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写盘点文了,感觉跟曲协开会一样,各路明星和相声名家汇聚在一篇文章里,缘分啊!
笔者搜集了八对相声夫妻,他们都各自有师承,而且在相声行均有一定知名度,辈分从第八代一直到第四代都有。我们先从小字辈开始介绍:
1、倪明夏文兰夫妇,师承:姜昆
倪明出生于1963年,夏文兰比他小两岁。倪明20岁的时候带动着夏文兰开始说相声,两人是少见的妻子逗哏丈夫捧哏的合作,主要是因为夏文兰唱得好,在八十年代就流行唱相声,石小杰笑林是个中翘楚。
九十年代两人邂逅姜昆被姜昆看中,于是双双拜师姜昆成为侯氏相声传人。从能唱的这角度来讲,也算没有辱没侯氏相声特点。侯耀文也曾夸赞他们说的好,央视《曲苑杂坛》《综艺大观》也曾邀请过他们。只是不幸的是2015年夏文兰肝癌去世了。
2、巩汉林金珠夫妇,师承:唐杰忠、金炳昶
八对夫妻中有三对之间存在辈分差别。巩汉林和金珠是第一对。
巩汉林拜师唐杰忠,所以他是明字辈,不过笔者好像没听过他的相声,黄宏也是小品演员也有师承,好歹他说过一个《泄密》,那个几乎可以算作单口相声了。巩汉林的相声作品笔者真没啥印象。
金珠师父是金炳昶,金炳昶是宝字辈,你甭管北京有些人认不认,人家冯家门在东北就是这么排的,一点儿毛病没有。所以金珠是板上钉钉的文字辈相声演员,算巩汉林的师叔辈。她是唱京韵大鼓出身,京韵大鼓在东北没人听她就改说了相声。在巩汉林帮助下她拜师金炳昶成为关门弟子。当年和可军合作在大连相声大赛上凭借一段《国粹异彩》获得三等奖和马志明并列。
3、刘文亨魏文华夫妇,师承:杨少奎,武魁海
这两位都属于文字辈相声演员,由于名气太大,笔者就不一个个的白活了。夫妻俩加上小舅子魏文亮算中国相声界首屈一指柳活儿大家庭。他们各自的师父杨少奎和武魁海也擅长柳活儿。刘文亨的代表作品很多,唱得好被誉为小侯宝林。魏文华则在京韵大鼓和北京琴书方面造诣很深,她的大鼓不比专业的大鼓艺人差,得到过骆玉笙的肯定。北京琴书乃是关晓彤爷爷关学曾亲授。
4、田立禾张文霞夫妇,师承:张寿臣,武魁海
这对相声夫妻也是差着辈分的,而且有意思的是田立禾的结拜兄弟魏文亮和张文霞还是一个师父的。张文霞比田立禾大了一岁,他俩结婚时在天津相声界也有点儿骚动,这以后怎么叫张文霞啊?还是张寿臣发话,按照立禾辈分叫。得,张文霞跟着长了一辈。
老两口晚年依然坚持演出,不光演传统活,什么网络用语网络新词也能说,是对与时俱进的老艺人。张文霞晚年还收了一个好徒弟,刘春慧。
5、师世元高秀琴夫妇,师承:熙醒生,于春明
相声名家师胜杰的父母也是一对相声演员,而且也是差着辈分的。师世元是宝字辈,高秀琴是文字辈。
很多人不知道师世元,他入行晚又常年在东北,二十多岁才拜师,他师父熙醒生是吉坪三的徒弟,所以师世元也比较擅长太平歌词。高秀琴师父于春明是著名的小北瓜,虽然是北京人,但也是在东北说相声谋生。于春明也是擅长柳活儿。这样师世元高秀琴夫妻二人算是有了共同语言。
为了振兴东北相声,师世元高秀琴带着师胜杰北上哈尔滨扎根,师家也是东北相声代表之一。
6、金炳昶富兰英夫妇,师承:杨海荃
抱歉,找不到富兰英的照片。他们夫妇是一对相声界的苦命鸳鸯。金炳昶是北京人,抗美援朝参加志愿军被留在了沈阳,由于从小喜爱相声还有基础,他和杨振华王志涛等人一起拜了杨海荃为师。富兰英其实是他们的师姐,还是杨振华他们给牵的线,两人几乎都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金炳昶第一任相声搭档就是妻子富兰英,两人合作了几年,师姐逗师弟捧。后来富兰英所在相声队学习乌兰牧骑下乡演出时四天四夜没合眼得了精神分裂症。金炳昶从此开始了照顾病妻三十多年的生活。面对富兰英犯病时的打骂金炳昶从来不躲都是让妻子打累了再侍奉她休息。。。不往下写了,心酸。
7、孙玉奎回婉华夫妇,师承:于俊波,马寿岩
两人门当户对都是宝字辈艺人。孙玉奎也是文哏代表之一,当年他可是为相声圈立了大功一件。一开始的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他是组长,发起人也是他和侯宝林一起的。
回婉华是天津人,和其他大部分女相声演员擅长唱不同,她擅长说,尤其是贯口和单口相声。因为他师父马寿岩就是评书相声两门抱,她干爹张寿臣同样也是。所以在特殊时期,回婉华没法说相声了就改讲故事,反正和单口也差不多。
回婉华有两位徒弟比较有名,一位是相声界的影帝车祸去世的牛振华,另一位同样也是女相声演员,孙越张伯鑫王玥波的老师马贵荣。
8、马四立于佑福夫妇,师承:郭瑞林,高德明
很多人都知道马三立,第一时间都想不起来马四立是谁。马三立祖父马诚方有三个儿子,老大马恩禄就是马三立父亲马德禄。老二马恩寿无后,老三马恩荣有个儿子就是马四立。马四立师父是郭荣起父亲郭瑞林,郭荣起师父则是马德禄,看来马郭两家之前关系还是不错的。
马四立之所以不被大家熟悉是因为他去世早,之前网络有谣言说他是军统特务解放后被镇压,这真是胡扯。马四立是死于战争中的流弹,他的照片现在也不好找,有些网络媒体拿尹笑声的照片当马四立,太扯了。
于佑福四岁就登台了,她先后和马三立、刘宝瑞和郭荣起都合作过,在天津相声大本营连兴茶社也是常驻演员,于佑福和回婉华也搭档过。于佑福晚年在天津相声圈被大家称为于老姑,在谦祥益原生态相声演出中曾演出过。
