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绍兴(外一篇)》黄丽娟散文赏析

《风雅绍兴(外一篇)》黄丽娟散文赏析,第1张

向往绍兴,织梦已久。不仅因她是婉约静美的江南水乡,更是令人敬畏朝圣的文学故乡。恰好这个深秋,在濛濛烟雨中走进绍兴。而我,像是一个远游归来的书生,从梦里醒来。

夜游老街

走出宾馆,没走多远,竟与一段古城墙不期而遇。夜色中,城墙愈发显得清幽沉寂,就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缄默不语。城墙对面是古越龙山,越王勾践的墓就在那里。我们站在城墙下,凝神谛听,遥远的风中流淌着吴越清音,炽热的目光早已越过树枝藤蔓,越过浩荡的历史长洲……

走出古城墙,不一会儿便拐入仓桥直街。这是绍兴保存较好的老街之一。一丈多宽的青石板路,在细雨的浸润下,泛着油亮的光,再加上缤纷的灯光映射,像极了毕加索笔下的抽象画。老街两侧的民居,多为清末民国初期建筑,现大都为商铺之用,高挂的红灯笼,五颜六色的幌子在微风中飘拂,让人一下子穿越到了清代。轻轻抚摸小巷里斑驳的石墙,我仿佛找到了曾经的故事。那一扇雕花的木窗,半开半掩,是在听风,听雨,听落花,还是在等待一次久别重逢?

信步走进一家黄酒小店,扑鼻而来的是一股甘醇浓烈的酒香。一坛坛黄酒整齐地排列在店堂内,宛如一个个粉面桃花的女子,等着意中人携手而去。平生未谙酒性,每次见喝得酩酊大醉者,总觉得无趣。然此刻,却陡增饮酒之兴,便欣然落座,唤来店家,倒了一小碗黄酒,与友人浅尝。未料,才一口下肚,就已上脸。虽叹不胜酒力,但心中却真是快意淋漓。

友人向我介绍,绍兴的黄酒,已不单单是酒,它还赋予了许多与文学有关的故事,如“曲水流觞”,如《兰亭序》。据说当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全国四十多位高官在兰亭举行祭拜仪式。祭拜结束,众文友们围坐在曲折回旋的水渠边,然后把盛着老酒的酒器“觞”放在水的上游任其自然下流,在谁身边停下就作诗一首,类似于我们小时候丢手帕唱歌的游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最后这些吟咏的作品有三十七篇被结成集子。王羲之专为此集作序,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兰亭序》。当然,每一轮没有吟出作品的文人墨客,自然少不了罚酒三杯。“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归。”想来,若我在场,定会粉面桃花相映红,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绍兴的黄酒也是舌尖上的美味,可制成黄酒棒冰,还可制成黄酒奶茶,风味独特。我和友人品完绍兴黄酒,又兴致盎然地喝了杯热乎乎的黄酒奶茶,脚步不由得轻飘飘起来,话也多了。走出石街,踏上千年古桥,顿觉一脚滑入了唐诗宋词。半圆形的桥孔好似一枚月亮,静静地卧在清波之上。这枚“月亮”连着水中的倒影,又仿佛夜的一只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夜幕下的绍兴城。桥下,泊着一艘挂着红灯笼的乌篷船,绿色的植物从桥上瀑布泻下来,河水倒映着石壁上的青苔,似有千言万语。年华如水一般,一漾一漾,就把今天变成了昨天。

走近鲁迅

一到鲁迅中路,目之所及处皆跟鲁迅先生有关:咸亨酒店、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这些熟稔的字眼,一下子勾起了我对以往认知的回忆,《孔乙己》《狂人日记》《少年闰土》等篇章中的人与事像**镜头般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耳边响起了鲁迅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积淀,再来看鲁迅故居就觉得分外亲切,很有代入感。

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作家塑造了一个人物,一个人物折射了整个时代。无论从孔乙己,还是到闰土,无不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令后人为之感叹。鲁迅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岂能错过?只见身着长衫的孔乙己,侧身而立在店门前,一只手刚从碗里抓了一粒茴香豆,还没来得及扔进嘴里。“你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吗?”我仿佛听到了他跟店小二的说话声,然后又听到他在说:“多乎哉,不多也!”好吧,让我们也来要一碟茴香豆,呷一口黄酒,让时光渐渐慢下来。

