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西安(当时称为长安)曾是中国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安逐渐失去了其首都地位。西安很难再成为首都的原因是什么?
自唐朝灭亡后,中国的中央政治中心就不再在西安,而是向南方转移。北宋时期,中国的首都从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迁往了临安(今天的杭州),南宋时期,又迁至临安南京(今天的南京)。明朝时期,首都又从南京迁往北京,至今未变。
首先,地理因素是导致西安难以成为首都的一个重要原因。西安地处中国中部,与南方和东部的大城市相比,它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此外,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是一个地势较低的区域,易于受到水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西安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地位相对较弱,难以与其他城市相比。
其次,社会因素也是导致西安难以成为首都的原因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首都往往是一个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然而,在唐朝之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在宋朝和明朝时期,南京和北京成为了中国的首都,这些城市成为了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这些城市,政治和文化的精英集中在一起,使得它们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更加强劲。
除了地理和社会因素之外,历史因素也是导致西安难以成为首都的原因之一。在唐朝时期,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拥有大量的文化和艺术遗产,以及众多的政治和文化精英。然而,在唐朝之后,长安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辉煌。
长安被其他城市超越,失去了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优势。这些历史因素对西安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使得西安难以成为首都。最后,政治因素也是导致西安难以成为首都的原因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政治稳定是一个城市成为首都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唐朝之后,中国的政治稳定经历了多次动荡和战乱。
从五代十国到元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些动荡和战乱给西安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从而使得它很难成为稳定的政治中心。另外,中国的历史上,首都往往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变化。虽然西安在唐朝时期曾经是首都,但是唐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向东南方向转移,因此西安再次成为首都的机会也逐渐减小。
总的来说,西安很难再成为首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理、社会、历史和政治因素都对西安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西安曾经是中国的历史名城,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地位已经不如其他一些城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西安没有发展的机会,它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曾经有很多朝代将长安作为国都,造就了长安持久多年的辉煌与不朽。长安在最辉煌的年代,是整个东亚地区最为耀眼的国际化大都市,万邦来朝,城内常住人口众多,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随着各国的商人及遣唐使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长安那时候的辉煌,可能就是我们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最终目标。
但是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在唐朝分崩离析以后,却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国都定在此地。有鉴于此,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的情况发生到底是为什么?
中晚唐时期,长安城遭到多次破坏和劫掠唐玄宗晚期的安史之乱,彻底撕开了大唐王朝盛世之下的虚弱内在。长安城在安史之乱当中被安禄山占领,虽然他在占领不久后即退出长安,但是这场战乱却实实在在给长安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虽然后来唐朝军队收复了长安,但是从这时开始一直到唐朝灭亡,长安被攻占多次。
除了唐末黄巢起义曾经攻占长安,吐蕃军队也两次攻陷长安,回鹘军队也曾经在长安城内进行劫掠。每一次这样的行动,都会给长安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失和破坏,但更重要的也让人们对于长安城的防御力和安全性开始质疑-在长安城里面生活也是要冒风险的!
而被毁坏严重的长安城,需要花足够大的财力和精力才能修缮完成。而这对于经常占到的北方地区统治者而言,财政的捉襟见肘,已经无法支持他们完成这样的修缮工作。所以放弃长安城建都,成为了当时北方地区军阀的一个不能言说的共识。
在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国家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并非给长安一座城池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是整个北方地区都遭到了叛军的荼毒。安史之乱之所以让大唐由盛转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唐北方地区的战乱,让人民流离失所,失去的生活来源。而为了逃避这种战乱所带来的伤害,很多有条件的大户人家开始向南方逃难。而这些向南方逃难的人群,给大唐南方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足够的劳动力人口。
在北方,因为战乱千里荒野,无人耕种的时候。在大唐的南方地区,到处炊烟袅袅,一片生机勃勃。而远离了经济中心的长安城,在各方面都失去了竞争能力。除了军事地位相对明显,在其他方面都已经不如开封、洛阳这样的城市。长安城已不复万邦来朝的盛况了!