马四立和于佑福夫妇是相声界辈分最高的相声夫妻。再往上还有一位德字辈的女相声艺人德淑珍,她是冯振声的妻妹,爱人不可考。
当然,好像还有一对号称说相声的夫妻,海青,对他们俩笔者的态度是不写不评不看。
王谦祥
王谦祥,男,相声演员。1948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大桃园,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曲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王谦祥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大桃园
出生日期:1948年2月
职业:相声演员
代表作品:《叔嫂情》、《方言外语》、《换包装》等
搭档:李增瑞
演出代理:华纳音悦(北京)国际文化传媒
师父:马季
人物经历
1960年入北京市曲艺团学艺。1984年师承相声巨匠马季,长期与捧哏名家李增瑞合作。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曲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他的基本功扎实,说唱俱佳,感情充沛,格调清新、诙谐、富于艺术魅力。他的主要作品有《风灾》、《驯马专家》、《叔嫂情》、《方言外语》、《换包装》等。
王谦祥的父亲曾与北京戏曲界、曲艺界的几位名演员都有较深的交情,并且也是一位京剧迷、曲艺迷。王谦祥幼年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爱说爱唱,他的摹仿能力很强,听到的就能记下来。上世纪50年代,王谦祥随父母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那时,他父亲写了两段相声,内容是歌颂“草原钢城”包头,父子俩同台演出,他父亲给他捧哏,很得听众的赞赏,曾多次获奖。1960年夏,年仅12岁的王谦祥从包头来到北京,考入北京曲艺团学员班,与李增瑞一起学习相声。由于他聪明伶俐,在艺术上进展很快,说、学、逗、唱四门功课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来又学会了快板、山东快书等和相声相近的兄弟曲种。他表演的《叔嫂情》、《戏与歌》、《换包装》等相声,风趣而不油滑,幽默而不喧闹,表演内在、含蓄,有收有纵。王谦祥在台上、台下都很有“人缘”,一张幽默、风趣的笑险,让人倍感亲切。演出时,他和老搭档李增瑞互为映衬,相得益彰。2003年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演出时,他们合作演出的《方言外语》,即用中国方言讲英语,受到外国驻澳大使、领事们的欢迎,美国驻澳大使握住他的手连连称赞:“你讲的英语太好了,到我们国家最高学府去教英语好了。”有播种就有收获。王谦祥凭着天分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在艺术事业上结出丰硕果实。他先后荣获文化部全国曲艺节目调演表演一等奖、北京国庆40周年征文比赛创作、表演双一等奖、文化部“金狮杯”表演一等奖、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表演奖。
当问起今后的打算时,王谦祥深情地说:“2000年,武清撤县建区时,曾到家乡演出过。今后,我想与李增瑞老师一起,准备再搞一场专题晚会奉献给大家,如果有机会首先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当提及对相声的看法时,王谦祥引用了喜剧大师卓别林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没有笑的一天是浪费的一天。”
谈起家乡的变化时,他更是滔滔不绝:“家乡的变化今非昔比啊!每次路过武清,看到鳞次栉比的住宅楼、崛起的武清开发区、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哪怕是家乡一个微小的变化,我都会从心底里高兴,特殊的乡情便油然而生。我祝愿今后的武清会更加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祝父老乡亲生活幸福。”
主要作品