走出咸亨酒店,径直往前走,鲁迅故居就在眼前了。白墙黑瓦,飞檐翘角,雕花门窗,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但故居正门口的一段墙却刷上了黑色,配上鎏金的四个字“鲁迅故居”,显得深沉而又肃穆,庄重而又内敛。门口有一株绿色的藤蔓从屋檐上垂下来,给清冷的深秋带来了一抹生机。

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的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室内陈设按当年原样摆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我们来到“小堂前”,里面方桌、太师椅、条案、茶几仍照原样摆放着。看着这些旧物,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安静地坐在桌前看书、习字、画画……天井里的桂树悄悄地开了,米粒般的金**花朵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枣子熟了,石榴也熟了。

循着鲁迅先生的文字,我们找到了百草园,这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已道尽了百草园的斑谰色彩、盎然情趣,但当亲身置于偌大的园子,那种感受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我努力搜寻着百草园原有的模样,那段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根”至今仍留存如故,且青藤满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我在百草园里走走停停,那书本上的文字忽然就成了一幅画,春来莺啼燕语,草木萋萋;秋来果蔬满架,落叶纷飞,是闲暇休憩的好地方。

在百草园后面,有个百草园乌篷船码头。站在码头上,能一眼望得见对面岸上的那家当铺。难怪鲁迅先生对此那么熟悉,将当铺写进了自己的故事。岸边静静地停泊着两艘乌篷船。或许当年的鲁迅先生读书读累了,就是从这里坐船出去游玩的吧。

东浦小镇

若绍兴是一幅画,那一定是写满诗句的水墨画。而那一座座石桥、一个个古镇就是一行行仄仄平平、韵味独特的诗。

从绍兴城出来,行车十多公里,便来到了水墨画般的东浦小镇。这里的居民告诉我们,东浦小镇也叫黄酒小镇,目前正处于旅游规划和初建阶段。难怪这儿游人稀少,特别清静。而这恰好应了我们的心愿——喜欢原生态抑或原汁原味。

走进小镇,虽将至初冬时节,但水波潋滟,杨柳依依,丝毫不感肃杀之气,反倒令人顿生万千柔情。水乡船多,桥也多。据说东浦小镇共有古石桥两百多座。有桥,有船,水也就更有了灵气。站在石桥上,朝任何一方望,都那么风轻云淡,诗意盎然。恍惚间,一艘乌篷船悄然划过你的眼眸,然后一直从江南摇到了你的梦里。想这乌篷船啊,该是承载了多少风雨飘摇和悲欢离合!而这临水安居的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千百年的沧桑修复成一幅美妙的风景画,也把日子轻轻摇得顺水顺风。

沿河而行,所见民居小巧别致,粉墙黛瓦,河廊环绕,五颜六色的衣服随心所欲地在风中招展,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水乡风情。一路上遇见好几个妇人在忙着晒藉粉。这是一道独特的土法制晒工序。先把藕洗干净,再将藕去头切成段,用榨浆机进行榨浆,接着,用一只覆盖一层纱布的米淘箩,将藕水进行过滤,把藕水中的渣过滤掉。然后倒掉上面的清水,把沉淀下来的藕浆取出来,包上一层布,通过烘烤将水分全部蒸发,最后,用小勺子一层层地刮,刮成粉末状放在晒板上晒。

“10斤鲜藕只能制作1斤藕粉,所以几百斤的鲜藕只能制作出几十斤的藕粉。好的藕粉不添加任何东西,都是纯天然的,味儿最地道。”妇人自豪地跟我们说。阳光下,粉白细腻的藕粉闪着银光,将妇人的脸颊也映衬得愈加柔嫩白皙。同行的友人纷纷向妇人购买了好几斤,那心满意足的表情似乎收获了一整个荷塘的芬芳。

见到“黄酒陈列馆”,我又一次深深感叹这黄酒小镇不是徒有虚名的。“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东浦小镇是绍兴黄酒的发源地。你看,陈列馆里用、实物、多媒体影像片,给我们展示了东浦黄酒小镇的悠久历史、开创现在与繁荣发展的将来。据说,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要打造集产业创新、民俗体验、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黄酒文化小镇。然而,我还是心存私念,不管小镇怎么发展,但愿商业气息不要那么浓厚,尽量还东浦小镇一个清纯古朴、自然天成的模样。那么,也许在以后的某一个季节,我再次走近绍兴,走进她的画里,打捞一段深情的故事,记下一段永恒的文字。

