改编的《迁玄坛》,获表演一等奖。1980年转干,落实瑞安市文化馆工作。他经常演唱的词目有《八窃珠》、《红绿梅花簪》、《黄金镯》、《紫金鞭》、《粉妆楼》等,代表词目《文武香球》、《十美图》;他积极提倡演唱现代词目,自编自唱或改编的现代词目有《破晓记》、《祖国处处有亲人》、《一个降落伞包》、《阿种娘》等数十篇,改编或整理的传统词目有《十二红》、《飞虎鞭》、《合同记》等。他敢于突破旧框框,善于吸取民间俗语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长,咬字准,吐字清,道白通俗,唱词婉约妩媚,以刻划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农村妇姑见长,形成了纤细华美之独风格,影响广泛,被人们称为“阮派”。1985年,他创建温州市少儿图书馆集资,与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同台义演,演唱《逼上梁山》中的《发配沧州道》,被人们作为美谈;又与上述三人合作,演唱《蝴蝶杯》中的《献杯》选段,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为中国曲协会员,第二届浙江曲协副主席,温州曲协副主席,瑞安市曲协主席,瑞安市政协常委、四届温州政协常委,曾任瑞安1-6届人民代表。
陈昌牌(1865—1947)又名牌先,号称“天下一”,瞽目,平阳县鳌江镇滨海村人,系温州鼓词已故名师,温州鼓词牛筋琴的创造者。他的一生为温州鼓词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起初从好朋友陈焕昌和陈尤千处学些戏班和学习班得来的知识,在乡里小有名气。在22岁那年拜师著名鼓词艺人萧江毛家处毛阿发学唱温州鼓词。他认为演唱鼓词同戏曲舞台演戏差不多,但鼓词是靠一个人唱、念、表、叙来完成任务的。如果把鼓词中人物也模仿戏剧中每个人物声腔而富有表情地进行唱念表述,就更能吸引听众兴趣。因此,他模仿戏剧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脸等各行当声腔运用到唱词中来。在清·光绪中叶时,陈昌牌在听众一片赞扬声中,他没有满足现状,认为演唱鼓词专靠一个扁鼓作配器感到太单调,他听说永嘉一位鼓词艺人把弹棉花用的牛筋缚在椅脚上敲的启发下。他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苦思研究,终于想出了用一块弓形长方形的梧桐板,制作成长62公分、宽32公分,厚38公分,用竹码作琴线填子,排成梯形作音皆,两头用硬木做框架,框两头拧上螺丝可以松紧作校音,用一杆小竹签在牛筋弦上敲打发音,牛筋琴终能发出宫、商、角、微、羽五个浑厚、柔美、响亮清脆的声音,而且具有传音远的特色,能奏出小曲小调,取名“牛筋琴”。他说既然有曲有调,还必须有板有眼,于是又把戏曲中“三粒”(拍)和“小抱月”(梆)都用上,加强了节奏感。牛筋琴问世,大大增强了温州鼓词的表现力,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位唱红了瓯江南北的鼓词大师,在后期时也培养了一批鼓词艺人,如墨城的苏方足等人,苏方足是个有文化的明眼学生,他接受能力强,三天能学会一本词,只可惜他的嗓子条件不很好,没有唱红,可是他把老师肚里的词本都能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至今留下《十二红》、《节孝文》等词本传给他的学生方克多。方克多至今还保存在那里。
在陈昌牌诞生135周年之际,浙江省曲艺家协会、温州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曲艺家协会、平阳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为了纪念这位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于2000年9月28日至29日在鳌江镇联合举办纪念温州鼓词名师演唱会和陈昌牌鼓词艺术研讨会。这是对温州曲艺界特别是鼓词艺人巨大鼓舞,这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将起极大推动作用。
胡平(1953- ),瑞安市安阳镇人。现为瑞安市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音乐学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他在1970年从瑞安中学初中毕业后,赴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温岭17团支农、1974年上调回城,在瑞安乐器厂工作,1977年调县文化局筹备组建县曲艺队,并在县曲艺队担任作曲和演员,1983年起带职就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于1987年毕业。