《势利眼》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罗成戏貂蝉》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突发奇想》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换包装》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笑的艺术》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哭论》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方言外语》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学外语》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谁说女子不如男》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无名者》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恋爱与离婚》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新捧逗》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纤夫的爱》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笑的探讨》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苏三起解》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时装模特》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叔嫂情》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戏与歌》表演:王谦祥、李增瑞
获奖经历
2018年10月12日,《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颁奖晚会在中央电视台CCTV-3综艺频道举行。刘俊杰、王谦祥以相声《新卖布头》摘得最佳相声艺术指导奖。
人物轶事
黄金搭档
概述
喜欢相声艺术的人都知道,王谦祥和李增瑞是舞台上的一对黄金搭档。说起他们的“结合”,王谦祥津津乐道“增瑞比我大一岁,我们的结合是‘包办’的。当年学艺时,老师说我俩结对子合适,我们也就服从了老师的安排。从1960年到现在,我们的合作已经整整40年了。”这是相声界相伴时间最长的“黄金搭档”。
李增瑞简介
李增瑞,男。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师承我国相声大师马季先生。
出生于1947年,1960年开始从事相声表演艺术,四十多年来一直与王谦祥老师合作,相互尊重,是相声界相伴时间最长的黄金搭档,他们多次在全国各项相声评比中获奖,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对他们做过专题节目经常在“曲苑杂坛”栏目中与观众见面。
学习的时候
1960年的夏天,经过重重考试,王谦祥和李增瑞考取了北京曲艺团的学员班。当时一起学习的还有李金斗、王文友等几个小伙伴,由谭伯儒、王长友两位相声界老前辈指导学习。
赶上了文化大革命
经过6年的刻苦学艺,王谦祥、李增瑞出师了。可刚刚上台表演,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相声艺术被打入冷宫,王谦祥和李增瑞只能顺应形势,在一些“革命宣传”活动中唱歌、跳舞,一干就是8年。虽然远离了本行,但这倒也使他们接触了不同的艺术门类,充实了表现形式,艺术水平得以全面提高。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王谦祥、李增瑞才算是正式开始登台演出。十几年的荒废,使他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每年都要创作十二三个节目。就是到了相声进入低谷的今天,王谦祥和李增瑞还是坚持每年出四五个精品段子献给观众。
马季(第三代相声演员)的同辈相声演员: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等。(都是侯宝林老师的徒弟,与马季是师兄弟)。
马季是姜昆的老师,也是、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张庆等人的老师。
扩展资料
1、马季
原名马树槐,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黄庄村,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1956年,被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工作,并拜侯宝林为师学习相声。1983年,担任首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策划和主持人。