稻香致远

霜降过后,孕育了一夏的大地丰腴得仿若待产的俏媳妇。她毫不吝啬地捧出累累硕累,摊在田头,挂在树梢,晾晒在农家小院的场地上……迎接来来往往的人们最淳朴最亲切的检阅。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邂逅了那片成熟的稻田。蓝天下,金黄的稻田足有千亩,好像一枚巨大的金色的印章,盖在树野这幅天然的油画上,又似谁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盒,将这一片稻田染得金黄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头晃脑,也许在向我吟唱那首编排已久的民谣。秋风吹过,稻田涌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将我的目光扯得很远很远。我已分不清哪是稻田,哪是最光,只觉得眼前璀璨一片。俯下身,摘一株稻穗,握在手里饱满瓷实。贪婪地嗅一嗅,是那种夹杂着草木气息的米香,熟稔而妥帖。恍惚间,我忆起幼年,每逢重大的节气,父亲就会变着法儿为我和妹妹做各种小点心:烧饼、圆子、卷团……对,就是这种糯糯的甜香。可以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它润泽了我清贫而又美好的童年。

父亲没种过稻,种得最多的是麦子。小时候,我分不清麦和稻,总以为父亲种的就是稻。麦苗泛青,差不多齐腰高时,我和小伙伴们常在麦垄间捉迷藏;麦子泛黄,麦穗灌浆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边吟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边向往着白米饭来甜酒酿。那时候,对食物的渴望往往会高于心中那个所谓的理想。哪像现在,丰衣足食,谁还在乎那一粒粒微不足道的粮食?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云彩镶上了一道道金边,也给稻田涂上了一抹神秘的橘红色。此刻的稻田是那么安详寂静,没有鸟雀飞来,没有小虫低吟,只有一缕缕风轻轻拂过。稻田边有一条小河,像一条蓝绸带,随意地绾在大地的发束上。河边的狗尾巴草蓬蓬勃勃,不知名的小野花也开得很欢。还有一种野果子,剥开**的外衣,露出翠绿的珠子般的籽儿,咬一口,脆脆的,又酸又甜。远处的农家小屋,红瓦白墙,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天地间,成了稻田最美丽的陪衬。随行的摄影家、画家早已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把这人间的大美收入各自囊中。一不小心,徜徉于稻田间的我和伙伴们也成了他们镜头的素材。

曾给学生读过一首质朴有趣的儿童诗《稻田》:“稻田是一本书/风爱好翻/太阳爱好读/风翻来翻去/太阳一读再读/一直读到熟。”我不知道诗的作者是谁,也无需知道,但我知道他(她)一定是个充满童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阅读之人。我也忘不了,在那节课上,孩子们清澈透亮的眼眸里写满了对稻田的憧憬。若有机会,我一定要带着孩子们来这里看一看稻田,摸一摸稻穗,闻一闻稻香,再做一个属于他们的、长长而又香甜的梦,不必急着醒来。

我和伙伴们恋恋不舍地走出稻田,染了一身的稻香。临上车,一位朋友递给我两把饱满的稻穗,笑说回家可以煮一碗喷香的米粥了。我欣然收下,太好了,家里那个寂寞已久的青花瓷瓶正好派上用场了。不是么,两把稻穗入瓶中,酿得一秋香满屋。

车在夜里游走,我的思绪却依然在那片稻田里沉沦。我想起了顾城的诗,一时兴起,便模仿着他的诗胡诌了几句:

我多么希望

门前一片稻田

早晨,阳光照在稻穗上

我们站着

清风爬上梢

露珠沾湿裤脚

有点冷,但太阳那么明亮

稻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几篇

  芬芳馥郁绍兴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江南的青山绿水,不仅养育了许多的才子,也养育了钟灵毓秀的女儿。

  水乡的柔风细雨,不仅造就了绍兴女儿一个如花似玉的容颜,也造就了她们如水如歌的情感。她们纤细多情、她们婉约敏感、她们明眸皓齿、她们衣袂飘飞。一如这漫山遍野的茶树,青葱翠郁。也像这洁白、淡雅的栀子花,芳馨醉人。