1982年他与人合作参加全国曲艺优秀剧(南方片)观摩演出,演唱了鼓词《智闯龙潭桥》荣获表演一等奖;1986年再次与人合作在浙江省首届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演唱鼓词《法庭擒鹰》获表演二等奖和音乐设计奖,同年参加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演唱鼓词《法庭擒鹰》获表演三等奖和伴奏三等奖,该曲目同时获文学创作和音乐设计奖。1978年他演唱的改革鼓词《古道别》,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在一年内反复播放。
从1977年开始,他悉心对浙南地方曲艺音乐进行采集和研究,犹对温州鼓词音乐反复琢磨和改革卓有成效。著作有:《温州鼓词音乐》、《温州花鼓音乐》,并兼任《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温州分卷》副主编。他的传略被收在巴金、曹禺担任总顾问的《中国文艺家传集》(第四部)。
郑明钦(1920420-19841018),瞽目,瑞安市马屿片区曹村人。八岁学艺,师承林月生。十三岁登台,经常演唱的词曲有《征西》、《七星剑》、《双合同》等,以《三门街》最为突出。1958年,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别靠天》,获优秀演出奖;1979年,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演唱《世美赴考》,获荣誉奖。他演唱风格跌宕腾挪,唱词多俚语,声腔多变化,富有民间风味;伴奏曲调丰富,深受飞云江岸听众的欢迎。曾任瑞安市曲艺改进会副主席,第四届瑞安市政协委员,为浙江省第一、二届曲协会员。
万爱琴(19431- ),瑞安市安阳镇人。幼年双目失明,7岁时拜林银冲先生学瑞安鼓词,11岁重拜郑明钦为师,13岁登台演唱,女性琴师,当时在温州还是首例。万爱琴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在郑明钦先生的精心传授和指点下,按郑先生的风格,发挥她个人长处,声音优美,把人物、语气刻划分明,琴板协调,扣人心弦,深受广大听众一致好评。未到20岁,演唱《反唐》、《玉蜻蜓》、《孟丽君》就红遍全市。其父万茂盛对鼓词伴奏乐器进行改革,原牛筋琴,只有七根琴弦,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把琴弦增为十二根,后发展到十五根、十六根。在舞台上得到更好发挥,并丰富了鼓词的音乐,也为温州鼓词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徐玉燕(19623- ),浙江省瑞安市人。1977年毕业于瑞安塘下中学。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曲艺家协会理事、瑞安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自1977年拜黄世铭为师;1978年考入瑞安市曲艺团为鼓词学员,后又拜戴步金为师;1981年拜项宗光为师。自70年代从艺以来,曾演唱过《龙凤再生缘》、《李宸妃》、《封神》、《锦香亭》、《汉玉明珠》、《白蛇传》、《秦香莲》等7部大书,其中代表曲目是《龙凤再生缘》。1988年演唱《高则诚吃糠填词》获温州市第二届曲艺汇演二等奖;1990年演唱《审姜后》参加汇演,获温州市一等奖,浙江省演出奖。1988年演唱《谁绑架》荣获温州市第三届曲艺会演表演一等奖,1989年至1994年前后五次参加瑞安市文化节、曲艺节分别获一等奖、银质奖、表演奖及创作奖。从1998年至今已由浙江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VCD)曲目有《铡美记》、《孟丽君》、《白蛇传》、《珍珠塔》、《西厢记》、《情海孽缘》、《骇浪惊涛》、《飞龙剑》、《阴阳风火扇》、《川南三侠》、《凤凰山》、《三官传奇》、《淝水之战》、》、《东瓯人龙》、《大明开国朱元璋》、《双重姻眷姐妹缘》、《龙凤再生缘》等。以上这些简历以载入《中国曲艺界名人大辞曲》、《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
一、历史人物