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削弱了长安城的竞争力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建都在地点选择上都需要一个非常好的自然环境。这样的考虑,除了有利于将来的军事防御,也有利于在周边形成大范围的耕种环境,可以做到粮食自给自足或者是小批量运入即可支撑国都庞大的粮食开支。
但是很显然在晚唐时期,长安的人口过于密集,已经超过了当地土地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了修建宫殿和其他建筑,大肆砍伐长安城周边的森林树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也让唐朝对于长安城的维护成本越来越高。
而反观南方地区,在隋朝末期,南方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隋炀帝甚至是兵败时期仍然待在扬州。除了其个人的喜爱以外,南方环境的优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也是隋炀帝喜欢待在南方的原因。而唐朝后期对于南方地区的开发,也没有被落下。加上安史之乱过后,大量北方的优秀人才与劳动力下江南,更是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唐朝国力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大幅度衰弱,使得唐朝已经无力维护长安城的安全和稳定。加上数次战乱造成长安城的严重损毁,经济中心南移,使得后期的统治者看到了长安城之外的选择也是不错的。后来当中原地区再次统一的宋朝选择定都开封以后,长安已经再也没有成为国都的可能性。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中间有一段时间迁移到了洛阳,不过严格来讲,那段时期是女皇武则天在位期间,武则天改国号为武周。与其说洛阳是唐朝的首都,倒不如说洛阳是武周的首都。历史上洛阳一直都是作为唐朝的陪都而存在的。
长安是唐朝的政治中心,但洛阳对唐朝而言也很重要,这里是唐朝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武则天当上李治的皇后没多久,就跟李治一起移居到了洛阳。后来武则天当了女皇帝,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直到705年武则天在洛阳的上阳宫去世,她前前后后在洛阳大概生活了差不多有四十八年的时间。
长安的历史地位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安还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唐代诗人怀念长安,向往长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唐初关中的本位政策所致。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位于关中。它已成为文人求名的神圣之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者见仁因此,唐代几乎汇聚了那时候最优秀的文人。
事实上,不仅是唐朝,在中国古代,首都一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当时的唐长安不仅是信息和交通的集散地,也是科举考试的考场。科举制度比较完善的时期,活跃的文化气息我们可想而知,每个考中的诗人更是在知道自己的理想实现了以后激动不已,以前的失败都不值得一提。
另一方面,长安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繁荣的唐朝之所以强大,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宽容和开放,高度吸收了活跃的文化元素。当时,它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会,虽然它的生活不像宋代,但它的生活更加开放,娱乐的性质也更加强烈。长安人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你可以在业余时间参观寺庙或市场;你可以去曲江、芙蓉花园等公共公园闲逛;你可以在茶馆和亭子里举行诗歌聚会。
长安始终占据了唐代诗人心中一大半的地方,在当时长安在诗人的心里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长相思,在长安”,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长安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如此吸引唐代诗人,并吸引他们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所以,对于唐代的诗人来说,长安就是他们拼搏的地方,那里充满了文化气息,这也是对于文人来说最向往的殿堂。
唐首都长安位于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唐长安城初名京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称西京(俗称长安城,亦曰京城),唐肃宗元年(756年)称上都。此外,唐长安城在唐代也被称为:上京、天都、上都、天京。
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其营建制度规划布局的特点是规模空前、创设皇城、三城层环、六坡利用、布局对称、街衢宽阔、坊里齐整、形制划一、渠水纵横、绿荫蔽城、郊环祀坛。
唐朝末年这里被后梁太祖朱温下令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唐首都长安文化
1、政治文化
长安城作为唐朝都城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因此至高无上的王权政治文化成为唐长安城的主流文化,它是皇权和贵族权力的集中体现。最能体现其政治文化的实体规划不是宫城建筑的高高在上,而是城墙的规划。
2、商业文化