  在梅子细雨的时节,连绵数日的小雨,紧一阵、密一阵,把天上地下都淋得湿漉漉的。林荫道边的花墙湿漉漉的,小巷里的青石板路也湿漉漉。这织一片相思,织一片恋情的细雨呀,把江南女儿的心也淋得湿漉漉的。

  走进小巷深处的一家小酒店。店虽不大,但处处体现主人的精细,古香古色的桌椅,简单、雅致的小摆设,墙上挂着具有江南风格的纨扇。扇面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几个小菜摆上后,老板娘款款而来。端来了一瓶绍兴的佳酿——“女儿红”。很早便知道了女儿红这种酒,味甘洌,色橙红,入口甜爽滑润,口感极好。开启瓶子后,果然一股馥郁的米酒清香扑面而来。我们笑着问起了“女儿红”名字的来由。老板娘告诉我们,古越民俗中,谁家生了女儿,都要将几坛当地酿造的醇酒封藏在墙壁内或地窖里,等到女儿十八岁出嫁时才掘出作为陪嫁之礼或开启招待宾客。是啊,“女儿红”,这埋藏了十八年的“女儿红”,凝聚了多少的亲情、多少的相思、多少的泪水呀。也许是因为把那麽多的情感酿在这酒中,才使得它馥郁、浓酽吧。如此动听的故事真让人感动,就是不会喝酒的我也会浮想联翩,仿佛高朋满座的婚宴之上,红红的酒倒入白色的瓷碗里,人们欢笑畅饮,而一旁静坐的红衣红盖头的新娘,她美丽的双颊也会透出这红红的酒色,更加娇羞可爱……我深深地陶醉在这美丽、艾婉的故事里。

  与“女儿红”齐名的“状元红”也是绍兴最有名的传统黄酒,它是家中生了男孩时储藏的,待到男孩得以功名时再品尝。这是传统文化的产物,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可能造就。

  “女儿红”、“状元红”大小商店均有售,但彩绘精细,仿佛工艺品一般的,实在不敢问津。而普通的酒,从零沽到瓶装坛装的,我们都尝了一点。有的清而淡雅;有的味甘而馥郁,即使不太正宗,饮后颊齿留香,也很有些回味。可见所谓正宗不正宗,那是比较着说的。

  现在在绍兴要找好酒,应该去鉴湖,这个在绍兴西南的湖泊虽然不大,但它是绍兴的主要水源,其水质比较醇厚,特别适合做黄酒,因此是绍兴老酒的摇篮。最好的绍兴黄酒酿造点都在鉴湖附近,在那里可以买到真品,口味地道,只要是懂酒之人,怕是要千杯嫌少了。愿鉴湖之水长流不息,绍兴黄酒生机不竭。

  黄酒是绍兴特产。绍兴以黄酒名闻天下。“中国黄酒数绍兴,绍兴十里飘酒香”。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酒城”。绍兴酒有着源远流长的酿造历史。千百年来,绍兴一直浸润在一片酒香醉芬的氛围之中。

  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余两种为葡萄酒和啤酒),黄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少康时代。春秋时期。其源于中国,且为中国独有的酒种。黄酒的品种众多,如山东的即墨老酒、福建老酒、广东珍珠红酒、无锡惠泉酒等,而为酿酒界所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国黄酒精髓的,就只有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又名“老酒”,基本定型为状元红、加饭、善酿三种。早在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践以此佳酿献给吴王,吴国军士狂饮,积坛成山。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时期,绍兴黄酒已被列为贡品。唐代王绩写的《酒经》中已对绍兴酒的特点和制作,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而脍炙人口的“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归”诗句则出自南宋诗人陆游之手。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就专门提到了绍兴酒;《镜花缘》第70回里还有关于绍兴“女儿红酒”的描写。南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建临时陪都时钦定绍兴黄酒为宫廷御酒,史称“黄封贡酒”。有加饭酒、花雕、红雕……

  绍兴老酒是一种不经蒸馏的发酵酒类。它采用精白糯米、优质小麦为主要原料,汲取得天独厚的鉴湖之水酿制而成。鉴湖水经岩层与砂砾过滤净化,水质清澄,甘冽可口,含有多种矿物质,是酿造绍兴酒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此酒具有色泽橙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滋味鲜甜醇的独特风格和越陈越香、久藏不坏的优点,人们说它有“长者之风”。