◇蔡敬则(约151—约222) 东汉末年被推举为孝廉,任南阳县令。后弃官归故里,创立“都尉衙署”于邵公屿,号令明肃,境内大治,进爵“安乡侯”。吴孙权赐谥 为“忠义”, 不久加封为“辅正王”。他最早将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立在瑞安,是瑞安的奠基者。 ◇叶一源(约600—645) 唐高祖李渊在夺取政权前命他掌管军中机密,后随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在征战的关键时期遭高丽军负隅顽抗,他单骑冲杀高丽阵营,中流矢阵亡,终扭转战局。唐太宗为他辍食哀悼,下诏在他的住地立祠祭祀,谥“武义”。武后时加封为“忠烈”。 ◇周行己(1067—约1125) 永嘉学派的先驱。曾求学于程颐,最早将北宋中原洛学和关学带回温州,并在谢池坊创办浮沚书院,讲学授徒,被认为是“永嘉学问所从出也”,学者全祖望更把周行己推崇为浙学的前驱。他的货币论最早提出了金融思想史上的准备金理论。 ◇许景衡(1072—1128) 北宋忠臣、永嘉学说的重要传承者。官至尚书右丞(副宰相)。平生奉公廉洁、刚直不阿,多次弹劾奸臣童贯,并上书请罢“花石纲”运输劳役。抗金名将宗泽遭忌时,他力为辩护,竭力主战,反对议和。后被贬,死后谥“忠简”。高宗叹息,以为“自即位以来,执政忠直,遇事敢言,惟许景衡”。 ◇陈傅良(1137—1203) 南宋著名思想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一位唯物主义学者,学重“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成为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曾讲学于岳麓书院,湖南学风为之一振。所著《历代兵制》是中国第一部,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部兵制通史专著,已成为研究中国兵制史的必读书。 ◇王执中(约1140—1207) 南宋著名针灸医学家。他不畏思想禁锢,重视科学真理,根据自己的临床积累和民间经验写成的《针灸资生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针灸临床治疗重要著作,在中国针灸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创研的“同身寸”法,被针灸医师临床沿用800多年而不废,至今仍作为针灸家的取穴标准。 ◇蔡幼学(1154—1217) 宋代爱国名臣。官至兵部尚书。礼部试第一,殿试时,宋孝宗准备将他列为首选,但他却直论外戚专权,触怒了权臣,因而落第。后来在给宋宁宗的谏奏中有“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一句,是成语“一筹莫展”的出处。金派兵向宋索讨岁贡,他认为损害了国家尊严,于是宁宗下诏与金绝交。 ◇叶适(1150—1223) 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淳熙年间中榜眼。历任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江淮制置使等职。韩侂胄伐金失败后,他退敌防守有功,朝廷赐金带奖励。后因投降派得势,被罢官。他回乡建立了永嘉事功学说体系,使永嘉学派与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时期的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曹豳[bīn](1170—1249) 南宋爱国诗人。为官四十余年,清正为本,始终勤政为民。以直谏而著称,为“嘉熙四谏”之一。他的《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清新自然,脍炙人口, 是温州历史上4首入选《千家诗》的诗作之一。他的词《西河——和王潜斋韵》入选《全宋词》。 ◇高则诚(约1305—约1359), 元末著名戏曲作家、世界文化名人。字则诚。瑞安阁巷人(今属南滨街道)。所作《琵琶记》是历代戏曲出版物中版本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戏曲作品,被誉为“南戏之祖”,享誉海内外。《琵琶记》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戏曲草创时代的结束,是戏剧舞台从内容到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则翁(1232--1296) 南宋末年时任广东副使,1296年崖山之变南宋亡后,不仕元朝,遂返回瑞安故居柏树隐居,字仁则,号瑞洲,瑞安阁巷柏树村人。南宋咸淳试登学究科,宝佑年间继登宏词科,历官至广东副使,所著集名《沧浪兴》,现存诗九首。 ◇卓敬(—1402) 明朝忠臣。官至户部侍郎。明洪武年间中榜眼。他性格耿直,善于谈沦,曾秘密上疏建文帝朱允炆,称燕王朱棣雄才大略,建议把燕王徙封南昌以便控制,可惜未被采纳。靖难之役后被杀,并灭三族。抄家时一室萧然,唯有书画数轴,朱棣为之慨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卓敬尔!” ◇杨景衡(1359—1444) 明朝郑和船队的“后勤部长”, 任福建左参政(副省长)达21年之久,主管财政、民政等工作。