2006年8月10日,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马季获得终身成就奖。2007年5月,出演的民国情感剧《旗袍》播出,马季在剧中中饰演古道心肠的汤老板。
2、姜昆
1950年10月19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烟台市,中国内地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75年被选到黑龙江代表队,准备了半年,76年到了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在知青返城的大潮前,被中国广播艺术团选中来到国家一级说唱团当上相声演员,从师马季学说相声。
1978年底,他以最年轻的代表身份,参加了文革后的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并被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选中了他当主持人,并参加创作。
提到相声,很多人会想到德云社。德云社中有名气的演员里,于谦、孙越都是佼佼者。很多人不熟悉刘献伟,他和侯震都在德云社发展,这四个人都是石富宽先生的徒弟,有人问这四个人的发展状况,每个人都不一样,于谦、孙越在捧哏方面那是一绝;刘献伟则是在其他行当里发展;侯震的发展,也挺不错的。
一、于谦老师的捧哏,没得说;在玩方面,也是一样
很多人知道德云社,是因为郭德纲于谦的相声。两个人的配合默契,就跟老两口一样。他们在舞台上的搭档,相得益彰。有些人愿意看郭德纲的逗,也有很多人喜欢于谦老师的捧。无论是捧还是逗,都能让大家伙喜欢。于谦老师在捧的方面,真的是无人出其右。
于谦老师不演相声的时候,也会参加一些综艺节目,例如参加李诞的《脱口秀大会》,在大会上看人家表演,自己也会上场说一段脱口秀,他的脱口秀,更像是单口相声。于谦老师的捧哏,在脱口秀舞台上,依然可以发挥着能量。于谦老师能够点评到位,很多人喜欢于谦老师。
于谦老师不仅参加脱口秀节目,还跟妻子一起参加节目,在节目中,他也能发挥捧哏的特长,动不动就神来一笔,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有人说,看于谦老师的节目,不是看他的抽烟喝酒烫头,而是看他的神来一句话。不属于三句半的那半句,而是多年积累的输出。
说到玩,于谦老师也很溜,自己还有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很多动物,郭德纲曾说,于谦老师的玩,那是太精了。就拿玩鸟来说,他竟然从孵蛋开始。于谦老师这种玩法,真的是太牛了。他在玩上,跟孙越能说到一起。两个人在一起鼓捣东西,连郭德纲都不知道他们的想法。
二、孙越的捧哏和玩,也是挺绝的
孙越和岳云鹏搭档,一起给大家呈现不错的相声。岳云鹏曾说,在舞台上无论他怎么撒丫子跑火车,孙越总能将他拉回来。有人说,岳云鹏的笑场,是他们相声的一个特点。不管怎么说,孙越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他兜底。孙越虽然是个胖子,但在捧哏上,那是没得说。
岳云鹏很感激这个搭档,他们俩在一起合作了很多年,也愿意继续合作下去,说明两个人的配合,相当默契。孙越在捧哏方面,不抢词,不出风头。不是跟德云社一些捧哏,属于进攻型捧哏,无论是闫鹤翔,还是朱鹤松,他们的捧哏,很特别。孙越和岳云鹏的相声,有传统的做派。
孙越和岳云鹏的相声很好,跟于谦老师还能玩到一起。郭德纲和于谦、孙越出去玩,于谦和孙越看上了一个鸟笼子,价值不菲。两个人就一起撺掇郭德纲买下来,送给于谦。两个人一起玩鸟,真的是好玩伴。虽然两个人年龄上有些差距,但不妨碍他们玩。
有人说,于谦老师好客,孙越性格比较好,两个人可以玩到一起。孙越和于谦是石富宽先生的徒弟,两个人在相处中了解彼此,也能玩到一起,挺好的。石富宽先生的徒弟,不止他们两个,还有刘献伟和侯震。他们都在德云社里工作,相处得挺好。
三、刘献伟在专业上不错,在其他行当里也挺好
很多人不熟悉刘献伟,不是人家说相声不好,也挺好的。只是网友们比较新欢看新生代,所以,刘献伟就没有多出面表演相声。用郭德纲的话说,在德云社那么多年了,也算是德云社里的老人了。大家伙都叫他刘大爷!从刘大爷这个称呼来看,刘献伟真的很和蔼。
刘献伟不光在相声圈里,还在医学圈里打拼着。用郭德纲的话说,他属于医学界的票友。换句话说,他愿意给人治病,但没有资质。所以,他经常跟人说,别往外说去。他治病,就是一个爱好,而不是为了赚钱。有人说,久病成医。刘献伟属于爱好成医。无论是大病小病,他都敢上手。
郭德纲说过刘献伟一个笑话,德云社后台有一个人,得了佝偻病,他还在那里给人治,使劲大了,给人弄平了,但人家媳妇不干了,以为治死了。听郭德纲的语气就知道,这是个包袱,但从中也可以知道,刘献伟是真的喜欢给人治病。
不光习惯这个事情,还喜欢给人挤痘痘。郭德纲形容他,挤出来的那一声”啪“,是他的高光时刻。德云社后台有一个小孩,脸上有痘痘,他想给人家挤出来,人家小孩告诉他,怕疼。他就溜达走了,等到后台就小孩一个人,他用锁喉的方式固定住小孩的脖子,给人家把痘挤掉。真是一位老小孩!