  因采用不同的配料和酿制方法,所以,绍兴老酒分加饭、元红、善酿、香雪、花雕等品种,各种酒具有其独特的风味。加饭酒是在一定的水米比例中,再增加糯米饭酿成,因其用饭量比其他黄酒品种多。因此,质厚味甜,味道特别醇厚,故称“加饭酒”,是绍兴酒中的代表品种。善酿酒是以陈酒代水,用酒酿酒制作而成,其味特别醇厚。香雪海是以加饭酒糟做成烧酒代替水,再加工成酒,便为“香雪”。状元红酒是用红曲酿成,色深而味浓。

  来绍兴,千万不能忘了品尝一下绍兴的老酒。它醇香甘甜,醇厚可口,使人回味无穷。其中以善酿最佳,但最负盛名的却是加饭,因为善酿呈甜味,有点腻口。绍兴老酒酒度不高,酒性柔和,色香味别具一格,据说格外适合女子。而“女儿红”、“状元红”则是其中的极品。它含有十几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滋补作用,是饮料酒中之佳品,又可作料酒,用作烹饪,还能避腥添味,用绍兴老酒作调料煮饪菜肴能增添美味,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烹调佳品。绍兴酒也是配服中成药的理想药引。绍兴酒是日本人最喜欢的一种酒,目前年销日本达2000吨。绍兴酒出口近3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外销量5000吨以上,占我国黄酒类外销的首位。

  绍兴的酒,醇香自不用说了,而慕名而饮,冲着绍兴酒来的,却多是受到鲁迅的《孔乙己》、《风波》等小说的影响。在绍兴鲁迅路、曲尺形的柜台、板卓板凳,仿古布置的咸亨酒店,再现了历史的原貌。

  如今这里每天顾客盈门,外地来的游客总要到咸亨酒店小坐,浅斟薄醉一番。饮几杯绍兴酒,来一碟茴香豆,感悟昔日古镇酒店风情。同样,绍兴的咸亨酿酒厂,也因鲁迅的文章而名声大振,驰名中外。

  绍兴黄酒至今依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即便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陶土罐、竹耙、竹筐,甚至荷叶、竹叶、黄泥,依然是黄酒酿造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绍兴黄酒的酿造要经过浸米、蒸饭、摊饭、落缸、发酵、开耙、灌坛、压榨、煎酒这几道工序。一般来说,1斤米可以做1。7或1。8斤黄酒。

  酒厂从立冬开始做酒直到来年立春,称为“冬酿”,整个一年里,只有这段时间适合做黄酒。绍兴东浦镇是绍兴酿酒的发祥地。镇里几乎人人都会做酒,且家家做酒、年年做酒。东浦酒厂生产绍兴黄酒的全部四大系列,即:元红(干型,糖分15以下)、花雕或加饭(半干型,糖分15—40)、香雪(甜型,糖分100以上)、善酿(半甜型。糖分40—100)。糯米用来做加饭酒,梗米做元红(当地人称之为“梗元红”或“土绍”)。全部为手工酿制。发酵的程度就直接决定酒的好坏,发酵过头酒太酸,发酵不够酒又‘嫩’了,没有味道。

  堆满了厂里的那些看似粗陋的陶土坛子也是颇有讲究的。至少到目前为止,陶土坛在整个黄酒酿造中的地位正如葡萄酒之与橡木桶,同样是独一无二的绝配。陶器特有的细微的透气性对发酵的菌种“活”性相当重要。事实上,还没有一种器皿可以代替这种古老的酒坛。而且,新的坛子还不能用来装成品酒,只有那些装过半成品酒的旧坛才行。因为新做的陶土坛难免有细小渗漏或难以发现的疵点,会导致成品酒氧化变质。

  开耙是黄酒制作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酒味是酸还是甜都在这个环节决定。开耙师父在当地是很有地位的,被称作“酒头脑”,每个酒厂在开耙时都会请酒头脑到场,由他们根据每缸酒的表面颜色、缸内的“嗞嗞”声、手感触的温度来决定时否“开耙”。

  开耙后,黄酒还要进行压榨(滤去酒中杂质)、煎酒(用高温煮沸杀菌)等工序,最后再进行灌坛分装。如今,手工制作的绍兴老酒仍延用宜兴陶坛装灌,用箬叶和黄泥封口。虽然古老的黄泥封口早已远离了现代生活,但在酿坊看来,这仍是绍兴手工黄酒风味的标志之一。