郑和下西洋正是在其担任该职位期间,因而他为郑和庞大船队的后勤供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在他的建议下而立,由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被销毁贻尽,所以此碑文成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和实物依据。 ◇韩伟(1385—1445) 四川道察御史,字英仲,瑞安罗南八水里人(今属塘下镇)。其先祖于韩寓自五代间从闽之赤岸(今福鼎)避战乱徙罗南,将其所居之处称为韩田、上韩。等到明初,后裔韩山童迁八水,生韩伟。 韩伟自幼聪颖好学,13岁入县学。训导黄潮光为他讲学,经明行修,文翰兼美。1418年韩伟成为贡生,入京太学。升试优等,由太学试事。1427年入狱史泰台见习,后巡按广西、河南。九年授文林郎、四川道察御史。次年巡按京师真定府。所到之处,励精图治,风纪肃然。1445年六月中暑而死。 韩伟墓在韩田山上,现今墓道依山而建,新建花岗岩牌坊确有些雄伟,新铺石级也足见韩氏后人对先祖的膜拜之情。 ◇姜立纲(1444—1499) 明朝著名书法家。历任中书舍人、太仆寺少卿。7岁能书,即被朝廷征选为“翰林院秀才”。擅长楷书,草书的造诣也极高。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日该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友好往来史上的一则佳话。 ◇孙诒让(1841—1908) 晚清国学大师,甲骨文字学的开山鼻祖,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实业救国的先驱。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章太炎称之“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之“启后承前一巨儒”。主要著作《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之作,《墨子间诂》`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他领导温州、丽水两府十六县先后成立各类学校三百多所,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陈虬(1851—1904) 近代著名改良派思想家。定居瑞安已十世,仍自称乐清陈虬。他是早期维新派人士的代表,1892年出版《治平通议》,提出“创设议院”,这是中国最早提出采用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倡议。1885年曾全力参与“公车上书”,深得康有为器重。1898年参加保国会,又与蔡元培等在京筹立保浙会,一直站在戊戌变法运动的前列。同时他又是一位卓有造诣的中医师,中国最早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的创办人。 ◇黄绍箕( 1854—1907) 清末著名教育家。曾任京师大学堂首任总办(校长)、湖北提学使等职。同张謇等人被称为“后清流”人物,与康有为交往甚密,助其上书,维新变法失败后,正是因他的通风报信,才使康有为幸免遇害。曾被日该国教育会推为“汉学统一会”名誉会长。黄绍箕在中国教育事业上业绩卓著。《清史儒林传》称:“今日海内学校如林,教科成立,皆绍箕首先倡导之力。”他草创的《中国教育史》是国内最早的教育史专著。
导语:你去影院看过《爱乐之城》吗就算没有看过,想必也早已在朋友圈被“科普”。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爱乐之城》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爱乐之城》观后感作文1最近一阵子,大概国内的文艺青年们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看了《爱乐之城》没”
自从情人节该片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以来,这部本属于两个美国版“北漂”(或者更准确地可以称之为“洛漂”)的故事却强势刷爆了中国各大社交网络。影片的好评铺天盖地而来。别的不说,光是看**英文海报上密密麻麻排列着来自各家媒体的溢美之词,其口碑炸裂程度略窥一二:“Incredible”(难以置信)、“Glorious”(绚丽无比)、“Magical”(魔力四射)……
美国著名影评网站IMDb给出了85的高分,国内文艺青年聚集的影评网站豆瓣虽然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后评分微跌,也终于稳定在86分的高位上。这在佳片并不算太多的年头里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现象级”的作品了。