四、侯震,敢怼郭德纲的人
德云社的人都知道,侯震虽然是郭德纲的司机,但是,一点也不怕郭德纲。在后台没有事的时候,侯震玩游戏,郭德纲跟他说话,直接不答腔。郭德纲很无奈地表示,也就是他敢这样。在一起做节目的时候,侯震也敢说郭德纲的坏话。在一起演戏的时候,侯震也不怵。
郭德纲曾说,侯震是侯耀文先生留给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玩笑话,但侯震在后台,也是特立独行的。捧哏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跑得比逗哏还狠。很多逗哏的,不敢用侯震捧哏。侯震的相声实力,还是不错的。但是,他的主要职责是司机,偶尔也兼顾着报幕。
报幕的时候,还不忘玩游戏。大家能想象得到,一位大叔在玩游戏的样子吗?忘记了报幕,被郭德纲扣了50块钱,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情。但是,侯震依旧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没有那么多的胜负心,也知道想要什么。这样的人,才是活得通透的,对于侯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留言!
刘全刚
刘全刚,男,1958年11月11日生,天津人,回族。中国第八代相声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书记,国家一级演员。
中文名:刘全刚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58年11月11日
职业:相声演员
主要成就: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出演春节晚会相声
代表作品:《武大郎的祸与福》、《参加婚礼》、《孟姜女外传》
人物生平
刘全刚从小酷爱曲艺艺术,在学时曾参加学校的文艺宣传队,说相声,唱快板,活跃在校园内外,曾多次参加天津市举办的中小学文艺汇演,成绩不俗。高中毕业后他拜北方曲艺学校讲师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陈永忠为师,专攻快板书的表演和创作,表演了快板书名段《劫刑车》、《闹天宫》、《海河战歌》、《鲁达除霸》、《孤胆英雄》等,打下了牢固的曲艺表演及创作功底。
参加工作以后,刘全刚又活跃在天津市文化宫、俱乐部等业余文艺团体内,同时接触了相声表演形式,学会了传统相声《八扇屏》《报菜名》《地理图》等,基本功力大为提高,其间又学会“柳活”节目,象《汾河湾》《拉兹之歌》《歌的海洋》等。1979年刘全刚被广州军区文工团看中,作为特召文艺兵,他成为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曲艺队的相声和快书演员。根据部队生活的特点,刘全刚创作并演出了相声《猫耳洞-特区》《牡丹之歌》《夸内助》等,并获全军区表演创作一等奖,全国相声评比一等奖。
作品荣誉
1986年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同时,刘全刚得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团长姜昆之青眯与邀请,转业到该团工作,并得到马季、姜昆等名师的指点,先后与李金祥、李建华、刘惠合作,表演创作了大量的相声、快板作品《武大郎的祸与福》、《参加婚礼》、《孟姜女外传》、《新潮节奏》、《我想有个家》、《军歌研究》、《歌曲漫游》等作品,受到同行和广大观众的赞扬和认可。同时还参加了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工作,和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文艺晚会的录制工作,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88年刘全刚拜全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为师,并先后与李金祥、李建华、刘惠等人合作,创作和表演了相声《武大郎的祸与福》、《沉重的翅膀》、《楼上楼下》、《歌曲慢谈》、《学唱黄梅戏》等受到了广大观众和内外行的好评。刘全刚近几年多次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主办的各种大型晚会,还参加了大型叙说剧《明春曲》(即姜昆相声专场的演出),在该剧中扮演了“戏班主”和“黑六类”两个小人物,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并参加多部电视剧及**的拍摄工作。1999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他参加了大型相声《回眸望九》的表演。2004年参加春晚并表演相声《十二生肖大拜年》。并多次出访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1、《改编神曲大联唱》张鹤伦、郎鹤炎;