  在数字化的今天,古老的绍兴黄酒依然遵守着千百年来的规则不曾改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无需改变。古越龙山、会稽山和女儿红。是绍兴黄酒的“三剑客”。悠悠鉴湖水,造就了绍兴黄酒在历史上深厚的民族文化内蕴,也造就了它的经久不衰的声誉。我们的国宴酒为黄酒,生产企业便是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司下属的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古越龙山”,是黄酒行业唯一中国驰名商标,唯一国宴专用黄酒。1915年“会稽山”加饭酒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就为绍兴、为中国酒赢得了最早的一枚国际金质奖。其厂家便是绍兴东风酒厂,它地处绍兴鉴湖水系中上游,水质清冽尤好,为酿制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如今,该厂是中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之一,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均属全国同行业之首。绍兴女儿红酿酒总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女儿红”黄酒,色如琥珀,澄黄透明,味比琼浆,醇厚甘鲜,酒体协调,滴滴入口,唇齿留香,并富含多种氨基酸。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赛会和1925年的西湖博览会上,绍兴老酒都获得了特等奖状与金牌。建国后,绍兴老酒是全国18大名酒之一,每届全国评酒会均被授于质量金牌奖、1984中夺得全国金杯奖。198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酒类大奖赛中又荣获金牌奖章。

  一杯“女儿红”下肚,酒力上来,立马感到热血沸腾,有一点飘飘然不知身在古今。此时,我立刻发现了绍兴人咸、晒、霉等方法制作食物的好处来。绍兴先贤有人曾经作过探索,鲁迅便是其中之一。他说:“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到过多少次大的饥谨,竟这样吓怕了居民,专喜欢贮藏干物,有菜,就晒干,有鱼,就晒干,有豆,又晒干……”鲁迅的话是有道理的,却不想他自己也进入了这样的晒腌文化之中。

  酒的余力使我想起了朱安——鲁迅先生的原配。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是知晓的,可为什么鲁迅偏要把朱安“贮藏”起来,让岁月来风干朱安的青春呢?一开始便将一个女人放在那样的被动地位我感到了心里的不安。鲁迅呼吁妇女解放,关注祥林嫂的命运,但对家里的朱按却一筹莫展——怜爱不得又抛弃不能。鲁迅在母亲面前弯曲了,他在朱安面前逃避了。“原来伟大者在强大者面前也无奈过,徘徊过;原来鲁迅也曾年轻过,没有高度过;原来鲁迅也曾不鲁迅过。”

  看着我们着实不胜酒力,老板娘用一个橙亮的黄铜壶湿了一壶香气四溢的黄酒,然后加一点糖,最后加个鸡蛋,其温润暖和的感觉可以渗入心底。老板娘看出我的疑惑,便解释起来:在我们当地,不会喝酒或年老不能多饮者,以鸡蛋同黄酒蒸着吃,如吃炖蛋一般;女辈一般不善饮,则以黄酒、鸡蛋、糯米、红糖各四两蒸食,有补肾之效……

  最后的一道残阳铺在酒的波纹里,转忽不见了。时间固有它自己的力量。光滑的石井栏裂碎了,高大的皂荚树更加高大了,紫红的桑葚还未成熟,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何首乌开始茂密起来了……而朱安女士那只曾被搁置的小船现在仅作了一个失败的花朵标本。

  继续举起一碗酒,和着一个女人的哀怨,和着一丝愧疚干杯。当暮色忽然笼罩下来的时候,我轻轻地放下了被我喝干了的两个酒碗。我想,我肯定是醉了。

  拜谒绍兴

  从念小学时候起,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一直是我心目中最钟爱的篇章。曾经遥想在那样铮铮清越的文字里出现的故乡一定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后来知道那就是绍兴,一个让无数人藉以寻找乡土情结和精神家园的江南水乡。

  还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那阵子,一首《钗头凤》便在心中余音绕梁挥之不去。曾经勾勒过那样一个镌刻着红尘绝恋的园子,那定然让世间多少园林亭榭相形见绌。后来知道那个伤别离的沈园就在绍兴。一个出产了“红酥手、黄藤酒”,留下了“错错错”的千古嗟叹的煽情古城。