还有几天,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即将揭晓。《爱乐之城》平历史记录地横扫了14项提名,这在奥斯卡历史上仅仅出现过两次。而上一次出现如此壮观的景象是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泰坦尼克号》,距今已经快20年了。奖项还未正式颁出,但如果真的让最佳影片花落旁家,看样子一定会是触犯众怒的冷门。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洛杉矶,爵士音乐家塞巴斯蒂安邂逅了怀揣演员梦的女孩米娅,相互鼓励追寻各自的“美国梦”。最终事业达成,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昙花一现,令人惋惜。**的结局并不算完美,为什么偏偏能打动那么多观众呢
它让我们想起了逝去的爱情和并不完满的青春,或者让我们回忆起自己最努力时候的样子。然而,这部全是讲青年故事的**,却透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从长镜头的使用、色彩的搭配到爵士乐的主题。而这种怀旧之所以迷人,大概在于某种消失已久的真实。
虽然也有某些观众对于《爱乐之城》情节的相对简单有些微词,但是既然选择了作为好莱坞经典片种的歌舞片,情节的曲折便并非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所刻意追求的。
歌舞片作为早期好莱坞重要的片种,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1927年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一部有声**《爵士歌王》便是歌舞题材,而后也创造出很多国内观众非常熟悉的一大批作品,如《绿野仙踪》《雨中曲》《西区故事》等,但是随着更多片种的兴起,好莱坞的歌舞片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式微。进入21世纪以来,《芝加哥》《红磨坊》等片的出现再次给了歌舞片复兴的契机,不过还谈不上重新回归主流。
《爱乐之城》和这些新歌舞片不同,它的拍摄手法并没有融入太多的当代**工业技巧,反而显得相当传统。此片最为影迷津津乐道的便是影片主人公黄昏时分在山顶的一段舞蹈。长达6分钟的镜头一气呵成,没有任何拼接。这与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如出一辙。
对此,影片的摄影莱纳斯·桑德伯格表示:“如果我们能用一个镜头搞定,就意味着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就是实在发生的,是真正地走到街上拍摄。这段拍摄没有什么特效和后期合成。我们尽可能模仿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手法……(如果用了特效,)即使现在无法分辨,10年后再看肯定瞒不过人。可是一旦是真的,永远是真的。”
为了这短短的6分钟,两位演员整整排练了3个月。并且导演天时地利人和地等到了合适的天气和自然光线,把现在大银幕上已经很难见到的那种纯粹的真实展现给了观众。
有骨灰级影迷统计,整部《爱乐之城》对好莱坞老**致敬的段落多达80多处。没有继承,创新大概也没有基础。
“我们的镜头是为了描绘一个浪漫的洛杉矶,有时候**里的瞬间会显得比现实中更有魔力。”桑德博格说。
为了发挥这种魔力,色彩和光线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影片的制作团队看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把曾经洛杉矶的样子重新发掘出来。对细节的追求可算做到了极致。
比如,洛杉矶的街头路灯已经很少见到水银灯,大多是钠灯。因为钠灯耗电少,寿命长。但是两者的光线会略有差别,水银灯的光线会略带天青色。于是,为了让影片中的色彩更好地呈现,剧组特意在洛杉矶找到了仍在使用水银路灯的老旧街道。这大概也才让穿着蓝色裙子的女主角在灯下显得更为动人。
“这种色彩的饱满可不是像电视剧那样后期做出来的,片场是什么样**里就是什么样。”桑德伯格对此也很是自豪。
《爱乐之城》观后感作文2《爱乐之城》在里的分类是喜剧歌舞片,看完后我却想到了一句形容悲剧的话——
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洛杉矶傍晚玫瑰色的天空,小酒馆复古迷离的爵士乐,指尖流动的悠扬琴声,颜色鲜艳得像油画一样的裙子。
每个元素都在构筑一篇童话,可故事讲完了却没有happy ending的结局。
**的最后,男主看到台下嫁为人妇的女主,他愣了很久后说,“Welcome to Seb‘s ”。
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我梦想着有一家可以拯救濒死爵士的俱乐部。Seb‘s 是你帮我给它取的名字。现在它成真了,每个夜晚座无虚席,只是听我弹琴的人中没有了你。