唐长安城不仅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空前发达,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商业文化日渐成熟。唐长安城在皇城南部设置了东、西两个市场,城中的工商贸易围绕两市展开。两市相比,西市的规模更为庞大、物品更加丰富、经营范围更广。
3、宗教文化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兴盛时期,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也是全国的宗教中心。由于国家对外交流密切,许多宗教从西方传入长安,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所以当时唐朝同时存在着多种宗教,宗教活动极盛,如佛教、道教、摩尼教等。
以上内容参考-唐长安城
盛唐时期的长安,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宫殿群巍巍壮观,气势磅礴,就从杜牧的《过华清宫》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当时长安是当时的国都,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气势磅礴的建筑群。
骆宾王《帝京篇》描绘帝京长安的繁华,颇多壮词,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和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这首诗首先写长安地理形势的险要奇伟和宫阙的磅礴气势,其次是描绘长安的夜生活,从暮色苍茫到更深漏残,绿杨青桑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边是艳若桃李的娼妓,一边是年少英俊的侠客。碧纱帐里,彩珠帘内,皇帝与宠妃,使君与罗敷,出双入对,相互依偎,厮守之状如胶似漆。歌舞场上,轻歌曼舞。王公贵人,歌儿舞女,沉迷于灯红酒绿的梦幻里。由此可见当时的长安是多么繁华令人向往。
李白《阳春歌》给人们描绘了一幅阳春三月图,暖暖的太阳照耀着长安城,碧空下,杨树的枝条已经抽出嫩芽,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远看轻烟曼舞。披香殿前的花儿正含苞待放,已经显露出红色,在绣房间散发着芬芳。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是世界第一大都市,中外交流繁荣,有不少的外国人被气势磅礴的长安所吸引而客居这里。
唐都时期的长安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西汉长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总面积8727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门,南面正门明德门和丹凤门为5个门道外,是都城的最高等级。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时期修建大明宫,唐玄宗(李隆基)又把自己当临淄王时的王府改扩建成了兴庆宫,三座宫殿合称“三内”。东城西城分别有东市和西市两座市场,集中了长安城的主要商业。城内有四条沟渠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城东南角有一座人工园林——芙蓉园,园中有曲江池。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特别是明德们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间,而顺城街宽20米到25米。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唐长安城鼎盛时期常住人口185万,流动人口51万。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日本国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高度效仿了长安城的规划结构。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时代,是封建王朝的顶峰,从安史之乱之后开始走向没落,做为政治经济中心富庶的长安城,就变成了各方势力角逐争夺的中心。其中有六次彻底沦陷。
第一次是公元755的安史之乱,由于唐玄宗的昏聩失策,致使本该镇守潼关的唐军主力出关决战,遭敌全歼,玄宗出逃蜀地,自公元618年李渊开始定都,之后历经124年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第一次攻陷
第二次是763年,长期的平叛战争,使本来在西北防御吐蕃的边军,调往藩镇征战,边镇只剩些老弱残兵,吐蕃趁机率吐谷浑,党项,羌,氐20万进攻长安,当时的唐代宗吓得要死,赶忙逃到了陕州,长安再次陷落。
第三次是公元783年,唐朝此时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政治更加腐败,朝廷应有的威望,已经丧失殆尽,军阀之间互相征伐,待兵强马壮就开始反叛朝廷,唐德宗在讨伐李西烈叛乱时,调遣关内泾原兵5000平叛,这些人路过京师,就索要犒赏,不给于是兵士哗变,攻进长安,大肆劫掠,皇帝再次出逃
在这之后的长安城度过了百年的平静时光,一直到黄巢起义
这是第四次,公元880年,黄巢率军绕禁坑小路进到潼关后,夹攻潼关,唐军溃败,唐僖宗带着眷属逃往成都,黄巢率军数十万入城 ,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占据长安,
公元883年第五次沦陷,唐朝宦官杨复光招沙坨首领李克用攻击黄巢,李克用联合唐河中,易定,忠武等镇唐军进攻长安,黄巢大将尚让率军15万迎战,结果大败,黄巢率残部退守河南,李克用攻占长安,开始残害百姓,烧杀抢掠,长安城被劫掠一空
第六次是904年,军阀朱温控制了唐朝廷,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同时拆长安城宫室房屋,将木料从渭水运往长安,至此从先秦到唐末一直做为13朝国都的长安,就此陨落,在也没有成为首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