  仅凭这些,心中的绍兴便值得前往拜谒一回。这样的心思经由性情影友的一番怂恿促成,在五月的一个艳阳天里便如愿以偿了。于是背上相机和简单的行囊,走,我们到绍兴去。

  乌蓬浆摇过桥来

  同团出游的萍是一家新闻单位的实习生。想象不出,天生玲珑气质的她还是一个执着的鲁迅迷。一待落脚绍兴,她便津津乐道地念起了鲁迅作品中关于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关于孔乙已和少年闰土、关于乌篷船和社戏的章节。于是在鲁迅笔下被浓浓渲染的故乡情结的引领下,文化遗存最丰厚的鲁迅中路成了我们的首选。以至于当晚顾不上洗却一路行车的劳顿,便急急找到咸亨酒店,在南腔北调人影憧憧中去曲尺柜台前买一碗老酒,一碟茴香豆。而后,咂一口再咂一口,直到陈年老酒的醇香和强劲在不知觉中把自己惹出醉意来,才知趣地摸摸塑在门口的孔乙已谦躬的手,撤离。

  次日一早踩着树影婆娑的石板路开始了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游程。三味书屋临水而筑。它那墙边伸向水面的石阶,临河的墙角湿湿的苔藓,连同黑油的竹门、古色古香的门窗檐瓦依然如旧,风景未殊。而那书房当中的扁、扁下面有着梅花鹿和古树的画及长案、书桌等摆设亦如中学课本中的描述。清晨的阳光清幽幽地浮游在天井里、过道上、竹树林中,隐约让人感到一股悠远的翰墨书香在这个旧时私熟中飘逸开来。这样的一方净土足以与那墙外的繁华和喧嚣相抗衡。出三味出屋百步之远,便依次是鲁迅祖居、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最偏爱的是那个藏在鲁迅故居后面的情趣盎然的百草园。这个由碧绿的菜地、高大的皂荚树和矮矮的泥墙根、光滑的石井栏构成的童年乐园如今已难得听到“叫天子”和油铃虫、蟋蟀的鸣叫声了。即便如此,当我打量一个安静的角落,打量那满园子初夏的落英飘絮时,还是被那淳厚的童年气息包围着。鲁迅已乘黄鹤去,但百草园留下来了,他的文字的灵气留下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趣世界留下来了。这样的童趣世界,也许是谁都心驰神往的。怪不得萍在那块镌刻着“百草园”的纪念石上让影友给她连着拍照时满脸乐盈盈的贪婪,神情也极尽投入。鲁迅后来离开绍兴后便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没有回到百草园来领受那桑椹和覆盆子的味道。想必百草园里的味道一定是他风雨人生中心头永远的温馨。

  庭院深深

  游完鲁迅故里,那满街飘来浓浓的油炸臭豆腐和霉干菜的味道,才使我们意识到是饿了。于是在三味饭馆美美地进了午餐。沿鲁迅中路步行百米来到沈园。

  那沈园的灵气,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在古筝淙淙流淌的背景音乐里,满池疯长的田田荷叶、傍水搭建的楼台亭阁、竹树掩映中的石径小桥仿佛把那800年前陆游和唐琬的邂逅从中文教材里导出,在南来北往客面前一说再说。但那邂逅却是难咽的苦果,是长别离的前奏。君不闻满眼柳色总是烘托别时无多之苦?爱而不能的人穿行在沈园风过影摇的柳荫下,当是肝肠寸断的。难怪陆游在《钗头凤》里写出“满城春色宫墙柳”便急转直下成“东风恶,欢情薄”。而那痴情唐琬一颗柔弱的心更是担不住一份无解的错。听任那尘俗的风雨将心中深深的情零落成尘辗成泥。在不胜悲恸中和得“世情薄、人情恶”的词句,不久便在忧郁中如花凋逝。人到诀别处,不如不相遇。原来那远古的爱情也长着一样的爱愈深则伤愈切的面目。陆游和唐婉的悲情故事终归成为昨日绝唱,但苦乐交缠的爱情依然在人世间千回百转。于是乎,那镌刻在乌黑碑壁上的荡气回肠的两首词,则如深深的印痕,烙在从这里走出去的游人心头。而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沈园,则让这个温情脉脉的古城,还抹上一层深沉的悲凉。