钢琴声响起,悲伤地如同拜伦的《春逝》。
“ 若我又遇见你,事隔经年,我该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
如果从头来过,平行世界里的你我会不会已经有了一个家,生了可爱的baby,一起来到夜晚的酒吧听别人的音乐,一曲过后笑着转过头亲吻。
可是啊,现在牵你手的不是我,你孩子的父亲不是我,陪你走到白头的人也不是我。
最痛的不是分开,而是在脑海里和他走完了一生,却清楚地知道,这是一场再也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台上台下的两个人,最后隔着人群相视一笑。
谢谢你陪我发梦。
这是一部不能跟现任看的**,因为你掉下泪想起的那个人,一定不在身边了。
以前看过过一个问题,“你做过最孤独的事是什么”
在无数答案里,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段。
“我下了个模拟人生4 ,我捏了个和前女友很像的小人,给她起了前女友的名字放在社区里,然后我又捏了个自己,也搬进了同一个社区。盖房子、找工作、赚钱,然后在公园里碰到了她,谈恋爱,结婚,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生了一大堆孩子,一起变老。最后我在屋子后面建了个花园,里面是两个墓碑。「与你至死相依是我曾经的梦想」”
梦想这个词真的很神奇,可以那么庞大也可以很微小。
大到想要成为万众瞩目的人,拥有数不尽的未曾拥有过的事物。
小到只想拥有你,我们像所有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一蔬一饭,炉火灶台,平平淡淡地跟你过完余生。
可是人生啊,完美的事太少。我们总是在最差的时候,遇上这辈子最爱的人,却没有能力陪他走下去,让爱情在现实中分崩离析。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个人却再也不可能回到身边了。
这一点,也是我看完Lalaland哭的一塌糊涂的原因。
它太像我们经历过的那些遗憾的爱了,为了梦想不得不放弃彼此。
陪我做梦的是你,梦作成真了你已不在了。
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吧。
《爱乐之城》观后感作文3说到《爱乐之城》的怀旧,**的主题之一爵士乐就不得不提。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爵士乐在1920年代达到了流行的顶点,那个年代甚至被称为“爵士乐时代”,它出现的本身便可以唤起美国人对于过去的众多回忆。片中的男主人公一直追求开一家保持纯粹爵士乐精神的俱乐部,对于爵士乐的流行音乐化嗤之以鼻。
借片中爵士乐“改革派”音乐家瑞安之口,导演转达了很多人对于爵士乐的偏见:“爵士乐正在死掉……如果你一直当个老古董,还怎么创新”
导演对此表示:“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爵士乐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没有在死掉,它会一直存在于现代音乐中。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去保护我们爱的那些艺术形式呢一些老的艺术形式就像被冻在琥珀里一样止步不前。但我们又有多少次在所谓的现代化创新中毁掉它们呢”
可能,这里他说的不止是爵士乐,还有歌舞片。
不过,导演一点点小小的疏于考虑还是给了攻击者说辞。至少不是人人都喜欢这种怀旧。作为“改革派”的音乐家瑞安是个黑人,而爵士乐正是起源于非裔美国人的音乐形式。让一个白人来拯救爵士精神这在美国评论家吉奥夫·尼尔森看来已经成为一种不怀好意的“不可承受之白”。
不管这是不是过分的政治解读,至少,让一部如此怀旧气息的**在2017年的颁奖季里如此独领风骚,也不知让更多力求突破的**人该是欢喜还是有些担忧。
话说回来,**打动观众就行。《爱乐之城》,那余音绕梁的不止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互诉衷肠。它更是一封写给过去的情书。
现在飞云人