2、《劳动号子》张鹤伦、郎鹤炎;
3、《十分美好》张鹤伦、郎鹤炎;
4、《我是歌手&返场》张鹤伦、郎鹤炎;
5、《好伦歌》张鹤伦、郎鹤炎;
6、《好伦歌&返场》张鹤伦、郎鹤炎;
7、《红事会》张鹤伦、郎鹤炎;
8、《我的江湖》张鹤伦、郎鹤炎;
9、《流金岁月》张鹤伦、郎鹤炎;
10、《日本梆子》张鹤伦、郎鹤焱、阎鹤祥
11、《快乐节奏》 张鹤伦、郎鹤炎;
12、《写春联》张鹤伦、郎鹤炎;
13、《幸福的感觉》张鹤伦、郎鹤炎;
14、《八大吉祥》张鹤伦、郎鹤炎;
15、《打灯谜》张鹤伦、郎鹤炎;
16、《夫妻之间》张鹤伦、郎鹤炎;
17、《流金岁月》张鹤伦、郎鹤炎;
18、《卖布头》张鹤伦、郎鹤炎;
19、《那些年的歌》张鹤伦、郎鹤炎;
20、《情义谱》张鹤伦、郎鹤炎。
扩展资料:
张鹤伦因为二人转气息重,普通话也不标准,张鹤伦屡次被德云社拒之门外。由此有了三出三进德云社。
不服输的他为了练好普通话,硬是跟自己较劲了两年——贯口唱段天天练、有意识地矫正自己说话的口型、如机器人般一字一字往外蹦地读报纸、扎到北京相声演员堆里听人家聊天……日复一日的努力之下,张鹤伦终于敲开了德云社的大门。
相比张鹤伦进入德云社的坎坷,郎鹤炎的经历则顺遂了许多。
在成为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之前,郎鹤炎从事着一份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但从小就喜欢曲艺的他,还是放不下自己的“相声梦”。
抱着“试试,不成功也就不遗憾了”的心态,郎鹤炎参加了德云社的考试,并凭借北京人得天独厚的普通话优势和扎实的基本功,顺利成为德云社的一员。
2016年,张鹤伦、郎鹤炎在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登场。这两位郭德纲的得意弟子经过恶战,淘汰了“哑剧天团”、“糊涂夫妻”、“讽刺天团”和“神奇宝贝”,以第三场复赛冠军的名义直接入围决赛。
节目中,张鹤伦郎鹤炎段子频飞,时不时抖出的“包袱”,还数次“讽刺”观察员席上的师父郭德纲。
郭启儒
郭启儒(1900年-1969年),出生于北京市,相声表演艺术家。
他的表演捧逗俱佳,台风潇洒,沉着稳健,趣味文雅。代表节目有《熬柿子》(单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与方言》《改行》《打电话》等。郭启儒出身贫苦,幼时读过六年私塾,酷爱相声,二十三岁曾在北京鸿奎社学演文明戏,二十五岁拜刘德智为师学说相声。民国十四年至二十九年(1925至1940年),他曾与相声名家刘德智、焦德海、张寿臣、于俊波、焦少海等在北京天桥、先农市场、东安市场、隆福寺等处撂地演出,当时他常演的相声段子有《大保镖》《文章会》《贼说话》《大相面》等。他晚年曾说:“那时候,甭管什么活,许我不使,不许我不会。”
中文名:郭启儒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00年
逝世日期:1969年
职业:相声演员
代表作品:《关公战秦琼》
生平经历
民国二十九年起,他与侯宝林合作,为侯捧哏,在天津南市燕乐戏园首次联袂献艺,一鸣惊人。又经电台广播扩大了影响,声名大震,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五档相声之一。当时他常演的曲目有《戏剧杂谈》、《卖布头》、《闹公堂》、《改行》等,被天津知识界誉为“文明相声”。他与侯宝林自天津返北京后,在西单游艺社、上海游艺社和凤凰厅演出,每天日夜两场,上座非常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他参加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致力于相声的改旧创新,并讲课教学,培养青年相声演员。
1951年,他与侯宝林参加了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前线编演了《杜鲁门画像》、《狗腿子》等新相声。