  游过鲁迅故里,品过沈园,翻看手上的旅游册子,才惊悉,那岁月带不走的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及其背后的故事,原来都在这个名士之乡的街坊台门中、古迹胜地和名人故居中传扬着。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锲而不舍治水的大禹;笔墨铸就经典作品《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凛然正气的鉴湖女侠秋瑾……但发烧影迷小缪早已抵御不住水乡古镇自然景观的诱惑,频频建议转换视角了。于是挤用仅剩的不到半天时间去走街窜巷,去搭乘乌篷船,去领略一个乡土绍兴真实的心跳。

  安昌古镇据说是当年绍兴最大的繁华集镇。我们到来的时候游人出奇的少。才在镇口稍一定神品味这鲁迅笔下的鲁镇依稀的影子时,河面上已经忽悠悠摇来一条细长的乌篷船。那戴着乌毡帽的船公很干脆地报出5元钱的价格后便热情地把我们扶上船去,一路上手足并用,摇桨划橹,并用那难以听懂的方言和我们搭话。那沟壑纵横的脸上透出的热情和友善让人心头倍觉温暖。就这样的人在乌篷中、乌篷在水中。目之所及是枕河民居和台门建筑的粉墙黛瓦、曲折的石板巷、斑驳古旧的跨河古桥以及村妇浣衣的身影,恍如时间的流水在这里打了个漩涡,把一些过往的东西沉淀下来又轻轻搅起。与老船公挥别后上了岸来,一切都是那样慵懒得富有诗意。我们或者信步踩踏沿河的青石板老街,或者流连桥头忙着摆拍,或者进到幽深的师爷府一探究竟。也时而展开手上的导游图和村民比照问路,没想这里连花白了头的老太太们也是满脸微笑从容大方。尽管没能幸遇水上迎亲和社戏,但安昌那扑面盈怀的水乡气息已让我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夕,一种梦游般亲近江南的迷离况味已直透到内心深处了。

  江南水巷

  傍晚时分,抢着还有夕阳余辉,便匆匆回到市区,直奔念念不忘的仓桥直街地段而去。踩在这样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中,一样的是人流如梭,南来北往。但听着脚底下松动的石板不时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看老字号店门外竖起一面面古朴的招牌布幡,夕光打在瓦陈屋脊上像抚摸岁月的脸,你便忍不住想在这里流连再流连。而与街面隔屋平行的水弄堂里,流淌了千年的水依然不舍昼夜,生生不息;河面的每座石桥每块石阶,任由岁月的尘埃侵蚀,穿越历史云烟依然忠实刻录着种种往事道道足痕,并把今日载入陈迹;那“小桥流水人家”的境界依然飘着蒙蒙的韵味,使过往看客在乌篷穿行中让繁华和浮躁踯蹰体外,还心灵恬淡如菊。绍兴,你对于鲁迅而言是故土,是心灵憩园,而对于外来人,对于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的过客而言,又何尝不是?

  即行至此,今夜的我当在这里驻足。我是真的希望自己就此迷失,不知归路。

古代对于酒的说法可谓精彩纷呈,不了解的,看之就会觉得一层烟雾一层纱,五千年历年与酒离不了关系,博大酒文化对于酒的称谓也是底蕴丰厚。

酒据说有人总结有280多种,我觉得美的在于意蕴和音韵,主要列举如下:

1、杜康

都知道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是最早的最初美的指代名称。

2、春盎

唐时多称酒为春,诗歌中常见“春盎”。

辛弃疾《水龙吟·再题瓢泉》:“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

元萨都剌《溪行中秋玩月》:“酌献亦及婢与奴,熙熙春盎无亲疎。”

3、欢伯

酒可解忧续情,带给人愉悦之感。最早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写道“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4、金波

古往,酒是粮食精华,酒色如琥珀如金,杯中暗香浮动,波光潋滟,因此而得名。诗人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

5、碧蚁

都说灯红酒绿,为啥会说酒是绿的呢,古有白居易《刘十九》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此绿非彼绿,意在新,是新酿出的美酒,也就是“新醅酒”。诗圣杜甫的佳句就有:“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东汉学者张衡在《南都赋》中意指“醪敷经寸,浮蚁若萍”,因为酒最初未经过滤槽,很稠,会漂浮很多形似蚂蚁的泡沫。

6、玉液琼浆

古有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之可成仙,喻美酒。 汉·王逸《九思·疾世》:“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战国楚·宋玉《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635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