高则诚 生于1305年,原名明,号则诚,又号菜根道人,瑞安阁巷人。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外祖父的影响,深谙南宋灭亡的痛史,同情广大人民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元朝建立以后,高则诚考中进士,断断续续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由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生性耿直,刚正不阿,经常与上司意见不和,故常常辞官隐退,任职时间都不长。在他任官期间,经常为人民着想,替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专心致志从事他酝酿已久的《琵琶记》的创作。大约花了三年时间,《琵琶记》终于问世了。《琵琶记》上演以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在元末的剧坛上成为一朵璀璨夺目的鲜花,六百多年,流传不衰,影响深远。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弘扬瑞安的优秀文化传统,近年来,瑞安市成立了高则诚研究会,并在高则诚的故乡――阁巷镇柏树村,修建了一座高则诚纪念堂。
瑞安地古属永嘉郡,故他常自署永嘉高明。唐武德五年置东嘉州,人又称他为东嘉先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卒于明初。 高明出生在崇儒里柏树(今阁巷镇柏树)一个诗人、隐士家庭。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和弟高都是诗人,父功甫早卒。同里陈姓,与高家世有姻连。高明祖母和妻子为陈氏女,而高明女孙复作陈氏妇。陈族祖孙四世十五人,均是诗人,都能为文作诗,且有通晓音律者。
高明幼聪慧,得陈家人赏识。进陈氏家塾,未曾多习举子业,倒是耳濡目染,杂学旁收,跟学有专长的长辈习各种知识,故而“自少以博学称”。 及长,从乌伤(今义乌市)宿儒黄游,同门有宋濂、王、戴良、陈基等。复漫游江、浙一带,与友人觞咏唱和。后回乡设帐授徒。他前半生约40年,过着“师友一门兄弟乐”的 隐士、诗人生活。其《赋幽慵斋》一诗,可为此时期思想、生活之写照:“闭门春草长,荒庭积雨余。青苔无人扫,永日谢轩车。清风忽南来,吹堕几上书。梦觉闻啼鸟,云山满吾庐。安得嵇中散,尊酒相与娱。”
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下诏恢复种举考试。高明在祖父督促和亲友催勉下,又自视为怀瑾握瑜之土,当从仕途上一展抱负:“入践廷宇,陪老成之谠议;出临郡邑,布恩德于罢氓;使殊功茂绩,炳然一时,以答清朝设科盛意,且非君平昔之志,而亦吾党所望于君者哉?”于是“叹曰:人不专一经取第,虽博奚为?乃自奋读《春秋》,识圣人大义,属文操笔立就。”参加至正四年(1344)乡试,次年登进士第。时年约40,已届不惑之年。 高明初任处州录事。他年青时曾作诗“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此番入仕,当身践力行而有所作为,为苍生办事。“时监郡马僧家奴贪暴,明委曲调护,民赖以安。”任满,“民办去思碑,刘基为文记之。”
江浙行中书省官闻其名,辟为丞相掾吏。杭州任,为他仕途上春风得意之日。高明为人刚毅耿直,为官清正廉明,办事干练闲熟,得共事者之赏识。“而君亦雅义名节自励,公卿大夫咸器君行能”他从参政樊执敬核实平江圩田,得蠲租米无征者四十万石”,又与葛元哲同为参政苏天爵编定《滋溪文稿》30卷。每当别掾有故,他即权代其事,“君稽典册,定是非,酬应如流”,故而,“儒生称其才华,法吏推其练达”,“声闻益隆矣!”遇上不合意愿事,“辄上政事堂慷慨求去”。
在杭州,他曾去凭吊岳飞子冢。诸多诗人曾为“三字狱”写下诗作,或激昂高歌,或低回咏叹,高明作《和赵承旨题岳王墓韵》:
莫向中州叹黍离,英雄生死系安危。内廷不下班师诏,绝漠全收大将旗。父子一门甘伏节,山河万里竟分支。孤臣尚有埋身地,二帝游魂更可悲。
高明此诗与众多咏岳飞诗作不同,不只是流露出、也不仅是停留在对宋朝国亡之悲痛上,尤为难得者,在于揭示国亡罪责得由南宋最高统治者承担。由于“内廷”下“班师诏”,致“绝漠”落金人之手,使大将未能乘胜追击收复失土。同时指出岳氏父子“愚忠”,“甘伏节”,而置分支之万里山河于不顾,“竟”字见指责。此种识见,远较他诗为深刻。尾联更以“有理身地”与“二帝游魂”显强烈比照,对南宋帝王作进一步批判。诗之写作与其在杭州任上之作为及感受分不开。
高明忙碌于仕途,踌躇满志,其内心却并非平静,矛盾、苦闷、彷徨,时时泛起,以至于对仕宦生活感到厌倦。至正九年八月,他去昆山会友人顾仲瑛,归杭州后,作《碧梧翠竹堂后记》一文,吐露心曲。“比至城廓,车马杂,尘坌起,慨想昨昔所游,疑为梦中见矣!”文未,寄语仲瑛:“君碧梧翠竹之乐,不易得也,第安之,他日毋或汩于绿仕,而若余之不能久留久。”