1952年起,他俩加入北京曲艺三团,1954年曾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赴西藏作慰问演出,1955年又一起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
在广播说唱团工作的十多年间,他与侯宝林一起加工表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夜行记》、《离婚前奏曲》、《砍白菜》、《妙手成患》、《打百分》、《服务态度》、《买猴》、《美蒋劳军记》、《醉酒》等。同时,对一批旧有传统节目如《关公战秦琼》、《改行》、《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空城计》、《卖布头》、《三棒鼓》、《阴阳五行》等进行了重新整理加工,翻旧出新,成为他们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其中《关公战秦琼》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的高度赞誉,成为传世精品。他与侯宝林还参加过**《方珍珠》、《游园惊梦》的拍摄,串演角色。他们合说的相声大部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存有录音。
捧哏艺术
郭启儒在与侯宝林合作的二十来年间,专事捧哏。他一贯主张“捧哏要蔫,逗哏要欢”。他为侯宝林捧哏一丝不苟、严丝合缝,尺寸、火候恰到好处,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不喧宾夺主,以自己的“蔫”反衬出侯的“欢”,以自己的“冷面”托出侯的“火爆”,以自己声调的低沉浑厚来显示侯的高亢激越,以自己“云遮月”的嗓音与侯金石般的歌喉形成强烈对比,以自己憨直朴实的表演风格来突出侯机智幽默的艺术特色。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成为对口相声表演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黄金搭档。
后辈相声演员马季尊崇他为“捧哏巨匠”。在具体捧哏技巧的运用上,郭启儒除很好地继承了递火点鞭、烘云托月、火上浇油、穿针引线等传统技法外,还创造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等新技法,丰富了捧哏艺术的表现手段。
表演经验
郭启儒有时也说单口相声,以说《熬柿子》、《求一毛》等段子最为拿手。郭启儒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从事相声表演的八条经验:
他的表演经验,经蔡兴林整理成《相声表演心得》一文,1964年和1981年先后发表在《戏剧报》和《曲艺》杂志上,1984年收入中国曲艺出版社《中国曲艺论集》(一)中。
人物评价
郭启儒为人宽厚朴实,平易近人,提携晚辈,诲人不倦。1956年马季初到中央广播说唱团,他主动向马季传授训练基本功常用的相声段子《对春联》,录音演出时,还为马季捧哏。后来他为马季捧哏表演的相声《打电话》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作。1962年李文华到广播说唱团后,他承担了培养任务,与李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使李受益匪浅。其亲传弟子有全长保、佟大方、于连仲、李福增等人。
郭启儒在曲艺界德高望重,同行尊称“老郭爷”,他提携晚辈,言传身教,马季、李文华等都受益匪浅。同行都说老郭爷忠诚厚道,从不追逐名利,在金钱和荣誉面前肯吃亏。他勤俭持家,谦虚谨慎,人品杰出,圈里圈外有口皆碑。相声界将郭启儒的人品、作风归纳为“绿叶精神”。
资料整理
郭启儒重视传统相声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1961年他亲自口述了即将失传的稀见传统相声《熬柿子》、《抢三本》等共十三段,被作为资料记录和保存了下来。
代表作品
代表节目有:《熬柿子》(单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与方言》、《改行》、《打电话》等。
77号(侯宝林、郭启儒)
北京话(侯宝林、郭启儒)
猜字(侯宝林、郭启儒)
串调(侯宝林郭启儒)
打百分(侯宝林、郭启儒)
打灯谜(侯宝林、郭启儒)
方言(侯宝林、郭启儒)
汾河湾(侯宝林、郭启儒)
服务态度(侯宝林、郭启儒)
改行(侯宝林、郭启儒)
关公战秦琼(侯宝林、郭启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