至正八年,台州民方国珍聚众起事,受招抚,成为元朝官史;十年十二月复叛。有旨:令行省臣总诸郡兵平“乱”。省臣以高明为温州人,熟悉海滨事,“择以自从。君亦庶几因得自效”。浙东帅达公赏识高明才干,“一见君欢然!”主帅以“除凶”为已任,高明则与之相左,“论事不合”,便“避不治文书”,致“师出逾三时”,亦不顾。事后,回省城,受冷遇。经此事后,高明感到宦海风涛险恶,对友人及乡人深有感触地言道:“前辈谓土子抱腹笥、起乡里、达朝廷、取爵位,如拾地芥,其荣至矣,孰知为忧患之始乎!余昔卑其言,于今乃信!”⑩遂萌退志,“莫将尘土污儒冠”。然而,既入仕途,身不由己,他仍为宦事所羁绊,不禁感叹:“飘零王粲辞家久,牢落潘郎感发稀”、“孤松三径依旧在,童仆正迟陶渊明”!至正十二年秋,任绍兴路判官,未久,转庆元路(今宁波市)推官。他借《题画龙》为喻:“乾坤万里苏旱喝,草本无言生意悦。归来高卧碧潭云,独抱神珠弄明月。”表示未敢忘却为百姓办事,以之自解自勉自慰。推官为专管刑狱之职,“四明狱囚多冤,明平反允当,人称神明”⑾。覆盆之冤,一一得洗刷昭雪,“囹圄一空”⑿。当地名士袁彦章作诗称赞:“州县按临分枉直”,“笔端一点春无限”,“圜扉罗雀文书静”⒀,与府志所载相符。其后,调江南行台掾,“数忤权贵”,他不得不“谢病去”⒁。经此挫折,退志益坚。“岁晚仲宣犹在旅,年来伯玉自知非。”叹息已身似王粲处乱世而怀才不遇,应如蘧伯玉悔省而遁世。
他写《次韵酬高应文》一诗寄在家乡好友高应文,回顾十余年仕宦生活,感慨万千: 曾向天涯钓六鳌,引帆风紧隔银涛。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七国游淡厌犀首,十年奔走叹狐毛。争如蓑笠秋江上,自脍鲈鱼买浊醪。
傲骨嶙峋,卓然特立,十年奔走,天地无情,当赋归去,“自脍鲈鱼买浊醪”。至正十六年后,朝廷命他为福建行省都事,他无意恋栈。时分省庆元之方国珍欲留其在幕下,高明力辞不从,以礼延教子弟,亦不就,归家也不成,旅居于庆元。元廷任其为国史院典籍官,未之任,“旅寓鄞之栎社沈氏,以词曲自娱”⒂,撰写戏文《琵琶记》。
在宋代温州戏文中,原有《赵贞女蔡二郎》一戏,徐渭《南词叙录》谓“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高则诚于以改造,将负心察伯喈,改塑为违心人:蔡伯喈奉父命违心去应举,被牛相强招为婿进相府,朝廷不准辞官归养双亲,终使他滞留京师,灾荒之年,二亲双双亡故。高则诚把自己仕途蹭蹬中之痛苦与感受,熔铸进主人公蔡伯喈形像中去,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应举为官,招致蔡家一门象破人亡,以此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仕宦道路之罪恶,人谓整部戏作“纯是一部嘲骂谱”⒃。较之《赵贞女蔡二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高则诚尤倾注心于赵五娘形像之抒写。赵氏勇于承担苦难,荒年饥岁,只身一人,竭尽全力奉侍双亲,虽受委屈,始终不渝,成为中国中世纪劳动妇女典型。“高则诚填词,夜案烧双烛,填至(赵五娘)《吃糠》一出,句云:“‘糠和米本一处飞’,双烛花交为一,询异事也。”
高则诚在《琵琶记》起首云:“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为达动人境地,高则诚取草本反复吟唱,一再修改,决不苟且。“阖关谢客,极力苦心,歌咏则口吐涎沫,按节拍则脚点楼板皆穿,积之岁月,然后出以示人。”⒅《南词叙录》也有类似记载:“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 高则诚撰成《琵琶记》,极大地提高南戏艺术水平,“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被尊为“曲祖”,“《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纲领,不宜取便苟且,须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须要透彻唱理,方为国工。”广为传演,“浸*胜国,崔、蔡二传奇(按:指《西厢记》和《琵琶记》迭出,才情既富,节奏弥工,演习梨园,几半天下。上距都邑,下迄闾阎,每奏一剧,穷夕彻旦,虽有众乐,无暇杂陈。”(21) 朱元璋于1968年建立明王朝,高明的一些好友和同门如刘基、宋濂、陈基、王、赵等,纷纷前往应天效力,朱元璋征召他,以疾辞。不久,患病去世,葬于家乡。《清颍一源集》载其墓地在柏树桥南岸,乾隆《瑞安县志》则谓“在十五者筑坟汇”,有待后人去发现。友人陆德以诗哭之:“乱离遭世变,出处叹才难。坠地文将丧,忧天寝不安。名题前进士,爵署早郎官。一代儒林传,真堪入史刊”。从诗意看,高明当卒于明初,终年约70岁。高则诚不仅是一位戏曲作家,另一本戏文《闵子骞单衣记》,已佚,且是书法家。明人江玉《珊瑚网》中载其“善书,《元名公翰墨卷》有高则诚书”。晚年居四明。多次为友人题识,为碑刻书丹,“词章翰墨,人得之者不啻拱壁。”(23)则诚书法方正刚劲,凝重深厚,具有庄重正大气度。《题唐康居国贤首祖师墨迹跋》手书,为瑞安林大同所发现,后传其哲嗣林镜平,报告,“文化大革命”中迷失。现仅存照片复制件。
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载:高明有诗文集《柔克斋集》二十卷,“明中叶时已无传本”,今仅存残篇散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